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什麼裝飾品富有傳統文化意義的
中國結,象徵紅紅火火,平平安安,團圓
倒福字,象徵福到了
中國書法、篆刻印章、中國結、京戲臉譜、皮影、武術
秦磚漢瓦、景泰藍、玉雕、中國漆器、紅燈籠(宮燈、紗燈)
甲骨文、鍾鼎文、剪紙、 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中國織綉(刺綉等)、彩陶、紫砂壺、蠟染、中國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劍等)、青銅器禮器、鼎、國畫、敦煌壁畫、寫意畫、太極圖、 石獅、飛天、對聯、門神、年畫、舞獅、盆景、芭蕉扇、唐裝、綉花鞋、旗袍、肚兜、帝王的皇冠、皇後的鳳冠、泥人麵塑、銅鏡、大花轎、華表、牌坊、園林、古鍾、古塔、亭、漢字、如意、鼻煙壺、長命鎖、玉佩、檐等等
以上的物件器物都屬裝飾品類。因為它們有裝飾國家的、有裝飾民族的、有裝飾家庭的、有代表裝飾個人的飾。有裝飾屋內的,有裝飾屋外的;有內里裝飾,有外在裝飾;有彰顯的,有含蓄的。這就是推薦理由!
㈡ 我國傳統文化有哪些產品
1、旗袍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2、剪紙
中國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在中國,剪紙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交融於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傳承賡續的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表達了廣大民眾的社會認以、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認知、教化、表意、抒情、娛樂、交往等多重社會價值。
3、中國結
中國結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手工編織工藝品,它身上所顯示的情致與智慧正是中華古老文明中的一個側面。它原本是由舊石器時代的縫衣打結,後推展至漢朝的儀禮記事,再演變成今日的裝飾手藝。
周朝人隨身的佩戴玉常以中國結為裝飾,而戰國時代的銅器上也有中國結的圖案,延續至清朝中國結才真正成為了盛傳於民間的藝術。
4、青花瓷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中華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
其特點是著色力強,發色鮮艷,呈色穩定,紋飾永不退色,款式豐富多彩,明凈素雅,有中國水墨畫的藝術魅力。
5、紫砂壺
紫砂壺是中國特有的手工製造陶土工藝品,其製作始於明朝正德年間,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紫砂壺在拍賣市場行情看漲,是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名家大師的作品往往一壺難求,正所謂「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
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又名宜興紫砂壺。據說紫砂壺的創始人是中國明朝的供春。因為有了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紫砂壺才這樣珍貴,令人回味無窮。
㈢ 有哪些東西是帶有中國風的
帶有中國風的東西有中國風陶瓷茶具,京劇,崑曲,川劇,中國剪紙。
1,中國風陶瓷茶具
中國風陶瓷茶具以中國吉祥圖案、神話傳說、姓氏文化、詩詞歌賦、小說戲劇等為題材,以景德鎮優質陶瓷為載體,運用歷代精湛的制瓷技藝,創造出的青花、采風8頭青花纏枝蓮(中國風茶具)玲瓏、粉彩、色釉陶瓷茶具。
2,京劇
京劇,曾稱平劇,亦稱亂彈、國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場景布置注重寫意,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3,崑曲
崑曲發源於14世紀中國的蘇州崑山,後經魏良輔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國,自明代中葉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
4,川劇
川劇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川劇臉譜,是歷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並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1987年,文化部正式出文,將川劇變臉藝術列為國家二級機密,這也是中國戲劇界唯一一項國家機密。
5,中國剪紙
