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女裝百科 > 回民穿旗袍嗎

回民穿旗袍嗎

發布時間:2022-07-06 01:09:40

旗袍起源與哪個民族

滿族。

旗袍改自滿族婦女服裝(旗服)。不同於沿襲了4000多年的漢服服制,清朝三百餘年的中國女裝以旗服為主流。

而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婦女開始領悟到「曲線美」,對旗袍不斷改進,推陳出新,力求把自己優美的身材曲線表現出來。但這並非一帆風順,於是中西文化沖突的「拉鋸戰」,便被縫在旗袍上。

(1)回民穿旗袍嗎擴展閱讀:

論及旗袍風尚的起始時間,通常認為在20世紀民國時期,鄭逸梅先生即稱 「原來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國後始御之」。至於具體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對比較含糊。周錫保先生和張愛玲女士均以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後,周氏還以1923年的畫報等資料推斷,所謂旗袍在其時的上海數十人中不過一二。

事實上,以當時上海的新聞界對社會現象敏感程度,一種新式樣的風行必然會引起廣泛的關注,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報》等報紙上很難查到有關於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資料為旗袍在1925年的出現提供了佐證。在作為舊帝都的北京,也有記載表明旗袍時尚始於1925年。

㈡ 回族和漢族有什麼不同嗎

回族飲食

回族飲食具有悠久的歷史,甚至比回族本身的歷史還長,同時最具中國清真飲食的特色,甚至可以說是中國清真飲食的代表。居住在城市的回族,一般都是一日三餐,分早、午、晚三頓。人們的早餐絕大多數也都在街上吃,較普遍的有牛羊肉泡饃、水盆羊肉、水盆雜羔、臘牛羊肉夾饃、肉丸糊辣湯、豆漿油條、麻花油茶、油餅稀飯小菜、水煎包子、肉油飯、疙瘩油茶、鹵汁涼粉、油糕、甑粒、豆腐腦、江米糕、菜盒子、肉盒子,等等。午飯一般也較豐富,除上述的牛羊肉泡饃、水盆羊肉外,餐館里最熱門的就是面條,有牛肉麵、各種手工面、還有涼皮、灌湯包子等等,吃炒菜的人也很多。即使在家吃,也是有的將飯買回家吃,有的是買回半成品,如買回肉湯和飥飥饃自己煮制,或買回擀好的手工面、麻食麵回家煮著吃。晚飯一般都是在家吃,和過去一樣,還是以麵食為主,不少年輕人喜歡吃炒菜米飯;有時工作忙不想做飯,人們也經常在餐館吃飯。

總得來說,回族飲食具有四個特點:

一是主食中麵食多於米食。麵食是回族人民的傳統主食,其品種之多,花樣之新,味道之香,技術之精,都是無與倫比的,顯示回族人民的聰明才智。據統計,回族飲食中,麵食品種達60%多,而其他品種中,也或多或少地運用到麵粉。拉麵、饊子、餄餎、長面、麻食、餛飩、油茶、餛饃等等,經過回族人的製作,都會成為待客的美味佳品,甚至外國人也是一吃為快,好不留戀。

二是回族飲食生活中,甜食佔有一定的地位。回族著名菜餚中,有不少是甜菜,如它似蜜、炸羊尾、糖醋裡脊等。米面中的甜食就更多了,如涼糕、切糕、八寶甜盤子、甜麻花、甜饊子、糍糕、江米糕、柿子餅、糊托等,寧夏回族還把穆斯林的傳統美食油香做成了甜食,調制面團時,給里邊加入蜂蜜、紅糖等。

三是回族特別喜愛吃牛羊肉,這和伊斯蘭教的飲食思想有關。伊斯蘭教倡導食用牛羊雞鴨魚等肉,禁戒豬驢騾及凶禽猛獸之肉。伊斯蘭教所倡導的食物,都是佳美的食物。所謂「佳美的食物」,就是純潔的、可口的、富於營養的食物,更具體地說就是要有良好的外觀形象、鮮香的嗅覺口感和豐富的營養價值。以羊為例,性情溫順,自身潔凈,其肉美味可口,同時還對身體有滋補食療作用。羊肉成份中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及鈣、磷、鐵等礦物質。經常食用羊肉,可以開胃健力,散寒助陽,益腎補虛。

四是回族人民非常重視學習吸收兄弟民族的烹調經驗。幾百年來,回族與漢族等兄弟民族和諧相處,生息與共,引進了很多飲食品種,例如餃子、饅頭、粽子、元宵、月餅等。回族在製作這些品種時,絕不是完全照搬,而是創造性加以改進,例如餃子,不僅僅是將漢族餃子改成清真餃子,而是在佐料、作法,甚至吃法上都進行變革,其中的酸湯餃子就是回族的一大發明。現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回族與漢族及其他兄弟民族的飲食交流越來越密切,從而又促進了回族飲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

回族服飾

在回族地區,男子一般頭戴黑、白兩色號帽(俗稱「回民帽」),身穿白土布對襟上衣(土稱「尕汗搭」)。扎腰帶,前腰和下穗處綉牡丹花,多結婚時用,平時扎一般粗布。外著青布黑夾夾(黑坎肩)、黑色或藍色長褲,穿白土布襪子(襪頭及後跟處納花)、黑布鞋或用白線勾的線幫鞋。

號帽顏色因年齡而異,婚姻後青年及老年均戴黑色,未婚青年戴白色或紫紅色,小孩戴白色,也有的戴黑色或用白線勾成的號帽。

中老年婦女一般內穿普通袖旗袍、深灰色過膝坎肩,戴過膝長的黑蓋頭(60歲以上者戴白蓋頭)。少女戴綠蓋頭,結婚時穿粉紅色長袍、綉花鞋,平時喜艷色,如綠褲子、玫瑰紅歪襟短褂,背心前後胸均綉花。有的地區戴齊腰長的短蓋頭。女孩9歲以前不戴蓋頭,頭頂常排一大排花發卡,穿中式艷麗短褲褂和短綉花背心及綉花鞋;19歲後出門須戴蓋頭。但是由於很多地區回族長期和漢族相互雜居,因而男女服飾大致與漢族相同。唯有在參加節日慶典活動和禮拜時,方才有明顯的區別。
回族建築

[回族燕兒窩]

回族民居與漢族基本相同,為一樓一底的木結構樓房,頂蓋小青瓦,正面呈「凹」字形,習稱「燕兒窩」。房屋中間為堂屋,多作客廳,漢族供「天地君親師」位,回族貼「卡爾拜」壁掛,也作經堂。兩側為卧室,稱廂房。

清真寺

清真寺又稱「禮拜寺」,阿拉伯語稱作「麥斯吉德」(意為禮拜安拉的場所)。清真寺基本上建在回族聚居區,體現了回族人「圍寺而居」特點。

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舉行禮拜和宗教活動的場所,有的還負有傳播宗教知識、培養宗教職業者的使命。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著重要位置,也是回族建築藝術的代表。

在回民數量較多的大中城市都有歷史悠久、規模較大的清真寺。

回族清真寺一般可分為宮院型(即四周圍牆、走廊)或圓頂型(屋頂為圓拱型)兩大類,都以其庄嚴、神聖、肅穆、幽靜為總的審美特徵。均由禮拜大殿、講經堂、宣禮樓、學房和沐浴室幾大部分組成,禮拜大殿為其主體建築。

早期的回族清真寺多為圓頂式,即阿拉伯式。明代以後,回族清真寺多是以木結構為主的中國古代宮殿式的建築,布局多為四合院形式。

回族藝術

回族群眾喜歡唱「花兒」。民間有不少花兒歌手。回族青年男女在勞動中、路途上、集會時都喜歡唱「花兒」(又名「少年」)。這種民間歌曲有《尕娃兒令》、《河州令》等百餘種曲調,歌詞取材於生活、情景、山川、草木、民俗、人物、歷史事件等,信手拈來用比、興、賦的藝術手法即興唱出,形成生活、愛情、時政、勞動等內容的花兒,優秀者被廣為傳誦,傳承下來,成為具有濃郁特色的回族藝術形式。回族一般禁止在家裡和村莊唱歌跳舞,但在青年人結婚期間例外。

