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女裝百科 > 江陰旗袍美篇

江陰旗袍美篇

發布時間:2021-06-03 00:30:49

『壹』 形容「穿旗袍」的美的詩句有哪些

1、一襲青衣,染就一樹芳華,兩袖月光,訴說絕世風雅。

出自《文學作品》,作者:月色靜好。

意思:穿著青色衣衫的人,映襯著滿樹的碧綠。寬大飄逸的兩袖,是絕代的優雅美人啊。形容絕代風華,遺世而獨立,不染纖塵。

5、腰瘦襯裙袍,袍裙襯瘦腰。

出自《醉美旗袍美人》,作者:吳雨謙。

意思:腰身很小的人襯得旗袍很美,反過來,旗袍也稱的腰身很小。因為旗袍尤其能掩蓋掉中國女人腰長、胸部不太豐滿等身材缺陷,更能突出中國女性特有的風情與魅力。

『貳』 推薦幾部懸疑類型的國產電視劇

旗袍就不錯!!

電視劇 《旗袍》
概述
劇名:旗袍
電視劇 《旗袍》
地區:內地
類型:劇情 愛情
集數:47集
導演:李舒
演員:
馬 蘇 飾演 關萍露
王志文 飾演 丁默群
李幼斌 飾演 錢鵬飛
申軍誼 飾演 武田將軍
祖 峰 飾演 趙世傑
劉佩琦 飾演 關萍露父
王曉迪 飾演 林 爽
蔣林靜 飾演 中野雲子
史蘭芽 飾演 尚小蘭
日寇鐵蹄踏進中華,瀘溝橋事變、上海淪陷、南京大屠殺……中華大地滿目瘡痍。血雨腥風中熱血青年們攜起手來,為家國為民族甘願灑熱血。關露萍就在這個特定的年代成長起來,從懵懂的愛國青年,成長為冷靜、干練、成熟的中共地下諜報人員。
她是有著良好潛質的演員,一名優秀的專欄作家。她有著知性的美麗,身材曼妙,酷愛旗袍,曾經一度成為滬上名媛,但是她的生活和感情卻一團亂麻。
她是一名女版的潛伏者,代號「旗袍」。她必須承受孤獨、誤解和打壓,自從參加地下黨組織後,在殘酷戰斗中面對陷阱、陰謀、謀殺,憑著堅強信念和過人心智,迅速成長為諜戰精英。
她是一名公認的漢奸,但是卻是最最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為此,她必須忍辱受重,背負罵名和遭受欺凌,在逆境中前行。
她是一名情感缺失者,奉命愛上不愛的男人,還要被所愛的男人所痛恨,找到了真愛卻沒有圓滿結果。她的身份有口難辯,每一次執行任務,幾乎都要經受巨大的精神煎熬。
她犧牲的時候,留下的僅有衣櫃里一襲襲寂寞的旗袍……
舊上海風情、滬上名媛風采、汪偽特務機關和日本特務機關的兇殘陰險、我地下組織在逆境中的奮戰過程、情報戰中的鬥智斗勇、一名女諜報人員的成長史,一一展現……
掀開「七十六號」魔窟面紗,解讀一代才女生命歷程。集諜戰、情感、傳奇眾多元素與一身……
淞滬會戰後,上海淪陷。民眾生活在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下,黃浦江畔滿目蒼痍,一些年輕學生狂熱投身於反侵略革命浪潮中,一部分人犧牲了,一部分人在斗爭中迅速成長起來。本片講述的就是那個年代的年輕人為革命理想而奮斗不息的故事。

好看的!!!!!!!!!!!!!!!!!!!!!!!!!!!!!!!!!!!!!!!!!!!!!!!!!!!!!!!!!!!!!!!!!!!!!!!!!!!!!!!!!!!!!!!!!!!!!!!

