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職工活動中心有什麼功能
以阜城縣為列,職工活動中山功能有:
1、職工武裝頭腦的「加油站」。利用多功能廳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組織引導職工聽黨話、跟黨走。
2、職工提升素質的「充電樁」。利用職工書屋,組織開發區相關企業技術能手學習深造,讓他們系統學習數控車床、鉗工、鉚工、亞弧焊等系列知識,特別是參加市技能大賽前,讓他們在書屋集中學習、備戰。
3、職工創業就業的「指路牌」。 與縣人社部門就業服務局和德隆職業培訓學校緊密結合,將他們的工種類別、服務指南輯印成冊,並建立熱線聯系電話,對前來咨詢求職的人員熱情引導。
4、職工普惠服務的「助推器」。接待大廳外顯示屏滾動播出職工辦理「會員卡」的宣傳標語,有效吸引了廣大職工會員前來咨詢、辦理相關手續。
5、職工權益維護的「援助站」。「法律援助」窗口工作人員積極為職工普及相關法律法規知識,發放宣傳手冊。
6、職工競技比賽的「博弈場」。為各活動場館為職工強身健體提供了良好環境
7、職工才藝展示的「大舞台」。利用多功能演播平台,先後舉辦了「勞動光榮·京韻流芳」戲曲文藝晚會、「迎新年職工文藝晚會」、「女職工旗袍秀」等演出。
(1)懷化職工旗袍擴展閱讀:
讓職工文化活動室成為「圖書館」。賦予職工文化活動室「圖書館」功能,為職工開辟一處安靜「充電」的場所,首先要購置齊全的書刊,使職工在工作遇到不清楚的行業政策、規章、法律條文時。
為了使職工文化活動室綜合利用價值最大化,有條件的企業可以拓展其體育功能,適當的配備乒乓球桌、檯球桌、啞鈴、跑步機等體育設施,前提則是要擴大活動室規模,將體育間和圖書間隔開,一方面喜愛體育的職工既可以在體育間健身,又可以在圖書間閱讀運動類書籍,健身閱讀兩不誤,同時使象棋、跳棋等棋類運動在安靜的圖書間進行不受影響。
② 某地舉行長跑比賽,運動員跑到離起點3km處要返回到起跑點。領先的運動員每分鍾跑310m,最後的運動
領先運動員先跑到終點,再折回來與最後的運動員相遇,兩個運動員跑的總路程是3×2=6千米
6000÷(310+290)=10
經過10分之他們相遇
290×10=2900米 離返回點還有3000-2900=100米
③ 旗袍走秀節目名稱
珠澳女職工旗袍秀節目有:
1、水控集團隊《上善若水之九品女人》
2、女中代表隊《在水一方》
3、斗門偉創力隊《在珠海,遇見最美的自己》
4、珠海美蓓亞隊《冰菊物語》
5、珠海南航隊《相遇》
6、香洲香韻隊《湖畔香韻》
7、市衛生健康隊《梅蘭竹菊》
8、高新鳳凰模特隊《油紙傘》
9、高新金山花樣年華隊《面紗之下》
10、橫琴澳門楓葉隊《太湖美》
11、平沙鎮總工會隊《中國茶》
12、審計巾幗芳華隊《宮上黃鶴樓》
13、金灣灣之韻隊《茉莉花》
歷史文化
民國文化女性的名字,總伴隨著她們的旗袍照,例如宋氏三姐妹、吳健雄、吳貽芳、林巧稚、阮玲玉、周旋、張愛玲、林徽因、蕭紅和丁玲等。
