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女裝百科 > 歐美申氏款呢外套

歐美申氏款呢外套

發布時間:2021-06-03 14:52:24

Ⅰ 關於申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申」源出:
申氏出自姜姓。遠古的時候炎帝神農氏出生於姜水而姓姜,他的子孫後裔傳到上古周朝時,出現了一個叫做申呂的,被周王封於申(在今河北南陽市北),隨後不久就建立了申國,他的子孫便以國名為姓氏,世代相傳以申氏為姓。
堂號
"魯詩堂":漢時申公,博士。文帝時作《詩傳》,號"魯詩",拜大中大夫。
"忠孝堂":春秋時,白公勝叛,把左司馬申鳴的父親抓去威脅申鳴。申鳴說:"我原是父親的兒子,現在是王的臣,怎麼能不做忠臣呢?"於是不顧父親安危,一戰而殺了白公勝。楚王獎勵申鳴,申鳴說:"我吃了國家俸祿,遇國家有難,如果躲避,那就不是忠臣了。現在國難平了,但我的父親因為我被敵人殺害,我如果活下去,那就不是孝子了。"說罷,拔劍自刎。世人稱申鳴忠孝兩全。
一、姓氏源流
申(Shēn)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氏,以國名為氏。據《姓氏考略》和《元和姓纂》、《史記》等所載,商末時,原姜姓封國在今河北省盧龍一帶的孤竹國君之子伯夷、叔齊,在周滅商後「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今山西省永濟境),後人居住在大河一帶。周宣王時,其族一部分被封於謝(今河南省南陽),建立申國,春秋初為楚國所滅,後人以國名為氏,是為申氏。
2、留在大河一帶未遷走的伯夷、叔齊後人渡過大河,移居陝西,稱為西申,後稱為申戎,又叫姜氏之戎。西周末年,曾聯合犬戎攻周。後被秦所滅。其後人也以申為氏。
3、炎帝後人呂封於申地,這個申地在今上海市一帶,今黃埔江就叫申江(戰國時楚公子春申君黃歇封於此地,申江改春申江,這是後來的事了),稱為申呂。申呂建立申國,為伯爵,稱申伯呂。後被楚所滅,後人以國為氏,也是申氏。
4、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數民族有申姓:
① 明時雲南永昌軍民府(今保山)土同知申保。
② 清滿洲八旗姓申佳氏後改單姓申;彝族阿牛氏,漢姓為申。
③ 今滿、蒙古、土家、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
申姓始祖:伯夷。名允,商末孤竹國(今河北省盧龍西)君長子,炎帝之後。父死時,遺命立三子叔齊為嗣君,弟兄互讓,相偕去周,投西伯姬昌(即周文王)。西伯死,武王舉兵伐紂,他和叔齊叩馬而諫,以為父喪用兵,是不孝、不仁。武王嚴辭拒之,後經牧野之戰,商紂自焚,商王朝土崩瓦解。伯夷和叔齊避逃到首陽山(在今山西省永濟南),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後裔仍留居周王朝,成王即位後,便封伯夷的後裔在申建立申國。春秋初,申國被楚文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為氏,稱申姓。他們尊伯夷為申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由上可知,申姓發祥於今河南南陽一帶。春秋初期,申國很快就被強大的楚國吞並了,伯夷的後人很可能很快紛紛以國為氏而姓申了。據許多學者判斷,先秦時代的楚國,有很多姓申的人士,大概正是由於這個緣故。春秋戰國期間,申姓名人雲集,代表人物主要有:申伯、申不害、申俞、申舟、申犀、申驪、申蒯、申棖、申叔儀等,這些名人分布於魯、鄭、楚、韓、晉、吳等國,表明當時申姓人已分布於今山東、山西、陝西、湖北、河北、江蘇等地。西漢時,申姓名人依舊甚多,有必要提一下的尚有櫟陽(今江蘇省溧陽)人申碭,蒼梧(今屬廣西)人申朔,表明此際已有申姓人入居祖國南端——廣西。此期至東漢,東海人見諸史冊的申姓有申咸、申轉、申君,為後期申姓琅琊郡望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東漢末期,有申儀入蜀。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申姓發展史上的一個最重要的時期,此期,申姓歷史上的三大郡望——魏郡、琅琊郡、丹陽郡開始形成,並逐漸昌盛起來,並有力的推動了涵蓋其郡望的省份:河北、山東、安徽等地申姓的發展。