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誰最好看女
以下這幾位明星,被稱為中國最漂亮的女明星,你認為是這樣嗎?
還有被大家稱作素顏女神的王麗坤,曾經她再上節目的時候,一個出水的鏡頭讓大家覺得她簡直就是出水芙蓉一樣的漂亮,而且很多人都覺得她甚至沒有化過妝的時候還更加漂亮,因為沒有化過妝的她,皮膚狀態簡直是好的不要不要的,同時她的皮膚可以說嫩的能掐出水來了。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她能火的原因,雖然說她在娛樂圈裡面。獨挑大樑的電視劇並沒有多少,但是很多人都是非常的喜歡她的,而且她以前演過的美人心計當中,她也不是個主角,她只是跟林心如一起演,然後她只是配角而已,雖然當時我對她的印象不好,不過慢慢的我發覺其實這個人真的挺不錯的,而且她的五官真的相當的精緻。
Ⅱ 民國影後胡蝶的父親叫胡少貢請問其母叫啥
胡蝶的父親叫胡少貢,祖籍廣東。胡少貢的姐姐嫁給了後來出任北洋政府總理的唐紹儀的弟弟。姐姐住在上海時,把胡少貢一家也接來上海,住在提籃橋怡和碼頭附近一幢普通民房裡。1908年,胡少貢的妻子生下一個女兒,起名寶娟,就是胡蝶的小名。
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後,京奉鐵路改稱北寧鐵路,由北洋政府交通部管轄。胡少貢在姐夫的提攜下當上了北寧鐵路總稽查。這一年胡蝶三歲,在這之後的幾年裡,父親帶著家人在北寧鐵路沿途遷徙,時而北京,時而上海,時而廣州。胡蝶小時候特別聰明,性格開朗,因為一直在漂泊,所以每到一個地方,她就喜歡模仿當地人的口音,表現出極強的語言天賦。
胡蝶七歲時,全家移居天津。她的堂妹胡珊、堂弟胡業培,也都住在胡蝶家裡,家中小孩子多,特別熱鬧。父親是鐵路上的官員,常帶胡蝶到天津北站附近玩兒,車站里小販的叫賣聲,她能學得惟妙惟肖。一天,母親正在廚房做飯,忽聽客廳里有人高聲叫賣:「又香又脆的天津鴨梨,一毛一個!」母親以為小販跑到家中,出去一看才發現,原來是胡蝶在學小販叫賣。
胡蝶的母親自生下胡蝶後,就再也沒懷上孩子。母親是個守舊的人,總覺得自己沒盡到為人妻的責任。在天津住下後,她開始張羅為丈夫納妾,胡少貢娶了一個旗人姑娘,後來一連生下四子一女,胡家人丁興旺,妻妾相處融洽。聰明伶俐的胡蝶從庶母那裡學來一口道地的京腔。後來胡蝶從影後,也總是庶母跟隨她左右,照料她的生活起居。文章沒有介紹母親的真實姓名!
Ⅲ 戴笠與胡蝶的感情如何
1943年,戴笠和胡蝶同居於楊家山公館,布置得相當豪華。但胡蝶還是討厭這個地方,屋前是山,屋後是山,連一個供散步的花園也沒有。戴笠聽見蝴蝶這樣一講,立即下令在公館前速造一所大花園,限一個月內完成。
潘有聲從外地歸來,得知嬌妻已被「鳩占鵲巢」,當時非常惱火,就直奔中二路羅家灣19號,但連去幾次,都吃了閉門羹,又打聽不出胡蝶的住所。有一天,他正在皇後飯店生悶氣,戴笠的秘書王漢光去找了他,明確指出:「你要把胡蝶女士帶回去,這點萬萬做不到,你還是拿些錢,做個官算了,聰明人不吃眼前虧。」潘有聲知道雞蛋碰不過石頭,就獨自悻悻回到了上海。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了。戴笠准備與胡蝶正式結婚,囑咐胡蝶飛往上海,先與潘有聲辦理離婚手續。潘有聲迫於權勢,同意與胡蝶解除婚姻關系。胡蝶掉著眼淚對丈夫說:「姓戴的只能霸佔我的身體,卻霸佔不了我的心。有聲,我的心永遠屬於你。」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戴笠因飛機失事摔死於南京近郊,與胡蝶結婚即刻成為泡影。以後,胡蝶便與潘有聲一起,神不知鬼不覺地離開了上海。
Ⅳ 關於描寫民國上海女子的詩句
描述民國女生句子
劉半農等所著《賽金花本事》:對清末民初曾經風光無限的狀元夫人、名妓賽金花是這樣描述的——「就說我吧,除去時頭上戴一根大簪,三排小簪,每排是四根,全都是翡翠的。梳著五套頭——當時最時興的樣式——頸上掛金鏈,戴著琺琅銀表。冬天穿狐裘都是按著顏色深淺替換。我耳朵上戴的那副牛奶珠墜子就值幾千兩。「
上海《時報》:「婦女現流行一種淫妖之時下衣服,實為不成體統,不堪寓目者。女衫手臂露出一尺左右,女褲則吊高一尺有餘,乃至暑天,內則穿一粉紅洋紗背心,而外罩一有眼紗之紗衫,幾至肌肉盡露。此等妖服,始行於妓女,妓女以色事人,本不足責,乃上海之各大家閨秀,均效學妓女之時下流行惡習。妖服冶容誨淫,女教淪亡,至斯已極。」
1. 淡綠色的長裙,袖口上綉著淡藍色的牡丹,銀絲線勾出了幾片祥雲,下擺密麻麻一排藍色的海水雲圖,胸前是寬片淡黃色錦緞裹胸。
2. 身子輕輕轉動長裙散開,舉手投足如風拂揚柳般婀娜多姿, 風髻露鬢,淡掃娥眉眼含春,皮膚細潤如溫玉柔光若膩,櫻桃小嘴不點而赤,嬌艷若滴,腮邊兩縷發絲隨風輕柔拂面憑添幾分誘人的風情,而靈活轉動的眼眸慧黠地轉動,幾分調皮,幾分淘氣。
