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婀娜旗袍詩散文
迷戀旗袍,卻不知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也許是在看過張愛玲筆下用旗袍演繹人生的女子之後,也許是看了電影《花樣年華》里婀娜嫵媚的張曼玉之後,也或是,色戒里的湯唯穿旗袍出現驚艷的那一剎。迷戀旗袍,迷戀它的瀲灧生姿,迷戀穿起它時靜靜的時光。旗袍,像是浮生里低吟淺唱的詩歌,有著極致韻味和灑脫,也寄託了太多時光與心事。
年幼時,看過大人穿旗袍。錦綉的絲線,復雜的花紋,伴隨著身體的曲線妙曼生姿。浮光深處,是被旗袍包裹的鮮活生命,走過街頭,走過小巷,走過煙火的人生。從遠處望去,在那朦朧的夜景中,一群穿著旗袍的女人招搖地走在街上,她們嬌笑著,手裡拿著一塊絲帕,或是抬起手擦擦額間,或是輕掩嘴笑著,看著她們扭動著身姿從容而過,最後只留一個讓人心魂盪漾的背影。旗袍,總能讓女人變得更溫柔風情,穿起旗袍的女人,舉手投足間有種不知明的魅力,彷彿,只要你看了一眼,就再也移不開眼睛,你的心你的魂就生生地定在了那個倩影上。
一直覺得,穿旗袍的女人,都是有故事的。喜歡看張愛玲穿旗袍的那張照片,高高的領子服帖在優雅的脖頸上,再往下,是被旗袍包裹住的身軀。那張照片上的張愛玲,頭顱高傲的揚起,以一種亘古的姿勢定格。輕盈的旗袍下,又掩藏著怎樣桀驁的靈魂?她說:「生命 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那她在這張袍的包裹下,又經受了多少虱子瘋狂的撕咬?穿旗袍的女子,有太多惆悵與寂寞。隔著絲金點綴的旗袍,就能聞到歲月的味道。淡淡的愁與澀,浸透每一件旗袍,收在櫃中,是不能觸摸的流年,穿在身上,是歷久彌新的風塵。
旗袍的美,是《傾城之戀》里白流蘇淡淡的婉約氣質,是旖旎的舊上海暗生的風情,是半世紀前東方女性特有的古典韻味。旗袍,彷彿承載了幾世的風雨,從舊上海嘎嘎的汽笛聲中走向現在。越久的時間,越能釀造出旗袍的獨特韻致。淺色碎花的旗袍,有一種靈動的美,星星點點的碎花,是時光里綻放的年華,素靜安然。而錦綉花紋的旗袍,總是帶些頹靡的艷,是深夜裡暗笑的玫瑰,帶著妖嬈冷艷的刺,或是一朵朵傾世的牡丹,轟轟烈烈地盛開在絨面綢緞上,以一種不甘的姿態包裹著每一個寂寞的靈魂。
曾看過《花樣年華》,驚嘆張曼玉能把旗袍穿出生命。每一次的換裝,都意味著新的情緒。似水的年華里,相遇了一個知己,於是旗袍變得更有生命。「我們不會像他們一樣的」是誰先把承諾打破,讓旗袍美到窒息?幽暗的樓梯道里,古老的音樂不停地放著,誰一襲旗袍款款走來,驚了浮世?你來,我往,這一切如旗袍一樣沉默,但每一個擦肩,都在日後變成明媚的思念,讓一地的奼紫嫣紅開遍?穿上旗袍的張曼玉,是有自我的。她能把旗袍穿出傷感與哀怨,也能讓故事沾染韻味和端莊。她的旗袍,在夜裡折射出嬌羞的影,等待一個人撲捉,可那個人最終沒有走上前,於是結局把慰藉變成了回憶,留在了相聚的那些年裡。走廊里,樓梯口,包房道上,旗袍,總掩藏著太多秘密。那些相知相守的時光,那段歲月靜好的日子,終於在一枚船票里擱淺。曾經穿旗袍的婀娜背影,隨著曲終人散定格在不能說的時光里。許多年後再回首,旗袍依舊留在那裡,招搖了浮生,迷亂了人世。
