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女裝百科 > 旗袍由電影想到的

旗袍由電影想到的

發布時間:2022-08-14 10:47:53

1. 「旗袍」起源是什麼

很多人看到一個「旗」字,就認為「旗袍」是滿族的服飾改的,那麼,真相真是如此嗎?

其實在民國初期,首批穿「旗袍」的女子稱呼自己穿的衣服是「長袍」、「長衫」,和當時男子穿的袍服名稱相同。(漢人女子穿長袍,是反抗男女不平等的象徵)只是因為之前幾百年基本上女人只有滿人穿袍服,漢女穿襖裙(上衣下裳是漢人女子傳統穿法),所以不明真相的外人想當然地認為女人穿袍服那就是「旗袍」,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以訛傳訛的叫法。

「旗袍」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立領斜襟盤扣在清朝之前就已經出現了,明末已經非常流行。

衣服沒有領子 ,到了清朝末期,滿族女子服飾模仿漢人女子加上了立領,完全漢化

大家可以去「旗袍是漢服」貼吧看看,那裡有大量的歷史資料可以證明「唐裝旗袍」是漢人服飾,早在明朝就已經出現

2. 《花樣年華》中張曼玉的旗袍有什麼作用

《花樣年華》是一部由王家衛導演,梁朝偉張曼玉主演的電影,劇中她們兩個因為對方的配偶分別出軌,她們兩個因為調查她們配偶出軌的事情相識,最終因為一系列事情,彼此吸引但最後沒有走在一起的錯愛故事。


3. 歷史上的旗袍女郎,真像劇里一樣婀娜多姿嗎

一提到旗袍我們都會想到第一個應該是電影《花樣年華》里張曼玉各種各樣的旗袍展現了東方婀娜多姿的美麗。但是大家在看完一些滿清後妃們的旗袍就對電影的描述生了質疑。不過我們可以肯定旗袍這一傳統服飾在我國古代到現代所佔據的重要地位。電影中的旗袍展現的只是一部分旗袍的美麗,真正旗袍的魅力卻遠遠不止這些。

三、近代改良後旗袍有很多風格

在近代為了消除階級之間的差別,以及對於先進文化的追求,旗袍作為人們日常的服飾,也進行了一番改良。不但在厚度上越來越薄,在行動上也越來越方便,以前這旗袍可不止一層,但是在近代隨著擺地旗袍,馬褂旗袍的產生讓它變得越來越受人們歡迎。並且我們可以在一些電影作品中看到真實的阮玲玉,蝴蝶等等將旗袍穿出比現代電影中更加多姿的美。最後無論是現代還是古代,旗袍都是彰顯東方美的最佳衣著。

4. 旗袍的起源

旗袍的起源:旗袍,最初即「旗人之袍」。說起它的來歷,有這么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傳說:清朝入關,滿人一統天下,旗人的服飾傳入中原。一個叫黑妞的滿族漁女,皮膚雖黑但很有光澤,人長得很俊俏,身材又好,被譽為「黑里俏」。她為了方便打魚,就把原本的大套「一統江山」裙,剪裁成窄小的扣裙便裝。後來,這個黑妞被選入皇宮,封為「黑娘娘」。旗袍就是由此流傳開來的。最早清朝滿族女子的旗袍,有單、夾、襯絨和絲棉袍之分。其特點是腰身寬松、平直,袖口寬大,衣長至腳踝。到了清朝後期,「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臉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裾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慈禧太後有一張照片:扮成觀世音菩薩的樣子,旁邊李蓮英太監扮成童子。這張照片裡面慈禧太後穿了一件旗袍,鑲滾嵌燙綉貼盤釘樣樣俱全,可以說是集旗袍工藝之大成。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梏。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加上西洋文化的影響。旗袍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三十年代旗袍受西方短裙的影響,衣長縮短,袖口相應縮小,比以前更合身了。到了三十年代中期,旗袍盛行,衣長加長,兩邊叉開升高,腰身緊綳,顯示女性的曲線美。四十年代,旗袍式樣趨向於縮短衣長,減低領高,袖長短至肩下2-3寸,甚至沒有袖子,外形如流線型。上海女人將旗袍演繹得千姿百態,楚楚動人。

