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銀花絲的銀花絲工藝特色
銀花絲技藝最大的特點,是採用「平填」技術,無胎成形,反映出藝人高超而精湛的技藝。藝人們根據設計圖稿,採用不同粗細的純銀絲,先製作出圖形邊框,再用不同的技法對中間的圖紋進行填充和編織。這種獨特的技藝令人想起了刺綉及其他手工技藝,全憑藝人的藝術感悟和熟練的手上工夫。再加上填絲、壘絲、穿絲、搓絲焊接等綜合技術的運用,一件精美的銀花絲產品便在藝人手下誕生了。即使是立體造型的製品、大型復雜的製品、方圓不規則的產品,也一律採用無胎成形法,彰顯出這一民間工藝的技術和藝術含量。以高純度白銀為原材料,造型別致,玲瓏剔透,具有濃郁的漢民族特色和獨特的地方風格。
成都銀花絲技藝中 ,還有一道關鍵的工序,那就是白銀防變色工藝處理,這就使銀花絲產品能在較長時間保持柔和的光澤,不褪色,從而為產品帶來衡定的美感。總體說來,銀花絲工藝品具有結構嚴謹、樸素大方、虛實相間、玲瓏剔透、典雅高貴的特點,是不可多得的民間手工藝製品。
B. 銀花絲的銀花絲保護與傳承
主要從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成都銀花絲製作技藝保護傳承工作。該公司採用傳統手工技藝製作了上百餘種銀花絲藝術品,其分類有:銀絲畫,立體擺件,首飾等。
C. 花絲鑲嵌的產品種類
產品的種類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首飾品類,包括手鐲、項鏈、耳墜、胸針、吊墜、袖扣、領帶卡、領花等;第二類是陳列晶類,主要是室內裝飾物品,如小掛屏、花瓶、爐、熏、建築、動物各種造型等;第三類是實用品類,以中小件產品為主,比如平鏡、煙盒、煙灰缸、粉盒、糖罐、葯盒、燈台、酒具、蓋碗、牙簽盒、小刀等。解放以後出現的傑出人物,如張廣和、王金翱、畢尚斌是花絲行家,現保存著用金絲、銀絲編制起來的「天安門」、「九龍壁」、「長江大橋」、「故宮角樓」、「蟈蟈簍子」、「花絲紀念碑」、「龍鳳插盤」十分引入矚目,這些精美的手工藝品金光燦爛,巧奪天工,給人一種別致富麗之感,這種手工藝晶中國人叫「花絲鑲嵌」,外國人稱「掐絲琺琅」。在白孔雀藝術世界展覽室里,珍藏著這些作品。相關藝術作品
1956年北京召開保衛世界和平大會時,張廣和、畢尚斌為大會精心製作了花絲紀念碑,並請郭沫若題詞:「保衛世界持久和平」。接著他們又做了一件銀座龍宮燈,方型透空銀花絲,龍嘴刁宮燈,龍盤旗桿柱,精緻、古雅、美觀、大方,此作品在英國展覽時受到了好評。
畢尚斌、張廣和從事花絲工藝60餘年,不僅有高超技術,而且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被北京工藝研究所聘為研究員,他與滿族藝術家白靜宜設計過上百種工藝品。其中「鳳鳴鍾」是以我國傳統的吉祥圖案為題材的花絲鑲嵌產品,在設計上,用金光四射的鍾代表太陽,以珍貴的青金石製作成繚繞的祥雲托太陽,一隻金鳳凌空啼鳴,形象多姿、生動傳神,在製作上採用掐絲和鑲嵌相結合的工藝,以細如發絲的黃金、白金編制出鳳的全身,鳳頭鑲有18塊紅、綠寶石和88粒鑽石,羽毛上鑲嵌著110粒鑽石,鳳尾嵌有9塊紅、綠寶石,作品金光閃耀,寶石映輝,巧妙地把藝術欣賞和生活實用結合起來,是一件優美的工藝佳品。
1985年9月北京工藝美術作品展覽會展出的珍品「龍的傳人」以獨有的藝術魅力,征服了觀眾。一條巨龍和龍體上的5個孩童,全部採用22K金為材料,龍身鑲有1600餘顆各色寶石,每塊寶石都用一個小金碗牢牢托住並接在一起。飛龍吐出的火球則是一塊塊紅寶石鑲嵌的。據設計師白靜宜講,此火球就用了200多塊寶石。孩童身上披的綵帶採用花絲工藝製作而成,龍底下是五彩祥雲,金綵帶隨風飄曳,煞是逼真。「龍的傳人」以紫晶原石做底,與作品整件渾然一體,表現了中華民族和當代炎黃子孫騰飛向上的風貌。構圖造型,惟妙惟肖,堪稱佳作。
2000年,高級工藝美術師趙春明、古衛平等人再次復制明定陵皇冠、鳳冠,陳列在十三陵博物館。
2006年攝制的影片《滿城盡帶黃金甲》中,周潤發、周傑倫穿戴的黃金甲和鞏俐的頭飾,系趙春明以花絲鑲嵌工藝製作。
2005年,被譽為現代九品技工的高級工藝美術師朱玉光、馮國生等人成功復制了清乾隆「金嵌寶金甌永固」杯 ,其工藝之精,得到了時任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主任的曹靜樓的肯定,並決定將其陳列在故宮博物院。同年9月,當美術師們製作的「金甌永固」杯在北京故宮漱芳齋內,呈現在人們面前時,立即吸引住了眾人的目光,人們無一不在贊嘆它的精美絕倫,以及從當中流露出來的精湛工藝。
D. 銀花絲的發展歷史