旗袍,可以美麗到讓人驚艷,也可以荼蘼一樹的花開。《金陵十三釵》里的旗袍,有一種不死不休的美,散發著氣場與熾烈,讓人心驚。玉墨一身暗綠色的旗袍,撐起了旗袍極致的美感,她的每一個回眸,都讓人窒息。灰色的硝煙里,旗袍的影頻繁地出現,那是一群旗袍女子從遠方走來,婀娜的倩影沾滿了風雨,她們走過苦澀的塵世,留下驚艷的過往,把旗袍的艷麗穿出了純粹,把不能言說的辛酸變成了笑靨。多少次,她們的笑,大氣又無謂,沉重又傷悲,嘴角勾起的是看不透的人世薄涼。風塵高調的旗袍,招搖在動盪的煙火里的旗袍,是女子不甘沉淪的命,也是讓人心疼的俠骨柔情。旗袍雖然華美,但很少人能穿起它的悲,濃烈到極致的美,註定要被摧毀,太過驚艷的東西,往往背後掩藏了太多無人知的故事。秦淮河畔,一群舞女的艷俗,總能為歷史塗抹濃重的`一筆,讓後人感慨嘆息。秦淮煙酒深處,旗袍,始終以一種驚艷的美,詮釋著不能說的悲……
又見王佳芝的旗袍,蝴蝶的盤扣結出一種雅緻、灑脫的心境。心若喜歡,旗袍的顏色就是淡的,淺色的花紋里有一種古典的雅緻,一身輕盈的旗袍,能淡化內心的沉重。心若不喜,就把眼線描上,紅唇畫好,一襲重色的旗袍勾勒出灑脫的時光。即使眼前是面對著重任,王佳芝也也能用旗袍遮掩眼裡的慌張,不管是石綠素底蘭花長旗袍還是孔雀藍空花的鏤空旗袍,總能被她穿出一種淡然和從容。旗袍,能把一個人的身層層包裹,卻不能束縛一個人的心,對一個不該動情的人動了真情,或許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心拿出,然後穿著旗袍死去,告訴別人,我的一切還在這里。一枚六克拉的鑽戒,可以俘獲一片真心,也可以置人於死地。但無論結局如何,相信那段淡然灑脫的時光依舊在這里,是愛是恨,是生是死,是醉是醒,是留是去,一切都藏在旗袍里。
迷戀旗袍,迷戀它掩藏的故事和身後不可追究的歲月時光。喜歡穿起一件旗袍,打著一把紙傘,走在青苔小路上,那時候,天或許在下濛濛的小雨,但心一定是放晴的。聞著空氣中混合著的淡淡泥土清香,走在無人的地方,遠方黛青色山巒若隱若現,天上的雲少了一個角,聽著鳥啼鶯轉,聞著清新花香,任時光安然長好。亦或是走進江南的古巷,路過青瓦紅牆,看遍鶯飛草長,佇立在老舊的橋邊,看橋上熙熙攘攘,聽橋下湖與水擁抱時的清唱,讓旗袍的風姿,點綴江南水鄉溫柔的舊夢,讓旗袍的流影,都被歲月悄悄地暗藏。
心靜時,無人處,穿一身旗袍,婀娜走過,留下一地暗香。不要言說,不要回望,待後人發現,那是深深淺淺的詩行。
2. 進校拍攝的旗袍女已涼涼,直播間僅二三十人,還在繼續懟網友,你怎麼看
女網紅「小沐沐」爆火,她因穿著旗袍裙假冒安徽工程大學生畢業,被校領導通告去治安室報道。該女網紅變成強烈反響的話題討論,很多新聞媒體都是有報道這事。因而,說起曝光率早已夠高了,她本應當可以火上一把。
但是她火不起來也許也是有緣故的,自身也沒啥直播內容,視頻也全是一件旗袍裙傍身。此外和粉絲的互動交流依然「氣質」很高再次懟網民,自然她的發表評論確實有一些不太友善。
3. 求一個視頻,是第五人格應該是全員一起跳桃花旗袍的MMD視頻(在19年中左右百度上面看見的想求作者)
求一個視頻是第五人格應該是全員一起。跳桃花旗袍的視頻。在19年中左右網路上面看見的。想求作者。這個你可以去b站看看,有沒有視頻?然後你再問問up主能不能把視頻給你
4. 什麼書有王倩
王倩:《書的氣息》
讀書有時似乎是讀一種味道,一種氣息,一種感覺,朦朧微妙而難於言傳。那些曼妙的文字有時也會褪色,那些精深的思想有時也會黯淡,而那種味道,那種氣息,那種感覺,你自己都並不曉得你是記得的,卻是明明白白地一直在那兒放著微弱的光的。
