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女裝百科 > 麗江古城民族旗袍

麗江古城民族旗袍

發布時間:2022-08-01 17:19:43

① 各民族的民風民俗,有特色的服飾,飲食,民居,民間工藝品。

中國各地的居住建築,又稱民居。居住建築是最基本的建築類型,出現最早,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由於中國各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情況不同,各地民居也顯現出多樣化的面貌。中國漢族地區傳統民居的主流是規整式住宅,以採取中軸對稱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後兩院,居中的正房體制最為尊崇,是舉行家庭禮儀、接見尊貴賓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內,以游廊相連接。北京四合院雖是中國封建社會宗法觀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築上的具體表現,但庭院方闊,尺度合宜,寧靜親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間。華北、東北地區的民居大多是這種寬敞的庭院。堂屋和土樓中國南方的住宅較緊湊,多樓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積長方形天井為中心的堂屋。這種住宅外觀方正如印,且樸素簡潔,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廣。在閩南、粵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團住宅,其平面有圓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單層建築廳堂和周圍的四、五層樓房組成,這種建築的防禦性很強,以福建永定縣客家土樓為代表。在中國的傳統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樓獨具特色,有方形、圓形、八角形和橢圓形等形狀的土樓共有8000餘座,規模大,造型美,既科學實用,又有特色,構成了一個奇妙的民居世界。福建土樓用當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單屋,繼而連成大屋,進而壘起厚重封閉的「抵禦性」的城堡式建築住宅——土樓。土樓具有堅固性、安全性、封閉性和強烈的宗族特性。樓內鑿有水井,備有糧倉,如遇戰亂、匪盜,大門一關,自成一體,萬一被圍也可數月之內糧水不斷。加上冬暖夏涼、防震抗風的特點,土樓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襲,繁衍生息的住宅。少數民族居住建築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居住建築也很多樣,如西北部新疆維吾爾族住宅多為平頂,土牆,一至三層,外面圍有院落;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則用石塊砌築外牆,內部為木結構平頂;蒙古族通常居住於可移動的蒙古包內;而西南各少數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結構干欄式樓房,樓下空敞,樓上住人,其中雲南傣族的竹樓最有特色。中國西南地區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腳樓最具特色。吊腳樓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沒有地基,以柱子支撐建築,樓分兩層或三層,最上層很矮,只放糧食不住人,樓下堆放雜物或圈養牲畜。北方窯洞和古城民居中國地域寬廣、民族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結構、裝飾藝術、色調等各具特點。在此,主要介紹一下個性鮮明的北方窯洞和古城內的民居。中國北方黃河中上游地區窯洞式住宅較多,在陝西、甘肅、河南、山西等黃土地區,當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內開鑿橫洞,並常將數洞相連,在洞內加砌磚石,建造窯洞。窯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節省土地,經濟省工,將自然圖景和生活圖景有機結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築形式,滲透著人們對黃土地的熱愛浙江省
烏程縣元旦以長竿束草於上,點火燃燒,並敲鑼打鼓,稱為「慶田蠶」。又點天燈於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寧波元旦祭祖後要吃豆粥。晚上要關門前,再於一次「關門炮」。紹興新年以「茶碗茶」待客,裡面還要加上橄欖和金桔,同時用茶葉蛋待客,稱為「捧元寶」。

福建省
廈門人元旦出門前,都得當空拜禱玉皇大帝,稱為「祭神」。清晨祭神用鮮花素果,中午祭神則用牲醴,及一碗春飯。春飯就是在白飯上插上紅紙做的春花。閩音「春」與「剩」諧音,春飯是取其「年年有餘」的好口彩彩。漳州初四稱為「接尪」,除了進廟燒香外,還要預備一個糖果糕餅盒,叫做「薦盒」、供上在廳上迎神下降。

和眷戀。此外,中國還有保存較完好的古城,這些古城內均有大量的古代民居。其中,山西平遙古城和雲南麗江古城均在1998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② 很多人說旗袍是中華文化不可替代的象徵,你認為呢

有人就要問了,遙想民國時期,摩登一點的女子幾乎人人都穿旗袍,那麼,那些旗袍如今還有沒有呢?

