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園踏青,古典裝旗袍走秀,迷倒眾生相!😁️
⑵ cctv3元宵晚會節目單
主持人:白岩松、康輝、水均益、賀紅梅、海霞、歐陽夏丹等
嘉賓名單:濮存昕、張國立、張嘉譯、劉勁、張國立、張凱麗等
2020年元宵節,正值全國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關鍵時期。疫情防控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精心創作了一批形式多樣、感人至深、提振信心的文藝作品,推出《2020年元宵節特別節目》。
今晚(2月8日)8時06分,央視一套將推出《2020年元宵特別節目》,這台節目相比往年的央視元宵晚會有重大調整,整台節目圍繞打贏防疫阻擊戰振人心傳真情,由多個情景報告和詩朗誦組成,白岩松等6位新聞主播將再次演繹情景報告。濮存昕、張國立、張嘉譯等觀眾熟悉的藝術家也將在這台特別節目中登台。
據悉,《2020年元宵特別節目》是由單體節目錄制再合成,也不會再像往年一樣安排央視春晚的落選節目。為確保防疫工作嚴密到位,整台節目取消了現場觀眾的設置。這台時長一個多小時的特別節目,將主打「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抗擊疫情、鼓勵信心、為武漢加油、打贏阻擊戰」理念。
多位藝術家參加了特別節目的錄制。劉勁、張國立、張凱麗等眾多老藝術家應邀參加抗擊新冠肺炎詩歌朗誦。央視春晚中,由主持人白岩松、康輝、水均益、賀紅梅、海霞、歐陽夏丹演繹的情景報告《愛是橋梁》鼓舞人心。今晚的特別節目白岩松繼春晚後再創作情景報告,依舊由包括他在內的6位新聞主播朗誦。特別節目還增加了主持人連線一線醫務工作者的環節。
⑶ 《旗袍》關萍露原型是誰
旗袍關萍露原型是黃慕蘭。劇中關萍露的原型之一叫黃慕蘭,1907年到2017年2月7日,字淑儀,原名黃彰定,曾用名黃定慧,湖南瀏陽人。
旗袍是根據她們幾個潛伏在汪偽特工總部,或是國民黨內部的紅色女間諜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
旗袍的劇情簡介
這是一段民國年間美麗女子的美麗人生,因為她的傳奇與壯美,更顯瑰麗。從一名年輕的女藝術家,成長為屢建奇功的女諜報人員。她短暫人生中,憑著機智與沉著,上演了抗戰時期諜報戰中令世人驚嘆動容的華麗之舞。
她是女版的余則成,上演女版的潛伏,代號旗袍,在上海淪陷的歲月里,孤身奮戰在汪偽特務機關和日本特務機關梅機關,為新四軍籌措葯品,刺探軍情,並且深得兩個特務機關首領的信任。
她必須面對特務們一次次試探、考驗,必須面對潰敗的愛情,必須隨時作好准備,必須放棄自己的藝術追求與理想。她的美貌令人垂涎,才藝俱佳讓她成為滬上明星,成為良友畫報的封面女郎,成為狂蜂浪蝶的追逐對象。
但是深藏心底的民族大義、家國夢想,又讓她成為戰時紅顏,憑著寧為玉碎之心,秘密成為地下黨員,遊走於兩個魔窟中,經受著生死煎熬。她走近了汪偽特務頭子,卻被對方愛上。她先行刺殺,繼而策反,一切都要做到不露聲色。
她走近了日本特務機關梅機關,卻被機關長包裝為親日漢奸,被國人唾棄。她的初戀男友對她的漢奸行為深惡痛疾,差點除掉了她。而男友叛變革命後,卻被她親手除掉了。
她和介紹她入黨,並且打入敵人內部的單線聯系人上演了生死絕戀,最後卻相繼犧牲,留下的僅是衣櫃中一襲襲華麗的旗袍。
⑷ 旗袍電視劇劇情簡介
她是女版的余則成,上演女版的《潛伏》,代號「旗袍」,在上海淪陷的歲月里,孤身奮戰在汪偽特務機關和日本特務機關梅機關,為新四軍籌措葯品,刺探軍情,並且深得兩個特務機關首領的信任。
她必須面對特務們一次次試探、考驗,必須面對潰敗的愛情,必須隨時作好犧牲准備,必須放棄自己的藝術追求與理想。她的美貌令人垂涎,才藝俱佳讓她成為滬上明星,成為《良友》畫報的封面女郎,成為狂蜂浪蝶的追逐對象。
