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到底是鴨子步還是鵝步:正步的發展歷史
鵝式步伐,英語叫Goose Step,媒體的中文翻譯是直譯並沒走樣,不過,過去我們一般翻譯為「正步」。正步最初是普魯士軍隊在19世紀初期閱兵時使用的,據說來自普魯士的民間舞蹈動作。從1880年的繪畫作品來看,當時普魯士軍隊的這種步伐有些像芭蕾舞的走步,只是綳直腿邁大步,腿踢得並不太高。如今,各個地區的正步步法也都有所不同,但行進時的主要特徵均為,每個人上身直立,兩腿綳直和兩腳著地用力,隊伍遵循一定節奏整齊前進。 德文中稱這種步伐為 Stechschritt,意思是突破、刺穿,顧名思義,這種行進方式意在展現無堅不摧的軍威。在當時的戰爭中,普魯士軍隊經常面對敵人的炮火昂首挺胸列隊正步前進,以給敵人造成心理壓力,直到機關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普及後才終止這種進攻方式。
B. 最後一課 鄭振鐸 全文
最後一課
鄭振鐸
這一天的清晨,天色還不曾大亮,我在睡夢里被電話的鈴聲驚醒。
「聽到了炮聲和機關槍聲沒有?」在電話里說。
「沒有聽見。發生了什麼事?」
「聽說日本人佔領租界,把英國兵繳了械,黃浦江上的一隻英國炮艦被轟沉,一隻美國炮艦投降了。」
接連的又來了幾個電話,有的是報館里的朋友打來的。事實漸漸地明白。
英國軍艦被轟沉,官兵們鳧水上岸,卻遇到了岸上的機關槍的掃射,紛紛地死在水裡。日本兵依照著預定的計劃,開始從虹口和郊外開進租界。
被認為孤島的最後一塊彈丸地,終於也淪陷於敵手。
我匆匆地跑到了康腦脫路的暨大。
校長和許多重要的負責者們都已經到了。立刻舉行了一次會議,簡短而悲壯的,立刻議決了:「看到一個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經過校門時,立刻停課,將這大學關閉結束。」
太陽光很紅亮地曬著,街上依然的熙來攘往,沒有一點異樣。
我們依舊搖鈴上課。我授課的地方,在樓下臨街的一個課室,站在講台上可以望得見街。
學生們不到的人很少。
「今天的事,」我說道,「你們都已經知道了罷,」學生們都點點頭。「我們已經議決,一看到一個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經過校門,立刻便停課,並且立即地將學校關閉結束。」
學生們的臉上都顯現著堅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沒有一句話。
「但是我這一門課還要照常地講下去,一分一秒鍾也不停頓,直到看見了一個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為止。」
我不荒廢一秒鍾的工夫,開始照常地講下去。學生們照常地筆記著,默默無聲的。
這一課似乎講得格外的親切,格外的清朗,語音里自己覺得有點異樣,似帶著堅毅的決心,最後的沉著;像殉難者的最後的晚餐,像沖鋒前的士兵們上了刺刀,「引滿待發」。鎮定安詳,沒有一絲的緊張的神色。該來的事變,一定會來的。一切都已准備好。
誰都明白這「最後一課」的意義。我願意講得愈多愈好;學生們願意筆記得愈多愈好。
講下去,講下去,講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應該講授的東西,統統在這一課里講完了它,學生們也沙沙地不停地在筆記著。心無旁用。筆不停揮。
別的十幾個課堂里也都是這樣的情形。
對於要「辭別」的,要「離開」的東西,覺得格外的眷戀。黑板顯得格外的光亮,粉筆是分外的白而柔軟適用,小小的課桌,覺得十分的可愛;學生們靠在課椅的扶手上,撫摩著,也覺得十分的難分難舍。那晨夕與共的椅子,曾經在扶手上面用鋼筆、鉛筆或鉛筆刀,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塗寫著,刻劃著許多字或句的,如何捨得一旦離別了呢!