隋唐之際,申姓有一支由湖北遷居邵州(今湖南省邵陽),並有一支由丹陽徙居信州(今江西省)。五代十國到兩宋,申姓族人已廣泛地分布於今江蘇、湖北、湖南、浙江、江西、四川等南方諸省。明初,山西申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天津等地。此際,已有申姓人遷居至今福建、廣東、雲南、貴州、廣西等地。清初,閩、粵一帶的申姓開始陸續有人遷至台灣、東南亞及歐美等地。亦有豫魯一帶的申姓遷入東北。如今,申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河南、山東多此姓,兩省申姓約佔全國漢族申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申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一。
堂號
申姓的主要堂號有:「琅琊堂」、「法家堂」、「賜閑堂」、「忠裕堂」等。
五、宗族特徵
1、得姓歷史悠久。其得姓大約是在二千八百年前的上古時期。
2、申姓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一個老資格的名門著姓。春秋戰國時期即名人薈萃,為他姓難以比擬。
3、歷史上,申姓人濟濟多才。如列入《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的名人就有七十四人。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所載,兩代共有三十七名進士,其中山西、河南、直隸(今河北省)各八名,其中以今河北省永年為最多。共五名。
============================================================
【申姓宗祠通用對聯】
〖申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姓啟申國;
望出琅玡。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申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文武是憲;
黃老為宗。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周宣王舅父申伯,為賢卿士,在謝地築城,大臣尹吉甫作《崧高》詩贈他,有句:「王之元舅,文武是憲(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下聯典指戰國時思想家申不害,鄭國京地人,法家學派主要代表之一。韓昭侯時,任相十五年,使韓「國治兵強」。其學本於黃老(黃帝、老子的道家)而主刑名,即主張循名責實,慎賞明罰,加強君主專制。著有《申子》六篇。
安邦偉業;
戡亂宏才。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楚國貴族申包胥,與伍子胥為知交。伍子胥將要逃奔吳國時對他說:「我一定要顛覆楚國!」他說:「你能顛覆楚國,我一定能讓它復興!」後來,吳國用伍子胥計攻楚國,申包胥到秦國求救,在宮廷痛哭七晝夜,水米不入口,終於使秦國發兵救楚。楚昭王返國賞功時,他逃避而不領受。下聯典指十六國時前秦奄地人申香,身材高大,多力善射,苻堅曾任他為拂蓋郎。
狀元宰相;
耆碩神仙。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長洲人申時行,字汝默,嘉靖年間狀元,官修撰、吏部右侍郎,因文字受侍學士領翰林院事張居正賞識,被薦為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宰相),後任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下聯典指唐代洛陽人申秦芝,相傳其母吞芝而孕,與玄宗同日生。隱居邵陽山修煉,玄宗夢中見他,命人畫出圖像去找。後來白日升仙。
-----------------------------------------------------------------
