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漳州特色的服飾、飲食、民居、民間工藝品
漳州人的生活習俗
漳州人的生活習俗與中原的漢族差別不大,生活中的禮俗基本上一樣,只是由於地理氣候條件與中原迥異,故而該地居民在衣食住行方面都與北方有所不同,顯示出南方和沿海的特點。
第一節 飲 食
漳州背山面海,地處亞熱帶,自然條件優越,食物的來源與種類十分豐富,居民對食物的烹調和製作向來十分考究。
主食
漳州古屬閩越地,以稻米飯為主食由來已久。該地居民傳統的一日早、午、晚三餐,主食都是大米。中午吃粒飯(干飯),早、晚吃糜(粥)。境地人多輕早餐,重午餐。早餐的粥比晚餐稀,僅佐以小菜。午餐吃干飯,菜餚較豐。
從前,漳州干飯多用鼎(圓底鍋)煮成,農家則在熬粥時,用竹製「飯籬」撈出部分干飯供主要勞動力吃。漁民和鐵匠慣食粘稠的粥,稱「打鐵仔糜」。農民常用草編小袋裝米煮成飯包,在外出時吃,稱「茭制飯」。
甘薯曾經是漳州最主要的輔助糧食,漳州人多稱其為「番薯」。番薯在漳州的食用方法很多,新鮮的番薯可以烤熟或水煮或蒸熟吃,不過人們多將番薯放置一段時間,吃起來特別甘甜。番薯洗出澱粉叫「番薯粉」,可以用來做成多種食物和在烹飪時用以勾芡;也可以抽絲或切成薄片曬干貯存,供以後食用,分別叫「番薯簽」或「番薯柿 (pe5)」。番薯、番薯簽和米煮粥吃。沿海地區過去不少是以番薯為主糧,即所謂「食番薯,配海魚」。市上的番薯干以黃皮紅瓤番薯蒸熟曬干而成,香甜可口,價格不菲。
木薯(Manihot esculento)也曾是漳州的雜糧之一,漳州人稱其為「樹葛」、 「樹薯」。樹葛含有氰基苷,必須靠久煮才能解除毒性,不可生食,多數是用來洗得澱粉,叫「樹葛粉」。但樹葛粉質量不如番薯粉,過去大多用來做麥芽糖、涼粉,或作為製作線面的填充料。
漳州居民有時也煮菜飯,如芥菜飯、高麗菜飯、番瓜飯、芋飯、鴨飯、肉飯、豇豆飯等干飯和芋粥、魚粥、鴨粥、蚝粥、蚶粥、鹹粥 (雜燴粥)等。粳米和糯米均可作混合飯的主料。
主食除米飯之外還有面條、面線、米粉、豆簽等。漳州的面條多加上食用鹼,呈黃色,煮熟後上市賣,叫「生面」,盤成薄餅狀叫「面份」,抓成拳頭大的一團叫「模仔面」,拌上少量食用油後,不規則地堆在一起叫「油麵」;也有未煮,曬干後賣,叫「面干」或「面球」。線面是以麵粉加鹽等輔助材料拉制而成,曬干後盤成小束,食用前在沸水中煮一兩分鍾,方便而易於消化。米粉、豆簽是輔食。
舊時,番薯、芋頭都可作主食。漳州人喜歡趁熱吃番薯,芋頭則涼了再吃,俗諺雲: 「番薯燒,芋仔冷。」民間刮生芋頭皮時,為避免被芋奶咬(刺激皮膚),刮前要先咬芋頭一口,念: 「芋仔芋仔我咬汝,汝??(bbang『)咬我。」
菜餚
舊時,漳人素重海鮮和野味,「山上鷓鴣獐,海里馬鮫鯧」是餐桌上的上品,其中的獐實際上指的是麂。漳州人慣食豬肉,尤喜食豬內臟,婦女做月子多吃豬肝和豬腰。漳俗重龜鱉,以為清補滋陰,多吃可長壽。還有人喜食蛇、蛙等,以為清補解毒。
該地調料品種繁多,酒、醋、辛辣、醬、蔥、姜、蒜各得其所。炒盤講究火候,湯菜多為清燉,並喜歡加入枸杞、黨參、當歸、黃芪等中葯。從季節上說,冬尚濃醇,夏求清淡。
漳州民間喜食腌菜,農村家家戶戶自製腌菜,多以芥菜腌成「鹹菜」(酸菜),入冬以蘿卜腌成「菜脯」(蘿卜干),供全年食用。雲霄、詔安一帶腌制的菜脯尤為上品,藏得越久越香,而且還有消積食、健脾胃等葯效。漳州人還將筍煮熟後任其發酵,變成酸筍,煮鮮魚時配上酸筍,鮮美而無腥味,老少都愛吃。
飲食禁忌
漳州的俗諺雲「飯神皇帝大」,當別人在吃飯時,不得隨便打擾,自己吃飯時也不要講話,以免沖犯飯神。
民間進補之後忌食蘿卜、白菜和喝茶,以為這些涼性的食品會抵消進補的效力。身上有膿瘡時忌吃魚蝦、芋頭、狗肉等「濁性」食物。老人一般忌食牛肉,因為牛助農耕,食之者不祥。漳州民間認為柿子和酒、柿子和螃蟹、柿子和番薯、番薯和石榴、番薯和香蕉、毛蟹和
柑桔、毛蟹和茄子、芹菜和鱉、芹菜和黃瓜、黃瓜和花生、鱔魚和紅棗、狗肉和綠豆、羊肉和番瓜都是相剋的食物,同食有礙健康。
在宴席中移轉酒樽將酒灑出是犯忌的。飲食中站起或脫衣,邊吃飯邊走動,都是要忌諱的,也即在吃的行為方式方面要有禁忌。
吃飯時,桌上的菜必須是雙數,不能是奇數,尤其忌諱吃三個菜,認為只有死囚臨刑前才吃三個菜。
吃飯時,忌撒出飯粒或吃完飯碗內殘留飯粒,俗以為糟蹋糧食會遭天懲罰,尤其在作客盛飯時,應估量好自己的食量,否則留下剩飯,等於糟蹋五穀,作踐主人。此為民間對穀神敬仰的延伸,宣傳「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的古訓,可謂淳俗。
吃飯時,不能趴在飯桌上,忌換座位,尤忌女孩換位,俗以為如此則日後有改嫁之虞。不得坐在門檻上吃飯,飯後不得躺卧不動或立即洗澡、飲茶。進食時不得照鏡子以免日後口吃。進食時不得發出咀嚼聲,俗以為豬狗進食才會發出響聲。
此外,吃飯忌將筷子豎插在飯中,因為祭死人才這樣插。吃飯忌敲響碗匙,也不得用手掌平托碗底或用手攥著碗邊,以免被譏為「乞食相」。飯後不能倒扣碗,只有吃過葯才倒扣碗。洗碗時,忌將筷子在灶台上頓戳整齊,認為這樣是在打灶君。忌將不同顏色或長短的筷子配成一雙使用。忌使用單只筷子進食,以免婚嫁後喪偶,不得折斷筷子,不得用筷子指人,也不得用嘴咬筷子。吃完飯後,筷子要放在桌上。進餐時,掉筷子被認為不吉利,不得俯身去拾,應另換一雙使用,還要說聲「筷落」,諧音「快樂」來加以禳解。
飲料
茶 北宋曾任漳州幕廳軍事判官的蔡襄的《茶錄》一書,就是專門講鬥茶藝術的著作。其中提到鬥茶時茶的加工、鬥茶工具、鬥茶方法等。
漳州人好飲茶。自古以來「漳、泉各屬,俗尚功夫茶。器具精巧,壺有小如胡桃者,名盂公壺,杯極小者,名若琛杯。茶以武夷小種為尚……飲必細啜久咀,否則相為嗤笑」。
漳州有鬥茶的風俗,有人認為始於蔡襄。乾隆版《龍溪縣志》記載:「以五月至則鬥茶。必以大彬之罐,必以若琛之杯,必以大壯之爐,扇必以管溪之箑,盛必以長竹之筐。凡烹茗,以山為本,火候佐之。水以三叉河為上,惠民泉次之,龍腰石泉又次之,余泉又次之。
窮山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貲歲數千。」
飲茶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消閑方式,稱為「吃小盅仔茶」,其特點是茶濃、盅小,細斟輕啜,慢慢品嘗。飲茶也是待客之道,曾習軒的《客至汲水烹茶》這樣描寫以茶迎客的情況:「松齋清晝永,客至自關情。水可呼僮汲,茶因待友烹。荊扉今日啟,花逕此時迎。共啜龍湫味,閑參雀舌名。耳鐺聞語細,鼻觀覺香生。陸羽三經好,盧仝七碗清。竹爐湯已沸,槐火夢猶縈。句好緣多飲,詩脾沁一泓。」
客人進屋主人必沏茶相迎,有話也要先喝兩杯茶後再說,主人請喝茶,客人不能不喝。沏茶時,先用沸水燙茶壺、茶盅。沸水要高高沖入茶壺藉以攪動茶葉,直到水漫壺口為止。用茶壺蓋子將壺口泛起的泡沫雜質等颳起來倒棄。蓋上蓋子,用沸水淋罐,使茶壺內外都熱透。迅速倒出茶壺中的水,謂之洗茶,俗諺雲「頭遍腳??(腳臭),二遍茶箬」,第二遍水才開始飲用。茶液要低低斟人茶盅,以免茶液多泡沫。盤中有幾個茶盅,要來回斟至七八分滿,謂之「關公巡城」,使各杯中的茶湯濃淡一致。最後幾滴濃茶也應分滴各盅,謂之「韓信點兵」,務使各盅中茶液的色香味完全一致。敬茶時,則杯不可倒滿,要讓客人慢慢品嘗,以示敬重。
斟茶畢,主人不能吃第一杯,要雙手捧茶依尊卑長幼順次奉於客前。客人也須以雙手接茶,充分體味茶香後方能將茶咽下,飲完後要向主人「亮杯底」,以示領受主人厚誼和對主人茶藝的贊美。如果以小盅茶敬客,沏完茶後主人伸手錶示請客飲茶,客人先伸手回禮,然後持盅飲茶,主人隨後才持盅飲茶。主人添茶時客人將手放在杯邊,有的還用手指輕叩桌面以表謝意。每次飲完,主人都要重新沖洗茶盅,再沏再飲。
《漳州府志》雲:「凡烹茗,以水為本。」傳統的茶道最重視水質,品茶時要不惜代價去汲取最好的泉水。現在家家戶戶都用門來水,水質也就無法考究,便完全以茶葉的品質取勝。本地居民習慣喝烏龍茶,主要有鐵觀音、黃旦、水仙、白芽奇蘭等品牌,很少喝紅茶、綠茶、花茶等。舊時泡茶的水用青櫟木硬炭火燒為佳。
漳州人強調茶要沏濃,俗諺雲「茶著食厚,某著娶老」,認為「薄茶、暗火(燈)、散熏吹(劣質煙袋)甲(配)口口king6—5kong6(搖晃)桌」是不好的兆頭。斟茶時,壺嘴不得對著別人,因為與祭祀時酌酒澆地相似,故壺嘴沖人似有生祭之嫌。茶沏後不得留過夜再喝,俗以為「隔暝茶」有毒。
過去也有一些家庭用大茶壺沏茶,將大茶壺放進稻草編成的容器中保溫,供全家人喝一整天,這種容器叫「茶岫」。
舊時,鄉間小路邊和十里長亭里都有賣大碗茶的攤子;大街上也設有茶亭,免費供應體力勞動者茶水,稱為「奉茶」。
台灣地區飲茶的習俗和漳州相似,也崇尚功夫茶,重視茶具的質量和品味。
