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16央視春晚有上海滬劇演員茅善玉的什麼節目
茅善玉唱的是滬劇《羅漢錢》選段《燕燕說媒》。
視頻中4分40秒開始:
http://www.iqiyi.com/v_19rrla7blo.html?vfm=m_144_bdal
② 滬劇藝術家茅善玉是哪裡人
滬劇藝術家茅善玉,滬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1962年生,1974年考入上海滬劇團學館,1979年畢業後留團(今上海滬劇院)擔任主要演員。曾先後主演《一個明星的遭遇》、《姊妹倆》、《血染姊妹花》、《魂斷藍橋》、《牛仔女》、《碧海青天夜夜心》、《今日夢圓》、《董梅卿》、《石榴裙下》、《大紅喜事》、新版《家》、《龍鳳逞強》和《雷雨》、《生死對話》等劇目。還在《璇子》、《姊妹倆》、《牛仔女》等滬劇電視連續劇中擔任主演。她的表演清新自然,富有靈氣,唱腔圓潤甜美,情深味濃。近年來在戲路上又有新的開拓,展現了她藝術創造新的天地。
1983年獲第二屆《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女主角獎;1984年獲全國現代戲會演一等獎;1984年獲上海市青年演員會演特等獎;1984年獲第二屆《中國戲劇》「梅花獎」;1984年登陸央視春晚清唱《燕燕做媒》,1989獲首屆白玉蘭戲劇表演主角獎,1995年獲第四屆中國戲劇節優秀主角獎,1995年獲上海第七屆白玉蘭戲劇表演主角獎,曾獲上海市「三八紅旗手」稱號。現任上海滬劇院院長、上海市人大代表、中國文聯委員、上海劇協副主席。
③ 《1984年央視春晚》堪稱經典,迄今為止最為成功的一屆春晚
《1984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是中央電視台製作播出的綜藝性文藝晚會,由黃一鶴、張淑芬擔任總導演,趙忠祥、盧靜、黃阿原(中國台灣)、姜昆、姜黎黎、陳思思(中國香港)主持。晚會結合主流文化與通俗文化,邀請香港、台灣演藝明星參加,實現內地與港澳台的文化融合。晚會於1984年2月1日晚20:00在中央電視台首播。
還有幾天就要過2021年春節了,央視春晚作為全國人民春節的文化大餐,老百姓已經享用了近四十年了,然而作為第二屆春晚的《1984年央視春晚》始終讓人回味無窮,百看不厭。甚至被許多網友稱為「最成功的一屆春晚」,「經典中的經典」,成為一座難以逾越的藝術巔峰。如果說1983年的第一次春晚是一次初步嘗試還顯青澀的話,1984年的春節聯歡晚會則是「承前啟後,開創未來」的盛典,她既汲取了八三年春晚的不足,又注入了許多新的元素,這次晚會受到億萬觀眾眾口一詞的普遍好評。
文化藝術離不開當時的 社會 背景,1984年是什麼概念呢?1984年是農歷甲子年(鼠年),那是近四十年前,現在成為油膩大叔的八零後剛剛出生,許多當時的演員已經過世。那時大多數家庭還沒有電視,那時改革開放的大幕剛剛拉開,到處充滿活力,生機盎然。經濟領域捷報頻傳,文化戰線百花爭艷。 社會 面貌煥然一新,國家和人民開始邁開步伐「蹚著石頭過河」,一切顯得那麼新鮮而稚嫩……
1984年,《南方周末》創刊。10歲的吳京剛剛拿下北京武術比賽拳術冠軍。金庸的小說還未被引入內地,但盜版在民間橫行。一首叫《萬里長城永不倒》的粵語歌悄然流行起來。1984年張藝謀始拍《一個和八個》,它被列入第五代電影人的第一部作品。崔健和六個同事組建了七合板樂隊。Beyond在香港剛剛嶄露頭角。臧天朔在北京成立了中國第一支搖滾樂隊「不倒翁」。而剛剛出名的趙本山還在老家表演《摔三弦》。1984年被稱為「中國公司元年」。張瑞敏的海爾集團剛剛創立。王石在深圳創辦了萬科。李經緯的「東方魔水」健力寶推出即暢銷。中科院計算所的研究員柳傳志在所里一間12平米的傳達室里創辦了聯想。