回族姑娘喜歡一種叫做「口弦」的樂器,據說源於阿拉伯。口弦分鐵制和竹製兩種,長約10公分,寬為一頭3公分、一頭2公分,中空,有一劍狀薄簧片。演奏時口噙弦身,左手握柄,右手扯動另一端的線穗,口弦便隨口形、力度發出音調。口弦是回族婦女表達心理情感的一種藝術形式。

㈢ 首先穿旗袍的是哪個民族求詳解

旗袍是女性服飾之一,源於滿族女性傳統服裝,在20世紀上半葉由民國漢族女性改進,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不屬於漢服(即華夏衣冠)體系。民國以後,上海、北平等地的漢族女性在其基礎上予以改良。1949年之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認為封資修象徵大量毀壞

㈣ 我國56個民族的服飾特點

苗族:苗族分布較廣,支系眾多,服飾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婦女較典型的裝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過去以麻織土布為主,普遍使用獨具特色的蠟染、刺綉工藝。裙子則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飾的用料、顏色、款式、刺綉等方面,都極具民族風格。配飾以頭、頸、胸及手等部位的銀飾為多見,苗族的銀飾在各民族首飾中首屈一指。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充分顯示了苗族的聰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布衣族:布依族男子上穿對襟或大襟的短衣,下著長褲,也有穿長衫長褲,纏青色或花格頭巾。色調以青藍色或白色為主。婦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著長褲。衣襟、袖口等處鑲彩色花邊,褲腳處也鑲著花邊,頭纏青色或花格頭巾,或將白色印花頭帕搭在頭上,青年女子的胸前還掛著綉有漂亮花紋圖案的圍腰。布依族婦女喜歡佩戴銀質手鐲、耳環、項圈、足蹬尖鼻綉花鞋,布依族服飾整體色調淡雅樸素,與自然界保持著天然的和諧。
侗族: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對襟、左衽和右衽三種,下著長褲,裹綁腿。纏頭布為三米長的亮布,兩斷用紅綠絲線綉著一排鋸齒形的圖案。盛裝時戴「銀帽」,並佩戴其它銀質飾物。女子穿裙時,上身以開襟緊身衣相配,胸部圍青色刺綉的剪刀口狀的「兜領」,裹綁腿;穿褲時,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裝時,婦女多穿雞毛裙。也有穿右衽無領上衣,以銀珠為扣,環肩鑲邊,足蹬翹尖綉花鞋。侗族婦女喜歡佩帶銀花、銀帽、項圈、手鐲等銀質飾物。侗族的衣料多為自織自染的「侗布」,有粗紗、細紗之分。侗族婦女擅長刺綉,手工技藝精湛。
瑤族:瑤族各支系服飾存在較大差異,男子服裝以青藍色為基本色調,以對襟、斜襟、琵琶襟短衣為主,也有的穿交領長衫,配長短不一的褲子,扎頭巾、打綁腿,朴實無華。婦女服飾有穿大襟上衣,束腰著褲的;有穿圓領短衣,下著百褶裙的;還有穿長衫配褲的。瑤族服飾的挑花構圖風格獨特,整幅圖案均為幾何紋。瑤族頭飾特點更為突出,有「龍盤」形、「A」字形、「飛燕」形等。瑤族染織業發達,服裝均用自染土布製作,有一套完整的藍靛印染技術。色彩常用紅、綠、黃、白黑五種,服飾製作採用挑花、刺綉、織錦、蠟染等工藝。
白族: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頭,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褲子都喜歡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淺綠、淺藍等色。白族婦女常將色彩艷麗的圖案綉在掛包、裹背、腰帶、包頭布、鞋等飾物上。淡雅朴實,色調和諧,審美境界高雅。大理的白族男子身著白色對襟上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頭纏白色或藍色頭帕,肩掛手綉掛包

㈤ 穿旗袍的民族

旗袍起源於滿族的旗裝,後加改良,慢慢形成現在的款式旗袍。
現在穿旗袍不分民族,喜歡就穿,如果加上個人觀念,男人都能穿旗袍,沒什麼的。

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是貴族的衣飾,現代意義的旗袍,誕生於20世紀初葉,盛行於三四十年代,是中國女性服裝的代表。行家把上個世紀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全國各地。當時上海是上流名媛,高級交際花的福地,她們熱衷於游泳、打高爾夫、飛行術、騎馬,奢華的社交生活和追趕時髦,註定了旗袍的流行。由於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後來出現了「改良旗袍」,從遮掩身體的曲線到顯現玲瓏突兀的女性曲線美,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舊有模式,成為中國女性獨具民族特色的時裝之一。
經過多年的修正與改良,旗袍已經成為一種能很好體現女性曲線美的服裝,用最中國的布料,絲綢、錦緞,做成最中國的服裝———旗袍,穿在發髻高挽身段窈窕的中國女子身上,那種東西方審美觀的完美結合、東方的神韻,令人嘆為觀止。旗袍在這里,已超脫了一般意義上的服裝而成為一種象徵,為什麼它會成為永恆的時裝經典,答案也正在這里。
旗袍的美是一種典雅而高貴的美,這種由旗袍內涵所決定的文化品位限制了它的普及、大眾化,同時它對穿著者的要求也十分苛刻,這不僅僅表現在對身體的要求上,同時也表現在對穿著者內涵及氣質表現上,而且,旗袍的出現對背景、環境、氣氛要求特別講究。旗袍的美是一種距離的美,一種靜止的典雅美。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顯露著修養,體現著美德,演化為天地間一道絢麗的彩虹。願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憧憬、美的風韻灑滿人 間。
旗袍是中華女性最具代表性的傳統風格時裝。說到傳統,人們總要想到封建主義的保守 、 封閉,還有封建主義對婦女的各方面的禁錮。數千年來,中華女性的著裝是嚴肅的。直到現在,嚴肅而正規的「職業女裝」仍然占據著中國女性服裝的主要地位。
鳳冠霞帔,母儀天下,如果說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傳統把婦女的最高期望值定到這里 , 那麼最能說明一切奧妙的關鍵字眼就是「表 現」。把美好的體貌表現出來的唯一媒介 是好的服裝。
人類文明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女性的服裝也隨著歷史不斷改變。比起科技帶給世界 的巨大變化,人體卻頑強地保持了原狀,這雖然不能算是奇跡,卻為服裝發展史、提供了可能。
服裝不能脫離人體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樣。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構成眾多曲線巧妙結合的完美整體。
【特色】
1.特徵
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衣身連袖的平面裁剪等。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滿族旗裝: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在袖口領口有大量盤滾裝飾。
近代旗袍:進入了立體造型時代,衣片上出現了省道,腰部更為合體並配上了西式的裝袖、旗袍的衣長、袖長大大縮短、腰身也越為合體。刺綉精細。
2.工藝特點
滿族旗裝的工藝特點:是精細的手工製作,適用各種刺綉、鑲、嵌、滾等工藝;
近代旗袍的工藝特點:是式樣簡潔合體的線條結構代替精細的手工製作。
3.審美
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甚至還被做為一種有中國少數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禮儀場合。
旗袍的京派與海派
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藝術家與旗袍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設計師與旗袍
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旗袍是近代興起的中國婦女的傳統時裝,而並非正式的傳統民族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比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較少,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分類】
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
旗袍款式的變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變化。
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寬袖形、窄袖形、長袖、中袖、短袖或無袖。
襟形款式主要有圓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
圓襟旗袍禮服—襟處線條圓順流暢;
直襟旗袍禮服—身材豐滿、圓臉型的女性適合這一款式,可使身材顯得修長;
方襟旗袍禮服—將襟部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適合不同臉形穿著。
琵琶襟旗袍禮服—
此外還有雙圓襟旗袍、雙開襟旗袍等款式。