服飾不容易保留,時光荏苒,數十年後,當年的旗袍的確已很少保存下來了。

可是南京民俗收藏家高松先生就藏有數十件珍貴的民國旗袍,不僅如此,高松還收藏數個民國女子用過的小拎包。旗袍和拎包搭配在一起,講述著發生在古城南京里的一幕幕「花樣年華」。

高松給我們看了一些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南京老照片,那個歲月,南京街頭——太平路、新街口、夫子廟的女子,幾乎人人身著旗袍,襯托出迷人的曲線,透露出隱隱的性感

而長期生活在南京的宋美齡、沈慧蓮、蔣碧微等民國著名女子們,她們在公共場合也往往以旗袍示人。高松說,這些民國名媛身著的,也多為在南京本地定製的旗袍。

高松所說的「南京本地旗袍風格」,可以詮釋為端莊、大方、得體,「這與當時南京作為首都的社會風氣和時尚風向有關,西洋的文化雖然對南京有浸染,但卻不像上海灘那樣『歐風勁吹』。

因此,歐美女裝的潮流不太容易在南京本地旗袍的設計和製作中體現出來,體現得最多的反而是濃濃的民族風味!」高松說。

太艷麗的旗袍其實不多

不過,細細品鑒,高松收藏的旗袍中依然有不容易看見的時尚元素,「你看,這些旗袍擺在這里,似乎很平常,但只要上了窈窕女子的身體,便能夠通過領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長、開衩的高矮,來展現女人的曼妙曲線。」

高松說,南京留存至今的旗袍雖然不多,但依然可以分為多種款式,比如,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等等。

③ 請問麗江哪裡有比較好的賣旗袍的店鋪

在紅太陽廣場附近有一家,這家較為傳統,可以定做
在七星街的那個 建行提款機西面有一條路,南北方向的,進去往北走,有一家專賣改良的旗袍

④ 越南有什麼風情萬種的古城,有怎樣的文化韻味

以前,中國人到東南亞旅遊,基本都是直奔新加坡、泰國和馬來西亞的,近幾年越南也在努力爭取中國遊客,河內、芽庄、峴港一類城市都很受中國遊客的歡迎。

很多遊客知道我國雲南省的麗江古城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其實越南也有一座“麗江古城”,它就是位於越南中部廣南省的會安古城。

早在1999年,會安就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只比中國雲南省的麗江古城晚了一年多。


在會安街頭游覽,發現中式建築無處不在,每一段路都可以看到漢字,有種游覽中國某座古城的感覺,這些漢字雖然都是繁體,但中國遊客基本上都能看得懂,反而是一些本地人看不太懂,這是越南早年廢除漢字,改用越南文所導致的文化阻斷。

會安在公元五世紀是一個港口,16世紀成為東南亞的商貿中心,當年的繁華程度可以和現在的新加坡相媲美。18世紀,會安逐漸荒廢,直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進行大規模整修才重新煥發昔日的光彩。

會安是華人下南洋的重要商埠,中國東南、華南地區的商人曾經帶旺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古城內的中國廟宇、潮州會館、福建會館、廣肇會館、五幫會館等歷史建築現在是熱門景點,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

⑤ 各色各樣的民風民俗

一。滿族滿民風民俗
[民族簡介]
滿族,現有人口約9821000人。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遼寧省為最多,少部分散居在全國各大中城市。 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2 0 0 0 多年前的肅慎人。肅慎人,是滿族的最早祖先。遼、宋、元、明幾個朝代稱「女真」。長期生活在長白山以東、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的廣闊地區。1 6 世紀後期,努爾哈赤崛起,以女真人為主體融合了部分漢人、蒙古人和朝鮮人,形成了一個新的共同體——滿族。 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滿族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滿文是1 6 世紀末參照蒙古文字母創制的。後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加「點」,稱之為「有圈點的滿文」或「新滿文」。由於清代以來大量滿族遷入中原地區,在經濟、文化、生活上與漢族交往密切,滿族人民逐漸慣用漢語文。 滿族主要從事農業。散居城市的滿族人大多從事工業和文化科學事業。在歷史長期發展進程中,滿族同胞對祖國的締造和文化的發展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飲食習慣]
餑餑是滿族平時和節日的主要食品。餑餑是用粘米做成的。有豆面餑餑、蘇葉餑餑和粘糕餑餑等。滿族的餑餑很耐餓,攜帶方便,風味獨具,至到今天仍是頗為風行的食品。 酸湯子也是滿族的傳統餑餑食品。薩其瑪是馳名全國的滿族糕點。

