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要說明一點很多人都會產生誤會,就是旗袍是滿人的袍子,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滿人的袍子在清朝統治漢人的期間穿的那個我們現在為了區別概念我們叫它「旗裝」。那麼現代旗袍其實並不是從旗裝轉變過來的而是從長衫轉變過來的。旗裝是長袍加馬甲,然而漢女穿的是兩截式的,上面是衣服下面是裙子裹著小腳。
1919年五四運動是旗袍的重大轉折和革命。早起的旗袍和那時男人的長衫是相似的,這個時期女人穿早期長衫的旗袍是為了和男人一起搞革命的,所以並不是從旗裝開始的,這里著重的說一下這個時候的旗袍是最早期的旗袍,也可以看做是五四運動的直接產物。
1926年我們可愛胡舍先生在中西女塾畢業典禮上做了著名的大奶奶主義演講,隨後天乳運動蔓延全國。這個時候女人頭發剪了、不裹腳、不裹胸了。思想觀念變化和健康觀念的變化帶來了審美觀的變化,大都會的女性開始破天荒的強調女性的線條美。這個時候的旗袍開始逐漸吸收了歐美女服的特點突出胸、腰和腿的曲線,完全配合中國女性解放的身體面貌迅速的遍及了全國。
B. 關於旗袍的詩詞
錦衣旗袍詩,曼玉花樣時。巴金在《激流三部曲》中寫了五四運動以後中國青年在封建專制家庭里的生活、痛苦和斗爭。書中他對各個女性的服飾描寫著墨不多,卻極具代表性:蕙「穿一件滾邊玉色湖縐短襖,系粉紅裙子」。這是五四以後大家閨秀的裝束。婉兒「穿了一件玉色湖縐滾寬邊的袖子短、袖口大的時新短襖,系了一條粉紅湖縐的百褶裙」。馮樂山給婉兒做喇叭袖的時髦短襖,原是為了給自己爭面子的。這身衣著表明了婉兒的侍妾身份。
五四以後的漢族城鎮女子還是習慣於上穿襖下穿裙,窄袖長襖逐漸向喇叭袖短襖過渡。這時只有旗人才穿旗袍。在《家》、《春》、《秋》中是找不到穿旗袍的女人的。
張愛玲對服裝的講究是出了名的,她對自己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服飾自然會作精心的設計。《金鎖記》中的曹七巧原是麻油店千金,嫁入大戶後,為了不被人看輕,在衣著上是緊追潮流的。
她「身上穿著銀紅衫子,蔥白線鑲滾,雪青閃藍如意小腳褲子」。辛亥革命後,一度掀起過女權運動。受「男女平等」的思想影響,上衣下褲成了女子的時興裝束。只是在正式場合,良家女子還得系裙。
二十多年後,曹七巧的女兒長安長成了大姑娘,可仍待字閨中。當有人為她介紹對象時,她「換上了蘋果綠喬琪紗旗袍,高領圈,荷葉邊袖子,腰以下是半西式的百褶裙」。
上面穿旗袍,下面穿百褶裙,這是滿漢女裝款式交融的結果。而高領圈和鑲荷葉邊的袖子都是當時的時尚。
張恨水《啼笑姻緣》中的陶太太是一個摩登的民國女子。她「穿了一件銀灰色綢子的長衫,只好齊平膝蓋,順長衫的四周邊沿都鑲了桃色的寬辮,辮子中間,有挑著藍色的細花,和亮晶晶的水鑽,她光了一截脖子,掛著一副珠圈,在素凈中自然顯出富麗來」。
C. 旗袍為什麼要開衩
所謂旗袍呢,有兩種,其一為直譯,乃「旗人」之袍,就是滿洲人穿的民族服飾,較為肥大,從頭到腳是一條直線,沒什麼彎曲,下端開衩是為了騎射方便。其二則為民國時期的女性服飾,至於開衩,露足,突出線條等等,不過是當時的潮流或是審美需要罷了。
D. 鄧小平的改革觀
作為一個出生於80後青年大學生,我在電大老師的生動全面的教學下,逐步認識到鄧小平理論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關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實踐的總結和集體智慧的結晶,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鄧小平理論的精神力量,使我更加正確的認識了社會主義,了解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偉大發展戰略。更增強了我對祖國明天更美好的信心。鄧小平理論是理論結合實踐的一門學科,是我國政治經濟的主要指導思想,做為新世紀的青年,我們應該認真學習鄧小平理論。
黨的十五大報告曾經對鄧小平理論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有一個非常權威的論述,我可以用三個字來概括,也就是「下」「中」「上」,所謂「下」,就是鄧小平理論產生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所謂「中」是指這個理論產生在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上」就是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並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的歷史經驗的基礎之上。
鄧小平理論是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同時又同後面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科學發展觀一起納入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中。所以,鄧小平理論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篇之作。這裡面自然涉及到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科學發展觀之間的關系。我認為,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都是產生在和平與發展這樣一個時代主題之下,都面對著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國情,所面臨的發展任務也都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所以他們有共同的時代背景,共同的前提和基礎。他們都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因此他們都是屬於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他們也是層層遞進的關系
