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丁永利的反響
各界贈送的輓聯85幅,俱以紅漆竹桿高高挑起,一夫擎舉上聯,一夫擎舉下聯,兩並排對正,緩步而行。其中不乏佳作,為殯儀烘托著哀戚氣氛。例如:
北京市社會局公益救濟股同人挽曰:「法曲接俞譚,定場管弦推賀老;元昔協鍾呂,超時歌舞媲蘭陵。」
北京市慈善團體聯合會主席胡恩元等挽曰:「天寶事那堪重論,勝朝兩代承殊遇;廣陵散有誰詞響,梨園千載仰新聲。」
北京進報社挽曰:「菊徑荒涼冥漠秋郊悲泣雨;蓉城縹渺蒼茫野陌帳春風。」
武田南陽挽曰:「執牛耳五十年間,昔時局閣鵷班舞罷干戚娛帝戚;攀龍顏九重天上,比日鯉庭燕寢歌殘薤露悵春風。」
吳菊痴挽曰:「人曲各千秋,任教地老天荒大名永在;悲歌同一夢,忽然山頹木壞吾道其孤。」
晨報社同人挽曰:「擬垓下聲容,不復舉頭明月夜;向江南風景,何堪回首落花時。」
齊如山挽曰:「齒德均尊,猶執恭維族誼;形神雖逝,尚留青白著鄉評。」
陸秋岩挽曰:「菊壇星殞,永存典型光史頁;藝人其萎,一代宗師返道山。」
輓聯群後面是民族傳統儀仗——漢用「五半堂」執事。
第一半堂:「鑼九對兒」:四方形藍底紅邊、紅字的清道旗一對;四方形紅邊白底彩色圖案的飛虎旗、飛龍旗、飛鳳旗各一對。均由頭戴青荷葉帽,身穿綠駕衣的執事夫高舉,緩行。虎頭牌——「迴避」、「肅靜」牌各一對。「格漏」、粉棍、鳴鑼,各一對。紅雲緞綉花幡、傘各6把。
第二半堂:木質金箔罩漆的三尖刀、馬蹄刀、偃月刀、象鼻刀。各一對。藍雲緞綉花幡、傘各6把。
第三半堂:木質金箔罩漆的「八寶槍」8對:金輪槍、金螺槍、金傘槍、金蓋槍、金花槍、金罐槍、金魚槍、金長槍。各一對。白雲緞綉花幡、傘各6把。
第四半堂:木質金箔罩漆的金立瓜、金鉞斧、金兵拳、金指掌、金卧瓜、金皮塑、金督。各一對。青雲緞綉花幡、傘各6把。
第五半堂:紫雲緞綉花幡、傘各6把。
官鼓大樂一班,計13名:拉號一對;官鼓4面;噴吶、海笛、笙各一對;跟鑼一面(指揮)。俱頭戴去纓的清制青官帽,身穿綠駕衣,系綉著藍壽字的白褡帛,足穿青布靴。紅雲緞大座傘一柄,由1人擎舉,2人牽黃綢「拉幌」。清音鑼鼓1班。計9名:2人抬堂鼓一面;1人敲打;4笛、2笙、1小鑼、1皮鼓指揮。是為「九福班」。古典宮殿頂蓋、敞門、須彌座,8人抬的彩活影亭一座,內懸楊氏畫像一幅。抬夫一律頭戴清制官帽,身穿白孝袍。影亭後邊是兩名執事夫舉著名伶郝壽臣送的一對花圈(其它花圈均在殯列前邊,掛在匾額亭的背後,只有郝氏送的花圈放在此處)。又,紅雲緞大座傘1柄,1人擎舉,2人牽黃綢「拉幌」(表示為影亭、領魂轎張傘,實際上是為把二者隔開,以利觀瞻)。掛著綠呢圍子、青紗簾的魂轎一乘,內供楊氏靈牌,由8名穿孝的轎夫抬舁而行。又,紅雲緞大座傘1柄,1人擎舉,2人牽黃綢「拉幌」。龍泉寺孤兒院音樂隊以笙、管、笛、九音鑼、鉿、鼓合奏哀樂。隊員均黑衣白孝帶。紙扎靈人(僕役)4對:戴禮帽著長袍馬褂的男管家2名;戴禮帽、著長袍青坎肩的聽差2名;身穿旗袍、梳髻的中年女僕2名;戴帽頭,穿灰袍,青坎肩,提籃買菜的廚師2名。均由8名穿孝的執事夫擎舉而行。雍和宮的番經(喇嘛經)一班,計13人,俱穿黃袍、戴黃秋帽。徒手送殯。白雲觀的道經一班,計13人。俱藍袍,加披五彩錦緞的法衣,每對一色。鈴、嗡各一;鐺子兩對;鉿子一對;法鼓一對。鐵山寺的禪經(和尚經)一班,計13人,俱海青袍,加披紅緞綉花偏衫。以笙、管、笛、九音鑼、鉿、鼓吹奏佛曲梵樂。大白雪柳12對,由頭戴假抓髻,身穿白布印花小褂的男童擎舉而行。