1984年被美國《新聞周刊》定義為「雅皮」之年。思科公司剛剛創辦。奧運會在美國洛杉磯舉行。年僅18歲的Dell中途輟學創立Dell公司,開創了計算機產品的直銷模式。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剛剛出生。米蘭 · 昆德拉創作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宮崎駿推出了成名作《風之谷》。
1984年的央視春晚,陳佩斯和朱時茂第一次全國觀眾面前亮相,表演了《吃面條》,標志著小品這個電視藝術形式的誕生。李富榮、張燮林打了一場趣味乒乓球比賽,名嘴宋世雄做了解說,這也開了 體育 明星上春晚的先河。由李谷一演唱、喬羽作詞、王酩作曲的《難忘今宵》成為了以後春晚的固定結束曲。第一次有港台演員參加,兩岸三地共慶佳節。語言類節目第一次在春晚的舞台上大放異彩。
為什麼說1984年央視春晚最為經典呢?原因很多,但是歸結為一句話就是:群星璀璨奪目,節目精彩絕倫。
1984年的電視和舞台技術還相當簡陋,舞台、道具、燈光等多方面無法與當今同日而語,拿當時的人力物力和前期後期投入與如今的春晚比,簡直是九牛一毛。那時竟然用電影放映機的轉動營造轉燈的效果,舞台朴實無華,攝錄采編設備很是一般,更沒有現在的高清錄播條件,但處處親切婉轉的歌喉,豐富精彩的節目內容卻讓觀眾喜聞樂見。可見,花大錢的精良製作並不見得就是精品。基於當時物質條件的限制,1984年春晚採用了形式多樣,低消耗、高產出、高質量的方式,營造了當時最高的藝術效果。
1984年的央視春晚,匯集了當時大家認知的最好聽的歌曲、最好看的節目、最喜愛的演員、藝術家。很多藝術形式也首次在春晚舞台讓大家開始認知和熟悉。更出現很多經典傳唱的歌曲和表演形式。正是因為這么多優秀演員和節目,使得1984年的春晚大放異彩,亮點迭出,精彩紛呈。眾多明星的精彩演出熠熠生輝,贏得滿堂喝采。歌曲有奚秀蘭、殷秀梅、朱明瑛、沈小岑、郭頌、蔣大為、李谷一、張明敏等等,曲藝有馬季、姜昆、游本昌、陳佩斯、朱時茂等等。光聽這些名字,哪個不是如雷貫耳。正是這些頂呱呱的藝人成就了84年的春晚,而春晚也成就了他們。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再次觀看,仍然覺得精彩依舊、回味無窮。馬季雖然已經不在了,但宇宙牌香煙叫賣聲依然會使你發笑,《我的中國心》唱響還是讓你心潮澎湃,那一首《難忘今宵》又唱出了多少人對過年和春晚未盡的情愫和感嘆呢?
讓我跟著1984年央視春晚的節目順序,跟大家一起分享這場視覺大宴和藝術盛會吧:
節目開始,由趙忠祥、盧靜、黃阿原(中國台灣)、姜昆、姜黎黎、陳思思(中國香港)主持,他們先大概介紹了參與這次晚會的演職員。演員都是自報家門介紹,非常親近。現場簡朴熱鬧,大家圍在一個個圓桌邊,有吃有喝,滿堂喜氣,與其說是一場晚會,倒不如說是一場聯歡會或茶話會。據導演黃一鶴回憶,這種兩岸三地的明星同台演出的首創,上報領導後,傳來兩種不同的意見。直到1984年元旦後,中央電視台領導經研究後才同意這種形式,感謝領導,我們才能看到這么多大腕的精彩演出。
開頭歌曲:《恭賀新禧》 由蔣大為、李谷一、於淑珍、蘇平、沈小岑、朱明瑛、茅善玉、郭頌集體演唱。這也成了以後每年春晚的一個固定模式,營造出歡天喜地的氣氛,現場立馬熱鬧非凡,滿堂喝彩。
馬季表演的單口相聲《宇宙牌香煙》長達10多分鍾,全靠馬季一個人表演,諷刺了當時的新生事物的虛假廣告,卻絕無沉悶枯燥的感覺。在表演過程中,「包袱」層出不窮,現場掌聲、笑聲不斷。馬季甚至點火真的抽了一支香煙。這樣的場景,在春晚舞台上是空前絕後的一次。在全面禁煙的現今 社會 ,別說在舞台上,在公共場所抽煙都會給你開罰單。據說,一個首鋼工人因為錯過這個節目,打電話到直播現場,馬季在電話里給那位工人又重說了一遍。
殷秀梅演唱歌曲《幸福在哪裡》、《黨啊,親愛的媽媽》。殷秀梅音色純凈明亮、音質圓潤渾厚。在歌唱領域是藝術表現廣泛的實力派歌唱家。
郭頌演唱歌曲《甜透了咱心窩》、《串門》、《山水醉了咱赫哲人》。郭頌音質寬廣渾厚。功底扎實。2016年郭頌去世,享年85歲。
