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世博會展出中國瓷器有什麼意義
與奧運會、世界盃足球賽並列為世界三大盛會的世博會,是世界各地展示文明精華的盛宴。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將是首次由中國舉辦的世界博覽會。正在武漢博物館展出的《歐洲瓷器歷史展》上,一件特殊展品引起觀眾興趣:這是一套印有19世紀英國裝飾圖案的壺碗組合,是專門為第一屆世博會燒制的紀念瓷。它為今天的中國人講述了一個特別的故事。
近日,記者在市博物館展廳內看到了這組特殊的壺碗組合,瓷碗的形狀和中國傳統碗外形一致,而壺的外形卻更接近西方奶壺的外形。瓷器上所繪制的圖案呈現中西合璧的特點,既有具中國特色的手工花鳥,也有西方古城堡的風景圖案。
正在市博展出的首屆世博會紀念瓷。彭建攝
中國絲綢、旗袍、茶葉參展「水晶宮」
據史料記載,第一屆真正意義上的世博會是1851年在英國倫敦舉辦的。維多利亞時代是英國的鼎盛時期,工業革命的完成使英國成為歐洲的頭號強國,殖民主義的擴張使英國自詡為「日不落帝國」,因為強大而帶來的巨大號召力使英國成功地舉辦了這次盛會。由艾爾伯特親王領銜的一個特別委員會指定著名的海德公園作為博覽會場地,用招標形式建造的大型展館壯麗輝煌,後人將此稱為「水晶宮」。
首屆世博會上約有1.8萬名商人展出了他們帶來的約10萬件產品。這些展出品中包括了一塊24噸重的煤塊,一顆來自印度的大金剛鑽,還有一頭標本大象,而蒸汽機、農業機械、紡織機械則向參觀者展示了現代工業的發展和人類煥發出的無限想像力。組委會為5000多位參展商頒了獎,其中中國送展的絲綢、旗袍、茶葉等獲得了各種不同的獎項。
中國瓷器曾為歐洲創造巨大財富
外國人舉辦的首屆世博會,緣何英國人會燒制中國瓷器作為盛會的紀念品?
武漢博物館館長劉慶平研究員介紹,中國是瓷器的故鄉,中國瓷器在世界上享有盛譽。但很少有人知道中國瓷器曾在近代西方經濟發展史上扮演著重要角色,直接影響到西方工業革命。
從17世紀開始,中國和歐洲的貿易迅速發展,中國瓷器大量外銷。對於仍使用鐵製品的歐洲人來說,中國瓷器的輕巧、美麗、干凈和實用令西方人驚嘆。從18世紀下半葉起,在歐洲製造的瓷器中,有了復制、仿製或參考中國風格創作的做法,由純粹仿製中國瓷器,到逐步結合歐洲的文化和傳統生產出有歐洲風格、不同形狀、不同圖案、不同顏色的歐洲瓷器產品。這一仿造、結合、創新和自成一體的瓷器工業成為18世紀到19世紀中期歐洲最為重要的工業之一,成就了歐洲近代約200年的經濟發展,在為歐洲創造巨大財富的同時,形成了輝煌的歐洲瓷器藝術。而中國元素能直接浸入歐洲的工藝創作,結出絢麗的智慧之花,堪稱中西交融、創新的佳話。
紀念瓷壺碗彪炳其在西方所處重要地位
在首屆世博會上,英國人將融合了西方元素的中國瓷燒製成紀念品,發放給了與會者,也彪炳了瓷器工業在當時西方所處的重要地位。
據了解,正在市博展出的200餘件西方古瓷精品,均是加拿大收藏家拉斯洛帕拉克維茨、孫建偉夫婦捐贈給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的珍品。帕拉克維茨的夫人孫建偉出生於上海,21年前赴加拿大留學定居,現為加籍學者,主要從事中西人文咨詢和教育工作。
帕拉克維茨夫婦通過多年研究,了解到中國瓷器曾在西方發展史上扮演著重要角色,產生過重要影響。鑒於長期以來,很少有歐洲瓷器在中國展出,帕拉克維茨夫婦慷慨將多年收集珍藏的西方古瓷捐給中國,希望通過此次展覽,讓更多的中國人了解西方瓷器、了解中國瓷器促進歐洲經濟發展的歷史。
B. 旗袍領型都有哪幾種樣式你喜歡穿旗袍嗎
「旗袍」是專指民國出現的旗袍,還是包括清代「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在內,旗袍概念的界定,和旗袍起源樣式一樣在學術界頗有爭議。旗袍的領子多種多樣,可以滿足不同場合、不同年齡、不同臉型的人的需求。
方領的形狀中規中矩、方方正正,領角的包邊又方中帶圓,十分精緻。這種領型,給人端莊大氣的感覺。
C. 青花瓷旗袍,凸顯高雅氣質,大家覺得怎麼樣
提到旗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它經歷了好幾千年的洗禮,還依然被大眾所喜歡、接納,可見它的魅力所在。旗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服飾,被譽為中國國粹和中華女性的國服,是中國悠久歷史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形式之一。圖中的小姐姐身穿白藍相間的中式旗袍,讓人看著溫婉又大方,畫著精緻的妝容,披著長長的頭發,雖然身上沒有太多的配飾,但是依然能在人群中脫穎而出,既能展現出完美自己的身材也能展示出自己高雅的氣質,不僅讓我們感嘆旗袍的魅力!