中國剪紙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在中國,剪紙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交融於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㈣ 中國傳統的民族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包括:
1、諸子百家:包含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小說家、農家。
2、琴棋書畫:包括笛子、二胡、古箏、蕭笛、鼓、古琴、琵琶。中國象棋、中國圍棋,棋子、棋盤;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台、宣紙)、木版水印、;國畫、山水畫、太極圖。
3、傳統文學:主要是指詩詞曲賦,例如《詩經》、《楚辭》、;先秦詩歌、漢賦、漢樂府、民歌〔南北朝時期〕、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如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
4、傳統節日:主要節日有春節、上元節(元宵節)、花朝節(百花生日)、上巳節(三月三)、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鬼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臘八節、祭灶日(小年)、除夕。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5、戲劇:包含京劇、越劇、秦腔、潮劇、崑曲、湘劇、豫劇、曲劇[1]、徽劇、河北梆子、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梨園戲、歌仔戲、廬劇等。
6、建築:中國的傳統文化建築主要有亭閣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台樓閣、民宅
7、語言文字:漢語是我國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我國除漢族使用漢語外,回族、滿族、畲族也基本轉用漢語。現代漢語有標准語〔普通話〕和方言之分。
8、民間工藝:潮綉、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面人、麵塑、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千層底等
9、中華武術:太極拳、詠春拳、武當拳、形意拳、少林武術、南拳、劍術等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
(4)如意紋旗袍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㈤ 作為一個中國人,誰知道中國文化是什麼
中華文化,亦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即漢族文化,漢文化。且流傳年代久遠,地域甚廣,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稱為「漢文化圈」。中國文化不但對韓國、日本,對東南亞、南亞一些國家如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和地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這種影響。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
具體如下:
農業文化:農家、農民起義、鋤頭。
皇宮官府:宮廷文化、帝王學。
諸子百家:
儒家(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荀子》 ;仁、義、禮、智、信;中庸)
道家(老子、莊子;道德,無為、逍遙)
墨家(墨子、《墨子》、兼愛)
法家(韓非、李斯、《韓非子》)
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子》)
陰陽家(鄒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縱橫家(鬼穀子、蘇秦、張儀、《戰國策》)
雜家(呂不韋)(《呂氏春秋》)
農家
小說家
兵家
醫家
琴:笛子、二胡、古箏、蕭、鼓、古琴、琵琶。《茉莉花》。
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
棋: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棋盤等
書(書法、篆刻):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台、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漢字等
畫(繪畫):國畫(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寫意畫等)、現代中國畫(中國抽象油畫、中國抽象國畫等)、其他(內畫)等;敦煌壁畫;八駿圖、太極圖(太極)等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傳統文學:遠古神話、《詩經》、漢樂府、南北朝民歌、楚辭、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 四大名著等