七十年代中期以來,世界進入了戰後最劇烈的變動時期,新科技革命日新月異,經濟全球化蓬勃發展,兩極格局開始松動,國際形勢趨向緩和,和平問題與發展問題日益受到世界各國關注。可以說,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不同於戰爭與革命時代的新的歷史時期。經過深入的觀察和分析,鄧小平提出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主題的新結論:「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東西南北四個字。南北問題是核心問題。」 「還有其他許多問題,但都不象這兩個問題關系全局,帶有全局性、戰略性的意義。」鄧小平對時代主題變化的認識和把握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敏銳,即能夠發現萌芽中的變化。早在七十年代中後期,當我們還沉浸在「敵人一天天爛下去,我們一天天好起來」的狂熱之中時,當我們還在高喊著「打倒帝修反」的口號時,鄧小平已經敏銳地觀察到世界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國際形勢變化很大,許多老的概念、老的公式已不能反映現實,過去老的戰略規定也不符合現實了。」)在此基礎上他概括出新的時代主題和新的國際戰略格局。二是全面。鄧小平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觀察世界,在確定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基礎上,他對當今時代特徵和總體國際形勢進行了科學的分析,提出了當代國際形勢的兩大基本趨勢。經濟上,他分析了世界各國之間聯系日益密切的趨勢,提出了「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的著名診斷,這也就是我們後來說的經濟全球化;政治上,他分析了大國之間關系的深刻變化,指出,世界格局正在從兩極走向多極。因此,鄧小平呼籲,要致力於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和國際政治新秩序。現在,這一結論已經為世界各國所普遍接受。此外,他還對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成敗,發展中國家謀求發展的得失,發達國家發展的態勢和矛盾以及當今世界正在發生著的各種變化進行了全面的分析。三是深刻。鄧小平在分析時代主題和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時,揭示了這一切變化的根源在於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科學技術的進步。在對國際形勢的分析中,鄧小平特別關注科學技術發展的最新趨勢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這是鄧小平分析國際形勢的一個鮮明特色。
鑒於改革開放初期的國際國內形式,鄧小平提出了1,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須做的事,盡管是有風險的事。2,不管黑貓白貓,捉住老鼠就是好貓。3,改革是中國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4,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5,改革,應包括政治體制的改革。6,思想更解放些 改革步子更快些。這些生動的口號,以實事求是的態度表明了,中國想要發達只有改革只有開放才行,經過30年的努力到現在改革開放的成就已經真真切切的展現在我們眼前,主要集中在社會主義民生發展與市場經濟建設等方面,具體而言:
一是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國力進一步提高。統計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間,中國的GDP年均增長9.67%,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3.3%左右的年均增長速度。與此同時,中國現已成為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大國,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國外匯儲備從未超過十億美元,二00六年末已突破一萬億美元。對外貿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通過引進國外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進行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大大提高了中國的生產力水平,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二00一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截止到去年,中國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貿總額位居全球第三。