- 大而化之,不僅是書本文字,萬事萬物似乎都有屬於它們自己而又彼此相通的感覺,在那張感覺的網上觸動一個結點,便會有成千上萬個結點依次閃亮。比如在街道上重新聽到某個奇妙時刻曾經響起的那首歌,心底會漾起一種叫做愛情的感覺,那種融融的暖意和觸電般酥麻的震顫一直傳遞到發梢和指尖。
據說人記憶最久的是氣息,你可能忘記了某人的面孔,忘記了他眼睛的光亮和唇的線條,但與他相近的氣味卻會將關於他的記憶從回憶的深潭中打撈起。或許這一點於萬事萬物都是相通的,在那麼一個奇妙的時刻,某些表面上看似毫無邏輯關聯的事物卻能夠將那種味道,那種氣息,那種感覺,在瞬間喚起,在你猝不及防的狀態下,劈頭蓋臉地向你砸來,漫上你的思維,將你的周身盈滿。那個很小的火花所點燃的火焰,順著千絲萬縷的脈絡燃燒蔓延,將一個思維的世界悄然點亮。
蘇轍在《上樞密韓太尉書》中就曾說「以為文者氣之所形」。他舉的文氣的例子是孟子:「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今觀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蘇轍對於氣形成文的表述則是「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氣是中國哲學很微妙的一個概念。中國的一種創世觀便是宇宙本源是氣,清氣升而為天,濁氣降而為地。
在我的觀念里,中國人將一種極其本源宏大而又微妙得難於言說的概念用「氣」來表示,大致是一種孕育天地萬物,也作為許多重要的抽象概念本質及世界運行原動力的一種物質,流動、無形、充滿力量並且無處不在。這個概念是已至極致的,不可再用其他事物闡釋,不可分的。它本身是自明的,難於用語言表述傳達,只能憑借個人靈性領悟體味。
李塗在《文章精義》中用水來形容不同文人文章的感覺:「韓文如潮,柳文如泉,歐文如瀾,蘇文如海。」此語被後人反復引用作對上述四者的評價,應該是因為這譬喻極精當貼切地形容了四者的文風文氣。聞此語時,昌黎文之激盪澎湃,柳州文之澄澈清幽,六一文之流轉明快,東坡文之汪洋恣肆,如潮漲,如泉涌,如瀾起,如海騰,四水洪波湧起,如在目前。
張愛玲說過,有些書不喜歡看,正如食物味道不合胃口,我想應該很貼近我的觀點。(她舉的不合胃口的書的例子被我隱去了,因為恰巧合我的胃口,隱去了,免得傷感情。畢竟大家對事物的胃口不一,大家對書的胃口原本也應迥異,沒有必要因為胃口的差異大相齟齬。)
張愛玲是極喜歡描寫感覺的,常用看似完全不搭界的某一事物來形容另一事物,乍一讀覺得驚詫,奇怪她怎麼可以這樣寫,但從頭腦中一過那感覺竟是那樣契合,那是在某一個更深的層次、內在的一種相似性,自己竟想不出更妥帖的方式來形容那種感覺。比如她說回憶:「回憶這東西若是有氣味的話,那就是樟腦的香,甜而穩妥,像記得分明的快樂,甜而悵惘,像忘卻了的憂愁。」(《更衣記》)。
又比如她講照片:「照片這東西不過是生命的碎殼;紛紛的歲月已過去,瓜子仁一粒粒咽了下去,滋味各人自己知道,留給大家看的惟有那狼藉的黑白的瓜子殼。」(《連環套》)。張愛玲文字的妙處,就好像《紅樓夢》中香菱談詩的好處,「有口裡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必是真的;有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情有理的」,「難為他怎麼想來」。張愛玲說還沒有過何種感覺或意態形致,是她所不能描寫的,唯要存在心裡過一過,總可以說的明白,這應該是很貼切的自我評價。
