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馬伊琍、高偉光主演的推理探案劇《旗袍美探》在播出時引起熱議,口碑好壞參半。其實我更喜歡它原來的名字,《愛思小姐探案集》,不過後來為了過審改成了《旗袍美探》。不得不說《旗袍美探》這個名字也恰如其分,畢竟旗袍、美色、探案都有了,只是旗袍很美,探案很一般!
《旗袍美探》翻拍自澳劇《費雪小姐探案集》,然後把故事背景改成了民國,做了本土化改編。講述了游學歐洲多年的上海名媛蘇雯麗和法租界探長羅秋恆一同破解懸案的故事。人物關系、人物性格以及案件,大抵還是以澳劇為藍本。案件模式也是觀眾很熟悉的大案件套小案件,蘇雯麗為妹妹伸冤貫穿始終,平均每兩集一個獨立的小案件。是少見男女主雙商在線,攜手破案的偵探劇。
只是在劇中馬伊琍的台詞有氣無力、肢體語言扭捏作作。因為演技太浮誇讓人覺得有些出戲!然而馬伊琍這浮誇的演技卻很神奇,在追劇到第2集的時候,上演了“真香定律”。如果用“作精”來定義,用喜劇眼光來看,你會發現蘇雯麗這個人物搞笑又圈粉,高智商+高顏值+超級富豪,絕對的爽文女主!
《旗袍美探》是男強女強的人物設定,男女主雙商均在線,攜手破案。毫無疑問這是一部大女主劇,平均兩集就是一個小案件,劇情完整不拖沓,不過也因為劇情太過緊湊,很多案件看到了開頭就能猜中結局,兇手顯而易見,少了一些緊張感和參與感!
《旗袍美探》不失為一部合格的偵探劇,有馬伊琍做女主角收視還是有保障的!東華帝君高偉光下凡探案,也噱頭十足!
Ⅱ 找一本穿越民國的小說,是網路版靡寶《塵香如故》中錯貼的第一章,很想知道是哪本書
看起來很好看的樣子
Ⅲ 民國哪一奇案,土匪成有功之臣,最後唯匪首伏法大快人心
民國時期山東地界上,何鋒鈺旅剿匪打得孫美瑤匪幫很狼狽,何旅調離後,孫美瑤統帥土匪又縱橫馳騁,猖獗一時。不料好景不長,何鋒鈺旅很快返回剿匪,何旅駕輕就熟,土匪又陷入絕境。孫美瑤狗急跳牆,遂於臨城劫車。
孫美瑤部招安後,定名為山東新編第一旅,旅部駐棗庄,周天松的第一團駐棗庄以西齊村,郭祺才二團駐棗庄以東郭爾集,負責附近地面剿匪,但是,孫部匪性未改,士兵牽牛架人之事屢有發生,弄得地方士紳多次請求將該旅調防別處。這年秋天,孫部下三五成群在街上游盪,與同駐棗庄的十八團吳可璋部下發生沖突,孫部人少被打逃回報告,孫聞聽勃然大怒,率領他的手槍隊六、七十人蜂擁而來,他手執盒子槍沿街大罵,隨來的人也都磨拳擦掌,劍撥弩張,彷彿市井無賴打群架的樣子。他們把吳團團部圍住,孫大喊:「有種的出來!」吳可璋聽說部下與孫部發生沖突,預料他們跑回去一定不會善罷干休,便嚴令部下不準出門。這時全市大驚,猶如大禍臨頭,所有商家住戶都嚇得關門閉戶,不敢露頭,後由紳商出面勸解,孫才氣呼呼地率人回去。
此事很快被新任兗州鎮守使張培榮得知,他匆匆趕到棗庄,召見孫美瑤,因孫已向他遞了門生的帖子,便以尊長的口氣批評他:「你現在已是將官了,與小小的團長鬧成這種樣子,傳出去不被人笑話嗎?以後你們還怎麼在一起共事?胡鬧胡鬧,太年輕,太年輕。」他見孫猶有餘怒,便對他說:「我現在忙得很,蘇魯邊境上很不平靜,等我把隊伍派出去,有了時間,我作東備酒席,給你們和解,冤家宜解不宜結呀!」孫美瑤答應,兩人又一邊抽鴉片,一邊閑談,孫說他年輕時手不扶地,能翻跟頭,車輪子能打二三十個,張培榮連連誇獎。孫又說他最近得了一個好鵪鶉,個頭小卻十分兇猛好鬥。
張培榮聽了十分感興趣,他說自己也十分喜愛這個,現在還讓下人們替他養著幾個呢,抽時間拿來斗一斗,賭點東西才有意思。臨走時,他又囑咐孫嚴格約束部下,不要上街,以免再發生沖突。孫連連答應,兩人盡歡而散。
張培榮回兗州後,即令駐棗庄的正規軍開赴蘇魯邊境剿匪,然後自己一人來到棗庄,借中興煤礦公司的廚師大擺酒宴,為孫美瑤和吳可璋和解,邀請當地紳士作陪,孫旅的校級軍官由吳可璋在另一院內置酒款待,張還特意打電話給孫美瑤,讓他別忘了把鵪鶉帶來。第二天九點左右,一切就緒,陪客們陸續
