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彝族服飾特點
彝族服飾特點分男裝服飾,婦女服飾,女童服飾分別進行說明:
男裝服飾
男子多蓄發於頭頂,彝族稱「字爾」或「字木」。男孩在四五歲時,頭前頂留一塊方形的頭發,成年後將其挽成一個發髻。人們視其為天神的代表。頭上纏著青藍色棉布或絲織頭帕,頭帕的頭端多成一尖錐狀,偏鑒於額前左方,彝語稱為「茲提」漢語名「英雄結」。
青年人多將英雄結扎得細長而挺拔,以示勇武,而老年人往往是粗似螺髻,以表老成。彝族男子以無須為美,從年輕時起就常將胡須拔去。男嬰左耳穿孔,稍長即戴耳環。
婦女服飾
婦女上衣毛、棉、絲制、排襟、前襟、後項圈和袖口用綵線挑有圖案花紋。領口周圍綴以金器、銀器、珠寶和玉器。有的飾以盤扣,用彩色絲線纏繞,形狀各異頗具匠心。聖乍地區的兔毛背心又別具一格,即在青底彩花的坎肩袖籠底邊鑲上一圈雪白的兔毛,華美富麗。
婦女多著百褶長裙,用寬布與窄布鑲嵌橫聯而成。童裙以紅、白色為主,或幾色相間,青年以紅、藍、白色或紅藍白色相間為主,老年以青、藍色或青藍色相間為主。
女童服飾
彝族的服飾,多姿多彩,風格獨具,形態有近百種。歷史上,由於彝族支系眾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飾區別明顯,樣式各異,帶有濃厚的地域色彩,琳琅滿目,各具特色。涼山不少地區四季冷涼,氣候變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飾季節性不強,察爾瓦(披衫)常年皆著。 彝族服飾的色彩較為豐富,款式變化多姿,並且以大量銀製品和刺綉裝飾。
2014年11月11日,彝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㈡ 彝族人民都穿著什麼樣的衣服啊
彝 族的服飾,多姿多彩,風格獨具。歷史上,由於彝族支系眾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飾區別明顯,樣式各異,帶有濃厚的地域色彩。 婦女一般上身穿鑲邊或綉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頭、耳環,領口別有銀排花。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鑲有花邊的右開襟上衣,下著多褶寬腳長褲。頭頂留有約三寸長的頭發一綹,漢語稱為「天菩薩」,彝語稱為「子爾」。彝族男女都外著「察爾瓦」和彼氈。「察爾瓦」彝名「瓦拉」形似披風,用攆制的粗羊毛線織布縫制而成,多為原色或藍色。察爾瓦和披氈是彝族男女老幼必備之服,白天為衣,夜裡為被,擋雨擋雪,寒暑不易。在此基礎上,又根據年齡,性別分為男裝,女童,婦女等不同的類型。 一般青年男女服裝色彩鮮艷,喜用紅、黃、綠、橙、粉等對比強烈的顏色,紋樣繁多。中年人服裝的紋樣較青年人為少,使用顏色為天藍、綠、紫、青、白等色,素貌莊重。老年人多用青、藍布,一般不做花,僅以青衣藍邊或藍衣青邊為飾。挑花刺綉也是彝族服飾的特點。在彝族地居住地區,彝族婦女都穿著精美的花衣裳。彝族婦女的服裝多為寬邊大袖的左衽衣服,在衣服的胸襟、背肩、袖口或整件衣服上用紅色、金色、紫色、綠色等顏色的絲線挑綉各種花紋圖案,在衣領上還鑲嵌有銀泡。 