將旗袍融入了很多現在元素,使得這件衣服變得更加的有層次,以前的旗袍固然好看,但是因為顏色的選擇和盤扣的設計使得穿旗袍的女性僅僅局限在40歲以上的人群,經過現代人的改良以後變得更加靈動輕巧,但是也不失旗袍原本高雅的氣質,圖中的小姐姐不僅穿出來自己的美感,也充分展示了咱們國家旗袍的魅力所在!
D. 北京奧運會上頒獎禮儀小姐的青花瓷系列禮服
頒獎禮服青花瓷系列
設計師:
尤伽。北京奧運會頒獎禮儀專業志願者服裝設計師之一。其設計的青花瓷系列主要將用於在"水立方"進行的北京奧運會各比賽頒獎儀式。
設計作品競標過程:
2007年7月,向組織方提交初稿和成衣作品。包括鳳舞祥雲系列、馬面紋系列、青花瓷系列、中國紅系列等多個系列。其中,青花瓷系列由於兼具中、西文化相結合的特點,得到了眾多專家評審的好評。
2007年8月,進入復評。根據專家評審意見進行修改,共提交了5個系列的服裝,青花瓷系列在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成為重點入圍的設計作品。期間對作品進行多番修改。
2007年12月至2008年3月,經歷了效果圖評選,成衣評選,製作成衣達30件,設計稿超過百餘份。由於規定時間很緊,作品工藝復雜,多個步驟得在不同地方完成,外地加工費時費力,為此經常通宵達旦的工作。
計精神:
民族的、世界的、時尚的,三點貫穿於服裝中
設計理念:
民族元素:造型上採用旗袍領和小包袖--中國傳統服裝中最有民族特色的兩個元素;工藝上則採用蘇綉的亂針綉的中國傳統刺綉法,鑲邊、擋條、滾邊、嵌離線;色彩則運用青花瓷白底藍花的藍白對比色,柔和淡雅又不失華麗,十分搶眼。同時按照色彩的變化沾一些水鑽在青花上,既能在燈光下閃閃發光,又避免特別突出而遮蓋圖案。
西式特色:頒獎禮服的外輪廓設計運用了西方經典造型--魚尾裙擺。更顯女性婀娜多姿、楚楚動人的特質。
時尚感:裁剪採用當今國際最流行的"立裁",將公主線和破縫線相融合。圓弧形的款型極為貼身、合體,還具有塑形效果。
設計靈感:
禮服設計靈感來源於中國最經典和最具代表性的古典瓷器青花瓷。青花造型淡雅但是色彩強烈,像一副典雅的中國畫,極具民族風情。托盤手服裝、嘉賓及運動員引導服裝三件禮服分別在胸前、腰間、裙擺綉上青花瓷形成一個系列,變化中尋求趨同,營造不同的視覺中心點,將東方女性婀娜的身姿體現得淋漓盡致。
創作難度:
如何將世界的、民族的、時尚的三種元素綜合體現在一件頒獎禮服上,工藝難。由於服裝主式樣是旗袍,而旗袍的許多傳統工藝幾近失傳。某些關鍵的設計元素至少需要有10年以上的旗袍製作經驗的人才會製作。
E. 青花瓷制服是中國什麼航空
青花瓷製服是海南航空制服。
海南航空制服的主題為「青花瓷」,整體採用了灰色調,女裝由長外套和旗袍構成,祥雲領口、海水江崖下擺,滿滿的中國風。
飛友公認的「最漂亮」空乘制服可能是海南航空。無論是青花瓷旗袍,還是灰色斗篷,都盡顯「氣質」。這套制服以淺色調為主,淺色調顯得活潑,而且淺灰也是國際通用的「服務色」。青花瓷和旗袍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女乘們為了操作行李架身材普遍較高,旗袍真的太合適!
