㈠ 暢談:漢服之我見
這個要寫起來就很長了,我寫過幾篇關於漢服的文,基本包括了你提的問題。很長只帖目錄和鏈接吧:
我看漢服復興 之 漢服消失的必然
我看漢服復興 之 漢服復興的必然
我看漢服復興 之 傳統節日復興
我看漢服復興 之 傳統禮儀復興
復興傳統不是排斥外來文化
復興傳統不是復古倒退
有興趣可以到以下網址看:
http://hi..com/yingxiang/blog/item/85a8f7038bd797e808fa93b1.html
㈡ 大家對韓國所謂的東洋風有什麼看法
對於韓國藝人舞台背景以及藝人上的服飾多次出現中國元素的東西,並且被韓國人強調為「東洋風」的事情。她表示這只是一種面對西方的營銷方式而已。因為他們所強調的東洋風是包含了中國、日本、韓國這三個國家的元素。不過,對於她的解釋,中國的網友並不買賬。因為他們每次表演出現的「東洋風」都是中國元素,根本就沒有韓國元素的東西,日本元素更是少之又少,何來真正的「東洋風」呢?把中國元素都拿過去,強行改名為「東洋風」,這樣的行為不免讓人覺得匪夷所思。
除此之外,她還表示之前說「孔子是韓國人」的言論,在他們國家裡根本沒有這樣的說法,只是被錯誤報道而已。對於韓國藝人舞台背景以及藝人上的服飾多次出現中國元素的東西,並且被韓國人強調為「東洋風」的事情。她表示這只是一種面對西方的營銷方式而已。因為他們所強調的東洋風是包含了中國、日本、韓國這三個國家的元素。不過,對於她的解釋,中國的網友並不買賬。因為他們每次表演出現的「東洋風」都是中國元素,根本就沒有韓國元素的東西,日本元素更是少之又少,何來真正的「東洋風」呢?把中國元素都拿過去,強行改名為「東洋風」,這樣的行為不免讓人覺得匪夷所思。
除此之外,她還表示之前說「孔子是韓國人」的言論,在他們國家裡根本沒有這樣的說法,只是被錯誤報道而已。
㈢ 初一政治暑假作業
1、絢麗多彩的服飾
①剛建國時期——新舊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當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還時行西裝和中山裝。晚年的孫中山經常穿的服裝在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中間顯得格外突出,人們把這種服裝稱作中山裝,並把它的款式與孫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則聯系在一起,比如四個口袋象徵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袖子上的三顆紐扣則代表民族、民權和民生三民主義,中山裝成為國民革命的象徵,實際上國民黨早已叛變革命。
新中國成立後,穿衣打扮與革命緊緊的聯系在一起。西裝和旗袍被看作資產階級情調,它們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了將近20年。中山裝和列寧裝成為人民的普遍選擇。開國大典時,新中國的領導人第一次在天安門城樓上集體亮相,毛澤東和他身邊的領導人穿中山裝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矚目。男性穿中山裝,顯得莊重、精神。中山裝十分正統,上衣的紐扣很多,四個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樣式過於呆板,缺乏創新。後來演變成經過一定改進的人民裝。也就是從那時起,一種來自蘇聯的雙排扣制服——「列寧裝」,在參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來。它因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後常穿而得名,樣式為西裝開領,雙排扣,各有三個紐扣,腰中束一根布帶。這款服裝後來竟成了無數中國女性最崇尚、青睞的「時裝」,其中,革命女幹部幾乎是人人必穿列寧裝,以顯示其革命。
②改革開放前——樸素單調
50年代的人們崇尚勞動最光榮,樸素是時尚。年輕姑娘們曾一度愛上了男式背帶工裝褲和格子襯衣。1956年,三大改造開始轟轟烈烈的進行,人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的時候,流行的色彩也從藍色、灰色變得豐富多彩了。從蘇聯傳入的連衣裙「布拉吉」成為最受歡迎的服裝。布拉吉裙在中國的流行,得歸功於一位蘇聯的領導人。這位領導人來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的服裝不符合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女性應該人人穿花衣,以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面貌」。於是,色彩鮮艷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麗的風景。
在講求勤儉的年代,美麗的服裝大多是家庭製作而來。巧手的姑娘和母親們按照畫報上的服裝裁剪式樣,自己動手,使軍裝變得合身,棉布襯衣變得漂亮。而此時的中山裝成為中國最莊重也最為普通的服裝,那時擁有一套毛料中山裝是令人羨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裝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兩支鋼筆,則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表現。後來,有人根據中山裝的特點,設計出了款式更簡潔、明快的「人民裝」、「青年裝」和「學生裝」。還有一種稍加改進的中山裝,就是將領口開大,翻領也由小變大,很受人們的歡迎。當時,共和國的領袖毛澤東就特別喜歡穿這一款式的中山裝。以後,國外有人便將這一款式的中山裝稱作「毛式中山裝」。從那時開始,中山裝的流行持續了近30年的時間。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歷史上最艱苦的時期,由於三年自然災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減產,棉布定量為每人21尺。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為了盡可能地節約,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贓,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千篇一樣、季節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裝樣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畫家曾經形象地描繪出「人人一身藍」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時,擁有一套軍裝是那個年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歡穿一身草綠色的軍裝,頭戴草綠色軍帽,肩挎草綠色書包。這一身在當時來說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頭的了。當然,艱苦樸素還是那時最主流的時尚。為了表現自己的艱苦樸素,有人甚至將新買的衣服在水中做舊,或者在並未被損壞的衣服上打上幾個補丁。這種今人看來相當可笑的行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時。當時的順口溜是這樣說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還有一首歌,也同樣飄盪在建國初期的大街小巷:勤儉是咱的好傳統呀,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離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單一的年代,人們的愛美之心也依然會流露出來,一位攝影師把這種流露稱之為「擋不住的春光」,這種自然而然傳遞出的美的追求,是一個時代留在人們腦海中深深的印記。