街上依然的平滑光鮮,小販們不時地走過,太陽光很有精神地曬著。
我的表在衣袋裡低低地嗒嗒地走著,那聲音彷彿聽得見。
沒有傷感,沒有悲哀,只有堅定的決心,沉著異常地在等待著,等待著最後一刻的到來。
遠遠的有沉重的車輪碾地的聲音可聽到。
幾分鍾後。有幾輛滿載著日本兵的軍用車,經過校門口,由東向西,徐徐地走過,當頭一面旭日旗,血紅的一個圓圈,在迎風飄盪著。
時間是上午10時30分。
我一眼看見了這些車子走過去,立刻挺立了身體,作著立正的姿勢,沉毅地合上了書本,以堅決的口氣宣佈道:「現在下課!」
學生們一致地立了起來,默默地不說一句話,一個女生似在低低地啜泣著。
沒有一個學生有什麼要問的,沒有遲疑,沒有躊躇,沒有彷徨,個個人都已決定了應該怎麼辦,應該向哪一個方面走去。
赤熱的心,像鋼鐵鑄成似的堅固,像走著鵝步的儀仗隊似的一致。從來沒有那天無紛紜的一致的堅決過,從校長到工役。
這樣的,光榮的國立暨南大學在上海暫時結束了她的生命,默默地在忙著遷校的工作。
拓展資料:
人們都知道法國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後一課》;卻很少有人知道,中國著名愛國作家、學者鄭振鐸先生的「最後一課」。
那是1941年,大半個中國仍淪陷在日寇的鐵蹄下,唯有上海的租界仍在英美的勢力范圍,猶如「孤島」。12月8日這一天,「孤島」也沉淪了。
大清早,暨南大學校長辦公室里,空氣彷彿凝固了。老校長老淚縱橫,正主持著簡短的校務會議。最後,他顫聲宣布:「課照常進行。只要看到一個日本兵,或是一面日本旗經過校門,就立即停課。」
默默無聲的人群中,有一個緊鎖濃眉面孔清癯的中年男子。他,就是暨大教授兼文學院院長鄭振鐸。
還是在東北三省剛剛淪陷時,他就寫了歷史小說《取火者的逮捕》和《桂公塘》,憤怒斥責國民黨賣國政策。寫作時,他時時橫眉拍案,連聲大喝:「奸賊,奸賊誤國!」1936年10月,他和魯迅等人聯合發表了《文藝界同人為團結禦侮與言論自由宣言》。1937年底,國民黨軍隊撤退,上海成了「孤島」,鄭先生仍在上海堅持救亡活動。
當時,日特活動猖獗,有許多人因與抗日有關而失蹤、死亡。少數人動搖了,甚至做了漢奸。鄭先生卻凜然正氣,無所畏懼。1938年3月,他參加了中國文藝界抗日戰爭協會,被推舉為理事。他還專門到被稱為上海「抗大」、由地下黨領導的「上海社會科學專科學校」去兼課,為黨、為新四軍培養了不少幹部。
有一天,一個剛當漢奸的老友來了。此人掏出一張開有巨額金款的支票,說:「鄭先生,你近來生活很困難,清水先生已知道了。清水先生一直很敬佩你的文章學問,想讓你主持一方面的文化工作……這是清水先生的小意思!」
鄭先生一聽「清水」,便知道是主管文化侵略的日本大特務,他一怒之下扯了支票,朝老友臉上擲去,大罵:「瞎了狗眼!」此人只好夾著尾巴逃跑了。不久,滬江大學校長劉湛恩、《大美晚報》記者張似旭二位名流被刺殺,於是有人警告:「你要當心!」鄭先生也差點遭到暗算,幸好有學生通知,但他事後仍繼續為祖國命運奔波操勞……
鄭先生從回憶中驚醒,快上課了,他拿起講義夾,急匆匆進了教室。教室里坐得滿滿的,鴉雀無聲,多像小說《最後一課》的描寫啊!鄭先生熱淚盈眶:「我想„„大家都知道了,今天是我給你們上的中國文學史的最後一課。要永遠記住,我們是中國人!」講課開始了,一分一秒都顯得格外沉靜。平素調皮的學生,今天也是屏著呼吸,滿噙了眼淚。不幸的時候終於來臨。近處忽地傳來了沉重的車輪碾地聲,幾輛卡車已進了校門。陰森森的風中,一面太陽旗抖動著。時針指著10∶30。
「現在下課!」 鄭先生挺直了身體,作了立正的姿勢。全體同學唰地一下站起來,很久很久,沒有一個人說話,只有幾個女生低低的啜泣聲,師生們的胸中都燃燒著愛國的烈焰,一個一個捏緊了拳頭。
這就是鄭振鐸先生在暨大上的最後一課,也是他教書生涯的「最後一課」。抗戰勝利後,因為他繼續反對國民黨的親美賣國政策,便被剝奪了教書的權利,蔣介石不許任何大學聘請他。但鄭先生的「最後一課」所表現的崇高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卻教育了千百個後來者!
同樣是表現愛國情感的,都德的《最後一課》與鄭振鐸的《最後一課》在內容上的表現有什麼不同?
