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女裝百科 > 歌錦春秋女裝

歌錦春秋女裝

發布時間:2022-08-21 07:21:21

Ⅰ 古代各個朝代哪一朝的衣服最好看

唐朝,衣料和刺綉及相關裝飾技術都達到了一個高峰,而且國力強,社會經濟發達,國民心態也促使人們會在衣著服飾上下功夫

其次是漢朝和北宋,都比較強大,還有魏晉時期,人們比較重視風度

Ⅱ 有關古今中外的服裝描述

唐代:唐代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形制更加開放,服飾愈益華麗。唐代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一。在婦女中間,出現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從而對「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羅裙半露胸,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
唐代女服的領子,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短襦長裙的特點是裙腰系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絲」。「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顏色絢麗,紅、紫、黃、綠爭艷斗研,尤以紅裙為姣姣者。街上流行紅裙子,不是現代人的專利,早在盛唐時期,就已經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許是受陰陽五行說的影響,楊貴妃最喜歡著黃裙,那是地位的象徵。
「慢來羅裙半露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思想開放的程度。
在一定經濟基礎上形成的社會意識形態。是影響社會風尚、衣冠服飾的一個重要因素。服裝是社會政治氣候的晴雨表。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尤其是貞觀、開元年間,政治氣候寬松,人們安居樂業。唐朝的京師長安,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同時也是東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鍾、草堂煙霧、灞柳風雪、驪山晚照、華岳仙掌、碑林石刻彷彿還縈繞著裊裊的盛唐之音。和唐朝政府有過友好往來的國家,曾經有三百多個。燦爛的中國文化,通過他們傳到世界各地。時至今日,東亞地區的一些國家,仍把唐朝時期的服飾作為正式的禮服,可見影響之久。外國的友好使者雲集長安,也把他們的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唐朝的繪畫、雕刻、音樂、舞蹈等藝術都吸引了外來的技巧和風格。對異國衣冠服飾的兼收並蓄,使唐朝服飾的奇葩開得更加鮮艷奪目。
由於唐朝採取開放政策,對西域、吐蕃的服飾兼收並蓄,因而「渾脫帽」、「時世妝」得以流行。這就是中國古代服飾史上的第三次大變革。與前兩次服飾大變革所不同的是,這一次的服飾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東西方向流動。 清朝: 清王朝時,以暴力手段推行剃發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順治九年(1652),清朝女服飾 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
清朝是以滿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機構,滿族八旗服飾隨朝代的變更沖進關內。旗人的風俗習慣影響著廣大的中原地區。清初統治者把是否接受滿族服飾看成是否接受其統治的標志,強令漢民剃發易服。清初漢人反滿情緒高漲,以各種形式發泄反清情緒,抵禦外族的入侵。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富麗,纖細柔弱,與衣身修長,衣袖短窄的滿裝形式,形成鮮明的對比。旗裝以它用料節省,製作簡便和服用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這是後人易於接受的主要原因。滿族的旗裝,外輪廓呈長方形,馬鞍形領掩頰護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盤紐為飾,假袖二至三幅,馬蹄袖蓋手,鑲滾工藝裝飾,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馬褂……其造型完整嚴謹,呈封閉式盒狀體,因此形象肅穆莊重,清高不凡,而獨樹一幟,突破了幾千年來飄逸的塔形衣冠,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形象記憶。時至今日,它已對國內、外產生了"一代優美服飾"的影響。特別是隨時代發展,經過加工曲線突出修長秀麗的桃花扇旗袍,已經形成了漢民族的服飾代表,恰當展示了東方女性的溫柔內涵,其隱藏重點展示誘惑的作風,具有永恆存在的價值,同時也成為了某些自然主義小說里女性服飾的最愛。 明朝:明裝與唐裝相比,在於衣裙比例的明顯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長,逐漸拉長上裝,縮短露裙的長度。衣領也從宋代的對領蛻變成以圓領為主。明代女裝上衣是三領窄袖,身長三尺有餘,露裙二、三寸,即所謂「花冠裙襖,大袖圓領」。當時揚州流行一種新式樣:女衫長二尺八寸,袖子寬一尺二寸,外護袖鑲錦綉,冬季鑲貂狐皮。裙裝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淺淡;崇禎時期提倡白色裙。裙邊有一、二寸綉邊。明初裙寬為六幅,明末時發展為八幅、十幅。裙褶十分盛行,有細密褶紋,也有大褶紋。褶紋裝飾十分講究。有一種名為彩條裙,每條選用一種顏色緞,每條色緞上綉出花鳥紋飾,帶邊鑲以金線可成為獨立的條帶,將數條這樣的各種彩條拼合在腰帶上,就成為彩條飄舞的裙子,因此取名「鳳尾裙」。有的還將整塊緞料用手工做成細褶紋,取名「百褶裙」。一種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
明代還有一種特殊式樣的帔子,由於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這種帔子出現在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得此名。到宋代將它列入禮服行列之中。明代服用此式較為普遍,它的形狀宛如一條長長的彩色掛帶,每條霞帔寬三寸二分,長五尺七寸,服用時繞過脖頸,披掛在胸前,由於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墜子,因此越發顯得挺拔高貴。明代男裝以方巾圓領為代表形式,儒生所著襕衫與當今舞台上京劇書生的服飾極為相似。其特點是寬袖、皂(黑)色緣邊,青圓領、皂絛軟巾垂帶。腳夫和搬運工則著青布衫褲,青布長手巾,上衣沿寬邊,足著草制的靸鞋。官服是雲緞圓領袍,另有外加雲緞外套的穿法。這種袍長離地一寸,袖長過手,袖椿(指袖身)寬一尺,袖口寬九寸,足著大紅色履為典型式樣。
明朝立國不久,就下令禁穿胡服,恢復了唐朝衣冠制度,法服與常服又得以並行了。法服大體同於唐朝,祗是進賢冠改成了梁冠,並增加了忠靜冠、保和冠等冠式。官吏戴烏紗帽,穿圓領袍。袍服除了品色規定外,還在胸背綴有補子,並以其所綉圖案的不同來表示官階的不同,不獨唯此,官員的腰帶也因品級的不同而在質地上有所不同。故有明一代的服飾特點主要體現岀等級限制的嚴格。書生多穿直裰或曳撒,戴巾。平民則穿短衣,戴小帽或網巾。明朝女子髻式也頗多,且常在額上系兜子,名「遮眉勒」。衣裙近似宋元兩朝,但內衣有小圓領,頸部加紐扣。衣身較長,綴有金玉墜子,外加雲肩、比甲(大背心)等。
朱元璋統一天下,明代開始整體上大致恢復漢人衣冠,從唐代吸收了胡人習慣以後,發展出的漢人衣冠。
明代的男裝,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寬大長衣,頭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頭巾。
這個時候出現了一種六瓣、八瓣布片縫合的小帽,看起來很像剖成半邊的西瓜。本來是僕役所戴的,但是因為戴起來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來。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
明代的貴婦多是穿紅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婦女只能穿桃紅、紫綠及一些淺淡的顏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長裙,腰上系著綢帶,裙子寬大,樣式很多,像百褶裙、鳳尾裙、月華裙等。 日本:和服(吳服)是日本民族的傳統服裝,它是在依照中國唐代服裝的基礎上,經過1000多年的演變形成的。日本人將他們對藝術的感覺淋漓盡致地表現在了和服上。