每個作家大概都有屬於他或她自己的一種特別的氣息、感覺,就如同他或她文字的指紋,是獨一無二的。張愛玲的感覺就像她那襲華美的袍(當然,沒有虱子),應該是貴重的絲綢織就,細軟,墜手,而有點涼涼的絲滑,針腳細密地綉著大朵深紅近黑的花,華麗而隱約溢出點毒汁,袍的邊緣可以影影綽綽地看到點袍里子,是病態的半透明的蛋清白。我想像她最廣為流傳的那張照片中的旗袍大約應是這樣的,只可惜是黑白照片,看不到顏色,也看不見里子。
所以從氣息的角度來講,愛讀哪本書其實是讀到氣味相投,讀到自悅自喜,讀到心醉神迷,讀到情不自禁,讀到旁若無人自笑自語,讀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亦未足以盡其歡欣,讀到眼睛看著那文字心裡有說不出的無盡歡喜。相投的氣味產生一種氣息上的共鳴,共鳴才會產生最強烈的震盪,便是所謂「於我心有戚戚焉」,恍然間心動了,或如當頭棒喝、雷轟電掣,或者,是心尖微微的一顫。
- 氣味相投的一種便是氣味相仿,自己曾有過與書中相似的體驗,相似的感覺,相似的思想,便會有種另一個我寫了這些文字的感覺,特別是「吾有之於心,而口不能言」,而被那更有閱歷,更有思想,更有智慧,更有文才的另一個「我」將自己想表達的付諸文字的時候,會有種無以復加的認同感。特別是在別人的文字中讀到自己內心深處潛藏的,那種通常不被人們表達的感覺,更是會不由自主地產生莫名的悸動和狂喜的震顫。這或許是由於人們本能地在這世界上尋找相似。人們追求自我的唯一性,希望自己是獨一無二的,但也會害怕寂寞啊,會希望找到相似來證明自己並不是孤零零的一個人。
我最煩閑談碎語,雞毛蒜皮,覺得浪費生命,且有種市井的惡俗之氣。但讀張愛玲的散文,讀她以「一個俗女人的心性和口氣」嘟嘟嘟的嘮叨,卻有一種小小的歡喜。大概是由於從中找到了相似的緣故,比如張愛玲說她「和老年人一樣的愛吃甜的爛的」就頗合我意,令我有種想掩口竊笑的小歡喜,覺得很是有點得意,因為找到了和張愛玲的相似點。
書的氣息的成因是很復雜微妙的,比如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人物命運的百轉千回,角色的面容、動作、神情,甚至手勢,顰笑,嘆息,背景和其中或有意展現或無意流露的某些細節,這些蘊含了太多情感和沉思的細節通常被稱作意象,像是聖艾修伯里的星空之下的沙漠和杜拉斯的明亮放光的天宇,還有書中主導元素的選擇,像是羅曼•羅蘭選擇音樂,米蘭•昆德拉則選擇愛情,甚至於語詞微妙的選擇、運用和說話的方式、口氣……這一樁樁一件件各自的氣味合流匯聚,融融而一,交融成渾然一體的獨特氣息,在文字的周遭彌漫、逸散。
這氣息有時,應該說是經常,並非僅僅由單純的文字本身生發,而是再助以文字引發的聯想帶來的氣息。朱自清在《咬文嚼字》中對文字引發的聯想有極精闢的一段論述:「聯想的意義是文字在歷史過程上所累積的種種關系。有如輪外月暈,暈外霞光。其濃淡大小隨人隨時隨地而各各不同,變化莫測」;「文學的文字有時必須顧到聯想的意義」;「直指的意義易用,聯想的意義卻難用,因為前者是固定的後者是游離的,前者偏於類型後者偏於個性。既是游離的個別的他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蘊豐富,也可以使意義含糊甚至支離。」