〖申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霜添柏樹冷;
氣指桂林寒。
——唐·申堂栒撰申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武進尉申堂栒詩句聯。申堂栒,丹徙人。
-----------------------------------------------------------------
〖申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茅束悲歌於申後;
蒲輪見迎於培公。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周幽王廢申後,後作告哀詩,有「白華菅兮,白茅束兮」之句。下聯典指漢武帝嘗以蒲輪迎申培公入都。
-----------------------------------------------------------------
〖申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真理學從五倫做起;
大文章自六經分來。
——清·申涵光撰申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順治中恩貢生申涵光自題聯。申涵光,字孚孟,號鳧盟,永年人。少以詩名河朔間,與殷岳、張蓋稱「畿南三才子」。絕意仕進,有《聰山集》等。
忠孝克全,名標青史;
貞節不朽,詩載召南。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楚國人申鳴,以孝聞名,惠王時官左司馬。大夫白公勝起兵反叛,劫持了申鳴的父親,申鳴說:「還不能為早臣嗎?」於是,隨葉公打敗白公勝,父親也被害。楚王賞他時,他說:「食祿避難,我不算忠臣;為國喪父,我不算孝子。名不能兩全!」自刎而死。下聯典指周代女子申女,許嫁後,因夫家輕禮違制,堅決不出嫁,守節持義,後被告而入獄,也不屈服。後作《行露》詩以表達心志,收入《詩經·召南》。有句:「雖速我訟(致我入獄),亦不女從(也絕不順從你)!」
通學得傳,洵聖門賢哲;
文武是憲,實周家翰蕃。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孔子的弟子申棖。孔子嘗言:「吾未見剛者,或以申棖對」。下聯典指周代賢卿士申伯。為宣王的母舅。
室書四知,黎庶扳轅共挽;
年登八表,天子加璧相迎。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北朝時北周魏郡人申徽,字世儀,歷官大行台郎中、河西大使、都官尚書、右僕射、襄州刺史等。為政謹慎廉潔,曾畫東漢名臣楊震像,並書其「四知」(參見楊氏聯),一並懸掛於寢室,用來自戒。從襄州離任時,吏民扳轅相送數十里。下聯典指西漢魯郡人申培公,今文詩學「魯詩學」的開創者。少年時,跟從齊人浮丘伯學《詩》,文帝時立為博士,傳授「魯詩」,後歸家,從各地來跟他學習的弟子千餘人。武帝時,他已八十多歲,武帝派人安車蒲輪(在車輪上裹蒲,以減少震動),束帛加璧(帶上帛和璧),請他入都,拜太中大夫。
【中國人民解放軍申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申涵少將
申涵(1906-2001),山東省泗水縣人。1935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1軍團衛生部衛生訓練隊隊長,第2師衛生隊醫生。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3旅685團衛生隊醫生,蘇魯豫支隊衛生隊隊長,115師教導第1旅軍醫處處長,新四軍第3師7旅衛生部部長,新四軍第3師後方醫院院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西滿軍區後方醫院院長兼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第7縱隊衛生部部長,第四野戰軍44軍衛生部部長,第四野戰軍後勤部衛生部第二醫管處處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13兵團衛生部部長,廣西軍區後勤部副部長,第6軍醫大學校長,武漢軍區後勤部衛生處處長、後勤部副部長兼衛生處處長。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2001年12月26日在因病在武漢逝世,享年95歲。