和服種類繁多,無論花色、質地和式樣,千餘年來變化萬千。不僅在男女間有明顯的差別(男式和服色彩比較單調,偏重黑色,款式較少,腰帶細,附屬品簡單,穿著方便;女式和服色彩繽紛艷麗,腰帶很寬,而且種類、款式多樣,還有許多附屬品),而且依據場合與時間的不同,人們也會穿不同的和服出現,以示慎重(女式和服有婚禮和服、成人式和服、晚禮和服、宴禮和服及一般禮服)。和服本身的織染和刺綉,還有穿著時的繁冗規矩(穿和服時講究穿木屐、布襪,還要根據和服的種類,梳理不同的發型)使它儼然成了一種藝術品。設計師不斷在花色和質地上推陳出新,將各種大膽的設計運用在花色上,使現代印象巧妙地融入了古典形式之中。
【和服的種類】
和服的種類很多,不僅有男女和服之分,未婚,已婚之分,而且有便服和禮服之分。男式和服款式少,色彩較單調,多深色,腰帶細,穿戴也方便。 女性和服款式多樣, 色彩艷麗,腰帶寬,不同的和服腰帶的結法也不同,還要配不同的發型。已婚婦女多穿"留袖"和服,未婚小姐多穿"振袖"和服。此外,根據拜訪、遊玩和購物等外出的目的不同,穿著和服的圖樣、顏色、樣式等也有所差異。
1.留袖和服:女性參加親戚的婚禮和正式的儀式,典禮等時穿的禮服,主要分為黑留袖和色留袖。以黑色為底色,染有五個花紋,在和服前身下擺兩端印有圖案的,叫"黑留袖",為已婚婦女使用;在其他顏色的面料上印有三個或一個花紋,且下擺有圖案的,叫"色留袖"。
2.振袖和服:又稱長袖禮服,是小姐們的第一禮服,根據袖子長度又分為"大振袖","中振袖"和"小振袖",其中穿得最多的是"中振袖"。主要用於成人儀式、畢業典禮、宴會、晚會、訪友等場合。 因為這種和服給人一種時尚的感覺,所以已婚婦女穿"中振袖"的也越來越多。
3.訪問和服:是整體染上圖案的和服,它從下擺,左前袖,左肩到領子展開後是一幅圖畫,近年來,作為最流行的簡易禮裝,訪問和服大受歡迎。開學儀式,朋友的宴會,晚會,茶會等場合都可以穿,並且沒有年齡和婚否的限制。
4.小紋和服:衣服上染有碎小花紋。因為很適合用於練習穿著,所以一般作為日常的時髦服裝,在約會和外出購物的場合,常常可以看到。小紋和服也是年青女性用於半正式晚會的禮服。
5.喪服:連腰帶在內全部為黑色,喪禮時穿。
6.婚服:結婚時穿的禮服。
7.浴衣:沐浴之前所穿。
8.男式和服:男子和服以染有花紋的外褂和裙為正式禮裝。除了黑色以外其它染有花紋的外褂和裙子也只作為簡易禮裝,可以隨便進行服裝搭配
9.素色和服:這是一種單色和服(除黑色以外),如果染有花紋可以作禮服,如果沒有花紋則作日常時裝服。
10."付下"和服:袖子,前後身,領子的圖案全是自下而上的方向印染的和服總稱。比訪問和服更輕便舒適。
11.十二單:乃是古代婦女進宮或節會時所穿的盛裝禮服。分為唐衣、單衣、表著等,共十二層
韓國: 傳統的韓服將手腳和整個身體圍住﹐是為了擋住冬天的嚴寒﹐ 而領口設計為前開形是為了在炎熱的夏天感覺涼爽。社會形態對服飾有?很大的影響﹐自從國家開始形成的三國時代起﹐根據不同的身 份﹐服飾的形態和衣料開始出現了差異。而與中國的頻繁接觸﹐使得王族和國家支配者的服飾也受到對方的影響。盡管韓服從三國時代 起由於時代的變遷而不斷變化﹐但直到今天韓國仍繼承了韓服固有的傳統。韓服的變遷和特徵
韓服基本上由長上衣﹐長褲和裙組成﹐而為了儀式和防寒而套一件長袍。這種基本結構代表?北方游牧民 族服飾的基本形態﹐這一點可以從4-6世紀的高句麗古墳墓壁畫中得到確認。在經歷過一系列變化後而傳承至今日。
韓服的女裝由上衣和裙子組成﹐男裝則分為上衣和褲子。歷史上曾因人民的貧富貴賤差異﹐服飾的模樣﹐花紋﹐色彩有過很大差別。舉例來 說﹐朝鮮時代的國王穿的是象徵宇宙中心的黃色服飾﹐而平民則多身?象徵樸素的白色服裝﹐這也是韓民族被稱為白衣民族的由來。