3. 一身淡綠長裙,腰不盈一握,美得如此無瑕,美得如此不食人間煙火 一襲大紅絲裙領口開的很低,露出豐滿的胸部,面似芙蓉,眉如柳,比桃花還要媚的眼睛十分勾人心弦,肌膚如雪,一頭黑發挽成高高的美人髻,滿頭的珠在陽光下耀出刺眼的光芒,鮮紅的嘴唇微微上揚,好一個絕美的女子 。
4. .她今日隆裝盛飾了一番,淺粉色的百子刻絲旗袍,走起路來搖曳生姿,像是支在冬日裡綻放的桃花,嬌艷動人。這些達官貴人見的女人多了,這梅花妝也見過不少,但卻還是第一次見到這樣的。
5. 可以說是一件神秘莫測的事情:自從慈禧垂簾聽政,以「母儀」昭著天下才揭開這一秘密。流行於清末的「大拉翅」被世人認定是宮廷後妃的正式發式,宦官命婦,民間女子紛紛效法,流傳至今的戲劇舞台上。其實,清代後妃發式也與清代社會發展一樣經歷了由低到高、由簡單到復雜,由朴實到奢華的過程。
6. 她蹲在地上理著箱子,膝蓋上貼著挖花小茶托,身邊堆著預備化裝跳舞時用的中國天青緞子補服與大紅平金裙子。
7. 她穿著一件白洋紗旗袍,滾一道窄窄的藍邊——深藍與白。
8. 一身藍色的翠煙衫,散花水霧綠草百褶裙。
9. 民國女子,宛如清水湖上的綠色奇葩,帶著蓮的溫婉,帶著梅的孤傲,帶著桃的爛漫,荷的清高。
10. 說到民國女子,怎可以忽略中國的經典--旗袍,尤其是民國時期的海派旗袍,乃旗袍中的典範。民國時的宋氏三姐妹,把旗袍的美淋漓到了極致,把女人的氣質也美到了極致,不曉得是旗袍成就了女子的美,還是女子的美演繹了旗袍的靈魂。
11. 芊芊淑女,婀娜旗袍著身,曼妙多姿,笑顏如花綻,玉音婉轉流,皎皎兮似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回風之流雪。
12. 君不見那綾羅綢緞,艷之韻之,芸芸眾神贊,飄飄仙子舞。美哉!天之仙子莫過於典雅高貴的中國服飾國粹——旗袍。
13. 說旗袍是詩一點也不過分,它以其流動的旋律和濃郁的詩情表現了女子的賢淑、典雅和溫柔,它是中國女人的一種情結、一種夢幻,是鐫刻在中國女人骨子裡的美麗。不管在哪裡,只要有中國女人的地方,就有美麗旗袍的靚影。
14. 她身著一身紅色的旗袍,看上去像是靜靜地倔強的從牆角開出的野薔薇,就像一隻翩翩欲舞的紅色蝴蝶,充滿了那種舊時代與新時代氣質的完美融合。
15. 《金鎖記》中的曹七巧原是麻油店千金,嫁入大戶後,為了不被人看輕,在衣著上是緊追潮流的。她「身上穿著銀紅衫子,蔥白線鑲滾,雪青閃藍如意小腳褲子」。辛亥革命後,一度掀起過女權運動。受「男女平等」的思想影響,上衣下褲成了女子的時興裝束。
劉半農等所著《賽金花本事》:對清末民初曾經風光無限的狀元夫人、名妓賽金花是這樣描述的——「就說我吧,除去時頭上戴一根大簪,三排小簪,每排是四根,全都是翡翠的。
梳著五套頭——當時最時興的樣式——頸上掛金鏈,戴著琺琅銀表。冬天穿狐裘都是按著顏色深淺替換。
我耳朵上戴的那副牛奶珠墜子就值幾千兩。「 上海《時報》:「婦女現流行一種淫妖之時下衣服,實為不成體統,不堪寓目者。
女衫手臂露出一尺左右,女褲則吊高一尺有餘,乃至暑天,內則穿一粉紅洋紗背心,而外罩一有眼紗之紗衫,幾至肌肉盡露。此等妖服,始行於妓女,妓女以色事人,本不足責,乃上海之各大家閨秀,均效學妓女之時下流行惡習。
妖服冶容誨淫,女教淪亡,至斯已極。」 張愛玲對服裝的描述:「黃的寬袍大袖,嘈切的雲朵盤頭;黑色綢底上裝嵌著桃紅的邊,青灰長裙,淡黃玳瑁眼鏡;如意鑲邊的寶藍配著蘋果綠色的綉花襖褲」;「有一種橄欖綠的暗色綢,上面掠過大的黑影,滿蓄的風雷。
還有一種絲質的日本料子,淡湖色,閃著木紋、水紋;每隔一段路,水上漂著兩朵茶碗大的梅花,鐵劃銀鉤,像中世紀禮拜堂里的五彩玻璃窗畫,紅玻璃上嵌著沉重的鐵質沿邊」。推薦《更衣記》: 《更衣記》是傳奇作家張愛玲女士的一篇美文。
作者用她從容淡然的筆墨在短短的千字文中將辛亥革命前後的百年服飾演變娓娓道來,字里行間巧妙地講述著她對服飾的獨特見解。 如果當初世代相傳的衣服沒有大批賣給收舊貨的,一年一度六月里曬衣裳,該是一件輝煌熱鬧的事罷。
你在竹竿與竹竿之間走過,兩邊攔著綾羅綢緞的牆——那是埋在地底下的古代宮室里發掘出的甬道。你把額角貼在織金的花綉上。
太陽在這邊的時候,將金線曬得滾燙,然而現在已經冷了。 從前的人吃力地過了一輩子,所作所為,漸漸蒙上了灰塵;子孫晾衣裳的時候又把灰塵給抖了下來,在黃色的太陽里飛舞著。
回憶這東西若是有氣味的話,那就是樟腦的香,甜而穩妥,像記得分明的塊樂,甜而悵惘,像忘卻了的憂愁。 我們不大能夠想像過去的世界,這么迂緩,安靜,齊整——在滿清三百年的統治下,女人竟沒有什麼時裝可言!一代又一代的人穿著同樣的衣服而不覺得厭煩。
開國的時候,因為「男降女不降」,女子的服裝還保留著顯著的明代遺風。從十七世紀中葉直到十九世紀末,流行著極度寬大的衫褲,有一種四平八穩的沉著氣象。
領圈很低,有等於無。穿在外面的「大襖」,在並非正式的場合,寬了衣,便露出「中襖」。
「中襖」裡面有緊窄合身的「小襖」,上床也不脫去,多半是嬌媚的,桃紅或水紅。三件襖子之上又加著「雲肩背心」,黑緞寬鑲,盤著大雲頭。