酒 漳州稱飲酒為「食酒」,宋有「蠻酒」,元有「畲酒」,節慶、婚喪、生育、迎賓、餞行、農事、祭奠、奉客等都離不開酒。也有行文人酒令和擲骰、抽簽、劃拳的勸酒形式,即使有宿怨積恨,也可通過「食酒」而杯酒言消。稍有不同的是,給人敬酒時,杯中只倒八分滿,表示為人留有餘地,俗諺有「七分茶,八分酒」之說。
曾習軒的《開瓮忽逢陶謝》描寫漳州舊知識分子飲酒的樂趣:「呼僮攜美酒,此日瓮初開。忽見陶潛至,還逢謝眺來。獨留外方客,同覆掌中杯。興到婆娑樂,詩成笑語陪。曲神寅日合,酒聖卯時催。竹葉新浮蟻,葡萄舊發醅。飲凝金盞滿,醉倒玉山摧。共有酩然思,同心宴幾回?」
舊時,漳州愛喝酒的家庭常備有一兩壇自釀的米酒或荔枝酒。婦女懷孕後,家裡都用紅曲自釀糯米酒,供坐月子時用。釀制的方法和釀白米酒相同。農村還釀番薯酒、甘蔗酒等,或用於自飲,或用於冬季灌牛禦寒,故俗稱「牛酒」。台灣地區的民間造酒用酒的習俗與漳州並無二致。
冷飲 夏天,漳州人消暑解渴的傳統飲料有石花凍和田草凍,是以石花菜和田草熬成的膠凍,製成之後,要沉在井水中浸涼,或者放到屋頂上隔夜「凍露水」,然後食用。還有—種「栟櫇凍」,薜荔又名「木蓮」、「鬼饅頭」,漳州話叫「栟櫇」或「愛玉仔」。從栟櫇洗出果膠,凝成凍,切成小塊和以糖或蜜,清涼可口,而且有多種醫療保健作用。
暑天,漳州城鄉居民常用乍前草、 芳草、鬼針草、蘆根、綠竹心、山葡萄、牛頓草等煎成青草茶,用以解暑。
夏天,漳州人也經常喝綠豆湯消暑解毒,大暑日則必須吃綠豆湯解暑。綠豆的吃法有兩種: 一是以綠豆—把洗凈放在杯中,沖進沸水後蓋上杯蓋,過一段時間後開蓋喝湯;二是以綠豆熬煮爛後加糖吃,煮時鍋中要放一支瓷湯匙,俗以為可以化解「豆鬼」 (煮不爛的綠豆粒)。
漳州傳統冷飲經過歷史的考驗,無副作用且具有清暑解毒的諸多功效,實在是價廉物美。
吸煙
漳州話稱「抽煙」為「食熏」,漳州人抽煙種煙的歷史在全國是最早的。明代中晚期,漳州月港的商人到日本、東南亞進行貿易,在西班牙統治的菲律賓學會了吸食和種植煙草。到清代康乾年間,煙草在漳州已是「無地下種,無人不食」。
舊時,漳州人抽煙多用細竹管或野生柑桔的枝製成的「熟熏吹」(旱煙袋),也有人使用銅制的「水熏吹」 (水煙袋)。凝在煙管內的焦油稱為「熏吹膏」,民間用以塗治無名腫毒及毒蟲咬傷。民間認為,蛇和其它毒蟲都忌怕「熏吹」和「熏吹膏」,所以,老年人都是熏吹不離手,甚至教訓晚輩時也以「熏吹頭」敲其後腦勺。幫本地話「老貨仔用熏吹頭仔??」就是相當於「長者教訓」的意思。
民國時期,開始有人吸食紙煙或機制的卷煙。以後,水煙斗和旱煙管逐漸絕跡,城鄉的吸煙群眾多吸自卷的喇叭狀煙支。
漳州吸煙者向來有以煙敬客的習慣。舊時,敬煙前要先用手掌將自己的煙袋嘴擦拭乾凈,再裝上煙絲點上火遞給客人,忌以煙頭直遞對方。
舊俗,劃一根火柴不得點燃三支煙,因為在繁體字中「災」字就是三折下一個「火」字。
第二節服飾
漳州地處亞熱帶,上古土著斷發文身,著「卉服」 (穿葛纖維織成的衣服),以蕉、葛纖維織成的布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還有人用來做衣服穿。漢代以後,中原移民逐漸人閩,麻、絲、棉花(非洲草棉)等的織物也傳人閩南。唐代漳州「歲五蠶,吳越皆不能及」。宋初,漳州歲貢葛布二萬匹,紡織業與中原地區同步發展,漳州居民的服飾逐漸與中原一致。北宋時,印度傳人的「吉貝」(棉花,木棉,亞洲棉)在漳州廣泛種植,該地居民的穿著已經和最發達的地區無異。明代中後期,漳州月港海外貿易的興盛導致漳州人的服飾「跨越定製」,「人無貴賤,多衣綺綉」,甚至「曳綉躡珠」,比官員還氣派。清代,漳州服飾奢侈依舊,「俗有誇多斗靡者,於舅姑餉婦之日,終席之間換衣數襲」。一些人將財力都花在服飾.上,以致漳州俗話有「只怕跌下屎?(糞坑),不怕火燒厝(房子)」之譏。
服裝
一般服裝 平民男子穿長衫或對襟短衣或大襟上衣,多以棉、麻質粗布為料,袖寬,大前襟由左至右。體力勞動者常穿短打,用寬布前後對折,前襟縫一布袋,稱「橐袋仔」,正面縫五對布紐扣。冬天內加一件棉背心,外加右襟的「棉裘」。男子下著深襠闊腿的「裸巾褲」,無口袋和門襟,前後不分,加接四五寸的粗布褲腰,穿時將褲褶緊,以各種褲帶扎於腰間,或直接將褲頭擰成結以代替腰帶。有的用一條長布袋扎褲,布袋裡可放銀元、銅板等,稱「褲頭龍」。
農民夏天多穿短褲,以便下水田勞作,故稱「水褲」。男子衣服以藍、灰、青色為主,老年人多穿黑色。沿海漁民的衣服染過薯莨汁或荔枝樹汁,耐海水浸泡,呈棕褐色,與眾不同。台灣地區的漁民也穿同樣的衣服。
女子穿旗袍或高領右衽大襟衣(俗稱「大袉衫』』)或窄袖短襖,內裹束胸馬甲。大袉衫的下擺呈弧形,長過膝蓋,衣扣釘在右胸邊,衣襟邊和袖口滾邊綉花,有的還鑲上闊花邊。女子下著長裙或長褲。「裙」字由「群」字而來,群者,多也,當時布帛門幅狹窄,裙子要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所以長可曳地。舊時,漳州女子在出嫁、歸寧或出門拜神時必須加扎長裙。長褲無門襟、無搭扣,褲管肥大,和男子穿的無大差別,只是褲管口綉花,褲長及腳踝。女子出嫁時,著紅襖加黑裙或紅裙,平常多穿青、藍、黑色衣服。纏足婦女在「腳白」(腳帛,裹腳布)之外還套有「膝siak7褲」,即由白布縫成圓筒狀,半尺來高,底部綉有—圈寸把高的花,上部套入褲管內,其效用一為襯托小腳,二為顯示綉花的技藝。
民國時期,男子穿長衫、馬褂、布紐對襟上衣,也有穿西裝、工人裝、學生裝、中山裝或行業制服的。男式的上衣多在左上角縫一個胸兜,以插自來水筆或裝細小對象。女子穿大襟的短衣、襖、學生裝或改良旗袍,下著長裙或短裙。農村男女仍穿「棵巾褲」,城鎮居民有的穿起有門襟的「洋裝褲」。殷富階層不穿土布,多穿絨、綢緞等;上層社會的女子也穿連衣裙。男學生穿童子軍裝,女學生穿藍衫配黑裙。
特殊服裝 傳統的嬰兒服稱「和尚衫」。這種衣的前襟為斜形,腋下兩側綴布帶用以束腰,袖口和下擺卜擺均不縫邊,以防磨破嬰兒嬌嫩的皮膚,也寓意嬰兒長得快。嬰兒用的「散幔」 (音sam5-3mua1)為無袖的棉披風,面料為紅綢或紅底印花布。披風上連綴—個兔耳形的風帽。舊時還喜給嬰幼兒帶兜肚,兜肚紅布做成,並用金蒼線綉上一個萬字,護住幼兒的肚臍。漳州方言「臍」和「財」同音,護臍也寓意護財。還有用黑白相問的格子布做成的「花帕」,格子有大、小兩種,中間綉一個「?」字,俗以為此帕可以辟邪,民間抱嬰幼兒出門時多蒙蓋花帕。
民國時期,漳州人夏天愛穿「香雲紗」,又叫「香紋紗」。這種布料透氣、透濕,穿在身上特別涼爽,顏色多為黑色,稱「油綢」,穿久褪成暗棕色。香雲紗價格不菲,不是貧寒人家所買得起的。
舊時,農民雨天多穿蓑衣,俗稱「棕蓑」。通體以棕製成,無袖,披在肩上能蓋住胸背。—種後背長過臀部;—種後背較短,但下綴棕裙,穿著時既能活動自如,又不致淋濕衣褲。
民間忌反向穿衣,因為只在為死人「套tap7衫」(穿壽衣)時才將衣服先反向套在孝男身上。也忌諱穿一身白衣白褲或白衣配白鞋,因為會聯想到喪服。年輕婦女不得全身穿黑色衣服,尤其是在出外探親訪友的時候。過年期間,忌諱穿白色和青色的衣服,以為不吉利。洗衣服時,男衣必須放在女衣之上,民間忌諱從晾著的女人衣服下走過,女人的褲衩尤其不能晾曬在過道上。夜間不得露天晾衣,竹竿尾端不得晾衣。俗以為,衣服晾乾從竹竿上取下後,不能直接穿在身上,以免變成「竹籬鬼」,先折迭後有了「折氣」,即可禳解。衣服忌諱被人跨過或踏踩。民間忌縫補穿在身上的衣服,俗以為,此舉會使穿衣者日後受誣陷。上衣上的紐扣數要奇數(陽數),而且穿衣時必須扣上紐扣。
第三節 居舍
漳州的民居建築種類繁多,形式多樣,但都是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民族精神和鄉土性、地域性相結合的產物。
磚瓦房 漳州舊式的大型住宅稱「大厝」,一般有三進,前後三個大廳,各以大埕(用磚或石板鋪成的院子)隔開,兩旁為巷道,兩邊各建兩三套兩房一廳的廂房,一些大宅前有門庭(俗稱「大埕」)。廳的前沿、台階、天井、門庭、牆基等鋪砌平整的條石,四周牆面磚石混砌,構成各種吉慶的圖案。更多的是四合院結構,設上下廳堂、左右廂房、左右邊房(稱「護厝」)、天井、側廊便門、後堂、大門等。屋架採用穿斗式、抬梁式和承重牆等三種結構,屋頂多為懸山式曲線燕尾脊。廳房正面的門框、窗框、橫額多用質地堅硬、琢磨光滑的青石鑲嵌。庭院或後院有花木、假山、亭閣、花園。這兩種住宅多為城鄉的富家大戶所蓋。農村中更多的是一廳二房一埕的三合房,左右是廂房,可住人或當廚房、儲藏室。如人口多,兩廂再延伸接建左右多—房,合一廳四房。農村以廣置田宅為顯耀,故寧肯減衣節食建房,不願豐衣足食而居破屋。但城鄉還是有很多貧苦人家住宅又矮又小,農村多建「土角仔厝」 (以土墼砌牆店房子)。
窗欞的格數也必須是奇數。房屋如有幾落(進),後一落房屋則必須高於前一落,整座房屋前低後高,寓意後代比前代發達。如果兩家的房子一前一後,也忌諱前面的房屋高過後面的房屋,俗以為如此會堵了後面人家的「風水」,容易引起糾紛。如果前面的房屋又需要高度,工匠會建議房主將房屋的地基線放低。