韓服之美在於優雅柔和的線條和整體的寬大。女裝以上衣和裙子為基本﹐裡面?內衣、里褲、里裙﹐穿布襪﹐外面穿坎肩﹐無領上衣或長袍。 男裝則以上衣和長褲為基本﹐系腰帶和褲腳帶﹐外面穿坎肩﹐無領上衣或長袍。 韓服的變遷和特徵 1.便服男裝 男裝便服以上衣和長褲為基本﹐秋天穿夾衣和長褲﹐夏日身?檸麻布單衣單褲﹐冬天則穿土布或絲綢棉衣 和綿褲﹐外面套坎肩和無領上衣﹐外出或出於禮儀時再加上長袍。女裝 女子的便服以上衣和裙子為主﹐上衣有分為無紋飾上衣﹐半鑲邊上衣﹐麻上衣﹐彩袖上衣等等﹐春秋穿夾衣﹐ 夏天穿檸麻布單衣﹐冬天穿棉衣。童裝女子的便服以上衣和裙子為主﹐上衣有分為無紋飾上衣﹐半鑲邊上衣﹐麻上衣﹐彩袖上衣等等﹐春秋穿夾衣﹐ 夏天穿檸麻布單衣﹐冬天穿棉衣。2.禮服婚禮服新郎除穿上衣、長褲、長袍外﹐戴紗帽﹐穿布鞋﹐手持布扇。新娘穿黃麻 鑲邊上衣﹐大紅裙和草綠唐衣﹐外面套圓衫或禮服﹐有時也不穿唐衣﹐頭戴花冠或簇﹐身上並佩戴裝飾品。喪服 韓國傳統的喪服因地域﹐人們的身份﹐貧富差異而各不相同﹐但這些區別現在以逐漸 消失。喪主在死者裝殮後(指死者屍體洗凈後穿上壽衣入棺)正式穿上喪服﹐這叫做成服。喪衣由粗麻紗或生白布織成。 哭喪後則不必穿喪服。喪者的長子穿屈巾祭服。屈巾祭服是在上衣和長褲外套上祭服﹐腰上系麻行纏﹐頭上戴屈巾﹐手持喪杖。 壽衣 壽衣是死者裝殮時所穿的衣服﹐根據身份和階層而有所差異。壽衣是死者生前選一個 閏月的吉日﹐用麻布、土布、絲綢、貢緞等天然纖維織成﹐其尺寸大於生前衣裝的尺寸。為了讓死者在赴黃泉的路上一路平安﹐壽衣的線 頭不打結而拖得很長。祭服是指男子祭禮時穿的禮服。過去沒有階層的區別﹐主要是穿道袍﹐帶儒巾。而今天則 主要穿長袍。女子由於不能直接參加祭祀活動﹐所以沒有專門的祭服﹐主要是穿整潔的白色或黑色上衣和裙子。周歲服男孩的周歲服由彩袖上衣﹐開襠褲﹐坎肩﹐無領上衣﹐袍等兒童套裝組成﹐頭上戴幅 巾。女孩的周歲的時候穿彩袖上衣﹐開襠褲﹐里裙﹐大紅裙。頭上戴蝴蝶結或有吉祥 圖案的華麗刺綉髻頭﹐身上佩口袋和裝飾品。為了祝願長命百歲和富貴﹐大人們在小孩衣服上綉上象徵長壽的花紋﹐掛上3-9個裝滿各種穀食的荷包﹐ 並繫上衣帶﹐男孩的為藍色﹐女孩的是紫色。 3.官服 王服王服分為制服﹐朝服﹐常服﹐戎服和便服。 制服是指君王去宗廟﹐祠堂祭祀時穿的象徵性的服飾﹐由冕旒冠和袞服組成﹐又叫冕服。 君王的冕服的冠前有9條垂下的旒﹐身上穿有9條花紋裝飾的九章服。朝服是君王朝見時所穿的王服﹐由遠游冠和絳紗袍組成。常服是君王日常所穿的王服﹐ 包括翼美冠和袞龍袍。袞龍袍的胸前﹐背面﹐兩肩綉有金絲五爪圓龍圖。王妃服王妃服分為禮服﹐常服和便服。翟衣是王妃參加嘉禮時規格最高的禮服。 翟衣作為王妃和王世子妃的禮服﹐只能是宮中的法服﹐而圓衫作為盛裝禮服分為皇後的皇圓衫﹐王後的紅圓衫﹐公主或班家 女穿的綠圓衫。庶民只有一生一次的婚禮時才能?禮服﹐大禮服是上層階級的婚禮服﹐但是後來庶民也可以穿。唐衣是比較 輕便的禮服﹐主要套在便禮服外。王族的唐衣上綉有織金和付金﹐冬天時為綠色或紫色的夾層唐衣﹐夏天為白色單層唐衣。 韓服是通過直線和曲線的協調創出愛打扮的韓國人的傳統服裝。女性與短的朝鮮服短上衣以作為寬敞舒適的裙子表現優雅,男性パヂチョゴ表現精粹。白衣民族這個詞的基本顏色是白,不過,根據季節和身份等穿方法和素材及顏色也隨之改變。像是在婚禮等特別的儀式的情況時,平民貴族也都穿一樣的華麗顏色的東西,婦女精心製作的裝飾品也等待好打扮。最近,變味的實用性的生活韓衣服為止那個根被繼承.韓國的傳統服飾,以其溫文爾雅而著稱,無論男人、女人還是孩子的衣服都給人帶來古樸溫和的氣息。
韓服之美在於優雅柔和的線條和整體的寬大。女裝以上衣和裙子為基本,裡面著內衣、里褲、里裙,穿布襪,外面穿坎肩、無領上衣或長袍。男裝則以上衣和長褲為基本,系腰帶和褲腳帶,外面穿坎肩,無領上衣或長袍。歷史上曾因人們的貧富貴賤差異,服飾有不同的樣式,花紋,色彩。朝鮮時代的國王穿的是象徵宇宙中心的黃色服飾,而平民則多身著象徵樸素的白色服裝,這也是韓民族被稱為白衣民族的由來。 韓服被分成了為上衣和下衣「衣服和裙子分離」的以阿爾泰系的服飾作為基本的服飾形態,女性是朝鮮服短上衣(和チョゴ裙子而男性在朝鮮服中是短上衣上面穿背心和上衣,不過,今天的韓衣服依然繼承了朝鮮時代的形式和顏色.
歐洲中世紀:
服飾是文明的標志之一,服飾習俗體現著民族文化特色,反映著一個時代人們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特點。中世紀歐洲是基督教統治時期,基督教對歐洲服飾影響巨大。由於基督教教義鄙視錢財,反對豪華,「中世紀下層民眾的服裝以簡潔樸素為尚,婦女不事打扮,而且把珠寶捐給教會,常服只以白色的肥大長衣和連袖外套為主,色彩素淡。

