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女裝百科 > 旗袍時代男裝

旗袍時代男裝

發布時間:2022-07-16 12:29:43

① 「旗袍」最早是男子的象徵,後來為什麼成為女性專屬

在民國服飾史上,旗袍可以說是一筆最驚艷的「糊塗賬「。

民國時期,孫中山喊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可反諷的是,不久便興起了旗袍。曹聚仁曾在《上海春秋》一書中說:「前清亡而旗袍興,這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大變化」。

大約到1934年左右,旗袍從革命回歸古典,既擺脫西化的模範,也擺脫對旗人婦女的模範,成為時人需求的袍子。

與此同時,象徵勇武的男子旗袍,卻在新的時代里成為了文雅之袍,甚至文雅到酸腐如孔乙己的長袍。再後來,男人穿長袍,就彷彿女人穿裙子一般,具有女性的特徵了。

② 旗袍曾經男女款式都有,為何男性旗袍消失了,女性旗袍卻受到世界的贊譽

旗袍,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國服,是被世界認同的. 旗袍的歷史 旗袍(Qipao, Chinese dress, choegasam〕 旗袍起源於中國上海。 旗袍 qípáo [chi-pao] 為民國時期中國婦女開始穿著的一種帶有傳統風格的長衫。其式樣從滿族婦女的袍子改制而成,故稱。

③ 旗袍是如何演變而來的

旗袍是中國女性的傳統服飾,最近抖音等短視頻平台也颳起了一陣旗袍風。那麼旗袍的演變歷程是怎樣的呢?

1、旗袍的起源

關於旗袍的起源問題,在學術界有一定爭論。周錫保老先生認為旗袍就是清朝旗女的服裝演變而來的,但是也有一些學者覺得周老先生的說法有些偏頗;袁傑英教授認為旗袍與旗裝袍是有一定關系的,但是旗袍的真正起源應該是西周時期的筒裝或者是先秦兩漢時期的深衣,這一看法有人認同亦有人質疑;王宇清先生雖然並沒有直接說明旗袍的起源問題,但是否認了旗袍與旗女服飾的繼承關系;卞向陽教授則認為旗袍是中西文化結合的產物;還有一種說法是認為旗袍是由襖裙演變而來,也有人認為女子旗袍是仿照男裝,為了追求男女平等而制。關於旗袍的起源可謂是眾說紛紜,每一種說法好像都在理。

④ 旗袍怎麼理解都有那些品類啊

論旗袍的流行起源
世界服裝網 www.csfz.cn 2005-10-09 16:00:25.0

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學術界抑或設計界,旗袍在很多人看來屬中國傳統服裝的當然代表,甚至已經成為中國服裝傳統的代名詞。但是,站在21世紀的高處回首中國悠久的服裝歷史,旗袍真就那麼傳統嗎?從某種意義上說,旗袍從流行之初就註定了它是拖著西化影子的中華國粹。深入考察旗袍流行的起源,不但有助於澄清中國的服裝及設計史實,亦為中國現代服裝設計如何將民族傳統與國際流行交融提供一個生動的範例。

一、旗袍風尚的基本特徵

所謂「旗袍」,指衣裳連屬的一件制服裝(One-piece Dress),同時,它必須全部具有或部分突出以下典型外觀表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的細節布置,單片衣料、衣身連袖的平面裁剪等。盡管有觀點認為旗袍包含清代旗裝的袍和民國女性的袍,但是通常意義上的旗袍一般是指20世紀民國以後的一種女裝式樣。而所謂「旗袍風尚」則更多是從裝扮行為模式和社會群體角度考慮,其基本特徵為:以旗袍為基本品類,在配伍上則具有一件制服裝的特點,下身基本不再配穿可能外露的裙或長褲,在一定的社會群體中風行一時。

二、旗袍風行的起始時間、地點和人群

論及旗袍風尚的起始時間,通常認為在20世紀民國時期,鄭逸梅先生即稱「原來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國後始御之」。至於具體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對比較含糊。周錫保先生和張愛玲女士均以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後,周氏還以1923年的畫報等資料推斷所謂旗袍在其時的上海數十人中不過一二。事實上,以當時上海的新聞界對社會現象敏感程度,一種新式樣的風行必然會引起廣泛的關注,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報》等報紙上很難查到有關於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資料為旗袍在1925年的出現提供了佐證。在作為舊帝都的北京,也有記載表明旗袍時尚始於1925年。因此,將旗袍流行的起始時間視為1925年當為合理。