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二是民生得到顯著改善,人民生活總體上進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這兩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項目為例,從1978年到2006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積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這30年間,中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數量從2.5億下降到2148萬,絕對貧困發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國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貧困人口減半目標的國家。
三是初步建立了一個適應經濟發展的市場經濟體制,是市場而不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目前,中國基本成為一個市場經濟國家的共識開始形成。很多國家包括一些發達國家,相繼承認樂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這表明,我國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已經基本確立。在全國人民和黨的努力下,我國gdp和綜合國力不斷增長,平均年增長率超過10%,不斷邁入新高,並於2011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gdp總量世界第二的國家。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委員是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親身經歷者和思想推動者,同時也是這段歷史最敏銳的審視者和最深切的感悟者之一。對於改革開放,厲老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三十年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是完成了三件事。「第一個是農村的家庭承包制,第二個是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證券市場,第三個是民營經濟的興起。」農村家庭承包制這一制度變革的主要貢獻,是在當時條件下,通過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來促進農民的生產,從而解放了農業生產力。從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我們進行了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由於股份制改革的推進,中國有了證券市場。盡管在當時它還是很不完善,但畢竟為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和證券市場開辟了道路。盡管股份制曾經受到過各種懷疑、甚至責難,但中國的股份制、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終於取得了成就。對於民營經濟,厲以寧指出,雖然當初出現時也是面臨各種責難,不過在民營企業不斷成長以後,大家真正感到民營企業的確至關重要。就業問題是誰幫助解決得最多?是民營企業,70%以上的新增勞動力崗位是在民營企業中,很多城市中的稅收主要是民營企業提供的,我們的出口中也有不少是民營企業發揮的作用。民營經濟的興起調動了許多人創業的積極性,這對長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四是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鎖定了中國的發展道路。開放是什麼?開放就是自主、自發地接受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則,並以此克服自身傳統的特殊規則的缺陷,使其更好地推進國民福利的增加和國家的富強。而真正的對外開放,不僅要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還要學習西方發展市場經濟的經驗,學習西方文明,進行制度變革。從這個意義上說,開放的重要性有時要遠大於改革。中國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他們中的許多人成為國家建設的有用之才。通過相互學習,使人們的思想更加解放,視野更加開闊,開放意識和創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加入WTO後,我們已義無返顧地回歸到世界主流文明中,以一個主權國家的承諾和信用鎖定中國改革發展的道路。
中國改革開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脫離實際,對中國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和物質經濟條件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我們講一切從實際出發,最大的實際就是中國現在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30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也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階段的錯誤觀念和政策。可以說,能認識到中國處於初級階段這個事實,標志著我們的發展終於走上了實事求是和尊重客觀規律的道路