『叄』 有沒有量身定做旗袍經驗的美女,求教求大神幫助

而且旗袍是很講究合身的,大了小了穿的都不好看我也在為這事糾結lz你有啥進展通報通報啊,哈哈 查看原帖>>

『肆』 無錫或者江陰哪裡賣旗袍

只知道虎丘那邊有專門賣婚紗的幾條街
裡面都有賣旗袍的

『伍』 2011年最新諜戰電視劇。

《借槍》張嘉譯、羅海瓊
《旗袍》馬蘇、王志文、李幼斌
《風聲傳奇》廖凡
《風語》胡軍、郭曉冬
《黎明前的暗戰》孫興、杜雨露
《青盲》 陣容:於和偉、王麗坤、沙溢
《刀尖上行走》王志飛、梅婷
《戰火太陽山》吳健
《絞殺1943》陸玲,車永莉

『陸』 為什麼穿旗袍馬褂的人比穿漢服的多

看看吧

<a href="http://www.wenyi.com/culture/fushi/fsjs.htm" target="_blank">http://www.wenyi.com/culture/fushi/fsjs.htm</a>

<a href="http://tieba..com/f?kw=%BA%BA%B7%FE" target="_blank">http://tieba..com/f?kw=%BA%BA%B7%FE</a>

<a href="http://tieba..com/%BA%BA%B7%FE/tupian" target="_blank">http://tieba..com/%BA%BA%B7%FE/tupian</a>

<a href="http://ke..com/view/4514.htm" target="_blank">http://ke..com/view/4514.htm</a>

從三皇五帝到明朝這一段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被稱為漢服。漢服是漢民族傳承千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最能體現漢族特色的服裝,每個民族都有屬於特色的民族服裝,漢服體現了漢族的民族特色。從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幾千年時間里,漢民族憑借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漢民族自己獨特特色的服裝體系——漢服體系。博大精深、體系完備、悠久美麗的漢服,是中國不可多得的一大財富,是非常值得每一個炎黃子孫引以為自豪的。 客觀上的漢族人某些歷史階段的民族服裝例如漢化旗裝/旗袍/馬褂等絕對不可以被稱作「漢服」,因為它們與真正的漢服沒有正常的演變銜接過程。

【基本特點】

[編輯本段]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男裝的式樣:

「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傳下來的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大帶那種(秦漢服飾為代表),延續了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蒙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日本和服最常見的式樣便是如此。

自隋唐開始盛行的圓領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續了唐、五代、宋、蒙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宋太祖,明太祖所穿均是這個類型服飾。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場合穿的服飾就是這種漢服的變種。

女裝式樣相對稍多些,但基本式樣大體也只有兩種:

大襟右衽交領這種(同樣以秦漢服飾為代表)。

隋唐興起的大襟低胸這種,同秦漢深衣不同的是服飾分為上衣下裳,不再像深衣那樣衣裳連在一起。這兩種女服式樣對宋明時期以及日本朝鮮的民族服飾(女服)影響非常大。隋唐時期漢族婦女也穿過窄袖緊身翻領的胡服,但那些胡服基本是作為流行服飾來穿的(或者說是出於獵奇心理),並不是漢族傳統民族服飾。宋明時期漢族婦女也穿過一些別的式樣,但影響並不廣。

大家看到了秦漢唐宋明服飾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體部分相同。西漢的深衣和明朝的漢服基本式樣是相同的,只是在細枝末節上不同。共性是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其實象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那種漢服在唐朝時期漢人依然在穿,不過在以長安為中心的北方以圓領為主,而在吳越地區則兩者兼顧,宋明類似。日本和服就是在飛鳥奈良時期(中國唐朝時期)引進漢人服飾發展成為今天的日本和服。