服裝的花紋、花邊,它有濃厚的民族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有日、月、星、雲、天河、彩虹等天象,有山、河等大自然圖,有雞冠、牛眼、羊角、獐牙等動物方面的圖,有葉、花、火鐮、發辮、幾何形等植物和什物圖。彝族的服飾充滿了對大自然的崇敬仰慕之情,人從自然中得到需要的東西,也就應該感恩於自然。同時,那些鮮艷的色彩也表現出彝族人民火一樣的熱情和他們豪邁奔放的性格特點。這也是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種表現。
㈢ 彝族服飾有哪些款式
小女孩
㈣ 彝族舞蹈用的披風像什麼樣子呢
服飾和道具是民族文化的標志,舞蹈藝術常常通過富有民族特色的服飾和道具來增強舞蹈的動態美,擴大舞蹈的表現力,彰顯獨特的民族藝術特色。彝族崇火,很多舞蹈道具都與火有關。煙盒舞是彝族人常跳的舞蹈,舞蹈因手持煙盒,彈指而舞而得名。大鑼笙舞則是祭火的舞蹈,俗稱「接火把」 ,舞蹈隊伍敲擊大鑼,點起火把,匯集到跳笙場,圍著簧火跳。此外,還有 「火把舞」 、「火龍戲珠舞」 等等,都與火有關。彝族尚武,古代彝族部族與部族長期爭戰,廣泛製造和使用兵器,在此過程中,孕育了彝族各種用兵器做道具的武舞。元代王沂的 《末些昭》 中就有 「振臂撾銅鼓,吹唇舞洞刀」 ,「亦有善刀舞,眾鋒粲鯨齒」 的記載。這種以兵器作為舞蹈道具的舞蹈形式仍然流傳至今,並且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例如棍舞、矛舞、大刀舞、獵叉舞、畫面刀舞等。此外,為抵禦寒冷,彝族男女一年四季都身披用羊毛織成的披氈 「擦爾瓦」 ,這些用來禦寒的披氈也逐漸演變為舞蹈的服飾和道具,涼山地區彝族的披氈舞就是因揮舞披氈跳舞而得名的。這些服飾和道具在舞蹈中的廣泛使用,極大地豐富了舞蹈的藝術語匯,增強了舞蹈藝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加強了運動人體的動態表現,從而完成舞蹈者內心世界及感情的表達。
彝族舞蹈是流傳在彝族地區的舞蹈。歌舞是彝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其形式豐富多彩,多數是模仿生產勞動時的動作而成。古老的舞蹈有模擬動物形象的「斗雞」、「斗羊」,象徵戰爭的「跳釵」、「刀舞」,慶豐收的「大鼓舞」等。在彝族人民歡慶年節期間,可以看到來源於中原文化的舞蹈形式《竹馬》《高蹺》。現代彝族的《高蹺》保留和發展了它的雜技特色。在彝族人舉行祭祀祖先、祈求豐收的儀式時,可以看到《木鼓舞》《銅鼓舞》《羊皮鼓舞》等。這些舞蹈均由巫師「畢摩」和「蘇葉」表演,在擊鼓的同時,以迅速擺動雙肩、胸、胯為主要舞蹈語匯。此外,在「跳宮節」表演的《跳宮》《跳麒甲》等舞蹈中,仍保留著古代狩獵、部落間戰爭的痕跡,以及戰士出征、作戰、勝利凱旋的祭祀儀式和舞蹈場面,以此來表示對古代英雄的懷念和歌頌。
㈤ 彝族的服飾有什麼特點
彝族服飾特點分男裝服飾,婦女服飾,女童服飾分別進行說明:
1、男裝服飾
男子多蓄發於頭頂,彝族稱「字爾」或「字木」。這是一種古老的傳統裝束。男孩在四五歲時,頭前頂留一塊方形的頭發,成年後將其挽成一個發髻。人們視其為天神的代表,認為它能主宰吉凶禍福.所以神聖不可侵犯,任何人不能觸摸、戲弄。因此漢語稱其為「天菩薩」。