但是深藏心底的民族大義、家國夢想,又讓她成為戰時紅顏,憑著寧為玉碎之心,秘密成為地下黨員,遊走於兩個魔窟中,經受著生死煎熬。
她走近了汪偽特務頭子,卻被對方愛上。她先行刺殺,繼而策反,一切都要做到不露聲色。她走近了日本特務機關梅機關,卻被機關長包裝為親日漢奸,被國人唾棄。
她的初戀男友對她的漢奸行為深惡痛疾,差點除掉了她。而男友叛變革命後,卻被她親手除掉了。她和介紹她入黨,並且打入敵人內部的單線聯系人上演了生死絕戀,最後卻相繼犧牲,留下的僅是衣櫃中一襲襲華麗的旗袍。
角色介紹
丁墨群
演員王志文
76號汪偽特工首腦人物,陰險狠毒、深謀遠慮,殺害軍統特工和共產黨地下黨員時絕不手軟。同時也是一位服飾文化研究者,喜歡收藏旗袍,並對旗袍典故津津樂道。
關萍露
演員馬蘇
代號「旗袍」的中共諜報人員,在中共地下黨組織,她聰明勇敢、臨危不亂;在大漢奸丁默群和日本人面前,她是才貌雙全、風情萬種的滬上名媛;而在不知情的家人和男友眼裡,她卻是賣國求榮、令人不齒的漢奸。
⑸ 旗袍和茶服有何區別
茶服是根據旗袍演變而來的,兩者區別不大。
新時代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而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們注意的目光。
隨著傳統文化重新被重視,旗袍也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之一,不但領導人夫人、女性外交官員在外事活動中身穿旗袍,在中國舉辦的歷次大型國際會議和體育盛會禮儀小姐的服飾也多選擇旗袍。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設計師與旗袍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旗袍是近代興起的中國婦女的傳統時裝,而並非正式的傳統民族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當今時代。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比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價值。
⑹ 關於旗袍優美的詩句
1.形容「穿旗袍」的美的詩句有哪些⑺ 旗袍與茶文化的美文
旗袍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顯露著修養,體現著美德,演化為天地間一道絢麗的彩虹。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憧憬、美的風韻灑滿人間。
一部旗袍的發展史,承載了中華近代文明,展現了中國女性對美的追求和對自由的渴望。
1929年,中華民國政府確定旗袍為國家禮服之一。
旗袍之溯源
旗袍在歷史上是貴族的衣飾,現代意義的旗袍,誕生於20世紀初葉,盛行於三四十年代,是中國女性服裝的代表。顧名思義,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然而,有證據證明,旗袍源於一種叫做棗旗袍的袍服,其發源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旗人之袍與棗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因此,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
旗袍之發展