[婚喪習俗]
滿族婚禮既帶有本民族濃厚的特點,又融合了不少漢民族的風俗禮節,一般地講要經過以下程序: 訂婚:滿族青年男女訂婚有兩種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長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親,便 托媒人給子女許訂終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種是男女雙方互不認識,托媒人為子女訂婚,並由媒人轉交雙方的"門戶貼",開具雙方的旗佐、履歷、姓氏、三代。此外,還要互相檢驗生辰八字。 放定:即遞財禮。分放大定和放小定兩種。放小定是未來的媳婦拜見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親時,得到財物。放大定叫做「過大禮」,俗稱「下大菜」,就是選擇吉日,男方將聘禮送到女方家。 結婚前一日,送親的要喝「迎風酒」。新娘則離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稱「打下發」。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車送親,由其哥哥護送。彩車到新郎家時,洞房門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讓喜轎車抬著新娘從火盆上經過,俗稱"過火避邪"。為趕走或殺死隨轎而來的鬼怪,新郎要向轎門虛射三箭;也有實射的,但一般都是朝轎底射,以免傷著新娘。接著,新娘被人扶出轎來到天地前,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俗稱「拜北斗」。拜完北斗後舉世聞名行「撇盞」儀式。即頭戴紅蓋頭的新娘和新郎,面朝南跪在院中神桌前,桌上供豬肘一方、酒三 盅、尖刀一把,薩滿單腿跪在桌前,一面用滿語念經,一面用尖刀把肉割成片拋向空中,同時端酒盅齊把酒潑到地上。主要目的是乞求上蒼保佑新婚夫婦,使他們子孫滿堂,白頭偕老。舉行完以上這些儀式後,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攙進洞房。新娘過門坎時,在門坎上放有一副馬鞍,新娘必須從上面跨過去。新房的床鋪必須全科人鋪設,洞房鋪好後要在房內奏樂,稱 「響房」。新娘入洞房時,一小女孩手拿兩面銅鏡,對新娘照一下,然後把銅鏡掛在新娘的前胸後背。接著,另一小女孩遞過兩只錫壺,裡面盛有米、錢等,新娘或抱在懷里,或夾在腋窩,俗稱「抱寶瓶」,又叫「抱保媒壺」。當新娘在床上坐穩後,新郎用秤桿把罩在新娘頭上的紅布揭去,叫做 「揭蓋頭」。接下來便是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長壽面或子孫餑餑等。

[建築特色]
滿族傳統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西炕為貴,北炕為大,南炕為小,來客住西炕,長輩多住北炕,晚輩住南炕。

[服飾特色]
本世紀3 0 年代,滿族男女都穿直統式的寬襟大袖長袍。女性旗袍下擺至(左骨右干)(小腿),有綉花卉紋飾。男性旗袍下擺及踝,無紋飾。4 0 年代後,受國內外新式服飾新潮的沖擊,滿族男性旗袍已廢棄,女性旗袍由寬袖變窄袖,直筒變緊身貼腰,臀部略大,下擺回收,長及踝。逐漸形成今日各色各樣講究色彩裝飾和人體線條美的旗袍樣式。

[民族禁忌]
室內西炕不得隨意坐人和堆放雜物;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二。蒙古族民風民俗