至於旗袍風尚的始發地,應在其時對中國服裝流行影響最為廣泛的上海或北京。盡管旗袍從名稱上望文生義應與滿族人有必然的聯系,而北京的滿族人非但在數量遠多於上海,還在衣著上保持有本族旗裝(Qi Style,也稱滿裝Manchu Style)傳統,且兩地旗袍風尚的起始時間也較為一致,但是,旗袍在當時是一種新派的時興,它與滿族人舊時的袍在穿法上有諸多不同,但卻和西式裙裝頗為類似,以上海在中國唯一的時尚中心地位、西風東漸的先得之地以及追求衣著時興的城市特徵而言,1948年屠詩聘先生斷言旗袍「開始流行於上海,逐漸流入內地」並非虛妄,而許地山先生早在1935年也曾有過類似論述。

關於旗袍風尚的始發群體,有諸多原始記載和研究結論表明為上海的女學生群體。以當時其「女界領袖」的衣著引領地位和對西化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而論,也只有她們才可能是旗袍最早的主要使用者。

三、旗袍式樣的起源分析

關於旗袍的式樣起源已經有諸多的研究。很多結論認為民國旗袍是清代旗裝中的袍的延續,其主要依據為兩者之間形的類似和名的聯想,國外也有將其稱為「Mandarin Dress」。但是,此類推論很難解讀旗袍風尚中棄裙褲而穿襪甚至裸腿的迥異於此前中國傳統的裝扮特徵。事實上,服裝歷史中很多款式的類似純屬巧合,斷言其承襲卻又不盡然。在清代,女式旗裝袍一般稱為襯衣或氅衣,卻很少有旗袍之說。盡管沈從文先生在論述雍正四妃子便服時曾談到其中兩件長袍「已經具有後來旗袍規模」,但本意應該是求得對研究主體的形象說明而非指兩者之間的因襲必然。張愛玲曾將最早的旗袍解釋為1921年女學生對男裝袍的款式借用,但少有論證。還有境外研究認為旗袍的起源是漢裝、旗裝和西方服裝的元素結合,卻又語焉不詳。

作者無意否認旗袍與中國傳統服裝的必然聯系,但是如果仔細考察旗袍的早期時尚,我們會發現它盡管具有中國傳統服裝的部分款式特徵,但並非清代旗裝袍的嫡生,如今被看作國粹的旗袍從風行之初就脫不了西化的胎記。

首先,必須看到傳統的袍在中國女性中的普遍使用曾出現斷層。清代的滿族女性穿袍,漢族女子則主要為褂、襖配裙和褲。盡管滿漢服裝間的區別到清末已很模糊,但民國初年女性穿袍者「極不普遍」。其次,從歷史的沿革角度考慮,自19世紀末起包括服裝在內的部分舊傳統習俗就被有識之士當作妨礙中國進步的障礙,1911年辛亥革命期間廢除了清代的服裝禮儀制度,還發生了短暫的排滿風潮,其後又有「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在受西方文明影響最早也最大的上海,復制清代旗裝袍的社會條件似不充分。再從旗袍的使用群體角度分析,旗袍初始的穿用者和最早的倡導者是都市中受西學影響較深的學生等社會群體,她(他)們絕大多數是漢族人,她(他)們的祖先在清初經過流血抗爭才為漢族婦女取得不穿滿式服裝的權利,服裝史上由此有了清代女裝的「漢裝(Han Style或Chinese Style)」和「旗裝」之分,盡管自清末起上海女裝就是西洋東洋、漢裝滿裝兼而有之,但要讓其照搬曾為之唾棄的舊傳統服裝少有可能。由此可見,旗袍與清代旗裝中的袍應該不會有直接的淵源關系。

