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白楊樹的資料
白楊樹的資料
一、白楊是楊柳科楊屬植物的典型代表。
形態特徵:
喬木或灌木。
單葉互生,有托葉。
花單性異株,葇荑花序。
每花有一苞片,無花被,有花盤或腺體。雄蕊2,雌蕊1,子房1 室上位。蒴果,2-4瓣裂,種子小,多數,基部有長毛。
生活環境:
白楊樹是西北最普通的一種樹,只要有草的地方,就有白楊樹的影子。 白楊樹是不太講究生存條件的,大路邊,田埂旁,哪裡有黃土的地方,哪裡就有她的生存。她不追逐雨水,不貪戀陽光,只要能夠在哪怕板結的土地上,給一點水分,白楊樹的一截枝條就會生根、抽芽。只要挪動一點雜草生存的空間,她就會把黃土地裝點,撐起一片綠色。她不需要人去施肥,也不需要像嬌嫩的草坪那樣去澆灌,只要不揮刀斧去砍伐,給她一點寬松的環境,讓她吸收自由的空氣,她就會挺拔向上,她從來不對生長的土地說不。她不枝不蔓,紮根在貧瘠的土壤中,隨遇而安,與世無爭,因為她屬於草根族。 白楊樹雖然出身寒微,卻是最講究生存質量的。土壤里還透著冰碴,春風中還夾著寒意,她的枝頭已經冒出翠綠的嫩芽,在沉重的壓力下,她的每一片嫩芽,每一片葉子都是努力向上的,而絕不彎腰乞求,更沒有媚俗的面孔。秋風里,雖然脫盡了葉子,單薄的枝條依然透著精氣,枝幹向上,高昂著頭。嚴冬里,她迎著刀霜雪劍,依然佇立在寒冷的黃土地,枝枝傲骨,樹樹無字,樹樹有聲。而此時,貴族的花草,卻在暖房裡,接受著送到葉面和根部的養料,懶洋洋地打發著沒有血色的日子。
生活習性:
白楊樹的性情是平民化的,可又是最富貴的。她可以當柴燒,可以打傢具,可以做屋檁棟梁,可以製作農具,和養育她成長的黃土地一樣,朴實無華,在一些人眼中,幾乎會忘記她的存在。可對於荒寒貧困的黃土地,她卻是偉岸的大丈夫,在一年四季里,留守著,裝點著,給黃土地減幾分貧寒和寂寞,增幾分生動和美麗,因為,她的根已經和黃土地連為一個整體。 白楊樹並沒有想到移栽和遷徙,哪怕她的殘落枝葉腐化歸於泥土,也要為這黃土地增添一點養分和活力。厚實的黃土地下,涌動著白楊樹不朽的生命,黃土地酥酥地勃發了,一片片地延伸著綠。
二、白楊樹:
法國繪畫大師保羅·塞尚 (1839-1906)的代表作。後期印象畫派的代表人物,畢生追求表現形式,對運用色彩、造型有新的創造,被稱為「現代繪畫之父」。塞尚反對傳統繪畫觀念中把素描和色彩割裂開來的做法,追求通過色彩表現物體的透視。他的畫面,色彩和諧美麗。
1879年4月初,塞尚遷居美倫,小城地處巴黎東南30公里,距楓丹白露不遠。他每天都帶著他的畫架和顏料,選好了景作畫,而他所特別偏愛的是附近一個名叫曼西的小村莊。畢沙羅所鍾情的是鄉村農事和村野居民的日常生活;塞尚則與之截然不同,他一門心思關注的,是沒有人或動物打擾的自然風光。他選擇風景,不是以其是否秀麗為標准,而是從線條、顏色、光線及空間等角度觀察,看它是否符合純造型方面的標准。在寂靜的鄉村中,他對自己成年以來所形成的風格做了一點調整,改用一種長而斜的筆法,在畫面上勾勒出類似地毯網路的圖案。光在其中循環的這種網路圖案,是他次年在蓬圖瓦茲地區所繪《白楊樹》等作品的主要特點。
塞尚在這幅畫中所繪景緻在帕蒂村的馬古維爾城堡附近,距蓬圖瓦茲不遠;十來年中,他經常來此作畫。到達可俯瞰該景緻的路邊後,他開始構造畫面空間,但不考慮是否有逼真效果。種著白楊樹的小徑呈「S」形曲線,他利用這一生氣勃勃的曲線安排其構圖的不同層面。畫面深處的景物因而要小於畫面前沿的景物;然而與幻術或照相術不同,他所繪出的景物毫無模糊之感,其色彩也毫不遜色。這一幾何結構的呆板效果因有光和空氣穿行其中而緩和了許多,在傾斜和筆觸間利用淺淡顏料而留出的空白則使光和空氣的這種運動變得更加明顯。以整齊劃一的筆法繪出的圖案,顯得非常有活力,使葉片在風中抖動的參天大樹顯出一種近乎音樂的節奏感。