執紼送殯的紳商各界,梨園同人,楊氏生前友好,逾300餘人,內有尚小雲、譚富英、高慶奎、高盛麟、周瑞安、尚富霞、葉龍章、馬富祿、孫毓堃、王永昌、趙硯奎、萬子和、丁永利、傅德威、王又荃、李洪春、何雅秋、楊寶忠、陳椿齡、郭寶麟等,還有梨園公會七行七科代表團200餘人。有的穿孝袍子,有的腰系孝帶,左胸佩戴白紙菊花一朵,簇擁在孝屬前後。「一撮毛」率領兩名青年徒弟,各身背大串白紙錢。其身後還有一洋車,滿載紙錢。路過廟宇、井台、橋梁、十字路口、路祭棚、茶桌等處,便高高揚起紙錢,表示打發「攔路鬼」,以便讓楊氏的陰魂順利通過。還有兩個挎燒紙筐子的,乃是沿途燒紙打發「外祟」的。另兩個人手提白布綳的拜墊,以便喪主隨時向外界拜謝時,跪而叩之。二位穿孝的近親攙扶著打幡的孝女榮桂,嗣孫續潛(即宗年)及乃婿劉硯芳,外孫劉宗楊、宗華,護靈櫬前導。
孝屬的後邊便是64名頭戴青氈荷葉帽、插著紅雉翎、身穿綠駕衣的杠夫,抬著一付五丈五尺長的巨杠,上扣一卷嶄新「百壽圖」的大官罩。由兩名穿孝的杠頭,以打響尺的形式指揮前進。四角還有拉著罩上黃綢的4名杠夫。他們俱向後拽,成為一順邊的形式。杠的兩側各有4名杠夫扛著紅、藍兩色的撥旗簇擁前行。杠後有25名執事夫組成的後扈(後擁),均手舉木質金箔罩漆的「金執事」(古代兵器模型)5人一排,共為五排,均以湖色綢子將金執事連綴起來,表示護靈。
楊氏為梨園公會的董事長,故該會由七行七科公推代表致祭。伴宿送庫時,各行、科公推代表各十人參加弔祭送聖;出殯之日則每行、科各加派代表6人,共計224人,於9時余齊集楊宅,先行參靈後,再參加執紼。行至西珠市口當行商會門前的路祭棚,全體代表將楊氏遺像請至棚內靈座上致祭後,仍繼續執紼前行。劇場公會則每單位推舉代表3人,由劇場公會主席郝錦川率領,在虎坊橋京華印書局門前的路祭棚內致祭。內外行親友則在第一舞台前的路祭棚內致祭。每祭均設祭筵一桌,由主祭人上香、獻爵、焚帛,再由僧道誦經品咒,異常隆重。沿途各商號、住戶所設的茶桌、路祭桌約三百餘處,均由以榮桂為首的孝眷一一叩首致謝。大殯經由騾馬市大街、菜市口、丞相胡同,官菜園上街、自新路,過上清觀,而達龍泉寺。屆時,該寺兩序大眾均身披袈裟執香在山門前迎靈。這是對任何齋主死後來此停靈所未有過的禮儀。
因堪輿家勘測認為永定門外塋地因「方向不利」,當年不宜下葬,故暫厝陶然亭龍泉寺廟內,俟明年再卜吉告窆。
1943年6月1日,農歷癸未年四月廿九日,10時,余叔岩喪禮舉行。為余叔岩逝世「二七」,伴宿送庫之期。余宅領帖受吊。根據漢人禮俗,上午10時舉行點主儀式。特請祝煜元「賜福鴻題」,劉植源、李錫之為左右鴻陪。是日各方弔客接踵而至,計潘毓桂、李雅齋、朱復昌、凌撫元、吉世安、桂月汀等。梨園界尚小雲、程硯秋、楊寶忠、楊寶森、劉硯芳、萬子和、趙硯奎、丁永利、王福山等數百人。