削肩,細腰,平胸,薄而小的標准美女在這一層層衣衫的重壓下失蹤了。她的本身是不存在的,不過是一個衣架子罷了。
中國人不贊成太觸目的女人。歷史上記載的聳人聽聞的美德——譬如說,一隻胳膊被陌生男子拉了一把,便將它砍掉——雖然博得普通的贊嘆,知識階級對之總隱隱地覺得有點遺憾,因為一個女人不該吸引過度的注意;任是鐵錚錚的名字,掛在千萬人的嘴唇上,也在呼吸的水蒸氣里生了銹。
女人要想出眾一點,連這樣堂而皇之的途徑都有人反對,何況奇裝異服,自然那更是傷風敗俗了。 出門時褲子上罩的裙子,其規律化更為徹底。
通常都是黑色,逢著喜度年節,太太穿紅的,姨太太穿粉紅。寡婦系黑裙,可是丈夫過世多年之後,如有公婆在堂,她可以穿湖色或雪青。
裙上的細褶是女人的儀態最嚴格的試驗。家教好的姑娘,蓮步姍姍,百褶裙雖不至於紋絲不動,也只限於最輕微的搖顫。
不慣穿裙的小家碧玉走起路來便予人以驚風駭浪的印象。更為苛刻的是新娘的紅裙,裙腰垂下一條條半寸來寬的飄帶,帶端系著鈴。
行動時只許有一點隱約的叮當,像遠山上寶塔上的風鈴。晚至一九二○年左右,比較瀟灑自由的寬褶裙入時了,這一類的裙子方才完全廢除。
穿皮子,更是禁不起一些出入,便被目為暴發戶。皮衣有一定的季節,分門別類,至為詳盡。
十月里若是冷得出奇,穿三層皮是可以的,至於穿什麼皮,那卻要顧到季節而不能顧到天氣了。初冬穿「小毛」,如青種羊,紫羔,珠羔;然後穿「中毛」,如銀鼠,灰鼠,灰脊,狐腿,甘肩,倭刀;隆冬穿「大毛」,——白狐,青狐,西狐,玄狐,紫貂。
「有功名」的人方能穿貂。中下等階級的人以前比現在富裕得多,大都有一件金銀嵌或羊皮袍子。
姑娘們的「昭君套」為陰森的冬月添上點色彩。根據歷代的圖畫,昭君出塞所戴的風兜是愛斯基摩式的,簡單大方,好萊塢明星仿製者頗多。
中國十九世紀的「昭君套」卻是顛狂冶艷的,——一頂瓜皮帽,帽檐圍上一圈皮,帽頂綴著極大的紅絨球,腦後垂著兩根粉紅緞帶,帶端綴著一對金印,動輒相擊作聲。 對於細節的過份的注意。
為這一時期的服裝的要點。現代西方的時裝,不必要的點綴品未嘗不花樣多端,但是都有個目的——把眼睛的藍色發揚光大起來,補助不發達的胸部,使人看上去高些或矮些,集中注意力在腰肢上,消滅臀部過度的曲線……古中國衣衫上的點綴品卻是完全無意義的。
若說它是純粹裝飾性質的罷,為什。
1. 亭亭玉立[tíng tíng yù lì ]:高聳直立的樣子。
形容女子身材細長。也形容花木等形體挺拔。
2. 含苞欲放[hán bāo yù fàng ]:形容花朵將要開放時的形態。也比喻將成年的少女。
3. 眉清目秀[眉清目秀]:形容人容貌清秀不俗氣。4. 大家閨秀[dà jiā guī xiù ]:舊指世家望族中有才德的女子。
也泛指有錢有勢人家的女兒。 5. 秀外慧中[xiù wài huì zhōng ]:即外表秀麗,內心聰慧。
6. 沉魚落雁[chén yú luò yàn ]:意思是魚見之沉入水底,雁見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麗。
7. 天生麗質[tiān shēng lì zhì ]:形容女子天生的美麗資質,聰慧。8. 小鳥依人[xiǎo niǎo yī rén ]:小鳥依人,指像小鳥那樣依傍著人,形容女孩子嬌小可愛的樣子。
9. 花容月貌[huā róng yuè mào ]:用於作謂語、定語,形容女子如花如月般貌美。10. 窈窕淑女[yǎo tiǎo shū nǚ ]:指美麗而有品行的女子。
11. 婀娜多姿[ē nà ō zī ]:指柔軟而美好,形容各種輕盈軟美的姿態。形容女性姿態各異,輕盈柔美。
12. 才子佳人[cái zǐ jiā rén ]:指才華出眾的男子和姿容艷美的女人,泛指有才貌的男女。造句:1. 柳樹在河水中的倒影是那樣的婀娜多姿。
2. 湖畔上的柳條隨風搖擺,婀娜多姿。3. 秀氣的江南是一位婀娜多姿,溫柔嫻靜的小家碧玉。
4. 仙女們輕歌曼舞,婀娜多姿,把幸福的花瓣撒向人間。5. 你看那些梅花,婀娜多姿,多麼動人啊!6. 微風吹來,柳樹婀娜多姿。
7、他們夫婦倆是名副其實的才子佳人。8、那些武俠小說,大都不能脫出才子佳人悲歡離合的俗套。
9、當今社會上,有不少青年人把才子佳人當作理想的婚姻模式,這未免有些偏狹。10、對於才子佳人戲,也不要一概加以否定。
11、新郎、新娘,堪稱才子佳人,珠聯璧合。6、鴛鴦蝴蝶派小說多描寫才子佳人、郎才女貌的故事,內容大體雷同。
由民國女孩延伸出在民國時期,根據現代人的某種審美觀和現代的知名度所評選出的四個民國美女。民國四大美女包括「校園皇後」陸小曼,才氣與美貌並重的林徽因,有「金嗓子」之稱的周璇和「默片影星」阮玲玉。
林徽因: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漢族,福建閩縣(今福州)人,出生於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詩·大雅·思齊》: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