蒙古族自古以來就有各種迎賓禮節。預約的會客,不論是社會團體還是私人會面,主人總是遠遠的迎候著客人。有人會在路邊等候,有的騎馬飛馳而來,有的騎著摩托、乘著越野吉普車趕來,在隆重的場合還會分幾個梯隊迎接客人。
如果您到大草原旅遊,您一定會到草原上蒙古族的住舍――蒙古包作客,因為這是蒙古族從古到今的傳統。當來到這里,您一定會情不自禁地贊美主人的住處,「這真是一塊好地方,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或者您會用臨時學會的蒙語「賽努!賽努(好啊!好!)表示自己的情懷,一句蒙古語說出來,這里的主人會由衷地高興。
當草原上的主人把您迎進蒙古包後,賓主相序而坐在蒙古包的左側。一般來了十分尊貴的賓客,主人會主動讓您坐在正北(男坐進包後的西側,女坐進包後的東側)位置上。這時候,主婦會把香甜的奶食品、手扒肉擺在客人面前,然後端上一碗滾燙飄香的奶茶,請客人們品嘗。接著在問候和笑聲中開始敬酒,主人手捧哈達,托著銀碗、齊眉舉盤,把美酒敬獻在您的面前。如果客人一飲而盡,主人會非常高興,頓時主客情融,氣氛很快會熱烈起來;如果您不善飲酒,接過銀碗品一品也可以。但最好是把碗中酒喝了,這表達了對主人的尊重與親密。
待客
這里的主人首先給客人斟上新熬的奶茶,擺上奶食、糕點、炒米等茶食為客人壓飢解渴,有的還做點面條,讓客人們少吃一點墊個頻祝?然後敬酒。由主人先用小酒??酒盅)向客人們每人敬一杯,這就是敬酒的開始。接著用大杯(比銀碗小一點專用敬酒的銀制器皿)從客人中的年長者開始,依次一一進行;敬酒達一定杯數就要奏樂唱歌為客人們喝酒助興;酒後用飯,招待客人的最高禮節為整羊宴,其次為羊背子宴。
神奇的蒙古包
如果說草原是綠色的大海,蒙古包則是大海中的點點白帆。蒙古包作為草原上特有的建築,既美觀又實用,而且結構簡單,便於拆運。
蒙古包具有結構簡單,便於拆遷組裝,就地取材,自產自用等特點,非常適於游牧生活,蒙古包充分反映了游牧民族的聰明才智。在大海般的綠色草原上,星羅棋布的蒙古包白帆點點,會使人感悟人與大自然的和諧!蒙古包其形呈天幕式,圓形尖頂,外用一層或二層羊毛氈圍裹,裡面用「哈那」和「烏尼桿」支撐。「哈那」是數十根同樣粗細、拋光後的木棍,用牛皮繩連接,構成可以伸縮的網狀支架。「烏尼桿」是用木棍支撐的傘狀包頂支架。蒙古包頂端還有「陶腦」――天窗,既可通氣又可採光。整個蒙古包用數根毛繩牢 牢固定,抵禦風的侵害。
華麗的民族服裝
蒙古族的服飾包括衣、帶、靴及頭飾等,款式講究,裝潢精美。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的主要服裝。蒙古袍衣體寬大,袖子較長,下端不開叉,衣領較高,服帶中圍,非常適應廣闊草原游牧生活中的防寒及一衣多用的需要。腰帶是蒙古袍必不可少的,腰帶一般由綢、緞等料製成,長達數米,顏色視袍子的顏色而定。男子扎腰帶時,袍子向上提,下擺束得較短,即顯得精幹瀟灑,騎乘或勞動時也方便。女子之相反,扎腰時一定要把袍子拉展,以顯示身材的苗條健美。穿蒙古袍系腰帶除裝服飾上的需要外,實用價值也很大,繫上腰帶騎馬時可以保持腰和肋骨的穩定和垂直,冬天還可保暖。
「查干薩日」的祝福
蒙古族把正月稱為「查干薩日」(漢語意為「白月」);草原上的春節活動主要有祭火、祝壽、拜年等,並且從農歷臘月二十三開始,到正月(查干薩日)達到高潮。
祭火
蒙古族很早以來以祭火的習俗迎接春節,因為燃旺的火焰象徵著一年裡一切幸運吉祥。祭火在過去比較盛行,每家祭火的日期和方式也不同。「哈日楚戶」(貧民)一般在臘月二十三日祭火,而「台吉」(貴族)在臘月二十四日祭火,有的牧戶把系有五色綵綢的五小捆蘆葦插在門外樹上,將劈成細條的柞樹放在燃旺的火撐子上方的四條腿上,戶主穿好禮服跪在正門處的墊子上,把用油網包好的羊胸骨奉獻給聖火。婦女們則將美酒、黃油灑進聖火,並按順序站立,叩頭。富裕的牧戶則搞大型祭火,祭祀時用整羊,並將左鄰右舍請來喝茶吃酒。有的將聖火點燃後三天不熄,三天中不許遷場,不許在聖火上烤腳。目前,傳統的祭火在新一代牧民中已很少舉行了,但是在草原旅遊點和慶祝的喜慶日子,人們還是點一堆篝火助興。
祝壽
春節期間牧民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祝壽的對象為正當「本年」的長者。祝壽開始時,先為85、73高齡者祝壽,時間一般在臘月25或26日,臘月27至除夕的幾天里,則為61、49的本年者祝壽。給長者祝壽時,晚輩除要行禮祝賀外,還要贈送壽禮以示尊敬。祝壽禮的輕重多寡,一般視祝壽對象的年齡大小而定。
除夕
草原上春節的高潮,附近的牧民們都要相互喝茶,然後人們扶老攜幼聚集在年長者的家裡,進行除夕「乃日」 (宴會)或家人聚集在一起看電視節目。接著牧人們要到邀請自己的每家去作客,有時因戶多,宴會往往通宵達旦。
除夕時,牧民家家都要擺放「花盤」即將點心、奶食、糖果等整齊地擺放在一個大盤子里,擺放的形式大部分呈圓柱體,也有方形的,每層一種,很有規則。這一習俗,不僅在牧民家中一直保留,而且在城市的蒙古族家中,也沿襲著這傳統。
拜年
草原上春節最隆重的活動,拜年在正月初一晨曦微露時候開始,牧民們先祭敖包,然後開始家庭內部拜年,先是晚輩向長者問安跪拜,然後由長者祝福晚輩幸福長壽。拜年時,晚輩要衣帽端正,手捧哈達進行。
家庭拜年後,牧民們相互互拜。互拜時,先到年長者的家裡,隨著互拜的進行,人們自動結伴而行。每到一家,要以同行者的年齡大小依次而入。拜年時,牧民們一般要獻上一兩首頌辭或頌歌。對出色的歌手,戶主會捧起放有哈達的奶食盤頌祝辭。草原上的春節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是牧民們辛勤勞動一年後歡歌笑語的時刻。

