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女裝百科 > 睡衣好幾個補丁了從中你讀懂什麼

睡衣好幾個補丁了從中你讀懂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25 21:16:59

1. 求周恩來的故事~(急需)

有一次周總理應邀訪問蘇聯。在同赫魯曉夫會晤時,批評他在全面推行修正主義政策。狡猾的赫魯曉夫卻不正面回答,而是就當時敏感的階級出身問題對周總理進行刺激,他說:「你批評的很好,但是你應該同意,出身於工人階級的是我,而你卻是出身於資產階級。」言外之意是指總理站在資產階級立場說話。周總理只是停了一會兒,然後平靜地回答:「是的,赫魯曉夫同志,但至少我們兩個人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我們都背叛了我們各自的階級 。」

——周總理不管在何種場合,遇到什麼樣的對手,都能唇槍舌箭,以超人的智慧,應酬自如,對手甭想佔到便宜。他坦言「我們都背叛了我們各自的階級」,出其不意地將赫魯曉夫射出的毒箭掉轉方向,朝赫本人射去。此言一出,立即在各共產黨國家傳為美談。

九一三事件發生以後,蘇聯大使找到周總理,陰陽怪氣地問道:「總理同志,聽說最近中國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周總理平靜地回答: 「也沒什麼大事,只不過是森林裡倒了一棵樹;一棵樹上落下一片葉子而已。」蘇聯大使故作關心地說:「據權威人士推測,此事對中國的影響極為不利呀!」總理答道:「恰恰相反,一顆毒瘤在肌體上自動消失,有百利而無一害。」蘇聯大使有些惱怒:「總理同志,有句話我早就想說了,你們在國際上口口聲聲罵我們是社會帝國主義,把我們說得比廁所還臭。既是這樣,那麼請問:你們的林副統帥在國內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為什麼偏要投奔我們蘇聯呢?」周總理冷笑道:「正因為廁所臭,蒼蠅才喜歡那個地方。大使同志既然明白這個道理,又何必多此一問?」蘇聯大使被說得啞口無言。

——林彪叛逃蘇聯並摔死在蒙古的溫都爾汗。這個消息傳出後,國際上一些敵對分子幸災樂禍。中蘇關系當時嚴重惡化,蘇聯大使和總理見面時存心想看好戲,讓周總理難堪。他見兜圈子達不到目的,就攤出所謂的「王牌」,料想周總理一定無話可說,結果周總理反戈一擊,蘇聯大使陷入十分狼狽的境地。

外國記者不懷好意問周恩來總理:「在你們中國,明明是人走的路為什麼卻要叫『馬路』呢?」周總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們走的是馬克思主義道路,簡稱馬路。」

——這位記者的用意是把中國人比作牛馬,和牲口走一樣的路。如果你真的從「馬路」這種叫法的來源去回答他,即使正確也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周總理把「馬路」的「馬」解釋成馬克思主義,恐怕是這位記者始料不及的。

美國代表團訪華時,曾有一名官員當著周總理的面說:「中國人很喜歡低著頭走路,而我們美國人卻總是抬著頭走路。」 此語一出,話驚四座。周總理不慌不忙,臉帶微笑地說:「這並不奇怪。因為我們中國人喜歡走上坡路,而你們美國人喜歡走下坡路。」

——美國官員的話里顯然包含著對中國人的極大侮辱。在場的中國工作人員都十分氣憤,但囿於外交場合難以強烈斥責對方的無禮。如果忍氣吞聲,聽任對方的羞辱,那麼國威何在?周總理的回答讓美國人領教了什麼叫做柔中帶剛,最終尷尬、窘迫的是美國人自己。

一位美國記者在采訪周總理的過程中,無意中看到總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國產的派克鋼筆。那記者便以帶有幾分譏諷的口吻問道:「請問總理閣下,你們堂堂的中國人,為什麼還要用我們美國產的鋼筆呢?」周總理聽後,風趣地說:「談起這支鋼筆,說來話長,這是一位朝鮮朋友的抗美戰利品,作為禮物贈送給我的。我無功受祿,就拒收。朝鮮朋友說,留下做個紀念吧。我覺得有意義,就留下了這支貴國的鋼筆。」美國記者一聽,頓時啞口無言。