【材質】
製作旗袍的有布料,絲綢、錦緞等,目前又有真絲雙縐、絹紡、電力紡、杭羅等真絲織品

㈥ 旗袍起源於滿族,那麼這個服飾是只有滿族才有嗎

在今天五花八門的影視劇或電影中,但凡牽涉到民國時期,劇中總會或多或少的出現一位身穿旗袍的美麗女子。這固然是影視劇想要表現出一種女性身上的美麗“民國范兒”,但也反映出在當今人們的心目中,旗袍與身份尊貴的女性緊密結合,已然成為能夠代表中國女性之美的典型服飾。作為一種相對年輕的服飾,這一抹揮之不去的風情到底來自何處?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旗袍的歷史。

一、起源與產生

到1930年之後,旗袍在中國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女性均以穿旗袍為尊貴和美麗的象徵,而旗袍的樣式也變得五花八門,難以形成唯一的製作標准。例如旗袍的袖子時有時無,到最後乾脆將袖子取消,下擺的長度時長時短,底擺的長度一時間由早先的垂至地面縮短到膝蓋以上,而旗袍兩側的開叉則越來越高,最高時幾乎與臀部齊平。而旗袍製作的工藝也愈發的考究,上流社會自然以進口綢緞為主,而普通民眾則主要以陰丹士林布來製作旗袍,裝飾圖案則以龍鳳、孔雀或者簡單的幾何圖形來裝飾,不再像晚清時期那麼艷麗,更顯莊重與素雅。這種種改變都體現出了人們思想的轉變與突破,衣服的設計以美為主,不再考慮傳統的禮教規矩,而衣著的變遷也反映出了民國時期的社會風貌。

㈦ 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及節日

苗族:
男子多用布包頭,身穿短衣褲。苗族婦女的衣著美觀、大方,大襟上衣綉有花飾圖案,下身穿百褶裙,猶如開屏的孔譽尾,非常富有民族特色。苗族婦女的服飾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結晶。

苗族婦女擅長紡織、刺綉、虹染,工藝精湛,深得國內外贊譽。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傳統的社交活動。如"會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戀愛的方式。

苗族有自然崇拜、祭祖習俗,部份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苗族的傳統節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節(農歷正月初五舉行,又名"踩花山"),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節日,節日期間,身著節日盛裝的男女歡聚對歌,表演踩鼓、跳獅子和蘆笙舞,熱鬧非凡。
戀愛:跳月也是苗族青年男女很喜歡的一種活動,一般在春秋兩季的佳日舉行,這種活動實際上是青年男女的擇偶盛會。跳月時,男女青年酣歌狂舞,各選所歡,互相求愛,因此又被人們稱為戀愛舞。皓月當空的夜晚,苗家的青年男女吹著蘆笙,搖著小鈴,唱著情歌匯集到了跳月場。小夥子們吹著蘆笙排成一排在前面,姑娘們搖著小鈴排成一排在後面,按傳統的規矩和動作開始跳舞。在蘆笙和鈴聲的伴奏下,隊伍不斷地變換隊形和動作,時而結成幾個大圓圈,時而變成花瓣狀,時而穿梭來往,時而插花交錯。共間夾雜著姑娘和小夥子的歌聲,歡笑聲和驚叫聲,場面十分熱烈。跳舞的時候,男女間可以嬉笑逗趣,小夥子可以把蘆笙吹到姑娘面前求愛,甚至可以用舞蹈動作碰撞對方,以此逗趣。姑娘可以在舞蹈中用綠巾包裹的小花球投擲自己看中的小夥子,一次不行,可以投擲二次、三次。場內的人們跳累了,可以坐到場外休息,場外圍觀和休息的人們又來接著跳,這樣輪流著一直跳到天亮。這期間,青年男女可以到場外的草棚里去吃東西、喝米酒,也可以坐在場外互相對歌,也可以跟剛剛結識的舞伴竊竊私語,談情說愛,也可以邀約自己的戀人到場外的僻靜處去互表衷腸,盟定終身。總之,一夜跳月下來,都有不少苗家姑娘和小夥子成為戀愛人。有的終成眷屬。

3、婚喪、生育中的禮儀幾禁忌:參加苗族的婚禮、喪禮,應和當地人一樣,帶點錢物表示祝賀或哀悼。在喪禮中,收到了客人的財物後,一 群孝兒孝女將向客人行跪拜禮敬酒,表示深深的謝意。客人不論喝多喝少,都要接過他們的酒杯,否則被視為無禮。

苗族婦女生了小孩以後,忌諱外人進入,特別忌諱穿雨鞋和孕婦進入。家有產婦,都要在門前懸掛一頂破草帽或在屋外岔路口插上一枝綠樹枝,以示謝絕外人進入。如果不慎闖入產婦家,主人會端出一碗水讓客人喝。客人應該把水喝乾,切記不能把喝不完的水倒掉。如果客人穿著雨鞋闖入產婦家,臨走時主人讓客人把鞋脫下倒拎著出門,客人應尊重主人的請求。苗族習慣,產後3天之內闖入產婦家者叫"踩生",踩生者必須給嬰兒取一個名字,做孩子的乾爹、干媽。作為禮節,臨走時還應留一點錢物給孩子,以後還要記住這個干兒子或乾女兒。如果嬰兒日夜啼哭或經常生病,苗族認為應該給嬰兒尋找保爺、保娘。尋找保爺、保娘有兩種方法:一是擇算好吉日,在家等待,3天之內到家裡來的第一個人,就是孩子的保爺或保娘;二是擇吉日,背著孩子,抱著大公雞,拿著香、紙等,到溪流橋邊搭上新橋,等待第一個過往的行人。能夠撞上苗族人家請保爺、保娘,據說是彼此的福氣,客人不應拒絕,應接過孩子,說些祝福的話,給孩子取一個如意的名字,接受主人家的酒肉款待,臨走時給孩子留下點財物做紀念。
回族:
元世祖忽必烈率軍攻陷大理後,有不少中亞、西亞和新疆等地的回族軍民和貴族來雲南定居。元朝時在雲南任平章政事,掌握全省軍、政、財、文大權的賽典赤瞻思丁就是回族。

普遍使用漢語的語言、文字。住房、服飾等也與漢族大致相同。在雲南農村的回民,除從事農業生產外,還兼營小商業和手工業,生產工藝水平都比較高。

絕大多數的回民信仰伊斯蘭教,遵循教規,風俗不吃豬肉,以牛、羊、雞肉為食。

回族節日主要有"爾儀"(開齋節)、"古爾邦"(宰牲節)和"聖紀"(聖會)等

節日:回族節日,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三大節日。

開齋節,在伊斯蘭教歷十月一日。教歷九月為齋月,封齋第29日傍晚如見新月,次日即為開齋節; 如不見新月,則再封齋1日,共為30日,第二天為開齋節。

古爾邦節,時間為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聖紀節,時間是伊斯蘭教歷的三月十二日。

禮儀及禁忌:

1、日常生活中的禮儀及禁忌:回族待人熱情誠實,保持著講禮貌的好傳統。回族親友相逢,以喜悅的面容相待,互道"色倆目"(即互相問好)之禮。

回族是一個非常好客而熱情的民族,有著"持家從儉,待客要豐"的優良傳統,重視待客禮節。當家裡來了客人,主人立即起身相迎讓座,獻上香茶。當南主人與客人愉快交談時,女主人則到廚房准備豐盛飯菜款待客人。就餐前,要先洗手。入席,謙讓年長者如坐上席。上飯菜之前,主人首先要上蓋碗茶。倒茶水時要當著客人的面將碗蓋揭開,然後盛水加蓋,雙手捧遞。這樣做,一方面表示這盅茶不是別人喝過的余茶,另一方面表示對客人的尊敬。客人要起立,雙手接茶盅。進餐時,上席長者先動筷子,其他人才能進食。席間,不說污言穢語,不挑剔食物,不要向碗里吹氣,也不要用筷子在碗亂攪動,要小口進食。飲水時,不連接吞咽,不能對著杯盞喘氣飲吮,要一口一口地慢飲。當客人道別時,回族總是滿臉笑容,並一再挽留,一直將客人送出自家大門。 在回族村寨,當別人請你作客時,要答應他,不能隨便謝絕。如有特殊情況不能應邀,要講清原因,表示謝意。

