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少女前線》窯子三巨頭是誰
少女前線窯子三巨頭分別是閃電,95,dsr。此詞出自少女前線因為少前曾經有一期皮膚出了95式旗袍,又出了莫辛旗袍,而且立繪非常精準又很漂亮就有玩家p圖p成青樓,所以玩家自嘲是格里芬是窯子。
游戲背景
游戲延續了麵包房少女的背景設定,1905年蘇聯率先發現了未知生命遺跡並開展研究,人類第一次開始接觸到坍塌與逆向坍塌技術,2030年由於七名中學生誤闖北蘭島封鎖區域,遭受因遺跡物質泄露而身患廣域性低輻射感染症患者的襲擊。
前往救援的特維警察小隊行動失敗,還使得遺跡內坍塌液全面泄露,因E.L.I.D的緣故地球上適合人類居住的區域逐漸減少,為爭奪和守衛僅剩的適合生存的土地,歷史上最慘烈的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停戰之後人與人之間依然存在著敵視和仇恨,而國家的力量已經不足以維持自己區域穩定和安全,所以不得不藉助軍事安全承包商的力量,而少女前線的時間就設定在此時,玩家在其中扮演一名安全承包商旗下的指揮官,通過指揮旗下的戰術少女來維護世界的秩序和穩定。
⑵ 民國女土匪臨刑絕命照,為何身穿絲綢旗袍像貴婦
民國時期是土匪最為盛行,戰爭頻發整個國家都處在戰亂危難之中,人民飽受疾苦,民不聊生,隨著抗日戰爭的勝利,本以為國家會往更好的方向發展,誰知又起了內訌,土匪開始橫行霸道,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國家就不得不派出大量的兵力採取大規模的剿匪行動。
張淑珍被捕後,關押在長春的軍法處,後來張作霖想把張淑珍押往八面城,但軍法處覺得不能放虎歸山,當機立斷臨時處死張淑珍,並拍下臨刑前的照片送往張作霖的府上,只見照片中的張淑珍,身上穿這紫底白花的絲綢旗袍,頭上戴著黑色絨帽,化著精緻的妝容,氣質高貴,就像一個貴婦一樣站在那裡。
⑶ 邵氏電影公司的那部《軍閥趣史》里大帥在妓院里和他弟弟說話時走出來的那個女的是誰啊
余莎莉
⑷ 請大家客觀的評論一下崛北真希吧,不要復制粘貼的
她很可愛,很有親和力
野豬大改造里的她,聲音因為長期自閉而略發粗,頭發也凌亂不堪,甚至連笑都不會,給人一種很想憐愛的感覺,當我們慢慢見證她的成長時,由衷的感覺到了野豬一點一點的變化,堀北真希很完美的演繹了這個人物,這也是我最喜歡的她的一部電視劇。
亮點:業主力量!注入!
法律最前線里的堀北真希,變得更加的可愛——無論是樣貌還是角色的定位,都是可愛型的,尤其是劇中不斷變換的衣服,從女高制服,到妓院的旗袍,以及各個地點打工時的制服,都彷彿在告訴我們,這是一部專門為堀北真希打造的寫真似的SP。
亮點:不斷變化的衣服,可愛的真希
以上是為了樓主提到的兩部片子做的評價。
另外,堀北真希的確是個可愛的女孩子,88年出生,有著典型的東方少女的身材。出道很早,但是在圈內的口碑還是不錯的,而且很孝順父母。的確是個不錯的女孩。
⑸ 旗袍起源與哪
把旗袍說成來源於旗人的袍子完全是歷史的謬誤。而且錯誤流傳甚廣,真正的原因卻被有意無意的給忽略了。
旗袍,時裝,出現歷史20世紀20年代中期,距今80多年。
中山裝,時裝,1912年定型。距今歷史94年
西服,時裝,出現歷史150多年。
時裝定義:式樣新穎入時的服裝;當代通行的服裝。相對於古裝而言。我們現代通行的服裝都是時裝。
把旗袍和滿族聯系起來完全是錯誤的,滿族人從來沒有這樣的衣服。
就是在當代各民族服裝展示上,真正的滿族婦女代表從來不穿旗袍作為其民族服飾,而是穿小燕子在宮里穿媚侵稚膠擁乩砣?格格裝。大家可以去滿族網站一看就明白。滿族自己很明白,人家才不亂穿。中國的56朵金花里漢族穿的是旗袍。滿族穿的是山河地理裙(滿袍)。
旗袍和滿族人聯系起來完全是巴拿馬帽一樣的例子。
事情的本質其實是中國人隱晦中國妓史的結果。
旗袍,作為一種時裝,雖然其設計借鑒了中國中國婦女古裝的許多特點,這個古裝裡面及包括漢服也包括滿服。也借鑒了洋裝裙裝的樣式。但和中國服裝包括滿服和漢服傳統平面裁剪不同,其裁剪方式完全是洋裝立體裁剪的。這也是歷史上各地追不上上海新樣式的原因之一。