這聯想的意韻就如同被單純文字本身的卵石激起的水紋,一環環盪漾開來,形成的內涵的豐富度遠遠超乎文字本身,種種聯想的暈外霞光交融成一派融融的光亮,無限豐盈的氣息令我們胸腔擴張,貪婪地一次又一次深深呼吸。
某個彷彿有天光啟迪的時刻,回頭去看自己走過的路,驚異而欣然地發現這些書們居然已經陪我走過了這么多年。這些年來文字的雪花靜靜地落在周身,落了一地。相處的時候有含笑的淚啊也有凝重的嘆息,並不全然是純粹的歡喜。有太多難以言說也有太多欲言又止,語言難以表達那種太過宏大或微妙的感覺所以難以言說,太觸及內心只想私藏的部分因而欲言又止。不過還是一直很好奇,不知別人是否也有我這種對讀書的小小感覺,所以寫下來,滿心喜悅地閉上眼睛,希望可以看到某個人讀後也可以掩口竊竊地笑。
5. 完美葬心散文欣賞
很久以前,聽過一首曲子,纏綿,凄怨,聽得人戚戚切切,柔腸寸斷,欲哭無淚。從那時起就喜歡上那首歌曲,卻一直不知道它的歌名。
今天晚上,無意中看了一檔娛樂節目,作客節目的是亞洲國標舞皇後瞿臘佳,一個漂亮的彝族女子。采訪中播放了她和夫君成兵用倫巴精心編排的一個舞蹈——《葬心》(之後叫《別》),舞曲就是我多年前聽過的那首曲子。直到這時我才知道,這首歌曲叫《葬心》,是電影《阮玲玉》里的一首插曲,由黃鶯鶯演唱。
一直以來,我不是很喜歡看舞蹈節目,因為缺乏藝術細胞,無法完全理解肢體語言所要表達的含義。但這一次我卻目不轉睛把《葬心》看完,因為僅僅是開始的出場,我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
黑暗的場景,閃電雷鳴,成兵出場了,一身上三四十年代上海灘小坤士的打扮:黑色條紋西服、硬領襯衫、花領結,十足的坤士,又有那麼一絲玩世不恭,而瞿臘佳則是一身色彩艷麗的鏤花旗袍,額上緊貼烏雲般的卷鬢,旗袍的叉開得很高,曲線優美,十足三十年代的上海灘小資女人。成兵拎著一隻藤條箱走出來,瞿臘佳哀怨地追出來。一段粵語開場白讓人彷彿回到了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香港:是我,如果有多一張船員票,你會不會同我一起坐?這是《花樣年華》里的一段台詞。緊接著,凄楚委婉的《葬心》柔柔響起,一出生離死別的悲劇開始上演。
這是一個與眾不同的舞蹈,也是一個完美的舞蹈,它首次採用了中國元素與拉丁舞融合。拉丁舞源自西方,原本就是一種熱烈奔放的拉丁舞,可是在《別》這個舞蹈里,觀眾卻依然能從瞿臘佳和成兵標準的倫巴舞步中領略到愛情的嫵媚纏綿,悲歡離合。它用一種全新的方式來闡釋愛情的忠誠與背叛,來演繹愛情的凄楚和哀怨,讓我們既欣賞到了西方舞種的魅力,同時又再次領略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這是一種非常難得的.結合。
牎對嶁摹煩瀆了濃厚而又浪漫的懷舊色彩,舊上海三十年代的背景,藤條箱,硬領襯衫、花領結、旗袍,留聲機……特別讓人感動的是,在舞蹈將要結束時,阮玲玉60年前的歌聲從留聲機中穿越滾滾紅塵而來,沙啞而又經典。兩個悲情男女在歌聲中各自嗟嘆著痛苦人生,這個片斷全部用背影演繹,把觀眾的心也生出悲涼,最後女主人眼睜睜的看著心愛的人離去,跌在地上,雙手抱緊自己柔弱的身軀,痛苦不堪。
舞蹈中,成兵帥氣而又陽剛的表演,非常到位地詮釋了一個在愛與恨邊緣掙扎的上海紳士形象,而瞿臘佳可以說是渾身是戲,就像《花樣年華》中的張曼玉一般,連背影都充滿了凄絕美艷的嘆挽。兩人把一對戀人在碼頭上的離別演繹得淋漓盡致,令觀眾落下淚來。能把一段人人皆知的愛情悲歌詮釋得如此到位,瞿臘佳和成兵不愧是中國第一對留學美國楊伯翰大學的職業選手。瞿臘佳說:我不是用我的腿來跳舞,而用我的心來跳!她真的做到了。