後因常被人誤認為當時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中國著名建築師、詩人、作家。
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建築師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後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為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文學上,著有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間四月天》,《蓮燈》,《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間四月天》最為大眾熟知,廣為傳誦。
陸小曼:陸小曼(1903年-1965年),江蘇常州人,近代女畫家 。師從劉海粟、陳半丁、賀天健等名家,晚年被吸收為上海中國畫院專業畫師。
曾參加新中國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國畫展。陸小曼擅長戲劇,曾與徐志摩合作創作五幕話劇《卞昆岡》。
她還諳崑曲,也能演皮黃,寫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實的文字修飾能力。因與徐志摩的婚戀而成為著名近代人物。
1965年4月3日於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63歲。周璇:周璇1920年8月1日出生於江蘇常州,中國電影演員、歌唱家。
1931年加入明月歌舞團,因演唱歌曲《民族之光》而受到關注。1932年發行首張唱片《特別快車》。
1934年憑借歌曲《五月的花》成名;同年她在上海《大晚報》舉辦的「廣播歌星競選」中名列第二。1935年進入電影圈,同年出演電影《風雲兒女》。
1937年主演的電影《馬路天使》成為其表演生涯的代表作,而她演唱的影片插曲《天涯歌女》、《四季歌》亦在華人地區流行;她運用傳統的民族聲樂發聲方法,藉助於話筒,開創出一種獨特的演唱風格。1938年簽約上海國華影業公司。
1941年《上海日報》舉辦「電影皇後」評選,周璇在當選後婉拒了「電影皇後」的榮譽。1946年赴香港發展。
1947年主演電影《長相思》,由她演唱的影片插曲《夜上海》成為華語歌壇的代表作品之一。1948年主演古裝電影《清宮秘史》。
1950年從香港返回上海。1951年主演電影《和平鴿》,拍攝期間因突發精神病被送入醫院治療。
1957年9月22日,周璇在上海病逝。1995年獲得中國電影世紀獎女演員獎。
阮玲玉:阮玲玉(1910.4.26—1935.3.8)。 原名阮鳳根。
阮玲玉是中國無聲電影時期最著名的影星之一,在民國時期的影壇地位僅次於影後胡蝶。生於上海,祖籍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南朗左步頭村人)。
由於父親早逝,阮玲玉自孩童時期隨母親為人幫佣,母親節衣縮食供她上學。1926年為自立謀生奉養母親,阮玲玉考入明星影片公司,開始其電影藝術生涯,《野草閑花》、《神女》、《新女性》等。
阮玲玉成名後陷於同張達民和唐季珊的名譽誣陷糾紛案,因不堪情夫唐季珊虐待於1935年婦女節當日服安眠葯自盡,噩耗傳來震驚電影界,各方唁電不可勝數,上海二十餘萬民眾走上街頭為其送葬,隊伍綿延三里,魯迅曾為此撰文《論人言。
Ⅳ 八下歷史課本那女的是誰,短卷發的,穿旗袍!速回
胡蝶(1907—1989)
演員
原名胡瑞華。
原籍廣東鶴山,生於上海。
Ⅵ 黃柳霜的演藝經歷
黃家有八個孩子,小ANNA排行第二。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她應是乖巧、伶俐可愛的。所以常會得到小費。那次,她很幸運得到一筆可觀的小費,她用它去看了第一場電影。
這第一場電影不僅為她引來唐人街外的花花綠綠的世界,也從此完全改變了她的生活。
唐人街,在當時的美國人眼中,是神秘不可理解,充滿異國情調,很能滿足西方人獵奇心理。所以早期的好萊塢電影往往會特地到唐人街取外景。每每此時,小ANNA就會去街頭拍片現場看熱鬧,回家後就把自己關在房間,對鏡模仿著演員的臉部表情自我欣賞,自我陶醉。很快,拍片現場上,小ANNA已成常客。連拍攝人員都注意到這個漂亮的好發問的中國娃娃。他們稱她為C.C.C(CuriousChi-neseChild:好奇的中國娃娃)。
從此,她對拍電影入了迷,回家後把自己小床當舞台,洋娃娃作演員。自己一個人關在屋子裡自導自演,或者對著鏡子模仿演員各種悲、喜、驚等表情,自得其樂!那年,她才9歲!