——什麼叫自搬石頭砸自己的腳?這就是一個典型事例。這位記者的本意是想挖苦周總理:你們中國人怎麼連好一點的鋼筆都不能生產,還要從我們美國進口。結果周總理說這是朝鮮戰場的戰利品,反而使這位記者丟盡顏面。也是,想和周總理較勁,門都沒有。

周總理設宴招待外賓。上來一道湯菜,冬筍片是按照民族圖案刻的,在湯里一翻身恰巧變成了法西斯的標志。外客見此,不禁大驚失色。周總理對此也感到突然,但他隨即泰然自若地解釋道:「這不是法西斯的標志!這是我們中國傳統中的一種圖案,念『萬』,象徵『福壽綿長』的意思,是對客人的良好祝願! 」接著他又風趣地說:「就算是法西斯標志也沒有關系嘛! 我們大家一起來消滅法西斯,把它吃掉!」話音未落,賓主哈哈大笑,氣氛更加熱烈,這道湯也被客人們喝得精光。

——在外交場合出現法西斯的標志很容易引起外交糾紛,尤其是曾經遭受法西斯鐵蹄蹂躪的國家,他們看見這種標志是很反感的。周總理的解釋及時解除了他們的誤會,但令人叫絕的是周總理借題發揮,號召大家一起來消滅法西斯,把那個菜吃掉。意外的這么一個被動場面,經周總理反意正解,反倒起了活躍宴會氣氛的作用。
============================

這個網上還有很多詳細信息~

外國人對周總理的評價

1、聯合國前秘書長哈馬啥爾德於1955年在北京會見過周總理後說過一句廣為流傳的話:「與周恩來相比,我們簡直就是野蠻人。」

2、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親自為周總理脫大衣,時間:1972年2月22日上午,地點:北京釣魚台國賓館。

3、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說:「中國如果沒有Mao.ZD就可能不會燃起革命之火;如果沒有周恩來,就會燒成灰燼。」

4、印度尼西亞前總統蘇加諾說:「毛主席真幸運,有周恩來這樣一位總理,我要是有周恩來這樣一位總理就好了。」

5、建國前,斯大林和米高揚也說過:「你們在籌建go-vern-ment方面不會有麻煩,因為你們有現成的一位總理,周恩來。你們到哪裡去找這樣好的總理呢?」

6、蘇聯前總理柯西金對毛主席說:「像周恩來這樣的同志是無法戰勝的,他是全世界最大的政治家。」末了,他又補了一句:「前天美國報紙上登的。」

7、蘇聯總理柯西金在會見日本創價協會會長池田大作時說:「請你轉告周總理,周總理是絕頂聰明的人,只要他在世一天,我們是不會進攻的,也不可能進攻的。」

8、英國前外交大臣艾登對美國記者說:「你們早晚會知道,周恩來可不是平凡的人。」 蘇聯前外交部長莫洛托夫對西方記者說:「你們認為我是難以對付的話,那你們就等著與周恩來打交道吧。」

9、印度印中友協會長說;「世界上的領導人,能多一些像周總理的,世界和平就有希望了」。在國內也同樣,要是能多幾個像周總理這樣的領袖和Communistparty員,國家就會很好了。

10、肯尼迪夫人傑奎琳說:「全世界我只崇拜一個人,那就是周恩來。」

11、西哈努克夫人莫尼克公主也說過:「周恩來是我唯一的偶像!」

============================

周恩來總理1976年1月8日去世後,身邊工作人員整理了周恩來和鄧穎超兩人的工資收入和支出帳目。

收入只有單一的工資和工資節余部分存入銀行所得的利息,別無其他進賬。

而支出的項目比收入的項目要多一些,大體有這樣幾項:伙食費、黨費、房租費、訂閱報紙費、零用費(購買生活用品),

特別開支:補助親屬和工作人員、捐贈費。

(一)周恩來、鄧穎超18年總共收入16萬多元
從有記載的1958年算起,截至1976年,周恩來和鄧穎超兩人18年間共收入工資161442.00元,平均每年8969元(筆者按:大約摺合今人民幣9萬元。)此外再沒有任何其它收入……