③改革開放以來——豐富多彩、時尚個性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80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年頭。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穿著越來越豐富,色彩也從單一的藍色灰色變得五顏六色。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久違了的愛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她在影片中換了多少套衣服,成為當時年輕人討論的熱門話題。這一時期,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時尚,很多人看不習慣,但年輕人卻從中找到個性和自我的感覺。
1981年成立的中國大陸的第一支時裝模特隊成立,盡管當時只以「服裝廣告藝術表演班」的名義招生,但令舉辦者感到意外的是前來報名的人數是預計的四倍。三年後,這支表演隊出訪歐洲,引起了轟動。西方輿論驚呼:「毛澤東的孩子們穿起了時裝!」來自中國的時裝旋風,帶給世界一個開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在美國洛杉機奧運會上實現「三連冠」的時候,北京流行起了運動裝。色彩鮮艷的運動裝成為愛美的人們首選服裝。人們幾乎隨時隨地地穿著運動服,甚至還成為了學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廠服。
90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從服裝的變化上,我們看出了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內心觀念的轉變。服飾的變化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以往的「從眾」心理到「追求個性」。服飾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表現。
2、日益豐富的飲食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准,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
①剛建國時期——生活貧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飯
②改革開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有些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
糧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中央政務院於1953年10月發布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採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糧票出現了。北京從1960年8月起全市飲食業實行憑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製品、蔬菜也實行限量供應。這一時期票據種類繁多,除了糧、油、布票,還增發了補助豆票、糕點票、高級腦力勞動者補助油票、節日補助油票,有些地方還發放過煤球票、冰棍票、煙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證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質短缺的時代,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些糕點糖果、干貨果品,而且分量都極少。
提問:書上112頁人們為什麼要使用票證?
生答: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供應緊張,需要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以胡蘿卜充飢。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人們都有些浮腫。
③改革開放以來——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後停止使用糧票,糧票全面退出歷史舞台。一些象徵短缺經濟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繼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今這些時代象徵已經成為收藏家手裡的珍品。
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動腦筋」: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為什麼如今成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為過去人們食物匱乏,只有野菜和粗糧,人們為解決溫飽並無選擇。現在食品供應豐富,人們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人們注意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和選擇綠色食品。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①剛建國時期——居住條件極差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積小,設施簡陋。如北方的大雜院,南方的亭子間等,十分擁擠雜亂,屋子小得給人以壓迫感。農村裡,北方內地多為土坯房、窯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時混居一室,衛生條件差。
②改革開放前——不斷改善,但居住條件仍較差
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國初的破舊民居。一片片魚鱗狀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牆也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牆面。但房屋內部很少有裝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傢具,看上去簡朴整潔,洋溢著和諧寧靜。
③改革開放以來——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經不能滿足人民居住的需要,於是新型的住宅小區拔地而起,樓房鱗次櫛比,猶如一座新城。
北京從1998年開始興建經濟適用房,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買得到、住得起」的選擇。通過經濟適用房,人們理解了什麼叫「破舊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沒有廚房、廁所,沒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進房屋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方便的新樓房。
今天,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復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當我們登上高樓遠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時,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風格多樣的裝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達的交通