房屋喜前窄後寬(俗稱「布袋厝」),忌前寬後窄(「畚斗厝」),建左右陪屋時都注意使外段向里收三分,即使建「竹篙厝」,也要讓:後牆寬於門面,俗渭前者聚財後者散財,這實際上是中國人內斂文化性格的體現。
漳州舊式住宅大門外常有「掩格仔」,實際上是一個大竹屏,用粗篾皮編成,以竹管為框。門楣上固定—支粗竹管作為滑道,竹屏在這滑道上可左右推動,以遮掩或露出大門。「掩格仔」既遮陽又通風,既可擋住外來的窺視,又不影響從屋內向外觀望。隨著漳州人移居台灣,這種竹屏也東渡海峽,在台灣的—些地方流行到六七十年代。
室內布置
傳統建築祖堂在上,上下廳堂, 長輩居上,晚輩居下,男左女右,體現了對長輩的孝道以及男女長幼的分別。廳堂是家長起居和祭祀、接待賓客的場所,世傳為朱熹所作的《家禮》雲:「凡為人子者有賓客,不敢坐於正廳(有賓客坐於書院,無書院則坐於廳之旁側),升降不敢由東階,上下馬不敢當廳」,房屋的使用有嚴格的長幼尊卑限制。
廳堂 舊時,前廳是奉祀神明和家長接待客人的地方,面向天井,寬敞明亮,正面擺一隻長方形的香案桌(稱「幾桌」),中間供觀音或其它神像,兩邊擺花瓶、時鍾等,「幾桌」後的牆上掛神像或名人字畫,案前擺八仙桌,兩邊擺接待客人的太師椅。後廳的中間設神龕,龕中擺祖先的神主,龕前也有「幾桌」,擺香爐等用以祭祀祖先,幾桌前擺八仙桌和條凳。八仙桌祭祀時用以擺放祭品,平時也可用作飯桌。富家的八仙桌前張掛著刺綉精美的「桌裙」,—般人家逢年過節才掛桌裙。
卧室 舊時,卧室房門懸掛布簾或竹簾,其中—般有床、櫥、櫃、桌、椅、臉盆架等,床前橫—踏腳的長方凳,俗稱「腳椅」,供脫履登床之用。大戶人家的床很考究,上有木頂棚以擋塵土,前有透雕的橫楣, 三面有「遮風」 (圍屏),後面的遮風上有一橫排抽屜,其上可擱小的箱子。床上懸掛羅帳,兩端放置床頭櫃。床的安放有諸多忌諱:床不得正對門口和鏡子;櫃不得正對床;床不擺在房間中央,床位上方忌開天窗,床頭後方忌有窗;床安放方向應與梁和檐平行,俗認為床「擔楹」(與梁交叉)會鬧窮,出現凶兆,如確實無法讓避免擔楹,則要在床上方的支架上擱一把扁擔將梁「挑起來」。在大婚或喬遷安床的吉時,放上床板後要拜床公婆,求健康安睡。卧室中的櫥櫃多用以存衣服,桌子上常有梳妝台,較講究的臉盆架上還有花框鑲鏡。
廚房 「灶腳」(廚房)
也是住宅的重要部分。以前廚房一般設在廳後或「護厝」內,以免外人一進屋就看到。廚房裡有水缸、米缸等,但灶是最重要的,灶口的方向有講究,灶口忌向東,俗語說,灶口向東財空空。人站在灶台前舀飯的方向要與大門的方向相反,以免將飯往大門方向舀而財氣外泄。
廁所 廁所當地話叫「屎?」或「仔?」。舊時,城鎮里唯有富貴人家有才建有廁所,一般是在後花園或後埕的角落裡蓋間小屋,屋裡埋一個邊大缸,缸的上方搭一個架子,上設一個蹲位供人方便。缸邊的牆留有—個大洞,以便從牆外掏糞。廁所邊一般有個後門或側門,專供下人和掏糞的農民出入。多數的人家只在宅中的偏僻角落置兩個帶蓋的陶缸,一個裝尿,一個裝糞。平時方便只用木製帶蓋的馬桶,馬桶多放在卧室內,在床邊留一條「尿桶巷」,上遮一條布簾,有印花或綉花,比較講究的再用一個大櫃子將馬桶隱蔽起來,櫃子和房裡的其它傢具一樣擦得很乾凈,可以當椅子坐,稱為「尿櫃仔」。鄉下的農產多建有自家的廁所,一為方便,一為攢肥料。農村的廁所多建在戶外,埋一個缸,缸口與地面平,上擱兩條木踏板即成廁所。農村還有一種「大?」,在野外挖一大方坑,砌上磚以防泄漏,坑的一半以矮牆圍起來,上擱兩條石板作蹲位,只供男子使用。坑的另一半裸露在外,可將廄肥、雜草等物填入漚肥。
門 門在傳統住宅中也佔有重要的位置。門有大門、邊門、廳門、房門、側門、後門之分。大戶豪宅的正面有三道門,中間的大門常年關閉,僅在婚喪喜慶或迎貴賓時才開啟,家人平常從大門兩旁的邊門進出,下人、掏糞的農夫、賣菜收破爛的小販等則只能從宅後的側門或後門進出。老式門多笨重,上下有軸,由石制的門框和門楣支持,以開啟時發出大的響聲為佳。大門多蓋成門樓,稱為「門屋仔」,門上方掛八卦圖,有時還有姜太公像。邊門或者各與大門垂直,或在門後設屏風、照壁擋住外面的視線。俗以為門是「眉」(楣),窗是「眼」,所以窗不能安得比門高。
Ⅱ 漳州文化
服 飾
漳州地處亞熱帶,上古土著穿「卉服」,以樹皮、木葉蔽體。晉代衣冠南渡後,本地居民也穿上中原的葛、麻、吉貝(木棉)等織物。唐代漳州「歲五蠶,吳越皆不能及」。宋初,漳州歲貢葛布2萬匹,紡織業已與中原地區同步發展,漳州居民的服飾逐漸與中原一致。明代中後期,漳州月港海外貿易的興盛導致漳州人的服飾「跨越定製」,「人無貴*,多衣綺綉」,甚至「曳綉躡珠」,比官員還氣派。清代,漳州服飾奢侈依舊,「俗有誇多斗靡者,於舅姑餉婦之日,終席之間換衣數襲」。一些人將財力都花在服飾上,以致漳州俗話有「只怕跌下屎宕(糞坑),不怕火燒厝(房子)」之譏。這種奢靡之風直至20世紀五六十年代才逐漸收斂。
一、服 裝
清代,士紳穿長袍馬褂,平民男子穿長衫或對襟短衣或大襟上衣,體力勞動者常穿短打。女子穿高領右衽大襟衣或窄袖短襖,內裹束胸馬甲,下著長裙或長褲。纏足婦女在骹白(裹腳布)之外還套有□(音蝦)褲,即由白布縫成圓筒狀,半尺來高,底部綉有一圈寸把高的花,上部套入褲管內,其效用一為襯托小腳,二為顯示綉花的技藝。
民國時期,男子穿長衫、馬褂、布紐對襟上衣,也有穿西裝、工人裝、中山裝或行業制服的。女子穿大襟的短衣、襖、旗袍、長裙或短裙。男女均穿大襠褲,褲管寬大,加接四五寸寬的粗布褲腰,穿時折疊用褲帶扎緊,舊稱「粿巾褲」。沿海漁民的衣服染過薯莨汁或荔枝樹汁,耐海水浸泡,呈棕褐色,與眾不同。
新中國成立後,中山裝、列寧裝、青年裝、學生裝、工作服、軍裝開始在城鎮流行;農村群眾多穿加翻領、對襟、化學紐扣的改良漢裝。「文化大革命」中,城鄉時興草綠色軍裝。80年代以來,城鄉居民的服裝呈多樣化趨勢,有中山裝、西裝、漢裝、T恤衫、牛仔服、茄克、風衣、運動服等。男女時裝的款式日新月異,新潮人士遂以為不追隨滬港時式不足以表現自己的派頭。
傳統的嬰兒服稱「和尚衫」。這種衣的前襟為斜形,腋下兩側綴布帶用以束腰,袖口和下擺均不縫邊,以防磨破嬰兒嬌嫩的皮膚,也寓意嬰兒長得快。嬰兒用的「散幔」(音sam4buā1)為無袖的棉披風,面料為紅綢或紅底印花布,披風上連綴一個兔耳形的風帽。舊時還喜給嬰幼兒帶兜肚,兜肚以紅布做成,並用金蒼線綉上一個萬字,護住幼兒的肚臍。漳州方言「臍」和「財」同音,護臍也寓意護財。還有用黑白相間的格子布做成的「花帕」,俗以為此帕可以「辟邪」,民間抱嬰幼兒出門時多蒙蓋花帕。
民國時期,漳州人夏天愛穿香雲紗,漳州話叫成「香紋紗」。這種布料透氣、透濕,穿在身上特別涼爽,顏色多為黑色,稱「油綢」,穿久褪成暗棕色。香雲紗價格不菲,不是貧寒人家所買得起的,故解放後香雲紗衣服往往成為戲台上反派人物的標志。現在市場上已看不到此種布料。
舊時,農民雨天多穿蓑衣,俗稱「棕蓑」。通體以棕製成,無袖,披在肩上能蓋住胸背。一種後背長過臀部;一種後背較短,但下綴棕裙,穿著時既能活動自如,又不致淋濕衣褲。70年代後已逐漸被塑料或尼龍雨衣所替代。
民間忌反向穿衣,因為只在為死人「套衫」(穿壽衣)時才將衣服先反向套在孝男身上。洗衣服時男衣必須放在女衣之上。夜間不得露天晾衣,竹竿尾端不得晾衣。衣服晾乾後須先摺疊後始可穿上,俗謂摺後再穿才有「摺氣」,方言中「摺」和「志」諧音。民間忌縫補穿在身上的衣服,俗以為此舉會使穿衣者日後受誣陷。
畲族男子服裝類似苗族,著粗布衣,尚黑色。畲族婦女著薴麻布衣服,多為藍、黑二色。上衣寬袖,右邊開襟,衣領、袖口和胸襟鑲藍邊,衣和圍裙綉花卉、禽鳥等圖案。不論寒暑下身均穿寬腿、大襠、綉花邊的短褲,扎綁腿。腰束花綢帶子,帶子上綴各色珠子。喜慶的日子姑娘穿五色花裙。60年代以後,其衣著與漢族無甚差別。
舊時,漳州人用皂角、茶籽餅和草木灰浸出液來泡洗衣服。瓦窯里還專門燒制用以過濾草木灰液的瓦漏斗,稱「漏母鍋」。浣洗白色織物則用白土去污。20年代,漳州居民開始使用肥皂。70年代以後,則多用合成洗衣粉。
舊時,農村群眾多用捶衣棍在池塘或溪圳邊的石頭上捶打洗滌衣服。城鎮居民則用搓板搓洗衣服。80年代起,城鎮居民多用洗衣機洗滌紡織品。
二、巾 帽
清代,官吏、皂隸戴全國統一的帽子,士紳戴「碗帽」(瓜皮帽),老年婦女冬季戴絨帽(用黑色絨布製成的無檐夾帽,額上鑲以小玉塊),嬰兒戴蓮花帽、虎頭帽。婦女外出時,不坐轎的貧者「以布覆頭,壅蔽其面」,稱俗「文公帕」。
民國時期,官紳戴碗帽、招票(氈帽)、絨帽、大甲藤帽、草帽,庶民多不戴帽。從事某些職業的人則戴與該職業的制服相配套的帽子。老年人和在戶外工作的農夫或行商走販冬季多戴「猴帽」(用紗線織成筒狀,留有兩個眼孔,戴時將上端扎住,平時翻捲起來只蓋住頭頂,天冷時放下,包住整個頭部)。閨女少婦出門,頭蓋花帕遮住面頰。客家婦女則頭戴尖頂小笠,笠緣鑲半圓形花帕掩項至肩。
新中國成立後,碗帽和招票很快絕跡,時髦八角帽及軍帽、「幹部帽」。改革開放以來,市面上的帽子式樣繁多,顧客隨意挑選;而且性別、年齡、行業、季節有別,摩登男女隨時髦而變換帽子。
漳州城鄉民眾用以遮陽擋雨的斗笠主要有三種。大笠:為兩重竹篾中夾竹葉製成,圓形,直徑六七十厘米,是城鄉居民一種便當而結實的雨具。80年代後已為雨衣、雨傘所替代。甲
