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卓歐制衣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卓歐制衣)成立於1990年,已有16年的發展歷史,是一家集設計、生產、銷售為一體的中型現代化成衣生產企業。玫而美品牌女裝也伴隨著公司的成長,從創立到今天,為越來越度的京城女性所熟知,業已成為著名的女裝品牌。在北京和全國很多城市,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卓歐制衣近年來創立的D&V(迪艾薇)和EMOMI(一美)兩個新品牌,分別面向更高端的女性群體和時尚青年女性群體。卓歐制衣致力於將高品質的時尚女裝奉獻給廣大消費者。 卓歐制衣現有員工800多人,管理人員中大專及大專以上學歷者佔87%,多名博士和碩士。公司擁有30多位專業設計技術人員,15條生產線,年生產成衣達50多萬件(套),連續多年年銷售額過億元。 卓歐制衣按照真誠做人,勤奮做品牌的理念,踏踏實實地穩步發展,引入國外先進的管理思想和人才,要將公司發展成為國際化的現代服裝企業。
⑵ 洋「國籍」的「土特產」 講的是什麼
在國人把目光一齊聚向打假、維權的時候,一些善於以假亂真的「洋品牌」或許已經露出了不易察覺的微笑。 它們擁有外文名字,它們的身世如同無法破譯的密碼,它們的共同之處是——高貴的身價。 一件「洋皮具」,售價可達上千元;一件「洋襯衣」,售價也可近千元。 「洋品牌」,在北京的各大百貨商場、專櫃四處可見。有的雖然是國內生產,但牌子是莫名其妙的外文,似乎仍然暗示著自己不凡的品位與地位。 這些「洋品牌」都是真的嗎?這其中有多少是真正的國際品牌?
情景再現1:
國品牌皮爾?卡丹是最早打入中國市場的國際服裝名牌之一,但它在中國卻長期遭受「仿冒」之苦。直到今天,人們對在大商場售賣的皮爾?卡丹產品仍心存疑慮。 在位於王府井的北京百貨大樓一樓皮具專區前,「Pierre Cardin」標志的皮爾?卡丹專櫃格外惹人注意,一個款式簡單的女包售價為一千多元。 營業員介紹說:「品牌是皮爾?卡丹,但這些皮具是福建生產的,如果要買到真正國外生產的皮爾?卡丹,一千多元哪兒買得下來?純進口的皮爾?卡丹皮具一個小錢包就要兩三千元。」 營業員還說:「這里所有皮具均為純牛皮製成,雖然是國內生產的,但都是皮爾?卡丹品牌,皮料都是選用優質皮料從國外進口。」 在北京西單極富盛名的中友百貨商場,同樣在一家「Pierre Cardin」皮爾?卡丹女裝專櫃,展示著一排排高檔女士成衣,每件成衣售價從幾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記者發現,專櫃雖然標稱皮爾?卡丹品牌,但產地卻是「北京」,銷售公司為「北京東方綺麗服裝服飾有限責任公司」。 對此,法國皮爾?卡丹公司北京代表處的施小姐說:「中友百貨和北京百貨大樓的皮爾?卡丹皮具專櫃和皮爾?卡丹女裝專櫃確實是皮爾?卡丹品牌的商品,而法國皮爾卡丹國際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則和我們沒有任何關系。」
詭計揭秘1:
中國消費者協會消費指導部主任王前虎說:「現在很多商品穿上外國衣服,售價就可以飆升好幾倍,這其實也跟很多消費者盲目崇洋媚外的心理有關,這就令一些商家抓住消費者這個心理當做商機來利用。有些消費者信奉『貴的就一定好』,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在購買洋品牌的時候,還是更要注重產品的性價比,貨比三家,而不是盲目崇拜品牌。現在有些國際品牌確實經過了市場的考驗,但也有很多所謂洋品牌是炒作出來的,這樣對於整個市場和消費者都非常不公平,導致很多消費者花了不值得花的錢。」 情景再現2: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區河西巷的銀河商城,匯集了眾多的國際品牌服裝、箱包,一位經營「LV」皮包的銷售人員表示,LV皮包的售價在8000到1萬元,而她的皮包是LV的「副品」,所以價位較低,在200元左右。 而在台州繁華商業街道的專營店和批發市場,這樣來自義大利、法國、美國等地的著名品牌比比旨是,其中不乏「華倫天奴」、「阿瑪尼」、「LV」、「古奇」這樣的品牌。但仔細比較會發現,這些品牌的商標與上述著名品牌有著細微的不同,而幾乎所有品牌都會表示自己的產品是由國際著名品牌監制,並得到了授權。
詭計揭秘2:
根據調查,江浙一帶很多專門機構都為企業提供海外注冊的「一條龍」式服務,而這類「授權」方式在台州較為普遍,獲得「國際著名品牌」監制和授權的手段為極簡單。
浙江溫嶺一位中介機構的工作人員表示,他們就可以幫助公司完成在香港、英國、法國、美國等地的注冊業務,公司只需提交股東的身份證復印件和注冊的公司名稱,18天後就能領到注冊署簽發的注冊證書以及公司章程。