10 世紀男服變得更為貼身合體。英國男子的緊身衣上半貼身合體,下半象長至膝部的衣裙,寬松而舒展。緊身衣為套頭式。緊身衣外披一件斗篷,並用一個大飾針別在胸前。這時女式服裝變得寬大,衣袖加肥加長,頭發蒙在披巾里邊,身體被斗篷蒙起來。她們的內衣很長,直拖到地面,外衣到膝蓋。圓口衣袖,衣服裝飾華麗,很受拜占庭的影響。她們的頭發用一塊面紗蒙起,其端點重於背後直拖至地面。至12 世紀寬松的衣服變得瘦窄,使身體曲線得以突出。並於身後系帶,衣袖逐漸寬大,袖口可垂至膝部。
12 世紀出現了圓餅式頭飾,它可以遮陽保護眼睛隔熱,主要為十字軍所戴。上衣流行前開襟式,將前襟分成兩片。女式衣服為系帶緊身衣,上衣緊貼身體,下面是寬大的衣裙,兩部分之間用線縫起,兩袖寬松拖長,其剪裁方法是上下衣分裁後縫合,與以前使用
一塊大布不同。
13 世紀男女服裝趨於一致,男服還有緊身衣及各式各樣的外衣,圓餅頭飾,帽式裝飾衣袖,敞胸披肩。下面有長筒襪、靴鞋。男子戴一頂中亞式小帽。這時護身外衣流行,適合旅行穿用,這種外衣是一件敞胸大披肩,旁邊有縫,手臂可以伸出來活動。另外這時期流行封閉式馬甲式外衣,上身如馬甲,下面可長至膝下,這種無袖長衫,肩部向兩側延伸加長,就成帽式裝飾衣袖了。13 世紀勞動者的長衫長短不等。男子上衣至膝,衣袖短小,腳下有無跟鞋,褲子於腳跟處有一圓洞,以便穿脫。夏天穿寬敞麻褲,上身裸露,
冬天穿短外衣和無袖套頭衣。婦女穿長袍,中間有縫,可便於勞動,收獲時裙子口袋可裝農作物。當時禁止農民穿好料子及顏色華麗的衣服。
14、15 世紀後,歐洲服裝開始有了變化。由於經濟繁榮,農業、商業、手工業的發展,國際貿易的往來,東方文明的影響,歐洲服飾發生了許多變化,貴族男女追逐時尚,貴族婦女爭奇斗妍,男子不拘禮節;貴族與平民的服裝有了更明顯的不同;衣服式樣變化,衣料品種增多。《巨人傳》載中世紀衣料有綢緞、絲毛混紡、呢絨、大馬士革呢、條呢、金線緞、各種皮毛。衣服有大衣、外套、外罩、上裝、短裝、襯衫、短披,女人有連衫長裙、晚禮服等。飾物有念珠、指環、鏈條、寶石、鑽石、翡翠、珍珠、瑪瑙等。服裝力求擺脫古老習俗,追求時興。東方服飾中的裝飾和紐扣被歐洲人吸收,男人外套上排一列紐扣或寶石,甚至內衣紐扣也用寶石和紐扣裝飾。
14 世紀男士的夾衣流行,夾衣兩層,十分貼身,衣袖設計合理,可以自由活動手臂,便於全身活動。夾衣上有十幾個扣子,夾衣襯里有細帶可將瘦腿褲上端與之相連接;緊身外衣穿在夾衣之外,高領外衣興起於14 世紀末;衣領將兩耳覆蓋,頸後衣領蓋過後腦,下部裙衣拖至地面;這時期的斗篷用一組扣子固定在身上,外觀為圓弧形,又長又寬。婦女服裝主要是帶袖緊外衣和無袖長衫。由一塊布作成,領口寬,衣領偏低,這就是14 世紀歐洲婦女流行的袒領衫,領口有圓形、角形、方形,領口開得很大,露出胸的上半部,上身有無袖、短袖的,臂膀裸露,腰帶提得很高。男女服裝都講究裝飾。男褲與鞋連成一體,腳掌以皮革為底,腳下還穿無底長靴,靴上帶有馬刺。緊身男褲是兩條褲管分開穿著,前後有長外衣遮擋。後來上衣越來越短變成夾克式外衣,15 世紀外衣更短,成為不能遮羞的服飾。婦女的袒領晚禮服與男人的短外衣服裝遭到神父的反對。15 世紀宗教改革家楊.胡斯指出「由於女人穿著脖頸大開特開的服裝,所以任何一個人都能直接看到她們閃爍光輝的肌膚直至裸露的半個乳房。」(《羞恥心的文化史》施萊貝爾著三聯書店)
男人服飾的變化也被人認為是不文雅。1390 年在召開宗教會議的康斯坦茨地方市議會頒布了告示:「僅穿短上衣出入舞會或上街的人要格外留意,要將身體前後遮蓋好,不要露出恥部。」(《羞恥心文化史》83 頁)告示發出不久短褲加長,並且與類似襪子的腳部的裝飾縫在一起,後來又出現了用結實布料縫制的股袋,用以遮住恥部。
英國議院對於平民、普通騎士,穿的衣服與貴族穿著相同不能容忍,對於服飾上的追求刺激也極力反對,愛德華四世時,英國下院提出了這樣的文件:「不允許勛爵等級以下的任何騎士 .或任何普通人,使用並穿戴任何大禮服、夾克衫、大氅。但衣著必足以下長度:當他直立時,衣著能遮蓋住其陰部和臀部。勛爵或任何更高一級的貴族,則不受此限制。」(布雷多克著《婚床》,三聯書店)。
14 世紀時興一種染色服裝,上衣左邊一種顏色,右邊一種顏色,褲子左右腿各為一種顏色,全身上下左右分四部分分別染色。15 世紀初見習騎士的服裝從帽子至靴子都用黑、白、淺綠三色互相組合而成。一般流行的是紅、黑、綠、紫幾種顏色。褲、鞋、帽、背心都可如此分。褲子可以內側為紫,外側為黑。(引《世界風俗.衣住篇》)
中世紀衣服上綉的花紋以家徽為最常見。家徽本來是十字軍東征識別敵我的記號,後來成為大家庭和一般市民家庭的記號。14 世紀盛行尊重身分和家族之風,婦女衣上多綉大型家徽圖案,已婚婦女把婆家娘家的家徽分別綉在衣服左右。
15 世紀婦女服裝向男裝靠近,寬松的長衣腰間系帶,外衣用寬大綵帶束腰,上掛有短劍,頭戴男士小罩帽,腳穿尖頭鞋。
中世紀婦女發式及帽式。12 世紀婦女習慣地把頭發梳在後面,扎兩個辮子順兩頰垂下。13—14 世紀婦女以方形白麻布包頭,在頭頂打結,或在耳際用發夾別住,只露出面部。中世紀頭巾式樣很多,有的與現代修女頭巾相似,一直圍到頸部以下。年輕姑娘可以在節日戴上花冠,已婚者是不允許的。15世紀在哥特式尖頂建築的影響下,產生了相似的審美觀的服飾,V 字領、尖鞋、希南帽。希南帽呈圓錐形,內部用鐵絲或漿糊使其成型,尖為40 度角,高九英寸至三英尺,帽子上垂著薄紗(用高級麻布作),帽有圓環固定,前沿還可加天鵝絨。帽子價格昂貴。帽子有一個角的也有兩個角的,有的呈展翅形。
中世紀的鞋種類很多,有皮、長統靴、短筒靴、便鞋、拖鞋等。腿帶、腕帶用皮革、麻羊毛織品製作。農民常穿木鞋。貴族穿尖頭鞋,有時鞋尖極長,鞋尖長度代表穿者的地位。一般規定為六英寸,紳士十二英寸、貴族十四英寸、王族不限制、貧民不準穿。
中世紀男子留長發,騎士都披長發。
神父一直穿黑色長袍戴風帽;但發式有變化。8 世紀開始為修士剃發,其儀式為「削發式」,希臘或東歐的削發式樣是把頭發全部剃光或剪得很短,稱為「聖保羅式」,羅馬削發式樣是在頭上剃掉圓圓一片,四周仍留發,稱為「聖彼得式」。修士剃發是代表對上帝的謙恭及獻身的標志。`
14、15 世紀歐洲的統治階級追逐奢華和享樂,無視宗教戒律,在服裝方面表現尤為顯著。「無論貴人、貴婦,皆如兒童之喜著新衣,喜戴首飾。此為善奢侈浪費之時代,男子穿尖頭鞋,而女子戴高一尺之圓錐帽。此時人用三千頭松鼠之皮以制一件外衣,而奧而良公爵竟用七百粒細珠以綉一首詩歌於襟袖之上。」(《中古及近代文化史》)
中世紀基督教統治,人們對於服飾的正當的美的追求被看成是輕狂的行為,禁慾和反禁慾的斗爭也表現在服裝方面。人們按照美的標准不斷地推進著服裝的前進,直至文藝復興,服裝發展才有了一個較大的變化。
拜占庭從遠東經波斯運來絲綢衣料,或以絲線原料加工成薄綢,製成衣服。男式服裝有緊身衣,有衣袖,前身有衣鎖服飾做為裝飾,衣長過膝,衣袖長短不一。腰間系有腰帶。長身斗篷為正式慶典服裝,斗篷前後鑲有美麗的彩色垂片。披肩,是一塊有褶的長形布塊,固定於雙肩。
女式服裝有斗篷,還有披肩(王室皇後專用)長外衣,是由基督教法衣演變而來。女外衣短至臀部,長至腳踝。戶外服裝是長斗篷,從頭部垂落覆蓋全身。貴族婦女服鑲嵌金銀寶石、珍珠瑪瑙,勞動婦女穿無袖或短袖上衣,衣身到腰。從查士丁尼皇後的畫像看,其服裝華貴無比,身穿一蓋住腳面的長衣,衣制下擺很寬,似裙狀,衣袖瘦窄至腕,袖口束緊。腰間系各種絲帶,衣服上裝飾各種寶石,胸前掛著各種珍珠寶石飾物,頭戴帽,帽上飾著各種寶石,耳環垂下。其服裝式樣有的為歐式,其絲織面料與寶石飾物產於東方。 回答者簡述:老大,您的問題問的好大啊,還好我有備而來。這些問題難是不難,但是也不帶一次問很多的,您就差沒問整本書的內容了,這個簡直給您組織材料寫論文了!

