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女裝百科 > 春秋老百姓粗布旗袍

春秋老百姓粗布旗袍

發布時間:2022-09-16 16:56:26

『壹』 中國各朝代的服飾是如何演變的

1、商周

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絲、麻。由於紡織技術的進展,絲麻織物已佔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細織造極薄的綢子,提花幾何紋錦、綺,和絞織機的羅紗。衣料用色厚重。

從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飾裝飾雖繁簡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國服裝的基本形制。

2、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期的衣著,上層人物的寬博、下層社會的窄小,已趨迥然。深衣有將身體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階層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禮服,男女通用。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頒秦漢服飾胡服令,推行胡服騎射,便於騎射活動。

3、秦漢

秦漢服裝面料仍重錦綉。綉紋多有山雲鳥獸或藤蔓植物花樣,織錦有各種復雜的幾何菱紋,以及織有文字的通幅花紋。

4、隋唐

隋唐時期,中國由分裂而統一,由戰亂而穩定,經濟文化繁榮,服飾的發展無論衣料還是衣式,都呈現出一派空前燦爛的景象。

彩錦,是五色俱備織成種種花紋的絲綢,常用作半臂和衣領邊緣服飾。特種宮錦,花紋有對雉、斗羊、翔鳳、游鱗之狀,章彩華麗。

刺綉,有五色彩綉和金銀線綉等。印染花紋,分多色套染和單色染。隋唐時期男子冠服特點主要是上層人物穿長袍,官員戴襆頭,百姓著短衫。

直到五代,變化不大。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顏色來區分等級,用花紋表示官階。隋唐女裝富有時裝性,往往由爭奇的宮廷婦女服裝發展到民間,被紛紛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響而別具一格。

隋唐時期最時興的女子衣著是齊胸襦裙、高腰襦裙,即短上衣加長裙,裙腰以綢帶高系,幾乎及腋下。

5、宋

宋代漢服大致有官服、便服、傳統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羅為主,政府因五代舊制,每年要贈送親貴大臣錦緞袍料,分七宋代靈鷲球紋錦袍等不同花色。

官服服色沿襲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

官服服式大致近於晚唐的大袖長袍,但首服已是平翅烏紗帽,名直腳襆頭,君臣通服,成為定製。

6、明

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裝或長、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襲了傳統,且品種十分豐富。服飾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綠、桃紅等色,以免與官服正色相混;勞動大眾只許用褐色。

7、清

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

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穿「花盆底」旗鞋。至於後世流傳的所謂旗裝,長期主要用於宮廷和王室。清代後期,旗裝也為漢族中的貴婦所仿用。


(1)春秋老百姓粗布旗袍擴展閱讀:

受西方服飾影響:

或許有人會以現代女性服裝中的旗袍為例,來證明中國女裝也著重表現人體的自然美,其實,這種旗袍是在本世紀上半葉受西方服飾審美趣味影響的結果,直至光緒年間,旗袍還不是目前的式樣。

傳統旗袍在肩、胸、腰、臂、臀等部位的表現與突出人體美的西方女性服裝完全不一樣。

和西方服飾藝術不同的是:中國服飾藝術不是突出人體美,而是充分調動藝術造型等手段追求一種裝飾美,即一種超越形體的精神空間。

從中國清朝以前的服裝款式來看,遮蔽人體的寬袍大袖是中國傳統服飾的主流。即使某些人的形體很美,這種服裝也不去展現這個美的形體。

『貳』 民國時期的老百姓都穿什麼衣服

民國時期老闆姓走的都是打補丁的粗布衣服,也有有錢的穿長袍馬褂,還有的知識分子穿西裝或中山裝。

『叄』 純棉手織老粗布有什麼特點 純棉手織老粗布的優點

華韻老粗紡織發展有限公司生產的產品分為:床品、服裝、布藝、布鞋、鞋墊五大類。
床品類:床單、被罩、枕套等單品,兩件套、三件套、四件套、多件套等套裝。
服裝類:襯衣、睡衣、唐裝、旗袍等。
布藝類:廚房套件、圍巾、坐墊、靠枕、桌布等實用型。布老虎等各種布制裝飾品吉祥物。
布鞋類:男鞋、女鞋、童鞋、綉花鞋、卡童鞋等。
鞋墊類:各種鞋墊。
均有以下特點:
A:舒適止癢,親和皮膚,對皮膚無刺激。
B:冬暖夏涼、質地柔軟、通透性好,吸附人體皮膚上的汗水和微汗,使體溫迅速恢復正常,真正達到透氣、吸汗等效果。
C:抗靜電、防蟎止癢、PH值呈酸性,對皮膚無刺激,符合環保及健康要求。
D:能改善睡眠,使用老粗布使人體產生溫熱效應,增加人體的微循環血流,有效的調節神經系統,疏通經絡,改善睡眠質量。
E:不易搓起,不卷邊,由於粗布線粗、紋深,其表面形成無數個按摩點對人體有意想不到的按摩作用。
F:綠色天然、環保健康、從種植到手織布製品,不使用農葯和化學染劑,紡織品不含甲醛,偶氮等化學重金屬離子,完全符合歐共體紡織品生化標准規定:「禁用致癌偶氮染料的要求,是真正的綠色生態紡織珍品」。
缺點 由於採用全手工製作,瑕疵在所難免 略有縮水 有拼接(手工織機,布幅約1250px,因此床品必有拼接)
分辨看:光澤比較淡,反光不強,比較柔和;有拼接但絕不影響使用;不可避免有瑕疵。摸:柔軟厚實燒:抽一段線頭點燃,純棉線可以徐徐燃燒,有燒紙味道,燒後成灰燼,用手可以完全碾碎。而混紡的會有黑煙,滴油或異味。 價格:手工一梭梭織布,熟練的織工一天也僅能織出一個雙人床單。加上之前的眾多工序,費用可想而知。首先介紹普通粗布和粗布涼席的區別:普通粗布一般做成床單、枕套、三件套和四件套,它是由兩股或者細線五股織成的,手感較細膩。老粗布涼席又叫四季毯,它由多股線織成,與普通粗布相比,他的紋理首先粗,再就是厚而挺括,越挺括越厚重的質量越好。透氣吸汗,保持持久清爽。

『肆』 旗袍出自什麼年代

旗袍是民國的國服,盛行於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中國各地。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風韻灑滿人間。

旗袍起源:
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民國之初,剪辮發,易服色,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倒大袖與新樣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二十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黃金時代: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是中國旗袍最燦爛的時期。尤其是三十年代,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基本完成旗袍文化走向經典的過程,四十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經過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風姿再現: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旗袍曾有過燦爛的一瞬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服裝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 從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年,中華傳統文化的遭遇浩劫,旗袍文化也被冷落。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放之初,被冷落了三十年之久的旗袍文化顯得有些落伍。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並被做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交禮儀場合。

『伍』 請問誰是知道是何人在何時對旗袍進行了改良

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為時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事實上,深衣與袍服頗有差異,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當於把上衣下裳連成一體;袍服則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義,後來袍服逐漸被接納為一種穩定的服飾式樣,與上衣下裳的服制並行不悖。袍服自漢代被用於朝服,起始多為交領、直據,衣身寬博、衣長至附、袖較肥闊,在袖口處收縮緊小,臂肘處形成圓弧狀,稱為「袂」,或稱「牛胡」,古有「張袂成蔭」之說。袍服式樣歷代有變制,漢代深衣制袍,唐代圓領襇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寬身長袍,穿著者多為知識分子及統治階層,久而久之蔚成風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種不事生產的上層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閑生活。服飾上的寬衫大袍。褒衣博帶,逐漸成為中原地區衣飾文明的一種象徵。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雉發易服浪潮,律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清朝統治者強調滿語騎射,力圖保持其固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同時又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從頂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可見一斑。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此時的清王朝正搖搖欲墜難以為繼,清廷內外交困,國力式微。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閉的國門。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軍隊也改練新軍。在中國學生和軍人中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與西式軍裝、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端。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商埠開放的上海華洋並處,五方雜居,成為十里洋場奢靡繁華之地。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服裝裝飾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青樓女子等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於成熟。產生於辛亥革命後,北伐戰爭時期始漸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別於旗女的長袍。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這在以後的章節中將會詳細介紹。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遇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旗女與漢女的著裝