鄧小平理論提出的改革開放是在我國一步一個腳印,摸著石頭走來的。不但在社會宏觀方面給了我們巨大的數據變化,而且讓身為改革開放後特別是南巡講話時期才出生的我們這代年輕人在各個方面都感同身受:
外表變化是最容易看出的,小時候大家穿著單調,缺乏個性色彩,衣服款式十分老舊,學校的校服也十分老套乏味,而現在由於改革開放帶來的發展與變化,大家都能隨行所遇的選擇自己的穿著愛好,不論你是傳統漢服旗袍之類的愛好者,還是普拉達,阿瑪尼,范思哲等世界著名時裝品牌愛好者都能找到自己所想要的美麗服飾,改革和開放帶來的巨大動力使我國服裝業不論成衣還是設計都有了巨大飛躍,而我們實實在在已經穿上了自己洗好的服飾了。
而在吃的方面變化更大了,小時候還要使用糧票購買糧食,菜菜的菜品種也是非常少,遇見生日之類才難得下一次館子,而現在大家以不再滿足吃大魚大肉,而更在乎吃好吃健康吃遍世界,日韓料理,土耳其烤肉,義大利麵食,美式快餐,川菜,湘菜等等都早已吃遍,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讓更多的世界各地的美味進入了普通百姓家中,新的農業科技發展不但保證了我國這個人口大國可以自給自足,更能吃上更健康美味的無公害食品。
倘佯繁華的大寧國際綠地街區,不論你是喝上一杯熱熱的星巴克咖啡,吃上幾口美味的必勝客披薩,或者走進旁邊現代化的影院觀賞最新的好萊塢3d大片,以及嘗試下蘋果專賣店裡的ipad之類時尚事物,一切世界潮流你都能隨時感受,當然你是不會想到15年前這里只有寥寥無幾的幾幢破舊公房,幾塊人煙稀少的廠房,大片野草叢生的荒地,而自從小平統治南巡講話後開始這里就慢慢起了變化,當年的荒地早就成了大家喜愛的時尚購物中心,娛樂休閑中心。類似的地方在上海還有很多,比如世界金融中心陸家嘴,浦東國際機場,長興島造船基地,新天地休閑中心。上海這15年的建設變化絕對是日新月異,1年一個樣3年大變樣
物質層面的變化已經讓人目不暇接了,但從我個人體會來說精神享受方面的變化更多。記得小時候看個電視都十分麻煩,一個小黑白電視一共5個頻道,老是一點單調的新聞和過時的外國連續劇,而15年後,我家早就換成大屏幕的液晶平板電視,電視頻道上百個,節目多的讓人目不暇接,而電視也早已不再是我們最喜歡的娛樂了,互聯網的大力發展與智能手機的普及,讓每個人隨時隨地都能與自己的好朋友聯系,看自己喜歡看的東西,購買自己喜歡的物品,社交社會與網路結合的很深,而政府也能及時通過網路了解大眾的需要並發布公告。
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遠遠不止我身邊的那些實例,我國30年以來的重大發展的是建立在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鄧小平理論上的,而改革開放也帶動了鄧小平理論進一步的發展,更銜接了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等新時代的理論,這個就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辯證發展,美好的未來期待我們新一代的90後青年去建設,學好鄧小平理論十分有用,並以理論結合未來發展實際,相信在偉大祖國的復興中我們必然是最重要的生力軍。
E. 請問梅縣的客家人過春節有什麼習俗
客家山歌:流傳千載的天籟之音
「客家山歌遠傳揚,條條唱出情意長,條條唱出郎心事,聲聲唱出妹心腸」。客家山歌是我國著名的民歌之一,是祖國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繼承了詩經三百篇的風格,世代相傳,具有鮮明的主題和地方特色,富有濃郁的鄉土生活氣息;其藝術風格獨特,語言通俗易懂,生動傳神,流暢自然,文采內涵,耐人尋味。
客家山歌用客家話唱,基本是四句七字體,第一、二、四句押韻;唱時往往觸景生情,即席歌唱,隨口而出,情深意切;唱腔豐富多彩,節奏自由又富於變化,同是客家山歌而同中有異,如梅城山歌、鬆口山歌、石馬山歌,腔調不同,僅梅州就有100多種腔調,但都是曲調高亢、嘹亮、抒情、悠揚,十分動聽;演唱藝術上繼承賦比興的傳統手法,又常用直敘、比喻、雙關、歇後、誇張、疊字等手法;種類和體裁上有山歌號子、愛情山歌、抒情山歌、尾駁尾、虛玄歌、逞歌、猜調等;唱的形式有獨唱、對唱、表演唱等。
千百年來,客家人用它來歌唱勞動生活、抒發情思和鼓舞鬥志,用它來交流感情,聯絡友情,娛樂身
山歌節盛況
心,如:「山歌緊唱心緊開,井水緊打緊有來,唱到青山團團轉,唱到蓮花朵朵開。」但是,舊封建時唱山歌層層受禁,只在山林田間唱,從50年代起才發展到大庭廣眾中唱,唱到北京及至海外。
梅州是客家人聚居中心,客家山歌流行,素稱「山歌之鄉」,哺育出許多著名山歌手,先日有劉三妹,刁嫂子等,現代有餘耀南、湯明哲、陳賢英等。「東教場里搭歌台,八方歌手逞歌才。山歌好比梅江水,源遠流長滾滾來」。為弘揚客家文化,梅州每逢中秋舉辦山歌節,大打山歌擂台,非常熱鬧。
客家酒俗文化
家人十分好客,每當親朋戚友到來,他們都喜歡以家釀米酒相待,這種米酒又稱「水酒」,如是初開壇提取的酒,稱之為「酒娘」。這種「酒娘」好喝,度數雖然不高,但後勁大,容易醉人。他們在喝酒時,很注意禮節。
客家人喜歡使用四方桌,俗稱「八仙桌」,一種可供八個人同坐的木頭桌。上座時,他們很重視席位的安排,一般按親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坐。宴席間的大小位,是這樣安排的,如正廳只排有一張桌子,這時以面對大門的左側為首位,右側為第二位。然後從左到右,穿插論序,面對正廳的右側為最小。如果安排二張桌子,這時候以左邊桌位為大,右邊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稱之為「一品席」,這種情況,以首席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間第一回斟酒(亦稱篩酒),是按尊卑長幼次序先後斟酒,最後再給自己斟酒。酒斟好後,酒壺嘴不能對客人,要對著自己,否則就是失禮。敬酒時,敬酒者要站起來,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誠意),右手舉杯講幾句祝頌的吉祥語,並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遲到,視不同情況罰酒1-3杯,婦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離席。