珍貴文化遺產——蘇州評彈的女演員的服裝也依然是旗袍,其它傳統說唱藝術如大鼓和評書等也多以旗袍為女演員傳統服裝。
歷史悠久的香港小姐,香港華裔小姐,亞洲小姐和廣州西關小姐選舉中,她們期間或最後必定會穿旗袍。
以旗袍為賣點的電視劇和電影則不斷出現,比如著名的《花樣年華》等。
2015年5月16日,由中國旗袍會發起、全球420個分會響應的旗袍秀在全球范圍內展開,15萬華人身著典雅的旗袍,挑戰人數最多的旗袍秀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④ 各地家長花式送考:穿旗袍手舉向日葵,你還見過哪些有趣的一幕
各地家長花樣式的送考生,有的家長穿旗袍手舉向日葵。在生活當中我還見到過一些有趣的一幕,這當中有一個老師為了讓全班的同學能夠一舉中狀元,就穿上了狀元服護送同學們。高考被全國各地的女性穿上旗袍,則代表著旗開得勝,而且家長在穿旗袍時,顏色上也會有很大的選擇,有的家長選擇穿紅色的旗袍不僅代表著喜慶。而且還會給孩子增添一絲喜悅的氣氛,但是家長們過於看重高考,其實無形之中也會給孩子很大的壓力。
老師對於學生的期望和家長是完全一樣的,有的老師為了孩子能夠一舉奪得狀元,也都會對孩子們抱有很大的期望。甚至有一些老師根本就沒有在意自家孩子的學習,把自己的心思都放在了學生的身上。對於這樣的老師在生活中也是特別的多,而學生們就應該不辜負老師的期望和家長的希望,努力的拼搏。
⑤ 曹美麗學院在哪裡
曹美麗學院在雲浮市雲城區,11月14日至15日,「世界旗袍皇後」曹美麗在雲浮市雲城區的市總工會的艾尚美形體學院,為雲浮的婦女同胞們進行了一次精彩的旗袍文化輔導。教學內容包括旗袍文化、旗袍儀態、舞台呈現、旗袍道具等。
據曹美麗學院廣東雲浮基地負責人介紹,通過舉辦旗袍雅韻培訓,邀請高層次高品位的導師進行培訓輔導,可以使雲浮婦女在傳承歷史傳統文化中感悟婦女的優雅,提升婦女的氣質,從而以優雅的儀態,文明的行為。
美麗,人稱「美麗姐」
人如其名,初見她,您一定驚訝於美麗姐的年齡、皮膚和氣質,但深入接觸後,您會發現她內在的「美」和強大遠比外在的「美」要利害得多。她現任廣州金惠女子學院副院長、環球夫人培訓學院副院長、2015——2016世界華埠太太大賽評委、選手培訓導師,又是環球夫人大賽選手培訓導師。
她常年活躍於熒屏和T台,以表演的方式不斷展現旗袍女性的東方之美。優雅端莊、內斂和知性的氣質,發揚和傳承中國女性的傳統之美!現在是各大旗袍選美活動的資深評委。她熱愛傳播美麗事業,更熱愛中國傳統的美,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踐行中,真正把優雅和美麗融入到日常生活和禮儀培訓。
曹美麗教學獎勵
1998年被學校評為「優秀工作者」。
1999年被評為學校「精神文明標兵」。
2000年度內蒙古自治區工商行政管理局機關黨委授予「優秀黨員」的贊譽。
2000、2001連續兩年度被學校授予「優秀教師」稱號。
2002、2003、2004連續三年年終考核優秀,獎勵漲一級工資。
2003年7月,取得了高級統計師專業技術資格。