草原宗教
內蒙古自治區也是一個多種宗教並存的民族地區,現有喇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東正教、漢佛教和道教7種宗教。漢佛教在我區有悠久的歷史,其它宗教從十七世紀後先後傳入。
錫盟的喇嘛教是屬西藏佛教格魯派,傳播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解放前,錫盟有喇嘛教寺廟192座,喇嘛12750人,大多分布在牧區的蘇木。1960年廟宇減少為102座,喇嘛 3542人,1966年廟宇減少到92座,喇嘛2290人。在十年內亂期間,黨的宗教自由政策遭到破壞,喇嘛受到了很大的沖擊,絕大多數寺廟被破壞,經書被焚毀;寺廟停止了活動,造成了嚴重的後果。粉碎「四人幫」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政府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錫盟喇嘛教的喇嘛和信教群眾逐漸恢復他們的正常宗教活動,有的寺廟國家還撥給維修經費加以修繕,一些年老多病無依無靠的喇嘛領取了生活補貼,自養事業有所發展。
廣東民風民俗大觀園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讓我帶大家走進廣東民風民俗大觀園吧!
涼茶
廣東人最愛飲涼茶,認為涼茶是身體的保險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無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個月內不飲幾杯涼茶(多為王老吉),嬰幼兒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認為身體健康沒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廣東涼茶之一,有清熱下火,生津止渴,潤肺排毒之療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涼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葯物組成,適用於四時感冒、頭痛發熱等積滯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葯性最為寒涼,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對平和一些。小兒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葯物組成,適用於小兒感冒發熱、煩躁咬牙等症。適用於體質強壯、素來火旺濕盛、經常咽喉腫痛、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膩者。但是,喝過涼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個字「苦」!我喝涼茶的時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進去好
幾片陳皮去苦。
廣東迎春花市
廣州美稱「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為世人所矚目。春節前夕,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桔,各大公園都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的主要街道上搭起綵樓,拱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涌來,擺開陣勢,售花賣桔,十里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廣州種花為業,已有100O多年的歷史。早在五代南漢時代,珠江南岸庄頭村一帶,就有許多素馨花田,南漢王劉悵的寵姬素馨就是庄頭的種花女。 金桔象徵「大吉大利」。與其相類似的還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誠膜拜,飄逸肅穆,深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臘月初,市面上有從福建漳州運來的大批水仙頭,人們買回後,精心培植,通過對水溫和日照的調節來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團圓飯時,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聲中依次開放,這情景給人們帶來無窮的樂趣。俗語說,「花開富貴」,這正巧取了個好兆頭。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氣襲人,所以家家必備。
當然,廣東還有好多民風民俗。比如:煲湯、
舞獅、種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還有舞牛的……每個地方的民風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著我們去發現它呢!
中國的傣族是一隻有著悠久文化傳統的民族,人口近百萬。主要散布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西部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孟連等自治縣。
潑水節是傣族最為重要的節慶。每年陰歷四月舉行,一般為期三至四天。至今傣族人民中還流傳著一個神話:遠古的時候,傣族地區有一個惡魔,他作惡多端,人們恨透了他,可什麼辦法都對付不了惡魔。後來,七位姑娘發現了惡魔的致命弱點,只有惡魔的頭發才可置於死地。一天夜裡,姑娘們勇敢的殺害了惡魔。但惡魔的頭一著地,就燃起了大火。此時,姑娘們立即輪流抱起頭顱。每年換一次,當換人時。人們都給抱頭顱的姑娘潑水,沖去身上的血污和疲倦。後來就形成了傣族最為重要的節日——潑水節。
在「麥日」也就是節日的第一天。人們一清早就要採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但來清水「浴佛」——為佛像洗塵。「洗浴」完畢,集體性的潑水便開始了。一群男女青年帶著清水,湧出大街小巷,逢人就潑。「水花放,傣家旺,」「潑濕一身,幸福終身」一朵朵吉祥.幸福.健康的水花在空中綻放。
劃龍舟是潑水節最為精彩的節目之一,常常在潑水節的「麥帕雅晚瑪」(第三天)舉行。那日人們都穿上節日的盛裝聚集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江上停泊著各色各樣的龍舟,船上坐者數十名強壯的選手,號令一響,龍舟便像離弦的箭往前飛去。到處都是鑼聲.鼓聲.號子聲.喝彩聲,節日的氣氛在這里達到了高潮。
「放高升」是潑水節的另一項節目。高升是傣族人民一種自製的煙火,將竹竿底部添以火葯和其他配料,置於竹子搭成的高塔上,街上引線,常在夜晚燃放。在空中放出絢麗的煙火,猶如花團錦族,光彩奪目,甚是美妙。潑水節是傣族傳統文化的結晶,是一個快樂而幸福的節日。