客家人喝酒時,為了增添酒興和熱鬧氣氛,在各種宴會場合,或俗、或雅、或簡、或繁,都有猜拳助興的習俗。猜拳時還有一些規則,比如出三時,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出一時,大拇指要側向,不能往上翹。出二時,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時要側向,不能象燈駁殼槍一樣食指指向對方,以表示禮貌。
客家人酒令,具有豐富的知識性。猜拳的數字從零到拾,如猜中雙方所出的手指合計數,即為勝方。如雙方同時猜中或均未猜中,也有採取「四字式」叫法,比如猜「一」時叫「一品高升」;猜「二」時,叫「兩家和好」;猜「三」時叫「三星高照」;猜「四」時叫「四季發財」;猜「五」時叫「五子登科」;猜「六」時叫「六六順心」;猜「七」時叫「七巧成圖」;猜「八」時叫「八仙慶壽」;猜「九」時叫「九久長長」;猜「十」時叫「十全十美」。所以喊的就是吉祥語。
喝酒猜拳時,一般以三杯酒為一組,輸拳者喝酒,三杯酒喝完就算過關。如余興未了,可再來一組或幾組。如需請人代拳、代酒,應和對方協商,,徵得對方同意才行。除了猜拳斗酒外,還有出手指點數字斗酒,做法是席間指定一人為首,按大家所出手指的總數,算到誰,誰就得喝一杯,例如大家所出手指是六,從為首者算起,到第六位即為喝酒者。另外也有「轉湯匙」斗酒的,桌中擺一個湯匙,由一人旋轉湯匙,待湯匙停止轉動時,湯匙柄指向誰,誰就得喝一杯。除外還有「猜單雙」斗酒的,在手心中任意放入一枚或兩枚硬幣,讓別人猜單、雙,輸者喝酒。
客家人酒令花樣多,有文化的人還喜歡「字詞令」(包括地方特產令、農諺令等)、「詩詞令」,此外還有「通令」(多是別出心裁,涉及意趣,令人忍俊不禁。),包括猜謎等。客家人喜歡通過酒規酒令、這一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游戲,增添酒興,消除寂寞睏倦,直至盡歡盡醉。(摘自《三明僑報》)
客家婚姻禮俗
客家人的婚姻禮俗受古時風尚影響較重,主要仍以傳宗接代為目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講究「明媒正娶」,客家社會正式的婚姻關系是一種「嫁娶婚」,招贅之風並不盛行。
客家社會雖不免亦存在重男輕女的成見,但總體上,男女關系還是較平等的。如,客家婦女與男子在家中同樣力作。因此,女子在娘家時,與兄弟平等;出嫁時,父母重視其婚嫁,夫家也必須按傳統禮節,循規蹈矩,才能娶得好媳婦。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禮」。隨著社會的變遷,雖有更改,但大致上還是參照舊制辦理。六祀儀式:「說親,送定,報日子和送聘金,盤嫁妝,接親與送親,拜堂與吃面碗雞」。和古之"六禮"大同小異。婚禮儀式中,仍有鬧房,圓房等舊俗。
新娘出嫁後第三天,娘家宴請女兒,女婿,謂之「請三朝」。這天,女兒不能在娘家住宿,一定得趕回夫家。有些鄉間,娘家過幾天請一些婦女親友到女兒家中做客;或娘家請女兒回家做滿月酒(結婚滿月時)。男女親家各擇日期,設宴互請,謂「上門」,以求加強兩親家間的往來。
結婚宴請賓客,俗稱「喜酒」,禮節甚為隆重,過去尤其如此。其中,女方到男家的客人叫「大客」;男方要在門前放鞭炮迎接,他們未到席,不能開宴。新郎要在母舅的首桌執壺,從母舅開始輪流斟酒。賓客按尊卑遠近、長幼入席,外戚尊,本族卑。廳堂左上為首席,右為次,上坐老人,下陪客等等。
其他婚姻形式,如抱童養媳,贅婚,轉親,換親,改嫁等。有些現正逐步少見,消失。
傳統歲時習俗
發表日期:2004年6月7日 出處:梅州指南網
過年 「百節年為首」,客家人與全國全省多數地方一樣,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人們很早就開始准備過年。九、十月開始曬番薯片、米糕片供過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開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戶戶要蒸糖糕、做米果、殺豬、做豆腐、宰雞等,歡歡喜喜迎接新年到來。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後要把灶台刷干凈,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燒香、點燭、放紙炮。
入年界 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緊准備過年,外出的人都要趕回家過年。入年界限後,要教育小孩不能相罵,不能講不吉利的話。在入年界前後,要擇定吉日在屋內掃塵,打掃衛生。要清洗廚桌板凳,洗曬被褥蚊帳,乾乾凈凈過年。
過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過年氣氛最為熱烈、最為歡樂愉快的一日。這天上午,家家戶戶要拜菩薩、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廳堂要掛起祖宗畫像,在大門口貼上鮮紅春聯,谷倉門上、禽畜欄前、傢俱床鋪以及水缸邊都要貼上紅紙條,叫做「封歲」,也叫「上紅」。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乾乾凈凈過年。各家廳堂還要陳設供桌,布置香案,擺起雞、魚、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團圓飯,菜餚豐盛。桌上要多放幾副碗筷,以示請祖先回來一起過年。飯前,要先給祖先篩酒,將酒灑地,然後開始吃飯。席間,老人小孩吃雞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歲 吃罷團圓飯,灶具要洗得乾乾凈凈,以備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歲,辭舊歲,迎新春,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火」,有些地方牛欄、豬舍也要點上燈。家長要給小孩發壓歲錢,有些地方還要給老人壓歲錢。