都德《最後一課》以熱愛祖國語言來表現愛國情感,鄭振鐸的《最後一課》通過隨時准備反抗敵人的侵略來表現愛國情感的。
C. 鵝步滑囊炎輸液行嗎
鵝足滑囊炎一般多是無菌性炎症,與勞損或者受涼等有關系,一般不需要輸液治療,因為它裡面並沒有細菌感染。滑囊炎的治療,如果疼痛嚴重可以考慮封閉治療,不太嚴重就可以做做理療,局部熱敷,然後用點扶他林等做做按摩。
D. 請問,「鵝步」是怎麼一回事啊
鵝步
體姿:直立,頭在當中眼看上遠方,挺胸收腹盡量深呼吸,雙足分開約一足寬,雙腿分開雙膝微屈曲,雙足穩踏在地面。雙臂在體側下垂,腕關節背屈,臂和手在腕部形成約90度角,指尖朝前。如集體表演,可作為出場步姿。
動作:
1 抬起並立即下落右腿,使頭頸軀干右傾,與此同時抬起左腿到自己可掌控制不至失重的高度。
2 左肩盡力提升高聳,左臂在體旁自然屈曲,向左外側方略抬展,手保持背屈(附鵝步插圖1)。
3 完成後立即跳起右腿,換左腳著地,左掌下壓左肩臂下降,身體左傾提升右肩、右臂(附鵝步插圖2)。
4 如此一右一左順拐式跳躍步態,像企鵝行路左右搖擺共12步12節拍。
作用:
1 鍛煉腿部偏弱肌組:本步是順拐的非正常步態,單腿跳動腿肌所需支撐力,大大超過正常步態,而且會活動到一些正常行走不需費力的肌組,使偏弱肌組得到適度鍛煉。因此跳走鵝步百步,會數倍乃至十多倍於慢步行走,可在1~2分鍾內就達到全身運動的目的,既節約時間且不需場地,風雨無阻在室內繞圈跳走,也可在原地踏跳。
2 加強骨功能:本動作彈跳所形成的震動力,可沿腿骨、脊柱各椎節向上遞升,直達顱腦,加固脊椎各節骨質,預防並治療骨質疏鬆。由於脊椎骨等有造血之作用,因此動作也同時促進骨的造血功能。
3 加強神經系統:由於頭頸、軀干在動作中需不斷左右搖晃、震擺,顱腦、脊髓、腦脊液,震晃中都得到被動運動,也鍛煉加強了腦組織對壓力的承受力。身體的左右搖擺,同時牽拉脊柱側方的脊神經、內臟神經,及從頸部穿出的幾對腦神經。這些都是給神經系統良性刺激,必可加強神經系統功能。
4 提高平衡能力:動作使小腦及內耳迷路里的淋巴液等與平衡有關的體系,也同時得到鍛煉加強,有利防治眩暈、步態不穩等病症。
5 促進臟腑、器官、組織的功能:肩的升降、軀乾的擺動,必從左右角度被動運動脊旁的血管、淋巴管路、胸腹腔內的臟腑器官及其它組織,而促使功能改善。
6 加強四肢:雙臂雙腕的上下推壓,雙腿的跳動搖擺,必帶動肩臂、腕手、臀髖、股膝、踝足都伸縮拉拔,加強四肢功能。
7 形式靈活方便鍛煉:由於可在居室進行,對學生、文職人員、室內勞動者,或其它原因時間少,無暇進行適當運動者,本動作可隨時見縫插針,利用空隙或在作其它事情的同時,如觀賞、閑談、等待等同時同步進行,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E. 沙特不是英國殖民地為什麼是英式鵝步
英國對殖民地的統治方式與法國、葡萄牙、西班牙、德意志帝國和比利時等殖民國家不同。英國在北美獨立之後採取「間接統治」的方式,設法令殖民地在政治上與經濟上達到自立。
從英國對香港新界原居民的保護政策就可以看出,英國人在香港的統治上還是很的民心的.另外,香港以前雖然實行英文教育,但是本土文化卻等到了很好的保存和尊重.對於粵語文化的保留和發揚,反而比實行推廣普通話教育的粵語文化起源地廣東省好很多.