上海開埠後,上海的妓業也興盛起來,最初上海的妓業完全是江南老派作風。
滿清滅亡後,對服裝的束縛放開了,衣服可以隨便穿了,不用擔心殺頭了。但那時候沒有旗袍。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許多白俄妓女來到上海,她們穿著緊身的連衣裙,顯得身材優美, 當時日本妓女也大舉登陸上海,東洋堂子以作風大膽曝露而聞名。她們給上海的妓女帶來了沉重壓力。上海的書寓、長三(高級妓院的類別)里的身材優美的紅姑娘為搏出位,請人設計穿上了凸現身體部位的長袍,當時還有長袖子,類似於今天的越南旗袍。還不是我們今天習慣的樣子。畢竟一開始,沒有那麼大膽,敢於漏出身體。
有人說,是上海的女學生首先穿起來旗袍的,根本是胡說,五四時候的學生裝大家應該都有印象,什麼時候中國的女學生能有那麼大的膽子率先穿出來爆漏身體的衣服。況且,穿旗袍對身材的要求非常高。就是現在能有幾個大學生能把旗袍穿好看呢?
滿清被推翻後,很多漢人不願意再穿被強迫穿的滿式衣服樣,但漢人原來服裝又弄不清楚,所以戲服、西裝、日本學生狀、新樣式、洋裝等紛紛登台,式花樣百出,穿啥的都有,千奇百怪的衣服都有人穿。所以妓院里在民國10多年後出現大違女人傳統的漏體裝並不意外。但是這在當時是部分高級妓女的服裝,很新鮮。
那些妓女為了提高身價,紛紛冒充旗女,因為當時旗人滿清時地位較高,滿清亡後旗人失去了民族特權的鐵桿莊稼收入,不得已自己開始謀生。滿清時期是沒有旗人妓女的。但滿清滅亡後,滿人地位驟降,為謀生,為娼者確實不少。這種資料可上滿族網站讀到。但當妓女也不是說滿清滅了,旗人馬上就去當妓女了,而是由一個衰敗的過程。 往往是原來的貴人,實在是沒有撤了,才去當妓女的。 而嫖客呢往往有一種心理,越是曾經身份高貴的女子,就越有人嫖。這種心理,現在也一樣。
於是那些所謂的高幹旗人妓女穿得,設計的新樣式衣服遂有旗袍之名。但民國初年,正經人家的女子是絕對沒有人穿這種凸現身材的衣服的。而那些低級妓女是穿不起的。旗袍不是廉價的便宜貨。
後來隨著社會的開放,出現了舞女這種職業,為工作方面,20年代末期的上海舞女穿上了這種時裝,舞女的性質本來和妓女就有點類似,呵呵, 後來成了上海交際花的標准服裝。30年代於是旗袍遂在時髦女子中大興。
外國男人接觸的中國女子就那拋投露面的幾種,以至於某些外國人以為這是中國所有女子的服裝,實際上只是時裝中的一種。 解放後,尤其是抗美援朝後,旗袍作為時裝不再流行。而中山裝大興。
改革開放後,旗袍又重新有人穿。只不過由於它比較貴,而且身材要求高。在大街上穿的行人還是很少。
□QxD◇你問的旗袍起源與哪的東西,一般我跟朋友都是在★19購正品店W找相關欄目的,你可以網路搜索19購正品店,★朋友們都是在那裡淘了不少好東西。能幫助到你的這些了,如果你找不到再站內M我,很不錯的一個地方,希望你能找到你滿意的!☺f2011-7-7 15:14:22㊣
⑹ 一部民國時期電視劇,有個情節是吃飯的時候侄子偷摸姨太穿旗袍叉開的腿
電視劇名字為:《新亂世佳人》。
類型劇情:家庭 導演:范小天、馬中駿
編劇:黃蓓佳 首播時間:1997年
劇情簡介:
董姓和冒姓是海陽城著名的兩大家族,董太太心碧天生麗質,自幼身陷妓院,被調教得風采不凡,十六歲在京城第一次接客,巧遇北洋軍隊的中將軍需官董濟仁,此後她跟隨濟仁走南闖北。
十年後定居濟仁故鄉海陽,主持家政,她生有五女一男,潤玉、綺玉、思玉、煙玉、小玉和兒子克儉,濟仁的二弟濟民曾東渡日本讀書,歸國後在黃埔軍校講授兵法,大浪淘沙中賦閑回家。
他為人刁鑽,謀算大房的家產而處處與心碧為敵。他勾搭了濟仁的小妾戲子何鳳嬌,使之懷孕生女,卻不料何鳳嬌又委身予濟民浪盪兒子克勤,演出一幕幕家族丑劇。
濟仁氣病交加,詢醫問葯中,和中醫世家出身的風流俊逸的薛暮紫,又生一段若有若無的情,後與戰亂,一家人又經許多風風雨雨。
(6)妓院旗袍擴展閱讀:
此劇雖沿用「亂世佳人」一詞,但比它線頭更多,「佳人」更多,人物命運更為紛繁復雜,體現了電視劇與電影相比較之下顯出更多的容量。
董心碧的重頭戲在其成為董家之婦,眾「玉」之母之時。她是個端莊秀麗、堅強柔韌而極具聰明才智的中國傳統女性,與此同時恬妞形象較為吻合。
飾演劇中男主角的湯鎮業,此番與其弟湯鎮宗聯袂出演,導演本有心請湯鎮宗了演劇中另一重要人物神醫薛暮紫,但湯鎮宗在《百年沉浮》中的拍攝檔期與之相沖,故而只能演另一個人物。
飾演何鳳嬌這個空虛而墮落的戲子的是1987年的亞洲小姐邱月清,俏麗和嫻的邱月清是香港演藝圈少有的單乾的。
⑺ 旗袍1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旗袍1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夜色如漆的天空沒有一絲風,遙遠天邊最亮的那顆星忽隱忽現,像危在旦夕的長者一吟一唱,其他繁星像看熱鬧的旁客,不屑一顧地孤芳自賞。天空下華燈初上的不夜城,電車不顧路人的安危笛聲四起;斑駁廢舊廠房門口雜草中躺著的嬰兒號啕大哭;年輕的母親嘴裡淌著血聲音嘶啞地乞討;妓院門口的姑娘像嗜血的蒼蠅,來往的過客一個都不放過;一邊喊著閃開一邊橫沖直撞的軍用卡車連續撞倒四五個街頭攤位,從小販身上碾過之後揚長而去,他們開心地大笑著,活像孩子們玩耍一群螞蟻般的簡單……
即將大學畢業的女大學生關萍露與同學們站在人潮洶涌的十字街頭,他們慷慨激昂地大聲演唱著:「九一八,九一八……」路兩邊的街燈格外耀眼,粉色如脂的旗袍把所有的光芒都散到圍觀的群眾身上。每個人都被感染著揮臂高呼:「還我東北!抗戰到底!」剛剛走過的麻花辮小姑娘也情不自禁地加入聲援隊伍,但很快被趕過來的一位麻子女拽走了。此刻,路燈上停靠的一隻只飛蛾也愈擠愈多,好……
應該是你需要的吧
⑻ 為什麼一堆漢族人在華服日想要穿旗袍
你以為有個旗字,就是只有滿清的旗人才能穿的嗎?那就是望文生義了,旗袍原稱祺袍。旗袍也不是滿族所創的服飾,而是漢族所創的服飾。就像苗刀,也並不是苗族所創的刀,而是明朝名將戚繼光所創的,苗即是修長的意思。很多時候,都只是個習慣稱呼而已,很多缺乏文史常識的人,就習慣望文生義。
論及旗袍風尚的起始時間,通常認為在20世紀民國時期,鄭逸梅先生即稱 「原來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國後始御之」 。至於具體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對比較含糊。周錫保先生和張愛玲女士均以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後,周氏還以1923年的畫報等資料推斷,所謂旗袍在其時的上海數十人中不過一二 。事實上,以當時上海的新聞界對社會現象敏感程度,一種新式樣的風行必然會引起廣泛的關注,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報》等報紙上很難查到有關於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資料為旗袍在1925年的出現提供了佐證 。在作為舊帝都的北京,也有記載表明旗袍時尚始於1925年 。因此,將旗袍流行的起始時間視為1925年當為合理。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 ,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 ,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格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
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禮儀服裝。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
