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女裝百科 > 旗袍下擺開叉的做法

旗袍下擺開叉的做法

發布時間:2022-09-19 13:18:01

旗袍開叉處怎麼包邊

包邊方法如下:

一、裁剪包邊條,包邊條可自行裁剪或購買裁剪好的。裁剪寬度為2.5~4cm的包邊條,長度按照所要包邊部位的長度來設定。


以上是旗袍開叉處的包邊方法,分享一個包邊條的正反面都沒有明線的技巧,將包邊條的正面與面料正面相對,縫合0.5cm,包邊條折向面料反面,手針暗縫,此方法正反兩面都看不到線跡。

此方法用於包邊工藝的部位非常廣,多見於旗袍等中式服裝款式,如袖口、領口、開叉、下擺等很多邊緣部位的處理。

㈡ 旗袍叉的做法

古代旗袍: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

近代旗袍:進入了立體造型時代,衣片上出現了省道,腰部更為合體並配上了西式的裝袖、旗袍的衣長、袖長大大縮短、腰身也越為合體。

㈢ 裙子下擺開叉的做法

給裙子開叉的位置取決於裙子原來的縫線位置,如果是側邊縫合的裙子,就做成側開叉,後中線縫合的裙子就做成後開叉。

用拆線器或小剪刀把裙子縫線從下往上拆開10厘米長度。縫線拆除後,在裙子叉口頂端燙貼1厘米的用針線縫合,對頂端起加固作用。用針線(或縫紉機)從裙子叉口頂端上面2厘米開始對叉口鎖邊縫。有了這個叉口後,穿著裙子又可以輕松走路了。

裙子開叉就如同旗袍一般,開叉裙的美在於她的若有似無,好似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總是讓人不斷側目。在炎炎的夏日裡,做一個神秘嫵媚的美人。

㈣ 旗袍下擺開叉處外翻怎麼處理

這個非常好辦啊,利用靜電吸附。具體做法就是穿上一條從絲襪,走路的時候跟旗袍摩擦產生靜電。先把外翻的熨燙一下。

㈤ 下擺開叉的做法

製作步驟如下:

1、在要開衩的位置用記號筆做標記,畫出要開衩的大小。

2、沿所畫的記號剪開。

3、打開開衩的兩邊,讓它變成一條直線。將一根包邊條用針珠固定到開衩邊緣。用1 / 4英寸的縫量縫在一起。

4、Press the other edge of the bias to the wrong side 1/4" and then fold it over the seam allowance and pin the the wrong side. Stitch in the ditch along the seam to sew the folded edge of bias to the vent.(翻譯不下不去了,直接上英文,看不懂的朋友直接看圖應該也能看懂)

5、With right sides together, at the top of the vent , sew a diagonal stitch line on the wrong side of the sleeve from the corner of the vent to secure it in place.

㈥ 中式旗袍為何上面修身,下面開個叉

一般日常著裝的旗袍開叉是很適度的,不會過高暴露過多。如果開叉位不是太高沒必要將叉位縫合,因為旗袍著穿主要講求貼合身材,三圍的尺寸應該是穿下之後再闊餘2-3cm最恰當。現在的旗袍一般是肢胳位到腰身處有側拉鏈的,再配合下擺的開叉才能夠穿上,若是將下擺開叉縫合,就很難穿上身了。要是叉位開到大腿根部過於暴露的話,那最好還是拿到專業的裁縫店由師傅去修改,旗袍是精緻的,自行修改過於粗糙,有損衣服的優雅。

㈦ 有誰知道旗袍的製作方法及版型,知道的告訴我,重賞!!!