到席,這時有人傳呼:「孫旅長到!」張培榮說聲「請」,便與眾紳士起身迎接,孫進入二門後,其隨從被張的副官邀入小客廳就坐。孫信步跨入正廳,一個便衣急步上前摸孫胸中的手槍,孫問:「干什麼?」一言末了,另一個便衣手握白石灰向孫雙目一拍,又順手把孫的頭往下一按,第一個便衣順手抽出刀,
手起刀落,孫就人頭落地,來賓大驚失色,不知所措,副官們已按計劃解除了孫美瑤隨從的武裝!囚拘一室不準亂動,校級軍官們也被包圍,同時奉密令連夜趕回的部隊包圍了孫旅的駐地,士兵們群龍無首,只得繳械被遣散。張培榮對校級軍官們說,棗庄沖突罪在孫美瑤一人,已被正法,其餘人保證原職原
Ⅳ 親子照風格有那些
親子照拍攝風格:
1.婚紗親子
孩子總是不知不覺中長大,父母的陪伴才是最重要的!婚紗對於幾乎每個人來說,都是有著非凡的意義!穿上婚紗,是愛的象徵,是愛的承諾,是愛的呵護,是愛的守護,傳遞給孩子。
2.中式親子
生活需要有儀式感,那麼我覺得中式親子照是必須要拍的!對於中國人來說,一年最重要的節日就是春節,象徵團團圓圓!
3.溫馨親子
一家人開開心心才是最重要的!小孩子喜歡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感覺!那一刻,是最放鬆的!拍照效果也是最好的,可以抓拍寶貝最童真的時刻!
4.民國風親子
以前的拍照其實很有儀式感,一家老小從衣櫃里翻出來最新最體面的衣服,端坐相機前,伴隨著閃光燈和咔嚓一聲,瞬間定格!復古的幸福感滿屏,也讓人回憶起舊時光的點點滴滴!
Ⅳ 晚清民國現代服飾的區別和變化
清代漢族婦女服飾,在「男從女不從」的規范下,變化較男服為少。後妃命婦,仍承明俗,以鳳冠、霞帔作為禮服。普通婦女則穿披風、襖裙。披風是清代婦女的外套,作用與男褂相似,其制為對襟、大袖、下長及膝。披風之上,裝有低領,點綴著各式珠寶。披風的裡面,還有大襟、大襖小襖,小襖是婦女的貼身內衣,顏色大多用紅、桃紅、水紅之類。婦女的下裳,多為裙子,顏色以紅為貴。裙子的樣式,初期尚保存著明代習俗,有鳳尾裙及月華裙等。清末,在普通婦女中間,還流行穿褲。
清代嘉慶、道光之前,漢族婦女服飾仍沿用明朝服裝形制,以衫裙為主。乾隆年間以上身著鑲有花邊的襖、衫為主,式樣比較寬大,長度一般在膝下。嘉道以後,鑲有花邊的衣衫趨於窄小,長度也明顯縮短。有的再加一件較長的背心邊緣都裝飾有花邊。下身除穿裙外,也有穿褲子的。褲子的樣式也有變化,初為大褲管,後逐漸改為小褲管,褲口鑲有花邊。從光緒年間起,由於褲子的流行,婦女穿裙的逐漸少見。
氅衣為清代宮廷婦女服飾,氅衣與襯衣款式大同小異。襯衣為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無開氣的長衣。氅衣則左右開衩開至腋下,開衩的頂端必飾有雲頭,且氅衣的紋樣也更加華麗,邊飾的鑲滾更為講究。紋樣品種繁多,並有各自的含義。大約在咸豐、同治期間,京城貴族婦女衣飾鑲滾花邊的道數越來越多,有「十八鑲」之稱。這種裝飾風尚,一直到民國期間仍繼續流行。
清代滿族婦女馬甲,或叫「背心」、「坎肩」或「半臂」。清代滿族婦女所穿的旗裝長袍外面常加罩一件馬甲,這是滿族婦女十分喜愛的裝束。這種馬甲與男式馬甲一樣,也有大襟、一字襟、對襟及琵琶襟等形制,長度多到腰際,並綴有花邊。
太平天國婦女服飾雖然有所規定,但並不嚴格。婦女一般不戴角帽及涼帽,大多用綢緞扎額,冬日也戴風帽。起義初期,大多數婦女都穿男服,也有穿著苗裝的。定都天京以後,由於生活條件的改善,婦女多不穿男裝,依身份地位的不同所用圖案紋樣繁簡不一。普通婦女則穿由各色綢緞製成的長袍。樣式以圓領為主,領口開得很小,腰身也比較合體,下擺部分較為寬松,衣長過膝,左衽。為了活動方便,常在下擺開衩,或開在兩側,或開在中間。