5. 電影《花樣年華》中,女主角蘇麗珍的多套旗袍有什麼作用

在這部影片中,最具色彩表現力的就是主人公蘇麗珍身上的旗袍。蘇麗珍身上的旗袍的不斷變化間接的映射著故事情節的發展、人物心情的變化。導演把女主人公的心理變化用旗袍色彩的變化表現出來。就整個影片中女主人公所穿著的旗袍顏色,比如搬家時、在孫太太家裡看丈夫打麻將時、和孫太太他們試電飯鍋時、囑咐丈夫給她老闆帶皮包時,或是去公司上班時,還是其他時候,一般都是以白色加黑色、白色加藍色和淡黃色加白色搭配的旗袍。這幾種顏色搭配的旗袍是蘇麗珍貫穿的。這種幾種素色的衣服於影片的灰暗色調、周圍環境是相協調的。但是片中好幾次出現蘇麗珍提著飯盒去小面攤買飯時,她都是一身顏色很暗的旗袍,暗示了她的孤獨和內心的寂寞;當他們確定自己的愛人發生婚外戀時蘇麗珍去賓館里見周慕雲時,她一身紅色的旗袍,這一反她穿衣的一貫風格,與她一向喜歡的衣服顏色形成鮮明反差。這里其實是隱喻了她們之間愛情的產生。蘇麗珍趁著房東不在去周慕雲家時,一襲黃色的旗袍,象徵了他們在一起的愉快和溫馨。而當蘇麗珍決定要跟周慕雲走時,她身上的衣服變成了綠色。綠色是富於生機、象徵生命的。這就隱喻了蘇麗珍下定決心要和周慕雲開始新的生活。然而,當它趕到賓館時,周慕雲已經走了,代表希望的綠色在紅色的窗簾、紅色的床、暗紅色的牆壁映襯下,讓人感到的是莫大的失落。代表了「色彩是影視畫面的抒情符號,能傳遞感情,表達藝術家所要表達的情緒」。蘇麗珍身上不斷變化的旗袍色彩,不僅反映了人物心理的微妙變化,而且增強了影片在主題表現上的抒情意味。
不斷變化的旗袍顏色與暗淡的畫面色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灰暗色調的映襯下旗袍的色彩變化更加具有了表現力,隱喻作用更加明顯。通過色彩的變化,暗喻了人物心理的變化、情感的變化,間接的而不是直接的深化了主題。暗淡的畫面色調,映襯了主題。使得影片的主題表現更加含蓄朦朧。

6. 旗袍的起源

旗袍的起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為時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
袍服自漢代被用於朝服,袍服式樣歷代有變制,漢代深衣制袍,唐代圓領襇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寬身長袍,穿著者多為知識分子及統治階層,久而久之蔚成風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種不事生產的上層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閑生活。寬衫大袍,褒衣博帶,逐漸成為中原地區衣飾文明的一種象徵。

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年間(公元1644年),清世祖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

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從順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較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界,此時的清王朝正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在中國學生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始。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頂盛期,這時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7. 旗袍擁有的一抹揮之不去的風情,究竟來自何方

在今天五花八門的影視劇或電影中,但凡牽涉到民國時期,劇中總會或多或少的出現一位身穿旗袍的美麗女子。這固然是影視劇想要表現出一種女性身上的美麗“民國范兒”,但也反映出在當今人們的心目中,旗袍與身份尊貴的女性緊密結合,已然成為能夠代表中國女性之美的典型服飾。作為一種相對年輕的服飾,這一抹揮之不去的風情到底來自何處?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旗袍的歷史。

李沁在《遇見天壇》中還原的民國旗袍

到1930年之後,旗袍在中國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女性均以穿旗袍為尊貴和美麗的象徵,而旗袍的樣式也變得五花八門,難以形成唯一的製作標准。例如旗袍的袖子時有時無,到最後乾脆將袖子取消,下擺的長度時長時短,底擺的長度一時間由早先的垂至地面縮短到膝蓋以上,而旗袍兩側的開叉則越來越高,最高時幾乎與臀部齊平。而旗袍製作的工藝也愈發的考究,上流社會自然以進口綢緞為主,而普通民眾則主要以陰丹士林布來製作旗袍,裝飾圖案則以龍鳳、孔雀或者簡單的幾何圖形來裝飾,不再像晚清時期那麼艷麗,更顯莊重與素雅。這種種改變都體現出了人們思想的轉變與突破,衣服的設計以美為主,不再考慮傳統的禮教規矩,而衣著的變遷也反映出了民國時期的社會風貌。