其實樓上的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我補充些,忘對樓主有幫助
旗袍製作過程(縫制順序與方法)
**一.裁剪紙型(紙型必須核對正確:肩、脇邊、下襬是否等長、等寬)
1.剪下前片獨襟(獨襟前中心留1cm縫份)
2.前片底襟疊份(剪下後之襟留6~7cm縫份)
**
二.裁剪表布(先疊出布寬,找出布紋之方向,與花紋之中心主體,用熨斗燙出中心線)
1.裁剪後片:
(將後片紙型放在布尾,領口部分及右手邊是剩布)
(縫份留法:脇邊2cm,下襬4cm,袖口0.7cm,有接袖留1cm,
肩留2cm,領口先不裁,等肩線接好,與前領一起開)
(領口與褶子用線釘做記號,或用粉片畫出褶子與領口線)
2.裁剪前片(前片因右上半身有小襟,故先裁上層布之小襟
與大襟疊份約7~8cm再與大襟疊合,剪下前片)
(縫份留法:脇邊2cm,下襬4cm,袖口0.7cm,有接袖留1cm,
肩留2cm,領口先不裁,等肩線接好,與前領一起開)
(大襟留0.5~1cm,底襟前中心留0.5~1cm,下疊份留7~8cm,)
(領口與褶子用線釘做記號,或用粉片畫出褶子與領口線)
**三.製作程序:
1.車褶子(燙出中心線,疏縫固定)照記號車縫,褶尖要用車線打結,不可回針,(褶子左右分開燙平)褶子小,褶份少時,往上倒角燙平,車完褶,下擺→斜針縫處理好,即可車布邊。
2.底襟之處理:
折0.7cm~1cm車0.8cm
3.大襟的處理:
(1)上牽條(1cm寬)
(2)裁剪貼邊
4.後身之縮燙與上牽條
5.前身之縮燙與上牽條
6.開叉之處墊叉布
7.合肩線.車縫(領口之處再回針約4~5cm,避免剪領口後分家)
8.裁剪袖口貼邊
9.做領子
10.開領口(用皮尺立起來量,比實際的領圍少3~4cm,因包括縫份)
11.上領子(回針縫固定,必須將領襯藏住,但不縫到表布)
12.接合脇邊(車縫)
13.畫盤扣位置及釘暗扣記號,底襟暗扣下墊力布,縫領勾
14.上拉鍊(齒入0.1cm)用星點回針縫固定
15.縫暗扣,領上0.8cm先縫領鉤,領角縫暗扣
16.下襬與脇邊開叉,固定下襬使用斜針或藏針縫,脇邊:千鳥縫
17.開叉止點,拉鍊止點以上固定防裂開
18.整燙,大公告成啦~~~恭喜恭喜!!!
http://www.hercity.com/enews/news/200711/0001_1314222040.html
這是關於一些盤扣以及旗袍的樣式,你可以參考
http://www.hercity.com/enews/news/200705/0006_1213311517.html
同上,也是樣式參考
http://www.kurhn.cn/bbs/read.php?tid=65
這里是製作的基本流程圖,希望有幫助

㈧ 旗袍開叉包邊做法 簡單的製作方法分享

1、以袖口製作過程為例:分兩步完成。夾牙子和拉筒包邊。

2、夾牙子:用現成的夾牙子繩很方便,用夾繩壓腳,再方便不過了(用中間針位)

3、轉彎處用手慢慢轉動圓角,在圓弧的地方打剪口3~4個,約4mm

4、這樣就很容易車好圓弧了,這樣夾牙繩就車好了,下一步就是包邊了

5、拉筒包邊:用26s梭織拉筒,搭配一個專用壓腳,這個壓腳很重要。

6、拉筒擋板要卡在壓腳的缺口裡,包邊前,把包邊條松開一段,再開始包邊

7、把布條穿好,布條拉出來一段,再開始包邊,拐彎處,用手慢慢轉動圓角

8、包直邊的時候,要拉著布邊(不要拉包邊條),這樣袖口就包邊完成了

㈨ 旗袍開叉的原因

旗袍開叉的原因

咱中國的旗袍被世人稱為「東方女裝的代表。這種四季皆宜, 尤其最適合於夏秋時節婦女穿的旗袍兒, 給我國婦女們帶來花樣年華。旗袍追隨著時代, 承載著文明, 體現著美德, 演化為天地間一道絢麗的彩虹,「古韻佳人, 溫婉如玉, 香肩蜂腰, 玲瓏迷人,」這首詩詞正描繪出我國婦女穿古典韻味的傳統旗袍的靚麗與多姿多彩。