⑥ 中國五大民族的風俗

納西族風俗習慣——納西族建築
納西族民間住房,在明清時還普遍是井乾式「木楞房」,用圓木縱橫相架,層面高至七八尺,即加緣行,覆之以板,石壓其上。在木楞房的正房(祖房)中,有一個高出地面的灶台稱為「格古魯」,中間為火唐塘,安上大型鐵制三角架,用來燒水,烤火和安鍋做飯,會客、用餐和老人就寢均在這個灶台上。火塘兩邊鋪木板,右是主位,左是客位,不能相混。

麗江壩區,尤其是大研古城內,納西民居則普遍是土木結構的瓦屋樓房。建築平面結構大多是「三房一照壁」,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布局。納西族的「三房一照壁」正房較高,主要供老人居住,兩側廂房略低,由下輩居住,再加上正房對面一堵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協調。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磚石鋪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臨街的房屋,多被辟為鋪面,主人自己經營,或轉租他人經營。屋基採用石頭砌成,牆用土坯砌起,有的四角用磚修飾,上段則用木板圍封,屋架強化穿斗功能,增強了搞震能力,使房房具有「牆倒屋不塌」的特點。屋面都用筒板瓦覆蓋,前後出檐,人字面坡交接處裝飾「垂魚」。

納西族圖片——納西族的服飾圖片

納西族風俗習慣——納西族衣、食、住
古代納西人,不論男女,都著羊皮或披氈衫。近幾十年來,由於有漢、藏等民族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關系日益密切。到解放前夕,納西族服飾有了很大變化。麗江地區男子服飾與漢族基本相同;婦女則穿寬腰大袖、前幅短,後幅及脛的大褂,外加坎肩,下著長襖,腰系百褶圍腰,腳穿船形綉花鞋,背披羊皮披肩。披肩背面上方釘有並排的七個圓布圈(早時釘肩帶處有兩個大圓布圈,代表日月)及垂穗七對。圓布圈上用金線和彩色絲線綉成圖案,俗稱「披星戴月」,以示勤勞之意。已婚婦女梳發髻於頭頂,戴圓形紗帕「左井」,未婚女子則結發辮於腦後,戴布頭巾或黑絨小帽。婦女們喜戴耳環、戒指、銀或玉質手鐲等飾物。衣服多為藍、白、青色,稍綉花邊,樸素大方,男子也有帶手鐲的習慣。但是因等級和經濟條件不同,窮人只能披一張羊皮和著麻布衣裙;貴族則多穿紅、黃、灰色的綢緞、毛呢和氆氌等貴重衣服。

據史書所載,古代納西族廣大人民多以蕎麥、稗子、圓根為食。明清以來,在大量吸收漢族先進生產技術和新農作物的基礎上,納西族的農業有了較快的發展,生活也有了新的變化。以玉米、小麥、大米、大麥、稗子為主食。壩區農民多在房前屋後開辟園圃,種點蔬菜自食。同時,納西族在每年冬天臘月間有殺年豬的習俗,做成火腿或臘肉,平時分切而食,豬油用做食用油。一般人家還自備有各種咸酸腌菜、豆豉、肝醬、香腸、腌蛋等等。一般情況下,每日三餐多為干飯,有米飯或大米、玉米混合飯,有二、三個菜及湯。冬春時節則愛吃熱氣騰騰的火鍋菜;夏季農忙期間,多數農家皆以米酒拌涼水解渴,有些地方早上也吃炒麵和酥油茶。納西族人喜歡喝酒、喝茶和抽煙葉,愛吃辣、酸、甜、味。城鎮居民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麥面,一般量少而精,蔬菜全靠郊區菜農供應。城裡賣有出名的麗江火腿粑粑,美味可口。