開大門 正月初一按《通書》規定的吉利時辰開大門,頓時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雲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飯後人們相互拜年以吉利話相頌。小孩們穿著新衣,歡樂嘻戲,有的爭向年長者拜年:「公公叔叔家發財,糖子餅果拿給涯(我)。」
正月初二,走親戚拜年。特別是新婚女婿(岳家會用書貼來請)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倆口一起去,也有隻女婿一人去;有的當天回來,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時要帶小母雞、米果、糖果和香燭、鞭炮等,到時要在岳家祖先靈前燒香、點燭、放鞭炮。中午岳家請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熱情。
吃歲飯 初三早上吃「歲飯」(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飯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幾個人就插幾雙,再插上一根帶葉樹枝,有的還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歲飯前先要把飯擺在「當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歲飯要准備很多菜,有雞有肉,與大年三十吃團圓飯差不多。初三不能殺生,雞要在初二殺好或過年時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廳堂的祖宗畫像要收起,紙門簾要取下燒掉,外出做工幹活的就可以啟程了。
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家家戶戶要籌辦菜餚,喝酒過年。要鬧元宵,新春遊樂活動到達高潮。
從過年開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樂活動不斷,以游龍燈、舞獅為多,有的從正月初一、二起開始活動。龍燈和獅隊來到前,會預先發貼,來後要給他們送紅包、吃點心。龍燈、獅隊等除到各家各戶表演外,還要到村中各廟宇和祠堂向神靈及祖先拜年。逢到春節後的第一個墟期,各路龍燈、船燈、獅燈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開墟」。春節到元宵期間,各地還有以下一些游樂活動:
送春牛 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組成一個小隊,向各戶送春牛圖,有吹嗩吶的,打小鼓的,敲小鈸的,在每家門口吹打,送上「恭賀新禧」紅貼,主人會給紅包。
稻草龍 一截一截,插滿香火,由小孩抬著到各戶灶前和豬舍牛欄去舞,祝賀合家平安、六畜興旺,各戶要給紅包,小孩得歡樂,主人求吉利。
蝙蝠燈 也由小孩逐戶去舞,「火龍進屋,要你蠟燭」,「恭喜發財,買田建屋」,蝙蝠燈不收紅包,只要蠟燭。
船燈 燈狀似船,在陸地表演游唱。春節前排練,鑼鼓隊,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後,吃罷點心,在開闊場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懷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調,艘公只管劃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開天官」,唱「天官賜福」等,最後喝酒吃飯。
獅燈 有儺人出場,一個獅頭,一個獅尾,一個孫猴子,一個沙和尚,還有鑼鼓隊。獅、猴、沙和尚演唱完後,要進行武術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獅隊過年前要請師傅教練武術。
春分 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後,然後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後各家掃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區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各地有一種說法,謂清明後墓門就關閉,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了。
清明 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區除大部分是春分掃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掃墓的。清明節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壇的。
端午節 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家家戶戶買肉、殺鴨、包粽子、做米果過節。端午是個大節,許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會回家過節。