①剛建國時期——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電車、汽車比較多見,黃包車,自行車是比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車和人力車。而農村裡,北方有馬車、人力板車,南方有航船、牛車,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開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車為主
「一五」計劃期間興建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國內地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國家整體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開放前,城市的交通資源極為有限,人們出行除了用雙腳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車和自行車了。但是公交線路少,車廂經常擁擠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當然是自行車,中國曾被稱作「自行車王國」,可見人們對於自行車的依賴。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後,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開放以來——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增長很快
在80年代末的中國,出行對於許多人來說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買票難,乘車難,運輸難。因鐵路運輸能力的不足,當時的鐵路客運量每天超載50%,高峰時超出100%,每天有80萬人站著乘火車,而全國每年積壓的物資則高達1億5000萬噸,南北運輸的缺口達6000萬噸。
在民國時期,貫通南北的大動脈是京漢鐵路,而時代的進步使得它已經滿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斷決定:京九鐵路三年開通,並且京九鐵路的概念已經更新,南端的終點由江西的九江延長到了香港九龍。1993年5月2日,建國以來興建的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長的鐵路干線開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鐵路全線鋪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計劃提前四個月,京九鐵路實現全線開通運營。這條鋼鐵大動脈跨越九個省市,緩解了南北運輸的矛盾,解決了鐵路運輸的瓶頸問題;它把即將回歸祖國的香港和北京連接在一起,維護港澳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它穿過多個革命老區,給老區人民帶去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個國家交通現代化的一個主要標志。高速公路的擁有量,也成為衡量經濟發達程度的一項指標。1984年12月,滬嘉高速公路開始在上海興建,並於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車。這是我國第一條全線通車的高速公路,從此掀開了我國公路建設史上新的一頁。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國許多省區都在地區內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同時應該指出學生,便利的交通也帶來了城市發展中的環保問題,迫切需要解決環境污染和交通阻塞問題。要求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撰寫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強環保意識,認識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的重要性。
現在我們看到現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謂是生機勃勃,人群涌動,車流穿梭。這些交通工具也花樣繁多,公交路線增多、設施改善(不僅有普通公交車,還有較為先進的豪華大巴、雙層巴士,車內還安裝了空調、移動電視);計程車招手即是,私家車也屢見不鮮,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中發現出行的來回行程已縮短,道路也變得越來越通暢了……人們的交通觀念也大為轉變,假日旅遊增多,國內游、出國游開始由觀光型走向休閑度假型,並且出境旅遊變得越來越平民化,選擇也越來越多,而且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已越來越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個性化旅遊悄然升溫,人們放鬆心情度假,開始真正享受旅遊帶來的樂趣.
㈣ 我也有一個夢想800字作文 排比比喻句
閑雲野鶴廬山巔(「我的中國夢」徵文)
有微風從田塍中吹過,生命新鮮清香。要做一隻翩躚的白鶴,飛渡苦寒的人生,鳥瞰廬山的峻拔。——題記
雪萊曾經說過「過去屬於死神,未來屬於自己」,在如駒過隙的的人生里,人們為了追逐夢想經常走了這么遠的路以至於忘了為什麼要出走。中國大地上的事情是無窮無盡的,我們應該「不以物挫志」。而我就像是動物世界裡的豹子要改變自己的花紋,註定全身要血淋淋。
小學時候我懂事比較晚,因此渾渾噩噩了五年,經常是班上倒數,整個小學只拿了一次「三好學生」,還是在六年級下學期。當時我的夢想是進郴州市六中讀書。因為當時以我的成績是肯定進不了郴州市六中的,由於可以「劃片」,我拿著戶口本便進入了我夢寐以求的初中。
到了初中,我的夢想是能寫一片像樣的作文和到長沙念書。因為初中的語文老師非常重視我們的寫作能力,要求我們每周撰寫一篇周記,可是剛開始的時候,我看見周圍同學總是80、90分,而我卻在60、70分徘徊,我渴望有一天我的周記本上會出現一次高分。老師初一的時候還要求我們每天做讀書筆記,摘錄一些華章美句,定期檢查。我告訴自己試試吧,總有一天我的作文是班上寫的最好的。每天我都看《讀者》和《五三》上的作文,大段大段的摘抄,到了初二我成為班上作文翹楚之一。我就像一隻孤獨的船航行在海上,它就不尋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前行,底下是沉靜碧藍的大海,而頭頂是金色的太陽。夢也許就在彼岸。我不能像其他同學一樣舉一反三,我所能做的就是不停地超前學習,因為在同等的教學下,我是比不贏其他人的。初二我把初三所有的課程都學了一遍,初三我把高一的內容都學完了,整個初中我對著網上的視頻教程自學完新概念2和半本新概念3.
到了高中我想上人大,我想改變自己懦弱內向的性格。語文就是積累,這個寒假我把五三上的字詞掃完並讓爸爸媽媽幫我聽寫;數學這個寒假不再像以前那樣靠所謂的效率「刷題目」,靜下來坐在電腦前面把所有不懂的題目都敲進去,看解析;英語繼續聽磁帶。相比整個初中,我不敢跟老師打招呼,我甚至見到同學會臉紅;到了高中我見到老師都會說「老師好」,能和同學比較融洽的在一起,只是高一的語文演講站在講台上腦袋一片空白,灰溜溜地應付了幾句便下去了。高二還是不敢上去,只能叫同學幫我代讀作文。不過大突破在於,我敢主動向歷史老師報名講「京劇」一課,我知道我講的是一點也不好,但是我能站在上面說上超過10分鍾的話就已經心滿意足了。
莊子曾經說過「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一個人的精神,一個人的夢想是極其重要的。作為青少年,我們就好比「紅日初升,其照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干將發硎,有作其芒」,我們代表著國家的夢想。今朝也許「美麗中國」還在我們華夏兒女的夢囈中飄盪,明日我們會看見鬱郁蔥蔥的森林屹立在我國的疆土上,艏艏艦隊上飄揚著五星紅旗!