沈小岑演唱歌曲《請到天涯海角來》、《媽媽教我一支歌》。那時的海南島還隸屬廣東省,九十年代初,沈小岑留學澳洲,2001年,隨丈夫移居英國。
牛得草演出豫劇《迎春曲》。牛得草是豫劇丑角演員,曾主演《七品芝麻官》。1998年因病逝世,享年65歲。
游本昌表演啞劇小品《淋浴》。1985年因主演8集經典電視劇《濟公》而被全國觀眾熟知。2009年剃度出家,由暢懷法師受出家沙彌戒,並賜法名定暢。
譚元壽演出京劇《定軍山》。譚元壽1928年出生,譚富英的長子。他是譚門的代表人物,譚派至今已經延續至八代。2020年去世,享年92歲。
方榮翔演出京劇《將相和》。方榮翔1925年9月6日生,1989年逝世,享年63歲。
陳佩斯、朱時茂小品《吃面條》。兩人都是八一電影製片廠演員,用滑稽、誇張的表現形式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情節比較簡單,但在朱時茂、陳佩斯的精彩演繹下,顯得妙趣橫生,笑料百出,讓觀眾捧腹大笑。陳佩斯曾出演電影《瞧這一家子》等,朱時茂曾主演電影《牧馬人》等。這個節目是春晚舞台上第一次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小品,此後至今小品成為春晚最受歡迎的藝術形式。
馬蘭演唱黃梅戲《女駙馬》選段。馬蘭,1962年4月23日出生,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獲獎無數。丈夫是作家余秋雨。
王景愚、李輝啞劇小品《電視糾紛》。王景愚1936年出生,曾在1983年春晚表演啞劇《吃雞》,令人印象深刻。
朱明瑛演唱歌曲《莫愁啊,莫愁》、《大海啊故鄉》、《回娘家》。朱明瑛1950年出生,東方歌舞團演員,中國著名歌唱家、歌舞表演藝術家。
於淑珍演唱歌曲《灤水香茶獻親人》、《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月光照著太湖水》。於淑珍1936年出生,天津歌舞劇院著名女高音歌唱家。
奚秀蘭演唱歌曲《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天女散花》、《阿里山姑娘》。奚秀蘭1950年出生,1985年在上海發行《大地回春》磁帶,是香港歌星第一個在內地發行的原聲帶。
袁闊成表演評書《贈羽扇》。袁闊成1929年出生於評書世家,2015年因病逝世,享年86歲。
乒乓球比賽,表演:李富榮、張燮林,解說:宋世雄。李富榮,1942年出生,中國男子乒乓球運動員,獲得過世乒賽男子團體冠軍,2001年5月當選亞乒聯主席。張燮林,1940年生,曾獲26屆世乒賽男團冠軍,1972年至1995年任中國乒乓球女隊主教練。宋世雄把李富榮形容為「世界乒壇的美男子」,把張燮林稱為「奇妙的魔術師」,兩人的比賽長達將近4分鍾。
王文娟演唱越劇《慧梅》選段《無限歡顏喜在心》。王文娟1926年出生,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越劇「王派」創始人,主演越劇電影《追魚》、《紅樓夢》廣為人知,丈夫是已故著名電影藝術家孫道臨。
馬季、趙炎表演相聲小段《春聯》,接零點鍾聲。馬季1934年出生,是著名相聲演員,是建國後相聲藝術承前繼後的關鍵人物,師從侯寶林。弟子有姜昆、趙炎、劉偉、馮鞏、笑林等多人。2006年9月獲曲藝牡丹獎終身成就獎。2006年逝世,享年72歲。
歌曲:《恭賀新禧》再次響起,零點鍾聲響起後,隨著舞台上下的互動,晚會達到高潮。
蘇平演唱歌曲《薩拉族花兒「大眼睛」》、《妹妹的山丹丹花兒開》 。蘇平1942年出生,撒拉族,著名的「花兒」歌唱家。
茅善玉演唱滬劇《燕燕做媒》、《太湖美》。茅善玉1962年出生,獲1983年「金鷹獎」最佳女主角獎、1985年第二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現為上海滬劇院院長。