黃柳霜在《上海特快車》的劇照。她的一雙纖手,在好萊塢被公認為「第一美手」 1919年她14歲,終於等到上鏡的機會。盡管那是《紅燈籠》中一個無名的小角色,但無論如何,這個角色打開了她通往好萊塢的大門。好萊塢的導演們,從此對這個中國娃娃有了印象,有需要時就一定會叫她,雖然這些角色都是無名的群眾角色,連名字都上不了。
兩年後,她16歲。那應是女明星最美好年華的開始,但她的中國娃娃臉仍被淹沒在成百上千的群眾角色之中。
1921年,她終於爭取到在電影《人生》(Bits。fLife,1921)中與當時的好萊塢大牌男明星LonChaneySrt拍檔演對手戲。在戲中,她飾演他的妻子,她的表演天賦令她的嬌美的「清湯掛面」濃妝艷抹的中國娃娃的造型開始不斷出現在電影雜志上,黃柳霜這個名字,也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甚至有美國影評人半真半假地以酸溜溜的題目《黃禍!中國入侵影屏》為題發表文章,對這位華人好萊塢明星的出現表示一種既驚奇又不服甚至還有點妒嫉的復雜心態。
17歲,黃柳霜出演了好萊塢首部彩色電影《海逝》(TheToll。{theSea),她飾演中國少女蓮花。這部電影有蝴蝶夫人式的故事情節,講的是那司空常見的東西方戀人的愛情悲劇:她救起了落水的英俊的美國人,兩人相愛了並生下一子,但美國人還是拗不過多重壓力離她而去。蓮花最後投水自盡。黃柳霜以東方女性特有的生動細膩又含蓄的肢體語言演活了蓮花這樣一個無力與社會抗爭的中國娃娃。
只17歲的黃柳霜或者自身對中國女人所受的壓抑與委屈有太多的感受。楚楚動人的她獲得好評如潮,甚至搶奪了男主角的風頭,連那些一貫持種族歧視有色眼鏡的影評人,都對黃柳霜的演技大為贊賞。該片在日本上映後,連日本影評人也稱,還沒有一位日本女演員能超過這位華人女演員的演技。
後來,黃柳霜在回憶該片拍攝時表示,她當時其實沒有掌握多少演技,只是用她自己對中
國文化的了解,中國服飾元素的運用和中國人特有的表達情感的方式去演繹這個角色,從而形成了黃柳霜在表演上的獨特風格。廿年後的上海灘兩棲明星,有一代妖姬之稱的白光和小野貓之稱的李麗華,在化妝造型和表演上頗有黃柳霜的余韻。可見她的表演風格對後來的中國女明星在藝術上的影響之深。《海逝》的成功,令黃柳霜又獲得了一次機會,在《巴格達竊賊》(TheThiefdBagdad)中演一個漂亮的蒙古女奴。在該片劇照中,我們看到中國娃娃面具上直垂眉心的厚重額發的經典發式,一對黑亮的單眼皮大眼睛充滿恐懼,配著鮮艷的輪廓分明的豐厚雙唇,赤裸背部,一條毒蛇正在添抿著她豐腴的大腿。與其說是情節所需的一個鏡頭,不如說是美國導演按西方人胃口精心設計的一個東方式的性感大特寫。果然,這個東方娃娃的香艷鏡頭,令觀眾嘩然。後來被印成電影海報傳遍歐美和亞洲各地《巴格達竊賊》票房十分成功,成為當年好萊塢最賣座韻片子之一。黃柳霜也隨之名聲大噪,甚至成了電影雜志的封面女郎。 20歲不到,黃柳霜已參加了十幾部好萊塢片的拍攝。她美艷的中國娃娃形象和成熟的演技,或者還得拜謝當時的默片時代對她的英語要求不太嚴格。她可以講已是大紅大紫,但是,她在好萊塢影業的最大成就,僅僅只是她在銀幕上首創了美輪美奐的中國娃娃形象。有如當時的華人永遠無法進入美國主流社會一樣,大紅大紫的黃柳霜也從來沒有出演女主角的機會。還有,她沒有機會接到一個好的劇本。
黃柳霜的從影生涯,不幸正值美國社會種族偏見最強烈的時代。在美國人眼中,華人就是愚昧、麻木、尚未開化的劣等民族,所以在好萊塢片中都把華人描寫為強盜毒販、殺人放火、野蠻無理、狡猾殘暴。影片中的華裔女性不是妓女就是女奴,唯唯諾諾屈從於命運和男人的淫威。
黃柳霜作為好萊塢第一個華人女明星,如果堅持要在好萊塢佔一席之地,就只能屈從於按西方人的觀念塑造出的中國娃娃概念:艷麗暴露,軟弱及充滿屈辱感。
這樣的既定角色非但阻礙了她在演技上的進展,更給她帶來來自華人社會的眾多譴責和負面評價,令她成為美國國會1882年通過的《排華法案》的替罪羊。連同為炎黃子孫的她的同胞,也對她曲解。她出演的電影在中國遭到禁映。