F. 鴨子和鵝有什麼區別
1、外貌不同
鵝的額部有橙黃色或黑褐色肉質突起,頸長,嘴扁而闊,腿高尾短,腳趾間有蹼,羽毛白色或灰色。鴨,嘴扁腿短,趾間有蹼,善游泳,不能高飛。
2、體型不同
鵝的體型通常比鴨大。
3、叫聲不同
鵝與鴨的叫聲大體相似,但鵝的厲聲喝斥有別於鴨的小心翼翼。
4、膽子不同
鴨比較懼怕人,當人走近時一定讓步逃走,但是鵝卻傲然地站著。
5、步調不同
鵝步調從容,大模大樣。鴨子步調急促,有局促不安之相。
鴨子圖片如下:
(6)有知道鵝步女裝嗎擴展閱讀:
種群分布
綠頭鴨(Mallard;一種典型的鑽水鴨)是大部分家鴨(參閱家禽〔Fowl〕條)的祖先,是最受歡迎的獵禽之一。
綠頭鴨春天從南方飛到北方產卵,秋天再飛到南方越冬。它們被人類馴養後,便失去了遷徙的飛性,而且人們為了獲得更多的鴨蛋,不讓它們停產抱孵。時間一長,家鴨就失去了孵蛋的本領。分布全世界,主要在內陸水域,最常見於北半球溫帶地區。
雛鵝的飼養管理
1、育雛密度及濕度。 為有效利用鵝舍設施 ,一般雛鵝的飼養密度為每平方米20~25隻 ,最好用高為35cm的圍欄將雛鵝分群,舍內濕度控制在60%~65%,濕度過高或過低,都會使雛鵝的體質下降,影響生長,所以應勤添墊草,換氣排濕,降低濕度。
2、挑選雛鵝。挑選健壯的鵝苗,健鵝苗的特徵是卵黃吸收好,臍部收縮完全,腹部松軟,腿部粗壯有力,體重適中,精神活潑,眼睛有神 ,用力一抓感到其掙扎有力 ,有彈性。 如發現卵黃吸收不完全,可用25瓦燈泡放在雛鵝腹部烘5~10分鍾,促進卵黃吸收。
G. 有一個成語叫什麼行鵝步
《鴨行鵝步》,搜《鵝步的成語》在截圖找到的。
鴨行鵝步[ yā xíng é bù ]——步:走。象鵝和鴨子那樣的走路。比喻步行緩慢。
H. 豬呈「鵝步」姿式是怎麼回事
豬呈「鵝步」行走,主要是由於豬缺乏泛酸造成的。泛酸是輔酶A的一個組成成分,而輔酶A是機體內碳水化合物、蛋白質以及脂肪代謝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若缺乏泛酸,後肢運動發生障礙而呈「鵝步」行走。嚴重時,食慾減退,極度消瘦,可導致癱瘓。皮膚粗糙,甚至開裂。在飼料中加入肝粉、干酸母粉、米糠等,或飼喂充足的青綠飼料,可預防該病。
I. "鵝步"是什麼意思
"鵝步"的意思是緩慢而斯文的步態。
鵝走路較慢。拿破崙時代軍隊的前膛槍使用鐵探條裝填彈丸,射擊時必須停下來,同時要保持橫隊的整齊,所以步伐很慢,被稱之為「鵝步」。
基本字義
鵝(鵝)é(ㄜˊ)
1、家禽,比鴨子大,頸長,喙扁闊,尾短,體白色或灰色,額部有肉質突起,雄的突起較大,頸長,腳大有蹼,善游水:白鵝。鵝毛。鵝卵石。鵝毛大雪。
基本字義
步bù(ㄅㄨˋ)
1、行走:步兵。步行(xíng)。徒步。信步。閑步。固步自封。望而卻步。
2、踏著別人的足跡走,追隨:步韻。步其後塵。步武前賢。
3、行走時兩腳的距離:步伐。步測。寸步難行。
4、事情進行的程序、階段、程度:步驟。初步。
5、中國舊制長度單位,一步等於五尺。
6、古同「埠」,多用於地名。
7、姓。
(9)有知道鵝步女裝嗎擴展閱讀
鵝步走是軍隊或其他組織的隊列行進的一種步伐,在英語里叫做goose_ stapping 。其特點是像鵝那樣高抬腿向前邁步。這個英文名詞最早見於1806年。然而,鵝步並不是正步走的原名。原來,正步走原名來自德文的「閱兵步法」(Paradeschritt)。
它起源於中世紀歐洲的一種民間舞蹈,特點是大腿僵直向前踢出90度(當今的愛爾蘭踢腿舞蹈仍然可以看到其痕跡)。十七世紀起,流行於普魯士。十八世紀中,由腓特烈大帝率先在普魯士軍隊閱兵式中採用這種民間舞蹈中的行進步法,正式稱為正步走。
J. 鴨和鵝有什麼相似之處
1、外貌:鵝的額部有橙黃色或黑褐色肉質突起,頸長,嘴扁而闊,腿高尾短,腳趾間有蹼,羽毛白色或灰色。鴨,嘴扁腿短,趾間有蹼,善游泳,不能高飛。
2、體型:鵝的體型通常比鴨大。
3、叫聲:鵝與鴨的叫聲大體相似,但鵝的厲聲喝斥有別於鴨的小心翼翼。
4、膽子:鴨比較懼怕人,當人走近時一定讓步逃走,但是鵝卻傲然地站著。
5、步調:鵝步調從容,大模大樣。鴨子步調急促,有局促不安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