2007年獲得內蒙古財經學院秋季教職工羽毛球比賽混合雙打第四名。
2009年度考核被評為優秀。
⑥ 湖南哪個省流行旗袍
常德市,婁底市,益陽市,岳陽市,湘潭市,永州市,株洲市,長沙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懷化市,郴州市,衡陽市,邵陽市,張家界市,湖南95個省流行旗袍。
⑦ 懷化哪裡有做旗袍的
華麗市場有賣的 中心市場天橋那有做的
⑧ 懷化的民俗民風有什麼
清明送麻糍
糯米做的叫麻糍,以晚米做的稱年糕。清明做麻糍,過年做年糕,這是新昌民間流傳至今的風俗習慣。過去,清明祭掃太公墳時有分麻糕的習慣。輪到作祭主的必須預先作好准備,待祭掃分,在墳壇前當場按人分麻糍。民間所講的「清明拿麻糍,見人頭分麻糍」之說蓋出於此。新昌縣志載:「宗族的太公墳,掃墓人多……祭掃會餐後,分胙肉和麻糍。」建國後,清明分麻糍的習慣已屬少見,可是清明節做麻糍卻更為普遍了。但它的意義並非單一為掃墓。
在新昌還有清明送麻糍的習慣。這是兩家聯姻後嫁娶前的一種禮儀。這一禮俗很早以前便在全縣各地農村中流行。在嵊州市與新昌毗鄰的農村中也如此。誰家要娶媳婦了,男家一般都要在清明節前向女家送去清明麻糍,預示在下一個清明節前將要來娶新媳婦過門了。女兒出嫁後,女家父母到了清明節又得向男家回送清明麻糍。據說這是預祝小倆口結成夫妻日子能過得糯滋滋、甜絲絲。
送清明麻糍最為講究的是回山一帶。春分後一星期便開始打算好辦齊所用的作料。離清明節還五、六天就要安排送去,寧可早一天,不能遲一日。送的時間必須是上午,於是頭一天下午或晚上一定要做好麻糍。凡是禮儀麻糍都須嵌過餡,叫做嵌糖麻糍。在製作中也比一般精細一些、搗得透一些,外形盡量做得樣子好一些。大小要勻稱,長短要致,餡的甜度也總是足一些。用來送麻糍的傢伙也有一套講究。大多用團空(用篾編成,工藝精細,形似鞋籃)或切籃。把麻糍一段一段分層次整齊地碼放在裡面,外面再套以青色麻袋,然後打好牢固的結(表示吉慶、結親)。向女家送,一般都應由新女婿親自挑著去,以表誠意。如新女婿因故無法新自去,也有由兄弟代送的。女方向男家送,多由新媳婦的兄弟送。
麻糍送到後,還應將送來的麻糍馬上分別向鄰里家分過去,以表熱情大方。這時鄰里鄉親便會圍上來看一看新上門的「毛腳女婿」,相互認識一番,大家也便知道這姑娘不久就要出嫁了。所以群眾中還有「吃過清明糕,囡便養勿牢」之說。女家向男家回送的清明麻糍也一樣,總得分給鄰里鄉親共享口福,鄉親們接過贈送的麻糍,總是樂呵呵地還要回敬幾句客套。
關於送清明麻糍,新縣志中有「鄉下有些男家給女家送三年清明麻糍,以示家底殷實」的記載。這是過去的事,現在大多隻送過一年就算了。
做麻糍得先將糯米浸泡在水中,待脹足後淘盡瀝干、上蒸桶蒸熟後,放在石臼內搗爛成團後起舂,再趁熱拉成厚薄相當的粉團,然後嵌以餡。做清明麻糍時間遲早因用場而異。要上新墳的最早,春分後三天就要做了。