中元節 客家地區多以七月十五為「鬼節」。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過節,謂「七月十四人過節,七月十五鬼過節」。
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節 八月十五中秋節,俗稱「八月節」,也是個大節。吃月餅,賞月,慶團圓。各家各戶要置辦酒菜,買豬肉、宰雞鴨、做米果過節。中秋晚上,家人團聚過節,飯後吃月餅賞月。
重陽節 九月初九日為重陽節,也叫重九節,俗稱「九月節」,是年尾大節,有「過了重陽無大節」之說,出門的人很多都要趕回家過節。這一天,很多地方人們要帶著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風箏,謂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說,此俗系祖先從北方中原帶來,代代相傳至今。這一天,有些老人和婦女則上山到庵廟燒香拜佛。
冬至 冬至在農歷十一月,也叫「過冬年」。過冬至要吃豬肉、牛肉,做米果、煮湯丸,有錢人要吃鹿茸、人參補冬
F. 莫言作品豐乳肥臀經典語錄3000字
這親戚,聽起來怪神聖的,可仔細一想,所謂親戚,都建立在男人和女人睡覺的關繫上。
"花朵為什麼會有血腥味呢?因為大地浸透了人類的鮮血。"這哪裡是社會?這是一片無邊無際的黑暗叢林。這哪裡有幸福?只有在苦難的芒刺間剎那虛無的快感。
鷹對屍首也有興趣,它們也是噬腐者,但它們不與烏鴉合流,保持著虛偽的高傲態度。
孩子,這世界上,好多堂堂皇皇的事,都是在黑燈瞎火里干出來的。
四姐冷笑道:「你們斗爭我是假,想看我是真,隔著衣服看,多別扭,老娘今日給你們個痛快的吧,」她說著,手熟練地解開腋下的紐扣,然後猛地掀開胸襟,旗袍落地,四姐赤裸了身體,她尖利地叫著:「看吧,都睜開眼看吧!靠什麼剝削,靠這個,靠這個,還靠這個!誰給我錢就讓誰干!這可是個享福的差事,風吹不著,雨淋不到,吃香的喝辣的,天天當新娘,夜夜入洞房!你們家裡有老婆有閨女的,都讓她們干這行吧,都讓她們來找我,我教她們吹拉彈唱,我教會她們侍候男人的十八般武藝,讓她們成為你們的搖錢樹!大老爺們,誰想干?老娘今日布施,倒貼免費侍候,讓你們嘗嘗紅婊子的滋味!怎麼啦?都草雞了?都像出了的雞巴一樣蔫了?」
「母親說:「我變了,也沒變。這十幾年裡,上官家的人,像韭菜一樣,一茬茬的死,一茬茬的發,有生就有死,死容易,活難,越難越要活。越不怕死越要掙扎著活。我要看到我的後代兒孫浮上水來那一天,你們都要給我爭氣!」
在血紅黃昏的無邊寂靜里,響著沉重的腳步聲,響著晚風從麥梢上掠過的聲音,響著我沙啞的啼哭聲,響著在墓地中央那棵華蓋般的大桑樹上昏睡一天的肥胖貓頭鷹睡眼乍睜時的第一聲哀怨的長鳴。
狹窄的青石街道上人們摩肩擦背,碰碰撞撞,由於都沉默,人們變得特別友善。只有油鍋里炸物的哧啦聲,只有刀在案板上的噼啪聲,只有人嘴咀嚼時的吧嗒聲,只有那些被現場宰殺的小鳥的唧唧聲。他混跡在這嶄新城市的故意裝啞巴的食客中,眼睛飽覽了美食,鼻子飽嗅了美味,嘴巴卻淡得飛出了小鳥。
牆上懸掛著一些因年久而喪失了色彩的油畫,畫上畫著一些光屁股的小孩,她們都生著肉翅膀,胖得像紅皮大西瓜,後來我才知道他們的名字叫天使。教堂盡頭,是一個磚砌的檯子,檯子上吊著一個用沉重堅硬的棗木雕成的男人,由於雕刻技術太差,或者由於棗木質地太硬,所以這吊著的男人基本不像人,後來我知道這就是我們的耶穌基督,一個了不起的大英雄、大善人。
母親撩著衣襟,弓著腰站著,說:「平心而論,姓沙的不是孬種,就憑著他給我掛那一樹野兔子,我也得認這個女婿。但他成不了大氣候,就憑著那一樹野兔子,我就知道他成不了大氣候。你們倆加起來,也斗不過姓蔣的,姓蔣的是棉花里藏針,肚子里有牙。」
G. 旗袍開叉好看還是不開叉好看
旗袍原是清朝旗人婦女的服裝,據考證,滿人的旗袍下擺是不開衩的。最近書店「老照片」系列泛濫,仔細看民國前的旗袍的確不開衩,樣式很土。特別是那領子很特別,立領,極高,高到腮邊,硬邦邦很不舒服的樣子。據我想來,估計是為了約束婦女的頭部運動,使小腳女人更加顯得「端莊」。
本世紀初的漢族人相對比較開化,把旗袍領子改低了。特別創意的是把下擺開了衩,那時的漢族男人都說這種服裝很漂亮,很美。可是我在想,開衩無非是為了露出女人的大腿,當時的意識形態中女人的身體絕不是「藝術」,民國時的劉海粟幾乎被認為是個流氓。就算今日,畫個女人大腿之類的藝術還未為全體國人所接受。可是為什麼這種服裝在將近一個世紀前就已經是「美」的呢?
原因無非是男人喜歡,開衩能看到大腿,我想看旗袍開衩處裸露的大腿的男人,投入視力最多的肯定是開衩的最上方,就是靠近大腿根部的那片,而絕非是腳踝附近。於是就能聯想到那看不到的腿根、私處,進而是床、是做愛。旗袍被認為是時裝,只要穿的起,所有丈夫、父親都不反對家裡女人穿旗袍。但是極力反對自己的女兒或老婆穿開衩很高的旗袍。心裡卻希望的旗袍開衩高一點、再高一點。因為不好意思直接說:「對面的女孩給我看看大腿」,只好間接說開了衩的旗袍好看了。
H. 清末女人衣著保守,為何民國女人卻很開放
中國歷史發展到清末至民國時期,已經從西方大幅引進了照相、彩繪及電影攝制技術,這也給後世留下了大量這一時期所拍攝的照片、電影短片,以及各種各樣的人物、廣告畫等,生動的展現了這一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
我們看晚清時期的社會及人物影像,和民國時期的對比,往往會有一種感覺,清末的時候中國女人們穿的大多都是長袍及上衣下裙的襖裙,不管穿什麼,都很保守,全身上下只有臉和手露在外面,恨不得衣領將脖子都全部遮住了。這和中國封建歷史長期的女性保守觀念相符,歷史上大多數時間里,女人的衣著非常保守,如唐朝時期女性穿低胸裝的時代畢竟少見。
但再看民國時期的一些人物影像,露胳膊露腿的旗袍已經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普遍流行,成為民國文化的名片,還有很多廣告畫報、明星畫報、人物影像顯示,比露胳膊露腿更加暴露的衣著打扮大有人在,直接穿短褲、短裙、泳衣了!很多的穿著,即使在30年前20年前的中國,都不敢想像,今天回看過去,也會驚訝為何民國時期的女人就突然能這么開放?