漢族服飾的風格是怎樣的呢?如果我們把漢族同歐洲民族相比的話,我們會發覺二者在許多方面都呈現明顯的不同。漢族服飾幾千年來的總體風格是以清淡平易為主。漢族古代的袍服最能體現這一風格,這種袍服的主要特點是寬袍大袖,褒衣博帶,形制雖然簡單,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樣,神采殊異,可塑性很強。我們現在雖然不能見到這種服裝的千姿百態的原型,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漢代的帛畫和魏晉隋唐遺留下的一些人物畫中窺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簡單的漢裝大衣附著在不同體態的人物身上頓時具有了一種鮮活的生命力,線條柔美流暢,令人浮想聯翩。樸素平易的裝束反而給他們增添了一種天然的風韻。袍服充分體現了漢民族柔靜安逸和嫻雅超脫、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審美情趣。

(1)歷史性

剃發易服的暴力強制已經消失,漢服趨向於復興。

(2)傳承性

傳承性即漢服歷史具有傳承性。在這漫長的時間中,漢服歷史的發展一直遵循著代代相傳,世世相襲的特點,這體現了漢服歷史發展的傳承性。

(3)多樣性與同一性

多樣性與同一性是指漢服款式的多樣性與漢服型制(或樣式)的同一性。作為一個擁有千年歷史的事物,漢服從來就不是一種款式,「上衣下裳」,「深衣」,「襦裙」等豐富多彩的款式體現了作為一種悠久的民族服飾應有的多樣性。雖然漢服歷來款式豐富,但漢服的基本形制(或樣式)「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的特點卻是千古未便的,這就是漢服的同一性。同一性與多樣性的統一是漢服的一大特色。

(4)完備性

完備性是指漢服自身內部體系的完備性。經過千年的發展,漢服已經是一種成熟的服飾了,它不但內部種類豐富,工藝考究,而且漢服的配飾也非常繁多而豐富。

(5)相融性

相融性是指漢服與傳統文化的相融性,漢服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經被視為正宗傳統文化的象徵了,而且漢服本身就處處體現著傳統文化,漢服與傳統文化是和諧的一家。

【歷史發展】

[編輯本段]

漢服即漢族服飾的簡稱:主要是指清代以前,在文化發展和民族交融過程中形成的漢族服飾。

漢服作為一種獨立服飾體系,在歷史的傳承與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風貌,即已形成了鮮明的風格特色,並且明顯區別於我國其它民族,及世界任何一個民族的傳統服裝,更與現代服飾在制式風格上有著質的不同。

漢族服飾博大精深。因為其歷史悠久,應用地域廣泛,並在不斷的創新與融合中發展演變,使得對中國服飾研究較少的人難以把握,而作為一個大的服飾體系,不能僅以表象和簡單的制式來界定漢服,而應以其主導風格為界定標准。

所以漢服的界定標准可以用以下文字進行表述:「上溯炎黃,下至宋明,以漢族(先秦時則為華夏族)人民所穿著的服飾為基礎,並在此基礎上發展演變而成的一種明顯具有獨特風格的一系列服飾的集合。」

如此界定漢服—漢民族的傳統服飾,主要基於以下三點性質的考慮:

第一:漢服的民族性,即漢服是漢民族的服飾。而中國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裝不能稱為漢服。民族是個整體的概念,所以一個漢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裝,也不能稱其為漢族的傳統服飾。

第二:漢服發展的傳統性,而傳統又必須分為兩方面,即傳承性與統一性。漢服的傳承性表現在:漢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國上古黃帝時期,並一直保留風格傳承而不斷的發展演化。漢服的統一性表現在從黃帝時期到宋明,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在歷時近五千年的時間跨度,和數百萬平方公里的空間廣度上,所有漢族人的服飾在其主流中擁有的共同特點。即以右衽、大袖、深衣為典型代表。

第三:漢服發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強制下,漢人自覺自願的情況下,通常不易被人們明顯覺察到的自然的發展,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發展的常規規律。而漢服發展的自然性,更是一個民族傳統服裝的傳承性的基礎,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發展軌跡之下的正當發展演變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過一般的規律,向前追溯其源頭,也可以向後預測其發展方向。