回族的飲食禁忌頗多,主要有:進入清真寺忌抽煙。忌食豬肉以及凡有犬齒且獵食其他動物的猛獸,忌食自死動物,忌食動物的血液。禁止飲酒。在語言上,對食用的畜禽忌說"肥",而說"壯";忌說"殺",而說"宰";忌說"肉",而說"菜",如"牛菜""羊菜"。相互之間不用禁忌物來比喻。

蘊涵於回族民居文化現象上的一些禁忌和禮儀,為我們揭示了雲南回族精神世界的底蘊。在許多回族家庭中尤其是老年人居住的房間里,是絕對看不到任何有人或動物的圖畫、雕塑的。回族建房是絕對不看陰陽、風水的,他們至多選擇一下民居的朝向:如喜好坐北朝南、背陰朝陽,喜好平坦、寬敞、乾燥,忌低窪潮濕和易遭山洪水流沖刷處。民居大門一般禁忌向西開,但也不是絕對的,在某種情況下(受到地形的限制),也可以變通。回族民居內部的布局分配體現"以西為貴",西房通常為老年人居住,西牆是老年人在家禮拜時面對的地方。當老年人做禮拜的時候,切忌旁人從正在禮拜的老人面前走過。

2、節日與祭祀活動中的禮儀及禁忌:回族節日,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三大節日。

開齋節,在伊斯冀湯��亂蝗鍘=倘站旁攣��攏�庹�?9日傍晚如見新月,次日即為開齋節;如不見新月,則再封齋1日,共為30日,第二天為開齋節。

古爾邦節,時間為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聖紀節,時間是伊斯蘭教歷的三月十二日。

3、婚喪、生育中的禮儀及禁忌:回族婚姻一般實行族內婚,少數與其他民族通婚者,原則上要求對方隨回族習俗生活。齋月一般不結婚。

回族把人的去世稱做"歸真",實行土葬、速葬、薄葬。土葬送葬時眾親友爭抬"金匣",不穿孝衣,不戴孝帽、黑紗,不哭喪,不鳴鞭炮,不搞弔孝活動。

布依族早在元明時期就進入封建領主制階段,從清代初期至本世紀50年代,封建地方經濟已成為主要的經濟形態。

布依族崇拜祖先,有的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布依族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

節日除了同漢族相同的"春節"、"端陽"、"中秋"外,還有極富本民族特色的"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和"六月二十四"等節日。

布依族婦女善於紡織和刺綉,蠟染工藝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色調淳樸、圖案獨特,深受各族人民的歡迎。

㈧ 旗袍馬褂也是漢族的不是滿族的清朝是抄襲我們漢族。。

其實清朝服飾就是明末的民裝漢服,圓領長衫是明末圓領袍為了方便系扣位置從肩膀移動在胸前形成廠字襟圓領長衫,(受廠字襟弧形立領布扣女裝影響加上了立領形成廠字襟弧形立領長衫),明末女裝立領長衫,斜襟方立領金屬扣是貴族穿的,廠字襟弧形立領布扣是民女穿的。男女款還有短款的圓領對襟立領對襟圓領廠襟立領廠襟是罩甲比甲和圓領袍改的,方立領金屬扣是貴族女子穿的,弧形立領布扣是民眾穿的,也就是馬褂。當時交領已經不流行了細帶位置在腰間,彎腰很麻煩,因為廠襟確實很方便系扣位置在胸右,高立領卡脖子不舒服,低立領不好看又不暖和,領子改成弧形很舒服好看。在明末當時所有民裝都這么穿,包括滿族自己。到了清朝中期貴族女性才開始流行弧形立領,廠襟,布扣。清朝中期後逐漸被民間款式取代。清初剃發令和易服是兩件事,易服就是讓所有官員穿滿族設計的朝服和常服,旗人包括漢旗穿滿族服飾罷了,民間該穿什麼穿什麼。滿人當時是沒什麼服飾特點,滿族特點就是馬蹄袖披領旗頭套著其它民族的服飾穿,他們直接照搬漢人改制的樣式上保留了一些細節,馬蹄袖,披領,旗頭就是所謂的滿族服飾了。清朝漢人滿人其它少數民族穿的並沒有什麼區別,不過是細節不同罷了。明朝之前56個民族大部分民族他們的服飾都是交領都漢化了但是保留了一些細節,到了明末又是一次漢化。所以漢服並沒有滿化,反而是滿族服飾漢化了不光是滿族,其它一些民族也是穿著清朝流行的服飾戴著自己民族的頭飾和帽子,清朝流行的長衫少個袖子就是藏袍了。旗袍是立領漢女裝去掉琵琶袖改為直袖,腰部收腰,高開衩,立體裁剪形成旗袍。漢女裝就是明朝弧形立領廠字襟的女長襖女長衫。