其實,黃柳霜是啞子吃黃連,有苦講不出!面對強硬的種族歧視,她扮演的充滿屈辱感的中國女子在每部電影中的結局總是死亡!以致當1936年黃柳霜回到中國探訪家人時,中國媒體曾如此譏諷她――她的墓誌銘上應該寫上這是她一千次的死亡!一名上海記者更是直截了當地問她:「為什麼要演這么多屈辱的東方女性。」黃柳霜的臉一下子紅了。她回答道:「那不是我的選擇。即使我不演,也會有其他演員去演。而我會失去僅有的那一點『中國人演中國人』的機會!」 好萊塢的種族歧視,令黃柳霜深感挫折。1928年她毅然離開了好萊塢到歐洲發展。
她在德國拍的影片《歌》(Song),給予黃柳霜前所未有的發揮空間,令她的知名度又大大提升了一步。1929年她主演的《唐人街繁華夢》,是她那個時期的代表作。為影片的宣傳,她常到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旅行,從小的明星夢終於實現了!印有她劇照的明信片在全球廣為發行。她的東方娃娃情韻――清湯掛面式的直發配猩紅的嘴唇,高聳的頰骨被視為富有東方情調的現代女性的代表。她的發型、化妝和服飾被英國少女們爭相模仿。直到20世紀50年代由伊麗莎白・泰勒出演的《埃及艷後》那一頭發式,我們仍會發現與當年黃柳霜的發式十分神似!
她在歐洲呆了三年。在這期間她學會了英國上層社會的英語,還能操流利的德語和法語,且略通義大利語和希伯萊語。在20世紀的20年代和30年代初,連中國摩登之都上海的現代女性,或許都沒有黃柳霜這樣的眼界和外語能力及隻身周遊歐洲的魄力。作為來自唐人街的洗衣女,黃柳霜的成就,應當是十分難得的! 旅歐三年後,不知出於什麼原因——舍不下好萊塢夢工場的誘惑?感情?家庭?她又回到了好萊塢。同年,她參加百老匯舞台劇《OntheSpot(閃光)》的演出。演出的成功說明她同樣具備舞台劇的表演才能。《紐約時報》稱她為「不可思議的純情玉女」。在歐洲得到的盛名,令她得以與日裔男演員共同擔當《龍的女兒》的主演。但祖國的同胞仍不理解她。當年的天津電影雜志對她的表演仍大加指責:「派拉蒙又用黃柳霜的妓女形象來羞辱我們中國人了!」
1932年首部以上海為背景的好萊塢片《大飯店》拍攝完畢上映,以華人身份出演片中第二女主角的黃柳霜名字在上海海報上給隱去,她的劇照也未能在海報上出現。
她的從影生涯受到的最大打擊,莫過於在據賽珍珠的《大地》改編的電影《大地》中的落選。她太鍾情於劇中兩個女性的重要角色,也盡了最大努力去爭取。為了票房,為了維護大美國形象,她的期望最終還是落空了!說來荒唐,這兩個中國女性的角色卻由白人去演。而她落選的原因則是:「她太東方」了!
1937年,出演《大地》女主角的瑞娜憑此片獲奧斯卡獎。如果黃柳霜當年爭得這個機會,以中國女人之身演中國女人,或許,也會給奧斯卡獎創造一個傳奇! 因《大地》而「受傷」後,黃柳霜遠渡太平洋來到中國探望已從美國回台山老家定居的家人。故鄉之行令她很激動,特別是在上海,她受到了熱烈的歡迎,連帶那些一向指責她的媒體,或許也被她亮麗的外形和誠懇的遊子情所感動,對她十分友好。這樣的歡迎令她感動萬分。她動情地說:「當我在德國受到影迷歡迎時,作為在場的唯一的一個中國人,我被一股強烈的孤獨感所淹沒!能與廣大上海同胞在一起,是我盼望已久的一天!」
在上海、香港,她得到當時影後胡蝶和京劇大師梅蘭芳等的熱情款待。畢竟,老百姓、同胞、藝術同行,是理解她的。上海作為有「東方巴黎」之稱的矗立在亞洲的第一大都會,在卅年代時,思想文藝創作已是十分活躍,具備海納百川廣博胸懷的大上海撫慰了這位遍休鱗傷的好萊塢第一位中國女明星。當年的《良友》畫報將她的像作封面,並對她作了專訪,充分肯定她晉身好萊塢中華第一女星的成就。 這次尋根之旅對黃柳霜意義非凡,增強了她對自己身份的認同感,令她從長期的游離於中西方文化之間的飄忽所帶來的困惑中解脫出來。
「我真希望我生在中國!」她由衷地說。在給美國友人的信中她寫道:「雖然中國對我來講是個陌生的國度。不過,我終於回家了! 」 她也多次表達要學習中文和中國戲曲,了解中國文化和歷史的願望。這次尋根之旅,喚醒了她流淌在血液中的愛國之情。
由於父親從小的教育,黃柳霜長在美國,但對中國深情難忘、在她打算回國探親前,她開始惡補國語(她只會講廣東活)。應該講她極有語言天賦,當年為拍一部德語片,她僅花四個月功夫就可以用德語對白了。掌握了普通話,她交了好多中國朋友,包括一代戲劇大師梅蘭芳,還有影後胡蝶。
一路上她游覽了上海、南京、漢口、天津、北平等地。購買了大量有濃郁中國風情的物品包括旗袍、綉花椅套等。