傳統思想:老莊與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學思想、戚繼光的練兵思想等
傳統節日: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粽子、賽龍舟、屈原)、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大年三十、紅包、守歲、團圓飯)、除夕、春節(元日)為代表等
中國戲劇:崑曲、豫劇、湘劇、京劇、皮影戲、越劇、川劇、黃梅戲、京戲臉譜、崑曲 、地方戲等
中國建築: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台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等
漢字漢語:漢字、漢語、對聯、謎語(燈謎)、歇後語、熟語、成語、射覆、酒令等
傳統中醫:中醫、中葯、《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脈經》、《本草綱目》、《千金方》等
宗教哲學:佛、道、儒、陰陽、五行、羅盤、八卦、司南、法寶、算命、禪宗;燒香、拜佛、蠟燭等
民間工藝: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麵塑、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鳳眼、千層底、檐、鷲等《詠春拳》
中華武術:南拳:詠春拳、Wing Tsun、洪拳、八卦掌、蔡李佛拳等;北腿、少林、武當、峨嵋、崆峒、昆侖、點蒼、華山、青城、嵩山等
地域文化: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鄉、塞北嶺南、大漠風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等
民風民俗:禮節、婚嫁(紅娘、月老)、喪葬(孝服、紙錢)、祭祀(祖);門神、年畫、鞭炮、餃子等
衣冠服飾:漢服(漢族)、唐裝(漢族盤領袍)、苗服(苗族)、維服(維吾爾族)、綉花鞋、老虎頭鞋、偽唐裝(滿族馬褂)、旗袍(滿族)、肚兜(滿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後的鳳冠、絲綢。中國傳統服飾漢服等
四大雅戲:花鳥蟲魚、牡丹、梅花、桂花、蓮花、鳥籠、盆景、鯉魚等
四大發明:火葯、指南針、造紙術、活字印刷術
動物植物:花鳥蟲魚、牡丹、梅花、桂花、蓮花、鳥籠、盆景、鯉魚;龍、鳳、狼、麒麟、虎、豹、鶴、龜、大熊貓...;梅蘭竹菊:梅花,蘭花,竹子,菊花。松、柏等
器物隨身: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壺、蠟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寶劍等)、青銅器、古玩(銅錢等)、鼎、金元寶、如意、燭台、紅燈籠(宮燈、紗燈)、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銅鏡、大花轎、水煙袋、芭蕉扇、桃花扇等
飲食廚藝: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國菜、八大菜系(魯、 川、 粵、 閩、 蘇、 浙、湘、徽)、餃子、團圓飯、年夜飯、年糕、中秋月餅、筷子;魚翅、熊掌等
工具技藝:算盤珠算、紡織技術等
藝術文化:民樂、曲藝、三星堆文化等
傳統美德:孝敬父母、歲寒三友、誠實守信、尊師重教等
中國文物:司母戊方鼎、越王勾踐劍、良渚美玉、長信宮燈、秦始皇陵兵馬俑、曾侯乙編鍾、金縷玉衣、銅奔馬(馬踏飛燕)、永樂大鍾、古代錢幣、敦煌莫高窟等
中國建築:宮廷(紫禁城)、頤和園、布達拉宮、蘇州園林、杭州園林、十里長亭、長城、天壇、鳥巢、水立方等
㈥ 蘇式旗袍的發展歷史~~還有特色!~
累琅個讓港咸話,曾項背奈記尼光嗒嗒
蘇綉旗袍史談
冷 堅
旗袍,原為滿族人穿的長袍。由於滿族被稱為旗人,因而這種長袍也就被稱為旗袍。最初,這種旗袍不分男女老少,同一款式,只按季節分為單、夾、皮三種。其款式為:右衽大襟,直身式,圓領,下擺有直筒,左右開叉及四面開叉,鑲石青色領袖邊,長袖接馬蹄形袖端。這種款式,是為滿足滿族人騎射生活需要而設計的。清王朝統一全國後,於順治二年(1645年)下達剃發易服政令,逼迫漢人剃發留辮,改穿滿旗服飾。但是,由於漢文化的影響,也由於滿人騎射生活方式的改變,旗袍的款式和用料也逐漸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婦女的旗袍變化尤為顯著,馬蹄袖被改去,袖口漸漸由窄變寬至8寸至1尺;領口、衣襟及袖端邊緣等處都鑲綉著花紋,甚至旗袍滿身都綉有當時流行的花卉和吉祥圖案,做工越來越細,旗袍也越來越俏麗。於是蘇綉旗袍也應運而生了。