㈨ 56個民族服飾特點

苗族:苗族分布較廣,支系眾多,服飾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婦女較典型的裝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過去以麻織土布為主,普遍使用獨具特色的蠟染、刺綉工藝。裙子則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飾的用料、顏色、款式、刺綉等方面,都極具民族風格。配飾以頭、頸、胸及手等部位的銀飾為多見,苗族的銀飾在各民族首飾中首屈一指。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充分顯示了苗族的聰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布衣族:布依族男子上穿對襟或大襟的短衣,下著長褲,也有穿長衫長褲,纏青色或花格頭巾。色調以青藍色或白色為主。婦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著長褲。衣襟、袖口等處鑲彩色花邊,褲腳處也鑲著花邊,頭纏青色或花格頭巾,或將白色印花頭帕搭在頭上,青年女子的胸前還掛著綉有漂亮花紋圖案的圍腰。布依族婦女喜歡佩戴銀質手鐲、耳環、項圈、足蹬尖鼻綉花鞋,布依族服飾整體色調淡雅樸素,與自然界保持著天然的和諧。
侗族: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對襟、左衽和右衽三種,下著長褲,裹綁腿。纏頭布為三米長的亮布,兩斷用紅綠絲線綉著一排鋸齒形的圖案。盛裝時戴「銀帽」,並佩戴其它銀質飾物。女子穿裙時,上身以開襟緊身衣相配,胸部圍青色刺綉的剪刀口狀的「兜領」,裹綁腿;穿褲時,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裝時,婦女多穿雞毛裙。也有穿右衽無領上衣,以銀珠為扣,環肩鑲邊,足蹬翹尖綉花鞋。侗族婦女喜歡佩帶銀花、銀帽、項圈、手鐲等銀質飾物。侗族的衣料多為自織自染的「侗布」,有粗紗、細紗之分。侗族婦女擅長刺綉,手工技藝精湛。
瑤族:瑤族各支系服飾存在較大差異,男子服裝以青藍色為基本色調,以對襟、斜襟、琵琶襟短衣為主,也有的穿交領長衫,配長短不一的褲子,扎頭巾、打綁腿,朴實無華。婦女服飾有穿大襟上衣,束腰著褲的;有穿圓領短衣,下著百褶裙的;還有穿長衫配褲的。瑤族服飾的挑花構圖風格獨特,整幅圖案均為幾何紋。瑤族頭飾特點更為突出,有「龍盤」形、「A」字形、「飛燕」形等。瑤族染織業發達,服裝均用自染土布製作,有一套完整的藍靛印染技術。色彩常用紅、綠、黃、白黑五種,服飾製作採用挑花、刺綉、織錦、蠟染等工藝。
白族: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頭,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褲子都喜歡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淺綠、淺藍等色。白族婦女常將色彩艷麗的圖案綉在掛包、裹背、腰帶、包頭布、鞋等飾物上。淡雅朴實,色調和諧,審美境界高雅。大理的白族男子身著白色對襟上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頭纏白色或藍色頭帕,肩掛手綉掛包。婦女多穿白色或穿淺藍色右衽上衣,下著白色或淺藍色寬褲,腰系綉花或綴有綉花飄帶的短圍裙,足蹬綉花鞋。
京族:京族服裝服飾特點鮮明,簡便飄逸。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長衣,坦胸束腰,衣袖較窄。婦女則內掛菱形遮胸布,外穿無領、對襟短上衣,衣身較緊,衣袖很窄,下著寬腿長褲,多為黑色或褐色。外出時,外套淡色旗袍式長外衣,衣袖仍然很窄。婦女染黑齒、結"砧板髻"的習俗依然存在於少數婦女當中。京族最有特色的裝飾是他們的斗笠。
壯族:壯族男子多穿對襟的上衣,紐扣以布結之。胸前縫一個小兜,與腹部的兩個大兜相配,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下短而寬大,有的纏綁腿;扎綉有花紋的頭巾。婦女穿藏青色或深藍色矮領、右衽上衣,衣領、袖口、襟邊都綉有彩色的花邊;下著黑色寬肥的褲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綉,下有彩色布貼,色彩絢爛耀眼。扎布貼、刺綉的圍腰,戴綉有花紋圖案的黑色頭巾。節日或趕墟歌場穿綉花鞋。披戴綉花墊肩。婦女的發式各地有所不同。壯族服飾一般都用自織的土布製成。
黎族:黎族男子一般穿對襟無領上衣和長褲,纏頭巾插雉翎。婦女服飾有地區差異,有些穿黑色圓領貫頭衣,衣服的飾物很多,領口用白綠兩色珠串連成三條套邊,袖口和下擺以貝紋、人紋、動植物紋等裝飾,前後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圖案。下穿緊身超短筒裙,花色艷麗。有些身著黑、蘭色平領上衣,袖口上綉白色花紋,後背有一道橫條花紋,下著色彩艷麗的花筒裙,裙的合口褶設在前面,盛裝時頭插銀釵,頸戴銀鏈、銀項圈,胸掛珠鈴,手戴銀圈。頭系黑布頭巾。黎族婦女擅長紡織。黎錦、筒裙等衣物,色彩斑斕,圖案新穎,質地細膩,經磨耐用。
僳僳族:僳僳族男子一般上穿或長或短的麻布衫,下著及膝黑褲,頭戴黑色包頭,身背革制箭包和砍刀,左耳戴珊瑚耳墜。德宏僳僳族男子佩戴長刀,頸戴貝殼頸圈,身背手工縫制綴有紅綠色小絨球的花包,穿白色護腿。女子多穿長百褶裙,也有穿黑色長褲,系圍裙,用青布包頭,身背手工縫制的掛包,頭戴白色硨磲片和紅白珊瑚珠子串成的「噢樂」,有的絢麗多彩,有的典雅大方,極有特色.(註:硨磲音為車渠,一種蛤)
佤族:佤族服飾有地區差異,西盟的男子一般穿黑、青色無領短款上衣,下著黑色或青色的大襠寬筒褲,剪發,用黑、青、白、紅色的布包頭,喜歡戴銀鐲,佩竹飾,出門肩挎長刀、掛包。女子多穿貫頭、V形領緊身無袖短衣,下穿紅、黑色橫條紋的筒裙,披發,佩戴銀、竹、藤製的飾物,喜歡用竹或藤做成圈狀飾物裝飾在頸、腰、臂、腿等處。男女老少都喜歡佩用極具民族特色的佤族掛包,男女青年還用作愛情的信物。服飾原料多為自製棉、麻土布,染成紅、黃、藍、黑、褐等色,配上各種色線,織出各種各樣美麗的圖案。
畲族:畲族男子過去一般穿著色麻布圓領、大襟短衣、長褲。冬天套沒有褲腰的棉套褲。老年男子扎黑布頭巾,外罩背褡。結婚禮服為青色長衫,祭祖時則穿紅色長衫。婦女服飾因居住地區不同,款式各異。畲族婦女服飾以象徵萬事如意的「鳳凰裝」最具特色,即在服飾和圍裙上刺綉著各種彩色花紋,鑲金絲銀線;高高盤起的頭髻扎著紅頭繩;全身佩掛叮叮作響的銀器。畲族對自然之色蘭色和綠色具有特殊的愛好。除此,紅、黃、黑也是畲族婦女服飾常用的顏色。服飾條紋圖案排列有序,層次分明,衣領上常綉一些水紅、黃色的花紋。
高山族:高山族服飾沒有明顯的季節性差異,但有地區差異。台灣南部的男子穿對襟長袖上衣,外套坎肩式短褂,系寬腰帶,垂其兩端的作為前裙。衣袖、領、腰及下擺都鑲上彩色花邊,用黑布纏頭。經常戴藤盔或木盔。女子服飾分為短衣長裙、長衣下裳和裸露式三種款式。有的身穿對襟長袖短衣,下著長裙,胸前掛一塊斜方胸衣;有的上身只穿一個背心,下身橫圍一塊腰布,冬天用一塊方布自左肩圍裹其身,頭戴木製八角頭盔。高山族男女都喜歡佩戴飾物,如貝料、獸牙、羽毛、獸皮、花卉、錢幣、竹管等,全身上下被裝點得五光十色。婦女刺綉享有盛名。
水族:水族男子過去多穿對襟上衣,戴馬尾帽或遮陽帽。現多穿大襟長衫,長褲,青布包頭,穿草鞋或布鞋。婦女過去多穿圓領寬袖的對襟上衣,飾以銀扣、下配百褶裙,打綁腿,穿翹尖綉花鞋。現在多穿圓領大襟藍色的寬大半長衫、長褲,系青色綉花圍腰,綰發,頭纏青布或白布帕,穿綉花鞋,盛裝時戴各種銀飾。水族的紡織和印染技術有相當高的水平。聞名遐邇的「水家布」,質地細膩,紡織均勻,染工技藝純熟,洗、磨都不褪色。布的紋樣有平紋、人字紋、斜紋、方格紋等多種紋樣。「豆漿印染」是水族七百年前發明的工序復雜的獨特技藝。
東鄉族:東鄉族男子多穿寬大長袍,束腰帶,掛腰刀、煙荷包等。婦女多穿綉花衣服,式樣為圓領、大襟、寬袖。下穿套褲,褲筒後面開小衩,褲筒、褲腳有鑲或綉的花邊,穿用時,用飄帶扎住褲腳。喜慶節日則身穿綉花裙,足蹬綉花鞋。男子戴平頂無檐白、黑軟帽。婦女在家戴綉著花紋的便帽,外出時戴絲綢蓋頭。蓋頭的顏色因人的身份不同而有別,少女和新婚者戴綠色,結婚一年後及中年婦女戴黑色,老年婦女戴白色。戴蓋頭時只露面孔,全部頭發都須遮住。婦女的首飾以銀耳環、銀手鐲、瑪瑙珠子為主。