做麻糍時需要一定的人手和勞力。因此,常常與兄弟叔伯或鄰居相約在一起做。大家分工合作,各獻身手,既忙碌又鬧熱。年輕力壯的男子在輪番用搗杵(有檀樹和石頭兩種)用力搗麻糍,還有一人專門負責在搗的時候掭麻糍,搗的人大汗淋漓,掭的人熱得不時發出噝噝聲。主婦和幫忙的女人們也在張羅著燒火上蒸,准備好攤麻糍用的團背(竹籩)、面板以及調理好餡等。在這里最湊熱鬧的主角要算是小孩子,他們硬是擠在一起圍在石臼邊看熱鬧,等著吃熱麻糍。年紀大一點的長輩也大多在那裡,抽著煙,喝著茶談笑風生……
用來嵌麻糍的餡種類不少。有豆沙、豇頭、油麻等,還可以根據個人口味用鹹菜餡或其它混合餡,也有將山裡的棉花青(紹興稱艾)預先剁成碎末搗進去做成青麻糍的。麻糍的吃法也很多,可油煎、可火烤……
陽戲
陽戲形成於清嘉慶、道光之間。由湘西各地民歌、民間小調、花燈和儺堂巫師舞唱演變而來。發展過程中受辰河戲的影響,由沒有行當,到分「二小」、「三小」以至多行當;由演故事,到唱小戲,演大本戲;由清唱到配打擊樂伴奏,加過音樂;由矮台演出到高台演出,這才正式成了高台戲的劇種。
二十世紀中葉,湘西城鄉穩定,經濟活躍,商業興旺,陽戲也就得到了發展,逐浙形成上河陽戲(流行於黔陽,懷化、芷江、會同、靖縣、通道等地)、大河陽戲(即辰河陽戲,流行於辰溪、漵浦、麻陽、鳳凰、滬溪、吉首等地)、北河陽戲(流行於大庸、永順、古丈、沅陵等地)。三種路子各有特點:上河主要唱腔有七字句、五字句、三字句、春華調;大河主要唱腔是小生一字、女一字、七句半、男女趕板及翻山調等;北河主要唱腔有正宮調、蛤蟆調及陽調等。
陽戲傳統劇目150餘個,多屬家庭愛情、勞動趣聞和神妖鬼怪故事,很少帝王將相戲。表演以「二小」具有特色,小丑的步法、小旦的身段十分豐富。唱腔有正調、小調。男女分腔,以瓮琴為主要伴奏樂器,整理的《盤花》、《三寶舞龍》等傳統劇目和改編的神話戲《春哥與錦雞》等最有影響。名藝人有文天送、杜從善、油菜花等。
辰溪絲弦
絲弦是屬於長江一帶流入辰溪的,已有百餘年歷史。絲弦是一種優雅的宮庭音樂。辰溪絲弦在整個湖南絲弦中,是體系比較完整、藝術性較強的民間音樂,它有獨特的牌子曲目,分為牌子絲弦在整個湖南絲弦中,是體系比較完整、藝術性較強的民間音樂,它有獨特的牌子曲目,分為牌子絲弦和板子絲弦,在多年的演唱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曲牌格調。曲牌中的一字韻、二字韻、五字韻等,都是隨著演唱成套成型劇的需要形成的較完整全面的板路。如《小喬哭夫》、《越調》、《四季相思》、《數麻麻雀》等在音樂藝術上都有其獨到之處,抗日戰爭時期,受京戲、流行歌曲、舞蹈等的沖擊,幾乎銷聲匿跡。解放後,1955年在挖掘民間藝術中,辰溪絲弦被列入重要的發掘對象。有關專家和工藝工作者對辰溪絲弦的曲牌以及它的發展歷史作了認真的搜集整理,作為寶貴的資料予以保存。辰溪絲弦是我縣民間藝術的明珠,它對研究民間音樂和民間音樂的創作,有著相當重要的價值,可以說是辰溪的一塊文化瑰寶。