作為女性著裝的旗袍,與旗女有著密切的關系。所謂旗女,是指旗人家庭中的女性成員;旗人,則是清代對被編入八旗的人的稱呼。清代八旗的成分以滿族為主體,融合了漢族與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在內。八旗中除清朝皇族愛新覺羅的宗室、覺羅以外,還包括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八旗漢軍和八旗蒙古分別由歸附的漢人和蒙古人構成。清初八旗漢軍有26萬之眾,是八旗滿洲、八旗蒙古之和的3倍。因此,旗人不僅是滿族人,還可以是蒙古族或漢族人。這樣,把旗袍定義為滿族人所穿的服裝也就有失准確了。滿族是生活在北方的少數民族,擅長漁獵並四處游牧,他們所穿著的袍四面開權,有扣絆束腰帶,脫卸方便又保暖,非常適合他們的生活方式。後來歸附於他們的漢人和蒙古人也採用了這種服式。明末清初八旗制度逐步確立,旗人的袍服有所變化發展,與滿洲早期的樣式也有所不同,這時旗女所穿的袍可說是旗袍真正的?前身,到民國才成為現代意義上的旗袍,稱為新旗袍或新式旗袍。旗女的袍裝與漢族婦女的兩截裝束,在清初有著明顯差異。

滿族入關後成了統治者,曾強令漢人剃發易服,但是強制性的服飾同化政策非但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反而激起漢人強烈的反抗。為了緩和矛盾,清政府不得不採納了明朝遺臣金之俊的「十不從」。其中有:「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倡從優伶不從」。「仕宦從而婚姻不從」等數條,才使漢族婦女得以繼續穿著顯示本民族氣節的服飾,而戲裝、結婚禮服、死殮喪葬服也同時被允許保恃明代式樣。在清代前期一直沿續到中期,旗女著裝與漢女著裝呈現出涇渭分明的特色。

當時區分旗女與漢女的裝扮主要有三點:一看發髻。旗女梳旗髻,即兩把頭、叉子頭或一字頭,因其中插入架子使之呈雙角扁平狀,故又稱「架子頭」。這種假髻到咸豐以後更為誇張高聳,演變成為「達拉翅」,被漢人稱作「旗頭」。漢女則梳平髻,喜戴黑絨布帽和遮眉勒,發型低矮而貼體,更顯其低眉順眼的含蓄氣質。

二看著裙還是著袍。旗女穿袍,袍是她們最重要也最普遍的服飾。袍裡面穿褲,禮服袍還要加馬蹄袖和繁復的裝飾與附件。八旗婦女從不穿裙,即使把貴婦朝服中的朝裙算作裙的話,也還是極少有機會穿著的。八旗婦女一般在隆重場合穿禮服袍,包括朝服、吉服和行服,而日常則穿便服袍,包括旗袍的原身--襯衣和氅衣。襯衣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無開襟,有五個紐,衣長掩足。袖分有袖頭和無袖頭兩類,面料以絨綉、織花、平金為多,周身加以邊飾,常穿在裡面。夏季襯衣可單穿,秋冬加有皮棉。氅衣穿在襯衣外面,與襯衣類同,只是左右開禊至腋下,開禊頂端飾以雲頭,且裝飾較為華麗考究。邊鑲和紋飾繁復精細,還綴有花邊、花絛子、狗牙兒。氅衣多穿於正式場合。清代文康的《兒女英雄傳》中就有許多關於旗女這種袍裝打扮的文字描寫,如:「只見那太太穿一件魚白的百蝶襯衣兒,套一件絛色二個五幅捧壽織就地景兒的氅衣兒,窄生生的領兒,細條條的身子,周身絕不是那大寬的織邊綉邊,又是甚麼豬牙絛子,狗牙絛子的,胡鑲滾作,都用三分寬的石青片金窄邊兒,拓一道十三股里外拄金線的絛子,正卷著兩折袖兒;頭上梳著短短的兩把頭兒……。」

而與旗女相反,漢女穿裙,從不穿袍,她們仍沿襲舊時的上衣下裳制。上著衫祆下著裙或褲,上下衣不連屬。穿裙是漢族婦女的一大特點,清代漢族女裙種類繁多,如百褶裙、鳳尾裙、月華裙、馬面裙、襇干裙等。裙前後有裙門,裙內穿褲,也有青樓女子或獨處家中時不穿裙只穿褲的。《兒女英雄傳》中寫道:「忽見旁邊兒又過來了個年輕的小媳婦子,穿一件享肩貼背,鑲大如意兒、水紅里子、西湖色的濮縣綢的半大夾襖兒,並不穿裙子,露出半截子三鑲對靠青縐縐散腿褲兒褲子;腳下一雙過橋高底大紅緞子小鞋兒;……」漢族女子婚嫁時穿紅喜裙,上配石青或大紅綉花襖褂,鳳冠霞帔,沿襲舊制。

三看鞋。由於旗女無纏足陋習,她們穿寬大的高底旗鞋。木製高底位於鞋底中部,因形似花盆、馬蹄,又被稱為「花盆底」、「馬蹄底」。而漢女則個個「三寸金蓮」,著小巧精緻的綉花弓鞋,高底則位於鞋的後部。

旗袍與上襖下裙的裝式在總體風格上區別明顯。首先,旗女的旗袍上下一體,線條流暢,漢女的上襖下裙分割線多,富節奏感;旗袍緊窄合體顯露腰身,而上襖下裙卻異常寬肥,竭力將女性曲線掩藏於寬衣大袖之下,集中反映了宋明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一面;旗袍更易使穿著者顯得長身玉立。?其次,旗袍的審美趣味中心在上面,而襖裙的趣味就顯然在下面了。穿高底鞋加之袍長及地,將旗女腰線抬高,下肢拉長,重心也隨之上移;而肥大至膝的襖衫則將漢女腰線降低,拉長了上身,重心隨之下移。基於民族文化的差異,旗人重頭而輕腳,假髻雖然誇張高聳,天足卻被掩蓋於袍擺之下。相反,漢文化傾心於「纖纖作細步」,「三寸金蓮」倒是無論如何要露出裙擺的。簡約的小髻,肥大平直的衣裙更容易將觀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足下,這就是漢人的重腳而輕頭了。

旗袍與襖裙在具體形制上也存在許多差異,例如旗袍有一字襟、缺襟等種種斜襟,禮服上還有馬蹄袖,襖裙卻多為對襟;襖衫上戴領抹,沿用本族的交領,而旗袍在最初則無領,只戴領巾兌,直到清末才有旗袍立領,而且也非交領。在裝飾配伍方面,旗袍原本是相當簡朴的,入關後慢慢朝繁復的方向發展,甚至大大超過漢女的襖裙,鑲、滾、嵌、綉、盪、貼、盤、釘樣樣俱全(這在漢女襖裙上也能見到),而且許多正式禮服袍均有接袖和箭袖,使整隻袖被分成數段,每一段的圖案風格、色彩和面料都截然不同,這是漢裝所沒有的。