這位工作人員表示,該機構去年就辦理了十幾起到海外把著名商標注冊成公司名的案例,「取得了較好的『雙贏』效果。」
另一位從事海外商標代理的人士則表示,目前在海外注冊商標和公司已經很方便。比如在義大利,查詢費和申請注冊費加起來1萬多元人民幣就可以注冊了,之後通過這個公司申請到義大利商標,或者把商標轉讓到義大利公司的名義下,就可以在國內運作了,「這被稱做『品牌運作』」。
情景再現3:
寶姿(PORTS1961)在國內也是很多人都認同的國外時尚品牌,它在中國的連鎖專櫃有近300個,經常在各類時尚媒體中以「來自加拿大」的身份出現,頻頻贊助各種大型時尚活動,是著名的高端國際品牌之一,甚至還在香港上市。它的起源就來自加拿大的多倫多,創立時間是1961年。 盡管寶姿品牌做得非常不錯,但質疑聲一直存在。因為大部分去過歐美的人均沒有在國外見過寶姿品牌,外國人也很少聽說這一品牌。在渥太華,《環球》雜志記者沒有發現寶姿品牌服裝非常流行。寶姿的官方網站介紹,該品牌創立於1961年,後在紐約、洛杉磯等地均開了分店,此後又進軍西歐。 詭計揭秘3:
《環球》雜志記者在加拿大的網站上查到一些不同的內容。首先,寶姿在上世紀60年代成立於多倫多,此後發展迅速,曾在北美小有名氣。上世紀80年代,該品牌陷入困境,後被一個香港家族購買,然後進行了品牌重塑,重點在中國大陸發展,結果大獲成功。盡管寶姿確實在紐約等地開有分店,但總的來說在歐美知者甚少。 新華社《環球》雜志記者搜遍加拿大網站,唯一對寶姿的介紹是現在PORTS1961在多倫多的新店,其建築設計非常獨特,因此還得了一個獎,但隻字未提它的服裝如何。這與在中國大陸所有中文時尚雜志對它贊不絕口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 如此看來,寶姿是一個被中國人「重做」的外國品牌。但很多消費者把寶姿買回家以為擁有了如同夏奈爾一樣的國際名牌。 情景再現4:
在北京百貨大樓,迪艾薇(Deluxe And Vincl)作為高檔女士成衣品牌佔有一席之地,其英文縮寫為:「D&V」,很容易讓人想到另一個國際大名牌「D&G」。 在迪艾薇女裝專櫃,一件簡單的女士襯衣標價1200多元,營業員介紹說,迪艾薇是加拿大品牌,產地在北京。其服裝標牌上寫著迪艾薇品牌女裝的加拿大地址「加拿大B.C 省溫哥華市13街204—975
」;北京公司:「迪艾薇服飾公司」,坐落在「北京八達嶺經濟開發區」;北京代表處地址:「海淀區圓明園北路樹村街甲101號」。 撥通服裝標牌上顯示的迪艾薇服飾公司聯絡電話,一位程先生明確表示:「迪艾薇是加拿大品牌,在北京中友、百貨大樓、雙安、燕莎等大型百貨商場均有銷售。」但對於其加拿大方面的具體問題,程先生說因為他不是迪艾薇的品牌負責人,所以無法回答。 詭計揭秘4:
新華社《環球》雜志駐渥太華記者對迪艾薇在加拿大的地址進行了查詢。在 加拿大政府網站和工業部網站上,均沒有發現「D&V」品牌。 溫哥華的地圖和黃頁顯示,溫哥華市13街有204號,但沒有975號。事實上,975則是13街所在街道的電話號碼的開頭數字。 記者隨即再次致電迪艾薇服飾公司,接聽電話的小姐回答說負責迪艾薇品牌的人出差了,所以不能回答記者的問題,隨後迅速掛斷了電話。 詭計分析:
在中國,真正的知名品牌一直是市場關注的焦點。所以,相應也吸引了一批不法商販對知名品牌的窺伺和企圖,讓他們用各種手段來達到或者實現與知名品牌的形似! 達到最逼真的李鬼的辦法有很多,一是從商標名稱和注冊圖形上竭盡模仿之能事,讓消費者看到幾乎完全相同的商標,從而心甘情願的為這個「李逵」品牌買單。二是注冊類似或者與知名品牌的企業名稱相同的企業,你在深圳,我就注冊珠海,你在上海,我就注冊佛山XX公司,反正你沒有它跑的快。等你發現了之後再去打假至少是2-3年之後的事情了,但是到哪個時候,和尚和廟早就不見了,錢也撈夠了,當消費者問起的時候,他們還信誓旦旦的拍胸脯,這是XX品牌在XX地方注冊的新公司,為什麼?是企業真的做大了,多注冊幾個不同區域的公司是為了更大的發展啊。 今年在家電行業,由於小廠太多,注冊香港松下,香港三菱等品牌的特別多,大有越演越烈之勢。當然這跟中國的保護知識產權環境有關,比如當風頭比較緊的時候,這樣的品牌是很難生存的,是典型的見光死。這也反應了法律上存在品牌和企業注冊的漏洞,同樣是一步工商管理法規或者商標法,不同地區的主管部門的解釋是不同的。 這很像香港的女藝人在入道初期,為了出名不惜拍一些三級片,做一,名並不光彩的脫星!當成名之後就從良了,成了國際巨星!這在中國現狀下對於致富路徑的寬容和默許。 消費指南:
經過多年的發展,雖然中國的人均收入和消費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但這並不意味著奢侈品消費時代的到來,這尤其與我們的現狀不符。在大力建設節約型社會的今天,這種盲目消費國際頂級品牌商品的行為是不合時宜的,而這也助長了「假洋品牌」的橫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