【中國人民解放軍申姓當代將軍生平簡介】
申勇少將
申勇(1941.10-——),又名申世榮,山西省澤州縣巴公鎮南連氏村人。195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年1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
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警衛員、班長、學員、教員、幹事,1963年被保送入解放軍軍事經濟學院學習。後任武漢軍區後勤部政治幹部科副科長、倉庫政治委員,信陽陸軍學院後勤訓練大隊大隊長,**進修系學員,總後勤部第一後方基地政治委員,總後基地指揮軍需部部長,總後駐武漢辦事處副主任,武漢後方基地副政治委員,武漢軍事經濟學院副院長、政治委員(正軍職),先後再次榮立三等功2次,受軍、師、團嘉獎15次。1998年夏,率武漢軍事學院幹部戰士參加了保衛漢江江堤的戰斗,同年9月28日,代表武漢軍事經濟學院光榮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的全國抗洪先進單位表彰大會。
1989年以來親自撰寫和主編了《世紀之交的若干思考》、《走向新世紀的軍校德育》、《軍事經濟管理與效益研究》、《報考軍事院校指南》等著作。其中,《世紀之交的若干思考》和《走向新世紀的軍校德育》兩部專著,被列為新時期軍隊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重要著述,後者還被解放軍總後勤部評為一等獎。現已離休。
家族名人
歷史名人:
申包胥:姓公孫,封於申,所以號為申包胥。春秋時做楚國大夫。與武員即武子胥有很好的交情。武子胥因為父兄被害逃往吳國的時候曾對包胥說:"我必復楚國。"包胥回答他道:"子能復之,我必能興之。"後武子胥以吳軍攻楚,入其都,包胥跑到秦國求救,不吃不飲在秦廷上哭了七天七夜,秦國終於被感動了,派了五百輛戰車去營救楚國,打敗了吳軍,楚昭王於是得以保國,要獎賞包胥,包胥逃而不受。
申不害: 戰國時韓國京人。他在韓國朝廷中作了長達十五年的宰相,以很高明的領導才能把韓國的政治、外交處理得井井有條,使韓國雖然處於一個戰亂連年的年代但國家卻沒有受到任何的干擾和襲擊,因此而邊的國富民安。他的學術上的思想源於黃老,主張刑名,和韓非子一起被稱為申韓,是法家的始祖,其著作有《申子二篇》。
申時行:字汝默,號瑤泉。明朝長洲人。嘉靖四十一年進士第一,深得張居正的賞識。先入朝廷做官,後因性格倔強而被罷免。死於文定。著有《賜閑堂集》等。申伯純,北京豐台人。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中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前方總部高級參謀、秘書長等職,抗日戰爭勝利後八路軍駐北平辦事處處長,華北財經員會秘書長。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統戰部交際處處長,政務院秘書廳主任,政務院機關事物管理局副局長,第二、三、四、五屆政協委員等職。1979年7月13日逝世,享年81歲。著有《西安事變》等。
申 伯:西周時申國國君,宣王母舅。為周卿王,佐宣王中興有功,賜謝邑,築城定居,以衛南土。時賢相仲山甫,稱之曰:「崧高維岳,峻極於天。惟岳降神,生甫及申。」
申 恬:南朝宋魏郡魏(今河北省魏縣)人。歷下邳、北海二郡太守,有政績。後遷青州刺史,督冀州,防衛邊境,勸課農桑。性清約,外任頻繁,妻子不免飢寒,為世所稱。官終豫州刺史。
申 泰:廬州無為(今屬安徽省)人,明初官吏。明嚴多幹才,鋤奸祛弊,有「清同劍水」之譽。任延平知府時,上以搜贓之名考之,止得米三升,鈔一貫,為天下清廉第一。
申 佐:廣平府永年(今屬河北省)人,明代官吏。嘉靖間進士,曾單騎出塞,調畫定盟,使俺答汗稱臣獻貢。以功擢僉都御史,巡撫大同。
申 綸:廣平府永年人,明代官吏。進士出身,歷任四川、雲南按察使副使。性忠亮有雅量,蒞官以廉潔著稱。
申 相:山西長治人,明代名醫。以醫為業,研究脈理,尤精傷寒一科,人稱良醫。有《診家秘要》、《傷寒捷法歌》。