太平天國是中國唯一具備服飾制度的農民政權。在服飾上,既繼承了傳統遺制,又有所創新,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衣冠服飾制度。太平天國將領的冠帽有角帽、風帽、涼帽及帽額等制。角帽即為朝帽上飾龍鳳圖紋。朝服分長袍和馬褂兩種袍為圓領寬袖,上綉有紋樣,並以紋樣來區分職位。馬褂有紅、黃兩種顏色,並以顏色來區分職位。
清代太平天國的士兵平時只准扎巾而不能戴冠,臨陣打仗時才許戴盔。這種盔帽大多用竹、篾、柳、藤編成,具有一定的防禦性能,名為「號帽」,或叫「得勝盔」。一般在上面繪有各種花朵及彩雲,並在正中寫「太平天國」四字。士兵的平常服裝,不甚嚴格,一般多穿雜色短衫。遇有行軍打仗之時,則穿號衣。老年士兵可以不穿號衣,雖無官職,也允許穿著短襖。另有「腰牌」制度,凡天國兵士,都在腰帶上佩掛一塊長方形木牌,上寫部隊番號及官長姓名,並蓋有火印,以此作為出入軍營的憑證。
辛亥革命以後,女裝在這一時期上衣下裙最為流行,上衣有衫、襖、背心,樣式有對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變化,領、袖、襟、擺多鑲滾花邊或刺綉紋樣,衣擺有方有圓、寬瘦長短的變化也較多。
旗袍本為滿清旗人之袍,現已成為中國的代表服飾的,從清末民初到三十年代,旗袍在袖子及下擺部分,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變化:袖子從寬到窄,從長到短;下擺從長到短,再由短到長,完全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遷。
連衣裙是二十年代有一部分留學生及文藝界、知識界人士,留學回國帶進了中國的。三十年代穿著者逐漸多了起來,連衣裙的樣式也不斷豐富起來,成為上海流行一時的時裝。
迷你裙,超短裙,1990年代起從外國流入的女性時尚服裝。
唐裝是一種前胸盤布扣鈕,具馬蹄袖及立領的衣服,從滿族服飾而來。
中山裝:1949年後又稱毛裝,為1979年改革開放前,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人民常穿的服飾(另一種是軍裝)。
紅領巾:學生多數佩帶此巾。
解放鞋:在改革開放前流行。
西服:在改革開放後流行。
清代的農民起義,如白蓮教、太平天國、捻軍等都大量穿著漢族風格的衣服。有些太平軍將領拒絕混入滿族元素的服裝,而寧願穿戲服作戰。
1910年(宣統二年),資政院議決剪辮易服案,中國各地各族人民開始群起剪辮。袁世凱逼宣統帝退位之後,臨時政府頒布「剪辮令」。民國頒布《暫行祭祀冠服制》恢復了祭服。[75]夏震武束發深衣,張大千也寬袍大袖游歷歐洲。錢玄同在辛亥年作《深衣冠服說》,1912年3月他在浙江教育司當科員時玄冠深衣,繫上大帶去上班。同盟會的核心人物主張全盤學習西方,當時中國人正式改穿西式服裝,而沒有恢復漢族傳統服飾。遭清政府禁制的漢、回、苗等各族服飾以及一些與服飾相關的傳統文化,逐漸消失於現實生活中或轉以融合後的新樣式存續,漢人也以為韃虜強迫漢族穿著的旗袍、馬褂就是漢族傳統服裝。有少數兒童服飾仍然維持明代以來的交領右衽。
在當代,漢服根據其用途,主要分兩種:禮儀漢服 與 家常漢服。顧名思義,禮儀漢服是為了展示給公眾,歷史漢服在隆重或喜慶的公共儀式中的重要角色而用的,所以通常著重華美繁重,而忽略樸素方便。而家常漢服,又稱便常漢服,其目的是為了在當代人日常室內起居中,將漢服元素充分融入,以取代現在在家居中普遍使用的唐裝以及西方睡衣等,著重的是樸素,方便,舒適,簡單。現在日本和服中的浴衣、甚平,現代韓國的上衣下褲韓服,便常使用的功能是十分大的。這是因為這些民族在冠婚葬祭儀式(冠禮、婚禮、葬禮、祭禮)中使用「唐服」,「漢服」更頻繁,所以本民族的吳服,韓服的便常功能就自然彰顯。但是在中國,由於漢服運動是從儀式漢服開始的,代替睡衣,浴衣功能的家常漢服,現在才剛剛起步。