一個晚上,我都在網上看《葬心》,看了很多遍,震撼、感動,傷感,凄涼……很多的心情湧入心間。於是,我情不自禁的去懷想,這阮玲玉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悲情女子。然而,我也只能是憑空懷想,卻已經無從探知了,因為那個年代已經太久遠了。但耳邊似乎能聽見阮玲玉當年歌聲,凄凄婉婉:
蝴蝶兒飛去心亦不在
棲清長夜誰來拭淚滿腮
是貪點兒依賴貪一點兒愛
舊緣該了難了換滿心哀
怎受的住這頭猜那邊怪
人言匯成愁海辛酸難捱
天給的苦給的災都不怪
千不該萬不該芳華怕孤單
林花兒謝了連心也埋
他日春燕歸來身何在
6. 請分析「旗袍作為中餐廳的工作服」的弊端。
個人覺得主要是兩點.
一是旗袍是夏裝.其他季節穿起來工作人員容易著涼,畢竟餐廳的溫度是按照顧客的著裝確定的. 從顧客的角度看,也不是特別舒服,就像你在冬天的大街上看到一個穿比基尼的,自己都會打哆嗦.
二是對服務人員身材要求太高.腰部不能有贅肉.至少不能像是米其林輪胎那樣的吧.
7. 太陽的新娘111集國語版 太陽的新娘112集 太陽的新娘113集 太陽的新娘114集 太陽的新娘111集112集113集114
當幽幽的歌聲再次沖破夜的寂靜,我開始以慣有的姿勢傾聽。那些如夢往事紛紛從指尖掉落。
喜歡在夜的寂靜,打開那些塵封的老歌。總以為弦已嘎然崩斷,捻了些回憶的塵水,卻又彈跳出動人的樂章。
寂寞的鍾擺繼續著來回,有時我常想,如果思維停止轉動,是不是水也不會流動。我這個孤寂的旅途人,總是翻山越嶺一步步在往前,曾經踩傷的腳,每一步的落下都是那樣小心翼翼。
我漂流的船,不知何時拋錨,何時起航。這次望見的遠處小島,也許是我最後一個想歸屬的地方,所以已經做了預先的准備。人生的歸屬,或許也是這樣,總有適合自己的地方可以靠岸。
揮手淡忘的往昔,又在隱約的呻吟中握痛我不知所措的思念。捏著熟悉的發簪,卻早已走不出昨日的景緻。這所有的痕跡,在你揮別昨日的雲彩時,是否同樣也是你顫抖的手捻滅的煙頭?生命亦或也是如此吧,該來的在來,該去的在去。如花的年華寂寞過。
知道你已不能再來,卻不去吹滅窗檯的燈。怕夜的黑,讓你迷失了方向;怕忽然的霧,讓你找不著出路;怕你終於依在我柴扉的時候,卻已認不出絲發如雪的我。
秋了。終於成了西窗冷風里的一片涼涼痕跡,綉的旗袍亦可以再包裹我纖瘦身影,卻成了倒映浮沉在流觴里的蒼茫背影。
燭光恍惚里我望見了你在輕理發絲,卻在鏡中清晰見到不過是匆匆一場邂逅,終不可一起再走。窗外落下的樹葉擊碎水中的那彎彎月亮,發出叮咚的聲響。
8. 考前吃粽子、考試穿紅內衣、家長穿旗袍,高考時還有什麼類似的講究
在生活中會發現很多人在高考之前會吃粽子,還有考生穿紅內衣家長穿旗袍這些風俗習慣。他們這些做法都是希望考生能夠高中的意思。
孩子考試可謂是操碎了的家長的心,孩子的學習壓力也非常大,很多的家長他們還會去寺廟裡面求燒香拜佛。他們會去尋求菩薩的保佑,去功德箱放入很多的錢,只為了尋求孩子能夠高中。家長的這些做法跟考生的這些做法也都是為了尋求心靈上的慰藉,作為學生,平時更應該努力學習,在高考時不要緊張才是高中的不二法門。
9. 影視劇中有哪些令人忘懷不了的經典主題曲
1.《曾經》
相比於男女主角間淡淡的情愫,更多人喜歡的和記住的都是這部電影當中的音樂。《If you want me》是影片里一首插曲。歌詞「If you want me, satisfy me」中透著淡淡的憂傷令無數人動容。