蘇州是蘇綉的發源地,也是絲綢的盛產地,刺綉、緙絲、織造等無不精美絕倫。因此從元代至正年間起,朝廷便在蘇州建立織造局,將蘇州作為織綉宮廷服飾的基地。之後,雖然朝代變更,但蘇州織造局的地位和作用卻始終受到歷代皇朝的重視,從明代到清代無一例外。清順治三年(1646年),朝廷在蘇州復建總織造局。次年,又在前明朝織造局的舊址上增建機房、染作、綉作等房屋89間,稱織造北府,蘇州人俗稱「北局」。(段本洛,張圻福著:《蘇州手工業史》)織造府專門為朝廷製作上至皇太後,下至文武各級官員的服飾,並由朝廷派京官督造,所耗經費非常驚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僅絲織、刺綉工料兩項支出白銀就達八萬余兩。運用蘇綉技藝製作的旗袍格外光彩照人。根據1966年內蒙古昭烏達盟巴林右旗十家子村考古發現,清康熙皇帝第三個女兒榮憲公主墓內隨葬品中有三件袍服。(現藏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其中一件是吉服龍袍,二件是常服蘇綉旗袍。這二件綉滿精美圖案的旗袍雖然陪葬二、三百年,卻依然光彩熠熠,亮麗如新。其款式與現代的旗袍差別很大;除了右衽用的紐扣相同外,其款式象是上狹下寬的連衫裙。旗袍刺綉圖案內容十分豐富。其中1件的前身及兩袖頭綉花瓶、鳥、壺、寶鼎等;胸前綉寶鼎、煙壺、果盤,間有螃蟹;下緣綉爵、鼎、如意、寶劍等。後身下緣綉獅子、如意、鼎、書畫等,一軸畫上綉花卉,並用黑色絲線綉「夏日畫」三字,另一軸畫上則綉著「春城無處不飛花」的詩句,並綉有書畫收藏戳記三枚。另一件旗袍款通身綉的是蝴蝶;五彩繽紛的蝴蝶競相飛舞,其間以花卉、彩雲點綴,下緣綉山水,山水間又綉有吉祥寶物。胸前及背後各有兩只大蝶相向飛舞,形成直徑26厘米的圓形圖案。(王維堤著《衣冠古國》)這兩件旗袍充分顯示了榮憲公主的尊貴氣派,同時也反映了當時康熙女兒的生活情趣與審美追求。
在民間,清代初期一般婦女的服飾都比較樸素,而到了清代中期就較為繁褥了。道光朝以後,流行一種叫作氅衣的長便裝。這種長可掩足的罩衣,形體寬大,圓領,大襟右衽,左右大開襟,袖寬而短,並鑲接二層至三層不同顏色的襯袖,領襟、裙擺均鑲有幾道花邊,左右腋下開裙上端以花邊組成如意紋飾。氅衣在社會上影響很大,開始只是滿族婦女穿著,後來各階層婦女都紛紛仿效,廣泛流行。更重要的是這種服飾對蘇綉旗袍的演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我們可以從清代中期刻印的桃花塢木刻年畫《簪花舞蹈圖》、《母子圖》等作品中,見到當時閨閣女子穿的旗袍衣袖寬大,領、袖、襟、擺等處都鑲綉著精美的如意花邊圖紋,十分華麗動人。到了咸豐、同治年間,蘇州婦女的服飾更是追求新時離奇,旗袍款式多種多樣,有琵琶襟、大襟、對襟等,在裝飾工藝上,有綉花、印花或盤金間綉,鑲滾之費更是成倍增長,有的旗袍的鑲滾面積就佔去整件衣服的四成,可謂不惜功本,至使江蘇巡撫不得不頒布訓俗條約,對蘇州地區的風俗衣飾加以制約。至光緒、宣統年間,旗袍又有了變化:衣袖變小而短,上衣也縮短了一些,衣領卻逐漸加高,但袖口的鑲綉仍然較闊,第二道雙重鑲則縮小了些。今天,我們仍可以從一些現存的清代民間蘇綉旗袍綉片實物見到:當時的旗袍多以質地優良的各色軟緞為面料,刺綉紋樣一般以花卉,吉祥題材為主,色彩秀麗雅潔,綉面平薄細勻光亮,針法有套針,施針,擻和針、戳紗、盤金等,做工相當精細。
辛亥革命後,由於受到外來西洋服飾的影響,旗袍的腰身開始收緊,衣領從1寸加高到2寸。至三十年代,旗袍更加盛行,此時的旗袍吸收西方裁剪的優點,使女性的胸部,腰際曲線得到充分的顯示,大襟的式樣更為多樣,如一字襟,雙大襟、斜大襟等。進入40年代後,旗袍省去繁雜的裝飾,因而顯得簡潔,輕便、適體,一年四季都可穿著,其款式有單、有夾、有棉;有長袖、短袖、無袖;有低領、高領、無領;還有硬領、軟領、直角領、圓角領等;在用料上有綢緞、有棉綢、士林布等;有綉花的,也有無綉的。
新中國成立後,旗袍成為中華文化的一種符號。穿著旗袍的中國婦女更能顯示東方女子的莊重、秀美、典雅、嫻靜,就連東南亞各國乃至歐美等國家的婦女也愛上了旗袍。而精美秀麗的蘇綉旗袍更受到各國婦女的喜愛。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始,蘇綉旗袍開始出口海外。其面料為精選的優質軟緞、素縐緞,刺綉圖案亦豐富多樣,如月季、牡丹、鳳凰、梅、蘭、竹、菊等,一般多布局在前胸、領口、袖邊,所用針法有散套、施針、打籽等,針法活潑、綉工精細、色彩雅潔。一些高檔的蘇綉旗袍還在刺綉圖案上鑲嵌五彩繽紛的珠子及閃閃發光的水鑽,更使旗袍顯得雍容華貴,華麗非凡。在款式上既繼承了傳統,又有創新,如在大襟上既有斜襟,琵琶襟,雙開襟,還有彎襟。1989年,蘇州刺綉廠設計綉制的一件旗袍在首屆北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了金牌獎。這是一件以粉紅色的軟緞為面料綉制的超長旗袍,前身精綉了一隻昂首而立的孔雀,其頭在胸前,而雀身及其五彩翎毛尾巴一直延伸到旗袍的下緣。孔雀色彩艷麗而不俗,羽毛豐富,層次清晰、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性,至使觀眾無不稱贊其美。進入二十一世紀後,蘇綉旗袍受到了崇尚時代新潮的年青女子的追捧,常將刺綉精美的旗袍作為婚禮及慶典上的禮服。可以相信,具有中華傳統文化韻味的蘇綉旗袍,今後還會有更新的發展。
㈦ 古代女子衣飾、用品的名稱
古代女子服飾的描寫
梅花紋紗袍
娟紗金絲綉花長裙 絲綢罩衣菊紋上裳 百褶如意月裙 流彩暗花雲錦宮裝
金銀絲鸞鳥朝鳳綉紋朝服 翠紋織錦羽緞斗篷 縷金挑線紗裙 銀紋綉百蝶度花裙 撒花煙羅衫 百花曳地裙 雲紋縐紗袍 藕絲琵琶衿上裳 紫綃翠紋裙 軟毛織錦披風 織錦鑲毛斗篷 素絨綉花襖
捻金銀絲線滑絲錦被 刺綉妝花裙 薄羅長袍 勾勒寶相花紋服 宮緞素雪絹裙
刻絲泥金銀如意雲紋緞裳 琵琶襟上衣 雲雁細錦衣