青花瓷製服的缺點
青花瓷製服也不是沒有缺點。身著旗袍在狹小的機艙里幹活不太方便,在艙口站立時開叉部位很冷。特別是深蹲的時候,屁股被撐得太圓太圓!而且男生的高領馬甲太像酒保——空乘主要是負責大家安全,過於強調「服務」有點兒掉價。
F. 旗袍瓶寓意
旗袍鈞瓷花瓶經典種類觀音瓶寓意事業步步高升,加上與觀音菩薩有一定的聯系,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吉祥幸福之意,深受大家的喜愛。
旗袍瓶就是用鈞窯藝術品做成的酒瓶子,鈞瓷始於唐,盛於宋,在宋代達到鼎盛時期,當時號稱「雅堂無鈞瓷,不可自誇富」屬於皇家專用。
旗袍瓶雖止滲漏是需要一定技術含量的,三顧鈞瓷的大師坊專門研製了防滲漏的鈞瓷釉,真正批量化的鈞瓷酒瓶才出現。外觀上說:尊貴,畢竟是歷代皇家官窯瓷器,能夠體現酒的檔次。
G. 3青花瓷旗袍適合多大年紀
跟年紀沒關系,只跟身材和氣質有關。青花瓷的年齡段應該是通殺。但是只有氣質偏淡雅的才能襯出來。身材上,旗袍對身材的要求是三彎九翹。削肩,細腰,翹臀,胸部豐滿穿出來才好看。
H. 能代表中國傳統和具有中國特色的東西都有什麼
1、毛筆
毛筆(Chinese brush,writing brush),是一種源於中國的傳統書寫工具,也逐漸成為傳統繪畫工具。毛筆是古代中國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發明的。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又不斷地總結經驗,存其精華,棄其糟粕,勇於探索,敢於創新,幾千年以來,它為創造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為促進中華民族與世界各族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毛筆是中華民族對世界藝術寶庫提供的一件珍寶。
2、旗袍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3、硯台
硯亦稱為研,中國傳統手工藝品之一,硯與筆、墨、紙合稱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
硯材的運用也極為廣泛,其中以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卓尼的洮河硯、山西新絳縣的澄泥硯最為突出,稱「四大名硯」。
它是由原始社會的研磨器演變而來,初期的硯,形態原始,是用一塊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壓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漢時,硯上出現了雕刻,有石蓋,下帶足,魏晉至隋出現了圓形瓷硯,由三足而多足,箕形硯是唐代常見的硯式,形同簸箕,硯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撐,唐、宋時,硯台的造型更加多樣化。
4、蘇綉
蘇綉是蘇州地區刺綉產品的總稱,其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現已遍衍無錫、常州等地,刺綉與養蠶,繅絲分不開,所以刺綉,又稱絲綉,清代確立了「蘇綉、湘綉、粵綉、蜀綉」為中國四大名綉。
清代是蘇綉的全盛時期,真可謂流派繁衍,名手競秀,蘇綉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綉工細致、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地方特色濃郁,蘇綉以蘇州刺綉研究所的高新區的鎮湖鎮(現改為街道)刺綉最為有名,鎮湖是蘇綉的主要發源地,蘇綉中的八成產品來自鎮湖。
5、風箏
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
傳「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蜚一日而敗」,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
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
I. 不覺得 旗袍更像花瓶瓷器的造型曲線嗎為什麼都覺得是滿蟲的衣服這是漢人改良的衣服,不要老覺得是蟎蟲
源於滿族女性傳統服裝,在20世紀上半葉由民國漢族女性改進,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民國以後,上海、北平等地的漢族女性在其基礎上予以改良.盡管旗袍改於滿族婦女的袍子,或稱旗裝、旗服,但旗袍並不是旗裝。旗袍是帶有中國特色、體現西式審美、並採用西式剪裁的時裝。
J. 我國傳統文化有哪些產品
1、旗袍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2、剪紙
中國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在中國,剪紙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交融於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傳承賡續的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表達了廣大民眾的社會認以、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認知、教化、表意、抒情、娛樂、交往等多重社會價值。
3、中國結
中國結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手工編織工藝品,它身上所顯示的情致與智慧正是中華古老文明中的一個側面。它原本是由舊石器時代的縫衣打結,後推展至漢朝的儀禮記事,再演變成今日的裝飾手藝。
周朝人隨身的佩戴玉常以中國結為裝飾,而戰國時代的銅器上也有中國結的圖案,延續至清朝中國結才真正成為了盛傳於民間的藝術。
4、青花瓷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中華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
其特點是著色力強,發色鮮艷,呈色穩定,紋飾永不退色,款式豐富多彩,明凈素雅,有中國水墨畫的藝術魅力。
5、紫砂壺
紫砂壺是中國特有的手工製造陶土工藝品,其製作始於明朝正德年間,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紫砂壺在拍賣市場行情看漲,是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名家大師的作品往往一壺難求,正所謂「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
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又名宜興紫砂壺。據說紫砂壺的創始人是中國明朝的供春。因為有了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紫砂壺才這樣珍貴,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