納西族的古代住宅,最早為木結構的「木楞房」。這類室深且暗,楣低檻高的建築,目前在一些山區仍可見到。明代已有瓦房出現。自清以來,以木石為結構的瓦房普通流行於麗江城鎮和壩區,即「三房一照壁」或「四舍五天井」住宅。這種瓦房多系二層樓房,屋基用石頭砌成,中段用土坯或磚,上段用木板,房檐外伸,以便保護木質部分不受雨水剝蝕。且在橫梁暴露的兩端加上「風火板」,既保護橫梁,也起裝飾作用。當地還有在風火板三角形的上角裝上一塊葉狀木片的「垂魚」,而富裕家庭的住宅,則裝上刻著浮雕的花飾,並在下面垂著兩條寫實魚形圖案的垂魚。住宅門窗上亦飾有花草鳥獸形象的浮雕,生動逼真,獨具民族風格。永寧等地的住宅,從牆院到房屋,全部結構用方木墊積而成。代表形式是三至四幢房屋組成一個院落。麗江木土司的宮殿,多仿中原建築,雖不甚高大,但層層疊疊,上覆銅瓦,下有玉砌雕欄,富麗堂皇。此外,麗江大研鎮的石牌坊,白沙的「大寶積宮」、「琉璃殿」、「大定閣」及五大喇嘛寺等,都是金碧輝煌的建築物,耗盡了納西等各族人民的血汗。 祭天和祭祖

三壩納西族每年要祭天一次,祭祖三次。正月祭天,臘月十四就要釀酒,做飯請客,請老人吟唱,三十晚上要「車尋」,初一祭灶神要磕頭,初二要洗頭、洗腳、洗衣裳,到河邊飲水。三日晚上把天神請到家裡來祭祀。四日就要殺雞,到祭天堂燒香,磕頭吟呷,搞完後回來作射箭等活動,搞完活動後在主祭家裡吃飯。五日天一亮抬出一口大豬煮成三鍋,煮熟後念「天好矢」、「烏鴉好友」。長者吃酒吃肉,然後眾人吃。吃完依次回家。六日各家各戶自己祭。八日又抬一口豬去祭天堂。九日又用一口小豬去祭天堂。整個祭天活動到此完畢。

祭祖:正月六、七日或二月十二日一次,六月初一次,十一月初二一次。一般祭時用黃栗樹三株,各家各戶自己祭。

納西族風俗習慣——納西族喪葬

三壩納西族老人病時得有人看守,斷氣時要放「沙口」(九顆米,沙七顆,一毫銀)在死者口中,邊放邊念遷徙路線,把死者送給祖先。人死時要吹三聲牛角放一槍(火槍),村裡的人聽見,知道人已死,就到死者家中來。將死人洗澡後穿上新衣服,用白氈掩蓋全身,並放一隻雞在死者面前,然後點香點燈、磕頭、包孝。請東巴念"孟精命"經。敘述死者身世、經歷,收回死者一生的足跡,把死者送給祖先。最後擇日火葬(根據經濟情況和死者生前的意見決定),送葬時將死者生前生產生活上用的主要物品與麥稻、包穀等糧食包成小包放在籃子里。若是土葬則撒在墳之四周,火葬則撒在焚場。葬後回家要趕鬼,全家人得出外躲避三天,以後就是「超度」,「超度」時男的用九匹馬,女的七匹,要到山谷里去招魂,起碼要殺一頭牲口。

納西族自古通行火葬。直至清代,仍沿俗行火葬,但由於清朝統治者屢次下令禁止焚屍,故納西族在清末以後逐漸實行棺葬,至解放前,除永寧和其他少數山區還實行火葬外,幾乎都改為土葬了。

納西族風俗習慣——納西族婚姻習俗

納西族因居住地區不同,婚姻習俗各有特點。其主要聚居區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制,部分地區仍有古代多種婚姻形態的殘余。

麗江地區的納西族,早已實行一夫一妻制。兒女婚事由父母做主,媒人撮合,以牛、羊、豬、酒聘娶。婚姻講究門當戶對,三從四德,夫唱婦隨等封建倫理道德。麗江納西族與漢、藏族聯姻的較多。在本民族內部,同姓不同宗的人可以結婚,但絕對禁止同家族的人結親。結婚,一般都要經過訂親、請酒、舉行婚禮三個程序。男女結婚年齡較早,小孩二、三歲或七、八歲訂婚的很多,到十七、八歲即行完婚。從訂婚到結婚要經過問八字、訂親、過大禮和完娶等幾道手續。結婚時,男方除宴請三天親友外,還要給女方很大一筆聘金;女方也要備辦二、三天酒席,陪送女兒許多嫁妝。因此,男婚女嫁都成為雙方家庭的沉重負擔。在婚姻關系中,麗江納西族盛行姑舅表親優先婚配(納西話叫「阿舅則美該」,意為「舅舅可以強認姑母的女兒為兒媳婦」)。依據傳統風俗,舅舅的兒子有優先娶姑表姐妹的權利。另一種習俗叫搶婚(納西語「密夫」,意為「拉姑娘」)。通過搶婚結合的夫妻,不受社會歧視,與正常結婚享有同等的地位。「殉情」是麗江納西族婚姻關系中突出的現象。一些熱戀著的男女青年,在無法獲得婚姻自由時,便產生了「生不同衾,死時共穴」的思想。相約到風景優美的地方殉情自殺。瀘沽湖地區的納西族,主要實行阿注(意為朋友)婚姻,其特點是男不娶妻,女不嫁夫。