當然,社會風氣的變化不是一日就能形成的,有個過程,其實在民國初期人們雖然在西風東漸的大趨勢下,逐漸摒棄了清朝固有的保守服侍,開始大量穿西裝、洋裙,但整體還是比較保守的,眼看衣著暴露的風氣漸起,1920年上海政府還發布公告,禁止衣著袒露,「招搖過市恬不為怪,時髦爭誇,成何體統。」如果女子穿著袒露,低胸露腿的,很可能還會被抓進監獄「閉門思過」。
但是政府的禁令也擋不住衣著觀念的更新,特別是當一些女權運動者將女性衣著的解放和革命聯系起來,認為女人的束胸就是一把枷鎖,革命要從解放自身做起,越來越多的女性積極響應,放棄使用傳統的束胸布,從里到外改穿更加開放暴露的西方服侍,民國露胳膊露腿的旗袍正是在這種條件下催生的。
僅僅7年後,到1927年,民國政府也開始改口,倡導「天乳」,反對束胸,對於不執行放乳政策的,要進行罰款。為響應政府號召,名媛影星帶頭爭戴「義乳」,乳罩也在此時進入中國,很多人更是大膽穿泳裝。這就是是促使民國女人穿衣觀念和服飾走向開放的「天乳運動」,此後民國女人的觀念便越來越開放了。
I. 古代女人既保守為什麼穿開衩旗袍
旗袍原是清朝洲旗人婦女的服裝。據考證,滿人的旗袍下擺是不
開叉的。最近書店「老照片」系列泛濫,仔細看民國前的旗袍的確不
開叉,樣式很土。特別是那領子很特別,立領,極高,高到腮邊,硬
邦邦很不舒服的樣子。據我想來,估計是為了約束婦女的頭部運動,
使小腳女人更加顯得「端莊」。
本世紀初的漢族人相對比較開化,把旗袍領子改低了。特別創意
的是把下擺開了叉,那時的漢族男人都說這種服裝很漂亮,很美。
可是我在想,開叉無非是為了露出女人的大腿,當時的意識形態
中女人的身體絕不是「藝術」,民國時的海粟先生幾乎被認為是個流
氓。就算今日,畫個女人大腿之類的藝術還未為全體國人所接受。可
是為什麼這種服裝在將近一個世紀前就已經是「美」的呢?
原因無非是男人喜歡,開叉能看到大腿。我想看旗袍開叉處裸露
的大腿的男人,投入視力最多的肯定是開叉的最上方,就是靠近大腿
根部的那片,而絕非是腳踝附近。於是就能聯想到那看不到的腿根、
私處;進而是床、是做愛。旗袍被認為是時裝,只要穿的起,所有丈
夫、父親都不反對家裡女人穿旗袍。但是極力反對自己的女兒或老婆
穿開叉很高的旗袍。心裡希望別人家的女人旗袍開叉高一點、再高一
點。因為不好意思直接說:「對面的女孩給我看看大腿」,只好間接
說開了叉的旗袍好看了。
老夫子說:「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嘴上假裝沒有邪念,夫子說這不是君子。
J. 旗袍為什麼要分叉
正解
旗袍中國民族服裝的代表,能體現出中國女性的嫵媚和文靜,也比較適合中國女性的體型。旗袍最初是清朝男人們穿在身上,在馬上打仗時用的,後來逐步形成現在的女性穿著的樣式。旗袍一般合體度要求很高,所以開叉一來可以方便穿著,另一方面顯示女性的柔美。
外傳
旗袍原是清朝洲旗人婦女的服裝,據考證,滿人的旗袍下擺是不開叉的。最近書店"老照片"系列泛濫,仔細看民國前的旗袍的確不開叉,樣式很土。特別是那領子很特別,立領,極高,高到腮邊,硬邦邦很不舒服的樣子。據我想來,估計是為了約束婦女的頭部運動,使小腳女人更加顯得"端莊"。本世紀初的漢族人相對比較開化,把旗袍領子改低了。特別創意的是把下擺開了叉,那時的漢族男人都說這種服裝很漂亮,很美。可是我在想,開叉無非是為了露出女人的大腿,當時的意識形態中女人的身體絕不是"藝術",民國時的劉海粟幾乎被認為是個流氓。就算今日,畫個女人大腿之類的藝術還未為全體國人所接受。可是為什麼這種服裝在將近一個世紀前就已經是"美"的呢?原因無非是男人喜歡,開叉能看到大腿,我想看旗袍開叉處裸露的大腿的男人,投入視力最多的肯定是開叉的最上方,就是靠近大腿根部的那片,而絕非是腳踝附近。於是就能聯想到那看不到的腿根、私處,進而是床、是做愛。旗袍被認為是時裝,只要穿的起,所有丈夫、父親都不反對家裡女人穿旗袍。但是極力反對自己的女兒或老婆穿開叉很高的旗袍。心裡卻希望的旗袍開叉高一點、再高一點。因為不好意思直接說:"對面的女孩給我看看大腿",只好間接說開了叉的旗袍好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