頭上纏著青藍色棉布或絲織頭帕,頭帕的頭端多成一尖錐狀,偏鑒於額前左方,彝語稱為「茲提」漢語名「英雄結」。
青年人多將英雄結扎得細長而挺拔,以示勇武,而老年人往往是粗似螺髻,以表老成。彝族男子以無須為美,從年輕時起就常將胡須拔去。男嬰左耳穿孔,稍長即戴耳環。
2、婦女服飾
婦女上衣毛、棉、絲制、排襟、前襟、後項圈和袖口用綵線挑有圖案花紋。領口周圍綴以金器、銀器、珠寶和玉器。有的飾以盤扣,用彩色絲線纏繞,形狀各異頗具匠心。
甘洛彝族女服中襟為多,獨具風采。聖乍地區的兔毛背心又別具一格,即在青底彩花的坎肩袖籠底邊鑲上一圈雪白的兔毛,華美富麗。婦女多著百褶長裙,用寬布與窄布鑲嵌橫聯而成。
童裙以紅、白色為主,或幾色相間,青年以紅、藍、白色或紅藍白色相間為主,老年以青、藍色或青藍色相間為主。
2、女童服飾
彝族女童蓄發以後梳單辮垂直於腦後。八九歲時,將單辮盤於頭頂四周,辮尾綴以紅色棉線,辮上有時扣以弓形小木梳為飾。出嫁時則分流雙辮、交叉盤壓在頭帕上。
如尚未出嫁而已達成年期者,亦可擇日分梳雙辮。至乍地區青年戴紅里青面雙層綉花頭帕,依諾地區是一二米藍布折成數層頂於頭上。所地地區是一長條青布,花線扎邊,折戴頭上。
(5)彝族服裝男外套披風擴展閱讀
服飾
彝族支系繁多,居住分散,自然環境復雜,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其服飾在質地、款式、紋式等方面形成了明顯的地域特徵。大體可根據涼山、烏蒙山、紅河、滇東南、滇西、楚雄六個彝族聚居區分為六大類型。
1、涼山
涼山彝族傳統服飾,男女皆穿右衽大襟衣,披擦爾瓦、披氈、裹綁腿,平時跣足,冬天穿麻鞋。男子頭纏中髻,不同次方言區的樣式不同,左耳戴蜜臘珠、銀耳環等飾物。男褲在北部方言區根據不同的次方言有「大褲腳」、「中褲腳」、「小褲腳」之別。
婦女著百褶裙、戴頭帕,生育後,可戴帽或纏帕,喜佩耳飾、手飾,戴銀領牌。傳統衣料以自織自染的毛麻織品為主,傳統色彩為黑、紅、黃三色。圖案紋飾多為雞冠、羊角、火鐮、蕨草、窗格等動植物和生活物品。
2、烏蒙山
烏蒙山彝族服飾男女均為青、藍色大襟右衽長衫或短衫,長褲,纏黑色或白色頭帕,系白色腰帶,著綉花高釘「鷂子鞋」或「鷹頭鞋」。男子服飾無花紋,披羊毛披氈,女子服飾領口、袖口、襟邊、下擺均飾彩色花紋組合圖案。
3、紅河
紅河地區彝族男子服飾多為對襟、短衣、長褲。婦女服飾款式多,既有長衫,也有中長衫和短裝,大多外套坎肩,系圍裙,頭飾琳琅滿目,尤喜以銀泡、絨線做花為飾。圖案以自然紋為多,幾何紋次之。
4、滇東南
滇東南地區彝族女裝款式為右襟或對襟上衣、長褲,個別地區著裙。男裝為對襟衣,外套坎肩,著寬檔褲。服飾工藝有挑花、刺綉、鑲補、蠟染等。
5、滇西
滇西地區彝族婦女多為前短後長的右大襟衣,下為長雲南大理彝族分支臘羅女盛裝褲,系圍腰,套坎肩。巍山、彌渡兩縣婦女佩戴羊氈裹背。男子著右大襟長衫、羊皮坎肩、寬褲腳、頭包青帕。
6、楚雄
楚雄地區彝族女裝為右大襟短衣和長褲,少數地區上著對襟衣,下著花裙。工藝以鑲補、平綉為主,圖案多為花卉。祿勸、尋甸等地婦女的盛裝是古老的貫頭衣,這種服飾前短後長,寬大無袖。男子服飾為對襟小褂,披羊皮褂,長褲,還保留有著火草布、麻布衣的習俗。
㈥ 彝族與白族男人服裝上有哪些區別
彝族有披風,白族對襟衣扣,所拿樂器也不同,頭上的包頭巾也不同.