任何新流行的興起在其偶發性的背後都有必然性。聯系1925年前後的上海女裝時尚,可以對旗袍式樣的誕生作如下解釋:自20世紀10年代起,傳自留學東洋女學生的少有紋飾短衣長裙的「文明新裝」成為新派女性的時髦;馬甲原本是清代以來上海婦女的常用衣類,短可及腰長可至膝,20世紀20年代初時興一種長至小腿的大馬甲,類似旗裝式樣的袍而無袖,有人為求區別也為標榜新奇將它稱為「旗袍馬甲」;至旗袍風行之前,開始有將旗袍馬甲著於褂襖之外而取代裙和褲的穿法,部分研究認為旗袍即脫胎於此;再將日常生活中的旗袍馬甲加上文明新裝中風行的及肘喇叭袖(時稱倒大袖),構成了旗袍最早的流行式樣。

但是,如此僅說明了旗袍本身的形的由來,卻無法解釋旗袍風尚中與舊傳統完全不同的服裝配伍方法,而這恰恰是民國的旗袍和以往傳統衣著習俗之最大區別所在:自清代至旗袍風行之前,無論是漢族還是滿族女性均通過與袍服或上裝相配的裙和長褲將下肢基本遮蓋。而在旗袍的配伍中,除1925年旗袍流行的萌芽期有少量袍中穿褲的記載外,其時尚主流基本為旗袍內不著可能外露的裙及長褲,而是配穿合體的襪,甚至不著襪而裸露小腿。

作者注意到,旗袍與當時的連衣裙等西式裙裝在衣裳連屬的制式和衣裝搭配上均有出奇的相似,包銘新先生也曾將旗袍比喻為中國的One-piece Dress。早在20世紀初,上海已經於華洋雜處中見識並開始寬容地接納了包括西式裙裝在內的西方服裝體系;10年代中期後上海流行跳交際舞(時稱「交際茶舞」),摩登女子穿用的「茶舞服」中就有西式連衣裙;對於部分受西方文明影響較大的女性群體而言,西式裙裝也常為其所用;而且作為旗袍母體之一的文明新裝亦不同於日本和中國傳統服裝,它是西方服裝體系通過日本再迂迴傳到中國的結果,裙已經不是中國傳統的圍系式而改為西式套穿,裙內也不再穿著長褲;加之上海「時髦機器」的城市特性對服裝流行求新求變的訴求,在上海的西式學堂的女學生群體中最早出現了融旗袍馬甲、文明新裝和西式裙的諸多特性於一體的旗袍新流行也就不難理解。旗袍之所以「只不過略仿旗裝,和真正滿人的袍,相去很遠」,其根本原因應在於此,而這又是過去的某些研究較為忽略之處。

四、旗袍稱謂的由來推斷

盡管自清代以來,袍就不是普通漢族女性的日常服裝,在上海只有旗人和少數欲以衣裝獵奇爭艷者穿用,但由於男子的普遍使用,當時的人們對袍並不陌生,而所謂旗袍確實與其在外形上十分類似,將它歸類為「袍」也很合理,何況還有男袍女穿之旗袍起源說。同時,因為漢族男性早在清初就改穿滿式男裝,而旗裝中的男、女袍除大小和裝飾不同外幾乎形出一轍,加上旗袍前身之旗袍馬甲也與旗裝的袍多有相似之處,由此可以理出旗袍與旗裝袍的間接聯系。「旗」字則可從「旗袍馬甲」中得到解讀,「旗袍」稱謂甚至還可能是它的直接衍化。非但如此,較先採納旗袍的又是一個鼓吹男女同權的社會群體,她們不但要通過旗袍摒棄過去婦女上衣下裙兩截穿衣的習俗以改變中國女性的弱勢群體形象,更想無論在稱呼上還是在式樣上都取得和男性一樣使用袍的權利。而且盡管其時的上海已經較為開放,保守思想仍有相當勢力,對西式裝扮和新奇時髦雖然見怪不怪,但在流行的推廣過程中還是阻力重重。新式、樣冠以看似傳統的「旗袍」之名以強調中式模糊西化,也許是為體現五族共和及男女平等的民主思想,更可能是期待以此減輕社會的群體壓力。