彈花暗紋錦服 妝緞狐肷褶子大氅 八答暈春錦長衣 對襟羽紗衣裳 八團喜相逢厚錦鑲銀鼠皮披風 雲霏妝花緞織彩百花飛蝶錦衣 織錦皮毛斗篷
碧霞雲紋聯珠對孔雀紋錦衣 鏤金絲鈕牡丹花紋蜀錦衣 金絲織錦禮服 煙雲蝴蝶裙
撒花純面百褶裙 蘇綉月華錦衫 四喜如意雲紋錦鍛 挑絲雙窠雲雁裝 碧霞雲紋霞帔 翡翠撒花洋縐裙 縷金百蝶穿花雲緞裙 宮緞素雪絹裙
刻絲泥金銀如意雲紋緞裳 琵琶襟上衣
雲雁細錦衣 彈花暗紋錦服 妝緞狐肷褶子大氅 八答暈春錦長衣 對襟羽紗衣裳 八團喜相逢厚錦鑲銀鼠皮披風 雲霏妝花緞織彩百花飛蝶錦衣
織錦皮毛斗篷 碧霞雲紋聯珠對孔雀紋錦衣 鏤金絲鈕牡丹花紋蜀錦衣 暗花細絲褶緞裙 金絲織錦禮服 煙雲蝴蝶裙 撒花純面百褶裙 蘇綉月華錦衫 四喜如意雲紋錦鍛
飾品:
龍慕翡翠玉,白玉響鈴簪,玲瓏玻璃球,純黑水晶參銀發簪,瑪瑙綠石墜子,送子玉觀音,水晶鑽石簪,千年古寶玉,金龍玉杈,至尊金玉佛,碧玉龍鳳釵,梅英采勝簪、
景福長綿簪、日永琴書簪、金鑲玉嵌珠寶手鐲、金鑲珠寶摺絲大手鐲、金起花手鐲、白玉八仙紋手鐲、白玉雕絞絲紋手鐲、金鑲紅寶石雙龍戲珠手鐲、犀角雕福壽紋手鐲一對、百子如意紋手鐲、金累絲燈籠耳墜、嵌紅寶石花形金耳環、鑲寶石菱花紋金耳墜、葫蘆形金耳環、金累絲嵌寶石葉形耳墜、玉兔搗葯耳墜、雙龍戲珠耳環、蘭花蕾形耳墜、金珠茄子耳環、金珠串燈籠耳環、童子騎鹿耳環、金鑲紫英墜子,金鈒花孔雀紋霞帔墜子、金鏤孔翟紋霞帔墜子,金累絲嵌寶石白玉送子觀音挑心、金累絲鑲寶石青玉鏤空雙鸞牡丹分心、金累絲鎮寶蝶趕花簪、金累絲嵌寶石蝶戀花簪、金累絲鳳簪、金累絲嵌寶鑲玉牡丹鸞鳥紋掩鬢、金累絲嵌寶牡丹鬢釵、金累絲嵌寶石白玉魚籃觀音挑心、嵌寶石仙人騎鳳金挑心、金鑲玉蟾宮折桂分心、仙宮夜遊金分心、文殊滿池嬌金分心、玉葉金蟬簪、玉梅花簪、靈芝竹節紋玉簪、嵌綠松石花形金簪、金圍髻、寶石串珠圍髻、珠子箍兒、金九鳳鈿兒、翠藍縐紗羊皮金滾邊箍兒,南海佛楠珠,至上鳳凰簪、玲瓏翡翠玉、夜明珠、玉花簪、 紅瑪瑙手鐲、雪貝鏈、玉觀音項鏈
清裝:旗頭,前髻,後髻。旗袍
古代女子服飾的描寫
梅花紋紗袍
娟紗金絲綉花長裙 絲綢罩衣菊紋上裳 百褶如意月裙 流彩暗花雲錦宮裝
金銀絲鸞鳥朝鳳綉紋朝服 翠紋織錦羽緞斗篷 縷金挑線紗裙 銀紋綉百蝶度花裙 撒花煙羅衫 百花曳地裙 雲紋縐紗袍 藕絲琵琶衿上裳 紫綃翠紋裙 軟毛織錦披風 織錦鑲毛斗篷 素絨綉花襖
捻金銀絲線滑絲錦被 刺綉妝花裙 薄羅長袍 勾勒寶相花紋服 宮緞素雪絹裙
刻絲泥金銀如意雲紋緞裳 琵琶襟上衣 雲雁細錦衣
彈花暗紋錦服 妝緞狐肷褶子大氅 八答暈春錦長衣 對襟羽紗衣裳 八團喜相逢厚錦鑲銀鼠皮披風 雲霏妝花緞織彩百花飛蝶錦衣 織錦皮毛斗篷
碧霞雲紋聯珠對孔雀紋錦衣 鏤金絲鈕牡丹花紋蜀錦衣 金絲織錦禮服 煙雲蝴蝶裙
撒花純面百褶裙 蘇綉月華錦衫 四喜如意雲紋錦鍛 挑絲雙窠雲雁裝 碧霞雲紋霞帔 翡翠撒花洋縐裙 縷金百蝶穿花雲緞裙 宮緞素雪絹裙
刻絲泥金銀如意雲紋緞裳 琵琶襟上衣
雲雁細錦衣 彈花暗紋錦服 妝緞狐肷褶子大氅 八答暈春錦長衣 對襟羽紗衣裳 八團喜相逢厚錦鑲銀鼠皮披風 雲霏妝花緞織彩百花飛蝶錦衣
織錦皮毛斗篷 碧霞雲紋聯珠對孔雀紋錦衣 鏤金絲鈕牡丹花紋蜀錦衣 暗花細絲褶緞裙 金絲織錦禮服 煙雲蝴蝶裙 撒花純面百褶裙 蘇綉月華錦衫 四喜如意雲紋錦鍛
㈧ 中國傳統文化的產品有哪些
中國傳統物品有虎頭帽、剪紙、油紙傘、折紙扇、風箏 、中國字、玉佩 、玉手鐲、 玉如意 、玉麒麟、香包石頭鏡、藏銀飾品、水墨畫、刺綉等。
1、虎頭帽
虎頭帽以老虎為形象的虎頭帽,是中國民間兒童服飾中比較典型的一種童帽樣式。它與虎頭鞋、虎圍嘴、虎面肚兜等成為兒童服裝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特色,這些以虎為形象的兒童服飾寓意深遠,深受中國傳統虎文化因素的影響。
㈨ 中國傳統文化和它的歷史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傳統縱覽★: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琴棋書畫、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發明、民間禁忌、精忠報國、竹、民謠、黃土、長江、黃河、紅、月亮... ★農業文化★:農家、農民起義、鋤頭。 ★皇宮官府★:宮庭文化、帝王學。 ★諸子百家★: 儒家(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荀子 ;思想:仁、義、禮、智、信;四書:《中庸》《大學》《孟子》《論語》) ①道家(老子、莊子;思想:道德,無為、逍遙) ②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愛、非攻、舉賢、節儉) ③法家(韓非、李斯、《韓非子》思想:君主集權,以法治國) ④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子》) ⑤陰陽家(鄒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⑥縱橫家(鬼穀子、蘇秦、張儀、《戰國策》) ⑦雜家(呂不韋《呂氏春秋》) ⑧小說家( 吳承恩《西遊記》、羅貫中《三國演義》、蒲松齡《聊齋志異》、曹雪芹《紅樓夢》)施耐庵(《水滸傳》) ⑨兵家(孫臏《孫臏兵法》孫武《孫子兵法》思想:強調作戰前一定要做好准備) ⑩醫家(扁鵲、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 下面有著作) ★琴★:笛子、二胡、古箏、蕭、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 漁樵問答》) ★棋★: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棋盤。 ★書★: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台、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 ★畫★:國畫、山水畫、寫意畫;敦煌壁畫;八駿圖、太極圖(太極)。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傳統文學★:《詩經》、《漢樂府》、《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 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 ★傳統節日★:漢民族傳統節日近50個 。如下是15個主要節日: 春節、上元節(元宵節)、花朝節(花神節)、上巳節(女兒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鬼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臘八節、祭灶日(小年)、除夕 ★中國戲劇★:崑曲、湘劇、京劇、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 | 京戲臉譜 中國傳統文化之崑曲
★中國建築★: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台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 ★漢字漢語★:漢字、漢語、對聯、謎語(燈謎)、歇後語、熟語、成語、射覆、酒令等…… ★傳統中醫★:中醫、中葯、《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脈經》、《本草綱目》、《千金方》《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 ★宗教哲學★:佛、道、儒、陰陽、五行、羅盤、八卦、司南、法寶、算命、禪宗、佛教、觀音,太上老君;燒香、拜佛、蠟燭。 ★民間工藝★: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麵塑、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鳳眼、千層底、檐、鷲。 ★中華武術★:太極拳、詠春拳、南拳北腿、少林、武當、峨嵋、崆峒、昆侖、點蒼、華山、青城、嵩山。 ★地域文化★: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鄉、塞北嶺南、大漠風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巴陵文化…… ★民風民俗★:禮節、婚嫁(紅娘、月老)、喪葬(孝服、紙錢)、祭祀(祖);門神、年畫、鞭炮、餃子。 ★衣冠服飾★:漢服(漢族)、唐裝(漢族盤領袍)、苗服(苗族)、維服(維吾爾族)、綉花鞋、虎頭鞋、偽唐裝(滿族馬褂)、旗袍(滿族)、肚兜(滿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後的鳳冠、絲綢。 中國傳統服飾 漢服
★四大雅戲★:花鳥蟲魚、牡丹、梅花、桂花、蓮花、鳥籠、盆景、鯉魚; ★動物植物★:龍、鳳、狼、麒麟、虎、豹、鶴、龜、大熊貓...;梅蘭竹菊:梅花,蘭花,竹子,菊花。松、柏。 ★器物隨身★: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壺、蠟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寶劍等)、青銅器、古玩(銅錢等)、鼎、金元寶、如意、燭台、紅燈籠(宮燈、紗燈)、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芭蕉扇、桃花扇、裹腳布。 ★飲食廚藝★: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國菜、八大菜系(魯、 川、 粵、 閩、 蘇、 浙、湘、徽)、餃子、團圓飯、年夜飯、年糕、中秋月餅、筷子;魚翅、熊掌... ★傳說神話★:女媧補天、盤古開天地、後羿射日、嫦娥飛天、誇父逐日,精衛填海,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神妖鬼怪★:神仙、妖怪、鬼怪、幽冥;玉帝、閻羅王、黑白無常、孟婆、奈何橋···
中國傳統文化一覽表
