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漢服和唐裝的區別它們之間到底什麼關系
漢服和唐裝的區別:
1、兩者包含的范圍不同。漢服的范圍比唐裝大。
2、兩者的歷史不同,漢服的歷史要比唐裝悠久。
3、概念不同。漢服是漢民族穿的衣服,包括先秦漢服、秦漢漢服、魏晉南北朝漢服、隋唐五代漢服、宋明漢服和當代漢服。唐裝屬於漢服的一種,指唐朝風格的漢服。
漢服和唐裝的關系:
唐裝一定是漢服,漢服卻不一定是唐裝。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
漢服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唐裝分為兩種:唐制漢服和滿式唐裝。
唐裝是中國的一種服飾,指唐制漢服,為漢族服飾系統中一種款式,特徵是交領、右衽、系帶、無扣或布扣。代表有齊胸襦裙、唐圓領袍、交領襦裙等。
唐裝(滿式服裝),是根據馬褂為雛形,加入立領和西式立體裁剪所設計的服飾。
(1)唐裝和旗袍區別擴展閱讀:
關於漢服的記載數量繁多,僅列出部分: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簡牘:「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
《漢書》:「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
《蠻書》:「裳人,本漢人也。部落在鐵橋北,不知遷徙年月。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
《新唐書》:「漢裳蠻,本漢人部種,在鐵橋。惟以朝霞纏頭,余尚同漢服。」
《遼史》:「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後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漢服,黃帝始制冕冠章服,後王以祀以祭以享。會同中,太後、北面臣僚國服;皇帝、南面臣僚漢服。乾亨以後,在禮雖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漢服;重熙以後,大禮並漢服矣。」
《東京夢華錄》:「諸國使人,大遼大使頂金冠,後檐尖長,如大蓮葉,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帶,如漢服。」
《清稗類鈔》:「金天命己酉,太宗禁民漢服,令俱禿發。」
漢服基本結構:
漢服採用幅寬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部分。
取兩幅相等長度的布,分別對折,作為前襟後裾,縫合後背中縫。
前襟無衽即為直領對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為兩幅衽,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為斜領右衽衣。前襟後裾的中縫稱為裻,即督脈、任脈,衽在任脈右側,故稱右衽。裾的長度分為腰中,膝上,足上。
根據裾的長短,漢服有三種長度∶襦 、裋 、深衣。袖子與襟裾的接縫稱為袼,袖口稱為祛。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三層:小衣(內衣)、中衣、大衣。
網路-漢服
網路-唐裝 (唐制漢服)
網路-唐裝 (滿式服裝)
2. 唐裝華服旗袍漢服,各有什麼區別
現在我們說的唐裝一般是指民國時期由滿族的旗裝改良成的衣服,特徵為對襟盤扣(還有一種釋義是唐代的服裝,不過用的很少)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漢服是漢族的傳統服裝,而旗袍、唐裝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服裝(代表不了漢族),二者概念不可混淆。
3. 唐裝,中山裝,旗袍,的區別,和它們各自的特點
區別大著呢...
基本上,能弄混的也就是女士唐裝與旗袍的區別了,這樣記吧:女士唐裝屬於上衣,而旗袍是連衣裙式的上下通體.
旗袍是由滿人的傳統服飾逐漸演化而來,已成為東方傳統文化的代表。女人一旦穿上旗袍,都會變的婀娜多姿,風韻十足。盡管好多人的形體並不是十分完美,但都能穿出不同的韻味,或者嫻靜,或者高貴、、、
所謂的唐裝大多數是絲綢面料,傳統花紋顏色以紅、黑、褐為主,盤雲扣立領或者斜襟。
4. 唐裝與祺袍有什麼區別
唐裝原指唐朝的服裝,在現代的意思衍伸為中式服裝,泛指一切中式民族特色的服裝,或者是漢服,也就是說你現在看到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服裝都能稱之為唐裝。
http://ke..com/view/37326.htm(唐裝介紹)
而旗袍就不一樣了,首先,男人就不能穿旗袍(笑),旗袍指的是晚清、民國時期從滿清旗服中發展而來的一種女性服裝,由她自己獨特的特點。
http://ke..com/view/.htm(旗袍介紹)
5. 旗袍是唐裝嗎
不是
旗袍是滿族的