在塞尚為其風景畫揮筆時,其調色板所用顏料十分有限,即調配成有淺有淡的綠色以及錫耶納土色,此外是用來表現天空和井邊石欄的藍色和白色,這後兩種顏色塗抹於畫面的中央和右側。他畫得很慢,直接用顏料勾畫出其圖案,而不先畫出顯示畫面輪廓的草圖。縱橫交錯的筆觸,彼此間卻處於一種完滿的平衡,使所繪風景給人以穩定之感,十分接近十七世紀畫家的傳統觀念。他曾寫道:「我想讓印象派的畫成為一種堅實的藝術,像博物館收藏的藝術品一樣萬世長存。」
同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塞尚,傳達給我們的是從大自然所得出的萬古不變的印象。他在讓我們就他繪出的空盪、寂靜的世界進行思索時,他作為情感傳遞者的身份也得到了確認。
白楊樹是西北最普通的一種樹,只要有草的地方,就有白楊樹的影子。白楊樹是不太講究生存條件的,大路邊,田埂旁,哪裡有黃土的地方,哪裡就有她的生存。
白楊樹小枝較粗。髓心五角狀,有頂芽,常有樹脂。花序下垂,苞片多具不規則之缺刻,花盤杯狀。由於生長迅速,適應性強繁殖容易,各地廣泛作行道樹,防護林及速生用材樹種。
白楊樹形態特徵:喬木或灌木。單葉互生,有托葉。花單性異株,葇荑花序。每花有一苞片,無花被,有花盤或腺體。楊柳科識別特徵:木本,單葉互生有托葉,無花被,有花盤或腺體。蒴果,種子小,基部有長毛。
白楊樹她可以當柴燒,可以打傢具,可以做屋檁棟梁,可以製作農具。在一年四季里,留守著,裝點著,給黃土地減幾分貧寒和寂寞,增幾分生動和美麗,因為,她的根已經和黃土地連為一個整體。播種著的人們又播種下一片白楊樹,過幾年白楊樹就又成了更大的一片綠。
2. 網上新浪樂居小雙胞胎比賽照片是哪的
是河南信陽電視台舉辦的領袖之星達人秀上的
3. 領袖之星是什麼意思
領袖之星是一個學生組織宗旨的傳承者,是老師和同學之間溝通的橋梁,也是探索學生工作模式的創新者。指能為人表率的人,一個團體、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領導人,或是某種意義的傑出人才。
比喻同類人或物中之突出者,國家、政治團體、群眾組織的最高領導人。
引證詳解
文選任昉為蕭揚州作薦士表,故以暉映先達,領袖後進。呂向注,領袖,可為人之儀則。
宋楊萬里題益公丞相天香堂詩,君不見君王殿後春第一,領袖眾芳捧堯日。
清洪升長生殿定情,寰區萬里,徧徵求窈窕,誰堪領袖嬪嬙。
魯迅熱風估學衡,原來做一篇序,以盡其領袖後進之責,便有這樣的大罪案。
4. 作者袁鷹
1、袁鷹(1924- )(圖)
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兒童文學家。原名田復春,參加工作以後改名田鍾洛。江蘇淮安人。學生時代開始向報刊投稿,之江大學畢業後,在上海集英中學等校任教。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被分配在學生運動、文藝和宣傳部門工作,長期在報社當記者、編輯。195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四十多年來,寫了大量散文、詩歌、報告文學和兒童文學作品。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第一個火花》《紅河南北》《風帆》等;詩集《江湖集》《花環》(與聞捷合著),兒童文學作品:游記《丁丁游歷北京城》,詩集《篝火燃燒的時候》、《寄到湯姆斯河去的詩》等;散文集《胡伯伯向你們問好》,兒歌集《唱一唱北京》。其中《劉文學》在全國第二次少年兒童文藝創作評獎中獲一等獎。《寄到湯姆斯河去的詩》在第一次全國兒童文藝創作評獎中獲二等獎。現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和書記處書記,《人民文學》編委會委員和《兒童文學》編委會委員。