-漢服(漢族)、藏袍(藏族)、苗服(苗族)、蒙古袍(蒙古族)、旗袍(滿族)、中山裝、其他少數民族服飾、木屐、綉花鞋、翹頭履 -中國書法、篆刻印章、中國結、崑曲臉譜、湘劇臉譜、川劇臉譜、京戲臉譜、皮影、武術 -秦磚漢瓦、兵馬俑、桃花扇、景泰藍、玉雕、中國漆器、紅燈籠(宮燈、紗燈) -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 -茶、中葯、文房四寶(硯台、毛筆、宣紙、墨)、四大古代發明(指南針、火葯、造紙術、活字印刷術) -豎排線裝書、剪紙、風箏 -佛、道、儒、法寶、陰陽、禪宗、觀音手、孝服、紙錢 -樂器(箏、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箜篌、胡琴等) -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中國織綉(刺綉等)、鳳眼 -彩陶、紫砂壺、蠟染、中國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劍等)、青銅器?鼎 -國畫、敦煌壁畫、山清水秀、寫意畫、太極圖 -石獅、飛天、太極 -對聯、門神、年畫、鞭炮、謎語、餃子、舞獅、中秋月餅 -鳥籠、盆景、五針松、毛竹、牡丹、梅花、蓮花 -大熊貓、鯉魚、芭蕉扇、風箱 -黑頭發黃皮膚、丹鳳眼 -紅旗、天安門、五角星、紅領巾、紅太陽、長江、黃河 -唐裝(漢族盤領袍)、唐巾、深衣(漢族男裝)、襦裙(漢族女裝)、直裰(漢族男裝)、綉花鞋、老虎頭鞋、旗袍(滿族)、偽唐裝(滿族馬褂)肚兜(滿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後的鳳冠 -泥人麵塑、鋤頭、束發戴冠(漢族)、清朝大辮子(滿族)、苗族銀飾(苗族)、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筷子 -華表、牌坊、長城、園林、寺院、古鍾、古塔、廟宇、亭、井、黃土、民宅 -漢字、數字8、6、4 -唐詩、宋詞、《三十六計》、《孫子兵法》、《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詩經》 -金元寶、如意、燭台、羅盤、八卦、司南、棋子與棋盤、象棋、圍棋 -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 -玉佩、鷲、千層底、刺綉、絲綢、檐 另外我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 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㈩ 中國古代女子內衣里的秘密
肚兜作為有中國特色的一種內衣早已是源遠流長了。 幾根系帶擔盡女性的柔媚,為女性表達出光滑、柔軟的特性,還將流暢的曲線訴說得完美盡致,數千年以來肚兜一直是深藏不露,過著暗無天日無私奉獻的生涯。近年來,性感嫵媚的「內衣外穿」讓本屬內衣的肚兜,當作外套甚至禮服來穿的許多女明星更加搶眼,其驚艷指數一路狂飆。又一次證明,大勢所趨的「內衣外穿」所體現的中華內衣文化蘊涵的無窮性感精髓。中國影視明星章子怡是肚兜最忠實的愛慕者,她曾說,「我的原則是不管出席什麼場合,一定選穿具中國特色的衣服。」「我的身材小巧,不適合穿旗袍,所以,還是選擇肚兜。」 肚兜古時候的稱謂很多。漢朝:抱腹和心衣;兩晉南北朝:緉襠(音兩liǎng);唐朝:內中或訶(音呵hē)子;宋朝:抹胸、抹肚;元朝:合歡襟;明朝:主腰、襕裙;清朝:肚兜;近代:小馬甲、背心。 女子內衣是在特定時間與空間中的私密性服飾。它比其他受禮法制度制約的外現服飾更自由、更浪漫而富有智慧,無論是驚艷式的風花女子,閨中式小家碧玉的少女、還是雍容華貴的命婦少奶,都特別注重在內衣的私密平台上追求個性化的藝術異彩。如果覆蓋胸背前後片式內衣,一定是前片表願望,後片表浪漫。內衣表達的是情感,它是女性私密空間中的悄悄話語,因為社會觀念的限制,所有的人生理想在外衣上根本不敢體現,但在內衣上,可以充分描畫,盡情吐露。 中國古代女子內衣以其「近身衣」的浪漫情懷在服飾藝術中獨樹一幟。它是女性私密空間中的悄悄話,是至親之間傳遞私、密、性情感的一種方式,是以一種朦朦朧朧、時隱時顯、含羞內斂充當著美、情以及身體表現的抒發載體。尤其在民間,中國古代內衣表現著更多的優雅與浪漫,通過內衣來傳頌身體語言更具想像力與創造力,給中華服飾文化增添了不少的生動和瀟灑。一經揭開它神秘的面紗,那塑身修形的造型理念、大俗大雅的配色處理、無限寄寓的圖騰紋飾、獨具創造性的技藝手段,無一不吐露出女性對生活價值理念、審美情趣、情感寄託、情愛感測等訴求的心聲。 女子內衣是中國古代女子內心情感和女事藝術的完美結合。它的精緻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奇巧方寸 中國古代女子內衣在造型理念上,強調在內衣的方寸之間通過巧妙分割來塑形修身。在款式結構的經營中注重平面形態的不同分割與布局,在奇巧的方寸分割中體現獨到的創意理念,達到平中出奇、平中出神、平中生韻。中國古代女子內衣的制式既具有合乎人體裝束的自然屬性又與習俗禮儀的社會屬性相對應。它所包含的「因人定製」、「因題定性」、「因俗定款」等一系列制式特徵中,充分體現著中國古代女子內衣文化的深邃廣奧。它從外形設計到具體的某一細節,均明晰地折射著一個制度與文化、時潮與觀念。它在款式藝術的創造法則中既有長短寬窄的穿插,又有厚薄動靜的變化並參與其他服飾的配置來構成裝束的層次化及多樣性。中國古代女子內衣的款式結構有「前後覆繞式」與「前胸單片式」兩種,分別來「覆蓋胸背」和「覆蓋胸乳」。中華內衣制式的核心體現在「以帶吊縛」、「以平裁式布帛遮束」。其「帶」的量及位置各有經營;其「平裁式」的幾何形態化布帛的分割均有變化。 從目前的資料看,款式有長方形、正方形、菱形、如意形、扇形、三角形、仿動植物形態等數大類。制式上最具特色的「束帶」穿著安排也各具千秋。