在濃厚的封建禮教氛圍中,想要婦女如現在一般外露曲線是不可能的。傳統旗袍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盡管旗袍改於滿族婦女的袍子,或稱旗裝、旗服,但旗袍並不是旗裝。旗袍是帶有中國特色、體現西式審美、採用西式剪裁的時裝。旗裝是滿族婦女的民族服飾。旗裝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在袖口領口有大量盤滾裝飾。黃色是皇家獨尊之色,民眾忌用。旗裝色彩鮮艷復雜,用料等花色品種多樣,喜用對比度高的色彩搭配,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盤滾設計。由於旗裝是一種平面服飾,盤滾成為旗裝除面料外的唯一設計空間,因而以多盤滾為美。清末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清代旗袍紋樣多以寫生手法為主,龍獅腆麟百獸、鳳凰仙鶴百鳥、梅蘭竹菊百花,以及八寶、八仙、福祿壽喜等都是常用題材。
二十世紀初盛行內穿喇叭型寬大袖子的短襖,外套前後擺及地的無袖長馬甲。此後旗袍在邊、袖、襟、領等處作了一些改動,增加了裝飾,出現繁復的變化,但仍保持舊式旗袍馬甲的平直寬大風格,襲用傳統的直線裁製方式,顯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二十年代後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長短、寬窄、開衩高低以及袖長袖短、領高領低等方面的改動尺度有所反復。1929年,受歐美短裙影響,原來長短適中的旗袍開始變短,下擺上縮至膝蓋,袖口變短變小。後來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擺縮至膝蓋以上1寸,袖子採用西式。這一改變遭非議,1931年後,旗袍又開始變長,下擺下垂。三十年代中期發展到極點,袍底落地遮住雙腳,稱為「掃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縮短至肘部。以後袖長越來越短,縮至肩下兩寸,1936年後幾乎無袖。
清代旗裝不開衩,出現旗袍後,旗袍在縮短袖子時也悄悄在左邊開低衩。後來衩越開越高漸漸及膝部高到大腿。由於有人反對,袍衩一度回到膝蓋以下。但輿論壓力一減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後流行大開衩旗袍。
傳統旗袍是上下一條直線,外加高高的硬領。三十年代初期,袍腰開始日積月累地收縮,到1934年後,女性身材的曲線終於全部顯露出來。高聳及耳的領子也逐漸變矮,後來有的成了無領旗袍。
建國之初,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已完全轉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間…… 50年代旗袍也有過燦爛的一瞬。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到1956年,據說前蘇聯的某領袖人物到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人的服裝要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新面貌,於是,政府號召「人人穿花衣裳」。這時出現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氣質。不妖、不媚、不纖巧、不病態,符合當時「美觀大方」的標准,而且更為實用。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旗袍被冷落了20年。進入80年代,一直有人預測旗袍將會流行。