納西族:納西族過去是以自織的麻布或粗布為衣料,青壯年喜穿白色,老年人喜歡黑色,以表現其二元對立的宇宙觀。現在婦女服飾在保留傳統特色的基礎上演變和發展。永寧的納西族女子喜歡穿紅、藍、紫色且用彩色布鑲邊、釘雙排扣子的上衣,淺藍或白色衫里的雙層百褶長裙,用絲線綉五彩花邊。腰束紅、黃色綵帶,腳穿青布綉花鞋。納西族最具特色的服飾是婦女的「七星披肩」,它是民族心理的深層結構的體現,蘊含著納西族豐富的歷史和思想內涵。
景頗族:景頗族崇尚黑色,男女服飾、包頭都習慣用黑色的。男子穿黑色的對襟短衣,老年人裹黑色的包頭。褲子的款式為短而寬的褲筒。青年人一般用白布包頭。男子外出掛長刀或扛火槍,體現了景頗族尚武的習俗。婦女的上衣一般為對襟或左襟的黑色短衣,上面綴滿銀泡和芝麻鈴。下穿筒裙,裹毛織的護腿,筒裙的花色非常鮮艷,喜歡佩銀制物。過去景頗族男女都跣足。
藏族:藏族的服飾在藏族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農區男子一般穿黑白氆氌或嗶嘰藏袍,衣褲套穿在白襯衣上,外束色布或綢子的腰帶;婦女藏袍的用料同男裝,冬袍有袖,夏袍無袖,內襯各色綢衫,腰前圍一塊毛織的彩色橫條「幫典」,風格獨特。牧區男子多穿肥大袖寬的皮袍,大襟、袖口、底邊等處都鑲著平絨或毛呢,外束腰帶;婦女也穿皮袍,皮袍以「圍裙」料和紅、藍、綠色呢鑲寬邊,美觀漂亮。藏靴主要有「松巴鞋」和"嘎洛鞋」。藏族男女的頭、手、胸、腰上都喜歡佩戴用珠寶、金、銀、銅、玉、象牙等製作的精美首飾。
土族:土族男子現在冬天穿斜襟光板皮襖和羊毛褐衫,其它季節穿小領、斜襟長袍或白色高領短褂,外套黑色或紫色的大襟坎肩,下穿長褲,系腰帶、圍肚。頭戴白氈帽,腳穿綉花布鞋。男服習慣綉花,鑲黑、紅邊飾。婦女服飾五彩斑斕。坎肩多以黑、紫或鑲邊的藍色衣料縫制,腰系花紋綵帶。下穿緋紅色鑲白邊的百褶裙,套鑲白布褲筒,未婚婦女著紅色,已婚婦女穿藍色或黑色。足蹬彩雲綉花長筒鞋。姑娘梳根發辮,已婚婦女梳雙辮,末梢綴珊瑚、松石,外面戴織錦氈帽。土族婦女的傳統頭飾最講究的是用五色瓷珠把銀耳環串在一起,長長地垂在胸前。婦女的傳統手工藝為刺綉、盤線。
滿族:滿族過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的是旗袍。滿族婦女的旗袍最初是長馬甲形,後演變成寬腰直筒式,長至腳面。領、襟、袖的邊緣鑲上寬邊作為裝飾。坎肩是滿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製作精緻,不僅鑲上各色花邊,而且還綉有花卉圖案。頭飾是滿族服飾的突出特點。過去男子留長發、結辮。而婦女的發型則富於變化,不僅留發、結辮,還綰或髻等。滿族把深絳色看作福色,倍加寵愛。另外還崇尚白色,常用作鑲邊的飾物。滿族婦女擅長刺綉,服飾的衣襟、鞋面、荷包及枕頭上,到處都可看到龍鳳、鶴鹿、花草等吉祥圖案
羌族:羌族的傳統服飾為男女皆穿麻布長衫、羊皮坎肩,包頭帕,束腰帶,裹綁腿。羊皮坎肩兩面穿用,晴天毛朝內,雨天毛朝外,防寒遮雨。男子長衫過膝,梳辮包帕,腰帶和綁腿多用麻布或羊毛織成,一般穿草鞋、布鞋或牛皮靴。喜歡在腰帶上佩掛鑲嵌著珊瑚的火鐮和刀。女子衫長及踝,領鑲梅花形銀飾,襟邊、袖口、領邊等處都綉有花邊,腰束綉花圍裙與飄帶,腰帶上也綉著花紋圖案。婦女包帕有一定的講究,姑娘梳辮盤頭,包綉花頭帕。已婚婦女梳髻,再包綉花頭帕。腳穿雲雲鞋。喜歡佩戴銀簪、耳環、耳墜、領花、銀牌、手鐲、戒指等飾物。羌族婦女挑花刺綉久負盛名。
布朗族:布朗族過去男子穿花上衣,系青綠小條繩腰帶,膝下系黑藤,裹紅布包頭。婦女上穿花衣,下著筒裙,崇尚黑、藍色,發式為挽髻於腦後,戴青綠珠,飾海貝、戴垂至肩部的大耳環。現代布朗族服飾與早期服飾有了很大差異。男子上著圓領對襟長袖的青布衣,下穿寬腳長褲。男子頭飾因年齡不同而有所差異。布朗族很早就會用藍靛染布,用「梅樹」皮、「黃花」根作原料,經過一定加工程序,分別染成經久不褪的紅、黃色,極具大自然的風韻。服飾的用料多為自織的土布,輔以必不可少的刺綉。
撒拉族:撒拉族男子多穿白襯衫、黑坎肩,束腰帶,著長褲、穿「洛提」或布鞋,頭戴黑色或白色的圓頂帽。腰帶多為紅、綠色,長褲則多為黑、藍色。冬季,男子穿光板羊皮襖或羊毛褐衫,富有者則在外面掛上布或毛料面。婦女穿各種顏色和質料的短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著長褲,穿綉花布鞋。撒拉族婦女喜歡戴金、銀戒指,玉石、銅或銀制的手鐲,銀耳環等首飾。姑娘從小就開始戴頭巾,少婦戴綠色蓋頭,中年婦女戴黑色蓋頭,老年婦女則戴白色蓋頭.
毛南族:毛南族男子以前有著唐裝的,也有穿琵琶襟上衣的。婦女則穿右襟上衣,寬腳滾邊褲。上衣的襟邊及袖口有三道鑲邊,一寬兩窄,十分別致。毛南族衣料多為青、藍色,以銀質的手鐲、項圈、麒麟等裝扮,藍白分明,格外清秀。小姑娘系一塊綉著精美花紋的長方形圍腰,更顯得婀娜多姿。「頂卡花」(花竹帽)是毛南族手工產品中的精品,毛南族婦女視為精美、珍貴的裝飾品,帽頂編幾十個蜂窩眼,內襯以油紙及花布,使蜂窩眼與周圍花紋相映襯,極其美觀。防雨防曬,美化容顏,兼具實用與裝飾兩種功效。
仡佬族:仡佬族,現有4 3 7 9 9 7人。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其餘少數散居在雲南、廣西地區。仡佬族聚居區地處黔北,在貴州與四川交界處,是雲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年降雨量居全國平均數之首,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和動植物資源,適合於農業與多種經營的發展。仡佬族歷史悠久,商周至西漢時期的「百濮」,東漢至南北朝時代的「濮」、「僚」,都與其先祖有淵源關系。「仡僚」、「葛僚」、「(亻革)僚」、「仡佬」是隋唐以後各個時期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以後,正式定名為仡佬族。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語族語支的歸屬,學術界尚未定論。仡佬族沒有本民族文字,以漢字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數老年人通仡佬語。
錫伯族:錫伯族男子服飾是大襟長袍或對襟短衫。長袍的樣式是大襟右衽,左右兩邊開衩,喜歡青、藍、棕色,腰系青布帶。婦女的長袍式樣與男子相同,但領、袖、大襟等處鑲有花邊,還喜歡穿紅、綠、粉等色的腰部和下擺處多褶的連衣裙,外套短坎肩。新娘的婚禮服飾特別講究,面料質地優良、色澤鮮艷,製作精緻考究。並佩戴額箍、簪子、鬢釵、絹花等首飾。男子戴圓頂帽,婦女則喜歡戴各色頭巾,老年婦女一般用青色或白色的頭巾包頭,冬季戴青色棉帽。男穿厚底鞋,女穿綉花鞋。刺綉是錫伯族婦女必備的技能,擅長將花鳥魚蟲等圖案綉在服飾及生活用品上。
阿昌族:阿昌族男子一般穿對襟上衣,黑色長褲,出門喜歡背「筒帕」和「戶撒刀」。男子包頭和婦女衣飾都有著婚否的區別。未婚婦女一般穿短衣、長褲,將辮發盤於頭頂。已婚婦女一般穿短衣,及膝筒裙,束髻,並用黑布或藍布纏成高達尺許的包頭,戴各種銀飾。也有穿對襟窄袖衫的裙子的。青年婦女的銀質裝飾非常多,有的在胸襟上釘四顆銀紐扣,掛銀鏈,拴銀盒,還在銀盒內裝著石灰、檳榔等物。阿昌族男女均喜歡把鮮花插在頭上。
基諾族:基諾族的服飾具有古樸素雅的風格。男子一般穿白色圓領無扣的對襟上衣,及膝的寬筒褲,裹綁腿,用長布包頭,戴著花紋的竹木或銀制的耳環。婦女穿圓領無扣短上衣,鑲七色紋飾,內襯緊身衣或戴菱形刺綉胸兜。下著前面開合式的短裙,裹綁腿,頭戴披風形的尖頂帽。基諾族的服飾原料多為棉麻混紡的土布,顏色以原色為主,其間點綴黑紅色條。織布技術原始簡易,織出來的布不潤滑、無光澤,但卻結實耐用,深受基諾族的喜愛。
怒族:怒族服飾的風格古樸典雅,男子的傳統服飾為交領長衫,及膝長褲,穿時前襟上提,束腰帶,紮成袋狀,以便裝物。蓄發,並用青布或白布包頭。裹麻布綁腿。婦女則穿右開襟上衣,長及腳踝的裙子,套黑色或紅色的坎肩。年青姑娘喜歡在裙外系有彩色花邊的圍腰,已婚婦女衣裙上都綉有花邊。婦女頭部及胸部多用珊瑚、瑪瑙、貝殼、料珠、成串銀幣裝飾,戴鋼質大耳環垂於肩部。男女都喜歡用紅藤作纏頭和腰箍。貢山一帶婦女喜用精緻的竹管穿耳,體現其獨特審美觀。