余氏生前篤信佛教,曾皈依拈花寺老方丈全朗,成為在家學佛的居士,且與北京各大寺院結有「不解之緣」。因此,各名剎方丈蒞臨札拜者甚多。計有:戒台寺德明、鐵山寺百川、智禪、報國寺、地藏寺法齡、觀音寺如培、法源寺天文、光明寺常平、華嚴寺智山、長椿寺深慈、廣濟寺顯宗、觀音院純山、廣善寺慧三、聖安寺寶林、崇效寺越宗等約有數十位。一時滿棚黃袍高僧。此為一般俗家人死後所未有的盛況。余宅預備了大教席、清真席、素席三種,款待各來賓。雍和宮的喇嘛、白雲觀的道士、法源寺和龍泉寺的和尚輪流誦經禮懺。
因為余氏生前是龍泉寺的大功德主、大善士,故該廟敬送禪經一永日及焰口施食一堂。晚7時,各經壇法事功德圓滿,舉行送聖儀式。由余氏女公子慧齡等捧聖;余夫人及弟子孟小冬、李少春、程硯秋等數十人均著孝服相送,送聖行列一片縞素,真可謂滿街白矣。在虎坊橋焚庫時,圍觀者千餘人,交通幾乎中斷。
下午6時停靈法源寺。梅蘭芳挽曰:「締交三世,遠武同繩,燈火華堂,贊樂獨懷黃幡綽;闊別七年,赴書驟報,風煙舊闕,新聲竟失李延年」。孟小冬挽曰:「清才承世業,上苑知名,自從藝術寢衰,耳食孰能傳曲學;弱質感飄零,程門執轡,獨惜薪傳未了,心喪無以報恩師」。李少春挽曰:「教藝術心必期忠,品必期高,業必期傳,每含深恩痛無地;論孝道疾不能侍,衾不能承,志不能繼,空負厚望恨終天」。半老書生的輓聯嵌入孟小冬、李少春的姓名:「久病亘秋冬,小部衣冠傳優孟;及門著桃李,少年湖海吊殘春」。南皮葭翁則在《哭叔岩兼示小冬》中表達了對逝者的哀思及對繼承者的期盼:「白雪陽春絕妙詞,高山流水系人思。萬方崇拜余夫子,唯向冬皇索態儀」。
晚間,余宅孝屬正舉行「辭靈」祭時,忽聞余氏老岳父姚文卿大夫病危。余夫人急忙派人探視,時已「易簀」(換吉祥床)矣。蓋姚氏因姑爺去世,痛心之至,以至舊病發作,不可救葯。次日(6月2日)上午9時逝世,恰恰是余氏靈柩出堂之時,可謂巧哉。結果,余夫人兩頭落了喪事:婆家死了丈夫,喪禮未竣,娘家又死了父親,真是喪上加喪。
Ⅱ 《茉莉花》 歌曲簡介
《茉莉花》是前線歌舞團原唱的歌曲,由何仿改編自中國民歌《鮮花調》,於1957年首次單曲發行。
《茉莉花》的五聲音階曲調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它的流暢的旋律和包含著周期性反復的勻稱的結構,又能與西方的審美習慣相適應,因此其能夠在西方世界傳播。
該曲屬於小調類民歌,是單樂段的歌曲。它以五聲調式和級進的旋律,表現了委婉流暢、柔和與優美的江南風格,生動刻畫了一個文雅賢淑的少女被芬芳美麗的茉莉花所吸引,欲摘不忍,欲棄不舍的愛慕和眷戀之情。全曲婉轉精美,感情深厚又含蓄。
(2)南皮旗袍擴展閱讀:
2008年8月,為了迎接2008北京奧運會,該曲進行了MV的拍攝。雷佳身著金色旗袍參與了MV的拍攝,為了給觀眾不同的視覺享受,MV導演孔嘉歡首次運用了另類表現手法,把中國宗教文化和該曲結合起來。
作為MV鏡頭重要組成部分,導演策劃了雷佳站在幾丈高的大佛的手心裡演唱該曲,雷佳從容的在大佛上拍攝了MV畫面。此外,該曲MV作為向北京奧運會的獻禮,特別剪輯了鳥巢的鏡頭畫面,使整個MV充滿了奧運的氣息 。
Ⅲ 南皮哪裡有做旗袍的
做電腦前就可以找一家不錯的出來,現在網上訂做旗袍越來越稱為主流。網店旗袍款式多,價格還有競爭力-實在。到我那裡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