在這18年的全部開支裡面,周恩來用於補助親屬的36645.51元,補助工作人員和好友的共10218.67,這兩項支出占總收入的1/4。這說明兩位老領導對有困難的同志給予補助,體現了關愛。比如說,給周總理開車多年的司機鍾步雲,因克什米爾公主號飛機失事遇難,多年來周總理、鄧穎超都關心著他的家人。得知他的女兒結婚,鄧穎超給她送去300元作為結婚的費用。在20世紀60年代這300元可不是小數了(筆者按:大約摺合今人民幣3千元)。鄧穎超經常這樣講,拿自己的錢補助同志,也就節約了國家的錢,這些同志就不會再向國家申請補助了。

周總理的月薪404.80元和鄧穎超的月薪342.70元,合起來是747.50元,在當時領導人的收入中,不算少。(筆者按:當時1元大約摺合今人民幣10—16元。)

五位政治局常委的工資都是一個級別,而夫人們的收入就不等了。1984年4月,鄧穎超曾對親屬們說:「定工資時,蔡大姐(蔡暢)是3級,我是5級,到他這兒就給劃到6級……就因為我是他的妻子。」鄧穎超講這些事的用意,是在教育後輩。她深有感觸地說:「名人之妻難做。你們是名人的侄兒侄女,也同樣難。你們只有好好嚴格要求自己謙虛謹慎,做好本職工作。」

周總理和鄧穎超沒有親生子女,經常把剩餘的錢拿出一部分來補助他人。他倆除每月應繳納的黨費外再多餘的錢,積蓄夠5000元就交黨費。周總理去世後,兩人合計積蓄5709.80元。這以後,鄧穎超個人還交過3000元黨費。20世紀80年代,隨著工資的調整,鄧穎超收入增加,1992年7月最高達到過706.50元,她仍然堅持艱苦樸素的生活,仍然幫助有困難的親屬和工作人員,對執勤部隊進行生活補助,捐贈希望工程、亞運會等。

1992年,鄧穎超去世後,工作人員遵照她的囑托,把她所有的積蓄,包括已購買的國庫券550元,共計11146.95元,全部交了黨費。

(二)周恩來總理廉潔自律
衣著——

在人們在印象中,周恩來總是那樣衣冠楚楚、風度翩翩。殊不知,他僅有的幾套料子服裝,大都穿了幾十年,有的破損了,織補後繼續穿。有一次,他穿織補過的衣服接待外賓,身邊工作人員說這套「禮服」早該換換啦。他笑笑說:「穿補釘衣服照樣可以接待外賓。」「織補的那塊有點痕跡也不要緊,別人看著也沒關系。丟掉艱苦奮斗的傳統才難看呢!」至於他穿用了幾十年破舊的睡衣,皮涼鞋和第一代上海牌國產手錶等已作為珍貴文物,存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

飲食——

周恩來的家常飯菜很簡單,主食經常吃些粗糧,副食一般是一葷一素一湯。

他規定的工作餐標準是四菜一湯的家常飯菜。他說:「四菜一湯既經濟又實惠。」

他在外地視察或主持會議,同大家吃一樣的飯菜,不搞特殊,離開時一定付清錢和糧票。

他不僅自己這樣做,還要求其他領導幹部也這樣做。

一位專機機長的回憶,頗為傳神地反映了他在飲食方面的律己要求。有一次,這位機長看他吃飯,掉了個飯粒在桌上,他連夾兩次才夾住放進嘴裡,笑著吃了。

住房——

建國初期,周恩來搬進了中南海西花廳,一住就是26年,直到他去世。西花廳是乾隆年間修建的老式平房,潮濕陰冷。身邊工作人員於心不安,多次提出修繕,但他堅決不同意。

1959年底,趁他和鄧穎超出差外地時間較長,對西花廳進行了保護性維修。他回京一進門就驚訝地問:「這是怎麼回事?誰叫人們修的?!」

他還說:「我身為總理,帶一個好頭,影響一大片;帶一個壞頭,也影響一大片。所以,我必須嚴格要求自己。」按照他的要求,撤掉了新添置的地毯、沙發、窗簾、吊燈等陳設。事後,對這次「修房風波」,他主動在國務院仁義上作了三次檢討,向到會的副總理和部長們說:「你們千萬不要重復我的這個錯誤。」