特別是上海令她流連忘返,在百代唱片公司,她選購了38張京劇唱片,其中有梅蘭芳的「王寶釧」、「汾河灣」,程硯秋的「回龍閣」等等。她深感中國京劇博大精深,表演精湛,十分值得電影界人士借鑒。說起來,早在1930年梅蘭芳一行赴美演出時,黃柳霜就已竭盡地主之誼,陪伴在側,盛情招待。 就在黃柳霜探親回美國後不久,抗戰爆發,她心憂如焚。在電影界的宴會上,在慈善機構的集會上,她多次發表演說,呼籲美國人民積極支持中國抗戰,並將自己在中國選購的眾多珠寶首飾拿出來義賣,並將所得義款一分不留,於1939年匯回中國支持抗戰。
1942年到1943年,正值宋美齡訪問美國。在美國國會發表了那篇著名的演講,宣傳中國抗日,引起美國各界巨大轟動。在影都好萊塢,宋美齡也不失時機對三萬聽眾演講,令美國人對中國、中國人和中國婦女有客觀的了解。
在好萊塢的演講台上,許多著名影星眾星托月般簇擁在蔣夫人左右,惟獨沒有黃柳霜這位好萊塢唯一的華裔女明星的身影!黃柳霜為此十分失落。她確實想為報效祖國盡一份力!後來得知,恰恰是以蔣夫人為代表的「祖國」將她拒之門外。理由是,黃柳霜代表的是只有洗衣店、餐館老闆,黑幫和苦力組成的舊中國人形象。中國還有大批受過良好教育的精英,他們才能代表新中國人形象。 由於她個性獨立,這令她在自己家庭中也很難得到理解和支持。父親潛移默化的傳統教育,令成名後的她仍與家人住在一起。她十分注重家庭和親情。當年每周150美元的高薪,令她成為家庭的支天大梁。全家八兄弟姐妹,除了她,其他都受過高等教育,是她負擔了手足的教育費用,令他們終於能夠走出唐人街成為蔣夫人眼中受過良好教育的新華人,而她自己,只能忍辱負重地在銀幕上扮演唐人街上的舊華人角色。
作為美國早期的第三代華人,自我身份的認同和文化的歸屬一直令她十分困惑。美國白人視她為中國人,中國本土入視她為忘了祖宗的離經叛眾的「蕃入」。事實上,她是美國生美國長的華裔。這種身份的不確認和東西文化的游離,令她的愛情生活也充滿了苦澀!
當她在好萊塢嶄露頭角時,父親為阻斷她的明星夢――這個聰明的華工第二代早就看出女兒這條明星路上埋伏的定時炸彈——想為她找個婆家早早將她嫁出去而安於相夫教子。已見識了唐人街外的世界的黃柳霜當然不肯遵循中國女子千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訓則。但是,她的明星身份,給她的婚戀也帶來很多困難。
當時美國華人分兩大類――唐人街和留美定居下來的精英華人。前者大多傳統節儉保守本分,且文化程度低,就算黃柳霜不嫌棄他們,他們也不敢冒險娶這樣一個拍電影的女子;後者多為專業人士,已打入白人主流社會,這些中西文化貫融的專業人士其實很合適黃柳霜的心懷,但他們往往是看不上黃柳霜這樣的女人的。再講她的獨立個性和強烈的事業心,連她自己都十分擔心婚姻會阻礙她的發展。在她的內心深處,鎖定的婚戀目標還是白人男性。
她的初戀對象就是一個年紀大她兩倍的足可以做她父親的白人。他是電影製片人米奇・尼蘭MicheyNeilan,圈內出名的花花公子,成天沉迷於party,交女友。當時他每部電影的酬金已達12萬5千美元,卻常常一到手就花了精光!情竇初開的黃柳霜哪經得住這個情場老手的追擊?與他很快墜入愛河。兩人感情迅速發展到談婚論嫁的地步,且計劃去墨西哥完婚(因當時加州法律,華裔女子不能與白人通婚),但最後尼蘭還是離開了她。原因還是加州法律,白人不能與華人女子通婚。想來這或者只是他感情厭倦的借口了。於是,銀幕外的黃柳霜重復了她在銀幕上扮演的華裔女子的愛情悲劇。
這次無情的傷害狠狠打擊了黃柳霜。她這一生,始終沒找到幸福的感情生活。
從1950年代開始,她大約四十幾歲時,已基本上很少拍片,最多參與一些電視節目的製作。
Ⅶ 民國第一美女蝴蝶為什麼會被戴笠幽禁了三年
准確來說不能叫幽禁,戴笠肯定是沒有控制胡蝶的人身自由的,不過是利用了自己當時的權勢強勢撩妹,上了電影皇後的床。
戴笠泡胡蝶是1942年的事,全面抗戰爆發後,在上海的胡蝶不願給日本人演戲,與丈夫潘有聲逃難到了香港,日本人兵臨香港,胡蝶夫婦又從香港逃到了重慶。
從香港逃到了重慶的途中,胡蝶夫婦寄運的30箱財物卻在廣東東江一喧被劫匪搶了,這是胡蝶夫婦多年的積蓄,對於處在困境中的電影皇後來講,這是雪上加霜。