五、旗袍流行的美學解讀、消費保證和社會機遇

任何一種式樣要成為時尚,必須為大眾的美學理念所認可、消費相對便利並包容於一定的社會氛圍。風行之始的旗袍是中式表觀下的西化穿用,其既有中國服裝傳統的外觀承襲,但又是西風吹拂下的傳統變異。時尚美好出乎想像的強大力量,渴望和想往包括服裝流行在內的西方文明的社會風氣,加上民眾重視衣飾的習俗和傳統服裝製作業的基礎,以及北伐革命風起雲涌的時代背景,終於成就了旗袍的在中國的全面流行。

對於旗袍時尚的美學解讀,盡管有觀點認為其在於類似西式審美所嘉許的人體曲線顯露,但事實上旗袍風尚仍體現了中國傳統審美的潛意識並構成了具有中國20世紀前期的時代特徵的新的衣飾美學觀⒂。早期的旗袍依然是傳統的平面結構,其連身通袖強調的還是手臂下垂時傳統美人的溜肩,腿也只在袍衩間得到意念上的完整;盡管旗袍在胸臀的最大處是合體的,但由於沒有橫向腰線分割和胸腰省道,腰部雖通過邊縫內收但仍具相當的寬松度,在順暢的廓形下,胸的突顯依然較西式服裝為弱,而東方人種臂的扁平卻被忽略;至於纖腰則是概念想像的必然,身段婀娜者自不必說,即便是腰變粗腹顯贅穿上旗袍仍有臆想中的苗條,最多隻是使袍在腹前有一個不明顯的凸出曲面,反而顯出中國傳統式的「富態」,這使得旗袍無論二八佳麗或六十年紀均相適相宜。如此構成的旗袍非但中國的女人喜歡它,即便男人也欣賞它,老派人物接納它是因為其有傳統的服裝表徵和審美意趣,西式因素的融入又迎合了當時所必需的開明 ;新派人物歡迎它則著眼於其中西交融的衣著方式,還具有緊跟西方的流行感和一個完全中國味道的名字。而旗袍對於服飾配伍的中西包容又體現出不同社會群體的審美偏愛。

由於早期旗袍的結構和傳統服裝脈絡相承並不復雜,同時其簡練的廓型和局部裝飾又對材料具有極大的兼容性,服裝製作因人而異相當便利,這使得旗袍的風行在物質上成為可能。旗袍可以到弄堂口胡同旁的裁縫攤或把裁縫請到家裡量身而制,如果付不起工錢則乾脆自做自穿或請人幫忙,而當時的時裝店通常只賣西式服裝,至多有一兩個櫃面承接那些不滿意江湖裁縫又不願自己動手的富家女子的旗袍定做。盡管其時並沒有設計師的職業分工,但是具有優秀服裝傳統的中國女性特別如上海的時尚民眾,將其流行主張通過裁縫之手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現代概念中的設計行為。正是由於旗袍的這種泛設計性使旗袍看似大同小異但有著豐富的局部變化,進而造就了旗袍個性充沛的風尚流行。

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社會背景為旗袍的風行提供了有利時機。北伐革命的隆隆炮聲和婦女解放的陣陣口號,成了作為新女性的標志之一的旗袍為社會接納乃至贊許的最好理由。社會各界特別是商業功利驅使下的紡織廠、服裝店等則對旗袍時尚的推波助瀾。婦女特別是城市女性的時髦天性也使旗袍加速進入百姓衣裝生活。自1927年以後,旗袍的流行逐漸由城市向鄉村推廣,至20世紀30年代,旗袍已經取代上衣下裙而成為中國女性的主要服裝品類。

六、結論

旗袍風尚是中國服裝傳統的西化變異。它起始於1925年上海的女學生群體,1927年後風行全國。早期旗袍的式樣融合了旗袍馬甲和文明新裝的特點,同時又結合了西式裙裝的配伍形式,構成了既有西方流行的影子而不同於中國傳統袍服、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時代象徵的新的時尚流行和服裝審美,並被現代人視為20世紀中國衣著傳統的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設計典範。鑒於旗袍風尚與以往袍服的區別,可將「旗袍」作為20世紀20年代以後的全部具備或部分突出如右衽開襟、立領、盤紐、擺側開衩等局部特徵的一件制女裝的專門指稱,而將此前旗裝中的袍稱作「旗裝袍」。同時,由於境外研究以及英文翻譯對旗袍的表述多種多樣,如「Mandarin Dress」、「Ch'ipau」以及「Cheongsam」等,建議統一以「Qi Pao」指代。