張明敏演唱歌曲《我的中國心》、《壠上行》、《外婆的澎湖灣》、《鄉間的小路》。張明敏1956年出生於香港,那時的張明敏還是一名香港電子表廠的工人。由黃沾作詞、王福齡作曲的歌曲《我的中國心》一炮走紅,大街小巷傳唱至今。2005年開始擔任香港一家生物 科技 公司的執行董事。
黃植誠、李大維、黃阿原演唱歌曲《友情》、《默默地祝福你》、《天黑黑》。黃植誠1952年台灣出生,壯族,1981年8月8日駕F-5型戰斗教練機,從台灣桃園飛抵福州起義回到大陸。李大維,1950年出生於金門的台灣軍人世家,1983年4月22日12時25分,起義駕機回到大陸。黃阿原1956年出生,1983年9月9日,先赴日留學,再輾轉來到大陸。三人的演唱並不是特別專業,但愛國之心溢於言表。
陳思思演唱電影《三笑》插曲。陳思思是香港著名演員,和夏夢、石慧並稱「長城三公主」,主演《三笑》、《紅蝙蝠公寓》等。2007年去世,享年69歲。
姜昆、李文華相聲《誇家鄉》,姜昆師從馬季,現為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李文華,工人出身,2008年拜已故相聲大師馬三立為師,2009年病逝,享年82歲。
蔣大為演唱歌曲《要問我們想什麼》、《戰士與梅花》。蔣大為1947年出生,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代表作《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敢問路在何方》、《牡丹之歌》、《駿馬賓士保邊疆》等。
李谷一演唱歌曲《跳吧,年輕的夥伴》、《那就是我》,並和姜昆合作花鼓戲《劉海砍樵》。李谷一1944年出生,1961年進入湖南省花鼓戲劇院成為演員中國女高音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最後,壓軸主題歌李谷一演唱的《難忘今宵》傳來。演職員恭賀新春,相互道別。《難忘今宵》由喬羽作詞,王酩譜曲。這首歌曲剛出現時,晚會導演部發生過爭執,有人覺得歌曲過於纏綿和悲哀,但總導演黃一鶴一錘定音,讓李谷一堅持把這首歌錄了下來。以後《難忘今宵》成為每一年春晚的固定結束曲,一直至今。
《1984年央視春晚》,在2021年春節來臨之際,我又重溫了一遍,4個多小時的時間,一晃而過,讓人流連忘返,歡樂開懷。視頻中的許多人還穿著中山裝,現場還可以點歌,那時還沒有帶頭喝彩的托兒,舞台簡陋,現場朴實,視頻連字幕都沒有,甚至還有諸多缺點,但一切顯得那麼親切自然,歡快熱烈。近四十年的時光過去了,春晚一年一年的播放著,舞台越來越華麗,現場也越來越光鮮,各種燈光道具等舞台包裝藝術也精彩紛呈,但是觀眾也越來越少。是觀眾的觀影素質和慾望與日俱增了,還是春晚的節目越來越慘不忍睹了?這是個問題,就像八九十年代香港和內地電影一樣,那時沒有太多的特效和包裝,但卻是百花齊放的藝術高峰,包括那時的文學藝術,深刻而又質朴,卻直抵人心。沒錢時,節目有大量的擁躉者,有錢了,觀眾卻大量消失了。是幸運還是不幸呢?
《1984年的央視春晚》,因為那一批真正有實力的演員,因為那一些令人永遠令人感懷的節目,成為一座難以逾越的藝術高峰。只有沉下心來,剔除浮躁,帶著一顆為藝術而獻身的精神,踏踏實實,凈心守業,才有可能再現輝煌。今年的春晚,我們拭目以待……
附錄1984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節目單:
主持人:趙忠祥 盧靜 黃阿原(中國台灣)馬季 姜昆 姜黎黎 陳思思(中國香港)
總導演:黃一鶴 張淑芬
直播日期:1984年2月1日 時長: 5小時20分
1、序幕:《主持人介紹在場演員》
2、歌曲:《恭賀新禧》 蔣大為 李谷一 於淑珍 蘇平 沈小岑 朱明瑛 茅善玉 郭頌
3、雜技:《轉盤子》 李春來
4、 游戲 競賽:《看誰貼得快》 幼兒園小朋友
5、錄像:《狗熊猴子投籃比賽》 姜昆 李文華
6、相聲:《宇宙牌香煙》 馬季