Ⅲ 漳州特色的服飾、飲食、民居、民間工藝品
漳州人的生活習俗 漳州人的生活習俗與中原的漢族差別不大,生活中的禮俗基本上一樣,只是由於地理氣候條件與中原迥異,故而該地居民在衣食住行方面都與北方有所不同,顯示出南方和沿海的特點。第一節 飲 食 漳州背山面海,地處亞熱帶,自然條件優越,食物的來源與種類十分豐富,居民對食物的烹調和製作向來十分考究。
主食
漳州古屬閩越地,以稻米飯為主食由來已久。該地居民傳統的一日早、午、晚三餐,主食都是大米。中午吃粒飯(干飯),早、晚吃糜(粥)。境地人多輕早餐,重午餐。早餐的粥比晚餐稀,僅佐以小菜。午餐吃干飯,菜餚較豐。
從前,漳州干飯多用鼎(圓底鍋)煮成,農家則在熬粥時,用竹製「飯籬」撈出部分干飯供主要勞動力吃。漁民和鐵匠慣食粘稠的粥,稱「打鐵仔糜」。農民常用草編小袋裝米煮成飯包,在外出時吃,稱「茭制飯」。
甘薯曾經是漳州最主要的輔助糧食,漳州人多稱其為「番薯」。番薯在漳州的食用方法很多,新鮮的番薯可以烤熟或水煮或蒸熟吃,不過人們多將番薯放置一段時間,吃起來特別甘甜。番薯洗出澱粉叫「番薯粉」,可以用來做成多種食物和在烹飪時用以勾芡;也可以抽絲或切成薄片曬干貯存,供以後食用,分別叫「番薯簽」或「番薯柿 (pe5)」。番薯、番薯簽和米煮粥吃。沿海地區過去不少是以番薯為主糧,即所謂「食番薯,配海魚」。市上的番薯干以黃皮紅瓤番薯蒸熟曬干而成,香甜可口,價格不菲。
木薯(Manihot esculento)也曾是漳州的雜糧之一,漳州人稱其為「樹葛」、 「樹薯」。樹葛含有氰基苷,必須靠久煮才能解除毒性,不可生食,多數是用來洗得澱粉,叫「樹葛粉」。但樹葛粉質量不如番薯粉,過去大多用來做麥芽糖、涼粉,或作為製作線面的填充料。
漳州居民有時也煮菜飯,如芥菜飯、高麗菜飯、番瓜飯、芋飯、鴨飯、肉飯、豇豆飯等干飯和芋粥、魚粥、鴨粥、蚝粥、蚶粥、鹹粥 (雜燴粥)等。粳米和糯米均可作混合飯的主料。
主食除米飯之外還有面條、面線、米粉、豆簽等。漳州的面條多加上食用鹼,呈黃色,煮熟後上市賣,叫「生面」,盤成薄餅狀叫「面份」,抓成拳頭大的一團叫「模仔面」,拌上少量食用油後,不規則地堆在一起叫「油麵」;也有未煮,曬干後賣,叫「面干」或「面球」。線面是以麵粉加鹽等輔助材料拉制而成,曬干後盤成小束,食用前在沸水中煮一兩分鍾,方便而易於消化。米粉、豆簽是輔食。
舊時,番薯、芋頭都可作主食。漳州人喜歡趁熱吃番薯,芋頭則涼了再吃,俗諺雲: 「番薯燒,芋仔冷。」民間刮生芋頭皮時,為避免被芋奶咬(刺激皮膚),刮前要先咬芋頭一口,念: 「芋仔芋仔我咬汝,汝??(bbang『)咬我。」
菜餚
舊時,漳人素重海鮮和野味,「山上鷓鴣獐,海里馬鮫鯧」是餐桌上的上品,其中的獐實際上指的是麂。漳州人慣食豬肉,尤喜食豬內臟,婦女做月子多吃豬肝和豬腰。漳俗重龜鱉,以為清補滋陰,多吃可長壽。還有人喜食蛇、蛙等,以為清補解毒。
該地調料品種繁多,酒、醋、辛辣、醬、蔥、姜、蒜各得其所。炒盤講究火候,湯菜多為清燉,並喜歡加入枸杞、黨參、當歸、黃芪等中葯。從季節上說,冬尚濃醇,夏求清淡。
漳州民間喜食腌菜,農村家家戶戶自製腌菜,多以芥菜腌成「鹹菜」(酸菜),入冬以蘿卜腌成「菜脯」(蘿卜干),供全年食用。雲霄、詔安一帶腌制的菜脯尤為上品,藏得越久越香,而且還有消積食、健脾胃等葯效。漳州人還將筍煮熟後任其發酵,變成酸筍,煮鮮魚時配上酸筍,鮮美而無腥味,老少都愛吃。
飲食禁忌
漳州的俗諺雲「飯神皇帝大」,當別人在吃飯時,不得隨便打擾,自己吃飯時也不要講話,以免沖犯飯神。
民間進補之後忌食蘿卜、白菜和喝茶,以為這些涼性的食品會抵消進補的效力。身上有膿瘡時忌吃魚蝦、芋頭、狗肉等「濁性」食物。老人一般忌食牛肉,因為牛助農耕,食之者不祥。漳州民間認為柿子和酒、柿子和螃蟹、柿子和番薯、番薯和石榴、番薯和香蕉、毛蟹和
柑桔、毛蟹和茄子、芹菜和鱉、芹菜和黃瓜、黃瓜和花生、鱔魚和紅棗、狗肉和綠豆、羊肉和番瓜都是相剋的食物,同食有礙健康。
在宴席中移轉酒樽將酒灑出是犯忌的。飲食中站起或脫衣,邊吃飯邊走動,都是要忌諱的,也即在吃的行為方式方面要有禁忌。
吃飯時,桌上的菜必須是雙數,不能是奇數,尤其忌諱吃三個菜,認為只有死囚臨刑前才吃三個菜。
吃飯時,忌撒出飯粒或吃完飯碗內殘留飯粒,俗以為糟蹋糧食會遭天懲罰,尤其在作客盛飯時,應估量好自己的食量,否則留下剩飯,等於糟蹋五穀,作踐主人。此為民間對穀神敬仰的延伸,宣傳「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的古訓,可謂淳俗。
吃飯時,不能趴在飯桌上,忌換座位,尤忌女孩換位,俗以為如此則日後有改嫁之虞。不得坐在門檻上吃飯,飯後不得躺卧不動或立即洗澡、飲茶。進食時不得照鏡子以免日後口吃。進食時不得發出咀嚼聲,俗以為豬狗進食才會發出響聲。
此外,吃飯忌將筷子豎插在飯中,因為祭死人才這樣插。吃飯忌敲響碗匙,也不得用手掌平托碗底或用手攥著碗邊,以免被譏為「乞食相」。飯後不能倒扣碗,只有吃過葯才倒扣碗。洗碗時,忌將筷子在灶台上頓戳整齊,認為這樣是在打灶君。忌將不同顏色或長短的筷子配成一雙使用。忌使用單只筷子進食,以免婚嫁後喪偶,不得折斷筷子,不得用筷子指人,也不得用嘴咬筷子。吃完飯後,筷子要放在桌上。進餐時,掉筷子被認為不吉利,不得俯身去拾,應另換一雙使用,還要說聲「筷落」,諧音「快樂」來加以禳解。
飲料
茶 北宋曾任漳州幕廳軍事判官的蔡襄的《茶錄》一書,就是專門講鬥茶藝術的著作。其中提到鬥茶時茶的加工、鬥茶工具、鬥茶方法等。
漳州人好飲茶。自古以來「漳、泉各屬,俗尚功夫茶。器具精巧,壺有小如胡桃者,名盂公壺,杯極小者,名若琛杯。茶以武夷小種為尚……飲必細啜久咀,否則相為嗤笑」。
漳州有鬥茶的風俗,有人認為始於蔡襄。乾隆版《龍溪縣志》記載:「以五月至則鬥茶。必以大彬之罐,必以若琛之杯,必以大壯之爐,扇必以管溪之箑,盛必以長竹之筐。凡烹茗,以山為本,火候佐之。水以三叉河為上,惠民泉次之,龍腰石泉又次之,余泉又次之。
窮山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貲歲數千。」
飲茶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消閑方式,稱為「吃小盅仔茶」,其特點是茶濃、盅小,細斟輕啜,慢慢品嘗。飲茶也是待客之道,曾習軒的《客至汲水烹茶》這樣描寫以茶迎客的情況:「松齋清晝永,客至自關情。水可呼僮汲,茶因待友烹。荊扉今日啟,花逕此時迎。共啜龍湫味,閑參雀舌名。耳鐺聞語細,鼻觀覺香生。陸羽三經好,盧仝七碗清。竹爐湯已沸,槐火夢猶縈。句好緣多飲,詩脾沁一泓。」
客人進屋主人必沏茶相迎,有話也要先喝兩杯茶後再說,主人請喝茶,客人不能不喝。沏茶時,先用沸水燙茶壺、茶盅。沸水要高高沖入茶壺藉以攪動茶葉,直到水漫壺口為止。用茶壺蓋子將壺口泛起的泡沫雜質等颳起來倒棄。蓋上蓋子,用沸水淋罐,使茶壺內外都熱透。迅速倒出茶壺中的水,謂之洗茶,俗諺雲「頭遍腳??(腳臭),二遍茶箬」,第二遍水才開始飲用。茶液要低低斟人茶盅,以免茶液多泡沫。盤中有幾個茶盅,要來回斟至七八分滿,謂之「關公巡城」,使各杯中的茶湯濃淡一致。最後幾滴濃茶也應分滴各盅,謂之「韓信點兵」,務使各盅中茶液的色香味完全一致。敬茶時,則杯不可倒滿,要讓客人慢慢品嘗,以示敬重。
斟茶畢,主人不能吃第一杯,要雙手捧茶依尊卑長幼順次奉於客前。客人也須以雙手接茶,充分體味茶香後方能將茶咽下,飲完後要向主人「亮杯底」,以示領受主人厚誼和對主人茶藝的贊美。如果以小盅茶敬客,沏完茶後主人伸手錶示請客飲茶,客人先伸手回禮,然後持盅飲茶,主人隨後才持盅飲茶。主人添茶時客人將手放在杯邊,有的還用手指輕叩桌面以表謝意。每次飲完,主人都要重新沖洗茶盅,再沏再飲。
《漳州府志》雲:「凡烹茗,以水為本。」傳統的茶道最重視水質,品茶時要不惜代價去汲取最好的泉水。現在家家戶戶都用門來水,水質也就無法考究,便完全以茶葉的品質取勝。本地居民習慣喝烏龍茶,主要有鐵觀音、黃旦、水仙、白芽奇蘭等品牌,很少喝紅茶、綠茶、花茶等。舊時泡茶的水用青櫟木硬炭火燒為佳。
漳州人強調茶要沏濃,俗諺雲「茶著食厚,某著娶老」,認為「薄茶、暗火(燈)、散熏吹(劣質煙袋)甲(配)口口king6—5kong6(搖晃)桌」是不好的兆頭。斟茶時,壺嘴不得對著別人,因為與祭祀時酌酒澆地相似,故壺嘴沖人似有生祭之嫌。茶沏後不得留過夜再喝,俗以為「隔暝茶」有毒。
過去也有一些家庭用大茶壺沏茶,將大茶壺放進稻草編成的容器中保溫,供全家人喝一整天,這種容器叫「茶岫」。
舊時,鄉間小路邊和十里長亭里都有賣大碗茶的攤子;大街上也設有茶亭,免費供應體力勞動者茶水,稱為「奉茶」。
台灣地區飲茶的習俗和漳州相似,也崇尚功夫茶,重視茶具的質量和品味。
酒 漳州稱飲酒為「食酒」,宋有「蠻酒」,元有「畲酒」,節慶、婚喪、生育、迎賓、餞行、農事、祭奠、奉客等都離不開酒。也有行文人酒令和擲骰、抽簽、劃拳的勸酒形式,即使有宿怨積恨,也可通過「食酒」而杯酒言消。稍有不同的是,給人敬酒時,杯中只倒八分滿,表示為人留有餘地,俗諺有「七分茶,八分酒」之說。