⑤ 聽人說清朝有男式旗袍,是真的有的話是啥樣的

旗袍(男式又稱長袍、大褂、長衫)是中國滿族的傳統民族服裝,和清朝的正式男裝之一。

[編輯] 旗袍的雛形及發展
旗袍,意指「旗人之袍」。旗人即是滿人。

在清王朝建立之前,滿洲民族的服飾在當時受周邊民族影響頗大。特別是效仿了金、遼、蒙等馬上民族之衣裝習俗。而滿人為適應游牧狩獵生活,在而後的女真服飾基礎上,借鑒了蒙族袍裝的瘦長,袖口狹小等特徵。

旗袍在滿語稱為「衣介」,分單、夾、皮、棉四種。傳統滿族長袍的特點是圓領、右大襟、用紐扣而不是衣帶,窄袖、袖子末端平時挽起,需要暖手和行禮撣下,稱「馬蹄袖」、男裝系腰帶、下面前後左右開叉以便於騎射。總的外形比漢族袍服緊窄。領口、前襟和袖口有時還鑲花邊。上身在長袍外穿有馬褂。

滿洲滅明建立清後,中國人改穿滿洲服飾。因此滿式服飾成為主流。旗袍由此成為中上層階級男子的常裝和平民階級的禮服。另外式樣也有所改變:開叉減少為左右兩個甚至不開叉(稱作「一裹圓」),不系腰帶。非官服旗袍開始使用直袖而不是馬蹄袖。棉旗袍外面一般罩單長衫。

在近三百年的時間內,滿漢之間的民族界限逐漸模糊。到民國初期,由於中西方文化發生碰撞。旗袍被作為中國的民族服飾繼續沿用,民國一十八年四月,國民政府正式將旗袍作為「國服」。之所以啟用旗袍,而不是明朝以前服飾,還有一原因是因為旗袍當時屬於各朝服飾中最簡化,且擁有輕便、易用省工、省料等優點,且紐扣的形式也便於穿著。這些都是適合當時歷史潮流的。爾後,長袍改短襖流行,其用意是漢人將旗袍的狹長剪除,和剪去辮子同理。領型也出現了前高後低的元寶領。男式旗袍精簡了繁瑣的裝點修飾,腰身寬松,袖口寬大,領前低後高,加寬下擺,提高開衩,最後發展成了長衫。其流行一直延續到20世紀30年代後期。之後,長袍作為日常服裝的使用變得稀少。例如50年代,李敖在台灣大學就讀時,因為穿長袍被稱為「長袍怪」。

⑥ 請問女的穿的叫旗袍,男的穿的叫什麼啊

男的穿的是長袍馬褂。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國民政府於民國十八年(1929年)公布的《服制條例中》正式將藍長袍、黑馬褂列為「國民禮服」。長袍馬褂是一種男性服飾名,為男性傳統服飾,由長袍與馬褂兩部分組成。

長袍,為大襟右衽、平袖端、盤扣、左右開裾的直身式袍,這種沒有馬蹄袖端的袍式服飾在清代原屬便服,稱為「衫」、「襖」,又俗稱「大褂」。馬褂,對襟、平袖端、身長至腰,前襟綴扣襻五枚。馬褂原為清代的「行裝」之褂,後逐漸成為日常穿用的便服。

(6)旗袍時代男裝擴展閱讀:

民國建立後,前後約曾頒布過三個全民性的服飾制度,分別為民國元年的《服制案》、民國三年的《祭祀冠服制》、民國十八年的《服制條例》,另有汪偽政權的《國民服制條例》。

民國元年(1912),北洋政府制定了一個《服制案》,公布了男女禮服條文,男款禮服較為繁雜,分大禮服和常禮服,常禮服又分為甲乙兩類,其中大禮服和甲種常禮服再細分為晝用和晚用兩種,均以西方的燕尾服、晨禮服等服飾為藍本;乙種常禮服則為長袍和馬褂組合的套裝,來自晚清的男子便服。