7、雜技:《傘衣帽》 李春來
8、歌曲:《幸福在哪裡》、《黨啊,親愛的媽媽》 殷秀梅
9、歌曲:《甜透了咱心窩》、《串門》、《山水醉了咱赫哲人》 郭頌
10、歌曲:《請到天涯海角來》、《媽媽教我一支歌》 沈小岑
11、豫劇:《迎春曲》 牛得草
12、啞劇小品:《淋浴》 游本昌
13、粵劇:《故鄉行》、《南海漁歌》 丁凡 林錦屏
14、京劇組合 譚元壽 方榮翔
15、小品:《吃面條》 陳佩斯 朱時茂
16、電影錄像:《海燈法師與少林》片段 海燈法師與眾弟子
17、黃梅戲:《女駙馬》選段 馬蘭
18、啞劇小品:《電視糾紛》 王景愚 李輝
19、歌曲:《莫愁啊,莫愁》、《大海啊,故鄉》、《回娘家》 朱明瑛
20、歌曲:《灤水香茶獻親人》、《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月光照著太湖水》、《泉水叮咚響》 於淑珍
21、歌曲:《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天女散花》、《阿里山的姑娘》、《我的祖國》 奚秀蘭(中國香港)
22、評書:《贈羽扇》 袁闊成
23、 體育 表演:《乒乓球比賽》 李富榮 張燮林
24、越劇:《無限歡顏喜在心》 王文娟
25、 游戲 :《金銀猜》、《母子連心》 現場觀眾
26、相聲:《春聯》 馬季 趙炎 零點鍾聲
27、歌曲:《恭賀新禧》 蔣大為 李谷一 於淑珍 蘇平 沈小岑 朱明瑛 茅善玉 郭頌
28、歌曲:《薩拉族花兒「大眼睛」》、《妹妹的山丹丹花兒開》 蘇平
29、滬劇:《燕燕做媒》、《太湖美》 茅善玉
30、歌曲:《我的中國心》、《壠上行》、《外婆的澎湖灣》、《鄉間的小路》 張明敏(中國香港)
31、現場互動:《氣功表演》 侯偉 侯春雪 侯樹英
32、歌曲:《友情》、《默默地祝福你》、《天黑黑》 黃植誠(中國台灣) 李大維(中國台灣) 黃阿原(中國台灣)
33、歌曲:《早知如此不該笑》 陳思思(中國香港)
34、相聲:《誇家鄉》 姜昆 李文華
35、歌曲:《要問我們想什麼》、《戰士與梅花》、《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 蔣大為
36、歌曲:《跳吧,年輕的夥伴》、《迎賓曲》、《那就是我》 李谷一
37、花鼓戲:《劉海砍樵》 李谷一 姜昆
38、結束曲:《難忘今宵》 李谷一
④ 茅善玉的演藝經歷
從《紅燈記》里可愛勇敢的小鐵梅,到《董梅卿》里灑脫任性的官宦千金;從《石榴裙下》中溫柔善良的自尊女性,到《雷雨》里畸形病態的繁漪……嬌小的茅善玉將一個個形象鮮明、人物飽滿的角色帶給了我們。
20多年前,負責招生的上海滬劇院老師曾問還是孩子的茅善玉:「上台唱戲你喜歡不喜歡?」「喜歡的呀!」茅善玉立刻回答。雖然當時的她並不真的清楚滬劇是什麼。
在春寒料峭的一個午後,坐在天平路鬧中取靜的辦公室里,已經成為上海滬劇院院長的茅善玉感慨地說:「從懵懂的喜歡開始,一晃那麼多年就過去了。當時的許多同學和搭檔都已離開了這個舞台,而我依舊還在這里。真沒有想到,滬劇是這樣適合我,而我也已經離不開滬劇了。」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這是茅善玉在舞台上給人的最深印象。
面對傳統戲劇觀眾的迅速流失,面對上海人說不好上海話的潛在危機,茅善玉展望新的一年,依舊是躊躇滿志,信心百倍:「我很樂觀,因為世界只有一個中國,中國只有一個上海,上海只有一個滬劇。作為上海特殊的人文地理環境造就的特殊地域文化,滬劇有其自身的特點和生命力。隨著社會和政府的關注,這一見證與記錄了上海發展歷程的劇種將和這個城市一起繼續發展下去。」 記:春節前夕,您剛代表上海的滬劇界與史依弘、錢惠麗、單仰萍等一起參加了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的「魅力東方」演出。第一次登上這一世界頂級音樂廳的舞台,您最大的感觸是什麼?