成都金銀器的製作源於公元前1700年的殷商,至漢代便出現了金銀花絲製品。至漢代,成都的金銀器工藝水平已有了很高的造詣。西漢政府在成都、廣漢兩郡設立工官監造金銀器等,規模已較宏大。它除宮廷享用外,並賜封疆大史,有功之臣。在長沙馬王堆、湖北江陵鳳凰山及貴州清鎮等漢墓中,乃至朝鮮平壤、蒙古諾音烏拉古墓中都曾發現大批署有蜀郡西工、成都郡工官戮印的金銀器。到宋代,成都的金銀器製作已十分精美,出現了絲、片結合的產品。1969年在四川德陽孝泉鎮發現了窖藏的一批宋代成都造的銀器,有蓮花杯、菊花杯、鏤空盒、瓜形壺等,造型多樣,結構巧妙,做工精美。到了明清,成都的金銀花絲工藝逐步形成了獨特的「平填」花絲技藝。 明清時期,成都的金銀花絲大量使用堆絲、填絲、壘絲、炭絲、鏨刻等工藝,逐步形成了地方特色。
民國南京國民政府內遷,成都雲集了一大批文化名流、達官商貴。金號、銀樓大量涌現,華興街、東大街、打金街、署襪街、鼓樓街一帶均採用前店後廠的經營模式,生產大量銀花絲產品。今南起文武路,北止楞伽庵街、通順橋街交會處接白雲寺街一段,其時銀器、銀絲手工作坊多匯聚於此,遂得名銀絲街,至今尚在。但在抗戰後,這一市場逐漸蕭條冷落,成都的金銀器製作陷入低迷的歷史低谷。
由於戰亂到1949年成都解放前夕,僅有老慶和、五鳳、老鳳祥、天成亨、天寶等少數金號、銀樓勉強維持生產。品種也只有戒指。1951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川西分行將成都部分金銀器製作藝人組建成立了國營成都金銀飾品店。1959年,國營成都金銀飾品店與民族用品生產合作社合並成立國營成都銀絲工藝製品廠,後來成立成都金銀製品廠,2000年改制組建成都金銀製品有限責任公司。80年代初期,成都金銀飾品行業的成都金銀製品廠、成都市金屬工藝品廠兩個廠家,先後被列為涉外旅遊參觀購物定點單位。廣州工藝品進出口公司對成都市銀絲工藝品實行包銷,產品經蘇聯轉銷歐美。 1994年,成都金銀製品廠被確定為生產花絲鑲嵌的「全國旅遊商品定點生產企業」。
E. 銀花絲的介紹
銀花絲是成都最具特色的漢族傳統金銀工藝品,這項金屬工藝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明清時就已經達到過極高的藝術水平,它與蜀綉、竹編、漆器一起更號稱成都的「四大名旦」。可製作花絲首飾、擺件。傳世文物有清末民初花絲琺琅鳳鳥嵌寶紅瑪瑙耳環、銀花絲編織松鶴紋蓋罐。2009年,國家文化部指定道安成為成都銀花絲製作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此外還有省級傳承人劉濤。項目保護責任單位以及傳習所包括成都金銀製品有限責任公司、2成都道安藝術品有限責任公司。3因為後繼無人,銀花絲的燒藍、堆景、無胎成型等技術已經面臨失傳,而鏨片這一技術更是已經失傳。據道安介紹,鏨片技術原本只有原成都金銀廠的張永昌掌握,但張師傅並不願意將這一技術外傳,而其兒子又不願意學,故此技術在張永昌去世後就完全失傳了。道安無奈地表示,目前「銀燒蘭、堆景、無胎成型」三大技術也只有自己能夠掌握。42008年6月7日,銀花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F. 蔣之中是誰是哪裡人
蔣之中是倪成玉的丈夫,是四川人。倪成玉是第一批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曾擔任全國金銀首飾行業協會評審委員,成都金銀製品廠技術科科長。倪成玉工藝美術大師的金銀平填花絲作品,丹鳳朝陽,孔雀開屏,成列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四川館,得到嘉獎;金銀平填花絲雙獅舞綉球成列在北京工藝美術珍寶館;金銀花絲浮雕嵌寶,百鳥朝鳳獲四川工藝美術金獎,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展銀獎;金花絲熊貓座盤參加上海世博會,作為四川館鎮館之寶,獲得中國深圳2012年國際文化博覽會特別金獎;銀花絲玉羽迎春掛屏,獲四川省工藝美術作品展一等獎;銀花絲六方迎春花瓶、扁八方蝠桃花瓶,獲四川省工藝美術一等獎;銀花絲蓮頂花熏或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銀獎。參加了國寶檔案,銀絲鳳影的拍攝,參加了中央九頻道文明與創造的拍攝,參加了中央七台世博遺韻成都銀花絲的拍攝。曾擔任中國首飾評審委員,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職稱評審委員(組長)著作金銀平填花絲技藝,金銀平填花絲種類等文章,發表在中國首飾四川工藝美術等文案上。
G. 銀花絲的藝人有哪些
銀花絲的藝人已經很少了!