「肩部吊帶式」是最常見的一種方式,"左右兩角各綴以帶"而繞頸後,以肚兜為代表:「胸兩側縛帶式」指襲衣兩側縫綴幾條絹帶折向身背後面結於右腋下(金代);「交叉結帶式」以背後兩條交叉的寬頻相聯,再用紐扣綰結)(元代);「無帶束胸式」指唐代時期的婦女內衣,胸際為「一字形」的包纏式。 色彩奇想 中國古代女子內衣藝術在色彩的創造方面有著極其豐富的想像力,體現在色彩的多樣性,地域的鮮明性,金銀的巧用化等方面。明代大詩人李漁在《閑情偶寄》中便形象地道出了人、色彩、內在服飾的異面關系。"富貴之家,凡有錦衣綉裳,皆可服之與內,五色粲然,使一衣勝似一衣……"中國古代女子內衣的色彩經營上以「濃烈煽情的對比法」和「溫情含蓄的調和法」最具特色,濃烈煽情的對比法中如紅與綠,藍與黃的強烈反差來營造一種對比力度,再用黑白,金銀的間隔安插起到豐富的效果。在色彩安排的位置上也各不相同,有居中式、角隅式、散點式、滿地式等;以「肚兜」為例,清代於民初的肚兜絕大部分均以「如意紋」線型來鑲邊作飾;對稱式的桃花十字綉幾何紋作胸際裝飾;均衡式的「喜上眉梢」刺綉偏於一隅等,體現著紋飾局的精心。在紋飾的造型手法上,寫實與寫意、省略與添加、誇張與綜合各具特徵,如「麒麟送子」中的麒麟圖形,高度概括的簡約形象大度而富有張力,形神與動態經概括提煉而顯超然脫俗,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理想祥瑞仁獸。溫情含蓄的調和法以相似,近似,同一的色彩配置經過不同的色彩面積和方位的安排,產生溫情而含蓄,雅緻而恬美的裝飾效果,例如:用一種色彩不同深淺的層次漸變來形成暈染的溫情效應。對紋飾的設色有以色配合次序、區分尊卑、表現等第等鮮明的特定性。青藍、本白、赫褐為百姓所選;粉紅、粉綠、粉藍為宮女所用;金色、黃色、明藍為皇室所選。 圖騰紋飾 中國古代女子內衣的圖騰紋飾於題材更為豐富多彩,縱情地將山水、花鳥、雲氣、吉祥物、神仙、神話故事、戲曲人物、生活人物等各類素材與元素展示在小小的方寸之間,主張著天、地、人同源同根,平等和諧的文化觀念,在身體上展露以形寫神,達道暢神來訴說寄寓傳情的美學思想。在紋飾的形、神表現上,既注重對自然景態外在美的描摹,如牡丹、雲紋;又強調物象寓意寄託及蘊意表述,如「喜上眉梢」以喜鵲和梅花的圖案來通諧;動植物圖案的組合,如「連(蓮)年有餘(魚)」、「三多之相(多子,多壽,多福)」等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吉祥紋樣在內衣平台上的傳神再現,「衣廣體壯」隱喻「衣廣而胸廣,胸廣而心廣,心廣方誌高」那物我渾融的意境抒寫,使「超以象外,得其環中」的意境更為極致。中國古代內衣藝術中的圖騰魅力不僅單純地表現在每個獨立紋樣的構成上,還體現在紋樣的經營位置和布局安排上有著獨到的創意。正宗的兜肚是繪制有「蛙」圖案。因為蛙的圖騰是女媧氏部落的標志,尤其在驪地區(今陝西臨潼地區)用五色綵線綉出蛙的半浮雕圖案是當地的傳統風俗,人們從出生,結婚到死都系著繪有蛙圖案的兜肚,以此為標記在生前死後「陰陽兩界」互認氏族。而在黑龍江的一些地方給孩子做的兜兜上縫一個心形紅布,在上面絞七個眼,是希望孩子將來比一般人的心眼多,能出人頭地,有所作為。內衣的寓意寄託及蘊意不僅充滿無窮的浪漫和美好的嚮往,同時也主倡儒家的精絮(潔)正直、修身養性的道德思想和審美思想。 裝飾手法 中國古代女子內衣在成衣創造上同樣極富藝術創造力,它的裝飾手法分別有綉、鑲、貼、補、嵌等多種技法。單在手工針法上就講究不皺、不松、不緊、不裂。追求外觀的平服、順直、薄松、輕軟。在內衣製作上強調局部綴飾的魅力,例如:乳房部位的吊帶與衣片的連接部位,用不同的盤花圖案扣來裝飾,使之奇巧動人,有的盤扣還鑲有金銀絲線,顯得精美絕倫。獨具魅力的工藝手段數刺綉工藝的運用,在內衣的刺綉方面,強調能、巧、妙、神的藝術原則,憑手工而用各種顏色的絲、棉線在布帛上藉助手針的運行穿刺,構成既定的花紋圖像或文字圖形。這種手綉工藝在內衣的廣泛運用,使內衣形象更為精細雅潔,多彩而富麗。針法上有平針綉、繞針綉,編針綉等,尤其是定針綉大膽地在紋樣上用釘針、盤針、連物、堆綾、緝珠、貼布等方法在內衣上作二度裝飾,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古代女子內衣的裝飾語匯,使內衣形象更為精細雅潔,多彩而富麗。僅貼布種類又有貼羽、貼絨、貼毛發等不同的處理,高度體現了「同量不同形」的圖案法則,精妙之處令人流連。 選材精美 中國歷史上素以「絲綢王國」慣稱,中國古代女子內衣在成衣材質選配上,同樣因人而言、因時而異,因地而別,因形款而定。「布薴有精細深淺之別,綺羅文采亦有精細深淺之別……」(李漁《閑情偶寄》),內衣材料的運用較為廣泛,除了布衣外,一些達官顯貴均穿著絲綢服飾,絲綢由於固有的柔軟舒適的特徵而備受女性喜愛,成為內衣面料的首選。作為內衣的絲綢品種很多,主要有織錦、花綾、紗、羅、絹、緙絲等。局部裝飾的選材更為精巧細致,例如:用精細的花邊滾飾邊緣;用珠粒串成肚兜的吊帶;以不同質地的綴飾來豐富層次等等,各載其中,而與制式、紋飾相輔相成,配合鮮美。 中國古代女子內衣是一部寄情的文化史,它在「僅覆胸乳」的不同幾何形態分割中達到身體與社會表情、身體與人生價值的交相輝映,並通過這個表現的平台來傳遞女子不同時代與文化的價值理念,吐露內在情愫。肚兜之露,露得含蓄、露得媚而不俗、艷而不妖,肚兜裝的流行大大地滿足了現代女性「想盡一切辦法露一切可以露的地方」的「異己時髦」,最能夠表達出東方女性的動人溫婉。中國古代女子內衣發端於名女人,又在每一位女人身上推陳出新,似乎正在超越歷史和傳統的模式,預示著嶄新的個性化著裝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