那麼我國旗袍這種服裝的原型源淵於何時何處呢?有一種說法是出自中國滿族婦女的創造,在三百多年前,生活在東北地區的女貞人的後裔——滿族婦女,因氣候寒冷都穿一種肥大的直筒式的袍子。她們為了方便勞作,在袍子的左右兩側開衩,在騎馬登山或下江河時,就把袍子下擺扯起來系在腰間以便於自如行動。在平時又把開衩的地方用紐襻扣住,既可保暖又能顯示出女性的風姿。滿族人入關後滿族婦女跟隨八旗兵走進華北平原入住北京城。由於滿族人都被納入了「八旗」序列,所以滿人也被稱為「旗人」,婦女穿的這種服裝被稱為「旗袍」,滿語則稱為「衣介」。 後來在清代的皇族王府及八旗的婦女中,更在穿戴諸方面發展成為戴旗頭(兩把頭、大板頭)、穿旗鞋(厚底盆鞋)、著旗袍、戴旗飾等一整套的裝束。

在老北京的崇文門外花市大街等地,就曾專門有為清宮中的女眷及旗人婦女製作旗頭用的絹花等裝飾品的作坊。

旗人的這種裝束老北京時還有不少典故呢!如說穿旗袍是為了限制婦女的步幅,旗鞋能使婦女的步伐更穩,旗頭是為了使女性的腰板挺直,戴耳墜子則是為防止女性不雅的急回頭,否則就會打著女性的臉……正像相聲大師侯寶林在相聲中演示的那貴族大家閨秀的女子行走、扭頭、說話時的形象那樣,極具風趣。

清順治時入關定都北京後,曾下令百姓必須「剃發易服」以表對清朝的「歸順」,從而逐漸在舊京百姓中讓滿族旗袍成為滿漢兩大民族的通用服裝。漢族的婦女覺得旗人女子高領、細腰、長袖、長身的衣裳較過去穿的長袍很得體、很輕便、很好看,紛紛仿效。

另有人認為民國初年是一個新舊交替的時期, 新生的事物方興未艾, 由於西方資本主義思想文化在中華的傳播影響, 尤其是「五四運動」後提倡的新文化思想, 促使我國一些百姓的服裝向西方各國男女服飾的演變, 中國的旗袍是一次女性服裝的革命。民國政府也曾提倡女子的禮服可採用上衣下裙的西歐樣式, 後來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影響, 婦女們領悟到「曲線美」的道理, 在裁製衣服時改變了傳統女服的長袍形式胸肩腰臀完全的平直狀態,於是新穎的「旗袍兒」走進北京及上海廣州等城市的住戶,富貴人家的太太小姐們穿起用各種衣料精心製作的色彩鮮艷的旗袍兒,從上世紀初起盛行於社交場所和四合院中,並逐漸傳向全國城鄉地區,作為大都市的上海後來又結合西歐服裝的樣式,對旗袍做了現代化的改良成為「大眾型」的模式,正像一些影視劇中婦女穿的各式旗袍那樣婀娜多姿,從選料、花色式樣、做工等各方面搭配很得當,那時被稱為「改良旗袍」,其最大的改變在於袍腰不斷收縮,使女性身材的曲線終於全部顯露出來,從遮掩人體曲線到顯現凹凸有致的女性美,如細紡旗袍輕盈而嫵媚, 鏤金碎花旗袍華麗而高雅, 黑色綢緞料高領無袖旗袍, 則凄美似有哀愁而又不失神秘……各式各樣的旗袍體現著女性靜止的典雅美與高貴美, 其徹底擺脫了滿族的舊有超長寬肥的模式,這種改良後的新旗袍1929年時還被當時的國某黨政府定為女性獨具民族特色的「國服」。

另外相傳清代最後的溥儀皇帝的後妃婉容、文綉在走出紫禁城皇宮前後的一段時期曾有個「御裁縫」,專門為後妃設計製作新式旗袍,其改良的新花色新式樣不但受後妃喜愛同時也從宮內流傳到民間。

1925年孫中山去世後,孫夫人宋慶齡也逐漸改穿旗袍,她為了體現對民族傳統的珍視和喜愛,此後幾十年內無論居住在上海還是北京,她的服飾一直以旗袍為主,素雅深色的旗袍顯示著從容端莊高雅的女性美,曾成為標志性的中國國服。另據原老蔣「士林官邸」的'待從們爆料,老蔣的夫人宋美齡極愛好收藏各式各樣的旗袍,她有個專門的「御裁縫」張瑞香,一年364天(過年時准休一天)不停地為宋美齡做其喜歡的多式樣的旗袍,而剪裁製好後宋美齡只喜愛的看兩眼然後就存放在衣櫥內,其大衣櫥內堆滿了眾多樣式靚麗花色的旗袍,堪稱世界之最。