旗女與漢女著裝存在的差異,歸根結底反映了異族文化間的差異。內斂型的漢文化造就了上襖下裙,而外向的八旗文化則產生了旗袍。在兩種服飾截然對立的時期,也是兩種文化撞擊的年比。然而,正如文化之間的沖突會逐漸磨合化解,旗漢服飾的差異也並非不可調和。清王朝統治穩固後社會趨於安定富足,民族融合在不知不覺中進行。即使是禁令也禁不住旗袍變得寬身大袖,襖褂變得越來越長,類似於袍。清中期時旗女與漢女著裝的界限已不再那麼明確,晚期更是互借互用。旗袍採用漢族的吉祥紋飾以及刺綉工藝,袖上也出現類似半臂的深色裝飾。有穿著長坎肩的漢女,也有穿袍身極短露出雙腳的旗女。同一時期的旗漢服裝也會反映同樣的時興做法和裝飾手段。總之,旗女與漢女的著裝已由初期的對立走向了融匯交合。

旗人之袍與旗袍

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旗袍的內涵要比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豐富得多。

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而旗袍卻僅指女袍。民國男子們所著袍衫即使仍帶清代遺風,也不算旗袍。旗人之袍中有冠服袍和一般日常穿的袍,冠服袍有龍袍、蟒袍、常服袍和行袍,按級別等差穿用。一般男子的袍,初期尚長,順治未減短至膝,不久又加長至腳踝。中後期流行寬松式,袖子有一尺余長的。甲午、庚子戰爭之後,受適身式西方服式的影響,男袍的款式也變得越來越緊瘦,長蓋腳面,袖僅容臂,形不掩臀。穿了這種袍,連蹲一蹲身子都會把衣服撐破。《京華竹枝詞》有「新式衣裳誇有根,極長極窄太難論,洋人著服圖靈便,幾見纏躬不可蹲」的描述,反映了清末男袍的時尚趨向。

清代旗女之袍與男袍差別不大,主要是服飾圖案上的差異。旗女之袍本身的發展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旗女之袍較為瘦長緊窄,袖口亦小,裝飾簡單,原因是旗人重騎射,所著之袍要與生活方式相適應。第二階段的旗女之袍變得寬肥,裝飾卻繁褥到了極點,這主要是由於天下承平,旗人生活安定,趨於奢侈,旗女、漢女服飾之間的交流融合日多的緣故。

廣義地說,旗袍經歷了清代的旗女之袍、民國時期的新旗袍和當代時裝旗袍三個時期的發展,其中以民國時期的新旗袍最典型也最為重要。狹義地說,旗袍就是民國旗袍,當然還可以包括民國以後基本保持民國旗袍特徵的旗袍。旗袍這一稱謂雖然也偶見於清代文獻,但廣泛而頻繁地被使用也要到民國。

民國旗袍也經歷了經典旗袍(basic?style)和改良旗袍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傳統的直身平面裁剪為主,並開始引人西方的開省道等工藝,使旗袍更加合身。第二階段引人更多的西式裁製方法,如裝袖、裝墊肩和拉鏈等。

清代旗女之袍與民國新旗袍的主要差別有四點。第一是旗女之袍不顯露形體,特別是後期,寬大平直;民國旗袍開省收腰,表現體態。這與兩個時期的思想觀念有關。中國古代服裝,包括清代的旗人之袍,強調文本而漠視人本,重服飾圖案而不強調人體曲線。中國一貫不贊成太觸目的女人,對人體也持十分含蓄的態度。古代的美人,臉是主要的,削肩、平胸、細腰、窄臀、單薄的美人壓在層層的衣衫底下。與歷代中原服裝相比,旗人之袍就算是稱身適體的了,但它只是修長了旗女的身材,卻依然隱藏起她們的身體。民國旗袍受西方人本思想的影響很大,西方服飾充分表現甚至誇張人體線條,往往不惜採用極端的方法。在這里,要緊的是人,旗袍的作用不外乎烘雲托月忠實地將人體輪廓曲線勾出。

『陸』 每天一個故事|沒有暖氣的古代,古人冬天穿什麼

最近換了辦公場所——沒有暖氣。每天凍得兩條腿像不是自己的,回家第一件事情是縮在被窩里暖著。

卧在被窩里想到一個問題:在沒有暖氣的古代,大家是怎麼過冬的呢?於是,連夜秉燭,查閱了大量的文史古籍,又請教了多位「鑽家」。

如今各式各樣的禦寒冬裝可謂五花八門,在物質條件相對匱乏的古代,人們冬天都穿什麼禦寒?從史料來看,上古三代人們已普遍開始穿棉袍;唐代開始出現比襦長比袍短的「襦襖」。古代最早的棉褲都是開襠的,叫「袴」;漢代才開始提倡穿合襠褲「褌」……

裘是皮衣,毛向外,所以《說文》在「表」字下說:「古者衣裘以毛為表。」上文說過,貴族穿裘,在行禮或待客時要罩上裼衣以增加服飾的文采。這是因為獸毛外露,通體一個顏色,不好看。例如《周禮·司裘》:「掌為大裘,以共(供)王祀天之服。」鄭眾註:「大裘,黑羔裘,服以祀天,示質。」所謂質,即朴實無華。

用以做裘的皮毛多種多樣,例如狐、虎、豹、熊、犬、羊、鹿、貂,後來還有狼裘、兔裘等。其中狐裘和豹裘最為珍貴,為達官貴人所服,鹿裘、羊裘則最一般。例如《呂氏春秋·分職》:「衛靈公天寒鑿池,宛春諫曰:『天寒起役,恐傷民。』公曰:『天寒乎?』宛春曰:『公衣狐裘,坐熊席,陬(zōu,鄒)隅(屋角)有灶,是以不寒。民則寒矣。』公曰:『善!』令罷役。」《左傳·襄公十四年》:「右宰谷從而逃歸,衛人將殺之。辭曰:『余不說初矣,余狐裘而羔袖。』乃赦之。」谷是衛國大夫,衛獻公逃往齊國,他先跟從逃亡,後來又回到衛國,國內反對獻公的一派要殺他,他說當初就不願意出亡,並以狐裘羔袖打比方,衛人果然饒了他。杜預解釋道:「言一身盡善,惟少有惡,喻己雖從君出,其罪不多。」狐裘是珍貴的,只有袖子是羔皮,所以用來比喻過失是局部的。

狐裘的價值也並不一,狐腋下之皮毛最為輕暖,因而是最高級的。狐腋純白,所以又稱狐白裘。古書中提到這種裘的地方很多,都反映了服之者的高貴身份。如《晏子春秋·外篇》:「[齊]景公賜晏子狐白之裘,玄豹之茈(cǐ,此。同*[衤+此]、[上「此」+下「月」],指衣邊),其資(價值)千金。」《史記·孟嘗君列傳》:「[秦昭王]囚孟嘗君,謀欲殺之。孟嘗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願得君狐白裘。』此時孟嘗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無雙,入秦獻之昭王,更無他裘。」一裘千金並非誇張,齊景公賜給晏子的也是如此昂貴。《墨子·親士》:「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鎰(yì,益。二十四兩)之裘,非一狐之白也。」(《說苑》等書中也有這類的說法。)就是李白《將進酒》中說的「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也並不能以「吹牛」視之。

狐、貂、貉所制的裘既然名貴,所以在古代作品裡就拿來做富有的象徵。例如高適《營州歌》:「營州少年厭原野,狐裘蒙茸(毛亂的樣子)獵城下。」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陸游《三月十七日夜醉作》:「去年射虎南山秋,夜歸急雪滿貂裘。」《論語·子罕》:「子曰:『衣敝組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由:子路的名)也與?』」「衣狐貉」即穿著名貴的狐皮或貉皮的裘。