曾習軒的《開瓮忽逢陶謝》描寫漳州舊知識分子飲酒的樂趣:「呼僮攜美酒,此日瓮初開。忽見陶潛至,還逢謝眺來。獨留外方客,同覆掌中杯。興到婆娑樂,詩成笑語陪。曲神寅日合,酒聖卯時催。竹葉新浮蟻,葡萄舊發醅。飲凝金盞滿,醉倒玉山摧。共有酩然思,同心宴幾回?」
舊時,漳州愛喝酒的家庭常備有一兩壇自釀的米酒或荔枝酒。婦女懷孕後,家裡都用紅曲自釀糯米酒,供坐月子時用。釀制的方法和釀白米酒相同。農村還釀番薯酒、甘蔗酒等,或用於自飲,或用於冬季灌牛禦寒,故俗稱「牛酒」。台灣地區的民間造酒用酒的習俗與漳州並無二致。
冷飲 夏天,漳州人消暑解渴的傳統飲料有石花凍和田草凍,是以石花菜和田草熬成的膠凍,製成之後,要沉在井水中浸涼,或者放到屋頂上隔夜「凍露水」,然後食用。還有—種「栟櫇凍」,薜荔又名「木蓮」、「鬼饅頭」,漳州話叫「栟櫇」或「愛玉仔」。從栟櫇洗出果膠,凝成凍,切成小塊和以糖或蜜,清涼可口,而且有多種醫療保健作用。
暑天,漳州城鄉居民常用乍前草、 芳草、鬼針草、蘆根、綠竹心、山葡萄、牛頓草等煎成青草茶,用以解暑。
夏天,漳州人也經常喝綠豆湯消暑解毒,大暑日則必須吃綠豆湯解暑。綠豆的吃法有兩種: 一是以綠豆—把洗凈放在杯中,沖進沸水後蓋上杯蓋,過一段時間後開蓋喝湯;二是以綠豆熬煮爛後加糖吃,煮時鍋中要放一支瓷湯匙,俗以為可以化解「豆鬼」 (煮不爛的綠豆粒)。
漳州傳統冷飲經過歷史的考驗,無副作用且具有清暑解毒的諸多功效,實在是價廉物美。
吸煙
漳州話稱「抽煙」為「食熏」,漳州人抽煙種煙的歷史在全國是最早的。明代中晚期,漳州月港的商人到日本、東南亞進行貿易,在西班牙統治的菲律賓學會了吸食和種植煙草。到清代康乾年間,煙草在漳州已是「無地下種,無人不食」。
舊時,漳州人抽煙多用細竹管或野生柑桔的枝製成的「熟熏吹」(旱煙袋),也有人使用銅制的「水熏吹」 (水煙袋)。凝在煙管內的焦油稱為「熏吹膏」,民間用以塗治無名腫毒及毒蟲咬傷。民間認為,蛇和其它毒蟲都忌怕「熏吹」和「熏吹膏」,所以,老年人都是熏吹不離手,甚至教訓晚輩時也以「熏吹頭」敲其後腦勺。幫本地話「老貨仔用熏吹頭仔??」就是相當於「長者教訓」的意思。
民國時期,開始有人吸食紙煙或機制的卷煙。以後,水煙斗和旱煙管逐漸絕跡,城鄉的吸煙群眾多吸自卷的喇叭狀煙支。
漳州吸煙者向來有以煙敬客的習慣。舊時,敬煙前要先用手掌將自己的煙袋嘴擦拭乾凈,再裝上煙絲點上火遞給客人,忌以煙頭直遞對方。
舊俗,劃一根火柴不得點燃三支煙,因為在繁體字中「災」字就是三折下一個「火」字。第二節服飾 漳州地處亞熱帶,上古土著斷發文身,著「卉服」 (穿葛纖維織成的衣服),以蕉、葛纖維織成的布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還有人用來做衣服穿。漢代以後,中原移民逐漸人閩,麻、絲、棉花(非洲草棉)等的織物也傳人閩南。唐代漳州「歲五蠶,吳越皆不能及」。宋初,漳州歲貢葛布二萬匹,紡織業與中原地區同步發展,漳州居民的服飾逐漸與中原一致。北宋時,印度傳人的「吉貝」(棉花,木棉,亞洲棉)在漳州廣泛種植,該地居民的穿著已經和最發達的地區無異。明代中後期,漳州月港海外貿易的興盛導致漳州人的服飾「跨越定製」,「人無貴賤,多衣綺綉」,甚至「曳綉躡珠」,比官員還氣派。清代,漳州服飾奢侈依舊,「俗有誇多斗靡者,於舅姑餉婦之日,終席之間換衣數襲」。一些人將財力都花在服飾.上,以致漳州俗話有「只怕跌下屎?(糞坑),不怕火燒厝(房子)」之譏。
服裝
一般服裝 平民男子穿長衫或對襟短衣或大襟上衣,多以棉、麻質粗布為料,袖寬,大前襟由左至右。體力勞動者常穿短打,用寬布前後對折,前襟縫一布袋,稱「橐袋仔」,正面縫五對布紐扣。冬天內加一件棉背心,外加右襟的「棉裘」。男子下著深襠闊腿的「裸巾褲」,無口袋和門襟,前後不分,加接四五寸的粗布褲腰,穿時將褲褶緊,以各種褲帶扎於腰間,或直接將褲頭擰成結以代替腰帶。有的用一條長布袋扎褲,布袋裡可放銀元、銅板等,稱「褲頭龍」。
農民夏天多穿短褲,以便下水田勞作,故稱「水褲」。男子衣服以藍、灰、青色為主,老年人多穿黑色。沿海漁民的衣服染過薯莨汁或荔枝樹汁,耐海水浸泡,呈棕褐色,與眾不同。台灣地區的漁民也穿同樣的衣服。
女子穿旗袍或高領右衽大襟衣(俗稱「大袉衫』』)或窄袖短襖,內裹束胸馬甲。大袉衫的下擺呈弧形,長過膝蓋,衣扣釘在右胸邊,衣襟邊和袖口滾邊綉花,有的還鑲上闊花邊。女子下著長裙或長褲。「裙」字由「群」字而來,群者,多也,當時布帛門幅狹窄,裙子要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所以長可曳地。舊時,漳州女子在出嫁、歸寧或出門拜神時必須加扎長裙。長褲無門襟、無搭扣,褲管肥大,和男子穿的無大差別,只是褲管口綉花,褲長及腳踝。女子出嫁時,著紅襖加黑裙或紅裙,平常多穿青、藍、黑色衣服。纏足婦女在「腳白」(腳帛,裹腳布)之外還套有「膝siak7褲」,即由白布縫成圓筒狀,半尺來高,底部綉有—圈寸把高的花,上部套入褲管內,其效用一為襯托小腳,二為顯示綉花的技藝。
民國時期,男子穿長衫、馬褂、布紐對襟上衣,也有穿西裝、工人裝、學生裝、中山裝或行業制服的。男式的上衣多在左上角縫一個胸兜,以插自來水筆或裝細小對象。女子穿大襟的短衣、襖、學生裝或改良旗袍,下著長裙或短裙。農村男女仍穿「棵巾褲」,城鎮居民有的穿起有門襟的「洋裝褲」。殷富階層不穿土布,多穿絨、綢緞等;上層社會的女子也穿連衣裙。男學生穿童子軍裝,女學生穿藍衫配黑裙。
特殊服裝 傳統的嬰兒服稱「和尚衫」。這種衣的前襟為斜形,腋下兩側綴布帶用以束腰,袖口和下擺卜擺均不縫邊,以防磨破嬰兒嬌嫩的皮膚,也寓意嬰兒長得快。嬰兒用的「散幔」 (音sam5-3mua1)為無袖的棉披風,面料為紅綢或紅底印花布。披風上連綴—個兔耳形的風帽。舊時還喜給嬰幼兒帶兜肚,兜肚紅布做成,並用金蒼線綉上一個萬字,護住幼兒的肚臍。漳州方言「臍」和「財」同音,護臍也寓意護財。還有用黑白相問的格子布做成的「花帕」,格子有大、小兩種,中間綉一個「?」字,俗以為此帕可以辟邪,民間抱嬰幼兒出門時多蒙蓋花帕。
民國時期,漳州人夏天愛穿「香雲紗」,又叫「香紋紗」。這種布料透氣、透濕,穿在身上特別涼爽,顏色多為黑色,稱「油綢」,穿久褪成暗棕色。香雲紗價格不菲,不是貧寒人家所買得起的。
舊時,農民雨天多穿蓑衣,俗稱「棕蓑」。通體以棕製成,無袖,披在肩上能蓋住胸背。—種後背長過臀部;—種後背較短,但下綴棕裙,穿著時既能活動自如,又不致淋濕衣褲。
民間忌反向穿衣,因為只在為死人「套tap7衫」(穿壽衣)時才將衣服先反向套在孝男身上。也忌諱穿一身白衣白褲或白衣配白鞋,因為會聯想到喪服。年輕婦女不得全身穿黑色衣服,尤其是在出外探親訪友的時候。過年期間,忌諱穿白色和青色的衣服,以為不吉利。洗衣服時,男衣必須放在女衣之上,民間忌諱從晾著的女人衣服下走過,女人的褲衩尤其不能晾曬在過道上。夜間不得露天晾衣,竹竿尾端不得晾衣。俗以為,衣服晾乾從竹竿上取下後,不能直接穿在身上,以免變成「竹籬鬼」,先折迭後有了「折氣」,即可禳解。衣服忌諱被人跨過或踏踩。民間忌縫補穿在身上的衣服,俗以為,此舉會使穿衣者日後受誣陷。上衣上的紐扣數要奇數(陽數),而且穿衣時必須扣上紐扣。
第三節 居舍 漳州的民居建築種類繁多,形式多樣,但都是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民族精神和鄉土性、地域性相結合的產物。
磚瓦房 漳州舊式的大型住宅稱「大厝」,一般有三進,前後三個大廳,各以大埕(用磚或石板鋪成的院子)隔開,兩旁為巷道,兩邊各建兩三套兩房一廳的廂房,一些大宅前有門庭(俗稱「大埕」)。廳的前沿、台階、天井、門庭、牆基等鋪砌平整的條石,四周牆面磚石混砌,構成各種吉慶的圖案。更多的是四合院結構,設上下廳堂、左右廂房、左右邊房(稱「護厝」)、天井、側廊便門、後堂、大門等。屋架採用穿斗式、抬梁式和承重牆等三種結構,屋頂多為懸山式曲線燕尾脊。廳房正面的門框、窗框、橫額多用質地堅硬、琢磨光滑的青石鑲嵌。庭院或後院有花木、假山、亭閣、花園。這兩種住宅多為城鄉的富家大戶所蓋。農村中更多的是一廳二房一埕的三合房,左右是廂房,可住人或當廚房、儲藏室。如人口多,兩廂再延伸接建左右多—房,合一廳四房。農村以廣置田宅為顯耀,故寧肯減衣節食建房,不願豐衣足食而居破屋。但城鄉還是有很多貧苦人家住宅又矮又小,農村多建「土角仔厝」 (以土墼砌牆店房子)。
窗欞的格數也必須是奇數。房屋如有幾落(進),後一落房屋則必須高於前一落,整座房屋前低後高,寓意後代比前代發達。如果兩家的房子一前一後,也忌諱前面的房屋高過後面的房屋,俗以為如此會堵了後面人家的「風水」,容易引起糾紛。如果前面的房屋又需要高度,工匠會建議房主將房屋的地基線放低。
房屋喜前窄後寬(俗稱「布袋厝」),忌前寬後窄(「畚斗厝」),建左右陪屋時都注意使外段向里收三分,即使建「竹篙厝」,也要讓:後牆寬於門面,俗渭前者聚財後者散財,這實際上是中國人內斂文化性格的體現。