現今的旗袍(海派旗袍)、長衫、馬褂、唐裝(新式馬褂)都是以滿族服飾為主體,融入西式服裝風格改良發展而來,旗袍的立領、馬褂的對襟及使用鈕扣等元素雖然曾出現在明朝服飾中,但都有所差異,故明清服裝無直接承接的關系。
近年,一些漢人重新倡導恢復清朝以前的漢族傳統服飾,獲得一些年輕人以及對傳統文化有興趣的人認可。漢服倡導者著重倡導在傳統節慶及祭祀等等場合率先穿著漢服,對於這個正在興起的現象,社會上有各種不同的看法。
Ⅵ 民國十大軍閥大結局
一、竊國大盜------袁世凱
袁世凱 字慰亭,1859年9月16日出生於河南省項城縣。北洋軍閥的奠基人,是中國近代最大的軍閥,他有10個老婆,17個兒子,15個女兒,死於1915年6月6日,五十七歲。
二、北洋之虎------段祺瑞 段祺瑞,生於1865年3月6日,祖籍江西省饒州,生於安徽省的合肥。1936年11月2日死於上海,終年七十二歲。
三、東北王「胡帥」------張作霖
張作霖,1875年1月生於遼寧省海城,他只讀了三個月的書,但善於用人,當過土匪,其有個特點「知恩必報,講義氣」。張作霖一生一共有六個老婆,有十五個子女,女孩七個,男孩八個。
四、秀才軍閥------吳佩孚
吳佩孚,字子玉,1874年4月22日出生在山東省的蓬萊縣,弟兄三,其排行老二。死於1939年12月4日。吳佩孚的死至今是個謎,是病死,還是暗殺,誰人不知,成了千古之謎。
五、不倒翁------閻錫山
閻錫山,1883年10月8日出生在山西省的定襄縣,字百川,乳名萬喜子。他經歷了清王朝末期、辛亥革命、北洋軍閥統治、國民黨統治,1949年12月8日,由成都逃亡台灣。1960年5月23日在台灣的台北結束了他77年的反動一生。
六、混世魔王------張宗昌
張宗昌無知無識,人稱「狗肉將軍」。其字效坤,生於1882年,山東省萊州市人。他有三不知「一不知兵有多少,二不知錢有多少,三不知老婆有多少」,51歲那年被韓復榘派人暗殺。
七、山東土皇帝------韓復榘
韓復榘,字向方,1890年出生在河北省霸縣的小康之家。他從一個普通士兵被提拔為統帥千軍萬馬的將軍,自稱「韓清天」。1938年1有24日被蔣介石槍殺。一代梟雄、山東土皇帝韓復榘就這樣結束了他色彩斑駁的48年的一生。
八、廣東軍閥------陳炯明
陳炯明,字競存,1878年1月13日出生於廣東省海豐縣的官吏家中。1933年9月22日因患病腸炎病死在香港,結束了其一生多變的生活。
九、小諸葛------白崇禧
白崇禧是桂系新軍閥僅次於李宗仁的第二號首腦人物。1893年出生在廣西省臨桂縣,字健生。1966年12月2日,時年73歲的白崇禧在台北結束了他的一生。他死後,屍體周身發綠,睡衣、床單被撕的粉碎,說明其死前十分痛苦,其究竟死因如何,至今也是不解之謎。
十、青海王------馬步芳
馬步芳,字子香,回族人,1902年出生在甘肅省河州。1973年71歲的他死於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他在西北稱王稱霸37年之久,是青海的土皇帝,被稱為「青海王」。
Ⅶ 求好玩的生日主題趴主題,生日派對,主題派對,睡衣趴,制服趴,復古民國趴這些都開過了,還有哪些好玩
我覺得可以來個蒙面派對,建議有點恐怖氣息的,在萬聖節開派對是最好的,可以買點ISHIEN的萬聖節裝備,面具啊,熒光粉等,還有一些巫婆笑聲的道具,還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