辰溪絲弦在表演中,由一群靚麗少女穿著旗袍式或細軟綢緞、生活淡妝,多用琵琶、扇子或碟子等作為道具。演唱時,曲調悠揚婉轉,悅耳動聽,配著姑娘們輕盈的舞步,阿娜的身姿,看了使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七、八十年代創作的《背簍書記》、《唱春芳》、《婆媳新曲》、《如今農民都有花》等辰溪絲弦,在省里演出時均獲得好的成績,享譽著很高的聲譽,現在每逢節日慶典大型文藝演出,都少了不地方瑰寶--辰溪絲弦的表演。
沅陵盤瓠龍舟節
沅陵的龍舟是沅陵人的魂,據說起源於崇拜盤瓠,有人形容得好:「提起龍船,沅陵人就像喝了幾碗燒酒,吞下了幾腿狗肉,頭就熱,心就燒,口就癢,血就騰,渾身脹起一股股的『包子勁』」。沅陵龍舟節從准備到結束分為「偷料、關頭、清橈、賞紅搶紅、砸船」五個步驟。比賽日期為五月十二至十四日共三天,期間人山人海,有人哭,有人笑,有人吵,為沅陵一大盛會。
舞龍燈
舞龍,是一種深受侗族群眾喜愛的民間體育活動。從大年初一到元宵,會同侗寨各地都有舞龍燈的傳統習俗。節前,人們就忙著扎龍燈,描龍頭、龍尾。每逢大年初一,一支支生龍活虎的舞龍隊便湧向村寨。鼓樓草坪、中堂屋、曬場都成了他們的大舞台,舞到哪裡,哪裡便人山人海,鑼鼓齊鳴,鞭炮喧天,鬧成一片,給侗鄉春節增添了一層喜慶熱烈的氣氛。
侗族人民對接龍敬龍十分虔誠,迎龍進寨,接龍進屋,都要煨茶鳴炮、開始唱:「青龍頭上三點花,龍來恭賀主人家,主家接龍有誠意,又燃鞭炮又敬茶,今日龍來賀過後,吉星高照主人家。」如此唱一段,舞一段,舞一段又唱一段,越唱越發興,越舞越精神。在一段精彩表演之後,長龍蜷息一旁,獅子躍上了高台,先打個照面給主家拜年,就開始獅子表演。中間穿插有刀槍拳棍、劍錘尺鐧等武術表演。
龍燈舞到正月十五日圓燈後,還要舉行燒龍燈儀式。它象徵著送龍燈回龍宮。先由燈頭將龍頭放到指定的河邊,其餘舞龍者則將龍身、龍尾和各式花燈堆集在一起。這時,周圍狂歡的人們,或朝龍燈燃放鞭炮,或用松柴點火扔向龍燈。於是,一年一度的舞龍燈活動,便在這熊熊的火光中結束了。
新街蘆笙場
農歷七月十五日,是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藕團鄉苗族、侗族人民踩蘆笙的節日。新街蘆場,位於藕團新街村(原濫泥沖)與塘保寨之間的九盧沖山坳上,距塘保兩華里許,場坪方圓不到900平方米,四周是一片茂密的樹林,場中間有一株古樹,樹腳有一塊民國乙卯年(1951年)豎的石碑,碑高1米,寬62厘米,厚8厘米,碑文記載著蘆竹場的各項規章制度。每年一度的蘆笙節,附近各地寨的苗族和侗族同胞,都身著民族節日盛裝,不畏炎夏盛暑,翻山越嶺,來到這山裡,吹笙跳舞。毗鄰的貴州省各寨苗、侗青年亦前來助興,加上走親訪友,商賈交易,山坳上熱鬧非凡。
踩蘆笙是一種集體舞蹈。青壯年幾十人圍成一圈,男排吹蘆笙,女的左手提巾,右手握扇,隨著蘆笙音樂舞蹈 ,舞步隨著節奏的變化而變化,時而進,時而退,時而快,時而慢。這一民間集體舞蹈的歷史比較悠久,在苗、侗人民中流傳著關於"踩蘆笙"來歷的故事:
很久以前的一年夏天,天氣暴熱,田地乾旱,莊稼枯萎。一天,濫泥沖、老里盤、高營寨、塘保寨的苗族、侗族同胞,集中在這個坳上的空坪里,供上肥豬、焚香燃燭、虔誠地跪地訴求天神保佑,快降甘雨、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突然,天空烏雲密布,一條口含寶珠的青龍在雲中翻騰,時隱時現。頓時電閃雷鳴,下了一場大雨。人們歡喜若狂,在坪地里吹笙歌舞。貪婪的寨主妄想得到青龍口中的寶珠,便命家奴箭射青龍。人們非常氣憤,齊心協力,趕走了寨主。隨後,天郎雲開,青龍豐收。從此,附近的苗鄉侗寨同胞,每年到這里踩蘆笙三次,即正月十五祈求風調雨順;七月十五報答龍神;十月十五共慶豐收。
這說明,踩蘆笙原本是這里的苗族、侗族人民進行敬奉天神的祭祀活動。經過多年流傳,改為現在只在每上農歷七月十五日舉行一次踩蘆笙舞會了。
這一帶的苗族和侗族人民長期和睦相處,互相通婚,他們的語言有苗、侗之分,但生活習俗碩小異。兩個民族穿著同樣的服裝,共在一個蘆笙場舞蹈 ,同吹一種蘆笙調。苗族的蘆笙發音略顯高亢淡嘯;侗族的蘆笙發音略顯清脆平和。苗族的舞步動作比較輕快,上幣微挺,下肢顫動;侗族的舞步作稍慢,舞小稍沉。蘆笙舞一共有九個曲調,每個曲調反復吹奏三至四遍。一輪踩完九個曲調約需一個小時。每踩完一輪便休息片刻,然後再吹再踩 ;由於居住分散,路途較遠,中午時分才能開始,臨近黃錯時結束,一個下午只能踩三至四輪。踩蘆笙是世代相傳的集體舞蹈。每年七月十五日前夕,各苗鄉侗寨總要分別組織在晚上集體排練十來天,由於退出舞場的老一輩負責向小青年傳授舞蹈技藝,往往是父親教兒子,母親教女兒。到了七月十五這一天,姑娘們提前吃了早飯,由母親或姑嫂幫助精心梳妝打扮,穿上節日盛裝,頭、頸、手腕等處,戴上數斤重的銀飾,全身煥然一新。小夥子們則穿上漂亮衣服赴會。動身前,先要在本寨空坪里踩練一番,然後鳴放大炮,眾人才跟在彩旗後面出發。
「踩蘆笙」開始,蘆笙齊奏,大炮小炮齊鳴,由一人舉紅旗為前導,其後是二至四個男孩手執系紅布的條小旗,再後是吹蘆笙的男人,女的在最後,成單行踏著蘆笙曲的節奏進入舞場,逐步走成一圈。小孩一邊踩著舞步,一邊用枝條左右橫掃,將圍觀的人掃開,騰出一片很寬的空坪。後到達的舞隊亦按同樣方式進場,在先到的舞隊圈外又套成一個圈,如此一圈套一圈,場地越來越寬,最多時套到九層。這時,上百支蘆笙,同吹各自的曲子,高中低音協調配合,響徹雲霄,煞是動聽,幾百有的舞隊,時而進,時而退,時面踏步,時而轉身,交替變換,舞姿翩躚。姑娘們銀飾,閃爍晃動,璀燦奪目,實在蔚為壯觀。整個舞蹈表現了苗族、侗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喜慶和嚮往。顯示了苗、侗人民勤勞、勇敢、團結奮斗的精神和熱情奔放的風格。
夜郎竹文化
夜郎文化包括「採集、漁獵、農耕」三大文化。而夜郎竹文化則是「漁獵」文化中的一個分支。夜郎竹文化與其他地區的竹文化有著本質的區別。狹義的竹文化,早在5000——1萬年左右就已產生,但它僅限於以竹作為人類生活的用具而產生的適用性文化。如釣竿釣魚可使人產生閑情逸趣、竹樂器奏樂可使人心曠神怡,由此而產生的表達具體情感和體驗的文化只是竹的具體使用的產物,是一種表象的竹文化。但它根本不等同於夜郎的竹文化。因為夜郎竹文化是沉澱的精華。它除了具有上述功能外,還具有典型的神化性、崇尚性和神秘性質。