「五四運動」後北京的穿旗袍之風極盛。在王府井、前門等地的一些服裝店、綢布鋪以及街市的裁縫店都用中國的傳統面料絲綢錦緞等做成單、夾、棉較高檔的旗袍,講究的主人還要綉上不同的花邊和吉祥的圖案。四合院里的太太小姐們發髻高挽身段婀娜窈窕多姿,體現了中國女性身上的東方神韻。而在老北京的一些平民百姓中最流行的則是似旗袍樣式的毛藍布衫,夏天時敞身穿,冬天時套在棉袍的外邊,夏暑天時還穿一種用陰丹士林布做的短袖、矮領、開衩到膝部的長褂,非常合體、省料又涼爽輕便。這類旗袍成為解放前平民婦女和女學生們非常愛穿的服裝, 突出的一點是旗袍內不穿長褲, 取而代之的是絲襪線襪和內褲。20世紀30年代中, 北京一度提倡「新生活運動」, 反對當時流行的無袖旗袍, 認為它過於暴露而有傷風化, 為此事當時的北平市長袁良,還曾親自到中山公園大門口去捉拿過穿無袖旗袍的女性, 曾惹得議論紛紛。解放以後穿旗袍之風俗曾一度絕跡,很多精緻的旗袍被焚毀或壓入箱底。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旗袍才風光又現,並與時俱進不斷發展改良賦予更多的新意。這種四季皆宜的旗袍兒,給婦女們帶來風采。旗袍兒這種內與外和諧統一的亮麗服裝,演示著中國女性的美麗,被喻為中國服飾文化的代表。穿旗袍也已成為西方乃至世界各國婦女名人的一種時髦和收藏寵物。中國旗袍受到世人的贊美,東方婦女的美令世人交口贊嘆。 ;

㈩ 旗袍開叉包邊做法 這樣做很好看

1、裁剪包邊條,包邊條可自行裁剪或購買裁剪好的。裁剪寬度為2.5~4cm的包邊條,長度按照所要包邊部位的長度來設定。

2、梭織面料的包邊條需要45°斜絲方向裁剪(面料的斜絲方向有彈力),有彈力的包邊條在包裹弧線形邊緣或圓角時,包邊條不會扭曲變形。針織面料的包邊條不用考慮紗向,可以平行於面料邊裁剪。

3、包邊條的提前對接,包邊條長度不夠時需要提前縫合對接,對接方法如下圖優點是接縫部位不會太厚。

4、將珠針扎入燙台,包邊條從中穿過,扣燙0.5cm。

5、將包邊條的正面與面料反面相對,按照燙跡線縫合0.5cm縫份。

6、包邊條折向面料的正面,車0.1cm線跡。包邊條要正好蓋住下面的線跡,不能一會蓋得多一會又漏出。這一步如果縫得精確,包邊條的正反兩面應該都是0.1cm的線跡。或者正面為0.1cm,反面是灌縫線(線跡縫入包條與面料的交界線處)。

與旗袍下擺開叉的做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男士風衣內部搭配 瀏覽:830
史密斯夫婦風衣 瀏覽:73
女生黑色棒球外套搭配圖片 瀏覽:372
男生灰外套怎麼搭配 瀏覽:907
校服顏色掉怎麼辦 瀏覽:292
冰條線織什麼樣的圍巾好看呢 瀏覽:556
男士個性內褲奇葩型 瀏覽:801
手機帽子怎麼做 瀏覽:799
冬天的厚睡衣可以乾洗嗎 瀏覽:858
男韓版風衣配什麼褲子好看 瀏覽:38
1米65穿多少碼的褲子 瀏覽:707
男九分花褲子搭什麼鞋 瀏覽:989
皮卡丘睡衣圖片男 瀏覽:434
睡袍尺寸與睡衣區別 瀏覽:143
想開個女裝店叫什麼名字好呢 瀏覽:810
外套女裝薄款 瀏覽:26
白色羽絨服染到黑色怎麼辦 瀏覽:569
非主流是也有個男裝品牌么 瀏覽:994
小孩有睡衣 瀏覽:351
王者榮耀亞瑟出帽子有用嗎 瀏覽: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