那個年代,女性的理想形象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最能體現這種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照說當年大受青睞的旗袍會再次回到人們當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並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數人在穿,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不過,在80、90年代卻出現了一種具有職業象徵意義的「制服旗袍」。為了宣傳和促銷等目的,禮儀小姐、迎賓小姐以及娛樂場合和賓館餐廳的女性服務員都穿起了旗袍。這種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纖模擬絲面料,色彩鮮艷,開衩很高,做工粗糙。這實在有損旗袍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們為了區別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貿然穿旗袍了。
20世紀90年代以來,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們的目光。國外有不少設計大師以旗袍為靈感,推出了有國際風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國旗袍與歐洲夜禮服的結合產物。
旗袍之審美
服裝不能脫離人體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樣。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構成眾多曲線巧妙結合的完美整體。旗袍的美是一種典雅而高貴的美,這種由旗袍內涵所決定的文化品位限制了它的普及、大眾化,同時它對穿著者的要求也十分苛刻,這不僅僅表現在對身體的要求上,同時也表現在對穿著者內涵及氣質上,而且,旗袍的出現對背景、環境、氣氛要求特別講究。旗袍的美是一種距離的美,一種靜止的典雅美。
經過多年的修正與改良,旗袍已經成為一種能很好體現女性曲線美的服裝,用最中國的布料,絲綢、錦緞,做成最中國的服裝,穿在發髻高挽身段窈窕的中國女子身上,那種東西方審美觀的完美結合、東方的神韻,令人嘆為觀止。旗袍在這里,已超脫了一般意義上的服裝而成為一種象徵。
旗袍並非已經湮滅失傳的歷史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高,因而極富有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不多,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台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並被作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交禮儀場合。
旗袍與配飾
油紙傘、香扇是旗袍的重要配飾,身穿古典旗袍,一手執香扇,一手撐把油紙傘,款款的步伐,雅緻的身影,古典的氣韻,是東方古典美的化身。
旗袍與身材
旗袍線條明快流暢,剪裁貼身得體,面料柔軟,可最大限度地體現女性曲線美。做工考究、面料高檔的旗袍成為女性在正式場合最隆重的選擇。旗袍是集溫柔、典雅、高貴、端莊於一身的服飾,如果不了解其穿著禮儀的話,就會鬧出笑話來。
旗袍是凸顯身材的衣物,但並不是非得標准身材才能穿好,不同的體型有自己的特點,只要注意一些細則,旗袍一樣可以穿得雍容華貴。
脖子粗的人:
應選無領型的旗袍。如果領型開得略深,既可以避免立領妨礙脖子的活動,又可以引長臉型。
脖子細長的人:
旗袍的美很多時候就表現在領上,細長的脖子正好用立領來美化,又顯出領子的美。兩者相得益彰。
身材嬌小的人:
可選開長襟的形式,中間一道豎的線條,給人在視覺上以修長感。
身材略胖的人:
可選上身貼身突出線條,下身略加寬松形似長裙的款式,既有民族的風采,又有西方禮服的風度。
不宜穿旗袍的人:
旗袍不宜當上班服,不宜穿著旗袍上下公交車,或是騎自行車,旗袍的莊重典雅與戶外的嘈雜擁擠氣氛不協調。
旗袍之面料
真絲:適合做婚禮等大場合的禮服式旗袍。
織錦:適合做傳統旗袍。
進口布料:適合做毛領、毛袖、下擺中長的中西結合式旗袍,搭配條披肩便更完美了。
平絨:適合做高高的領子(8厘米左右),不加邊,下身擺剛過膝蓋,配上靴子,非常前衛。
京派與海派
「人人都學上海樣,學來學去學不像,等到學到三分像,上海已經變了樣。」這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流行於世的歌謠,形象地反映出上海在當時的服裝界佔有多麼顯要的領先地位。
上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可以說,到這時中國才有了真正的時裝,現代意義上的時裝。外國衣料的源源輸入,各大報刊雜志開辟的服裝專欄,還有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無疑推動著時裝的產生與流行。而各大百貨公司、絲織和服裝商,也紛紛舉辦時裝展覽和表演,邀請各類明星、名太、名媛穿著新奇的服飾。旗袍正是這些時裝中的一大派別。
30年代旗袍流行的發源地並非在北京,而是在已成為全國時裝中心的上海。其時,歐美服飾的最新款式僅隔三四個月就會流行到上海來,而全國各地又以上海為楷模,竟相跟隨效仿,樂此不疲。由於旗袍的修長適體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所以在上海灘倍受青睞。而加入西式服裝特點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從上海風靡於全國各地。這樣,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為30年代旗袍的主流。
30年代旗袍的款式有兩個特點:「中西合璧,變化多端」。當時愛美女性旗袍穿著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有局部西化,也有在旗袍外搭配西式外套。局部西化是指領和袖採用西式服裝做法。如西式翻領、荷葉袖、開叉袖、還有下擺綴荷葉邊、或綴不對稱蕾絲等誇張的樣子,但這僅是一些明星和貴婦的社交禮服,大多數人還是喜歡將旗袍和西式服裝搭配起來穿。比如:在旗袍外穿西式外套、裘皮大衣、絨線衫、背心等,在脖子上系圍巾,或戴上珍珠項鏈,顯得大方而別致。
當時修長而收腰的旗袍配上燙發、透明絲襪、高跟皮鞋、項鏈、耳環、手錶、皮包,都是最時尚的裝扮,女性角色的扮演得到了充分的強調。後來,還出現一種改良旗袍,就是在剪裁中加入很多西式剪裁方法,從而使旗袍更合體、更實用。旗袍,成為中華民族別具一格的「國服」了。
京派、海派之稱,最早出現於幾十年前的舊中國文壇。海派一詞是當時北京一些進步作家的發明,用以批判上海的某些文人及文風。京派是相對海派而言的。再往後,京派和海派便分別象徵著兩種對立的文化了。京派是傳統的正宗;海派是對傳統的標新,是中西結合的產物。
如果說,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立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的話,那麼,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雖然「京派服裝」的提法並不常見,但這種服裝風格相對於「海派」肯定是存在的。旗袍的京派與海派就各有其鮮明的個性。