因為這些皮料又輕又暖,所以又統稱輕裘、輕暖。《論語·公冶長》:「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孟子·梁惠王上》:「抑輕暖不足於體與?」蔡邕《衣箴》:「今人務在奢,嚴志好美飾。帛必薄細,衣必輕暖。」

上面提到的「羔裘」是羊皮衣中的高級品,與一般的羊裘不能並論。《左傳·昭公二十九年》:「[魯昭公]賜公衍羔裘,使獻龍輔(玉名)於齊侯,遂入羔裘,齊侯喜,與之陽谷。」齊侯因得一件羔裘而把陽谷邑給了公衍,雖不能說這羔裘價值連城,但其貴重也很可觀了。《論語·鄉黨》:「緇衣,羔裘。」皇侃疏:「是君臣日視朝之服也。」至於羊裘就不同了。《淮南子·齊俗訓》:「貧人則夏披葛帶索」,「冬則羊裘解札」。因此衣羊裘常常說明一個人的貧困。《史記·劉敬列傳》:「婁敬(後改姓劉)脫挽輅,衣其羊裘,見齊人虞將軍曰:『臣願見上(指劉邦)言便事。』虞將軍欲與之鮮衣,婁敬曰:『臣衣帛,衣帛見;衣褐,衣褐見,終不敢易衣。』」婁敬把羊裘跟「褐」(粗麻、毛的編織品,詳下)相提並論,而又與「鮮衣」、「帛」相對而言,可見確為貧者所服。《後漢書·馬援傳》:「[援]至有牛馬羊數千頭,谷數萬斛……乃盡散以班(頒)昆弟故舊,身衣羊裘皮絝。」這是說馬援自己生活簡朴。羊毛可以做氈,羊裘日久,毛變得板硬也像氈,所以羊裘又稱氈裘,多用以表現北方的生活。《史記·蘇秦列傳》:「君誠能聽臣,燕必致氈裘狗馬之地。」(《戰國策》略同。)蔡琰《胡笳十八拍》:「氈裘為裳兮骨肉震驚。」

鹿裘也是粗劣之裘,大約是因為上古中原地區鹿較易得而皮又不如狐、羔輕暖的緣故。《列子·天瑞》:「孔子游於太山,見榮啟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帶索(用繩子系腰)。」《史記·自序》:「夏日葛衣,冬日鹿裘。」《淮南子·精神訓》:「文綉狐白,人之所好也;而堯布衣揜(掩)形,鹿裘禦寒」。《晏子春秋·外篇》:「晏子相[齊]景公,布衣鹿裘以朝。公曰:『夫子之家,若此其貧也,是奚(何)衣之惡也?』」

《禮記·玉藻》記載:

「纊為繭,縕為袍,禪為,帛為褶」

棉袍,是古人過冬禦寒的主要冬裝之一,穿著時間最久。

袍原本是一種禦寒內衣,《釋名·釋衣服》稱:「袍,苞也;苞,內衣也」。袍是上衣和下裳連成一體的長衣,是在古代「深衣」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有內外兩層,夾層里放入柔軟的禦寒填充物,就成了袍。

古人最早說的袍,指的就是禦寒的棉袍。但起初棉袍寫作「綿袍」或「綿」,概因所用填充物的不同,並非是現代常用的棉絮,而是蠶絲質地的綿絮。

中國何時開始穿棉袍的?從史料記載來看,上古三代人們已普遍開始穿袍子。在周代,袍的地位並不高,屬於一種生活便裝,而不作為禮服穿。由於禦寒性能好,當時野外作戰的士兵在冬天都「標配」有棉袍,所謂「戰袍」即因此而來。這時袍的功能類似現代士兵所穿的「軍大衣」。

然而,冬天能擁有一件棉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詩經·秦風》中有一首詩歌叫《無衣》,詩的開頭即說:「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意思是,誰說我沒有軍服,我和你共有戰袍呢,反映了當時秦國軍隊在物資困難的冬天,前方士兵只能兩人合披一件棉袍抵禦寒冷的情形。

當然,袍也有高檔與低檔之分。如果夾層里所填的是「纊」,即新的高級天然蠶絲絮,稱為「繭」;如填充的是「縕」,即絮頭、細碎枲麻這些粗劣、陳舊的填充物的才叫「袍」,此即《禮記·玉藻》中所說的「纊為繭,縕為袍,禪為,帛為褶。」這種袍是窮人的禦寒棉衣,但袍里這些低劣的填充物,並非現在所說的「黑心棉」,完全是貧窮所致。

《莊子·讓王》記載:

曾子「縕袍無表」遂有成語「捉襟見肘」

在先秦時期,人們冬天穿袍子很有講究,外面必穿一層罩衣,此即《禮記·喪大記》中說的「袍必有表」。只有處於社會底層的窮人,才將袍光著穿。

編撰《論語》的曾子,當年客居衛國時窮得10年買不起一件衣服。據《莊子·讓王》記載,曾子便曾「縕袍無表」。成語「捉襟見肘」,就因曾子而來,他沒有像樣的衣服,「捉襟而肘見」。由此可見,當年窮人過冬天有多難!

在漢代,袍已特別為女性所喜愛。在1972年發掘的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夫人辛追身上穿裹了20層衣物,春夏秋冬衣服全了,其中便有綿袍11件、夾袍1件。

自漢代起,袍的穿法不再像先秦那麼嚴格,女性在家裡時也可以將袍子直接當外套穿。因為沒有罩衣,出於好看便有意在袍子的領、袖、襟等部位加以點綴,袍漸漸成為一種體面的冬裝。魏晉時期,袍子已取代之前同樣流行、功能差不多的襜褕,連皇帝都愛穿。

其實,在東漢後期袍已成皇帝的常服之一,唐朝開始黃顏色的袍子即「黃袍」成為皇帝專用裝。在唐代以前,朝臣貴族,甚至士子庶人都可以穿黃袍,限制並不嚴格,黃帝的袍也不限於黃色。據《舊唐書·輿服志》記載,唐高祖李淵代隋建唐不久,出於禮制尊卑的需要,「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黃為衣服雜飾。」後來皇帝穿的袍子綉上「龍」的圖案,黃袍變身為「龍袍」。

需要注意的是,在袍由內衣變成外衣之後,以前單一禦寒功能的袍出現變化,不再限於冬裝。至於現代女性喜愛的旗袍,與早期女性所穿之袍則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白居易詩雲:

「水波文襖造新成,綾軟綿勻溫復輕」

與棉袍相比,棉襖則是古今皆穿的短式棉衣。

棉襖,源於一種叫「襦」的綿衣。東漢劉熙的《釋名·釋衣服》稱:「襦,也,言溫也。」因穿起來溫暖柔軟,這種棉衣又稱「溫襦」。

質料粗劣的襦衣稱為「褐」,是下層人穿的。《詩經·豳風》中《七月》詩稱,「無衣無褐,何以卒歲。」意思是,連粗布衣破棉襖都沒有,怎麼挨到年底?