民國三年(1914)曾公布過有《祭祀冠服制》,為根據古經書臆造的祭服(「士庶」祭服可通用乙種常禮服),帶有濃厚的以等級尊卑為特徵的帝制時代輿服制度色彩,國民政府時期被廢除,此不詳敘。

到民國十八年(1929),國民政府又重新制定了一個《服制條例》,條文由禮服、制服和附則三章構成並有附圖。此條例台灣地區一直到2000年之後才被正式廢除。

⑦ 民國時期的服裝特點

民國時期的服裝特點有:男子服飾出現了從長袍馬褂向中山裝和西裝。而女子服飾變得日益豐富多彩,出現了普及旗袍,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7)旗袍時代男裝擴展閱讀:

  1. 學生裝,是大量留學青年帶回國的。這種服裝形制簡便,給人一種莊重和充滿活力的感覺.

  2.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 ,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

  3. 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4.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 ,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⑧ 清朝時期漢人都穿什麼樣的服裝 是旗袍嗎

清朝時期漢人不穿旗袍。

清朝女裝:

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

清朝男裝:

清代男裝主要是長袍和馬褂,袖端呈馬蹄形是歷代不曾見過的。長袍造型簡練,立領直身,偏大襟,前後衣身有接縫,下擺有兩開衩,四開衩和無開衩幾種類型。

皇室貴族為便於騎射,著四面開衩長袍,即衣前後中縫和左右兩側均有開衩的式樣,平民則著左右兩側開衩或稱一裹圓的不開衩長袍。

(8)旗袍時代男裝擴展閱讀:

從記載順治時期朝廷對民間著裝下達的詔令中,可以了解到服飾變化的一些具體情節。順治元年十月有令命文官衣冠按明代服制,民裝無規定。

順治二年六月規定了剃發之制,限旬日內一律遵行,違者殺而無赦。據說當時有一漢族遺老由於不願剃發,只好改扮女子裝束。

由於拒絕剃發而迫死的不計其數,而被逼無奈改扮女裝的也為數不少。順治四年十一月確定官民服飾之制,但只限服色和使用材料,所服之式樣仍無明確規定。

直至乾隆時期,規定了居住城市和人員稠密的區域普遍服用旗裝外,閉塞地方的平民仍然不服用馬褂,不戴紅纓帽。

即使一些留有發辮的男人,也將辮盤繞在頭頂,再加戴一頂氈帽,外觀上很難辨認出來。特別是清初時留辮很短小,就更不好分辨。

滿人進關,對男子採取強制性更裝,女子的更裝是逐步實現的。當時女子改裝阻力很大,明裝難以更改,反而大大吸引了滿人。

不少旗人還特意模仿漢裝,盡管乾隆時期宮中一再降旨,禁止滿人纏足,但異族女裝的吸引力,使得不少滿人違抗旨令的現象時有發生。

⑨ 旗袍的來歷

旗袍的來歷:旗袍是旗人的袍子,這是字面意思。現在的旗袍式樣是民國年代改進過的,稍微好看些了。原來左衽,前後開叉。根據解釋,前後開叉是騎馬時候容易上馬。還有後金社會發展落後,入關前處於氏族社會瓦解和封建制度成形階段,不分輩分不辯兄妹,基本是父親死了兒子接著娶她媽哥哥死了弟弟接著嫂子這樣普遍的婚俗,女人穿的旗袍主要是適應這種婚俗製作的民族服裝。功能除了上馬容易外,旗袍底下不穿衣服,和現在的西藏草原落後地區婦女的原生服裝一樣,在野外大小便方便,前後一掀就可以。如果碰到男人性致以來揭起前後,也很容易操作!這就是旗袍的真正由來!