㈤ 關於甜美漢服女生詩句
回頭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離別歌。垂淚對宮娥。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雲一渦,玉一梭,淡淡衫兒薄薄羅,輕顰雙黛螺詩經。衛風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洛神賦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
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lù)波。
穠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
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
明眸善睞,靨(yè)輔承權,瑰姿艷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媚於語言。
奇服曠世,骨象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
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游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
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於山隅。於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
左倚采旄(máo),右蔭桂旗。攘皓腕於神滸兮,采湍(tuān)瀨之玄芝。
《延祥寺手植竹有甘露 其一》作者: 朱翌 聖主尊賢方側席,此君凝露美如飴。形容盛德書生事,請對佳祥著好詩。
詳情《淳熙十五年上高宗徽號三首 上徽號用《顯安》》。
作者: 郊廟朝會歌辭 中興之烈,高掩商宗。揖遜之美,放勛比隆。
字十有六,擬諸形容。威靈在天,裕後無窮。
《次韻酬向縣丞》作者: 王庭珪 平昔君家瀛閣老,少日結交名譽早。
眼中忽失如此人,尚喜諸郎美風調。前年寄書識英妙,經歳初酬君勿誚。
後會相逢應可期,顧我形容未枯槁。
《窯前小酌和外舅韻》作者: 劉學箕 五馬旌旗去路長,筍輿穿翠度羊腸。霜餘綠橘漿尤美,秋晚黃花氣倍香。
勝景形容詩入詠,羈情排遣酒傳觴。風流太傅何須詫,獨載東山窈窕娘。
《拂菻天馬圖》作者: 牟巘 赤手謝銜轡,踏蹴翻九衢。
健哉此女子,果勝大丈夫。
《辟司徒妻》作者: 林同 君父今安在,諄諄免矣乎。可憐齊女子,不問辟司徒。
《頌古六首 其一》作者: 釋士珪 不假文殊神通,休要罔明彈指。
爾時靈山會中,女子從定而起。
唐 李賀越羅衫袂迎春風,玉刻麒麟腰帶紅。
樓頭曲宴仙人語,帳底吹笙香霧濃。人間酒暖春茫茫,花枝入簾白日長。
飛窗復道傳籌飲,十夜銅盤膩燭黃。禿衿小袖調鸚鵡,紫綉麻踏哮虎。
斫桂燒金待曉筵,白鹿青蘇夜半煮。桐英永巷騎新馬,內屋深屏生色畫。
開門爛用水衡錢。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
著我漢家衣裳,興我禮儀之邦。我願重回漢唐,再譜盛世華章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新貼綉羅襦,雙雙金鷓鴣妾有綉腰襦,葳蕤自生光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
這首就很簡單了,就是說南方有一位美女,容貌猶如桃李般奪人眼球。首先,這樣的詩句足以形容在漢服襯托下的美。
其次,簡單的詩句意味著大眾都能夠接受,明白其中的信息。然後就是《洛神賦》裡面的名句了。
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時隱時現的樣子,像淡淡的一層流雲遮蓋著月亮。
浮現飄動的時候,像是流動的風兒帶著雪打旋兒。這就是曹植筆下,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女。
也是非常適合與漢服相配的。如果是男生,那麼可以配很多書生意氣的詩詞。
遙想公瑾當年,雄姿英發,羽扇綸巾。配一手羽扇,你就是當代周瑜,街上最靚的仔。
如果想突出個性,又像表現自信。那可以化用杜甫的《飲中八仙歌》。
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酒杯一舉,抬頭傲視蒼穹,天下再沒有這般的美男子了。
其實可以跳出寫人物和服飾的思維。既然是漢服,那麼凸顯個人性格,又符合傳統文化的詩句都是可以的。
配一些雄心壯志的詩句自然是可以的。當然,這都是需要根據漢服顏色、圖紋和款式的區別去配詩的。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這樣的詩詞還有很多,都是可以根據個人心境去配的。
既然是詩詞,那必定繞不開愛情。古詩詞中的愛情佳句,也是漢服的絕妙配詞。
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名稱由來】 從三皇五帝到明朝這一段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被稱為漢服。
漢服是漢民族傳承千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最能體現漢族特色的服裝,每個民族都有屬於特色的民族服裝,漢服體現了漢族的民族特色。從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幾千年時間里,漢民族憑借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漢民族自己獨特特色的服裝體系——漢服體系。