回族:由於散居的原因,使回族在服飾上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就是禮拜帽,一般是用白布製做,式樣為無檐小圓矛,也有戴黑色的,最初是作禮拜時戴,現在以成為民族標志,平日也隨處可見。回族婦女習慣戴披肩蓋頭,只把臉露在外面,根據年齡的不同,選用的顏色有所不同,姑娘用綠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
蒙古族:蒙古族服飾包括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春秋季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較寬大,盡顯奔放豪邁。女袍則比較緊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條和健美。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則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蒙古族鍾愛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
鄂溫克族:鄂溫克族服飾的原料過去主要為獸皮,服裝樣式主要有大毛上衣、短皮上衣、羔皮襖、皮褲、皮套褲、皮靴等。大毛上衣斜對襟、衣袖肥大,束長腰帶。短皮上衣、羔皮襖,是婚嫁或節日禮服。無論男女衣服,衣邊、衣領等處都有用布或羔皮製作的裝飾品鑲邊,穿用時束上腰帶。喜愛藍、黑色的衣服。皮套褲製作講究,外面綉著各種花紋,既美觀大方,又防寒耐磨,天冷時穿在皮褲的外面。男子夏戴布制單帽,冬戴圓錐形皮帽,頂端綴有紅纓穗。鄂溫克族婦女普遍戴耳環、手鐲、戒指,或鑲飾珊瑚、瑪瑙。已婚婦女還要戴上套筒、銀牌、銀圈等。
德昂族:德昂族男子一般穿黑色的大襟上衣,寬而短的褲子,戴黑布或白布頭巾,兩端掛有綵球。婦女服飾有地域和支系的區別。通常分為衣褲式或衣裙式兩種。稱為「別列」支系的婦女上穿對襟上衣,下著及踝長的紅色條紋筒裙,佩戴耳墜,耳筒和銀項圈。稱為「梁」的支系的筒裙則是藍、紅等條紋。德昂族服飾最醒目的是婦女身上的腰箍和彩色艷麗的小絨球。
保安族:保安族男子平時穿白布衫,青布坎肩,黑、藍、灰色長褲,頭戴布制黑、白色圓頂小帽;喜慶節日喜歡穿翻領、大襟、鑲邊的黑色條絨長袍,腰束15尺長的彩色長帶,頭戴禮帽,足蹬牛皮長筒靴;冬天穿褐色翻領皮襖。婦女穿大襟襖、坎肩,多以燈芯絨為原料,喜紫紅色、綠色等艷麗的色彩,並鑲有花邊;一般要戴蓋頭,姑娘戴綠的,少婦戴黑的,老婦戴白的;少女平日梳長辮,戴彩色紗巾,節日戴紅、綠色禮帽。保安腰刀是保安族引以為自豪的手工藝品,也是最具特色的佩飾,同時還是表達男女愛情的信物和饋贈親友的禮品。其工藝精巧,外形美觀,鋒利耐用。
哈尼族:哈尼族崇尚黑色,擅長用藍靛染布,男子穿對襟上衣和長褲,用青布或白布包頭。女子因地域不同而有明顯差異。紅河等地婦女上穿右襟圓領上衣,下著長褲;墨江等地婦女上衣外套一披肩。下穿及膝短褲,打綁腿;版納和瀾滄一帶婦女穿短裙,打護腳,也有著長筒裙或褶裙的。盛行銀飾,無論紐扣、耳環、項圈、手鐲和胸飾,皆用銀制。衣襟、袖口、褲腳、腰帶等服飾上,多有鑲嵌的彩色花邊和刺綉的花紋圖案。
漢族:漢族有1042482187人,佔中國人口的92%。分布在全國各地.漢族是秦漢之際在夏、商、周人融匯為華夏族體基礎上逐步形成的。以農業為主,部分從事現代工業、手工業和商業,創造了高度繁榮的物質與精神文明。漢族有北方、吳、湘、贛、閩、粵、客家七大方言,語音差別大。方塊漢字是統一的書面語言。漢族文物典籍浩繁,科技文化發達,在政治、軍事、哲學、經濟、史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各個領域名人濟濟,造詣博大精深。漢族以大米、麵粉為主食,喜吃蔬菜和肉類,烹調技術考究。住房依地區而不同,木樑立架承重,座北朝南,門樓影壁,斗拱飛檐是其民居的基本特徵。
獨龍族:獨龍族男子過去用一方毯批於背後、由左至右掖,拉向胸前系結,下身穿短褲,惟遮掩臀股前後。女子用兩方長布,從肩部斜披至膝,左右圍向前方。男女皆散發,前齊眉、後齊肩,左右皆蓋耳尖。兩耳或戴環或插精製的竹筒。現在獨龍族普遍穿上了布料的衣裝,但仍在衣外披覆條紋線毯。獨龍族的佩飾頗具特色,男女均喜歡把藤條染成紅色作為手鐲和腰環飾物。男子出門必佩砍刀、弩弓和箭包;婦女頭披大花毛巾,項戴料珠。獨龍族紡織手藝較發達,所織麻布線毯質地優良,色彩協調,特色鮮明。
朝鮮族:朝鮮族男子通常穿短款上衣,斜襟、左衽,寬型袖筒,下身穿寬腿、肥腰、大襠的長褲。外出時喜歡穿斜襟長袍,無紐扣,以長布帶打結。過去習慣戴笠,現在青年男子戴鴨舌帽,中老年人戴氈帽。兒童上衣的袖筒多用色彩斑斕的「七色緞」做料,就像彩虹在身上飄逸。女服則為短衣長裙,朝鮮族叫「則」和「契瑪」。喜歡選用黃、白、粉紅色衣料。朝鮮族的鞋從木屐、草履到草鞋、麻鞋,直至近代男子寬大的長方形膠鞋、婦女鞋頭尖面蹺起的船形膠鞋,無布別具一格。
赫哲族:魚皮衣是赫哲族的重要標志。用胖頭、鮭、鯇、鯉魚等皮製成衣褲、靰鞡、腰帶、綳腿、圍裙、手套、口袋等。赫哲族男女喜歡穿大襟長袍,外套坎肩或短褂。男子的褲子多用懷頭或哲羅、狗魚皮製成,腰上端為斜口。婦女的褲子多為齊口並鑲有或綉有各種花邊。男女都穿魚皮靰鞡,以適應狩獵或捕魚。製做魚皮服飾,先將魚皮剝下曬干,然後用特製的熟皮工具反復捶打、揉搓,直至柔軟,再用各色野花染成彩色。赫哲族的魚皮服飾不僅面料為魚皮,連縫衣服的線也用魚皮線。魚皮服飾具有抗寒、抗濕、耐磨、防水、美觀等特性(註:靰鞡音同兀拉,亦做烏拉)
門巴族:門巴族服飾有地區差異,門隅地區的男女皆穿藏式的赭色氆氌長袍,束腰帶。戴褐色小圓帽,帽邊鑲桔黃色,前邊留一個精巧醒目的小缺口,具有民族特色。腳穿筒靴,靴筒用紅、黑兩色氆氌縫制,靴底為牛皮軟底。婦女還在袍外加系白色圓筒圍裙,背披小牛皮或山羊皮。墨脫地區男女都喜歡穿棉麻製成的衣服,有長、短兩種款式的白色上衣。男子留長發,佩帶耳環和腰刀。婦女穿花色裙子,發辮盤於頭頂,並以紅、黃、綠等彩色的線裝飾。門巴族婦女擅長紡毛線、織氆氌和腰帶,門巴族婦女喜歡佩帶嵌有珊瑚、綠松石等寶石的銀手鐲、耳環、戒指、項鏈,胸前還掛著護身盒"呷烏"。
珞巴族:珞巴族服飾獨具特色。男子一般穿藏式氆氌長袍,外套黑色羊毛坎肩,長及腹部,為套頭式。背上披一塊野牛皮,用皮條系在肩膀上。頭戴熊皮圓盔和藤條圓盔,帽檐套著帶毛的熊皮圈,毛向四周伸張,帽後一塊長方形的狗熊皮垂於後背,以防箭射、刀砍。平日外出,身上總是佩掛著弓箭、腰刀、銅銀手鐲、竹管耳環、各色串珠。婦女一般穿無領窄袖對襟上衣,以麻布為原料。下身圍緊身筒裙,裙長略過膝部,用帶子扎緊裹腿。佩帶銅和銀的手鐲、戒指、藍白兩種顏色的項珠,腰部周圍還綴有很多海貝串成的圓球。男女都赤腳、蓄發,頭發後面披散,額前齊眉。
哈薩克族:哈薩克族是以草原游牧文化為特徵的民族,服裝要便於騎乘。男子主要有皮大衣、皮褲、襯衣、長褲、坎肩、袷袢等。皮褲肥大,主要是冬季穿用。襯衣、長褲多選用白布為原料製作而成,襯衣採用套頭式,青年男子還喜歡在衣領處綉有花紋圖案,五顏六色,十分漂亮。婦女多穿以綢緞、花布、毛紡織品縫制的連衣裙,喜歡選用紅、綠、淡藍色。姑娘和少婦的連衣裙,袖子綉花、下擺縫花邊,十分艷麗。婦女的帽子、頭巾頗為講究。哈薩克傳統的手工藝術是頗具盛名的刺綉,手法有挑、貼、補、鉤、刺等,各種美麗圖案處處可見,顏色五彩斑斕。
塔塔爾族:塔塔爾族的傳統服飾,男子一般多穿套頭、寬袖、綉花邊的白襯衣,外加齊腰的黑色坎肩或黑色對襟、無扣的上衣,下配黑色窄腿長褲。農、牧民喜歡扎腰帶,行動起來比較方便。冬季穿皮棉大衣。婦女多穿寬大荷葉邊的連衣裙,顏色以黃、白、紫紅色居多。外套西服上衣或深色坎肩。男子喜歡戴綉花小帽和圓形平頂絲絨花帽冬季戴黑色羔皮帽,帽檐上卷。婦女戴嵌珠小花帽外面往往還加披頭巾。特別喜歡佩戴耳環、手鐲、戒指、項鏈等首飾。男女皆穿皮鞋或長筒皮靴。牧區婦女喜歡把銀質或鎳質的貨幣釘在衣服上。
烏孜別克族:烏孜別克族男子夏季喜歡穿綢制的套頭短袖襯衣,襯衣的領口、袖口和前襟開口用紅、綠、藍相間的絲絨綉成各種美麗的彩色圖案花邊。春秋兩季,穿長過膝蓋的長袷袢,腰束綢緞或棉布製成的三角形綉花腰帶。冬天穿毛衣、毛褲、羊皮襖等。婦女夏天穿絲綢襯衣、連衣裙等,老年婦女穿的連衣裙一般褶多且寬大,顏色單調。青年婦子穿的連衣裙色彩艷麗,胸前綉有各式各樣的花紋和圖案,並綴上五彩珠和亮片。婦女穿的冬裝除毛衣、毛褲、呢子大衣之外,一般喜歡穿狐皮、裘皮大衣,更顯得氣質高雅,雍榮華貴。烏孜別克族男女一年四季都要戴「朵皮」帽子。