用車——

周恩來對自己乘從的轎車沒有什麼特殊要求,後來他經常乘坐的專車是紅旗轎車。

他說:「別人不坐我坐,我喜歡國產車。」

國家進口了一批國級賓士車後,有關部門想給他換一輛。他不同意,嚴肅地說:

「那個賓士車誰喜歡坐誰坐去,我不喜歡,我就坐『紅旗』車。」

在用車問題上,他公私分明,毫不含糊。他去理發,看病,探親訪友,看戲等,都算作私人用車,總要叮囑身邊工作人員照章付費,從工資中扣交。

(三)周恩來總理的請客送禮
周恩來個人請客吃飯一律自費。

他的客人很多,有來西花廳拜訪的、談話的,還有來請示工作的。每當快要吃飯時,他總說:「別走了,一塊兒吃飯吧,今天我請客。」他請客吃飯,一般都是簡朴的家常飯菜,不大吃大喝。

1952年初夏,他邀請冰心夫婦倆到西花廳做客,共進晚餐,吃的是四菜一湯,而惟一些的好菜是一盤炒雞蛋。

冰心回憶說:「這使我感到驚奇的是總理的膳食竟是這樣的簡單,高興的是總理並沒把我們當作外人。」

周恩來不收受饋贈禮物。1961年春節前夕,他收到家鄉淮安縣委託人捎來的蓮子、藕粉等土特產,當即委託辦公室回信,並寄去100元錢。信中說:

「周總理和鄧穎超認為,在中央三令五申不準送禮的情況下,你們這樣做是不好的。」

有一次,他過去的一位老警衛員給他捎來一筐新鮮桔子。他問清值25元錢後,讓寄去50元。

他說:「多餘的錢讓他處理,不這樣做,就制止不了他,這樣以後他就不再送了。」

(本文根據《周恩來衛士回憶錄》、《人民公僕周恩來》、《周恩來和他的秘書們》、《我們的周總理》等綜合整理)

2. 對周恩來事跡的感言

漫說周恩來的「平易近民」

○ 高長武

《史記·魯周公世家》中有這樣一句話:「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這句話的本意是說,政令不簡約易行,百姓就不會親近;政令平和易行,百姓就必定歸從。進一步說,這句話實際上揭示了這樣一條治國為政的道理:制定的政策貼近老百姓,維護他們的利益,就能得到他們的擁護。這個道理反映在執政者的風格上,就是「平易近民」四個字。作為新中國的第一任政府總理,周恩來是「平易近民」的典範。

「平易近民」,必然與民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化。周恩來雖身居高位,但從來都把自己視為勞動人民的普通一員,始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1958年夏,黃河中下游出現嚴重洪災。7月18日上午,正在上海考察的周恩來接到報告,立即趕往受災最嚴重的鄭州視察災情。當晚,他來到邙山腳下的黃河岸邊,查看水勢和救災的情況,並冒雨鼓勵大家與洪災作斗爭。秘書見周恩來衣服都淋濕了,忙撐起雨傘。周恩來立即阻止,說:「你看大家不都是一樣在雨里淋著嗎?」對一位政府總理來說,面對雨中災民,雖然打傘與否只是一件小事,可二者體現出來的為政風格則是迥異的。