漳州舊式住宅大門外常有「掩格仔」,實際上是一個大竹屏,用粗篾皮編成,以竹管為框。門楣上固定—支粗竹管作為滑道,竹屏在這滑道上可左右推動,以遮掩或露出大門。「掩格仔」既遮陽又通風,既可擋住外來的窺視,又不影響從屋內向外觀望。隨著漳州人移居台灣,這種竹屏也東渡海峽,在台灣的—些地方流行到六七十年代。
室內布置
傳統建築祖堂在上,上下廳堂, 長輩居上,晚輩居下,男左女右,體現了對長輩的孝道以及男女長幼的分別。廳堂是家長起居和祭祀、接待賓客的場所,世傳為朱熹所作的《家禮》雲:「凡為人子者有賓客,不敢坐於正廳(有賓客坐於書院,無書院則坐於廳之旁側),升降不敢由東階,上下馬不敢當廳」,房屋的使用有嚴格的長幼尊卑限制。
廳堂 舊時,前廳是奉祀神明和家長接待客人的地方,面向天井,寬敞明亮,正面擺一隻長方形的香案桌(稱「幾桌」),中間供觀音或其它神像,兩邊擺花瓶、時鍾等,「幾桌」後的牆上掛神像或名人字畫,案前擺八仙桌,兩邊擺接待客人的太師椅。後廳的中間設神龕,龕中擺祖先的神主,龕前也有「幾桌」,擺香爐等用以祭祀祖先,幾桌前擺八仙桌和條凳。八仙桌祭祀時用以擺放祭品,平時也可用作飯桌。富家的八仙桌前張掛著刺綉精美的「桌裙」,—般人家逢年過節才掛桌裙。
卧室 舊時,卧室房門懸掛布簾或竹簾,其中—般有床、櫥、櫃、桌、椅、臉盆架等,床前橫—踏腳的長方凳,俗稱「腳椅」,供脫履登床之用。大戶人家的床很考究,上有木頂棚以擋塵土,前有透雕的橫楣, 三面有「遮風」 (圍屏),後面的遮風上有一橫排抽屜,其上可擱小的箱子。床上懸掛羅帳,兩端放置床頭櫃。床的安放有諸多忌諱:床不得正對門口和鏡子;櫃不得正對床;床不擺在房間中央,床位上方忌開天窗,床頭後方忌有窗;床安放方向應與梁和檐平行,俗認為床「擔楹」(與梁交叉)會鬧窮,出現凶兆,如確實無法讓避免擔楹,則要在床上方的支架上擱一把扁擔將梁「挑起來」。在大婚或喬遷安床的吉時,放上床板後要拜床公婆,求健康安睡。卧室中的櫥櫃多用以存衣服,桌子上常有梳妝台,較講究的臉盆架上還有花框鑲鏡。
廚房 「灶腳」(廚房)
也是住宅的重要部分。以前廚房一般設在廳後或「護厝」內,以免外人一進屋就看到。廚房裡有水缸、米缸等,但灶是最重要的,灶口的方向有講究,灶口忌向東,俗語說,灶口向東財空空。人站在灶台前舀飯的方向要與大門的方向相反,以免將飯往大門方向舀而財氣外泄。
廁所 廁所當地話叫「屎?」或「仔?」。舊時,城鎮里唯有富貴人家有才建有廁所,一般是在後花園或後埕的角落裡蓋間小屋,屋裡埋一個邊大缸,缸的上方搭一個架子,上設一個蹲位供人方便。缸邊的牆留有—個大洞,以便從牆外掏糞。廁所邊一般有個後門或側門,專供下人和掏糞的農民出入。多數的人家只在宅中的偏僻角落置兩個帶蓋的陶缸,一個裝尿,一個裝糞。平時方便只用木製帶蓋的馬桶,馬桶多放在卧室內,在床邊留一條「尿桶巷」,上遮一條布簾,有印花或綉花,比較講究的再用一個大櫃子將馬桶隱蔽起來,櫃子和房裡的其它傢具一樣擦得很乾凈,可以當椅子坐,稱為「尿櫃仔」。鄉下的農產多建有自家的廁所,一為方便,一為攢肥料。農村的廁所多建在戶外,埋一個缸,缸口與地面平,上擱兩條木踏板即成廁所。農村還有一種「大?」,在野外挖一大方坑,砌上磚以防泄漏,坑的一半以矮牆圍起來,上擱兩條石板作蹲位,只供男子使用。坑的另一半裸露在外,可將廄肥、雜草等物填入漚肥。
門 門在傳統住宅中也佔有重要的位置。門有大門、邊門、廳門、房門、側門、後門之分。大戶豪宅的正面有三道門,中間的大門常年關閉,僅在婚喪喜慶或迎貴賓時才開啟,家人平常從大門兩旁的邊門進出,下人、掏糞的農夫、賣菜收破爛的小販等則只能從宅後的側門或後門進出。老式門多笨重,上下有軸,由石制的門框和門楣支持,以開啟時發出大的響聲為佳。大門多蓋成門樓,稱為「門屋仔」,門上方掛八卦圖,有時還有姜太公像。邊門或者各與大門垂直,或在門後設屏風、照壁擋住外面的視線。俗以為門是「眉」(楣),窗是「眼」,所以窗不能安得比門高。
Ⅳ 高定連衣裙,裙子中的精品,高定連衣裙有哪些呢
深藍色是最詭秘的顏色,也是永恆不變的顏色,2022年霧霾藍變成大家優選,低調奢華的霧霾藍高定裙加配刺綉圖案的裝點美麗的別具匠心,針對穩重保守的女性可以主要挑選這類顏色的裙子。
全部樣式的半身長裙全是在規范半身長裙上發展而成的,這類裙子最顯著的特點便是長款,裙子左右總寬基本一致,這就是規范半身長裙最顯著的特點,這類裙子無論女性哪些身型都能夠輕輕鬆鬆掌控,不用掩蓋,做一個真正的女人選擇規范半身長裙沒有錯。
Ⅳ 什麼樣面料的衣服,顯得有質感,穿起來還舒適
香雲紗又名"響雲紗",原名"莨紗",是選用天然染料薯莨上色的絲綢面料,是世界紡織產品中唯一用天然植物染料染色的絲綢面料,被紡織界稱為 "活肽" 。它挺爽瑩潤,日曬和水清洗色牢度佳,防潮好,易洗易干,色深耐用,不沾肌膚,超薄不容易發皺,松軟而頗具身骨,長久耐用,合適炎炎夏日衣著。紗加工工藝與眾不同,總數稀缺,製做時間長,具備清涼怡人、輕巧綿軟、遇水後速干、不容易發皺、頗具身骨,殺菌、除蟲、對肌膚具備養生保健的功效的特
並且又是最大眾化的價錢。假如不考慮價錢得話,那樣綢緞的都是較為舒適的。綢緞是一種蛋白纖維,吸水性、透氣性能好,吸糞和抑菌能力強。綢緞相對於全棉的就較為高端綺麗了。絕大多數穿綢緞的一般例如參與宴會、禮服裙等,不張揚而華麗,是一種身份的象徵。主要是真絲面料的衣服褲子對身體也有益處,據說是能夠協助肌膚保持表層脂膜的基礎代謝,例如許多有錢人家都是會穿綢緞的睡袍,較為的順滑,還對肌膚、及其睡眠質量全是有幫助的,聽說還能夠減緩肌膚的變老。
Ⅵ 漳州各方面的知識
概況
漳州市位於福建省東南部,地處東經117°-118°、北緯23.8°-25°之間,東瀕台灣海峽,與廈門隔海相望,東北與泉州接壤,西北與龍岩相接,西南與廣東的汕頭毗鄰。全市總面積1.2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450萬,絕大多數為漢族,也有畲族、高山族等21個少數民族。漳州是著名的僑鄉和台灣祖居地,旅居海外的華僑、港澳同胞有70萬人,台灣人口中1/3的人祖籍是漳州,是僑、台胞尋根謁祖的府地。
歷史沿革
漳州具有悠久的歷史。唐武後垂拱(685-688年)以前,這個地方還沒有建制。秦漢時只在閩粵通道的盤陀嶺設蒲葵關;晉代初年在梁山下建綏安縣;梁天監(502-519年)年間在荊城(今靖城)建蘭水縣;梁大同六年(公元504年)在九龍江畔建置龍溪縣;隋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並綏安,蘭水入龍溪縣。
唐高宗總章(668-760年)年間,閩粵一帶少數民族常連結一起反抗唐王朝。至儀鳳(676-679年)年間,高宗詔令玉鈴衛翌府左郎將歸德將軍陳政,率府兵二千多入閩,並統領嶺南行軍奮力征戰。陳政死後,其子陳元光繼承父志,率領其眾,平定了閩粵邊境,在雲霄縣的漳水之北且耕且。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元光經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間設置一州,州治最初設在雲霄縣的西林,因旁有一水叫"漳江",所以叫"漳州"。同時,在綏安故地設置漳浦縣。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漳浦縣城),到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遷往龍溪(今漳州薌城區),改稱漳州郡。元代改稱漳州路,明清兩代稱漳州府;民國初年並為汀漳龍道;1934年改為福建省第五行政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福建省第六行政區,又叫龍溪專區;1969年改為龍溪地區。1985年7月實行"地改市、市管縣"行政體制,原來的龍溪地區改為漳州市,郵政編碼: 363000,電話區號: 0596。
漳州建置後,沿革多變,管轄范圍和縣份不一。唐垂拱時,分出泉州所轄龍溪縣一部分隸漳州,分置漳浦和懷恩兩縣;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廢懷恩縣,割龍溪縣來屬;宋乾德(963-968年)時,領縣除龍溪、漳浦外,還有龍岩、長泰,共四縣;元時增設南勝縣(後改為南靖縣);明成化(1465-1487年)年間,增加漳平縣;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析出平和縣;嘉靖九年(公元1734年)龍岩分出升為直隸州,並管轄漳平、寧洋兩個縣,漳州府范圍剩下七個縣。民國以後,從漳浦分出了雲霄縣,劃漳浦和詔安的一部分建置東山縣,復從龍溪縣分出了華安縣,這時管轄又增加為十個縣了。1951年6月1日,在行政專員公署所在地建立了漳州市;1960年春,龍溪縣與海澄縣合並為龍海市;1985年6月,地市合並改稱漳州市,原漳州市建制改為薌城區。1993年6月,龍海撤縣建市(縣級市)1997年1月,龍海市、薌城區各劃出一部分轄區成立龍文區。漳州市遂轄八縣一市二區,即漳浦、雲霄、東山、詔安、平和、南靖、華安、長泰縣和龍海市、薌城區、龍文區。