以此界定下,中國古代,除了清裝外,只要是明末以前的漢人所穿的服裝,不論樣式、地域、融合、分化、發展,都可稱為漢服,而現代古戲裝,除清戲裝以外,雖然與古代有所區別,但也是依照傳統風格合理改制而來,所以也可以稱為漢服。而漢服,用肉眼是很容易將其與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包括滿裝、洋裝、現代裝)區分開的,現在這種漢服,又多被稱為「古裝(除清裝外)」。

清朝的服飾,向前追溯,來源於滿族的服飾,向後觀察,也非漢服傳統。所以雖然是漢人所穿,但不符合漢族傳統服飾的「傳統性」要素,所以不能劃入漢服范疇;而今天漢人所穿的服裝,其源流主要是來自西方,「唐裝」馬褂、旗袍等主要(要分清主次)源流來自滿族的傳統服裝,所以不能稱為:漢族的「傳統服裝」。即要分清,一個漢族人所穿的服裝和漢民族整體的傳統服裝之間的區別。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

在未有考古實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漢服最早的出現應該是殷商時期。

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殷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服飾制度逐漸形成。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特別是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響,諸侯國間的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上都開始有著明顯的不同。並創造深衣。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范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

1644年清軍入關後,以滿族為核心建立了半殖民,半奴隸制國家。為打擊、奴化廣大漢族人民,尤其是上層人士(士人)的民族精神,以保持滿族的統治地位。滿清統治者下令全國剃發易服,引起全國性的憤怒、不滿及武裝抵抗,隨後在滿清統治者進行的武力血腥鎮壓與屠殺下,漢服逐漸消亡。

非實物時期

在有現有考古實物支持的年代之前,一些古籍的觀點認為,漢族(及其先民)已有獨特的服裝體系了。

例如,《史記》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制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

有人認為(註:無充分的考古資料支援):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紹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黃帝時代冕冠出現,服飾制度逐漸形成。夏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逐漸完備。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特別是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響,諸侯國間的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上都開始有著明顯的不同。並創造深衣。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范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

實物時期

漢族的這一服飾制度自周代至明代,三千年來漢人服裝的基本特徵是沒有大的該變。一直三百多年的清初,這一服飾制度才崩潰。1644年明朝滅亡後,清在與南明的戰爭中,清朝統治者為了達到削弱漢人的民族認同感,以達到統一中國的目的,而大力推行滿族發型和滿族服裝,禁止人民穿戴漢族服飾,史稱「剃發易服」(「剃發」也作「剃發」)。這使得漢服逐漸消亡。當時孔子的後裔衍聖公孔聞謤上書多爾袞,請求保存孔府家服飾,說:「先聖為典禮之宗……定禮之大要莫於冠服……惟臣家衣冠,三千年來未曾變易……」,遭到多爾袞拒絕。今天的旗袍、長衫、馬褂都是以滿族為主體的民族服飾的改良和發展而來。

辛亥革命推翻滿洲貴族的統治之後,人們的思想趨於西化,改穿西式服裝,沒有恢復漢服。但在21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的發展,人們開始審視自己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一些人又重新宣導恢復傳統漢服並身著漢服進行推廣。

【樣式特徵】

[編輯本段]

漢服具備獨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徵是交領、右衽、系帶、寬袖,又以盤領、直領等為其有益補充。

漢服的基本款式大約有九類,在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領口、袖型、束腰、裁剪方式等的不同變化演繹出幾百種款式。他與西服大不相同,與那些即使受到漢服影響而產生的韓服、和服等服飾也不同,足以體現華夏民族的特色。

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歷代基本樣式

漢服男裝的式樣基本有兩種:

1、自古傳下來的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那種(秦漢服飾為代表),延續了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日本和服最常見的式樣就是這種。

2、自隋唐開始盛行的圓領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續了唐、五代、宋、元朝、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常見的宋太祖、明太祖畫像中所穿均是這個類型服飾。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場合穿的服飾就是這種漢服的變種。注意這種圓領袍衫也是右衽的,在右肩附近用圓形小扣系緊。