茅:能夠在莫扎特的故鄉演唱心愛的紫竹調,真的感覺很興奮。能夠登上藝術殿堂的舞台,真的很有象徵意義。在奧地利格拉茲交響樂團的伴奏下,我們成功展示了中國戲曲和東方藝術的獨特魅力。金色大廳並沒事先想像的那麼金碧輝煌。舞台不大,空間也不恢弘,而且因為歷史久遠,連顏色也不再簇新。但就是在這個地方,你能明顯感受到其中深厚的文化積淀。站在這個經典的場所,我有一種神聖的感覺:我不僅僅是代表一個劇種,而且是代表一個國家來演出。
記:當時您選擇演出的是哪一曲目?
茅:是滬劇《羅漢錢》中的「紫竹調」。因為它傳唱廣,影響大,而且旋律明朗優美、歡快流暢,富有濃郁的江南特色。我在很多重要場合都會選唱這個曲目。記得當年美國前總統里根來上海訪問時,我在宴會上為他演唱「紫竹調」,美國客人驚艷不已,問我,這樣美妙的聲音到底是從哪裡發出來的?1月15日,當我身穿一襲旗袍,再度把它奉獻給友好的維也納觀眾時,同樣贏得了經久不息的掌聲。事實證明,不僅東方人可以欣賞西方的交響芭蕾,西方人同樣能夠喜愛我們的民族戲曲。 記:像《羅漢錢》中的「紫竹調」一樣,春節上演的《雷雨》同樣影響廣泛。一直以來,您表演的角色大多是清新甜美、溫柔細膩的少女。首次出演病態壓抑的悲劇人物繁漪,且又有幾代名家飾演的繁漪在前,您如何看待這次挑戰?
茅:應該說,繁漪這個角色我並不陌生。十幾年前丁是娥老師教我唱戲的時候,就教我唱過一段繁漪的摺子,但在全本中出演繁漪的確還是第一次。1959年名家版的滬劇《雷雨》已成經典,讓觀眾至今記憶深刻。對我們來說,演出《雷雨》是不可多得的學習與鍛煉的機會。重排《雷雨》,就是想用這一經典劇目向前輩表達敬意。但是我想,每一代人演《雷雨》,都應該為這一經典注入新的活力。
這次為了演好繁漪,我特意聽了有「活繁漪」美譽的丁老師當年的錄音帶。她的音色、唱腔和念白非常人物化,光是聲音就讓你覺得她完全融入到了角色中。當然,每個人心中的繁漪並不一樣,我也有我的理解。在演唱時,我適當加入了一些肢體語言來表現繁漪對周萍感情的復雜與矛盾,在花園一場,從試探性觸碰、有意識依靠到最後感情爆發,這種有層次的形體語言和演唱結合,到了觀眾的認可。 記:「從以往的四鳳到現在的繁漪,您在舞台上的「輩分」高了,角色轉變了。在舞台下的角色也轉變了,除了演員外,還多了個院長的頭銜。」
茅:是的。我擔任上海滬劇院的院長已將近五年了。我想,我進入這個新角色的轉變還是很快的。以前做演員時非常輕松,演好就回家,不到中午不願起床。擔任院長,要考慮和擔心的事情很多,但我比較年輕,能接受先進的理念,做事也講究團隊精神和公私分明。即便是私下裡的好朋友,如果在公事上做錯了也一樣會指出。反之亦然。五年內,劇院里基本上每年都會推新戲,排演了《石榴裙下》《大紅喜事》《龍鳳呈祥》《一文錢》《胡錦初借妻》《家》等,雖然很忙,但大家都幹得很有勁。 記:「新的一年,您和您的滬劇院有什麼打算?」
茅:「我們制定了一個滬劇發展的五年計劃,爭取在培養和繼承、創作和演出上都有所突破,有所作為。目前,我們在搶救遺產、整理老藝術家資料的基礎上,開始進行中年藝術家的系列訪談和優秀劇目的錄音錄像工作,准備通過總結,深入理論研討,宣傳並推出一些新的滬劇藝術的流派。同時,為了加緊滬劇人才的培養,爭取上海戲校的滬劇班早日開班,我們正在積極作招生的前期准備。還有新創劇目的規劃、演出市場的拓展、專業劇場的建造、滬劇專著的出版、滬劇頻道的開播、滬劇新電影和新電視劇的製作等等,都已經有了初步打算和安排。」
記:「聽說新創重點劇目《露香女》是趙化南為您量身定做的一台戲,今年將正式投排公演?」
茅:是的,這是滬劇五年發展計劃的開局大戲,也是我新年最期待的事情。作為上海世博會的首部獻禮大戲,《露香女》的背景定在1915年,當時中國的顧綉作品《洛神凌波》在萬國博覽會,即當時的世博會上喜獲金獎。一個叫董耀庭的年輕畫家,作為博覽會中國館的館員、特意到松江地區尋訪這一作品的綉娘顧露香,由此帶出了一段傳奇故事。這是一部反映上海和世博會歷史淵源,以及上海人民對世博會人文情結的新戲。早在申博成功時我們就已開始醞釀,我和編劇趙化南還多次去松江采訪。經過多年的反復推敲和精心准備,我們希望這台新戲能夠為觀眾喜愛,並力爭沖刺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 記:現在,上海的孩子普遍從幼兒園開始就習慣說普通話了,土生土長的上海人長大後甚至連上海話都不會說,或者是說不連貫。作為滬劇演員,您會不會擔憂將來滬劇的生存空間?