博大精深、體系完備、悠久美麗的漢服,是中國不可多得的一大財富,是非常值得每一個炎黃子孫引以為自豪的。 客觀上的漢族人某些歷史階段的民族服裝例如漢化旗裝/旗袍/馬褂等絕對不可以被稱作「漢服」,因為它們與真正的漢服沒有正常的演變銜接過程。
【基本特點】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
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
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
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男裝的式 「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傳下來的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大帶那種(秦漢服飾為代表),延續了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蒙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
日本和服最常見的式樣便是如此。 自隋唐開始盛行的圓領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續了唐、五代、宋、蒙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
宋太祖,明太祖所穿均是這個類型服飾。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場合穿的服飾就是這種漢服的變種。
女裝式樣相對稍多些,但基本式樣大體也只有兩種: 大襟右衽交領這種(同樣以秦漢服飾為代表)。 隋唐興起的大襟低胸這種,同秦漢深衣不同的是服飾分為上衣下裳,不再像深衣那樣衣裳連在一起。
這兩種女服式樣對宋明時期以及日本朝鮮的民族服飾(女服)影響非常大。隋唐時期漢族婦女也穿過窄袖緊身翻領的胡服,但那些胡服基本是作為流行服飾來穿的(或者說是出於獵奇心理),並不是漢族傳統民族服飾。
宋明時期漢族婦女也穿過一些別的式樣,但影響並不廣。 大家看到了秦漢唐宋明服飾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體部分相同。
西漢的深衣和明朝的漢服基本式樣是相同的,只是在細枝末節上不同。共性是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
其實象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那種漢服在唐朝時期漢人依然在穿,不過在以長安為中心的北方以圓領為主,而在吳越地區則兩者兼顧,宋明類似。日本和服就是在飛鳥奈良時期(中國唐朝時期)引進漢人服飾發展成為今天的日本和服。
漢族服飾的風格是怎樣的呢?如果我們把漢族同歐洲民族相比的話,我們會發覺二者在許多方面都呈現明顯的不同。漢族服飾幾千年來的總體風格是以清淡平易為主。
漢族古代的袍服最能體現這一風格,這種袍服的主要特點是寬袍大袖,褒衣博帶,形制雖然簡單,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樣,神采殊異,可塑性很強。我們現在雖然不能見到這種服裝的千姿百態的原型,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漢代的帛畫和魏晉隋唐遺留下的一些人物畫中窺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簡單的漢裝大衣附著在不同體態的人物身上頓時具有了一種鮮活的生命力,線條柔美流暢,令人浮想聯翩。
樸素平易的裝束反而給他們增添了一種天然的風韻。袍服充分體現了漢民族柔靜安逸和嫻雅超脫、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審美情趣 古漢服的鞋也是很講究的,在傳統繪畫和戲曲中體現出,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
元代修《遼史》時,甚至專門為漢服開辟了一個「漢服」條。 了民族融合。
此後僅經過數十年時間,中原的鮮卑等各少數民族就基本上和漢族人民融為一體了。
《秦宮詩》
【唐】李賀
越羅衫袂迎春風,玉刻麒麟腰帶紅。
樓頭曲宴仙人語,帳底吹笙香霧濃。
人間酒暖春茫茫,花枝入簾白日長。
飛窗復道傳籌飲,十夜銅盤膩燭黃。
禿衿小袖調鸚鵡,紫綉麻霞踏哮虎。
斫桂燒金待曉筵,白鹿青蘇夜半煮。
桐英永巷騎新馬,內屋深屏生色畫。
開門爛用水衡錢,巻起黃河向身瀉。
皇天厄運猶曽裂,秦宮一生花底活。
鸞箆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
《和賈至散人早朝大明宮作》
【唐】王維
絳幘雞人送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陌上桑》
漢樂府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羅敷喜蠶桑,採桑城南隅。
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
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
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
少年見羅敷, 脫帽著鞽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