「平易近民」,必然平等待人,不擺官架子。周恩來一有空就深入群眾中間,親切地詢問百姓冷暖,傾聽群眾心聲。1956年5月6日,周恩來到太原鋼鐵廠視察。當他來到高爐現場時,值班工人史悠國正在忙碌。周恩來熱情地向他伸出了手。史悠國看著自己滿是油污的手,有些不好意思,正在進退為難之時,周恩來和藹可親地笑著說:「小夥子,沒關系,來!」說著便緊緊握住史悠國的手,並親切詢問有關情況。正是這樣的握手,把周恩來以至黨和國家與老百姓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平易近民」,必然勤懇為民,不當官老爺。周恩來時刻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春蠶吐絲的精神兢兢業業,忘我工作。正如鄧小平後來所說的:「周總理是一生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人。他一天的工作時間總超過12小時,有時在16小時以上,一生如此。」1966年3月8日凌晨5時29分,河北邢台發生強烈地震。得知地震的消息後,周恩來乘直升機迅速趕往震區,冒著餘震的危險,檢查災情,看望受災群眾,指導救災工作。一直忙碌到夜裡,他才在駐邢台部隊的營房裡,與戰士們一起吃了一點烙餅和煮白菜。周恩來始終把自己視為「人民的勤務員」,勤勤懇懇、夜以繼日地工作,甚至在他晚年重病纏身之後也依然如此。1975年3月,周恩來在醫院准備接受手術治療的20天時間內,曾先後會見了尚比亞、蓋亞那、新加坡、摩洛哥、斯里蘭卡的政要或政府代表團,同時還在3月15日主持了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此外還處理了許多日常政務。周恩來以重病之軀在手術前保證了政府工作的正常運轉。

以上只是撿拾了幾個例子。實際上,「平易近民」的為政風格早已融化到周恩來一生所做的許許多多瑣細事情中,是他愛民之情的自然流露,成為他人格魅力的一部分。正因如此,老百姓才會親切地稱他為「人民的好總理」。也正因如此,凡接觸過周恩來的人,包括不少外國人士,無不為他的精神所感染。1964年10月下旬的一天上午,周恩來邀請日本著名乒乓球運動員松崎君代到中南海住所作客。就餐時,周恩來請松崎坐在緊靠自己的右側,並用他那不太方便的右手,不斷往松崎菜碟里夾菜,勸她多吃點。在得知松崎的父親曾在制酒行業工作後,周恩來取出自己珍藏的兩瓶茅台酒,讓松崎帶回去,請她父親嘗嘗。周恩來平易近人的舉動使松崎十分感動。1978年再訪中國時,松崎曾用日文寫下「周恩來總理,您活在我心中」這十一個字,來表達她對周恩來的景仰和懷念。

在為政風格上,與「平易近民」截然相反的是官僚主義。而對於官僚主義,周恩來則是堅決反對的。1956年5月17日,他在關於崑曲《十五貫》的座談會上發表講話,對新中國成立後一些領導幹部在工作中存在的官僚主義作風進行了嚴肅批評:「現在有個風氣,對領導不稱首長就會有人怪」,「老百姓想見做『官』的是多難啊!」我們做「官」的人,應該想一想,自己「是不是真正在為人民服務」。1963年5月29日,他在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直屬機關負責幹部會議上,列舉了官僚主義的12種表現,並細數了其種種危害,認為「官僚主義的態度和作風已經給我們的工作造成許多損失,如果聽其發展,不堅決加以克服,必將造成更大的危害」。同時,他告誡黨的各級領導幹部,「絕不能容許官僚主義再繼續發展下去」。對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他更是嚴格要求,無論誰犯了官僚主義的錯誤,他都要對其進行嚴厲的批評,並責令改正。

古人雲:「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得民心者得天下。正是因為有了像周恩來這樣一批又一批「平易近民」的共產黨人的嚴格自律和不懈努力,新中國才能夠迅速發展起來,並保持人民的團結和國家的穩定。

〔作者高長武,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助理研究員,北京 100017〕

更多文章:http://hi..com/zhouzongli/blog/category/%A1%BA%C8%CB%C3%F1%C9%F9%D2%F4%A1%BB%2D%C1%AA%CF%B5%CF%D6%D4%DA%2C%B9%D8%D3%DA%D6%DC%B6%F7%C0%B4%B5%C4%D2%BB%D0%A9%C6%C0%C2%DB