女裝在早期和男裝類似,也穿深衣,後來則以襦裙為主。

漢族各朝服飾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體部分相同。西漢的深衣和明朝的漢服基本式樣是相同的,只是在細枝末節上不同。

春秋戰國時期,服飾大致沿襲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寬松,衣袖有大小兩式,領子通用矩領,沒有扭扣,一般在腰間系帶,有的在帶上還掛有玉制的飾物。當時的腰帶主要有兩種:一種以絲織物製成,叫「大帶」或叫「紳帶」;另一種腰帶以皮革製成,叫「革帶」。這時出現了曲裾深衣,與其他服裝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連這一特點之外,還有一明顯的不同之處,叫「續衽鉤邊」。「衽」就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就是形容衣襟的樣式。它改變了過去服裝多在下擺開衩的裁製方法,將左邊衣襟的前後片縫合,並將後片衣襟加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時繞至背後,再用腰帶系扎。

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飾標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樣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領這種。基本沿襲戰國時期。

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秦漢時期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另外,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

漢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但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原因是古代褲子皆無褲襠,僅有兩條褲腿套到膝部,用帶子系於腰間。這種無襠的褲子穿在裡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褲子就會外露,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著曲裾深衣。以後,隨著服飾的日益完備,褲子的形式也得到改進,出現有襠的褲子(稱為「褌」)。由於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餘,所以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並替代了深衣。

魏晉南朝時期,男子的服裝有時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

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

五代時期服飾基本筵沿襲了唐朝服飾。

宋朝漢族男子服飾服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宋朝漢族女服基本式樣有兩種:大襟右衽交領和對襟,女裝相比男裝要富於變化些。

配飾

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

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古漢服的鞋也是很講究的,在傳統繪畫和戲曲中體現出來的履與其它民族的有很大不同,有的有很厚的鞋底、鞋頭往往有翹起的的裝飾。鞋頭向上翹起也是為了避免人踩到衣服上,跌倒。

佩劍也是古漢服的一部分,士人著正式服裝往往有佩劍。

【文化內涵】

[編輯本段]

中國又稱「華夏」,這一名稱的由來就與漢服有關。《尚書正義》註:「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左傳正義?定公十年》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中國自古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詞。比如五胡亂華之時,原先在中原地區的知識分子及各階層人民紛紛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種,而逐漸把江南開發成繁華富庶之地,這一事件史稱「衣冠南渡」。

「漢服」一詞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這里的「漢」主要是指漢朝,是指漢朝的服裝禮儀制度。所謂「漢人」的名字形成,直接與漢朝有關。正如胡人傳統服飾被叫做「胡服」,漢人傳統服飾被稱之為「漢服」。所以,後來"漢服"這個詞彙的基本內涵也固定下來,即漢族傳統服飾。在漫長的歷史中"漢服"逐漸成為漢人自我認同的文化象徵。在唐代樊綽的書中就明確的稱大唐的服飾為"漢服".到了宋元明時期,一些異族執政者也明確地用「漢服」來指稱漢人服飾,如「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後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元代修《遼史》時,甚至專門為漢服開辟了一個「漢服」條。

【漢服影響】

[編輯本段]

·中國北魏鮮卑族:改穿漢服

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鮮卑服裝,一律改著漢服。495年1月13日(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初二日)。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了一系列漢化政策,主要內容有:

禁止穿鮮卑服裝,一律改著漢服;

禁止說鮮卑話,以漢語為唯一通行語言;

凡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以洛陽為籍貫,死後葬在洛陽,不準歸葬平城;

改鮮卑姓氏為漢姓。首先從皇室做起,把拓跋氏改為元氏,「其餘所改,不可勝紀(記)」。還規定鮮卑族的八個大姓與漢人頭等貴族崔、盧、李、鄭四姓門第相當,鮮卑八個大姓以外的貴族也規定了品級。使鮮卑貴族也和漢族一樣實行門閥制度;