來歸相怒怨,但坐觀羅敷。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在中國的北方 有個姿色非常出眾的女人並且還沒有嫁人,回眸一次全城的人都為她的美貌傾倒 再回眸全國的人都為她的絕色而驚嘆。
【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這幾句詩出自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第三回《金陵城起復賈雨村,榮國府收養林黛玉》,是寶玉對她的第一印象。眉尖若蹙,有如一縷輕煙;兩眼含情,略帶喜悅而又略帶幽怨。
這兩句遣字造句新穎別致,淡淡兩筆即將黛玉面貌的超凡脫俗和性格的多愁多情勾勒而出。【眉似遠山不描而黛,唇若塗砂不點而朱】形容女孩長得天生麗質,眉不需要描畫就是黑的,像遠處的山一樣。
嘴唇像塗了硃砂,但是沒有點塗,唇色就是硃砂的紅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芙蓉從清水中長出 清新明麗 美在天然 沒有任何刻意的雕琢裝飾 形容人或事物的天生麗質 沒有修飾 清新自然。
【輕羅小扇白蘭花,纖腰玉帶舞天紗】輕羅小扇就像一朵優雅的白蘭花,他的纖腰上裹著用玉裝飾的錦帶舞動著來自天上的輕紗。【雙眸剪秋水,十指撥春蔥】這是寫彈箏女子之美妙。
彈箏時,目光要在左手右手十指之間,幾十根琴弦之間快速移動,剪秋水是形容其目光明亮迅捷,如快刀可斷秋水。春蔥剝開後,既嫩且白,作者形容彈箏女的手指如才剝的春蔥。
【芙蓉不及美人妝,水殿風來珠翠香】芙蓉花也不及盛妝的美人好看,水殿和風吹來,珠翠香氣四溢。出自唐朝詩人王昌齡的《西宮秋怨》。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意思是翩然若驚飛的鴻雁,婉約若游動的蛟龍。出自《洛神賦》,是中國三國時期曹魏文學家曹植創作的辭賦名篇。
【嫻靜猶如花照水,行動好比風扶柳】嫻諍時常含羞垂首,好像花兒映照水面;走起路來,腰肢輕擺,裊裊娜娜猶如微風拂柳。
1.春日鬧,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少年,足風流。
2.遠赴人間驚鴻宴,一睹人間盛世顏。3.劍未佩妥,出門已是江湖;酒尚余溫,入口不識乾坤;願歷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
4.草廬為家,明月入籬笆。清泉煮茶,閑話桑麻。
溪邊摘蘆花,柳下喜春芽。5.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6.結發與君知,相要與君老。
7.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在其板屋,亂我心曲。
8.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9.一樣花開一千年,獨看滄海化桑田. 一笑望穿一千年,幾回知君到人間.10.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
11.不動聲色飲茶,踏碎這一場盛世繁花12.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無畔。
13.花入泥,我入戲,如你如棋,情願我入局14.青絲蘸白雪,來路生雲煙。15.小生不才,未得姑娘青睞,擾姑娘良久,姑娘莫怪,至此所有愛慕之意,止於唇齒,溺於年華,今生就此別過。
16.心微動奈何情己遠,物也非,人也非,事事非,往日不可追17.相忘誰先忘,傾國是故國。泠泠不肯彈,蹁躚影驚鴻。
18.鳳冠珠花,霞帔紅袍,自此與君結發,共渡此生。19.船泊湘風晚,花謝煙雨遲。
1.千秋無絕色!悅目是佳人!傾國傾城貌!驚為天下人!
2.芙蓉不及美人妝,水殿風來珠翠香
3.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4.俏麗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
5.眉梢眼角藏秀氣,聲音笑貌露溫柔
6.翩若驚鴻,婉若游龍
7.美人既醉,朱顏酡些
8.冰肌自是生來瘦,那更分飛後
9.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
10.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
11.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12.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13.屆笑春桃兮,雲堆翠髻;唇綻櫻顆兮,榴齒含香
14.嫻靜猶如花照水,行動好比風扶柳
15.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
16.裊娜少女羞,歲月無憂愁
17.芳容麗質更妖嬈,秋水精神瑞雪標
18.珠纓旋轉星宿搖,花蔓抖擻龍蛇動
19.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20.花心定有何人捻,暈暈如嬌靨
2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22.脈脈眼中波,盈盈花盛處
2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24.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25.君還知道相思苦,怎忍拋奴去
26.不辭迢遞過關山,只恐別郎容易、見郎難
27.朱粉不深勻,閑花淡淡香。細看諸處好,人人道,柳腰身
