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結婚時男女雙方都應該穿什麼衣服
我是做嫁衣的,說說我的看法吧
新娘:一般來說,新娘有穿三套衣服的,也有穿四套的,也有穿兩套的,這個看你們的具體情況分配了。
第一套是白紗,在典禮的時候穿,第二套是敬酒服,可中式也可西式,看個人的喜歡了,第三套是送客服,一樣可中式可西式,再有一套是回門穿的衣服,一般穿旗袍偏多。如果只想兩套,那就是白紗和敬酒服就可以了,送客和回門都穿敬酒服。當然了,各地的情況不一樣,所以要根據當地習俗來定,我說的是普遍的穿法。
新郎:一般來說的話,男士穿西裝和襯衫就可以了,然後配一條喜慶的領帶(有紅色的,也有粉色的),黑色皮鞋。當然,如果有條件的家庭也可根據新娘的衣服來配新郎的衣服,比如燕尾服,比如唐裝,但不是必須的。也要依情況而定。呵呵
不知道有沒有幫到你,有需要可以再問我了。祝福你們新婚快樂
㈡ 我和我娘子去參加葬禮的時候,我娘子能不能穿旗袍和高跟鞋去
參加葬禮,不要穿顏色艷麗的衣服,不要穿運動服、休閑服、暴露的衣服,男女皆應選擇黑、灰、藍等簡單、深色款式的衣服。女士避免妝容過重,盡量選擇佩戴素色首飾。
建議穿黑色稍微正式一些的禮裙,連身、分身都可以,陪黑純色高跟鞋。
㈢ 男人能穿旗袍式連衣裙嗎男人可以穿旗袍嗎
男人的服裝樣式,有男人的款式,女人穿旗袍連衣裙,是有文化傳承的!男人也可以穿旗袍裙子,但更多的人選擇是長袍大褂,看起來更合適!
㈣ 學校辦了個什麼禮儀形象比賽,男女搭檔,偶女搭檔穿旗袍,偶應該怎麼穿比較搭呢
可以穿:
上衣:比較古典的衣服 和旗袍比較搭配
褲子:顏色比較深 和上衣搭配
鞋子:小孩的皮鞋 最好是黑色的
㈤ 女生穿旗袍男生穿什麼比較搭配
女生穿旗袍,男生穿什麼我覺得男生穿大褂。比較最般配,因為這都是仿古的穿衣打扮吧,因為這屬於同年限的體驗,這樣的搭配是最合適的的。
㈥ 清朝早期旗袍是否男女都可穿著
不是,男人穿的叫長袍馬褂,女人穿的才叫旗袍。
㈦ 我和我老婆在家裡的話我們倆能不能互換衣服穿讓我老婆穿我的唐裝我穿我老婆的旗袍
只要你老婆願意,還有你能穿得上你老婆的旗袍當然可以互換穿啊!但只是為了好玩才這么穿可以,要是男的心裡就特喜歡或想穿女裝,那就有心理問題了。需要看心理醫生了。
㈧ 中式婚禮男女都穿秀禾服、新郎應該搭配什麼鞋子
穿黑色布鞋,白色棒的那種。古代特定的鞋子。如果買不到就直接穿黑皮鞋。女的穿紅色的布鞋。或者紅色皮鞋都行。
中式婚禮新郎穿什麼?婚禮新郎禮服要與新娘相配,才會顯得和諧融洽,莊重華貴。同時也要根據新娘的服裝類型來選擇新郎的服裝,下面我們來看看中式婚禮新郎服裝搭配。
中式婚禮新郎穿什麼
秀禾服搭配
秀禾服源自滿洲人的服飾,又稱龍鳳褂,非常大氣富貴、婉約典雅。秀禾服有兩種,一種是比較傳統的直衣擺,一種是像波浪一樣的水波腳衣擺。在中式婚禮上,如果新娘選擇了端莊喜慶的秀禾服,新郎應穿中山裝改良的上衣,上面的暗花和刺綉也要與新娘的服裝相搭配。
中式婚禮新郎服裝
旗袍搭配
在婚禮上,新娘身穿旗袍是最能體現出嫵媚動人的風姿的,如果新娘選擇了旗袍,新郎的禮服可以選擇中山裝或者黑色的西裝,如果選擇西裝,還要注意可以打領帶,但千萬不能打領結,否則就顯得不倫不類了。也不用擔心旗袍和西裝不搭配,其實新郎穿黑色的西裝配旗袍,非常和諧融洽。