襦的長度一般至腰間,故有「腰襦」之稱。與袍一樣,襦也有單、復之分,復襦有里子、夾層填綿絮,也寫作「復襦」,就是溫襦。漢樂府詩《孤兒行》:「冬無復襦,夏無單衣。」

復襦已接近於如今的棉襖,單襦似現代襯衫。在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中,便曾發現一件這種漢代「棉襖」。據發掘報告,此復襦為大襟、窄袖,用淺藍色絹做成,內外兩層,層間填上絲綿。當時女屍骸上身穿復襦,下著絲綿長裙。待准備出土時,很快風化成粉末。

保暖功能更好的綿襖里子用毛皮做成,又稱為「皮襖」。皮襖是高檔棉襖,《金瓶梅》里,西門慶大老婆李大姐便有一件,讓潘金蓮羨慕得想借來穿。

明清時棉襖已成為過冬禦寒的主力服裝,從窮人到貴族都喜歡穿棉襖。如《紅樓夢》第六回中,一進榮國府的劉姥姥就看見鳳姐「穿著桃紅撒花襖,石青刻絲灰鼠披風,大紅洋縐銀鼠皮裙……」

古人習慣穿開襠棉褲「袴」

《急就篇》記載:

「袍襦表裡曲領裙,襜褕袷復褶袴褌」

古人冬天是否都如「燕紫瓊」那般穿棉褲呢?這就涉及到國人何時開始穿褲子的問題了。有人認為,穿褲子始於戰國時北方趙國國君趙武靈王提倡「胡服騎射」,但這種觀點似有不妥。褲,古代寫作「袴」、「絝」,早在商周時期,古人已穿褲子。早期的褲子只有兩條褲管,稱為「脛衣」,沒有褲腰,用繩帶系縛。脛衣沒有遮羞功能,是出於禦寒保暖需要而設計的。因此,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古人穿的褲子都是開襠的。早期的棉褲,不論老少、不分男女都是開襠,已為現代考古發現所證實。1982年發掘的湖北荊州馬山一號楚墓中,出土了一大批戰國時期的絲織品,其中就有一條棉褲。這條棉褲穿在女主人的裙子裡面:褲管以紅棕色絹為面料,上綉鳳鳥花卉圖紋;襯里是深黃色絹,層間填以絲綿,褲襠沒有縫起來,臀部也留有較大缺口。這種設計,明顯是考慮上廁所的方便。那麼,穿開襠棉褲不擔心冷風鑽進下體?不用擔心,外面還有長袍或裙裳罩著呢。

從漢代開始,提倡穿合襠褲。為了區別,古人稱開襠褲為「袴」,合襠褲為「褌」,西漢史游編撰的《急就篇》里即列出「袍襦表裡曲領裙,襜褕袷復褶袴褌」,供啟蒙孩童識辨。或因習慣使然,一直到宋元時期都是袴褌共存。如在江蘇金壇南宋周瑀墓出土的男褲、山東鄒縣元代李裕庵墓出土的女褲,也都是開襠的。

《滇海虞衡志》記載:棉花「從海上諸國得其種歸種之」

過冬衣著第一強調的是保暖,用什麼保暖材料是最要緊的。利用動物皮毛、禽鳥羽毛做冬裝,是古人禦寒最早想到的辦法之一。上古堯帝便冬天穿裘皮衣,夏天穿粗布褂,此即《韓非子·五蠹》中所說的「冬日麂裘,夏日葛衣」。

在棉花沒有普及種植前,蠶絲及其絲絮是古人製作冬裝的重要材料,所以古人將棉袍寫作「綿袍」、棉襖寫作「綿襖」。絲質冬裝不是普通老百姓能穿得起的,窮人棉衣都用葛、麻這些植物粗纖維來做,一直到禦寒上品棉花的大量種植才改變。

中國人到底何時穿上真正的棉質冬裝,一直存在爭議。此因棉花的產地而起,主要有「原產說」和「引進說」兩種觀點。

持「引進說」者認為,棉花是從印度、西域引種中原的,元初《農桑輯要》即持此觀點。有人甚至認為,中國引種棉花在宋元間,按此說,中國人穿棉質冬裝只有700多年時間。實際上,中國也是棉花的原產地之一,吉貝、木綿、白梧桐、白疊、草棉等都是棉花的古稱。最早的夏書《禹貢篇》中即有「島夷卉服,厥篚織貝」的記載,「卉服」、「織貝」都是棉織品,在福建崇安曾出土過距今三千多年的棉織布片。

但中國普遍種植棉花的歷史似不太早,清代學者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的觀點即是「宋元間……從海上諸國得其種歸種之。」可這就有疑問了,既然中國是棉花原產地,早有棉布,棉花禦寒性極佳,又價廉物美,為何宋元以前朝廷不推廣種植,而讓黎民受凍?

盡管疑問待解,但從史料看,中國人確實在宋元以後才普遍穿棉質冬裝的,並在明清得以流行。

在保暖方面,我們都知道,只是衣服穿厚是沒有用的,露在外面的手、頭如果沒做好保暖作用,也會冷。在馬王堆的出土文物中,就有露指短手套,或用信期綉,或用朱綾紋羅,古樸而美貌。至於北朝和明代,也都有手套出土,且為全部包住的樣式,刺綉的花紋讓人覺得,放到現在用,也很時尚。

至於頭部保暖,花樣更多。民間女性在明代以前多在頭上戴帕頭保暖,有學者研究,漢代時期,士庶男子在冬天用裁成長條,內絮絲綿的帛巾扎在額間,用作保暖。元代,上層婦女戴抹額,到了明清時期,這種抹額又被成為勒子,成為民間婦女最愛的禦寒物品,普通貧民和士庶階層相比,只在材質、珠寶使用上有不同。

除開抹額,貴族婦女還有「卧兔兒」或「昭君套」,「卧兔兒」是一種用動物皮毛做成的女式飾品,冬天戴在頭上,在頭頂像卧著小兔子。

在《中華文化習俗辭典》中,「昭君套」是古代一種無頂的女式皮帽,後來也成為一種富家女在冬天的首飾。

至於男子,冬天也不是光著頭出門的。

五代至宋朝,騎馬出門的男子會頭戴風帽,禦寒且擋風沙。

元朝,忽必烈有不少皮暖帽,銀鼠暖帽。

至於明代,每年冬十一月,「入朝百官賜暖耳」,沈從文在書中介紹,暖耳多用狐皮類製成,和今人所用耳套相似。

清朝,官員冬季戴暖帽,多為皮製。

『柒』 在民國婦女穿的布衣有點像旗袍,但是只有上衣的,請問一下那種衣服叫什麼,現在是否還能買到

那種也是旗袍的。現在又很多復古的衣服,很有民族風,應該可以買到。

『捌』 傳統穿戴習俗服飾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先秦時期

中國服飾文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晚期。考古發現,大約兩萬年前,在現在北京周口店一帶生活過的原始居民已經佩戴飾品。那裡出土了白色的小石珠、黃綠色的礫石、獸牙、海蚶殼、魚骨、刻出溝槽的骨管。這些物品都穿有精緻的孔眼。孔眼裡還殘留著赤鐵礦粉的痕跡。專家推斷這是懸掛在身上的飾品。

當時的人們佩戴飾品,不只是為了美,更有趨吉避邪的目的。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國冠服制度初步設立於夏商時代,到周代已基本完善,春秋戰國之交被納入禮制。王室公卿為顯示尊貴威嚴,在不同禮儀場合,頂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著裳也須採用不同形式、顏色和圖案。

從此,服裝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徵。它代表個人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使人人各守本分,不敢僭越。

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促使了漢族寬衣博帶、長裙長袍服裝的改革。趙武靈王為了軍隊的戰鬥力,沖破阻力,下令全國穿游牧民族的短衣長褲,學習騎射,終於使趙國強大起來。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服裝改革,胡服從此流行。伴隨胡服也傳來了帶鉤。它是用於結束革帶的,因為它比革帶的扎結方式更為方便,因而很快就流行開來。