以卞向陽教授《論旗袍的流行起源》 為代表,認為旗袍是中國服裝傳統的西化變異。融合了旗袍馬甲和文明新裝的特點, 同時又結合了西式裙裝的配伍形式, 構成了既有西方流行的影子而不同於中國傳統袍服,又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和時代象徵的新時尚流行和服裝審美的特點,可為中西服飾交融的設計典範。他同時認為「旗袍」名稱的起源是一種「誤稱」,因為較早倡導旗袍的群體都是都市中受西學影響較深、追求男女平等反對封建禮教的新女性、學生等社會群體,她(他)們絕大多數是漢族人,她(他)們的祖先在清初經過流血抗爭才為漢族婦女取得不穿滿式服裝的權利,她們不可能去復辟帝制時代的、還是異族壓迫者的服飾,所以旗裝袍在民國復辟的條件並不具備。
而民國之時「旗袍」的稱呼之所以最終會流行開,是因為整個清代,漢族女裝依然保留漢族女性傳統的「上衣下裳」制。除了貴族命婦禮服外,尋常女子一般並不穿袍服,而旗女不論貴族女性禮服還是尋常女子的日常服飾卻都是袍服。因此在長達近300年時間的潛移默化下,普通人已經習慣了「女子穿袍=旗女之袍」的歷史記憶,所以在民國旗袍開始出現的時候會給普通人一種這是「旗袍」的聯想。實際上民國旗袍首倡群體並不承認「旗袍」這個稱呼,而是「只叫它做長衫、長衣或長袍,與男性服裝混為一詞,1926年2月27日上海《民國日報》有短文《袍而不旗》,提議改稱「中華袍」。又有人提議叫做祺袍的,但兜兜轉轉的,最後還是叫回旗袍了。
看看下面某些人,就喜歡在那歪曲事實,自我矮化。本來根本就不算什麼事,就是某些人太敏感,太過於小題大作,太過耿耿於懷,把本來很多是好事,也歪曲成壞事,然後上綱上線,越歪越離譜。他們一方面內心充滿憤恨,憤世嫉俗,另一方面卻寧願相信漢人很蠢,寧願相信漢人一切都是剽竊欺詐,總喜歡看點破事就扣到所有人頭上,然後噴個沒完沒了。這些奇葩的思維到底是怎麼來的?
⑼ 張愛玲的旗袍上為什麼會爬滿虱子她晚年頻繁搬家的原因是什麼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 張愛玲在《天才夢》中如此說道,她一生酷愛旗袍,但她心愛的旗袍上時常爬滿虱子。
晚年的張愛玲生活漂泊不定, 僅4年時間搬家次數高達180次 。而屢次搬家的原因就是旗袍上的虱子。每搬到一處,這些虱子就如影相隨,將她漂亮的旗袍咬得斑斑點點。
晚年的她痛恨這些虱子,可總也擺脫不掉。於是很多人認為, 張愛玲所指的虱子實際上是這一生當中給過她傷痛的人。 她的一生,極為不幸,讓人萬分感慨。
1920年,張愛玲出生在上海一戶名門之家,自小接受良好教育,幼時的她早將四書五經倒背如流, 7歲開始寫作,小學時就已發表多部短篇小說 。
可學習優異的張愛玲唯獨缺少父母關愛,父母關系極其惡劣,自打張愛玲記事起兩人時常吵得不可開交。父親抽大煙,逛妓院,張愛玲的母親絕望至極無奈離家出走,在張愛玲10歲時,父母終選擇離婚,張愛玲跟隨父親生活。
整日抽大煙的父親甚少關心女兒,對張愛玲用極其暴力的方式加以管教 ,後張愛玲的父親又續娶一位女子進門。
繼母的到來,讓這個家一直雞犬不寧,她對張愛玲百般虐待,讓幼小的張愛玲在寒冬臘月里穿著破舊不堪的衣物,小腳凍得生疼的張愛玲在寒風凜冽的冬夜裡挨凍受餓。繼母變本加厲的折磨,張愛玲只能默默忍受。
她的童年蒙上一層灰暗的陰影,可繼母繼續給張愛玲本就傷痕累累的心靈硬生生地撒上一把鹽。
一次,繼母小題大做,當時家中高朋滿座,繼母的尖酸在當時體現得淋漓盡致,她當眾出言中傷張愛玲。在繼母的煽風點火下,張愛玲被父親暴打一頓。每當父母吵架時,張愛玲就蜷縮在角落中,孤獨和黑暗包圍著她。
她忍無可忍離家出走,投奔生母,企圖在生母身上找到自己缺失的愛, 可生母強制孤傲的張愛玲做一個善於交際的名媛。在生母身邊,她感受不到一絲溫暖,她與母親之間逐漸有了很深的隔閡。
後來生母把張愛玲送到倫敦留學。通過努力她考取倫敦大學,幾年後,學成歸來的她離開倫敦來到香港開始寫作,這時她的生活才平靜下來。這樣平靜的日子很短暫,一個叫胡蘭成的男人闖入她的生活。