6. 旗袍和現在的唐裝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旗袍和唐裝的起源是不同的。唐裝在古代主要是漢族人的服飾,帶有漢族的風格,即使是現在的唐裝終究是其演化過來的,其精髓和本質特點仍然被沿襲了下來。而旗袍是源於滿族的旗裝,經過改裝而來,所以,旗袍繼承了滿族旗裝的本質特性。因而,他們的本質風格是不同的。
7. 初二英語簡單描述唐裝和旗袍的區別
唐裝是唐朝人發明的,旗袍是清朝人發明的。就這么簡單。
8. 唐裝和旗袍的由來
1、旗袍
這一被當代國際服裝界譽為「東方女裝」的代表,如今不僅受到我國廣大漢族婦女的愛戴,而且也受到西方歐美婦女的青睞。其實,提起旗袍,它還是起源於十六世紀中期滿族婦女的民族服裝,至於這種旗袍是誰設計的,又是怎樣得以推廣的呢?滿族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故事。傳說,從前鏡泊湖畔有個滿族漁家姑娘,因為長得臉黑俊俏,心靈手巧,人稱她「黑妞兒」。她覺得穿著古代傳下來的肥大衣裙,打魚不方便,就自己剪裁了一種連衣帶裙多扣拌長衫,既省布合體,又勞動方便。後來,她被選進宮中封為黑娘娘,因過不慣官廷生活,穿不慣又肥又大的山河地理裙,就穿起從前自己剪裁的多扣拌長衫。皇上認為她擅自改變官廷服飾有罪,就趕她出宮,並一腳踢中她後心而死去。關東滿人聽到黑娘娘死的消息,大哭了三天,還穿起她剪裁的那種長袍來紀念她。後來,在旗的婦女認為方便,穿的人多了,就叫它為「旗袍」。說也奇怪,凡穿上旗袍的婦女,都變得十分苗條、俊美,據說那是心靈手巧的黑娘娘在暗中幫她們打扮哩。當然,這僅僅是民間傳說,但也說明這種滿族的民族服飾旗袍由原始的寬腰身直筒式逐漸形成現代漢旗婦女喜愛的線條流暢、貼身合體的流線型旗袍,是經歷了多少的漫長演變。最早,旗人穿的旗袍,一般不過腳。只有滿族婦女出嫁時,才穿過腳旗袍,作為出嫁禮服。因為,滿族貴族婦女都穿高跟木屐,所以,她們的旗袍過腳,以便將腳蓋住。清世祖入關,遷都北京,旗袍開始在中原流行。清統一中國,也統一全國服飾,男人穿長袍馬褂,女人穿旗袍。以後,隨著滿漢生活的融合,統一,旗袍不僅被漢族婦女吸收,並不斷進行革新。特別隨著辛亥革命的風雲,旗袍迅速在全國普及。從二十年代未到三十年代初,吸收了西方女裝盛行的短袍,旗袍亦隨之變短,身長僅過膝,袖口縮口,滾邊變窄。三十年代中期,旗袍又漸漸變長甚至曳地,兩邊的權開得很高,裡面襯馬甲,腰身變得極窄,以至貼體,更顯出女性的曲線。四十年代,旗袍再度縮短,而袖子則短到直至全部取消,幾乎又回到二百年前的長馬甲時代,所不同的只是更加輕便適體,變成流線型。近年來,旗袍款式又有新的改革,出現了後裝袖、有肩縫旗袍,暗褶式開衩旗袍、短連袖旗袍、無袖旗袍等等具有當代開放氣息的新款式。
2、「唐裝」的興盛可以看做中華文明復興的一種徵兆。然而撇開它背後宏大的象徵意義,「唐裝」本身其實是一個頗模糊的概念,關於這個名詞的內涵時裝界有多種表述,如「華服」、「中裝」等。很多人對「唐裝」的提法大惑不解:以中華之大,唐代以降,豈無裝可穿?
其實「唐裝」,基本上是清末的中式著裝,「唐裝」說法的由來,也有些「出口轉內銷」的味道,外國人稱「華人街」為「唐人街」,自然把中式服裝叫做「唐裝」了。
「唐裝」的稱謂,其實源於海外。唐代盛期,聲譽遠及海外,以後海外各國因稱中國人為「唐人」。《明史·外國真臘傳》言:「唐人者,諸番(外國人)呼華人之稱也。凡海外諸國盡然。」在美國、東南亞乃至歐洲的華人居住區,亦因而被稱為「唐人街」,而華僑自稱唐人,正由於自古以來唐朝是讓中國人為之驕傲的朝代。把住唐人街的唐人穿的中國傳統風格的服裝稱為「唐裝」,不僅順理成章,而且早就在海外成為慣稱,成為國際公認的中國人的稱號。在20世紀初,在當時「中西服裝並行不悖」的社會大背景下,粵、港、澳一帶同胞就是以「唐裝」、「西裝」來區別中西打扮的。在2001年的上海APEC會議上,中國作為東道主請前來參會的亞洲及太平洋經濟體的領導人穿「唐裝」,並由之而掀起祥和喜慶的「唐裝」新潮,這不僅是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而且是流行規律的必然,更是中國在國際大家庭中地位與風度的體現。
唐裝的源起時間離我們很近,因此比較容易重新融入我們的生活。比如說穿著唐裝上衣,還可配以西褲、皮鞋,外面能罩風衣,裡面襯高領衫……這種特質是唐裝風雲再起的文化層面以外的實用因素,但這個因素在流行中同樣不可或缺。也就是因為這一點,真正唐代人穿的長袍大袖,甚或離我們更近的明代袍服,才基本上不太可能重迴流行。它們的回歸可能通過另一種形式,就是元素。
9. 旗袍與唐裝圖片的區別
當然不是了,說起唐裝,以前旗袍的前身也可以稱為唐裝,現在這個概念有些迷糊的,現在大多數認為唐裝一般是褂子,含帶民族風的,比如民族刺綉,盤口等等,現在旗袍,都是改良後的旗袍了,中長款,苗條的人身材比較很是穿。希望對你有幫助。
10. 旗袍和唐裝有什麼區別
旗袍是由滿人的傳統服飾逐漸演化而來,已成為東方傳統文化的代表。女人一旦穿上旗袍,都會變的婀娜多姿,風韻十足。盡管好多人的形體並不是十分完美,但都能穿出不同的韻味,或者嫻靜,或者高貴、、、
所謂的唐裝大多數是絲綢面料,傳統花紋顏色以紅、黑、褐為主,盤雲扣立領或者斜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