2.《愛在日落黃昏時》
日落之前,他跟著她到了她的小屋,請求她為他彈唱一曲,她答應了,抱著吉他,彈了自己創作的《A Waltz For A Night》,旋律簡單卻很能吸引人,歌聲輕輕的,很隨意、愜意、自然。雖然是用英語唱的,但從身為法國人的女主角嘴裡唱出來卻有法國香頌的味道。
3.《珍珠港》
《珍珠港》電影主題曲《There You''ll Be》充滿古典浪漫氣質的電影插曲由國民天後Faith Hill真情演繹,2001年蟬聯全美抒情榜冠軍12周,2006年再獲葛萊美獎3項提名,已成為一首不可多得的經典情歌。
4.《保鏢》
惠特妮·休斯頓在影片中本色出演一位女歌手。而她在片中演唱的《I will always love you》作為她的代表作,最經典的情歌被記錄在流行音樂史上。
5.《花樣年華》
電影配樂包括周旋的經典國語老歌《花樣的年華》和納京·高爾的《Quizas Quizas Quizas》,讓人回憶起電影中幽雅浪漫的氛圍。配樂從傳統戲曲到50年代的電影歌曲;從舊上海的時代曲到香港菲律賓樂隊的拉丁風情,林林總總。不過梁朝偉煙霧彌漫的憂郁眼神以及張曼玉繁花燦爛的旗袍背後,《Quizas Quizas Quizas》中的無奈最讓人記憶深刻。
6.《偷心》
Damien Rice《The Blower's Daughter》歌曲情緒引起一波高潮。開場伴隨著裘德·洛和娜塔莉·波特曼在茫茫人海中眼神的交匯,大提琴與歌聲忘情地交換著彼此的哀愁。愛得深沉,愛得傷痛,緩緩流瀉出的聲音承載著電影主題對愛情倫理道德的探討。
7.《這個殺手不太冷》
《Shape of My Heart》的出現,是呂克·貝松在該片片尾。鏡頭自Mathilda面前斑駁的樹影間抬起,越過無聲搖曳的樹,一直投到遙遠的遠方,彷彿是一片海市蜃樓般的城市。背景中就是這首緩緩流淌著的傾述著的《Shape of My Heart》。
10. 張愛玲說過「人生就像一襲華美的袍,裡面爬滿了虱子」原話是什麼
一、原話: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子,上面爬滿了虱子。
二、意思:
張愛玲的這句話其實暗喻著人生看似美麗,實際包含了無限煩惱,它體現了張愛玲對人生、對生命的理解,看似輝煌的人生,往往暗藏著最最悲涼的底色,華美的袍子人人可見,但虱子唯有自知。
三、作者:
張愛玲(1920.9.30—1995.9.8),中國現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張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一幢沒落貴族府邸。
1944年張愛玲結識胡蘭成與之交往。1973年,張愛玲定居洛杉磯,1995年9月8日,適逢中秋節,張愛玲的房東發現她逝世於加州韋斯特伍德市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因動脈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終年75歲,被發現的時候她已經過世一個星期。9月30日,生前好友為她舉行了追悼會,追悼會後,骨灰被撒入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