Ⅲ 古代女子穿的衣服叫什麼

古代女子的衣服根據朝代不同有所不同,具體如下:
西漢:曲裾深衣、襦裙
東漢:直裾深衣
唐代:襦裙(分為高腰襦裙,交領襦裙,對襟襦裙)
宋代:背子
明代:襦裙
清代:旗裝

Ⅳ 古代歐洲、日本和中國的服飾有什麼特點

提供中國部分的 漢服,即中國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 主要是指約公元前21世紀在至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 近4000年中,以華夏(漢後又稱漢民族)民族文化為基礎, 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華夏民族文化風貌性格, 區別於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的裝飾體系;或者說:「 漢民族傳統服飾(漢服)」是從夏商周時期到明朝,華夏(漢) 民族所著的、具有濃郁華夏(漢)民族風格的一系列華夏(漢) 民族服飾的總體集合。 漢服的歷史和發展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史記》載, 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 制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史記》卷一 五帝本紀 第一)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 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 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 黃帝時代冕冠出現,服飾制度逐漸形成。夏商以後, 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逐漸完備。周代後期,由於政治、 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 特別是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響, 諸侯國間的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上都開始有著明顯的不同。 並創造深衣。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范圍, 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 漢族的這一服飾制度自周代至明代, 三千年來漢人服裝的基本特徵是沒有大的該變。 一直三百多年的清初,這一服飾制度才崩潰。 1644年明朝滅亡後,清在與南明的戰爭中, 清朝統治者為了達到削弱漢人的民族認同感, 以便於維護滿洲貴族統治的目的,而大力推行滿族發型和滿族服裝, 並以殘酷的手段禁止人民穿戴漢族服飾,史稱「剃發易服」(「 剃發」也作「剃發」)。這使得漢服逐漸消亡。 當時孔子的後裔衍聖公孔聞謤上書多爾袞,請求保存孔府家服飾, 說:「先聖為典禮之宗……定禮之大要莫於冠服……惟臣家衣冠, 三千年來未曾變易……」,遭到多爾袞拒絕。 今天的旗袍、長衫、 馬褂都是以滿族為主體的民族服飾的改良和發展, 而非漢族傳統的民族服飾。 辛亥革命推翻滿洲貴族的統治之後,人們的思想趨於西化, 改穿西式服裝,沒有恢復漢服。但在21世紀初, 隨著中國國力的發展,人們開始審視自己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 一些人又重新倡導恢復傳統漢服並身著漢服進行推廣。 對於這些人的行為,社會上有各種不同的看法, 詳見下面的爭議部分。 漢服的特點和樣式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 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 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 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 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 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 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 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配飾 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 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 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 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漢服對中國周邊其他民族服飾的影響 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鮮卑服裝, 一律改著漢服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鮮卑服裝,一律改著漢服。 495年1月13日(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初二日)。 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了一系列漢化政策,主要內容有: 禁止穿鮮卑服裝,一律改著漢服。 禁止說鮮卑話,以漢語為唯一通行語言。 凡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以洛陽為籍貫,死後葬在洛陽, 不準歸葬平城。 改鮮卑姓為漢姓。首先從皇室做起,把拓跋氏改為元氏,「 其餘所改,不可勝紀(記)」。 還規定鮮卑族的八個大姓與漢人頭等貴族崔、盧、李、 鄭四姓門第相當,鮮卑八個大姓以外的貴族也規定了品級。 使鮮卑貴族也和漢族一樣實行門閥制度。 禁止鮮卑族同姓通婚,鼓勵鮮卑族按門第與漢人結婚。 孝文帝還率先做起,納漢族大姓的女子做後妃 並為他的五個皇弟娶漢族大姓的女子作正妻, 同時把公主們嫁給漢族大姓。 盡管遭到一部分鮮卑貴族的阻撓和反對。 孝文帝的改革最終得以成功,極大的促進了民族融合, 此後僅經過數十年時間, 中原的鮮卑等各少數民族就基本上和漢族人民融為一體了。 日本和服 在日本的奈良時代,也即中國的盛唐時期, 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藝術、律令制度, 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當時他們還模仿唐制頒布了「衣服令」。 至今日本仍把和服稱為「吳服」( 和服這個詞是西方人對日本吳服的稱謂,日本人逐漸接受了這個詞, 但是在日本賣和服的商店,一般稱為吳服,少有和服的稱謂), 意為從中國的吳地(今江浙一帶)傳來的衣服。 初期和服為唐服翻版,之後的盛裝十二單的外套華服也被稱為「 唐衣」(李氏朝鮮禮服外套也稱為唐衣, 雖然兩者已經有了更多的民族特色)。和服雖由漢服發展而來, 但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已經發展岀自己的民族特色。 如男服的褲子,江戶時期之後女服腰帶逐漸增寬到比較大的尺度, 腰帶鼓節移到後背並發展出種種樣式, 也是區別和服與漢服的主要標志。 和服衣料上的紋飾等往往也具有鮮明的日本民族特色。 朝鮮服裝韓服 唐代時,新羅與唐朝交往甚密,服飾特點幾乎與唐朝無異, 李氏朝鮮中期之後韓服特別是女服朝高腰襦裙發展, 同漢服區別逐漸增大,但官服,朝服, 宮廷重要禮服仍一直保留較多漢服制度,並隨漢服變化而變化, 如唐朝時官員的烏紗襆頭的後系帶為下垂帶樣式, 新羅官員襆頭同為此樣式,而明代之後改為展角樣式, 李朝也改為短展角;如李朝王後大禮服一直都為中國皇後翟衣樣式。 而現代韓服和漢服的主要不同之處:漢服一般是交領右衽, 也有對襟的(V字領),而朝鮮服裝的交領發展為小v領; 女服裙子束的特別高,而且下擺十分寬大、蓬鬆。 漢服和網上文化 近年有許多年輕網友在網上結識,然後約定著漢服在公共場合見面。 近年來,以一部青年為主體,以互聯網為載體,出現了「恢復漢服」 運動。並一起了很大反響和爭議。正以主要集中在以下一些問題: 什麼是漢服? 有些人認為,在長期的民族融合過程中, 中華各個民族的文化和服飾相互影響, 在各朝各代的服裝都有所不同,沒有純粹的漢民族服裝的說法。 比如,清朝的漢族服飾已經和滿族服飾融合在一起了。因而認為, 漢服的概念是廣義的,很難加以明確的界定。 一部分人則反對上述觀點。 漢民族服裝盡管受到其他民族服飾的影響, 但其基本民族特徵則並未改變, 只有各朝流行時尚花色品種習慣穿法的不同。 應不應該恢復漢服? 有些人持反對意見。其主要觀點是:漢服的消失雖然是歷史原因, 是一個非正常消亡的過程。但是,歷史是不能重來的。 對於現代漢族來說,傳統漢服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沒有什麼作用了, 當作歷史文化加以保存就足夠了,沒有必要在現代恢復傳統漢裝。 持肯定觀點的則認為: 各民族的民族傳統服裝都是從古代發展過來的, 這正是民族性與傳統性的體現。漢服是漢族的傳統民族服裝, 是民族傳統、民族文化的代表。漢族服裝又是漢族的文化的載體, 在現代社會中, 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傳統文化對社會的和諧發展所起到的作用。 推行漢服,有利於漢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有利於提高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在現代恢復漢服十分必要。 應不應該全面恢復漢服? 部分人持謹慎態度:可在有民族特色的節日、盛大慶典、婚禮、 壽辰、喪禮以及休閑時穿著漢服的禮服和常服。 認為平時穿著漢服會不方便,應該仍著現在的服裝。也有人認為, 當代交際禮儀有其通行規則,在很多場合都有著裝標准, 不能因此而破壞。 即便是傳統保存較好的韓國和日本也並非完全著民族服裝生活。 部分人則持肯定意見:漢服既有寬袍大袖的禮服, 也有緊身窄袖便於運動的便服,不會導致日常生活的不便。 是否可以把馬褂、旗袍作為現代漢族的民族服裝? 部分人認為,馬褂、旗袍在國外有較大影響。不少外國人把馬褂、 旗袍當作中國的傳統服飾,已經默認為中國的形象。因而, 把它們作為現代漢族人的傳統服飾,也未嘗不可。 部分人則完全反對。認為馬褂、旗袍是滿裝的改良及其延續, 跟漢族傳統民族服裝差別較大,無法代表漢族傳統文化。 漢服運動是否會是否會引發大漢族主義? 並影響漢族與中國其他民族的共處? 很多人對此感到擔憂。由於漢族人佔中國國內人口的大多數, 並且漢服運動可能會造成漢族歷史受迫害意識的過度膨脹; 過分的強調那段歷史對導致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抬頭, 激化民族矛盾,繼而引發民族問題、影響民族共處。 很多人卻對此表示樂觀。 他們認為漢服運動是漢族內部進行的文化運動, 並非針對其他少數民族。而且是非官方的文化運動, 跟三百多年前清朝推行的「剃發易服」完全不同。

滿意請採納

Ⅳ 在中國傳統服飾中,體現了怎樣的哲學理念

中國傳統服飾中,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隨心隨性的美學思想是我國傳統服飾文化的精神追求。以自然為美是我國傳統服飾的重要美學思想,道家是我國古代社會的主要哲學流派。

代表人物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合歸於自然。這種「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國哲學的基本精神,也是我國古代服飾自然化美學思想的哲學基礎

這種以自然為美的文化觀念,貫穿於我國傳統服飾美學思想的各個方面,我國古代始終將大自然絢爛繽紛的色彩和豐富多姿的物質形態作為美化服飾的源泉,不僅製作服飾的材料取於自然,裁製款式、選用色彩、裝飾紋樣等也追求與自然的統一。

(5)歌錦春秋女裝擴展閱讀:

「社會美」標示突出的美學思想是我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基本特徵。在我國傳統社會,儒家思想是社會統治的正統思想,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服飾觀,對後世服飾觀念產生巨大影響。

「克己復禮」「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孔子的服飾觀以仁義為道德典範,以等級、秩序和禮儀來約束著裝,強調服飾的政治倫理意識,突出社會禮儀規范。古代社會對倫理道德的推崇,制定有彰明禮法的服飾禮儀制度,成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核心特徵。

Ⅵ 唐朝皇帝服裝的特點

1、從唐代開始,規定:黃色乃是皇室專用顏色,尤其是黃色中的當時人稱為「赤黃」的那個顏色。赤黃色的服裝,也只能由皇室成員才能穿著。

唐朝的皇帝的服裝種類繁多。有大裘之冕、袞冕、鷩冕、毳冕、綉冕、通天冕等十二種之多。在後來的實踐當中,皇帝服裝又不斷的簡化,最終唐代主要保留了袞冕。唐代皇帝的衣服主要以黑色和黃色居多,且上有十二章紋飾,如:日、月、龍、虎之類等。

2、唐代冕上多帶瑠,帶瑠目的主要是為了限制帝王的動作,使皇帝從姿態中保持一定的庄嚴。

3、唐代皇帝除冕服外還有常服。常服即平常所穿之衣服。據相關文獻記載,皇帝的常服顏色赤黃,戴折上頭巾、九環帶、六合靴。這種服裝乃是魏晉南北朝之時戎服的一種。戎服就是軍隊中的服裝,適合作戰時穿著。因穿著方便,此種服裝從唐太宗時期便變成了皇帝的常服。