京派旗袍不如海派旗袍那樣具有流行感。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北京女性除了穿長裙就是穿旗袍,式樣並不豐富,不似海派服裝常翻常新。上海的新款至少四五個月後才會出現在北京,其中特別洋化和大膽的則不會被接受。盡管如此,北京女性的旗袍還是日漸受到海派旗袍的影響,擺線隨之抬高或降低,不過時間上滯後一些罷了。
京派和海派實際上是各有千秋。京派如大家閨秀,海派如摩登女郎;京派是古典,海派就是浪漫。但隨著歷史變遷,具有現代特點的海派逐漸成為主流。海派旗袍的廓形一直流傳至今沒有什麼改變。中國婦女的傳統形象也與之緊密相聯,難以割離了。
旗袍的設計
(南通大學紡織服裝學院提供)
1. 素雅大花,露肩、露背
2. 紅色抹胸,綠色拖地魚尾裙,在接縫處鑲嵌著紅色穗子,更具有動感,撞色相搭配
3. 黑色與黃色地拼接,結合刺綉、亮片
⑻ 元宵晚會節目單來啦!看看都有什麼節目
每年的春節期間,都會有兩台重量級別的晚會,一台是春節聯歡晚會,另一台則是元宵聯歡晚會了。今天就是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了,央視元宵晚會也將准時和大家見面,截止到今年,元宵聯歡晚會已經陪伴觀眾走過了30個年頭。
針對目前全國上下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央視 2020 年農歷鼠年元宵晚會今天下午和晚上在北京央視 1 號演播廳開始錄制節目。
多位明星向封面新聞記者透露:今年央視元宵晚會,從主題、風格、內容、陣容等多方面,與往年相比做出了重大調整。晚會將以 " 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抗擊疫情、鼓勵信心、為武漢加油、打贏阻擊戰 " 的節目為主打。
據悉,晚會節目將主打「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抗擊疫情、鼓勵信心、為武漢加油、打贏阻擊戰」理念。多位藝術家參加了央視元宵晚會的節目錄制。
張國立、張凱麗、宋丹丹等應邀參加抗擊新冠肺炎詩朗誦。央視春晚中,由主持人白岩松、康輝、水均益、賀紅梅、海霞、歐陽夏丹演繹的《愛是橋梁》鼓舞人心。據悉,元宵晚會上,白岩松、康輝等人還將有節目奉獻。
⑼ 當旗袍與朋克相遇,最終將碰撞出什麼火花
服飾 ,其實一種生活品位和格調,不可否認,有些商品確實需要消費群體定位的, 旗袍更是如此。似曾相識的立領,細膩的滾邊,拈幾許往昔的溫柔, 恍若隔世的暗香,只是驚鴻一瞥 ,便能鎖定某些東西,比如記憶,比如時光,或是莫名的穿引。她是永恆的、神秘的、始終有一股無形的引力,蛻去雍容俗麗的氣質,盡顯遺世獨立的飄逸神韻, 似乎,這一切都跟衣服無關。
有人說,穿旗袍的女子,倘若覓不到一個可以為之情深的男子,哪怕她心懷錦綉,哪怕她風姿萬種,也不過是一抹孤獨的風景。旗袍,它告訴給人的,永遠是那小家碧玉,大家閨秀般的柔美,還有,那份身為女子的嬌媚妖嬈。
⑽ 旗袍劇情介紹,電視劇旗袍,旗袍DVD版,旗袍高清,旗袍優酷地址
電視劇 《旗袍》 地區:內地 類型:劇情 愛情 導演:李舒 演員:馬蘇 飾演 關萍露 王志文 飾演 丁默群 李幼斌 飾演 錢鵬飛 《旗袍》全集下載地址 http://www.yslang.com/view/25721.html 《旗袍》全集高清觀看地址 http://www.meng77.com/gc/qipao/ 劇情介紹 淞滬會戰後,上海淪陷。民眾生活在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下,黃浦江畔滿目蒼痍,一些年輕學生狂熱投身於反侵略革命浪潮中,一部分人犧牲了,一部分人在斗爭中迅速成長起來。本片講述的就是那個年代的年輕人為革命理想而奮斗不息的故事。 旗袍 海報(5張) 吳春艷和李芬芳、胖子,小王,趙世傑等是上海某校同班同學,吳春艷是學校才女,性格倔強。李芬芳性格外向,說話像開機關槍一樣。趙世傑是富家子弟,革命熱情最高漲。