茅:的確,這是很使人著急的現狀。會說滬語的孩子、能夠說好吳語的孩子越來越少,滬劇生源嚴重不足,因地域和方言限制,還不能像兄弟劇種那樣到外省市招生。但隨著整個社會對吳語上海話和民族戲曲文化的重視,相信以後會好轉的。我認為,精明睿智的上海人不會輕易遺棄吳語。海納百川的大上海,說全國通用的普通話肯定是需要的。但是融合別人的同時,千萬不要失去自己的特性,失去自己的色彩。因為只有不同地域的語言才能反映不同地域的文化。現在不少「海漂族」都在熱情地學吳語、唱滬劇,希望更好地融入到上海這座城市中來,我們就更沒有理由妄自菲薄了。 記:聽說滬劇將有望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茅:是的,從去年初著手准備到歲末文化部辦公廳發表公示,滬劇可以算是「申遺」基本成功了。在長達一年的資料匯總過程中,我們對滬劇藝術有了一個理性的回顧和清醒的認識。有一位老前輩曾說過:「留住上海的語言,就是留住了上海的記憶和歷史。」我認為說得恰如其分。起源於上海本地灘簧的滬劇是能夠代表上海的。因為滬劇見證了上海的成長,是上海文化脈絡中密不可分的部分。雖然,現在滬劇團體寥寥無幾,演出市場也不景氣,熱愛滬劇的觀眾拿不出更多的錢來看戲,演藝人才又行當不全,青黃不接,各個藝術部門都存在缺乏接班人的問題。但是,如果能留住上海語言,滬劇就有了發展的基礎;要是失去了滬劇,那肯定是上海一個無法彌補的遺憾。
記:會不會覺得滬劇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好像一下子被當成了「文物」?
茅:作為海派藝術瑰寶的滬劇,盡管近年來面臨越來越嚴重的生存發展危機,但滬劇決不當文物。一樣東西如果後繼無人,只能戛然停留在歷史里,那麼才是文物。但是,具有鮮明上海地域特色的滬劇,在藝術上開放包容,既善於廣采博納,又敢於標新立異,一直和時代一起發展著,無論是題材選擇還是表現內容,都和上海這個城市緊緊結合在一起,而且不斷有新鮮觀念、新鮮面孔和新的創作加入進來。加上滬劇素來注重唱功,它的音樂清純柔美,獨具江南絲竹的情韻,不同風格的流派唱腔更是家喻戶曉,到處傳唱。所以,滬劇決不會成為文物,而只會在更多人的關注下更好地發展下去。
國家一級演員。1962年1月10日生,1974年考入上海滬劇團學館,1979年畢業後留團(今上海滬劇院)擔任主要演員。曾先後主演《一個明星的遭遇》、《姊妹倆》、《血染姊妹花》、《魂斷藍橋》、《牛仔女》、《碧海青天夜夜心》、《今日夢圓》、《董梅卿》、《石榴裙下》、《大紅喜事》、新版《家》、《龍鳳逞強》和《雷雨》、《生死對話》等劇目。還在《璇子》、《姊妹倆》、《牛仔女》等滬劇電視連續劇中擔任主演。她的表演清新自然,富有靈氣,唱腔圓潤甜美,情深味濃。之後在戲路上又有新的開拓,展現了她藝術創造新的天地。
1983年獲第二屆《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女主角獎;1984年獲全國現代戲會演一等獎;1984年獲上海市青年演員會演特等獎;1984年獲第二屆《中國戲劇》「梅花獎」;1984年登陸央視春晚清唱《燕燕做媒》,1989獲首屆白玉蘭戲劇表演主角獎,1995年獲第四屆中國戲劇節優秀主角獎,1995年獲上海第七屆白玉蘭戲劇表演主角獎,曾獲上海市「三八紅旗手」稱號。現任上海滬劇院院長、上海市人大代表、中國文聯委員、上海劇協副主席。在2013年2月1日全國政協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上通過為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2015年9月29日,茅善玉當選上海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
⑤ 第一屆春晚第一個節目是什麼