粉碎「四人幫」以後,任《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主持黨報的文藝宣傳工作。在他主持下,《人民日報》的文藝評論、副刊、美術作品等版面,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新時期文藝的發展與繁榮,起了鼓與呼的作用。《人民日報》文藝版還配合文藝界開展揭批「四人幫」的文化專制主義,為那些蒙冤的作家與作品平反。四十年代開始文學寫作,解放後先後加入中國文學工作者上海協會和中國作家協會。到二十世紀末,先後出版散文隨筆、詩歌、文學評論、傳記文學和兒童文學作品約五十種。其中兒童詩《寄到湯姆斯河去的詩》、《劉文學》,散文集《秋水》,先後獲優秀兒童讀物獎、優秀散文獎。他的不少作品,特別是適合青少年閱讀的詩歌、散文,如《青山翠竹》(選入課本時改為《井岡翠竹》)、《小站》、《渡口》、《白楊》等,都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廣為流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小讀者。擔任過中國作家協會理事、書記處書記、主席團委員,中華文學基金會理事、中華詩詞學會理事,《人民文學》、《兒童文學》、《報告文學》編委,《散文世界》主編,《二十一世紀文學之星叢書》評審委員會主任等職。主編過《華夏二十世紀散文精編》(八卷)和《新文學大系(1949—1976年)散文卷》等選集。1987年從《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職位上離休後,繼續從事編刊物、編書和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的評獎工作。曾獲得巴基斯坦總統頒發的「領袖之星」勛章。
2、袁鷹
筆 名:袁鷹
性 別: 男
出生年月: 1953
民 族: 漢族
湖南長沙人。中共黨員。1982年畢業於雲南師范大學物理系。1969年赴雲南省劍川縣鄉村插隊務農,後歷任劍川一中教師,大理市下關三中教師,大理白族自治州文聯創作員。大理州作家協會理事、副秘書長、副主席、秘書長,大理州文聯秘書長、《大理文化》刊物常務副主編,《春城晚報》副刊部主任,雲南省作家協會理事。1982年開始發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散文詩集《相思草》、《訪問春天》,散文集《情感小屋》、《在生活的郊野》。隨筆《說忙》獲全國第八屆報紙副刊好作品三等獎、《漢字之妙》獲全國報紙副刊作品大賽三等獎,散文《風城的風》獲1997年全國報紙副刊作品年賽銅獎、《憶念春天》獲1997年《邊疆文學》獎,《圓通山花潮》獲中國第九屆新聞獎、1998年全國報紙副刊作品銀獎,《相思草》、《情感小屋》分別獲雲南省第一、二屆文學獎。
3、袁鷹
袁鷹散文題材廣泛、視野開闊。他善於以抒情、議論的手法和排句、疊句的形式渲染氣氛,突出主題,使得作品詩意盎然。80年代後,他的散文語言平淡老辣、寓意較深,且有歷史縱深感。寫於1983年的《雲霧茶》是為懷念詩人李季所作。文章首尾相合,結構嚴密,又脈落清晰,在敘事懷人的同時,還從普通的生活現象引發出一個道理,並間接地批評了當時文化單位用人上的異常現象。這篇散文意味深長而語言平白如話,一改袁文從前的綺麗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