㈦ 雲南少數民族男子服飾有哪些
一、 彝族
傳統的滇南彝族服飾,男子各支系大同小異,一般頭繞玄色盤頭,上身穿 鑲邊的偏襟或對襟緊身上衣,扎腰帶,下身穿肥大的撒腿褲,外面披寬大的毛織披風,彝語稱"瓦拉"。
婦女的服飾則多用大色塊組成,色彩對比鮮明,絢麗多彩。上衣大多是右衽襟衣,立領窄袖,外罩綠邊背心,下身穿拖地長的白褶長裙或大褲管褲子。褲飾雖多為大褲管,但其中又分蓋膝和蓋躅兩種,如聶蘇支系的多為蓋膝的大管褲,褲帶是一條約丈許長的兩頭有刺綉且飾以流蘇垂纓的花布巾,用中部從腰際繞過一圈,打結後將有刺綉的兩個尾角如翅似的露於臀後,很是美麗。在婦女的打扮中極為重要的是圍腰,其形狀是凸字形的,中間鑲有四方形腰芯,周圍用彩絲線刺綉著各種彝家喜愛的花草,整塊圍腰色澤鮮艷,耀眼奪目,美觀大方。婦女頭上戴雞冠帽。帽子是用硬巾剪成雞冠的形狀,再用1200多顆銀泡鑲綉而成,戴在頭上像一隻啼鳴的雄雞。據說在遠古時期,一對青年戀人在森林中約會,遇上森林魔王,正當魔王欲加害於青年人時,雄雞啼叫驅走魔王,此後,佩戴形似雄雞的雞冠帽便成了彝家少女吉祥幸福的像征,帽上鑲綉的銀泡則表示星星和月亮,意喻為光明幸福。
二、 哈尼族
哈尼人善於用藍靛染衣,各家屋前種有藍靛,用其葉子放入缸內加水一泡即成藍色。哈尼族分布地區較廣,各地服裝均有不同,以婦女的最為突出。常見的是右衽無領短上衣,短裙,同時小腿上系膝褲,穿布鞋,頭上戴頭帕,用銀幣等做成裝飾。紅河等地的哈尼婦女則喜歡穿裙子,在衣服上鑲上銀質裝飾,走路時發現叮叮當當的聲音,悅耳動聽。碧約人則居住在山區或半山區,現仍保留一種古老的婦女頭飾,未出嫁的女子頭戴青布圓帽,圓帽質料是用傳統織布染上青色加工製成的;出嫁後頭飾便換為一塊長一丈左右的寬六寸的黑或藍色棉布包頭,這塊布纏頭時高出頭頂五寸左右,折疊成梯形狀,頭頂上還別一把梳子作裝飾。
哈尼男子的服裝大多相似,為穿右襟或對襟無領上衣,長褲,頭上纏黑布包頭。
三、 苗族
苗族因居住地不一,故服裝也不相同,主要差別表現在顏色、式樣、花飾鑲邊部位等。苗族服裝可分為裙類和褲類,湘西貴州松桃一帶多為穿褲,衣袖和褲邊鑲有花飾,衣領周圍有花邊稱"托肩";雲南一帶的苗族大多穿大領短衣,下穿白褶裙,分便裝和盛裝,便裝較素凈,盛裝衣服邊上綉有花紋,同時擁有多種裝飾。便裝衣裙不綉花,染成藏青色,樸素大方,其腰帶用自織的花椒布做成,裙為白褶裙,長一尺四五寸,裙多不綉花,裙圍有兩塊,分別系在裙外的前面和後面,前一塊素凈,後一塊下擺鑲有寬約三四分的花邊,用彩色絲片做成,裙子短,常包綁腿。盛裝的上衣是花衣,用藏青色緞子作面,布作里,兩袖下擺綉有彩色花紋圖案,下擺用緞子作底,綉以彩色花鳥蟲魚等紋樣,綉衣用綢緞子作底,多為綠色,以彩色絲片剪成葵花子大的等腰三角形貼在上面,其邊用細絲線縫合。
蠟染桃花是苗族的傳統手工技藝,每個女子七八歲就學會刺綉桃花蠟染。蠟染是用蠟刀把蠟塗在布上製成圖案,浸入藍靛缸內染好後脫去黃蠟使其現出白色花紋而成。
四、 白族
雲南大理一帶的白族,青年婦女多穿黑色絲絨或燈芯絨的小褂,雪白的襯 衫,藍色或白色的寬褲子,腰間系有綉花飄帶,上面多用黑軟線綉上蝴蝶、蜜蜂等圖案,並喜好在褂子右邊掛上串銀制的三須或九須,腳上穿著綉花的白布鞋,頭上戴的帽子,綉著美麗的花,垂著長長的流蘇,被喻為"風花雪月"帽,映射著大理四大著名風景:上關花、下關風、蒼山雪,洱海月。
怒江一帶的白族婦女穿對襟上衣,前短後長且套有彩色袖筒,系一塊素色或綉花圍腰,佩戴銀飾,足穿綉花鞋。
男子一般穿中式對襟上衣,長褲,外加黑色短坎肩,纏包頭。
五、 傣族