禁止鮮卑族同姓通婚,鼓勵鮮卑族按門第與漢人結婚。孝文帝還率先做起,納漢族大姓的女子做後妃並為他的五個皇弟娶漢族大姓的女子作正妻,同時把公主們嫁給漢族大姓。盡管遭到一部分鮮卑貴族的阻撓和反對,孝文帝的改革最終得以成功,極大的促進了民族融合。此後僅經過數十年時間,中原的鮮卑等各少數民族就基本上和漢族人民融為一體了。

·日本服裝:和服

和服,在日本稱為「著物」或者「吳服」,意為從中國的吳地(今江浙一帶)傳來的服裝。在日本的奈良時代,也即中國的盛唐時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藝術、律令制度,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當時他們還模仿唐制頒布了「衣服令」。初期和服為唐服翻版,之後的盛裝十二單的外套華服也被稱為「唐衣」(李氏朝鮮禮服長上衣也稱為唐衣,雖然兩者已經有了更多的民族特色)。和服雖由漢服發展而來,但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已經發展岀自己的民族特色。如男服的褲子,江戶時期之後女服腰帶逐漸增寬到比較大的尺度,腰帶鼓節移到後背並發展出種種樣式,也是區別和服與漢服的主要標志。和服衣料上的紋飾等往往也具有鮮明的日本民族特色。

·朝鮮服裝:韓服

唐代時期,新羅與唐朝交往甚密,服飾特點幾乎與唐朝無異,李氏朝鮮中期之後韓服吸收了明朝服裝式樣,特別是女服朝高腰襦裙發展,而官服、朝服、宮廷重要禮服亦一直保留漢服制度,並隨漢服變化而變化,如唐朝時官員的烏紗襆頭的後系帶為下垂帶樣式,新羅官員襆頭同為此樣式,而明代之後改為展角樣式,李朝也改為短展角;如李朝王後大禮服一直都為中國皇後翟衣樣式。而現代韓服和漢服的主要不同之處:漢服一般是交領右衽,也有對襟的(V字領),而朝鮮服裝的交領不明顯,近似小v領;女服裙子束的特別高,而且下擺十分寬大、蓬鬆。

·越南服裝:越服

越南古稱交趾(中國稱作「安南」),西元968年,丁部領(丁環)建立丁朝(大瞿越國),開始成為獨立的封建王朝,兩年後(970年)自稱皇帝。在服飾上,尤其是宮廷禮服,皇帝、大臣的朝服,幾乎就是中國漢族王朝宮廷禮服,皇帝、大臣朝服的翻版,試以越南末代皇帝保大所著之弁冠、兗服來看,與明朝宗藩服飾如出一轍,不過比之明朝皇帝,其造型顯得小一號而已。以漢族帝王的正式禮服——冕旒兗服為例,明代皇帝的冕旒是十二旒的,越南是六旒的。滿清占據中國之後的兩百多年間,與中國南疆山水相連的越南,仍然完好的保存著明式衣冠,從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法國殖民者在越南存留下來的許多珍貴照片和大量的歷史資料可以明確的反映出這一點,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1898年駐雲南府(今昆明)的法國領事方蘇雅(AugusteFrancois,1857年8月20日—1935年7月4日)所著龍袍的照片,被許多人誤認為是古代皇帝的龍袍或者中國戲曲中的裝束,實際上,方蘇雅所著之服,乃是越南皇帝的朝服,從造型看,和明代宗藩、大臣的朝服一般無二。

【漢服劫難】

[編輯本段]

滿清入關之後,正式頒布剃發令的時間為順治二年農歷六月十五日,換算為公歷則為公歷1645年7月8日,也就是1645年的7月8日,滿清撕下了不強迫剃發的假面具,徹底強硬的執行起剃發令來,至此展開了江陰等其他各地人民反剃發的斗爭,至慘至烈,難以筆盡。死亡人數無法統計。