中式婚禮新郎禮服
鳳冠霞帔搭配
鳳冠霞帔指舊時富家女子出嫁時的裝束,以示榮耀。也指古代貴族女子和受朝廷誥封的命婦的裝束。在傳統中式婚禮中,新娘穿著鳳冠霞帔,非常高貴莊重。按照中國古代婚禮來說,新娘穿鳳冠霞帔,新郎是要穿狀元服。在婚禮上,新娘穿一身大紅錦袍,衣服上還綉著鳳凰,雍容華貴,華麗動人,新郎穿著綉著麒麟的官服,威風凜凜。
中式婚禮新郎服裝
周制漢服搭配
漢服婚禮是指穿著漢民族傳統服裝的婚禮,其實,漢服婚禮禮服有周制漢服,唐制漢服,明制漢服。除了新娘穿鳳冠霞帔,新郎穿狀元服外,一般新郎穿相對應的紅色服裝。但新娘穿紅色周制漢服時,新郎服裝卻是黑色為主。這時候,新郎應該穿長袍,上身為黑色,袖口為紅色,有著黑色花紋,長袍下身卻是紅色,同樣有著黑色花紋,新郎戴冠,新娘綰頭,顯得非常莊重。
中式婚禮新郎禮服
龍鳳褂搭配
婚禮上如果新娘選擇龍鳳褂,新郎選擇長袍馬褂一定不會出錯,馬褂彰顯身份,很貴氣,而且與新娘的中式結婚禮服搭配非常和諧。此外,馬褂分為大襟、對襟、琵琶襟等多種形式。
中式婚禮新郎穿什麼 中式婚禮新郎服裝搭配
改良中式禮服搭配
在中式婚禮上,新娘選擇秀禾服或改良中式禮服的情況下,筆挺、肅正的中山裝非常適合像婚禮這種嚴肅莊重的場合。特別是改良中山裝,在中山裝的基礎上將紐扣換成盤扣,配合新娘的禮服,充分體現男士的偉岸和英氣。
㈨ 分開多年後,男女主角相遇,女主角穿了一件淡紫色旗袍,一頭卷發
新生活開始了
㈩ 請問女的穿的叫旗袍,男的穿的叫什麼啊
男的穿的是長袍馬褂。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國民政府於民國十八年(1929年)公布的《服制條例中》正式將藍長袍、黑馬褂列為「國民禮服」。長袍馬褂是一種男性服飾名,為男性傳統服飾,由長袍與馬褂兩部分組成。
長袍,為大襟右衽、平袖端、盤扣、左右開裾的直身式袍,這種沒有馬蹄袖端的袍式服飾在清代原屬便服,稱為「衫」、「襖」,又俗稱「大褂」。馬褂,對襟、平袖端、身長至腰,前襟綴扣襻五枚。馬褂原為清代的「行裝」之褂,後逐漸成為日常穿用的便服。
(10)男女互換穿旗袍擴展閱讀:
民國建立後,前後約曾頒布過三個全民性的服飾制度,分別為民國元年的《服制案》、民國三年的《祭祀冠服制》、民國十八年的《服制條例》,另有汪偽政權的《國民服制條例》。
民國元年(1912),北洋政府制定了一個《服制案》,公布了男女禮服條文,男款禮服較為繁雜,分大禮服和常禮服,常禮服又分為甲乙兩類,其中大禮服和甲種常禮服再細分為晝用和晚用兩種,均以西方的燕尾服、晨禮服等服飾為藍本;乙種常禮服則為長袍和馬褂組合的套裝,來自晚清的男子便服。
民國三年(1914)曾公布過有《祭祀冠服制》,為根據古經書臆造的祭服(「士庶」祭服可通用乙種常禮服),帶有濃厚的以等級尊卑為特徵的帝制時代輿服制度色彩,國民政府時期被廢除,此不詳敘。
到民國十八年(1929),國民政府又重新制定了一個《服制條例》,條文由禮服、制服和附則三章構成並有附圖。此條例台灣地區一直到2000年之後才被正式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