經濟
漳州是新興的工業城市,已初步建成了以名、優、特產品為依託,以鄉鎮企業為基礎,具有地方特色的輕型工業體系。全市主要工業生產行業有紡織、機械、電子、食品、包裝、建材、制罐、醫葯等15個門類,產品1000多種。確立了食品、機械、電子、電力四大支柱產業和建材、旅遊兩個重點產業,工業化進程正在快速推進。
漳州是全國農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對台農業,高優農業和外向型農業特色明顯,是經國務院批準的國家級外向型農業示範區和海峽兩岸(漳州)農業合作實驗區。確立了水產和林果兩大支柱產業,建成了全省最大的高優創匯農業基地、綠色食品基地和農產品加工基地,具備了加速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基礎和條件。
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達626.36億元,比2004年增長11%;三次產業結構為24.6∶39.9∶35.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53.93億元,增長3.7%;第二產業增加值249.86億元,增長17.6%;第三產業增加值222.57億元,增長9.3%。財政總收入50.61億元,地方級財政收入26.96億元;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441.50億元,比上年增長14.5%。其中,企事業存款98.91億元,增長7.2%;儲蓄存款余額285.13億元,增長14.5%。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296億元,比上年下降2.4%。其中,中長期貸款126.17億元,增長20.9%;短期貸款157.93億元,下降16.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9.94億元,增長1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41元,增長11.1%,農民人均純收入4690元,增長8.6%。2006年上半年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359.89億元,增長25.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1.40億元,增長32.6%;財政總收入31.86億元,增長24.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4.55億元,增長12%。
漳州物產富饒,素有"花果之城"、"魚米之鄉"的美稱。這里盛產"六大名果":蘆柑、荔枝、香蕉、龍眼、柚子、菠蘿;"三大名花":水仙花、茶花、蘭花;以及對蝦、石斑魚、鮑魚、龍蝦、紅蟳、扇貝、牡蠣、泥蚶、魷魚等海珍品。天香麗質的水仙花、"國寶神葯"片仔癀和"國貨之光"八寶印泥,被譽為"漳州三寶",名揚海外。木偶雕刻、珍貝漆畫、九龍璧玉雕等旅遊工藝品深受中外遊客的喜愛。
漳州對外友好交往日益頻繁,國際友人來訪日益增多。澳大利亞總理霍克、菲律賓總統科拉松、阿基諾曾先後來訪。美國夏威夷水仙花皇後旅遊團、12國駐滬外交官和夫人考察團也來尋根、考察。1991年與日本諫早市締結為友好城市。
自然地理
一、山脈、河流、平原
漳州西北多山,東南臨海,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形多樣,有山地、丘陵、又有平原。西北部橫亘著博平嶺山脈,海拔700至1000米,平和縣境內的大芹山為最高點,海拔1544米,其他較著名的山嶺,有平和縣的小芹山、靈通山、長泰縣的天柱山、良崗山、漳浦縣的梁山,詔安縣的九侯山,雲霄、詔安、漳浦三縣交界的烏山等。全市山地面積8000平方公里。海拔80-240米的丘陵地約2956平方公里,僅地面積的23.56%。
漳州最大的河流是九龍江。九龍江發源於博平嶺山脈,分北溪、西溪、南溪三條幹流,橫貫華安、長泰、平和、南靖、薌城、龍海市等六個縣區。兩條幹流在龍海市的三叉河匯合後,又分流進東海。幹流長258公里,合支流共長1923公里。九龍江在福建省是僅次於閩江的第二大河,除九龍江外,境內較大的河流還有雲霄縣的漳江,詔安縣的東溪,漳浦縣的鹿溪,長泰縣的龍津江。
九龍江沿岸有許多河谷盆地。在九龍江下游的漳州平原有566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的第一大平原。由於土地肥沃,盛產稻穀、甘蔗、水果和其他經濟作物。
二、海灣
漳州的龍海、漳浦、雲霄、詔安、東山五個縣區臨海,海岸線全長680多公里。南端的東山島形如蝴蝶,是福建省的第二大島,也是福建省著名的漁區。龍海的浯嶼島,面積不到一平方公里。靠近廈門,是著名的漁島。漳浦則有三個半島:古雷半島、六鰲半島和整美半島。漳州沿海海岸曲折,海灣較著名的有:詔安灣、東山灣、舊鎮灣等。
詔安灣:詔安灣海域廣闊,是閩南良好的漁場之一。灣內盛產馬蛟魚、黃花魚,還有鯔魚、鱸魚、海鰻、黃翼雕、石斑魚、對蝦、紅鱘、梭子蟹140我種,靠近南澳島一帶產魷魚。灣內宮咒罵有10多個村莊都以漁業為主。外地每年都有兩三百條漁船到這里捕撈。僅詔安縣境內的灘塗面積就有2933多公頃,已開發養殖的有牡蠣,泥蚶、螠蟶、文蛤、對蝦、青蟹等。
東山縣的西埔灣與詔安灣緊連在一起。1979年後,東山從湖塘到丁上村建起一條長4350米、高5.5米、頂寬4.5米的海堤。圍墾水面積1800公頃。西埔灣底部平坦,為沙質泥或泥質沙,水質優良,飼料豐富。水溫11℃到34℃,無污染,是發展水產養殖的一個良好內灣。
東山灣:東山灣是福建著名的港灣之一。它的沿岸分屬東山、雲霄、漳浦三個縣。灣口東山銅陵鎮和漳浦古雷半島,遙相對望,相距僅4000米,口小肚大。灣內水面2.4萬多公頃。其中水深4至17米的面積有兩萬公頃。這里是中國東海和南海的交匯處。東海魚類和南海魚類都可在灣內繁殖。灣口的塔嶼島如中流砥柱,因而灣 內風浪不大,灣底質為泥、泥沙或沙,水無污染,溫度、酸度、鹼度適宜。有雲霄漳江淡水注入。水質優良,為多種魚、蝦、貝、藻類增的極好場所。灣內歷來產有長毛對蝦、斑節對蝦、鷹爪蝦、龍蝦等海珍品。魚類有鰶魚、青鱗、鯔魚、銀魚、黃鯛等幾十種。貝類養殖和野生的,主要有牡蠣、泥蚶、螠蟶、扇貝、鮑魚、江瑤貝、翡翠貽貝等。藻類有海帶、紫菜等。1984年中國科學院、國家海洋研究所以及省科委、省海洋研究所、省水產研究所專家,對東山灣進行了考察,確認東山灣可以開發為牧場化和農場化的漁類生產基地,並已列為中國科學院的研項目之一。
舊鎮灣:舊鎮灣位於漳浦中部東南面海區,是由六鰲半島和古雷半島合抱而一的一個內灣 ,它肚大口小,形如「寶葫蘆」。灣 內總面積5733多公頃,灘塗平坦,風浪小,長年有鹿溪和浯江溪淡水注入,潮流暢通,各種浮游生物豐富,是發展魚蝦貝藻養殖的良好場所,暢銷香港市場的「霞美」,就出產在這里。
三、氣候
漳州位於北緯23.6度到25度之間,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溫度21℃。1985年最高日氣溫36.3℃,最低1.6℃。無霜期達330天以上,年日照2000-2300小時;年積溫7701.5℃。年降雨量1000-1700毫米,雨季集中在三至六月。年平均風力二級。漳州每年六至九月常有台風襲來,最大風力達12級,台風常來暴雨或大暴雨,造成洪澇災害。但在高溫季節,台風也有助於降低氣溫和解除旱象。
漳州氣候條件優越,打開世界地圖,可看到在南、北23.5緯度(回歸線)附近,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的地方並不多,如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和澳大利亞的大沙漠,屬於熱帶沙漠氣候,印度、巴基斯坦和緬甸,屬於熱風季風氣候,西半球的智利屬高山氣候,而漳州則是少數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的地區之一。它整修地形依山面海,呈傾斜狀和台階狀,山勢走向由西北向東南,西北有武夷山脈和戴雲山脈擋住寒流入侵,東南面臨開闊的大海,溫濕氣流源源而來,構成了一個得天獨厚的區域性氣候。因此,漳州比地球上同一緯度的其他亞熱帶地區具有更大的優勢。美國的佛羅里達州,它也處於北緯25度左右,但那裡的山勢是南北走向,北方寒流一來,很難遮擋。這種情況在漳州這兒是不可能發生的。漳州確是一塊「寶地」。