秦漢服飾

在秦始皇時代,建立了嚴格的衣冠服飾制度。這一時期,連體的寬袖深衣、袍服最為流行。在秦漢服飾的演變中,曲裾深衣被直裾檐榆所代替。裾也稱「極」,指的是衣服後部的下擺,裾實為衣服的前襟,即大襟,因古代衣服的交領與襟相連,因而稱極為裾。由於深衣的前襟多被接出一段,穿時必須繞至背後,這樣就形成了「曲裾」。曲裾的採用,與內衣的演變有直接關系。

在深衣還沒有出現之前,人們的下體多著有圍裳,故褲子不會顯露;深衣將衣裳連為一體以後,便給下擺的處理帶來了問題:如果在兩邊開衩,必然會露出罩衣;如不開衩,又將影響行走,由於這個原因,便出現了曲裾相掩的方法。

漢代的朝服採用深衣制,基本樣式是長袍,以衣料精粗和色彩差別來表示等級,紅為上,青綠次之。袍服的樣式基本採用交領,兩襟上疊壓,相交之下;袖身部分多製作得比較寬大,形成圓筒;袖口部分則明顯收縮,方便活動。

魏晉南北朝服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古代服裝史上又一個大轉折的時期。由於大量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地區,胡服成為社會上普遍常見的裝束。普通平民百姓的服飾,受胡服的影響最大。他們將胡服中窄袖緊身、圓領、開衩等因素吸收到原有的服飾中。漢族貴族的服飾也在胡服的基礎上加以完善,方法是將其長度加長,加大袖口和褲口,改左衽為右衽。但禮服仍然是傳統的漢族禮服樣式。當時出現的服裝新款如:上穿齊膝大袖衣,下穿肥官褲的褲褶服;沒有衣袖,只有兩片衣襟,其一當胸,其一當背的柄襠;半袖衫,即短袖衫。魏明帝曾戴了綉花帽,穿了淺青色半袖衫接見臣下,被輿論斥之為「服妖」。

隋唐服飾

隋唐時期,中國從分裂到統一,從戰亂到穩定,經濟文化昌盛,服飾的發展無論從衣料還是樣式,都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隋唐時期男子冠服特點主要是上層人物穿長袍,官員戴襆頭,百姓穿短衫。直到五代,變化不大。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顏色來區分等級,用花紋表示官階。

隋唐女裝富有時裝性,往往由宮廷婦女服裝發展到民間,被紛紛效仿,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響而獨樹一幟。隋唐時期最時興的女子衣著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長裙,裙腰以綢帶高系,幾乎及腋下。貴婦內著大袖口裙衣,肩披帔風或翻領小袖。唐代襦衫的領形除交領、方領、圓領之外,還有各式各樣的翻領,甚至還流行過一種袒領,即裡面不穿內衣,袒胸脯於外。這從另一方面反映了當時思想的開放。

唐代裙子紋飾十分精美,裙衫的款式流行半露胸的窄袖小衫,或袒胸露臂的半臂衫,穿束到乳房以上的胸裙或高至乳房的高腰長裙,在裙腰的右側繫上拴著一條帔帛,帔帛的另一端從右肩繞過後背,搭著左臂下垂。

帔帛的披戴方式有數種變化。唐代婦女的發飾豐富多樣,各有專名。女鞋通常是花鞋,多用錦綉織物、彩帛、皮革製成。

宋元服飾

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延襲唐代,只是與傳統的融合做得更好,更自然。

宋朝男裝大體上沿襲了唐代特點,普通百姓多穿高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便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當時退休的官員、士大夫多穿一種叫做「直綴」的對襟長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領口、衫角都鑲有黑邊,頭上再戴一頂方桶形的帽子,叫「東坡巾」。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很像今天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綉著漂亮的花邊。

元代服裝以長袍為主。官員和士庶的日常服裝多為窄袖長袍。此外,在元代大宴活動中,天子百官要著統一顏色的服裝,稱為質孫服。質孫服樣式為上衣下裳相連,衣式較為緊窄,下裳部分較短,腰間作無數襞積,肩背間貫以大珠。官吏士庶日常閑居,一般多穿窄袖長袍。地位低下的侍從僕役,則在長袍的外面,再加罩一件短袖衫子。婦女也有如此習慣。袍服的形制除遼金時期通用者外,還有一種款式,通常以紵絲織棉為之,交領、窄袖,下長過膝,腰部以下形制寬大,並折有細襇,如裙子樣式。另以彩絲捻成細絲,橫綴於腰,既用做裳飾,又用作束腰,俗謂「腰線」。

此式不分貴賤,均可穿著,極為適合騎馬。

明代服飾

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後,為了恢復漢族的禮儀,先是禁胡服、胡語、胡姓,繼而下詔:衣冠悉如唐朝。以袍衫為主要服飾,而官員則以「補服」

為常服,頭戴烏紗帽,身穿圓領衫。

明代男子服裝,一改遼金元時期緊身窄袖的基本樣式,以寬博為尚。

士庶男子日常家居所穿便服,大體在宋元基礎上演變而來,其中以直綴、道袍、曳、褶子、直身、陽明衣、程子衣等為多用。

明代民間婦女只准用紫色,不能用金綉;袍衫只能用紫綠、桃紅及淺紅,不得用大紅、鴉青、黃色。明代的衣衫已出現紐扣的樣式。在明代以前,婦女衫子樣式一直寬松博大為主。到了明代,則出現了緊身之衫,衣身製作得非常狹窄,而袖也做得極小,穿時緊裹在身上。這種利用緊窄的樣式和輕薄的衣料展現女子的嫵媚身姿,已成為部分婦女的癖好。明末流行水田衣。它反其他服裝的製作思路,用各色零碎布拼綴成衣。因整件服裝上大小不等的衣料呈縱橫交錯之勢,宛如水田,因此得名。明代婦女更為大膽的裝束,是將貼身內衣外露。當時的貼身內衣,被稱為「主腰」,其作用相當於抹胸。明代婦女的鞋式仍為鳳頭加綉或綴珠。宮人則穿綉有小金花的雲樣鞋,配上色彩鮮艷的衣裙,行動起來猶如水波盪漾。

清代及近現代服飾

清兵入關後,建立了清朝。清代的服裝制度是中國歷代最為繁雜的。

服飾既保留了滿族的習俗,同時兼收並蓄漢族的服飾特徵。最有代表性的是沿用明朝補服的特徵。清代男子主要服飾有長袍、馬褂和馬甲。袍服最大特點是袖口形狀如馬蹄,因滿族人喜騎射,把馬蹄形演變在服裝袖口上。

清代紳士男子所穿便服,除長袍、長褂外,還有小褂,通常採用對襟、窄袖,下長至膝。勞力農夫一般不著袍褂,而穿短襖、短衫。袍褂之後,加一件馬甲,也是清代男子常用的裝束。清代男子下體多穿褲,除長褲外,還有套褲。套褲也是一種脛衣(系給小腿保暖的護套)。清代時期的女衫,以寬博為主,衣長蓋臂,袖寬過尺,衣領、衣襟及袖端多鑲嵌有較窄的花邊。乾隆年間流行大袖寬衫,花邊比先前寬闊。到了咸豐、同治年間,衣身略有收小,袖口也有所收斂,但衣服的長度卻明顯增加,幾欲及膝。

1840年後進入近代,西洋文化融合著中國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都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商業興旺,洋貨如羽紗、呢絨、洋綢、花布等充斥市場,使傳統衣飾穿著有所變化。外國衣料因廉價大受歡迎,而費時費工、工藝考究的滾、鑲、綉等傳統手工藝逐漸衰落,西方縫紉流行起來。西服成了一些達官貴人的「休閑裝」。值得一提的是脫胎於清代滿族婦女服裝的旗袍,在吸收了西洋服裝樣式不斷完善的基礎上最終定性。