㈩ 旗袍是哪個民族

滿族女子所謂的民族服飾不包括旗袍,也不是正統的民族服飾,而且旗袍只是女性服飾,不能算民族服飾,因為沒有男性服飾不能稱之為民族服飾,而且如果是男女對稱的一整套多件多樣式的結合體,才能夠稱之為單一的民族服飾,有鑒於旗袍是上海灘文化的產物,或者是民國時期的產物,起碼北洋時期不穿旗袍,而是馬褂(此馬褂非彼馬褂,清朝皇帝賜的馬褂和北洋馬褂不同),至於為什麼叫旗袍,而不是叫漢袍,滿袍,蒙袍藏袍,我也不知道,當然此旗非八旗非新中國的行政區劃單位,而是旗幟代表性的意思!很明顯了,旗袍誕生於20世紀的上海灘而不是秦淮河畔風月場所,也不來源於戲台戲場,而是舞廳風月場,可想而知,一種街巷胡同和風月場所,闊太大小姐穿的職業裝和標准時代裝束,當然不能夠成為滿族和漢族的民族服飾,而是屬於近現代創造的一種潮流時尚服飾,而不是民族意識形態特徵層面的民族代表性的文化符號服飾

與回民穿旗袍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追捕杜丘風衣 瀏覽:10
大地黃褲子怎麼搭配 瀏覽:442
針織外套配什麼鞋子男 瀏覽:322
手套的顏色怎麼塗 瀏覽:250
男士衣加襯衫 瀏覽:369
經典板鞋配什麼褲子 瀏覽:174
五菱征程空調皮帶怎麼裝 瀏覽:12
京東有哪些知名牛仔褲品牌 瀏覽:97
極速前進中范冰冰帽子 瀏覽:84
寧波哪裡有襯衫定製 瀏覽:31
機場安檢外套 瀏覽:500
黑色半身裙子配什麼顏色的衣 瀏覽:264
深綠羽絨服搭配男 瀏覽:522
安踏外套怎麼洗 瀏覽:593
紅色呢大衣配帽子 瀏覽:71
矮個子長羽絨服如何穿內搭 瀏覽:910
粉色八分袖羊絨外套穿搭 瀏覽:199
半身針織裙搭配短外套 瀏覽:839
塗抹上焗油膏後用什麼帽子 瀏覽:619
印花品牌襯衫價格圖片精選 瀏覽: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