納西族風俗習慣——納西族科學技術

生息在玉龍山上、金沙江畔的納西族人民在長期的農牧業生產和社會生活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積累了不少天文、歷算、畜牧、農耕、醫葯等方面的科學知識,並涌現出有所成就的學者和專家。

納西族古代的科學技術知識,很多是以神話故事的形式在民間流傳,並用象形文字分別記載在東巴經書上的。根據東巴經記載,古代關於天象的專有名詞已有數十種之多;從《巴格圖》和《十二生肖的來歷》等經書上看,納西族早就對四言四隅(類似漢族的八卦)有了較為明確的概念;創制了以月亮圓缺定月,每月三十天,一年十二個月,共三百六十五天的歷法,並用十二屬相來記日、記月和記年。民間還從對天象及生物活動觀察,摸出一套關於風、雨、花、雪,以及各種鳥類的活動規律,來分別季節的特徵,不誤農時地進行農事活動。

納西族素以養馬出名。麗江馬是著名的"大理馬"之別稱,東巴經中有《馬的來歷》的專冊。麗江是著名的「大理馬」產地之一。麗江馬是全國優良品種之一,體型小而精悍,能負重,善於爬山越嶺,適應性強,並能連續行走二、三個月。近來,農科部門又引進卡馬巴良種,與麗江馬交配,使其向身高體大方面發展。

麗江納西族自治縣逐步建立和健全了農、林、牧、醫葯的技術網點,培養了近萬名科學技術人員。他們深入地開展科學研究活動,在農村現代化建設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比如,馬鈴薯是麗江山區的主要糧食作物,縣農科部門針對其病毒害和品種退化比較嚴重的情況,經過長期試驗,總結出適合當地的有性繁殖技術,採取實生苗移栽和實生薯利用的技術措施,基本上解決了難題,獲得了高產。又如,全縣對小麥推廣良種良法之後,也獲得了小麥連年大幅度的增產。

六十年代中,麗江地區科技部門根據全面發展農村經濟的方針,在反復進行科學試驗的基礎上,推廣蘋果"芽復選種,高接換頭"等新的種植技術,使全縣種植的蘋果實現良種化,至七十年代後期,全縣蘋果年產量達到一百幾十萬斤,變成雲南省新興的蘋果生產基地之一。

納西族地處橫斷山脈地帶,高山、河谷、平壩相間,土壤肥沃,日照時數長,雨量充沛,適宜各種植物生長。被稱?quot;植物寶庫"的玉龍山,生長著五百多種中草葯,其中行銷全國的名貴葯材達二百多種。麗江的醫療事業得到很大發展,瘧疾、霍亂、傷寒等傳染病已消滅,常見病和多發病漸漸減少,人民體質大大提高。

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的魯甸鄉以「葯材之鄉」而著稱,以此為中心,麗江地區建立了規模不同的葯材栽培研究種植場四百多處。

此外,納西族還有一批分布在全國各地的中、高級科學工作者,如中外知名的歷史學者、教育家方國瑜教授,小麥育種專家趙仲修,木芹、木全章、楊鳳等知名人士。他們對納西族及祖國的事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與麗江古城民族旗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紫色馬甲配什麼內搭圖片 瀏覽:622
明日之後如何讓惡魔不帶帽子 瀏覽:111
男生適合的圍巾顏色的衣服 瀏覽:639
衣用啥洗不縮水 瀏覽:870
抖音里穿睡衣學蟲美女 瀏覽:32
裙子胸前的荷葉邊怎麼改掉 瀏覽:564
外套藍色襯衫女搭配 瀏覽:946
褲子上拉鏈部位的叫什麼 瀏覽:156
哈爾濱童裝最大的批發城 瀏覽:186
lily外套冬季 瀏覽:23
天津第十四中學校服 瀏覽:96
品牌男皮帶品牌及商品 瀏覽:177
公園旗袍美女外拍 瀏覽:594
旗袍傘圖片 瀏覽:608
男士外套袖長到虎口合適 瀏覽:425
詹姆斯外套同款 瀏覽:567
優衣庫棉麻襯衫價格 瀏覽:591
中老年夏裝襯衫 瀏覽:297
褲子屁股後面的線怎麼縫 瀏覽:516
穿旗袍的電視劇 瀏覽: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