中國是個詩的國度,我們的祖先曾經留下大量與漢服冠裳有關的詩句,讀這些詩句能夠陶冶情操,開闊視野,最重要的是能夠看到真實的漢服是這般的絢麗華美、繁復多端。
《秦宮詩》 【唐】李賀 越羅衫袂迎春風,玉刻麒麟腰帶紅。 樓頭曲宴仙人語,帳底吹笙香霧濃。
人間酒暖春茫茫,花枝入簾白日長。 飛窗復道傳籌飲,十夜銅盤膩燭黃。
禿衿小袖調鸚鵡,紫綉麻霞踏哮虎。 斫桂燒金待曉筵,白鹿青蘇夜半煮。
桐英永巷騎新馬,內屋深屏生色畫。 開門爛用水衡錢,巻起黃河向身瀉。
皇天厄運猶曽裂,秦宮一生花底活。 鸞箆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
這是李賀寫漢代美少年秦宮的詩,古代描寫男子漢服的詩好象不多見。 《和賈至散人早朝大明宮作》 【唐】王維 絳幘雞人送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本詩足見唐天子的服飾之華美以及大唐的氣勢。 《陌上桑》 漢樂府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羅敷喜蠶桑,採桑城南隅。
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 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
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
少年見羅敷, 脫帽著鞽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
來歸相怒怨,但坐觀羅敷。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綉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翠為荷葉垂鬢唇;
背後何所見?珠壓腰際穩稱身。——杜甫《麗人行》
胡姬年十五,春日獨當壚。長裙連理帶,廣袖合歡襦。
頭上藍田玉,耳後大秦珠。兩鬟何窈窕,一世良所無。
一鬟五百萬,兩鬟千萬余。——漢樂府《羽林郎》
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著我綉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漢樂府《孔雀東南飛》
關於古裝美人的詩句匯總如下1、誰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蘇。
——辛棄疾《漢宮春·會稽蓬萊閣懷古》2、星冠霞帔,住在蕊珠宮里,佩玎璫。——牛嶠《女冠子·星冠霞帔》3、願妾身為紅菡萏。
——歐陽修《漁家傲·近日門前溪水漲》4、秦女含顰向煙月,愁紅帶露空迢迢。——溫庭筠《惜春詞》5、佳人相對泣,淚下羅衣濕。
——李師中《菩薩蠻·子規啼破城樓月》6、願為東南枝,低舉拂羅衣。——李白《詠鄰女東窗海石榴》7、珊瑚映綠水,未足比光輝。
——李白《詠鄰女東窗海石榴》8、潭潭大度如卧虎,邊頭耕桑長兒女。——黃庭堅《送范德孺知慶州》9、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王安石《桂枝香·登臨送目》10、河漢女,巧雲鬟。——吳文英《訴衷情·七夕》11、女兒年幾十五六,窈窕無雙顏如玉。
——蕭衍《東飛伯勞歌》12、竹疏齋殿迥,松密醮壇陰。——鹿虔扆《女冠子·鳳樓琪樹》13、曉帷初卷冷煙濃,翠勻粉黛好儀容,思嬌慵。
——顧敻《虞美人·觸簾風送景陽鍾》14、笑十三楊柳女兒腰,東風舞。——岳珂《滿江紅·小院深深》15、朝雲亂人目,帝女湘川宿。
——吳均《登二妃廟》16、阿香秋夢起嬌啼,玉女傳幽素。——吳文英《燭影搖紅·越上霖雨應禱》17、運巧思、穿針樓上女,抬粉面、雲鬟相亞。
——柳永《二郎神·炎光謝》18、水上遊人沙上女,回顧,笑指芭蕉林里住。——歐陽炯《南鄉子·畫舸停橈》19、芙蓉老秋霜,團扇羞網塵。
——李白《中山孺子妾歌》20、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常建《春詞二首》。
㈥ 古代的衣服為何現在不能穿(從科學,文化,歷史方面,是否方便回答)
根本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所謂古代的服裝其實正是中華民族人數最多地域最廣的漢民族服裝。就是——漢服。漢服不是不能穿。而是穿漢服的人們不能為現在的大多數的人們沒能接受。這不能不說是中華民族的悲哀。
中華民族自古就是衣冠上國禮儀之邦。《左傳 定公十年》:「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中國自古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而體現我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文化文明的服飾就是——漢服!
然而由於歷史的斷代,也就是清朝取代明朝之後。漢服被少數民族統治階級所禁止所抹殺。滿清統治集團妄圖用抹殺漢服從而抹殺中原漢文化和漢文明以確保滿族在中國的統治地位。從而使得長達300年漢服近乎被遺忘。清朝滅亡後西學東漸西裝、中山裝逐步取代清朝的服飾。新中國成立後軍裝、時裝進一步取代民國時代的服飾。所以漢服幾乎被人們遺忘了近500年!整整5個世紀!滄海桑田5個世紀!漢民族自己的服飾居然成了古裝的代名詞!天若有情天公當垂淚!
日本人穿和服、韓國人穿韓服、中國少數民族穿自己本民族的服飾都不會有人驚訝。可為什麼我堂堂漢族人穿自己的漢服被指責為穿越被說成是古裝?漢服是我們自己的民族服裝不是什麼古裝更不是什麼戲服!漢裝是最能代表中華民族的服裝!漢服是最能體現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的服裝!