五位同學有著共同的革命理想,想用自己的青春報效國家。吳春艷編的進步話劇在學校禮堂上演,李芬芳還是主演。吳把心愛的惟一的棉布旗袍借給了李芬芳當道具。演出結束後,他們從學校出來,恰逢新四軍鋤奸隊,在一條弄堂除掉一名漢奸,同時殺死了一名日軍憲兵。而這五個人無意中幫了他們的忙,其中一名鋤奸隊員王炳南受了刀傷,吳春艷撕開隨身帶著的那件旗袍替他包紮。五個人因為這小小的成就而顯得興奮無比。大批軍警趕來,小王被流彈擊中死去。鋤奸隊長老宋記住了吳春艷。四人出席了小王葬禮後,面對小王的突然夭亡,從此明白革命不僅僅是演話劇發傳單,更不是兒戲。趙世傑聲明無論受到何種磨難,哪怕拋卻生命,都將革命到底,他們都想去心中的聖地延安。 吳春艷在報紙上開的專欄較受歡迎,她寫下了許多進步文章,引起了日本要員的不滿,命令設在上海的特務機構梅機關的木村准尉調查此事。熱愛詩歌的木村卻在調查過程中翻閱吳春艷專欄文字時被迷住。吳春艷和胖子等人參加遊行集會,吳春艷上台演講,有十數名學生被剛剛設立的汪偽特務分支機構,十六鋪萬定路一號的特務頭子行動隊隊長範文軒下令逮捕。他竟然曾經是吳春艷學校的校長,但他並不認識吳春艷。後因趙世傑的富商父親周旋,以年輕人涉世不深,被誤導為由,他們被一同保釋。趙父恨鐵不成鋼,一定要將趙世傑送往南洋。趙世傑心儀吳春艷,偷偷在暗夜約出吳春艷,要和吳春艷互許終身。定情物是為她定做的真絲旗袍,吳春艷情急之中慌亂異常,不知所措地收下旗袍。趙世傑當著父親的面在十六鋪上了輪船,卻偷偷在開船前溜了回來。此時,趙又和送客人離碼頭的王炳南巧遇。 趙世傑帶吳春艷、胖子、李芬芳走近了王炳南。王炳南是某報編輯,也是地下黨員。不久,王炳南正式介紹趙世傑加入共產黨,令另外三人羨慕不己。四個年輕人的蓬勃熱情被點燃,在王炳南的指引下,他們積極投身到抗日活動中去。同時,王炳南的成熟風采,以及對文學的熱愛,也吸引了吳春艷,更巧的是王炳南家竟然是裁縫世家,專事旗袍。吳春艷有相見恨晚的感覺,但因答應趙世傑在前,只好硬生生把情深藏心底。 萬定路一號的特務機構分為行動隊和特務隊兩組,分別受劉不群和範文軒領導,各有分工,職位相當,都受當時的汪偽特務總部「七十六號」特務頭子李士群指揮。組織上決定由酒坊老闆老宋物色,並以單線聯系方式一名絕對可靠的進步青年,以 「旗袍」為名打入萬定路一號。在酒坊,老宋悄悄為她舉行了入黨儀式,為防止人雜的酒坊有人偷聽偷看,老宋和吳春艷用對口型的方式舉行了宣誓儀式,連王炳南和趙世傑也不知情。組織上讓她學會了跳舞,搓麻將等交際手段,沒有經費她就向趙世傑借錢,在趙世傑和李芬芳等人眼裡,吳春艷突然之間變得開始追慕虛榮了。她想方設法利用組織為她設置的所謂親戚關系搭上了範文軒的妻子趙麗敏,想要在萬定路一號找事做,卻被範文軒拒絕。吳春艷在範文軒家邂逅了木村少佐,木村送他回來時,趙世傑和他大吵一場。木村愛上了吳春艷,經常向吳描述他心愛的日本。而李芬芳也把深藏在心底的愛向趙世傑表達。 吳春艷設計,在一次槍戰中救了趙麗敏的命,從此趙麗敏稱她為妹妹,自此吳春艷可以隨意進入范家。吳春艷的變化令趙世傑、李芬芳、胖子等都和她反目,趙世傑痛苦異常,甚至還找王炳南喝酒訴苦。王炳南猜想吳春艷一定是受到了上級的指令才這樣做的,但又不能完全確定。不久王炳南被組織派往延安學習,王走前向吳春艷表示愛意,吳痛苦異常。王勸導吳不要再這樣下去,應好自為之,並送上親手做的旗袍盤扣作紀念。 旗袍 劇照(7張) 王炳南在十六鋪碼頭上船時,吳春艷正陪範文軒跳舞,在范妻趙麗敏不在場時,范有些蠢蠢欲動。為能送王炳南,吳春艷借機從舞場抽身,前去送行時,吳春艷遇到了同樣來送王炳南的趙世傑等人,趙等逼問吳春艷如此墮落這是為什麼,吳不能回答。氣憤的趙世傑當場表示分手。而特務正在逼近船上的王炳南,情急之下吳春艷沖上未離港的輪船,設計救下了王炳南,但是卻引起了行動隊劉不群的懷疑。王炳南知道趙吳分手後,堅決要求確立戀愛關系。吳春艷考慮後答應,從此,兩人苦藏相思,都盼著能在革命聖地延安見。 「隱形地下黨員」吳春艷開始了她不為人知的「孤單英雄」斗爭生涯,她按組織部署執行任務,接近範文軒。