文化
自從唐垂拱二年開漳第一任刺史陳元光提倡獎掖農耕、通商惠工、興辦栄、移風易俗,傳播中原先進生產技術,改變了「火田畲種無耕犢」的刀耕火種的原始生產方法,漳州由原始落後狀態過渡到「雜卉三科綠,嘉禾兩度新,俚歌聲靡曼,秫酒味醞醇」初步繁榮文明的社會景象。興辦書院也從此開始,《中國大網路全書.教育卷》載:「松州書院在福建省漳州府,唐陳珦與士民講學處。」兩宋時期,興辦書院成為社會風氣。宋紹熙年間,朱熹漳州知府,他「每旬之二日必領屬官下州學視諸生,講《小學》,為其正義;六日下縣學,亦如之。」於是漳州便素有「海濱鄒魯」之美稱。
漳州名人薈萃,文化昌盛。歷史上除了開辟漳州的將領陳政、陳元光,丁儒外,還出現了高登、陳淳、林偕春、黃道周、張燮、唐朝彝、藍鼎元、庄亨陽、蔡新等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史學家、數學家和地理學家。清初出現了以謝琯樵、沈古松、汪志周為代表的「詔安畫派」。現代詔安畫家較著名的有「三沈」:沈福文、沈柔堅、沈耀初。近代著名的文學家則有林語堂、楊騷、許地山。有譽滿海內外,多次出國獻藝的布袋木偶戲、薌劇、潮劇。民間文藝豐富多彩,有錦歌、竹馬戲、大車鼓舞蹈和精緻的剪紙藝術。有被譽為中國女排獲取世界冠軍的搖籃――漳州體育基地。
自然資源
漳州市有豐富的植物資源、水產資源、水電資源、;礦產資源和溫泉資源。
植物資源:除盛產大米、甘蔗、花生、煙葉、黃麻、茶葉,還有水果、蔬菜、花卉、葯材和其他特產。水果有47種,330多個品種。春有枇杷、楊梅、越冬柑桔和香蕉;夏有桃、李、荔枝、龍眼、西瓜、芒果、番石榴、鳳梨;秋有香蕉、柚子、梨、余甘、黃皮彈、柿子;冬有蘆柑、紅桔、橄欖、果蔗,不一而足。蔬菜有35種,108個品種,冬春有蔥、蒜、菲、菠菜、芹菜、芥菜、包菜、花菜、大白菜、蘿卜、西紅柿、荸薺等;夏秋有冬瓜、絲瓜、南瓜、葫蘆、八角瓜、青刀豆、豆角、空心茶、油菜、茄子、洋蔥、蓮藕等。花卉有1200多個呂種,如水仙、紅梅、臘梅、山茶、建蘭、海棠、玫瑰、月季、菊花、芍葯、含笑、玉蘭、瑞香、杜鵑、桂花、馬蹄香、七里香、大麗菊、樹蘭、三角梅、扶桑、芙蓉等,不勝枚舉。盆景盆栽則有羅漢松、石柳、古榕、文竹等。葯材有200多種,如茯苓、生地、淮山、鬱金、砂仁、肉桂、巴戟、一見喜、金線蓮、金銀花、天門冬、勾藤、山梔子、黃蓮、沉香、仙鶴等。其他草本、木本、藤本植物有1000多種。南靖縣和溪鄉六斗山的亞熱帶雨林,面積20公頃,其中熱帶亞熱帶植物達1050多種,諸如桃金娘科、番荔枝科、野牡丹科、豆科、芸香科、無患子科、紫金牛科、夾竹桃科、山毛櫸科等。其中最具有特色和富有經濟價值的是紅栲、黃杞以及橡膠植物花皮膠藤。南靖縣南坑鄉大嶺一帶,也保留著大片比較完整的亞熱帶雨林植被,面積2666多公頃,素有「樹海」之稱,是福建省僅有的面積最大的一片。十多種稀珍植物如桫欏、建柏、宿軸木蘭,包括「人面竹」、「四方竹」、「銀練竹」、「金絲竹」等稀有珍貴竹子品種,已列作國家和省保護對象。
水產資源:閩南漁場廣闊,沿海水產資源有各種魚、蝦、貝、藻等400多種。魚蟹蝦類有長毛對蝦、斑節對蝦、鷹爪蝦、龍蝦、梭子蟹、青蟹、鋸緣青蟹、魚 祭 魚、青鱗、鯔魚、銀魚、丁香魚、鳳尾魚、黃鯛、黑鯛、魚 勒魚、石斑魚、蛇鯔、魴魚、玫瑰毒魚 由 、圓魚 由 、小公魚、海鯧、海鰻、鱗魚 是 、魚 非 魚 里 、馬鮫、真鯛、二長棘鯛、藍圓魚 參 、沙丁魚、烏賊、魚 章魚、魷魚等;貝類有牡蠣、泥蚶、蟲益 蟶、扇貝、鮑魚、江瑤貝、翡翠貽貝、蛤、螺等;藻類則有海帶、紫菜、江離、海蘿、羊西茶、鐵西菜、滸苔、馬尾藻等。
州服飾文化
服 飾
漳州地處亞熱帶,上古土著穿「卉服」,以樹皮、木葉蔽體。晉代衣冠南渡後,本地居民也穿上中原的葛、麻、吉貝(木棉)等織物。唐代漳州「歲五蠶,吳越皆不能及」。宋初,漳州歲貢葛布2萬匹,紡織業已與中原地區同步發展,漳州居民的服飾逐漸與中原一致。明代中後期,漳州月港海外貿易的興盛導致漳州人的服飾「跨越定製」,「人無貴*,多衣綺綉」,甚至「曳綉躡珠」,比官員還氣派。清代,漳州服飾奢侈依舊,「俗有誇多斗靡者,於舅姑餉婦之日,終席之間換衣數襲」。一些人將財力都花在服飾上,以致漳州俗話有「只怕跌下屎宕(糞坑),不怕火燒厝(房子)」之譏。這種奢靡之風直至20世紀五六十年代才逐漸收斂。
附:漳州服飾文化
一、服 裝
清代,士紳穿長袍馬褂,平民男子穿長衫或對襟短衣或大襟上衣,體力勞動者常穿短打。女子穿高領右衽大襟衣或窄袖短襖,內裹束胸馬甲,下著長裙或長褲。纏足婦女在骹白(裹腳布)之外還套有□(音蝦)褲,即由白布縫成圓筒狀,半尺來高,底部綉有一圈寸把高的花,上部套入褲管內,其效用一為襯托小腳,二為顯示綉花的技藝。
民國時期,男子穿長衫、馬褂、布紐對襟上衣,也有穿西裝、工人裝、中山裝或行業制服的。女子穿大襟的短衣、襖、旗袍、長裙或短裙。男女均穿大襠褲,褲管寬大,加接四五寸寬的粗布褲腰,穿時折疊用褲帶扎緊,舊稱「粿巾褲」。沿海漁民的衣服染過薯莨汁或荔枝樹汁,耐海水浸泡,呈棕褐色,與眾不同。
新中國成立後,中山裝、列寧裝、青年裝、學生裝、工作服、軍裝開始在城鎮流行;農村群眾多穿加翻領、對襟、化學紐扣的改良漢裝。「文化大革命」中,城鄉時興草綠色軍裝。80年代以來,城鄉居民的服裝呈多樣化趨勢,有中山裝、西裝、漢裝、T恤衫、牛仔服、茄克、風衣、運動服等。男女時裝的款式日新月異,新潮人士遂以為不追隨滬港時式不足以表現自己的派頭。
傳統的嬰兒服稱「和尚衫」。這種衣的前襟為斜形,腋下兩側綴布帶用以束腰,袖口和下擺均不縫邊,以防磨破嬰兒嬌嫩的皮膚,也寓意嬰兒長得快。嬰兒用的「散幔」(音sam4buā1)為無袖的棉披風,面料為紅綢或紅底印花布,披風上連綴一個兔耳形的風帽。舊時還喜給嬰幼兒帶兜肚,兜肚以紅布做成,並用金蒼線綉上一個萬字,護住幼兒的肚臍。漳州方言「臍」和「財」同音,護臍也寓意護財。還有用黑白相間的格子布做成的「花帕」,俗以為此帕可以「辟邪」,民間抱嬰幼兒出門時多蒙蓋花帕。
民國時期,漳州人夏天愛穿香雲紗,漳州話叫成「香紋紗」。這種布料透氣、透濕,穿在身上特別涼爽,顏色多為黑色,稱「油綢」,穿久褪成暗棕色。香雲紗價格不菲,不是貧寒人家所買得起的,故解放後香雲紗衣服往往成為戲台上反派人物的標志。現在市場上已看不到此種布料。
舊時,農民雨天多穿蓑衣,俗稱「棕蓑」。通體以棕製成,無袖,披在肩上能蓋住胸背。一種後背長過臀部;一種後背較短,但下綴棕裙,穿著時既能活動自如,又不致淋濕衣褲。70年代後已逐漸被塑料或尼龍雨衣所替代。
民間忌反向穿衣,因為只在為死人「套衫」(穿壽衣)時才將衣服先反向套在孝男身上。洗衣服時男衣必須放在女衣之上。夜間不得露天晾衣,竹竿尾端不得晾衣。衣服晾乾後須先摺疊後始可穿上,俗謂摺後再穿才有「摺氣」,方言中「摺」和「志」諧音。民間忌縫補穿在身上的衣服,俗以為此舉會使穿衣者日後受誣陷。
畲族男子服裝類似苗族,著粗布衣,尚黑色。畲族婦女著薴麻布衣服,多為藍、黑二色。上衣寬袖,右邊開襟,衣領、袖口和胸襟鑲藍邊,衣和圍裙綉花卉、禽鳥等圖案。不論寒暑下身均穿寬腿、大襠、綉花邊的短褲,扎綁腿。腰束花綢帶子,帶子上綴各色珠子。喜慶的日子姑娘穿五色花裙。60年代以後,其衣著與漢族無甚差別。
舊時,漳州人用皂角、茶籽餅和草木灰浸出液來泡洗衣服。瓦窯里還專門燒制用以過濾草木灰液的瓦漏斗,稱「漏母鍋」。浣洗白色織物則用白土去污。20年代,漳州居民開始使用肥皂。70年代以後,則多用合成洗衣粉。
舊時,農村群眾多用捶衣棍在池塘或溪圳邊的石頭上捶打洗滌衣服。城鎮居民則用搓板搓洗衣服。80年代起,城鎮居民多用洗衣機洗滌紡織品。
二、巾 帽
清代,官吏、皂隸戴全國統一的帽子,士紳戴「碗帽」(瓜皮帽),老年婦女冬季戴絨帽(用黑色絨布製成的無檐夾帽,額上鑲以小玉塊),嬰兒戴蓮花帽、虎頭帽。婦女外出時,不坐轎的貧者「以布覆頭,壅蔽其面」,稱俗「文公帕」。
民國時期,官紳戴碗帽、招票(氈帽)、絨帽、大甲藤帽、草帽,庶民多不戴帽。從事某些職業的人則戴與該職業的制服相配套的帽子。老年人和在戶外工作的農夫或行商走販冬季多戴「猴帽」(用紗線織成筒狀,留有兩個眼孔,戴時將上端扎住,平時翻捲起來只蓋住頭頂,天冷時放下,包住整個頭部)。閨女少婦出門,頭蓋花帕遮住面頰。客家婦女則頭戴尖頂小笠,笠緣鑲半圓形花帕掩項至肩。
新中國成立後,碗帽和招票很快絕跡,時髦八角帽及軍帽、「幹部帽」。改革開放以來,市面上的帽子式樣繁多,顧客隨意挑選;而且性別、年齡、行業、季節有別,摩登男女隨時髦而變換帽子。
漳州城鄉民眾用以遮陽擋雨的斗笠主要有三種。大笠:為兩重竹篾中夾竹葉製成,圓形,直徑六七十厘米,是城鄉居民一種便當而結實的雨具。80年代後已為雨衣、雨傘所替代。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