夜郎竹文化產生於神話
《後漢書•南蠻傳》:「夜郎者,初有女子浣於 月逐 水,有三節大竹、流入足間,剖竹視之,得一男,歸養之。及長有武藝,自立為夜郎侯,以竹為姓。武帝賜其王印綬,遂殺之。封其三子為侯,死配食其父。今夜郎縣有竹王三郎神是也。破竹之野,遂成竹林,林邊建竹王廟」。從史書考證,竹王出世正好在戰國——秦漢的一百餘年的兵荒馬亂年代(公元前256-138年),當時的我國大西南一帶更是生靈塗炭,民不聊生。時世呼喚英雄,夜郎民族期盼有一位能夠平定戰亂、主宰夜郎民族命運,帶領夜郎民族過上幸福穩定生活的部落首領降臨人間。於是乎,產生了從竹筒里誕生竹王的美麗神話。竹王既然投胎於竹,夜郎民族就理所當然地產生了對竹的崇拜。竹王被夜郎民族奉為神,其出世的神話,既是夜郎竹文化產生的歷史依據,又為夜郎竹文化賦予了神化的色彩。
夜郎竹文化寄託著夜郎民族的崇尚與寄託
在夜郎民族代代相承的竹文化中,「竹」作為竹王的衣胞,其自然就依附有神的魅力。夜郎民族從而也就自然而然地認為「竹」對人具有庇佑作用,把對人間太平和美好生活的寄託,變為對「竹」的信奉與崇尚,夜郎竹文化也因此在夜郎民族中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與他們的民風民俗血脈相連,代代相襲。
以竹庇佑生命與健康 在古夜郎縣——湖南新晃,侗家人千百年來的生育,婚嫁以竹庇佑、辟邪。男孩出生,公婆、父母為了其不生病和長命富貴,在男孩洗三朝的日子裡,於屋邊選一塊好地,栽上一根金竹,父母對金竹(陪竹)的護理格外小心,讓竹陪伴男孩快快成長。要是出生雙胞胎的男孩,如其中一個不幸死了,那就非得載一根金竹陪伴活著的男孩不可。
新晃廣大侗族地區,家家屋檐下隨處可見掛著竹篩、竹簸,其用意就是為了驅邪。新娘子出嫁坐的花轎掛著竹篩、新娘子進門要從竹篩上走過;牛羊生崽的胞衣要用竹箕掛在樹叉上……新晃侗民對竹的崇拜和信奉為何如此精誠所至、沿襲不斷,這與竹王非血氣所生的神化密切相關,竹王是神,撫育神出生的竹有著撫育神的非凡的能力,竹可以驅走一切邪魔,庇佑人們健康、長壽。此所謂夜郎竹文化中的「陪竹」「隔竹」是也。
還有「祭竹」「藏竹」也與夜郎竹王生世有關。侗鄉哪家若有小孩體弱多病,父母就到竹林中選擇一根長勢粗壯的大竹子,擇吉日祭拜,在竹根上燒香燒紙,擺上酒肉粑粑等供品、掛紅布、報孩兒的生辰八字,此竹從此成為該小孩的寄父寄母(公竹為寄父、母竹為寄母)。竹神自然會保護小孩逢凶化吉,祛病成人。
「藏竹」 超度亡靈 「藏竹」習俗更為奇特。在新晃侗鄉,安葬死者,要看日子,若死者生辰八字與安葬時辰不合,哪怕停棺三五個月,絕對不能馬上入土安葬。遇此,為不讓靈柩久停家中,就用四塊竹塊放入墓穴的四角或用兩根竹篾放入穴底,把棺材放在所墊竹之上然後安葬死者,待到時辰,將竹抽出,適時超度亡靈入冥。