胡蘭成讀完24歲張愛玲寫的小說《封鎖》後,對她崇拜至極,而這不過是她一時的狂熱。
他年長張愛玲14歲,且有家室。 24歲的張愛玲從未戀愛,極度缺愛 ,胡蘭成不費吹灰之力就撩撥上才女張愛玲,張愛玲不顧一切地愛上胡蘭成,從未考慮過未來。
胡蘭成是極其不靠譜之人,他為追求張愛玲拋妻棄子,並信誓旦旦地對張愛玲說道: 「願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只是他從未認真對待過張愛玲,可張愛玲偏偏相信胡蘭成那張騙人的嘴。她墜入愛河就忘乎所有,為了胡蘭成,她可以卑微到塵埃中。
不久,張愛玲和玩世不恭的胡蘭成結為夫妻。憧憬美好愛情的張愛玲對胡蘭成傾盡所有,哪怕他被國民政府通緝四處躲藏,張愛玲也一如既往地守候在他身邊。
她的深情款款終換來胡蘭成的喜新厭舊,胡蘭成依舊尋花問柳,時常夜不歸宿。 他和年僅17歲的小護士范秀美糾纏上。得知此事的張愛玲坐上火車來到他身邊期盼花心的他能回心轉意。可他白天與張愛玲相伴,晚上又去范秀美那裡談情說愛。
面對胡蘭成的負心,張愛玲心碎不已,可她始終放不下這個男人。胡蘭成決絕地離開張愛玲,將別的女人擁入懷中。而張愛玲背負上漢奸老婆的罵名,她還將自己辛苦賺得的30萬稿費交給胡蘭成,希望逃難的他不至於那麼落魄。
這場悲催的愛情已隨風而去,張愛玲為撫平內心的傷痛,全身心投入到創作當中。
她的心千瘡百孔,可到底還是沒遇上良人。 32歲的張愛玲離開這個傷心之地,獨自前往香港。 三年後,她飛往美國定居。在異國他鄉,她與第二任丈夫賴雅相遇。
此時65歲的賴雅只是一位平庸的德藉劇作家,而張愛玲才36歲就已是知名作家。這一次她又義無反顧地愛上這個糟老頭,他們很快進入熱戀當中,半年後,兩人步入婚禮的殿堂。
婚後的甜蜜轉瞬即逝,三個月後,賴雅中風倒下,兩人的生活陷入困頓當中。張愛玲一面照料著生活不能自理的賴雅,一面拚命寫作來維持生計。
1967年,賴雅離她而去,張愛玲不離不棄照顧他長達10年之久。
賴雅的去世,讓張愛玲一蹶不振,她再也沒創作出驚世之作。在朋友的幫助下,張愛玲才從悲痛中走出來,她到加州大學任職,整理自己出版的小說。
52歲的她搬到洛杉磯居住。她與世隔絕,閉門不見客,從此孤苦伶仃。 她就這么幽居長達23年之久。 75歲的她一個人躺在地板上悄無聲息地離開人世。死後第7天,她的屍體被人發現,按照她生前遺願,她的骨灰撒入太平洋。
這位「上海灘最紅的作家」永遠離開了深愛她的讀者。幼時的家庭給她的陰影,成年後負心漢給她的情殤,成為她永遠揮之不去的痛,這些或許就是她所說的虱子。
她晚年身著旗袍,只是身上的旗袍不再華麗,而是有了陳年的霉味,上面布滿了虱子啃噬的小洞。 她明白,現實的虱子是可以除掉,但她心中的那些「虱子」在時刻折磨著她 ,她遠離過往,頻繁搬家也擺脫不了這些「虱子」。
張愛玲有著絕世的才華。她寫的傳奇小說洞察世間萬物,看透男女之愛。可現實中的她卻看錯人,把真心錯付他人。她的一生讓人嗟嘆不已。
⑽ 旗袍的由來是什麼
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滿漢並存。
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期,滿漢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 ,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清代旗裝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盡管旗袍改於滿族婦女的旗裝,但旗袍並不是旗裝。旗袍是帶有中國特色、體現西式審美、並採用西式剪裁的時裝。旗裝是滿族的民族服飾。
民國旗袍起源的原因,有眾多學者和當時的媒介認為,民國初女子為尋求思想的獨立和女權的解放,效仿男穿子長袍是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