文史君說:

旗袍的演變歷史可以算得上是中國審美與思想的轉變史,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與中國近代化的開展,人們尤其是女性對於衣著的想法有了很大的突破,不再盲目追求華美與艷麗,也不再受傳統禮教的束縛,她們更加註重展現女性的美,更加註重衣服自身所帶有的典雅氣質。一部旗袍史中包含了多少中國人追求近代化的夢想啊!

8. 旗袍的由來是什麼

旗袍是女性服飾之一,源於滿族女性傳統服裝,在20世紀上半葉由民國漢族女性改進,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民國以後,上海、北平等地的漢族女性在其基礎上予以改良。1949年之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認為封資修象徵大量毀壞。旗袍是滿族的傳統服飾,二十世紀上半葉由民國服飾設計師參考滿族女性傳統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礎上設計的一種時裝,是一種東西方文化糅合具象。在現時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國女性服飾文化的象徵意 甘婷婷旗袍照義。在濃厚的封建禮教氛圍中,想要婦女如現在一般外露曲線是不可能的。傳統旗袍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盡管旗袍改於滿族婦女的袍子,或稱旗裝、旗服,但旗袍並不是旗裝。旗袍是帶有中國特色、體現西式審美、並採用西式剪裁的時裝。旗裝是滿族婦女的民族服飾。旗裝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在袖口領口有大量盤滾裝飾。黃色是皇家獨尊之色,民眾是忌用。旗裝色彩鮮艷復雜,用料等花色品種就多樣,喜用對比度高的色彩搭配。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盤滾設計。由於旗裝是一種平面服飾,盤滾成為旗裝除面料外的唯一設計空間,因而以多盤滾為美。清末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清代旗袍紋樣多以寫生手法為主,龍獅腆麟百獸、鳳凰仙鶴百鳥、梅蘭竹菊百花,以及八寶、八仙、福祿壽喜等都是常用題材。

9. 從司藤景甜、古力娜扎、倪妮到張曼玉,旗袍演繹了不同風韻的美,你怎麼

說起旗袍,很多人都會想到「性感」這個詞。旗袍的全盛時期是在民國時期,當時人們穿旗袍的美各不相同。現在旗袍雖然不作為日常服裝使用,但也有一部分旗袍愛好者愛旗袍。此外,一些電影和電視剪輯也會展示旗袍的場景。今天我們來看看娛樂圈女明星穿旗袍是什麼感覺!

很多人說旗袍能恰到好處的展現中國女性的曲線美,不同體型的人也能在旗袍中找到自信。但是從現在的環境來看,大部分人對於扔掉的決心並沒有那麼明確,把一些工作室的衣服當成歷史上的旗袍。旗袍也是一種服飾文化,很多人也希望旗袍代代相傳。對於上面提到的女明星,你覺得誰的旗袍最美?

與旗袍由電影想到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看圖寫話的帽子飛了 瀏覽:213
老年男人帶檐帽子的編織方法 瀏覽:697
衡陽女裝批發貨源免費代理 瀏覽:387
瑜伽馬甲 瀏覽:740
藍天龍男裝品牌故事 瀏覽:123
帽子皮卡丘等級 瀏覽:59
白色羊衫泛黃了怎麼辦 瀏覽:90
牛仔襯衫搭配黑色運動褲 瀏覽:214
夏季衛衣塞褲子里 瀏覽:580
奇跡暖暖蕾絲睡衣圖片 瀏覽:818
風吹走了我的帽子寫成 瀏覽:843
穿羽絨服過夏天 瀏覽:885
為什麼穿褲子一條褲腿有些偏 瀏覽:203
脫下褲子當了 瀏覽:957
怎麼讓黑色褲子不粘 瀏覽:517
黃紫色衣服軍綠褲子好看嗎 瀏覽:536
新百倫兩個拉鏈的羽絨服 瀏覽:863
工商制服春秋裝 瀏覽:700
孫儷代言風衣 瀏覽:597
小孩肥褲子穿什麼衣服好看 瀏覽: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