3. 《周總理的睡衣》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周總理的睡衣

鄧媽媽七十多歲了。她戴著花鏡,安詳地坐在椅子上,給敬愛的周總理補睡衣。睡衣上已經有好幾個補丁了。這一回,鄧媽媽又穿上了線,右手捏著針略略抬起,左手在熟練地打結。她是多麼認真啊。

一位年輕的護士,雙手捧著這件睡衣,望著補丁上又勻又細的針腳,眼睛濕潤了。

在她們面前的小凳子上,擺著個針線包。這個綉著紅五星的針線包特別引人注目。它是多年來周總理和鄧媽媽隨身帶著的。是從什麼時候起他們就帶在身邊,一直帶到北京來的呢?是從延安窯洞,從重慶紅岩,還是從二萬五千里的長征路上?

根據補充:身為一國總理,貼身之物睡衣如此樸素,補了又補仍捨不得扔,體現了周總理艱苦樸素的精神。相較於現在東一個貪污、西一個受賄,真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府官員已經很少了。

4. 什麼是一件打補丁的睡衣

在中南海的毛主席故居里,陳列著兩樣引人注目的東西:一樣是兩件睡衣,一樣是一雙拖鞋。兩件睡衣,毛主席已經穿了好多年了,線開了,縫一縫再穿;破了,就用布補起來。也不知縫了多少次。

一次,工作人員趁毛主席休息之機,給他換了一件新睡衣。起床穿衣時,毛主席發現睡衣被換了,很不高興地問:「我原來的那件睡衣呢?給我搞到哪裡去了?」

工作人員支支吾吾地不肯說,毛主席更不高興了:「快給我找回來,哪個叫你們換了的!」工作人員見勢不妙,趕緊把換走的舊睡衣又拿了回來。

毛主席接過舊睡衣,邊穿邊說:「習慣了,還是這件睡衣好穿。」

結果,這兩件睡衣一直被老人家穿到逝世。工作人員把它們作為陳列品收藏時,特地數了數上面的補丁:一件上有67個,一件上有59個。

毛主席的拖鞋也穿了好多年,鞋底磨出了個洞,鞋面也開線了。工作人員幾次要給扔了,毛主席總是不讓,說修一修還可以穿。工作人員只好拿到外面去修。修鞋師傅看了都直犯難:「都壞成這個樣子了,還怎麼修哇!」

盡管這樣,毛主席還是不叫扔。工作人員只好自己用針線縫一縫,再擺在毛主席的床下。

像周恩來、毛澤東這樣的偉人,他們的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決不是做出來的,而是幾十年的革命生涯鍛煉出來的。幾十年來,正是憑著這種精神,才使中國革命從勝利邁向勝利。他們也深知這是一個好傳統,所以才堅持不懈。我們應該深刻理解偉大人物的偉大胸懷,也自覺地投身於艱苦奮斗創業中去。

5. <周總理的睡衣>是小學幾年級的課文

1981年小學語文第五冊第2課
新教材可能是小學語文第三冊吧

鄧媽媽七十多歲了。她戴著花鏡,安詳地坐在椅子上,給敬愛的周總理補睡衣。睡衣上已經有好幾個補丁了。這一回,鄧媽媽又穿上了線,右手捏著針略略抬起,左手在熟練地打結。她是多麼認真啊。
一位年輕的護士,雙手捧著這件睡衣,望著補丁上又勻又細的針腳,眼睛濕潤了。
在她們面前的小凳子上,擺著個針線包。這個綉著紅五星的針線包特別引人注目。它是多年來周總理和鄧媽媽隨身帶著的。是從什麼時候起他們就帶在身邊,一直帶到北京來的呢?是從延安窯洞,從重慶紅岩,還是從二萬五千里的長征路上?