直到20世紀40年代,中國旗袍一直盛行。這期間款式幾經變化,如領子的高低,袖子的長短,開衩的高低,使旗袍徹底改換了面貌,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以來束胸駝背的舊貌,顯示了女性曲線美。當時,旗袍幾乎成了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學生、工人、達官太太,無不穿著。旗袍甚至成了交際場合和外交活動的禮服。後來,旗袍作為中華民族的國粹傳到國外,為別國女子仿效。

部分少數民族服飾

特色彝族

服飾、 彝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彝族服飾種類豐富,色彩紛呈,風格獨特,具有鮮明的區域特點和民族特色,服飾品種多達300多種。在1600多年前的東晉時期,彝族男子就頭梳尖髻身披氈子,千百年來彝族服裝仍保留著民族特點。男女身披擦爾瓦羊皮披氈。擦爾瓦白天當做衣服,晚上當做棉被,下雨當做雨披,四季均可用。它形如斗篷,用羊毛織成,長到膝蓋之下,下端綴有毛穗子,往往為深黑色。

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鑲有花邊的右開襟上衣,下著多褶寬腳長褲。頭頂留著約三寸長的頭發一綹,漢語叫做「天菩薩」,彝語稱為「子爾」。外面裹以長達丈余的青或藍、黑色包頭,右前方紮成拇指粗的長錐形的「子爾」——漢語稱「英雄髻」。男女都戴耳環,男子只戴左耳,女子雙耳均戴,男子以無須為美,閑暇時會把胡須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綴紅絲線串起的黃或紅色耳珠,女子以頸長為美。

婦女一般上身穿鑲邊或綉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頭、耳環,領口別有銀排花。除小涼山和雲南的彝族穿裙子外,其他地區的彝族婦女均穿長褲。許多支系的女子長褲腳上還綉著精緻的花邊。已婚婦女的衣襟袖口、領口也都綉有精美豐富的花邊,特別是圍腰上的刺綉更是光彩照人。

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鮮艷的綴有紅纓和珠料的雞冠帽。雞冠帽常用布殼剪成雞冠形狀,又以大小數十、數百乃至上千顆銀泡鑲綉而成。彝族少女15歲前,穿的是紅白兩色童裙,梳著獨辮。滿15歲,有的地方就要進行一種叫「沙拉洛」的儀式,意即「換裙子、梳雙辮、扯耳線」,標志著該少女已經長大成人。15歲以後,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長裙,單辮梳成雙辮,戴上綉滿彩花的頭帕,把童年時穿耳的舊線扯下換上銀光閃閃的耳墜。

藏族服飾

藏裝,藏語叫「曲巴」。藏裝品種繁多,可分為長袖高領襯衣,寬腰粗布襯褲,長袖皮袍、布袍,無袖袍,長坎肩、短坎肩,圍裙,腰帶,靴,帽等,但其基本特徵是大襟、寬腰、長袖、無扣。藏裝的特點是寬大、保暖、實用、一衣多用。

藏袍長過身高,左襟大,右襟小,無領。著裝十分講究,先穿上襯衣和襯褲,然後將袍底提至習慣高度(一般男至膝,女至腳面),再用腰帶扎緊,前面要平整,後而折皺要有序。

腰帶紮好後放下衣領,將提起的部分垂懸於腰部,形成一個寬大的囊袋,可以隨身攜物乃至放嬰孩。穿好袍後一般要露出右臂,有的則將雙袖橫扎於腰際,裸露雙臂,露出高領襯衣。接著再穿靴戴帽,佩戴各種飾物。

康巴服飾農區和牧區有所區別,重要反映在服裝用料和頭飾上。舊時農區主要以氆氌為衣料,也有用布或毛嘩嘰的;牧區普遍使用耐寒的綿羊或山羊皮,普遍為皮朝外毛在內的板皮袍。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年來,康巴藏族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提高,衣料質地都有了很大的變化,除勞作時穿習慣的氆氌袍外,平時一般都穿錦花袍、綢花袍、綉花緞袍、提花皮面袍等。另外,農牧區藏裝均有鑲邊的習慣,一般鑲上黑色平絨、毛呢或彩色氆氌,也有很多在衣襟、袖口、底邊等處鑲上水獺皮、虎、豹皮等動物皮毛。

藏帽的式樣更多,主要有金花帽、皮帽、氆氌帽、氈帽等。氈帽是最古老的一種。它以白色氈為主要原料,帽頂尖高,帽沿很小,現代只是用紅緞、金花緞等加以裝飾,基本形狀仍然是古老氈帽。牧區喜歡戴皮帽,是用上等的整張狐皮做成,年輕人戴著顯得瀟灑。金花帽是男女老少都喜歡戴的民族帽,用金花緞、金絲帶做裝飾,用毛氈和皮毛做面料,做出的帽子在陽光下金光閃閃,即精神又美觀。

藏靴是藏族服飾的主要特徵之一,分為松巴鞋和嘎洛鞋。從外觀上看像舞台上古裝戲里將相穿的靴一樣,底高2厘米,腰高至小腿之上,鞋面用紅綠相間的毛呢裝飾,鞋腰上也有線條、花紋。

藏族的佩飾主要有用金、銀、銅和珠寶、石器製成的頭飾、耳飾、胸飾、腰飾和手飾。

頭飾包括頭戴的簪子、發卡、骨環、玉磐、發珠飾鏈,質地有銅、銀、金質雕鏤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寶;耳飾,包括耳環和耳墜;胸飾包括項璉、珠飾、托架(遠古金屬聖物)、嘎烏等各類護身飾品;腰飾主件是一條絲綢腰帶或牛皮腰帶上面懸掛的火鐮、腰包、藏刀、海貝、小鈴等一大批精美飾品;手飾包括各類戒指和手鐲,手鐲有金、銀、玉、海螺等。

滿族服飾

滿族服飾沿襲了先代女真人的傳統,富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旗袍是滿族人的傳統服飾,滿語稱「衣介」。普遍指滿洲、蒙古、漢軍八旗男女穿的衣袍,上下連為一體。

滿族男子喜穿長袍馬褂,戴圓頂帽,下穿套褲。男子的旗裝是無領的或者是圓領,四面開衩,束帶。袖口是箭袖或馬蹄袖,平時挽起,冬季打獵或作戰時放下,覆蓋手背,用以禦寒。四開衩,即袍下擺前後左右,開衩至膝。束腰有緊身保暖的作用,用腰帶一束即可。腰帶上掛有各種裝飾物件,多見的是玉佩和香荷包等。滿族旗袍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旗袍外面套件馬甲。

女旗袍長到腳面,外罩坎肩。服裝喜用各種色彩和圖案的絲綢、花緞、羅紗或棉麻衣料製成。有的在旗袍上面綉成一組圖案,在領口、袖頭、衣襟都鑲有不同顏色的花邊,多至十幾道花邊,穿起來美觀、勻稱。

隨著社會的發展,男長袍逐漸被冷落而女旗袍由以前的寬腰身直筒式向緊身合體的曲線、流線型樣式發展。現已發展成代表中國民族女性特色的服裝。直至21世紀仍然在世界上廣為流行。

滿族男女都喜好掛佩飾。男子有火鐮、耳勺、牙簽、眼鏡盒、扇帶。

女子喜戴耳環、手鐲、戒指、頭簪、大絨花和鬢花等各種裝飾品,還有香囊、荷包等。香囊、荷包用綢緞縫制,花色品種豐富,製作精美。

苗族服飾

苗族的服飾文化是苗族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有著濃郁的民族特色。苗族服飾是原始苗族人民的一種符號和象徵,是一種規則和歷史的延續,是一種無字的史書,是一種無聲的語言。苗族婦女的服飾有百多種款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