第一屆晚會第一個節目是李谷一的獨唱《拜年歌》。
1983年第一屆春晚李谷一演唱的歌曲,它們分別是《拜年歌》《春之歌》、《鄉戀》、《知音》、《年輕的朋友》、《問聲祖國好》《一根竹竿》還有與袁世海對唱了《劉三姐》《牛皋》。
1983年,中央電視台舉辦的第一屆春節聯歡晚會,成為《鄉戀》解禁的日子。李谷一成為春晚正式登台的第一位歌手,一曲《鄉戀》給無數人留下深刻印象。一首並非直接表現愛情的「情歌」,成了中國社會打破思想禁錮的見證——中國人對個性解放的追求已經無可阻擋。
始播於1983年,主持人趙忠祥,馬季,姜昆,劉曉慶,王景愚。
由黃一鶴、鄧在軍執導。從除夕20點開始,時長278分鍾。晚會邀請藝術家出場表演精彩節目,歡樂、喜慶、祥和的氣氛彌漫在電視觀眾面前。這台晚會一經播出,即產生強烈的社會反響,受到廣泛的歡迎。
自此,每年春節聯歡晚會都有大陸、港台明星登台獻藝,晚會成為最受世界各地炎黃子孫歡迎的節目。晚會通常由主持人串聯相聲、小品、歌曲、舞蹈和其他各類富有民族特色的節目,演員均為在社會上有影響有成就的人物,節目也都再三精選,有較高的藝術水準。
春節聯歡晚會在中國傳統節日里,為中外華人觀眾提供了健康的精神文化娛樂 。
⑥ 茅善玉簡介資料,滬劇茅善玉精彩唱段
滬劇是地方戲曲劇種的一種,上海被簡稱為「滬」。滬劇就是在上海一帶比較有名的戲劇,滬劇源於最初的民間民歌,而後在不斷改變不斷進步,形成如今完善的滬劇,也有著很多滬劇的代表人士。
茅善玉,上海市人。她的表演感情真切,動作優美;演唱時嗓音甜潤,情深味濃,柔中有剛,為廣大觀眾所喜愛,在八十年代被認為是一個很有發展前途的後起之秀。代表作品有《拔蘭花·贈花》、《誰是母親·貴人相助》等。2015年9月29日,茅善玉當選上海市戲劇家協會副會長。
1983年獲第二屆《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女主角獎;1984年獲全國現代戲會演一等獎;1984年獲上海市青年演員會演特等獎;1984年獲第二屆《中國戲劇》「梅花獎」;1984年登陸央視春晚清唱《燕燕做媒》,1989獲首屆白玉蘭戲劇表演主角獎,1995年獲第四屆中國戲劇節優秀主角獎。
1995年獲上海第七屆白玉蘭戲劇表演主角獎,曾獲上海市「三八紅旗手」稱號。現任上海滬劇院院長、上海市人大代表、中國文聯委員、上海劇協副會長.,在2013年2月1日全國政z協商委員會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上通過為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演出劇目:
《拔蘭花·贈花》(程臻,黃愛忠)
《誰是母親·貴人相助》(王珊妹,錢思劍,李建華)
《苗家兒女·小橋相會》(孫徐春,方亞芬)
《少奶奶的扇子·贊扇》(洪立勇)
《紅色娘子軍·分界嶺》(金玉明)
《紅珊瑚·島遇》(張杏生)
《年青一代·讀遺書》(徐伯濤)
《恩仇記·竹樓相會》(張愛華)
《桃李頌·黨啊,我的母親》(吳斌)
《父子恨·飲鴆》(趙志剛,汪華忠)
《紅燈記》(茅善玉,馬莉莉,錢思劍)
金曲經典系列:
《碧海青天夜夜心》「贈玉兔」(錢思劍,趙雋晴)
《小巷之花》「嚮往」(孫徐春)
《東京三麗》「聞義賣」(孫徐春)
《血染姐妹花》「海灘訣別」(孫徐春,呂賢麗)
《小鎮之戀》(孫徐春)
《田園夢》(孫徐春,華雯)
《今日夢圓》「雨中情」(孫徐春,王麗君)
《石榴裙下》第四場(朱儉,吉燕萍)
【結束語】茅善玉如今在滬劇文化中所佔得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更是在滬劇上有著很多自己的獨特見解然後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一些特色,在眾人的心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