(6)歌錦春秋女裝擴展閱讀

唐代服裝還對鄰國有很大的影響。

比如日本和服從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朝漢服的精華,朝鮮服也從形式上承繼了唐服的長處。唐裝襦裙線條柔長,十分優美自如,用料主要是絲織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軟"和"飄柔"著稱。唐裝本身品類多,善變化,從外形到裝飾均大膽吸收外來服飾特點。

多以中亞、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飾為參考,充實唐代服飾文化,使得唐代服飾豐富多彩富麗堂皇,風格獨特奇異多姿,成為中國歷史服飾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矚目。

唐代是中國政治、經濟高度發展,文化藝術繁榮昌盛的時代,是封建文化燦爛光輝的時代。唐統一了魏晉南北朝和隋的混亂分裂狀態,建立了統一強盛的國家,對外貿交易發達,生產力極大發展,較長時間國泰民安。

尤其當盛唐成為亞洲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中心的時期,更是中國文化史上最光輝的一頁。這個時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並融入中國文化之中,從壁畫、石刻、雕刻、書、畫、絹綉、陶俑及服飾之中,充分體現出來。

Ⅶ 56個民族服飾特點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男子傳統服飾為白色綉花邊的圓領襯衫,外套無領長衫「袷袢」,袖口用黑布沿邊。短上衣的式樣為豎領、對襟扣領。衣外系皮帶。下穿寬腳褲,適宜游牧騎乘,女子服飾為寬大無領,長不及膝,鑲嵌銀扣的對襟上衣。下端鑲有皮毛的多褶長裙或下端帶褶襇的各色連衣裙。皮或布制的坎肩。柯爾克孜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戴圓頂小帽,柯爾克孜族婦女擅長刺綉,常在衣服的領、袖、前胸等處綉上美麗、精緻的幾何圖案。色彩以紅、藍、白為主。編織也表現出精湛的技藝,用染色羊毛、駝毛編織的掛毯、地毯,用芨芨草、紅柳枝編成的簾子、圍子等都著稱於世.

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傳統的民族服裝為男子穿綉花襯衣,外面套斜領、無紐扣的「袷袢」,「袷袢」身長沒膝,外系腰帶。在北疆因天氣較寒冷外套常有紐扣,婦女則喜歡穿色彩艷麗的連衣裙,外面往往還套綉花背心。男女皆喜歡頭戴綉花小帽,腳穿長筒皮靴。維吾爾族在服裝的用料上喜歡選用純毛、純棉、真絲、真皮,婦女喜歡艷麗的衣物,並以耳環、戒指、手鐲、項鏈等飾物點綴。手工刺綉是維吾爾族的傳統工藝,襯衣、背心及小圓頂帽上所綉的花紋圖案都十分精美。

鄂倫春
鄂倫春族在游獵生活中創造了狍皮服飾文化,無論衣服鞋帽,還是生活用品,都以狍皮為原料。鄂倫春族的服裝以狍式為主,男女冬季皆穿長袍,女袍長及腳面,兩側開衩。皮帽用狍油皮頭皮精製而成,製作時,把耳朵割掉,換上狍皮縫制的假耳朵,把眼圈用黑皮子鑲上,毛、角、鼻、嘴仍保留,獵人戴在頭上,不僅防寒,還可偽裝自己,誘惑野獸。女帽鑲有花邊,頂端綴著紅綠線穗。鄂倫春人的裝飾和服飾染色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皮狍的開衩處及手套上多喜歡用紅、綠、黃色縫綉出色彩艷麗的花紋圖案。年輕人穿用的衣服、褲子和手套,多用柞樹煮水揉染成黃色。

Ⅷ 古代服飾介紹

古代服飾介紹

古代的服飾以其鮮明的特性,顯示了穿著者的貴賤尊卑或性別職業,因而不同特點的服飾就成了不同社會地位人的代稱,有的甚至沿用至今。本文大家詳細了解一下。

黔首:黔,黑色。黔首,即以黑巾裹頭,代指平民,具體而言指本業為農業與小手工業,末業為小商賈等各種不事生產的人。戰國時期,黔首之稱已經廣泛使用,《呂氏春秋》中《執一》、《振亂》、《懷寵》和《戰國策·魏策》、《韓非子·忠孝》、李斯《諫逐客書》、《禮記·祭義》等均曾出現。它的含義與當時常見的“民”、“庶民”同。秦統一天下後,秦始皇自以為得水德,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下詔令謂民為“黔首”,這是秦統一中國後更定名物制度的內容之一。秦始皇三十一年,發布“使黔首自實田”的律令。佔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按照當時實際佔有的田數,向封建政府呈報,即可取得國家的承認。從此,“黔首”一詞便伴隨著這套封建土地制度和法令就在全國范圍內施行而成為固定稱謂。

白丁:古代平民著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稱呼平民百姓。劉禹錫《陋室銘》:“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中的“白丁”可引申為沒有學識的人。

白袍: 舊指未得功名的士人。唐士子未仕者服白袍,故以為入試士子的代稱。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或有朝客譏宋濟曰:‘近日白袍子何太紛紛?’濟曰:‘蓋由緋袍子、紫袍子紛紛化使然也。’”宋洪邁《容齋三筆·葉晦叔詩》:“一閑十日豈天賜?慚愧紛紛白袍子。”宋蘇軾《催試官考較戲作》詩:“願君聞此添蠟燭,門外白袍如立鵠。”宋葉適《葉路分居思堂》詩:“白袍雖屢捷,黃榜未沾恩。”

布衣: 麻布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錦綉,多穿布衣。漢·桓寬《鹽鐵論·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後衣絲,其餘則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諸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布衣之交,即指貧賤之交。

袍澤:“ 袍”和“澤”都是古代衣服的名稱。《詩經·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豈曰無衣?與子同澤”在這里用來形容戰士們互相友愛、同心同德的品質,因此“袍澤”就成了將士、戰友的代名詞。

青衿: 亦作“青襟”,周代讀書人常穿的服裝,泛指有學識的人。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杜甫《題衡山縣新學堂呈陸宰》詩:“金甲相排盪,青衿一憔悴。”明清科舉時代則專指秀才。

蒼頭 :原指戰國時主人戰旗下的軍隊,多以鄉黨的青年組成,因以青巾裹頭,故名。《戰國策·魏策一》:“今竊聞大王之卒,武力二十餘萬,蒼頭二千萬。”《史記·項羽本紀》:“少年欲立嬰,使為王,異軍蒼頭特起。”裴駰集解引應劭曰:“蒼頭特起,言與眾異也。蒼頭,謂士卒皁巾,若赤眉、青領,以相別也。”至漢代,戰事減少,逐漸淪為奴隸,操持貴族邸宅的雜務。遭逢戰亂,仍不失主人近侍軍隊的性質。魏晉以後,則純為私家奴僕。《漢書·霍光傳》:“(霍)雲當朝請,數稱病私出,多從賓客:張圍獵黃山苑中,使蒼頭奴上朝謁,莫敢譴者。”《晉書.石崇傳》:“有司薄閱崇水碓三十餘區,蒼頭八百餘人,他珍寶貨賄稱是。”《明會要·民政三》:“景泰中,楊傑上言:‘臣家蒼頭得官者十六人,乞停蒼頭楊釗等職。’詔許之。”

黃裳: 黃色表示尊貴,穿黃裳意味著臣居尊位,因而黃裳成了將做君主的太子的別稱。盧照鄰《中和樂·歌儲宮》:“黃裳元吉,邦家以寧。”