傣族有水傣、旱傣、花腰傣等多種分支,各自的服飾均有不同,以水傣服 裝最為人們喜愛。傣族女子身材大多苗條,上身穿淺色或鮮艷的緊身袖短衫,下穿花筒裙,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青年女子,一般不纏包頭,而是挽一個發髻,中老年婦女多纏頭巾,婦女的服裝多用各種花紋、彩色絲綢或花布製作,色彩鮮艷美麗。男子一般穿無領對襟短上衣,下穿長褲,冬季披毛毯,頭纏白色或藍色包頭巾,頭巾一端垂在右側。
六、 傈僳族
以怒江一帶傈僳族為例,婦女一般上身穿窄袖右衽上衣,再穿件坎肩背心, 下身穿襲至腳背的百褶裙,衣料一般為黑藍兩種棉布或自織的白中夾麻的細麻布,裙下部用線條或圖案花裝飾一圈。婦女雙手戴竹藤或金屬制的手鐲,胸前帶貝殼、玻璃料珠製成的胸飾,頭上冠以珠帽,珠帽用較小的紅白珊瑚或料珠串成條,直排在帽的前部,帽頂部用貝殼或白料塊串成條,橫排兩道,帽前部一圈用金屬圓珠串起作裝飾,而帽的後部則空著,整個帽子由串串紅白彩珠相串,加上閃光的金屬片猶如一件工藝品。此外傈僳族婦女還習慣於肩上掛一個紅白黑等碎布相拼並綉有圖案的挎包。
七、 拉祜族
拉祜的意思是老虎,拉祜族被喻為老虎的民族,其男子膘悍,身穿淺色右 衽交領長袍和長褲,系腰帶,腳穿布鞋,頭戴包頭,長袍兩側有較高的開衩,領口衣襟等處用深色布條鑲邊,包頭用白紅黑等各色布條交織纏成。婦女穿的是黑布長衫,長至膝下,兩側開衩且開衩較高,立領右襟,綴有銀泡裝飾,喜歡用紅色或白色花邊鑲綴在袖口、襟邊,顯得光艷美麗。下身穿寬大的長褲,頭裹一丈多長的頭巾,頭巾的一端垂及腰際。
八、 德昂族
德昂族的服裝新穎別致,青年男女喜歡裹戴黑白兩種顏色的包頭,對比鮮 明,耳上戴著大耳墜,脖子掛著銀亮的項圈,上身習慣穿側襟短衣,衣服又多是藍色或黑色,褲子較短,肥闊寬大。女子多不留頭發,剃成光頭然後用黑布裹頭,主要是表示對佛爺的尊敬,上身多穿緊身短衣,也是藍色或黑色的,下穿長裙,裙子的式樣新穎大方,花色艷麗。紅德昂是一片惹目的紅黑相間的顏色,花德昂則鑲有四條白色帶子,其中又插有五寸寬的紅布相飾,黑德昂所穿的黑統裙上織有幾條深紅色的布帶,其間又襯夾著幾小條白色帶子。
九、 納西族
納西族分散在滇西北一帶,麗江一帶的納西族,男子的服裝和漢族的相似, 以對襟上衣、長褲為主。婦女上身穿長褂子,外罩皮坎肩或布坎肩,下穿長褲,系百褶圍腰,特別突出的是婦女身上披的羊毛披肩,披肩上綴有七星裝飾,故名"七星披肩"。金沙江流域的納西族所穿服裝和藏族類似,頭戴色彩對比鮮明的窄條發帶,穿黑色長袍,在邊緣裝飾兩條顏色不同的寬邊,有的在飾邊上綉有幾何圖案,用彩條布做腰帶。
十、 基諾族
雲南景洪市山區的基諾族,男子衣著以無領對襟短衫、長褲為主,扎寬布腰帶。女子的服裝頗具特色,上身穿寬袖對襟短衣,衣襟合縫處夾一塊方圖案,綉上美麗的幾何圖案,精巧護胸,上衣的領口袖邊衣襟肩部等處加以邊飾,下身多穿黑色合縫短裙,在身前摺合,裙長僅過膝,用紅布鑲邊,小腿纏有裹腿,頭上戴著用布縫制的淺顏色的尖頂頭帕,基諾婦女服裝顏色多用藍黑紅白等作基調,活潑明快。
十一、佤族
佤族分布在滇西南一帶,男子一般穿無領對襟短衫,下穿撒腿長褲,用黑布包頭,扎布腰帶,腰間掛一把長刀,肩上挎一個自織布包。
女子一般穿無領對襟短上衣,短裙,裙子多用各色條紋裝飾,衣服顏色多用紅藍及黑色,習慣在腰、臂及腿部系戴許多藤圈,喜戴大耳環、項圈以及各種料珠,頭上扎發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