6. 周恩來小故事

7. 周總理的睡衣的課本原文

鄧奶奶七十多歲了。她戴著老花鏡,安詳地坐在沙發上,給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補睡衣。睡衣上已經有好幾個補丁了。這一回,鄧奶奶又穿上了線,右手捏著針,略略抬起,左手在熟練地打結。她是多麼認真啊。
一位年輕的護士,雙手捧著周總理的睡衣,望著補丁上又勻又細的針腳,眼睛濕潤了。
面前的小凳子上擺著個針線笸籮,笸籮里放著剪刀、線團、布頭和針線包。針線包上綉著個紅五星,特別引人注目。多年來,鄧奶奶隨身帶著它,一直帶到了北京。從什麼時候起,她就有了這個針線包呢?從延安的窯洞里,從重慶的紅岩村,也可能從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路上。

8. 周恩來的故事

學習周恩來精神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光榮職責

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光榮職責。因此,學習周恩來精神並不僅僅是共產黨員的專利,也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光榮職責。
周恩來不僅是一個共產黨員、一個國家領導,更是一個平凡而偉大的中國人;他是中華民族智慧和力量的象徵,但他更是由一個普通人成長起來的。他的精神既體現在遠大的革命理想目標中,更體現在腳踏實地、平易近人的工作和生活中。他的民主作風,他的超人的智慧和實踐藝術都是我們每個中華兒女所應學習的和繼承的東西

周恩來出生在上個世紀末年。他的一生參與了解決這兩大歷史任務的偉大事業。他為拯救中華和振興中華獻出了畢生精力。為中華之崛起

恩來在沈陽讀書的時候,只是個十二三歲的少年。他學習非常勤奮、刻苦,常常和老師同學一起討論自己在閱讀書報時思考的問題。當時他們討論得最多的是怎樣救國和宣傳救亡的問題。

恩來在課堂上認真聽講,認真完成課外作業,尊敬老師,團結同學,有禮貌,守紀律。他特別注意課外閱讀,來彌補課堂上學習的不足。他所讀的書報,范圍也比較廣泛,除了社會科學的書籍外,自然科學和軍事科學的書籍也是他喜愛的讀物。他還能把幾本書的內容對照起來閱讀,加以比較,探求最科學的內容和答案。

有一天,東關模範高等學堂的魏校長把同學們召集起來,問大家:「讀書為了什麼?」

有的同學說:「為了給自己將來找條出路。」

有的同學說:「為了能發財致富。」

還有個同學說:「為了幫助父母記帳。」原來他的父親是個商人。

魏校長問恩來:「你呢,為什麼讀書?」

恩來站起來,大聲地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就是說為了中華民族的強大興盛,像巨人一樣挺立在世界而讀書學習。

老師和同學們都敬佩地望著他。

恩來在小學三年,學習成績始終名列前茅,他的作文曾經被選送到省里,作為小學生的模範作文印行,這篇題目為《東關模範學校第二周年感言》的文章,後來還收入上海進步書局出版的《學校國文成績》和上海大東書局出版的《中學國文成績精集》這兩本書里。這篇九百多字的文章寫得非常精采,其中對於老師、同學充滿著熱情的希望,希望師生一道以擔負「國家將來艱巨之責任」。這對一個13歲的孩

9. 《周總理的睡衣》這篇課文護士捧著睡衣為什麼流淚了

《周總理的睡衣》一文中護士的眼淚是一種敬佩,尊重,感動之淚,因為作為一個國家總理,穿的睡衣都是經過多次補丁的,而且補丁又緊又密。說明了周總理節儉愛民,他把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祖國和人民。

本文被編入1993年人教版小學語文第5冊第16課,主要內容是:

新中國成立後,鄧奶奶已是花甲之年了,但她還在中南海戴著老花鏡為敬愛的周總理補睡衣。睡衣上原來已經有好多補丁了,在鄧奶奶的身邊,有一位工作人員看了覺得應該給周總理換一件睡衣了,然而鄧奶奶卻堅持不同意換,仍舊仔細認真的為周總理補著睡衣。

(9)睡衣好幾個補丁了從中你讀懂什麼擴展閱讀:

周總理一生日理萬機,把畢生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中,新中國成立之初,周恩來就因工作忙碌被人比做古時的周公旦。史稱周公「一餐三吐哺,一沐三握發」,意思是吃一頓飯和洗一次澡時都要中斷幾次接待來訪者。

毛澤東在1949年月12月致信柳亞子時講到周總理,也引此典故說:「周公確有吐握之勞。」到了「文革」期間,周恩來一般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

留法時結識的革命「老大哥」胡志明於1968年到北京時,向周恩來提出的一個要求便是,希望他能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每天多睡兩小時。回答卻是———「我做不到。」

10. 周總理的睡衣這幅插圖用穿針引線思緒萬千端祥慈祥怎麼寫

寫作思路:寫作的時候抓住動作描寫,神態描寫,把人物的形象刻畫生動。

「鄧奶奶七十多歲了……給周總理補睡衣。鄧奶奶熟練的打結……」「一位年輕的女護士捧著周總理的睡衣,望著補丁上又均又細的針腳,眼睛濕潤了。」讀到這里,我的眼睛也濕潤了。我們敬愛的周總理,他為新中國的誕生、為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做了多大的貢獻呀!

周總理穿什麼樣的睡衣穿不起?穿什麼樣的睡衣不應該?可他偏穿補了又補的破睡衣。這是為什麼呢?我想了又想,覺得周總理是想把節省下來的錢用在國家建設上,用在人民生活上吧!這是一種多麼偉大的精神呀!周總理作為國家領導人,生活好了,仍補破睡衣,穿破睡衣,也許是要告訴人們:「艱苦樸素是共產黨人的本色,奢侈浪費不是共產黨人應該做的。」

想到這里,我羞愧萬分,因為我總認為勤儉節約是以前的事,今天生活好了就可以講吃講穿……我想,這是老一代革命家將艱苦樸素的優良品質一直帶到了今天。「像周總理這樣的人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10)睡衣好幾個補丁了從中你讀懂什麼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之初,周恩來就因工作忙碌被人比做古時的周公旦。史稱周公「一餐三吐哺,一沐三握發」,意思是吃一頓飯和洗一次澡時都要中斷幾次接待來訪者。

毛澤東在1949年月12月致信柳亞子時講到周總理,也引此典故說:「周公確有吐握之勞。」到了「文革」期間,周恩來一般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留法時結識的革命「老大哥」胡志明於1968年到北京時,向周恩來提出的一個要求便是,希望他能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每天多睡兩小時。回答卻是———「我做不到。」

其實周恩來何嘗不需要休息,他曾說過:「我不能坐,一坐下就會睡著。」面對紛繁的國事和別人無法代勞的難事,他又事必躬親。1974年上半年,他的癌症已開始擴散,但是據辦公記錄統計,仍有半數以上的日子工作在18小時以上。

與睡衣好幾個補丁了從中你讀懂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十八個鐵路局乘務員制服 瀏覽:839
同學拉我的手進他褲子 瀏覽:927
春天應戴什麼帽子 瀏覽:954
全棉加肥睡衣短袖 瀏覽:870
將軍領風衣的穿法 瀏覽:539
穿馬甲陪什麼褲子好看嗎 瀏覽:497
法蘭絨睡衣女冬 瀏覽:809
dg衛衣批發 瀏覽:43
襯衣內如何打絲巾 瀏覽:982
甄嬛傳華妃紅色睡衣 瀏覽:98
男士派克羽絨服短款 瀏覽:46
aj皮帶男士 瀏覽:451
褲子怎麼翻譯成英語 瀏覽:762
男裝衣配什麼褲子好看圖片大全 瀏覽:254
韓國的羽絨服是如何標碼的 瀏覽:722
男士淺藍色短袖襯衫圖片 瀏覽:443
光頭強拉褲子上屎 瀏覽:427
衣內穿什麼外套好看圖片欣賞 瀏覽:916
白襯衣女裝搭配圖片 瀏覽:901
冬季半身長裙穿搭外套 瀏覽: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