其中道安老師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成都銀花絲製作技藝)傳承人
H. 銀花絲的銀花絲面臨失傳
成都的花絲鑲嵌以銀花絲工藝為主,銀絲通常由細銀條拉製成,細而勻稱,也有打制的,多異形。單絲多用作邊緣線,復絲則用兩根以上的銀絲搓成麻花狀。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成都創制出無胎成形的平填銀花絲製品,品種有盤、盒、瓶、樽、戒指等400餘種。
銀花絲工序繁多,銀絲最細的僅有人頭發的一半,粗的也僅幾毫米。把白銀抽成不同粗細的銀絲後,按照已製作出的圖形邊框,用掐絲、填絲、織編和累絲四大技法對中間的圖紋進行填充和編織,這種獨特的技藝全憑藝人的藝術感悟和熟練的手上功夫。舊時花絲工藝講「三年零一截」,意思是至少三年才能出徒,至於那「一截」多久,則由師父說了算。由於「銀花絲」工藝復雜、工序繁多,不能由一人獨自完成,很多匠工即使學會了製作,也無法獨立門戶,這也是銀花絲學徒大量流失的原因之一。
成都銀花絲製作技藝現已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相比蜀綉蜀錦,銀花絲只有1700多年歷史的傳統手工技藝卻不太為老百姓熟悉,因為它在計劃經濟時代,基本全出口,雖然市場開放了,但是因為它的價格相比之下較為昂貴,老百姓的消費觀念又比較現實,因此它還不太被老百姓熟悉。又因為銀花絲技藝製作工藝復雜,耗工時間長,會製作銀花絲技藝的人很少,因此這項技藝也面臨了失傳。成都金銀製品廠的道安,則是成都銀花絲製作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也是全國唯一一位能掌握成都銀花絲技術全部流程的藝術家。1999年,道安從成都金銀製品廠辭職,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並發明了專利產品「銀絲畫」。 王曉璐是道安的女兒,也是道安銀花絲手藝傳承人。
I. 王加去讀什麼琺琅
王加去是琺字。
一、琺的聲母f,韻母a,音調fà
二、釋義:〔~琅〕用硼砂、玻璃粉、石英等加鉛、錫的氧化物燒制而成的像釉子似的塗料,塗在金屬表面作為裝飾,亦可防銹。亦稱「法藍」。
三、部首:王
四、筆畫:
相關組詞:
1、琺琅[fà láng]
覆蓋於金屬表面的不透明的玻璃質材料。用石英、長石、硼砂、純鹼燒制而成。具有防護和裝飾作用。搪瓷、景泰藍等都是琺琅製品。琺琅製品有時也簡稱琺琅。
2、琺花[fà huā]
中國明代陶瓷。
3、琺琅質[fà láng zhì]
釉質的舊稱。
4、琺帕咦[fà pà yí]
「琺帕咦」是福建周寧縣的地方用語,」琺帕「是形容詞,指某件事或某個人讓人感到震驚無語,也可用於對某件事讓人感到很生氣時的用語,」咦「是語氣助詞。
5、銀胎琺琅[yín tāi fà láng]
銀胎琺琅又稱銀燒藍,是以銀為胎,用銀花絲在胎上掐出花紋,再用透明、半透明的琺琅釉料填於銀胎花紋上,經過500度到600度左右的高溫多次燒制而成,作品絢麗、明快,別具一格。
J. 描寫古裝女子
學別人的永遠都是附庸者 寫自己的書 顛覆傳統的才會脫穎而出 。 我很喜歡九把刀寫過這么一句話 經典就是用來顛覆的 你也可以看看他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