「藏竹」中還有另一種做法,凡人死了,死者的親兒子每人必備一根竹棍,稱為「孝棍」,也叫「哭喪棒」,祭祀死者或出喪時,孝子要一直拿著「竹孝棍」,死者下葬後,「竹孝棍」擺放在墓前,以示其子孫陪伴亡靈。時下還有的侗民在「藏竹」中檀變為以竹為骨架,用紙裱繪製作的各類時髦的家用電器模型(如電視機、電冰箱等)為死者祭奠和燒化。侗族沿襲到今的「葬竹」習俗與夜郎王生於竹有著密切聯系,表示夜郎國度的侗族和竹相生相息,對竹有著深深的崇尚。
夜郎竹文化絕活的神秘性
新晃侗鄉還有代代相傳的「接竹」 、「吞竹」竹技絕活,使人看了對其感到高深莫測,更加表現出夜郎竹文化的神秘性。 筆者曾有幸目睹「接竹」竹技表演 。原方家屯鄉坳背樂村村民吳周周(後遷貴州省萬山特區高樓坪鎮新壯村居),以碗盛水,柴刀磨快,在燒香紙、念咒語畢,把長在竹林中碗口粗細的大竹斜刀剁下,口吸碗中水,往竹刀口處連噴三次,將斷竹接上,竹被刀劈開處馬上接得天衣無縫,竹勿綁、不倒、不枯,生長繼續。
「吞竹」也是大飽眼福的竹文化表演。絕活表演者在吞竹前也要盛水、燒香紙、念咒語,把一根竹筷砍成三至五節放入水碗中,再張口把碗中的水與竹一口吞如肚內,你別擔心,竹下肚後對他無任何影響,他已與竹「血脈相通」了。
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世界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費孝通為新晃題詞:夜郎故地——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新晃廣大侗族地區廣泛流傳的夜郎竹文化,不但極具特色,對新晃是夜郎文化的發祥地是充分的力佐銘證 。
打鼓鋤茶
打鼓鋤茶,又叫鋤茶鼓,是流傳於會同寶田苗族鄉一種古老的生產習俗。每年三伏天,是鋤茶林的大好時節,苗族男女自願組隊鋤油茶山,多則百餘人,少則二三十人。鋤茶時,苗民們身著一色表裝,腰扎羅布腰帶。鼓師則頭包印花手巾,身穿白色短褂,腰系藍色腰帶,背一條用棕葉紡織成雲邊圖案的長鼓帶,帶上系一面小扁鼓,緊靠膝蓋前,兩手拿著竹子削成的帶有彈性的一對鼓簽。儀式先由鼓師向鋤茶者拱手致意,說幾句開場白,然後指揮人們成人字型拉開陣勢。鼓點驟然而起。鼓師在鋤茶隊伍中忽前忽後,忽唱忽喊,左右盤旋。鼓點由慢到快,由急到緩,每首曲牌都有固定的標題和鮮明的色彩,給人以種種聯想。曲牌有輕快而頗有情趣的《黃蜂進洞》、《鴨婆洗澡》;有歡樂、詼諧的《三跳澗》、《高坡放水》;也有幽默風趣的《懶馬過橋》、《哈蟆出氣》等等。
鼓師有特殊的敲打技巧,如悶打、亮打、側打和揉打等,從而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鼓師除打鼓外,還要演唱高亢的鋤茶歌。眾人則一邊勞動,一邊以「喲嗬、喲嗬火」呼號相和。鼓點清脆悅耳,歌聲粗獷動人,數里外都可聽見。特別有趣的是擊鼓催懶人的場面,哪個鋤地不賣勁,落在隊伍後面,鼓師便打鼓打到誰跟前,散漫的人只要一聽見鼓點到面前來,便猛向前趕,再也不敢怠工。「打鼓鋤茶」是一種勞動、娛樂相結合的形式,它催人振奮促人上進,同時表現出苗寨人民團結互助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