趙世傑發現了範文軒和吳春艷常在一起,舉止曖昧,盡管他已和吳分手,但仍妒火中燒,想要刺殺範文軒,自民反倒受了重傷。吳春艷前往趙家探視,結果被趙家罵成狐狸精並趕出。此時範文軒的同黨,行動隊劉不群開始緊盯吳春艷,吳春艷四面楚歌。範文軒按汪偽政府指示辦了一張反動報紙,對抗當時的進步報紙。吳春艷按宋方春指令,為更好地打入敵人的最核心機構,讓她開始撰寫傾向性明顯的文章,小有名氣的吳春艷終於被文學界罵為漢奸。不久,吳春艷被汪偽點名作為作家代表團人員去日本訪問,並作為作家代表發言,回國後即引起了民眾憤怒,她的門口倒滿垃圾,走在街上有人向她扔菜葉。心力交瘁的吳春艷處於崩潰的邊緣,不但放棄了自己的文學理想,而得不到民眾理解。一氣之下,她傾所有瘋狂地定製旗袍。老宋出現,想方設法讓她重新上路。因為她的親日,卻受到了汪偽政權的干將周佛海的接見。在她最艱難無依而又和黨暫失聯系之時,自己都差點忘了自己究竟是共產黨還是漢奸,只有趙麗敏一直在幫助安慰她。為方便工作,吳春艷勾起了劉不群和範文軒之間的權利斗爭,製造了轟動一時的「百樂門」事件。吳春艷坐收漁利,革命工作慢慢變得輕車熟路,不久,吳春艷接到為江蘇新四軍籌集葯品的任務。他認識了一名大葯材商胡四海,胡四海對吳春艷有意,令範文軒不滿。範文軒對富商不敢輕舉妄動,而劉不群卻想到了另一層,吳春艷為什麼要接近一個葯商?劉不群派出特務跟蹤吳春艷,吳春艷借和範文軒幽會之機巧妙避開。範文軒得知吳春艷被劉不群手下跟蹤窺探,這是對自己的極大不尊。範文軒大怒,和劉不群矛盾更深,鬧到了七十六號總部李士群那兒。範文軒不怕丟官,據理力爭。趙麗敏終於聽到了風聲,又氣又恨認為自己招賊進門的趙要全力對付吳春艷時,範文軒卻全力護住吳春艷。範文軒甚至願意和吳一起逃往香港。吳左右為難,舉棋難下。 劉不群仍然緊盯吳春艷,吳春艷巧妙利用範文軒和劉不群的矛盾,在重重危機中籌到了葯品,並且順利交給了老宋。老宋找到已經病癒的趙世傑,讓他負責運送葯品,趙世傑卻不知道葯品的來源。 終於,吳春艷接到了上級命令,刺殺罪惡累累的範文軒。按照上級通知,協助她的人竟然是胖子,趙世傑和李芬芳,而此時的李芬芳已是趙世傑的未婚妻。趙世傑終於明白了吳原來一直在忍辱負重,深入敵後進行著最艱苦的斗爭。他想要回到她的身邊,卻被吳春艷堅決拒絕。而李芬芳卻因此而和吳春艷發生誤會。其時範文軒有離滬赴重慶任職的機會範文軒卻因種種原因沒有離開。吳春艷決定實施刺范行動。 刺殺歷經數次風險,都被老奸巨猾的範文軒識破。在最後一次行動中,吳春艷引出範文軒,李芬芳和胖子卻在伏擊中犧牲了,趙世傑被活捉後叛變。知道真相後的範文軒忍無可忍,要讓手下除掉吳春艷的時候,因范得罪了日本人,卻被憲兵分隊長澀谷准尉在寓所內毒殺。不久,日本兵敗,梅機關的木村少佐來和吳春艷話別,送給她一襲從日本國帶來的日式旗袍。當吳春艷在收音機里收聽日軍小分隊和梅機關部分人員集體剖腹自殺的新聞時,知道木村必已死。 抗戰勝利,吳春艷為自己倒酒慶祝,認為所有的委屈都可以化解了,認為終於能去延安和王炳南團聚了。王炳南卻從延安回到了上海,因為內戰即將爆發,他領受了新的任務。此時的吳春艷已經是眾人眼中的漢奸,宋方春轉達了組織上給吳春艷的又一務之後,在執行鋤奸任務,殺趙世傑的時候,自己也壯烈犧牲。組織上只知有一個代號叫「旗袍」的女人,可老宋犧牲,吳春艷的身份又該由誰來確定?她以自己的堅強與執著,忍辱負重地努力去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此時王炳南卻給了她一封絕交信。任務仍在繼續,最後,吳春艷憑著一己之力鬥智半勇,在除掉已從汪偽投靠中統的劉不群,同時為了掩護剛剛新婚的王炳南時犧牲。在她的貼身處,珍藏著王炳南送的旗袍盤扣。她留下的最後財物,僅為一襲襲華麗而孤獨的旗袍。用她如花生命的華麗謝幕,向黨交出了最後一份答卷,奏成一曲獻身新中國解放大業的凄涼曠美的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