黃冠: 古代指箬帽之類,蠟祭時戴之。《禮記·郊特牲》:“黃衣黃冠而祭,息田夫也。野夫黃冠;黃冠,草服也。”鄭玄註:“言祭以息民,服像其時物之色,季秋而草木黃落。”孔穎達疏:“黃冠是季秋之後草色之服。”後即借指農夫野老之服。東漢末年,張角創立太平道,信奉黃帝,宣稱“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發動農民起義,起義軍皆頭裹黃巾,首領張角等亦都穿黃衣。這開了後來道士黃衣的先風。隋唐時,黃色漸為皇家壟斷,唐高宗總章年間“禁士庶不得以赤黃為衣服雜飾”(《舊唐書·輿服志》)。黃衣道服遂亦漸為白、黑、青取代,唯留頂上黃冠還維系著舊時崇尚。《新唐書·方技傳》載:“李淳風父播,仕隋高唐尉,棄官為道士,號‘黃冠子’”。後世遂用以指道士。黃冠,又稱“月牙冠”或“堰月冠”。形似月牙,下沿有相對二孔,穿過木簪,可以別在發髻上。《三禮圖》稱:“道冠,其制小,僅可撮其髻,有一簪中貫之。”黃冠是全真道士常用的道冠,全真道士受戒後方可戴之。冠頂兩端,各刻一道指甲掐痕。傳說全真龍門派長春真人邱處機,西行見過元朝成吉思汗後,元代皇帝賜給邱真人一塊金子和一塊玉,要邱祖戴在頭上。邱祖當即運用道家內功,調動體內二味真火,在手心把金子揉成月牙冠,又把玉掐捏成簪子,用指甲掐著戴在頭上,驚得成吉思汗目瞪口呆。後來全真弟子為了紀念邱祖,就在黃冠上留下這兩道指甲印痕。

縉紳: 插笏於紳帶間,舊時官宦的裝束,亦借指士大夫。《漢書·郊祀志上》:“其語不經見,縉紳者弗道。”顏師古註:“李奇曰:‘縉,插也,插笏於紳。’……字本作搢,插笏於大帶與革帶之間。”清王應奎《柳南隨筆》卷四:“故事:官批訟牒,必以朱筆點訟者姓名。其人或系縉紳,則用圈焉。”張溥《五人墓碑記》:“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簪纓 :簪和纓,古時達官貴人的'冠飾,杜甫《八哀詩·贈左僕射鄭國公嚴公武》:“空餘老賓客,身上愧簪纓。”舊時把它作為做官者之稱。如:簪纓世族(世代做高官之家)。

青衫:“ 青衫”黑色的單衣,唐代官職低的服色為青黑色。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後人也常用“司馬青衫”形容悲傷凄切。

珠履: 綴有明珠的鞋子。《史記·春申君列傳》:“春申君客三千餘人,其上客皆躡珠履。”因而珠履成了豪門賓客的代稱。李白《寄韋南陵冰》詩:“堂上三千珠履客,瓮中百斛金陵春。

巾幗: 本是古代婦頭上的頭巾或裝飾物,藉以代表女性,源於《三國志》。當時諸葛亮多次向司馬懿挑戰,司馬懿不予應戰,諸葛亮便把婦女的頭飾遺下,以此辱笑司馬懿還不如一個女性。自古以來把婦女中的英雄豪傑稱為“巾幗英雄”,故代指女性。

青衣: 古時地位低下者所穿的服裝。婢女亦多穿青衣,後因用為婢女的代稱。白居易《懶放》詩:“青衣報平旦,呼我起盥櫛。”

裙釵: 古代婦女的服飾,因用為婦女的代稱。《紅樓夢》第一回:“我堂堂須眉,誠不若被裙釵。”

紈絝: 紈絝是古代一種用細絹做成的褲子。古代富貴人家的子弟都穿細絹做的褲子,這很能反映出他們奢侈的特點,因此,人們常用紈絝來形容富家子弟。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赭衣 :《說文》:“赭,赤土也。”以赤土染衣,故曰赭衣,赤褐色。古時囚犯乃服赭衣,因以褚衣代稱囚犯。赭衣塞路,比喻犯罪的人很多。

;

Ⅸ 三國兩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服飾特點

唐朝服飾

唐代服飾圖案,改變了以往那種以天賦神授的創作思想,用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但傳統的龍、鳳圖案並沒有被排斥,這也是由皇權神授的影響而決定的。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

唐代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形制更加開放,服飾愈益華麗。唐代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一。在婦女中間,出現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從而對「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羅裙半露胸

慢束羅裙半露胸,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

襦裙半臂穿戴

襦裙半臂穿戴

襦裙半臂穿戴--半臂這種服飾早在初唐即已出現;不僅在中原地區流行,西北地區的婦女也同樣喜歡襦裙半臂穿戴,半臂是從短襦延邊出來的一種服飾,一般都用對襟,穿在胸前結帶。也有少數用「套衫」式的,穿時從上套下,領口寬大,呈坦胸狀。半臂的下擺可以顯現在外,也可以像短襦那樣束在裙腰的裡面。從傳世的壁畫,陶佣來看,穿著這種服裝,裡面一定要襯內衣(如短襦),而不能單獨使用。

宋朝服飾

宋代服裝分三種:一為自皇後、貴妃至各級命婦所用的"公服",一為平民百姓所用的吉凶服稱"禮服";一為日常所用的常服。

宋代女子服裝

宋代官服大部分是沿襲初唐。在北宋初年因服飾沒有定製,又受外來影響,所以曾出現過著"氈笠"、"鉤墪"(襪袴)的契丹服,人們稱它為奇裝異服。

宋代官家服飾普遍十分奢侈,民家著裝也很講究。宋太祖三年(乾德年間)規定宮內婦女的服色要隨大夫變化,還規定庶民百姓不得採用綾縑五色華衣。到仁宗、英宗、神宗直至政和七年時期,官府提倡改良服飾,而且更趨奢華。

宋仁宗皇後像

對於這些規定民間庶民置若罔聞,綾縑錦綉任意服用。一些京城的貴族閨閣們,還別出心裁地設計出許多種裝扮方法,追求出新與別致。不但衣料選擇考究,而且梳妝也很特別,有的梳大方額,有的扎發垂肩,有的雲光巧額鬢撐金鳳,貧者還有用剪紙裝飾頭發,身上抹香,足履綉花等。

元朝服飾

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蒙古人和漢族衣冠是一個體系,僅僅是發型不同 [3] 。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明朝服飾

明代的男裝,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寬大長衣,頭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頭巾。

這個時候出現了一種六瓣、八瓣布片縫合的小帽,看起來很像剖成半邊的西瓜。本來是僕役所戴的,但是因為戴起來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來。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

明代的貴婦多是穿紅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婦女只能穿桃紅、紫綠及一些淺淡的顏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長裙,腰上系著綢帶,裙子寬大,樣式很多,像百褶裙、鳳尾裙、月華裙等。

清朝服飾

清王朝時段推行剃發易服,清王朝時段推行剃發易服,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明朝的冠冕、禮服以及漢族的一切服飾,但滿族服飾同時吸收了明朝服飾的紋理圖案。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

朝服

龍袍、鳳袍

龍袍

鳳袍

鳳袍

氅衣

甲胄

皇室甲胄

清代女裝

黃馬褂

清代蟒袍

Ⅹ 古代服飾的特點

古代服飾的特點:

1、三代

夏商與西周時的漢服衣著無實物存世,據安陽侯家莊墓及婦好墓所出玉、石人像,可知商代貴族上身穿交領衣,腰束紳帶,下身著裳,腹前系市(蔽膝)。

2、春秋戰國

這時漢服深衣和胡服開始推廣。深衣將過去上下不相連的衣裳連屬在一起,所以叫深衣。它的下擺不開衩口,而是將衣襟接長,向後擁掩,即所謂「續衽鉤邊」。深衣在戰國時相當流行,周王室及趙、中山、秦、齊等國的遺物中,均曾發現穿深衣的人物形象。

楚墓出土木俑的深衣,細部結構表現得更為明確。短袖衣是楚服的一項特徵。江陵馬山1號楚墓曾出短袖的「衣」,衣即衣,據《說文》的解釋,這是一種短衣。根據曾侯乙編鍾之鍾金人的服裝看,應即短袖之衣。

3、秦漢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大批陶俑的出土,為秦漢武士的服裝提供了較充分的例證。他們穿的半長衣所交掩之曲裾雖較淺, 但仍為深衣之屬, 其下身著長褲,腰系施鉤之革帶。這種裝束在西漢時仍廣泛流行,褲也逐漸向全社會普及。