戴局長就是這個時候和胡蝶連上線,是胡蝶找上門求戴局長還是戴笠主動為美人請纓,已經不可知,但戴笠開始為胡美人忙前忙後,調動了軍統一幫干將前往廣東偵破案件。
查了半天,這批財物也沒能追回來。
為了求愛,戴局長豁出去了,他幹了一件人傻多金的土豪才會乾的事兒,按胡蝶開出的丟失珠寶、衣物的清單,讓人在國外購置,然後謊稱是從土匪手中追回來的,送到了胡蝶手中。
這批財物價值不小,而且是不是自己的東西,胡蝶怎麼可能會不清楚,但是她還是接受了戴局長的「美意」,給了軍統頭子「進攻」的空間。
第一步得手後,戴笠開始下一步動作,胡蝶畢竟是有夫之婦,且丈夫潘有聲在身邊,再是軍統頭子戴笠也不可能強搶民國第一天後,於是戴笠又想出了一招,給身為商人的潘有聲介紹了幾單大生意,讓他在滇緬線上倒賣運輸貨物, 最初潘有聲也許是沒識破戴笠的詭計,也許是不願開罪權高勢重對胡蝶夫婦有庇護之恩的戴局長的美意,也接愛了戴局長的「美意」。
等潘有聲做完生意回來,老婆已經讓戴局長給「霸佔」了,郁悶的潘有聲帽子綠了,卻敢怒不敢言,自己一個人回了上海。
胡蝶是戴笠強行霸佔的,還是半推半就,就很難說了,畢竟在任何年代,權力和金錢都是女人最好的春葯,反正胡蝶在重慶三年做了戴笠的地下情人,期間入住了戴公館,成為戴局長的公開情人。
但對胡蝶,戴笠是對了真情,抗戰勝利後,他准備和胡蝶結婚,胡蝶也同意了,胡蝶到了上海找潘有聲離婚。
女人知道對不起老潘,說他只佔據了我的身體,我的心是永遠屬於你的。
可是我們都知道一句話,張愛玲說的,陰道是通往女人靈魂的通道,身體是打開心靈的大門。
但與潘有聲的離婚協議墨跡未乾,民國史上最離奇的一起空難發生了,戴局長魂歸天國。
胡蝶女士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到底是一種什麼心情,悲?喜?快?痛?
恐怕是五味雜存。
他們之間,真正的只是用簡單的一句霸佔就可以概括的嗎?
隨後胡蝶與潘有聲復合,帶著一對兒女離開上海到了香港。後來潘有聲在五十年代逝世於香港,而胡蝶一直活到了1989年,活了81歲。
Ⅷ 民國的四大美女都是誰
民間的四大美女分別是陸小曼、林徽因、周璇、阮玲玉。
阮玲玉原名阮鳳根,民國影壇地位僅次於影後胡蝶,她溫柔端莊,清麗脫俗,也是民國四大美女中最有女人味的一位,經常一襲旗袍加身,堪稱三十年旗袍的形象代言人,被譽為「中國的英格麗·褒曼」。林徽因原名林徽音,民國四大美女中最有才氣的名媛,集才氣與美貌並重絕代佳人,她的代表作《你是人間四月天》最為大眾熟知,用她的美貌、智慧、才情,塗描了一個時代的顏色。
周璇,中國最早的兩棲明星,以「如金笛鳴、沁入人心」的歌聲,藉助於話筒,開創出一種獨特的演唱風格,榮獲「金嗓子」的美譽,她一首《夜上海》直至依舊令人難忘。陸小曼,中國近代畫家,浪漫詩人徐志摩的妻子,她精通英文和發文,能詩善畫,寫一手漂亮的蠅頭小楷,善歌善舞,演戲也是大師級別,嬌態襲人、明艷動人,卻毫無半分做作俗氣。
Ⅸ 如何看待程耳導演的作品《羅曼蒂克消亡史》
陸先生有一句台詞,「你還真不把我們當流氓啊。」我笑了,你這么有腔調,我怎麼把你當流氓?
Ⅹ 國民影後胡蝶一生與幾個男人痴纏過
胡蝶,被譽為民國電影皇後,她是中國早期著名女演員。是橫跨中國默片時代和有聲片時代的影星,早期與阮玲玉同為中國無聲電影的代表性演員。說到胡蝶,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上海灘可謂紅極一時,她臉上那對招牌式的酒渦,成了美女的重要標志,而身上穿的旗袍,戴的首飾,都成為大眾模仿的對象。可是這樣當紅一時的影星,她的情感之路卻是異常的坎坷。胡蝶的一生遇到過三個男人,但是這三個男人卻給了她不同的傷害。
3、胡蝶遇見的第三個男人就是戴笠。他是胡蝶的影迷,可以說是一生都痴迷於胡蝶。為了得到胡蝶,他把胡蝶騙到重慶,囚禁了胡蝶三年。這三年,戴笠對胡蝶很好,可是胡蝶是有丈夫的。因此她一直想要離開。這場長達三年的囚禁,知道戴笠因飛機失事而遇難才得以告終。好在潘有聲知道這件事後並沒有嫌棄胡蝶,依然想要和她在一起。最後,他們攜手一生,直到生命的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