苗族女子服裝特別考究,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配一條紅色的腰帶,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優雅;或短不及膝,婀娜多姿。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著大襟短衣,下穿長褲,鑲綉花邊,系一副綉花圍腰,再加少許精緻銀飾襯托。小腿上是一條長2米的棉打腿布,另有兩條1米的紅色綵帶。打腿時,先用綁腿布纏繞於小腿上,然後用綵帶結成菱形將綁腿布束緊。綵帶頭的紅色彩絲團垂飄於小腿之上,遠看似一團火球,與上裝搭配非常和諧。

苗族百褶裙,圖案花紋色彩鮮艷,多刺綉、織錦、蠟染、挑花裝飾。

衣裙顏色以紅、藍、黃、白、黑為主。服飾用料以居住地生產的原料為主,多以棉、麻、毛等經過家庭手工作坊精編細織製成。

苗族男子的服裝則相對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顏色大多為藍、黑色,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腿。

苗族婦女的頭飾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一般戴兩種頭巾帽:一種是盛裝時戴的黑布尖頂帽,帽底下有墊頭,墊頭上綉有精美的花紋。深藍色的綉著花邊的尖頂頭巾套在外邊,帽後垂下一根紅帶垂至腿部。另一種是農閑、休息時戴的小花帽。年輕姑娘極少有戴裝飾品的習慣,但是結婚後的婦女則戴裝飾。婦女著盛裝時必佩銀飾,且花樣繁多,有銀插花、銀牛角、銀帽、銀梳、銀簪、項圈、耳環、披肩、壓領、腰鏈、衣片、衣泡、銀鈴、手鐲和戒指等。一個盛裝的苗族婦女,全身銀飾幾乎重二三十斤。

苗族用銀的觀念一是審美,二是表示富有和避邪。

蒙古族服

飾蒙古族服飾以寬袍闊帶著稱,其色彩鮮艷濃郁,充分顯示出蒙古人熱情、彪悍、豪放的性格。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蒙古族的服飾似乎較簡單,無非就是一件袍子,一雙靴子而已。其實,蒙古族的服飾是特別復雜而絢麗多彩的。不僅各地樣式不同,而且有年齡、婚否及盛裝與常服差異。總的來說,蒙古族的服飾主要包括首飾、袍子、腰帶、靴子四個部分。

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為適應牧業生產和自然環境而創制的一種古老的傳統服裝。蒙古袍兩袖長而寬大,下端左右不分衩,領子較高,大襟右釘扣。領口、袖口、衣邊常用花邊鑲飾。男袍較肥大,多為藍色、棕色;女袍則比較緊身,以顯示出女子身材的婀娜和健美,多為紅色、綠色、紫色。

腰帶是蒙古族服飾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普遍多用棉布、綢緞製成,長三四米不等。色彩多與袍子的顏色相搭配。扎腰帶既能防風抗寒,又能在騎馬持韁時保持腰肋骨的垂直穩定,而且還是一種漂亮的裝飾。男子扎腰帶時,多把袍子往上提,束得很短,這樣騎乘時既方便,又顯得精悍利落。腰帶上還要掛上「三不離身」的蒙古刀、火鐮和煙荷包。女子則相反,扎腰帶時要將袍子向下拉展,以顯示出嬌美的身材。

蒙古人愛穿靴子。蒙古靴分布靴和皮靴兩種。布靴普遍用厚布或帆布製作,穿起來柔軟、輕便。皮靴多用牛皮、馬皮或驢皮製作,結實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蒙古靴做工精細考究,靴幫、靴勒上多綉制或剪貼有精美的花紋圖案。

婦女們平常一般多罩頭巾。頭巾有丈余長,顏色五彩繽紛。質料有布、麻、綢、絹等。姑娘們喜歡把頭巾纏在頭上,然後在右側結一個小結,把頭巾的穗頭垂下來。已婚婦女們則用頭巾包住頭頂後,纏一圈,不留穗頭。在莊重的場合還要戴上綉有丹風朝陽、二龍戲珠等花紋圖案的帽子。帽頂上有紅色穗子和閃光明亮的帽頂寶石。

首飾大體可分為頭飾、項飾、胸飾、腰飾、手飾等五大類。頭飾是蒙古族首飾中最絢麗的部分,主要有頭巾、帽子、頭帶、頭圈、辮鉗、辮套、頭釵、頭簪、耳環、耳墜等。

壯族服飾

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頒布在廣西和雲南、廣東、貴族、湖南等地。壯族婦女擅長紡織和刺綉,所織的壯布和壯錦,均以圖案精美和色彩艷麗著稱,還有風格別致的「蠟染"也為人們所稱道。

壯族的男女皆穿黎桶,服裝樣式以藍黑色衣裙、衣褲式短裝為主。壯族男裝多為破胸對襟的唐裝,以當地土布製成,不穿長褲,上衣短領對襟,縫一排(六對至八對)布結紐扣,胸前縫小兜一對,腹部有兩個大兜,下擺往裡折為寬邊,並於下沿左右兩側開對稱裂口。穿肥大褲,短及膝下。有的纏綁腿,扎頭巾。冬天穿鞋戴帽,夏天赤足免冠。節日或走親戚穿雲頭布底鞋或雙鉤頭鴨嘴鞋。勞動時穿草鞋。

壯族婦女的平常服飾是一身藍黑,褲腳較寬,頭上包著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間系著精緻的圍裙。上衣著藏青或深藍色短領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頸口、袖口、襟底均綉有彩色花邊),分為對襟和偏襟兩種,有無領和有領之分。上衣的長短有兩個流派,大多數地區上衣是短及腰的,少數地區上衣長及膝。顏色多為著藏青或深藍色。有一暗兜隱於腹前襟內,隨襟邊縫制數對布結紐扣。在邊遠山區,壯族婦女還穿著破胸對襟衣,無領,綉五色花紋。下穿寬肥黑褲(也有的於褲腳沿口鑲二道異色彩條),腰扎圍裙,褲腳膝蓋處鑲上藍、紅、綠色的絲織和棉織闌干。勞動時穿草鞋,並戴墊肩。在趕圩、歌場或節日時穿綉花鞋。

壯族婦女普遍喜好戴耳環、手鐲和項圈。服裝花色和佩戴的小飾品,各地稍有不同。

『玖』 60歲的女人,穿啥款式的旗袍性感

女人穿旗袍本身就是一件性感的事情。只要是你搭配的顏色和款式穿起來就一定性感。當然哦,你的體型要好呦。

與春秋老百姓粗布旗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旗袍和絲巾搭配 瀏覽:722
歐美製服絲襪跟 瀏覽:276
初秋針織衫怎樣搭配 瀏覽:317
軍綠色配什麼顏色褲子好看圖片 瀏覽:170
黃顏色風衣搭配圍巾 瀏覽:441
穿襯衫穿什麼褲子鞋子好看嗎 瀏覽:201
為啥男士內褲不如女士好看 瀏覽:361
白襯衫黑褲子男 瀏覽:541
十字標志的帽子 瀏覽:170
襯衫和西裝一個顏色 瀏覽:176
男士小正方形圍巾的織法 瀏覽:779
黑褲子用什麼洗不褪色 瀏覽:955
短袖帶帽子 瀏覽:541
小香風上衣如何搭配褲子 瀏覽:183
搜胖羽絨服怎麼樣 瀏覽:524
白色連帽衛衣搭什麼外套 瀏覽:348
美國代購的帽子可以退嗎 瀏覽:217
兒童手工皺紋紙帽子的做法 瀏覽:88
藏青色羽絨服搭配灰色褲子 瀏覽:896
風衣的腰帶怎樣打結好看 瀏覽: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