旗袍雖然是滿族的服裝,但是也已經流行開來,成為中國人很流行的服裝。在這個意義上,它就不再是滿族的專用服裝了,婦女愛穿的話應該是不會有人反對的!至於過去每朝定鼎,都要設計出日常的冠服頒布天下。明亡後這個衣服問題鬧出一場慘禍,卻是真實的歷史。剃發實際是中原的一種罪刑,叫「髡」,就是剃頭!這和在臉上刺字差不多,文革時期還有陰陽頭!江南反抗以後,滿人調整的政策是:生從死可不從,男從女可不從。所以清朝前期,中原婦女都穿明朝的舊服制,男人活著雖然剃頭留辯,死了可以穿明朝的衣服見祖先!所以現在大家的印象,就是,好像漢服其實是壽衣,這其實是反抗爭來的權力!就是活著可以為奴隸,但死了要體面的象個人去到陰間地府去見祖先,穿著和先人一樣的服裝!所以說漢服如壽衣之說並非侮蔑,而是埋藏了漢人的反抗和活著為奴死才能做人的悲憤和悲慘!

民族服裝涉及民族意識沒有錯的!但是民主的社會,這屬於人權的一部分,意識形態的打壓和惡毒的咒罵都是於理不合於法不合的!這個結論就像青天上的明月一樣清晰可見,不知有人吵什麼?如果吵吵著一定鬧得把衣服的傷疤揭開,那三百年前的血還在流,不知道那些劊子手的後代看見了沒有?建議最好不要對人家的愛好或唚持忠饈鍛悠纜郟獾眉せ蘇餳慮椋喚齜炊曰蛘咦櫪共渙耍炊て鷥蟮姆吹∧敲茨憔筒喚霾荒蘢櫪梗炊歉擁姆聰蚶┐罅舜聳碌囊夂?br>
仔細想想,太平軍為什麼以恢復華夏衣裳為號召?民國一百年了,人們為什麼還記著衣服的事情?有些東西是阻擋不了的。既然知道自己是少數民族,又在這個國家裡面生活,滿洲國又沒有了,就還是凡事遵紀守法,不要太猖狂了!無事生非更是愚蠢!要記住,這樣是很危險的。民主化以後的中國,一切現行的不合理的民族特權,都將在強大的多數民意下被廢除,你們現在享受的由D從蘇聯學過來的給予你們的特權都將煙消雲散,你還不在這里留點口德?人家要穿什麼衣服,是人家得事情,自己的老先人犯下了禽獸罪刑,人家也沒有要後輩子孫償還血債,已經是天大的榮幸了!按照弱肉強食的達爾文主義,現在你的強勢已經完了,該你倒霉的時候了,就像當年人家被任意殺任意剮一樣,你也輪到了,中國人說的三十年河東河西嘛。你沒有輪到倒霉,還好好的,你該乖些!這是我教給你的,你愛信不信。不要看你在這里是匿名的,人家不知道你到底是那個,但是這里的言語之快口舌之罵態度之惡,最終都要你的同胞來負擔,吃不了兜著走你又何必?

與旗袍時代男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養牛仔褲有什麼顏色好看 瀏覽:950
穿馬甲對身體的好處 瀏覽:381
風衣配長裙搭配 瀏覽:96
帽子上的疙瘩怎麼鉤 瀏覽:515
脫掉少女的睡衣小游戲怎麼玩 瀏覽:510
冬天百褶裙配什麼外套好看 瀏覽:138
背後有鴨子圖案的羽絨服 瀏覽:122
名牌男士領帶 瀏覽:497
劍網三怎麼打燭天帽子 瀏覽:295
羽絨服十大品牌的哪些 瀏覽:681
損友圈怎麼脫帽子視頻 瀏覽:270
工商局的制服有沒有級別 瀏覽:993
江鈴全順正時皮帶多少公里更換 瀏覽:709
圖騰馬甲紋身圖案 瀏覽:956
男士頭型大適合什麼帽子 瀏覽:311
今年怎麼這么多買耐克t恤的 瀏覽:1000
投行男穿什麼材質的褲子 瀏覽:556
灰色上衣配黑褲子 瀏覽:953
兩歲女寶寶冬裝古典棉衣外套 瀏覽:71
快手管理馬甲怎麼設置 瀏覽: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