我並不是大漢族主義者。我是主張民族平等的。既然如此中華民族的服裝滿族的旗袍可以作為中華民族服裝的代表那麼憑什麼我最美麗的漢服不能夠代表中華民族呢?漢民族是中華民族的主流。漢民族在中國歷史上統治中國歷史時間最為悠久;漢民族在中國的分布最為廣泛;漢民族在中國人口最多。我們當理直氣壯的說,漢服最能體現中華民族文明之偉大所在。
而漢服之所以不為現在的人所接納。主要是我們宣傳漢服的力度遠遠不夠。中國人很少有人了解漢服。而宣傳漢服的人往往帶有很大的局限性。其局限性表現在:1.大漢族主義。大漢族主義是宣傳漢服最大的死敵。大漢族主義主張唯漢獨尊,唯漢服獨尊,漢服是中華民族服飾唯一之代表。排斥旗袍、馬褂、中山裝、甚至時裝。這就大大的傷害了中華民族其他少數民族人們的感情。所以要普及漢服就必須旗幟鮮明的堅決反對大漢族主義。2.脫離人民群眾。宣傳復興漢服的一些人總是抱著陳舊的思維動不動做漢服就必須要純手工必須照搬照抄古人的做法。只要稍有偏差,就認為「不合格」這就使得人們對漢服望而卻步。,甚至由於製作漢服成本太高而普通人家根本無力消費。3.無休止的無謂爭論。至今就還有一些宣傳漢服的磚家為了哪個個朝代的服飾真正代表漢服而爭論不休。周秦漢唐宋明不都是漢族統治中國么周秦漢唐宋明的服飾不都能代表漢服么?有什麼好爭論的!3.電視劇的誤導。4.什麼時候穿漢服。你開電單車上街穿漢服那中國的交通事故絕對大幅提高。日本人也好,韓國人也罷工作時間也都是穿時裝。提倡復興漢服也不是要中國人時時刻刻穿漢服。穿漢服也必須講究時間和場合。節假日搞慶典就應該穿漢服這和穿禮服是一樣的道理。沒有哪個愛美女性穿著婚紗去飆車的。所以禮儀之邦必須符合禮儀而不是胡亂穿著。你見過哪個日本人穿著和服去耕田;哪個韓國人穿著韓裝去沖鋒陷陣的?5.與時俱進。歷史的傳承就必須與時俱進。周秦漢唐服飾同屬漢服但款式都不一樣。漢服在發展中進步在進步中發展。現代文明的成果完全可以用於漢服,使得漢服更適合現代人的審美觀。
復興漢服任重道遠,艱難漫長。
【獻上一首歌:
蒹葭蒼蒼 白露為霜
廣袖飄飄 今在何方
幾經滄桑 幾度彷徨
衣裾渺渺 終成絕響
我願重回漢唐 再奏角(jue)徵()宮商
著我漢家衣裳 興我禮儀之邦
我願重回漢唐 再譜盛世華章
何懼道阻且長 看我華夏兒郎
蒹葭蒼蒼 白露為霜
廣袖飄飄 今在何方
幾經滄桑 幾度彷徨
衣裾渺渺 終成絕響
我願重回漢唐 再奏角(jue)徵()宮商
著我漢家衣裳 興我禮儀之邦
我願重回漢唐 再譜盛世華章
何懼道阻且長 看我華夏兒郎
我願重回漢唐 再奏角(jue)徵()宮商
著我漢家衣裳 興我禮儀之邦
我願重回漢唐 再譜盛世華章
何懼道阻且長 看我華夏兒郎
粵語版編輯
野火大鴻版本
湖海莽蒼蒼,
群山似層浪。
《國語》共《春秋》,
青史曾跌宕。
黃土奏宮商,
長安更回望。
漢節陽關出,
幾度看風霜。
萬里壯麗家邦,
重回盛典漢唐。
滾滾大江老城牆,
晚風關河遠望。
盛世再會東方,
黃河浪卷世上。
千秋萬載歲月長,
看我重展氣象
嶺南之南版本
揚州滄桑
河山劫盪
破碎家邦
堪忍故鄉
曾經心傷
曾經彷徨
血債淌淌
抱恨滿腔
復我漢族衣裝
華夏覺醒自強
看我熱血兒郎
再創中華氣象
復我漢族衣裝
明了內心冀望
豈驚路險途長
與我重返漢唐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廣袖飄飄,今在何方?幾經滄桑,幾度彷徨。衣裾渺渺,終成絕響。
我願重回漢唐,再奏角徵宮商。著我漢家衣裳,興我禮儀之邦。
我願重回漢唐,再譜盛世華章。何懼道阻且長,看我華夏兒郎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詩經樂府,琴棋文章,敦煌飛天,丹青書香,風沙銷盡,不堪回想。
我願重回漢唐,再唱羽衣霓裳。誦我漢家文章,興我禮樂之邦,
我願重回漢唐,再續盛世典章,中華民族兒女,共創盛世輝煌。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川岳莽莽,黃沙盪盪,巍巍中華,幾經滄桑。
我願重回漢唐,再創盛世輝煌,泱泱大國風范,不負禮儀之邦。
我願重回漢唐,不做一枕黃粱,以我卑微吟唱,融入歷史交響。
雲騰致雨,露結為霜,金生麗水,玉出昆岡。壯美河山,層巒疊障,華夏文明,源遠流長。
我願重回漢唐,仰望浩月明朗,多少成敗興亡,灑向黃河長江。
千年漢家衣裳,凝聚自力自強,塑我嶄新形象,正待當今兒郎。
我願重回漢唐,仰望浩月明朗,多少成敗興亡,灑落黃河長江。
千年漢家衣裳,凝聚自力自強,塑我嶄新形象,正待當今兒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