滿清使漢族人的服裝面貌產生了一個重大的變化,將延續了三千年的漢民族冠冕衣裳送進了墳墓。順治二年,清軍攻下江南各省,清政府從此下令在全國推行剃頭改服的制度。清政府命令,從公文所到之日起,在10天內要將全體男子統統剃去頭發,改梳發辮,如果有「仍存明制,不隨本朝之制度者殺無赦。」與此配合的是強行更改漢人衣裳式樣。當時由於穿漢人衣裳而被捕殺的人不計其數。

漢族對清政府的命令極力抵制,反抗活動此起彼伏。長期的抵制斗爭使清政府也考慮做些讓步,以穩定局勢。於是提出所謂「十從十不從」,即:服裝上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陽從陰不從,官從隸不從,老從少不從,儒從而僧道不從,倡從而優伶不從;以及:仕宦從而婚姻不從,國號從而官號不從,役稅從而語言文字不從。這點有限的讓步,終於保留了一些漢族衣裝中的特點。

滿清建立後為什麼要強迫漢人剃發垂辮易服?按常理,穿什麼服飾,留什麼發型和統治並無多大關系,但滿洲人入關並建立清後賦予了它們新的內涵。漢人不能接受異族統治是因漢人鄙視野蠻,接受野蠻的統治對漢人來講是種侮辱。漢族有幾千年的文明史,有燦爛的文化,相比異族,漢人有一種強烈的文化優越感,相比之下,滿洲人文化實在膚淺,實在自愧不如。這種民族自卑感一方面促使滿洲貴族拚命學習漢文化,另一方面又使滿洲貴族深恐漢人看不起他們,因此要想統治漢人最好的辦法就是使漢人習異族風俗,以人格侮辱的方式使漢族精神萎縮,使漢人喪失自尊、自信,打掉漢人骨子裡的民族優越感。

清建立後全國因服飾,發式而被殺的漢人不下幾百萬,當時在中國的一位西方傳教士看到這些情景寫到:「全世界像漢族這樣因服飾,發式而遭屠殺的民族絕無僅有。」

怎樣看待「胡服騎射」與「剃發易服」?

我們應當接受外族先進的東西——但是在保留我們的基本典章的前提下。所謂「中道」是也!——拒絕,那是故步自封;但失掉自己,那是背棄祖先!胡服,包括唐的胡服,都是在保留漢家傳統衣冠的前提下,進行的。

胡式服裝,只是作為方便勞作的職業服裝,和某個特定時期特定區域的流行風尚。而作為國家典禮的祭祀、朝見、禮賓——則一律是使用標準的傳統漢服。漢服一直是莊重、禮儀制度的代表;胡服,只是時尚、實用主義的流行。

胡服騎射——是我們主動學習外來文化的典型;

剃發易服——是我們的奇恥大辱,被奴役的標志。

鳳凰涅磐,浴火重生。

與江陰旗袍美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女仔風衣 瀏覽:667
aj6衣 瀏覽:132
襯衣和針織衫搭配好看嗎 瀏覽:928
加盟一個杉杉男裝需要多少錢 瀏覽:892
什麼馬甲霸氣十足 瀏覽:582
男士喬丹t恤品牌及商品 瀏覽:834
安溪哪裡賣旗袍 瀏覽:233
女主愛穿旗袍的文 瀏覽:463
開襯衫裡面穿什麼衣服好看嗎 瀏覽:289
品牌男呢外套 瀏覽:317
紅棉襖圍巾的搭配圖片 瀏覽:933
粉紅色的外套解生肖 瀏覽:189
她穿著綠色裙子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45
旗袍什麼開始和盛行 瀏覽:118
上衣帽子如何改成領子 瀏覽:671
二戰日本兵帶帽子照片 瀏覽:407
志願者馬甲服裝設計 瀏覽:24
中原中也戴上帽子多高 瀏覽:602
紅色長衛衣穿什麼外套好看 瀏覽:613
襯衫要卡在褲子里嗎 瀏覽: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