漢代祭服延用"大制度",遵從古禮穿冕服佩綬、佩玉。皇帝、公卿、諸侯均用大,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絲繩的質地上加以區別。皇太後、太後、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謁廟服)、親蠶服、朝見服和婚禮服的形式都採用深衣制。

漢時勞動女子總是上穿短襦,下穿長裙,膝上裝飾長長垂下的腰帶。勞動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犢鼻褲,並在衣外圍罩布裙;這種裝束不分工奴、農奴、商賈、士人都一樣。

4、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環境使得文人士子們空有忠君報國的志向卻無用武之地。因為自身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人生理想無法達到,所以文人士子們他們不再過多地局限於儒學的條條框框,而是開始強調自我個性解放。

於是當時的社會就出現了褒衣博帶的流行時尚,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魏晉風度。男子袒胸露臂,追求輕松、自然、隨意的感覺;女子則長裙曳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盡力展示優雅和飄逸的風姿。

魏晉時期規定宮中朝服用紅色,常服用紫色。白色為平民百姓服色。這時的服式仍以襦、裙為主,裘是非正式衣服。婦女裝飾比較考究,有金環、銀約指和繞腕的跳脫等。在質地上宮中與宮外仍有很大區別。

5、隋唐

唐朝還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裝。腰帶形式也深受胡服影響。在此以前,人們的腰飾是以金銀銅鐵,這時候流行系"蹀躞帶",帶上有金飾,並扣有短而小的小帶以作系物之用。這種腰帶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後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

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

唐高宗以後,以紫色為三品官的服色;淺緋色為五品官服色,深綠色為六品官服色,淺綠色為七品官服色,深青色為八品官服色,淺青色為九品官服色,黃色為宮外之人及庶民服色。

唐裝還對鄰國有很大的影響。比如日本和服從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裝的精華,朝鮮服也從形式上承繼了唐裝的長處。唐裝襦裙線條柔長,十分優美自如,用料主要是絲織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軟"和"飄柔"著稱。

唐裝本身品類多,善變化,從外形到裝飾均大膽吸收外來服飾特點,多以中亞、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飾為參考,充實唐代服飾文化,使得唐代服飾豐富多采富麗堂皇,風格獨特奇異多姿,成為中國歷史服飾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矚目。

6、宋代

宋代服裝大體沿襲唐制。這時的襆頭內襯木骨、外罩漆紗,宋人稱之為「襆頭帽子」,可隨意脫戴,與唐初必須臨時系裹的軟腳襆頭大不相同。這時,皇帝和高官戴的展腳襆頭,兩腳向兩側平直伸出,可達數尺。身份低的公差、僕役等,則多戴無腳襆頭。

宋代婦女也穿裙和衫,這時的衫子多為對襟,蓋在裙外。裙較窄,多施細摺,福州黃墓中除出羅裙外,還有開襠褲與合襠褲,可見宋代婦女在裙內著褲。起於五代時的纏足,至北宋晚期已逐漸流行。

7、元代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時代,服裝服飾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都,滅西夏、金之後,民族組成主要以蒙古族為主。元代由於民族矛盾比較尖銳,長期處於戰亂狀態,紡織業、手工業遭到很大破壞。宮中服制長期延用宋式。

直到l321年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連下裳上緊下短,並在腰間加襞積,肩背掛大珠的"質孫服"制,漢人稱"一色衣"或"質孫服"。這是承襲漢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點的服制。

8、明代

明代皇帝的日常服裝是龍袍,上面綉著龍紋、翟紋和十二章紋,一般以黃色紗羅製成,配金冠。皇帝禮服則仍保持上衣下裳的古制,由玄衣、纁裳、白羅大帶、黃蔽膝、素紗中單、赤舄等組成。

玄衣肩部織日、月、龍紋,背部織星辰、山紋,袖部織火、華蟲、宗彝紋,領、袖口、衣襟側邊、裾都是本色。纁裳織藻、粉米、黻、黼紋。

明初要求衣冠恢復唐制(如左圖所示),其法服的式樣與唐代相近,只是將進賢冠改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明代的公服亦用襆頭和圓領袍,但這時的襆頭外塗黑漆,腳短而闊,名烏紗帽,無官職的平民不得服用。

公服除依品級規定服色外,還在胸、背綴補子。文官補子中飾鳥,武官飾獸。為褒獎官員的功勛,另特賜蟒袍、飛魚服、鬥牛服等服飾。蟒是四爪之龍,飛魚為魚尾有鰭之蟒,鬥牛則在蟒頭上加彎曲的牛角。官至極品則用玉帶。所以「蟒袍玉帶」就成為這時大官僚之最顯赫的裝束。

明代的漢服影響頗遠,近至東北亞的朝鮮,遠至日本、琉球等藩屬國。至清代,女裝百褶裙、馬面裙及道袍長袍一並留存。曲阜孔氏衍聖公府內藏明代衣冠服飾,滿清上層也有穿著明代衣冠服飾畫像。

9、清裝

滿族的旗裝,外輪廓呈長方形,馬鞍形領掩頰護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盤紐為飾,假袖二至三幅,馬蹄袖蓋手,鑲滾工藝裝飾,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馬褂。時至今日,它對現代服裝也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隨時代發展,經過加工曲線突出體態優美的旗袍,挽回了滿服缺少美感的一面。

旗袍或短裝有琵琶襟、大襟和對襟等幾種不同形式。與其相配的裙或褲,以滿地印花、綉花和襇等工藝手段作裝飾。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綉等為飾。

清初滿族婦女與男人的裝扮相差不多,不同之處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辮。滿族婦女不纏足、不穿裙,衣外坎肩與衫齊平,長衫之內有小衣,相當於漢族婦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稱"烏龍"。

馬褂、旗袍是清代滿族男女的典型服飾。馬褂是一種穿於袍服外的短衣,衣長至臍,袖僅遮肘,主要是為了便於騎馬,故稱為「馬褂」。

它區別於漢族在宋明時期的馬褂,滿清的馬褂不修邊幅。滿人初進關時,通過大屠殺而迫使漢族穿上它們的馬褂。康熙雍正年間,由於奴化政策,才開始在社會上流行,並發展成單、夾、紗、皮、棉等服裝,成為男式便衣,士庶都可穿著。

(10)歌錦春秋女裝擴展閱讀:

中國最早衣物歷史

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已知縫衣,周口店山頂洞人的文化遺存中曾發掘出骨針。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在不同地區和族別的人們中間,服飾款式已各不相同。

以發型為例,大地灣文化中有剪短的披發,馬家窯文化中有後垂的編發,大汶口文化中有用豬獠牙製成的發箍,龍山文化中則用骨笄束發,陝西龍山文化之神木石峁遺址出土的玉人頭像,頭頂有髻,可能就是用笄束發的反映。

骨笄在相當於夏代的二里頭文化的二里頭類型與東下馮類型諸遺址中均曾出土,形制與商代的同類器物相同。因此得知束發為髻在遠古時已是華夏族服裝的特徵。

與歌錦春秋女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軍綠褲子配什麼色的上衣外套好看 瀏覽:141
羽絨服清洗視頻 瀏覽:844
男生風衣碼數 瀏覽:705
牛仔外套黑色好看還是淺藍 瀏覽:569
紅色裙子搭什麼鞋好看圖片欣賞 瀏覽:388
男士哈倫牛仔褲新款圖 瀏覽:739
真貂皮衣多少錢 瀏覽:735
襪子褲子怎麼寫 瀏覽:378
旗袍掛件的寓意介紹 瀏覽:863
女春裝風衣外套中長 瀏覽:318
海南省昌江中學校服圖片 瀏覽:995
原來穿襯衫搭配褲子這么顯瘦 瀏覽:766
怎麼選衣外套尺碼 瀏覽:568
女裝門頭用什麼顏色好 瀏覽:979
海寧皮草外套中款 瀏覽:515
新款女士風衣 瀏覽:79
男士風衣到哪 瀏覽:981
黑色裙子配什麼馬甲好看 瀏覽:460
修改皮衣要多少錢 瀏覽:470
杭州九溪煙樹羽絨服 瀏覽: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