申 蕙:江蘇長洲人,清代女詞人。書法孫過庭。詩蒼老,不作閨秀閣中語,工詞。與歸淑芬齊名,所著《縫雲閣集》與歸之《雲和閣詩》並稱《二雲閣詩草》。
申包胥:春秋時楚國大夫。與伍子胥友善,後伍子胥奔吳,並助吳滅楚,包胥入秦請求援兵,依庭牆哭,七日水米未進,秦哀公乃出師救楚。
申不害:鄭國京(今河南省滎陽)人,戰國時思想家。治黃老刑名之學,於韓昭侯時任相十五年,為相期間,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國治兵強。有《申子》兩篇。
申時行: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代大臣。嘉靖四十一年狀元。萬曆年間累官至內閣首輔(宰相)。為政務為寬大,世稱長者。對上言聽計從,無所作為。後辭官回歸故里。著有《賜閑堂集》等。
申佳胤、申涵光、申涵昐、申涵煜:河北永年人,父子四人俱有名時當時。父申佳胤是明末進士,歷太僕丞,閱馬京畿。李自成破北京後,自殺,有《君子亭集》。長子申涵光為廣平三君之一,絕意仕途,以理學訓其兩弟,有《聰山詩集》、《荊園小語》、《說杜》等。涵昐、涵煜皆進士及第,涵昐有《忠裕堂文集》、《詩集》、《史籍》等,涵煜有《江航草》、《敏求集》等。涵煜子申廷頁詩書畫俱工,有《耐俗軒詩集》。
申汝慧:山西靈石人,清代官吏。乾隆五十九年舉人,歷任安徽宣城等縣縣長,後又升為無為州知州。在任期間,屢逢旱澇等天災,多行善政,為民稱誦。
申伯純,北京豐台人。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中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前方總部高級參謀、秘書長等職,抗日戰爭勝利後八路軍駐北平辦事處處長,華北財經委員會秘書長。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統戰部交際處處長,政務院秘書廳主任,政務院機關事物管理局副局長,第二、三、四、五屆政協委員等職。1979年7月13日逝世,享年81歲。著有《西安事變》等。
分布地區
魏 郡:漢高帝初置。相當於今河北省魏縣,河南省浚縣,山東省冠縣之間地區。
琅琊郡:秦統一六國,境內設琅琊郡,並附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城),縣域屬琅琊縣。漢承秦制,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晉省琅琊,隋復置琅琊縣;唐代又裁,境地歸膠州、諸城,此後廢置千餘年。
丹陽郡:漢置丹陽(楊)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三國吳移治建業(今南京),隋滅陳後廢。煬帝又以蔣州(今南京)為丹陽郡。

Ⅱ 申姓的由來

姓氏起源:

申氏出自姜姓。遠古的時候炎帝神農氏出生於姜水而姓姜,他的子孫後裔傳到上古周朝時,出現了一個叫做申呂的,被周王封於申(在今河北南陽市北),隨後不久就建立了申國,他的子孫便以國名為姓氏,世代相傳以申氏為姓。

堂號
"魯詩堂":漢時申公,博士。文帝時作《詩傳》,號"魯詩",拜大中大夫。
"忠孝堂":春秋時,白公勝叛,把左司馬申鳴的父親抓去威脅申鳴。申鳴說:"我原是父親的兒子,現在是王的臣,怎麼能不做忠臣呢?"於是不顧父親安危,一戰而殺了白公勝。楚王獎勵申鳴,申鳴說:"我吃了國家俸祿,遇國家有難,如果躲避,那就不是忠臣了。現在國難平了,但我的父親因為我被敵人殺害,我如果活下去,那就不是孝子了。"說罷,拔劍自刎。世人稱申鳴忠孝兩全。

歷史名人
申包胥:姓公孫,封於申,所以號為申包胥。春秋時做楚國大夫。與武員即武子胥有很好的交情。武子胥因為父兄被害逃往吳國的時候曾對包胥說:"我必復楚國。"包胥回答他道:"子能復之,我必能興之。"後武子胥以吳軍攻楚,入其都,包胥跑到秦國求救,不吃不飲在秦廷上哭了七天七夜,秦國終於被感動了,派了五百輛戰車去營救楚國,打敗了吳軍,楚昭王於是得以保國,要獎賞包胥,包胥逃而不受。
申不害: 戰國時韓國京人。他在韓國朝廷中作了長達十五年的宰相,以很高明的領導才能把韓國的政治、外交處理得井井有條,使韓國雖然處於一個戰亂連年的年代但國家卻沒有受到任何的干擾和襲擊,因此而邊的國富民安。他的學術上的思想源於黃老,主張刑名,和韓非子一起被稱為申韓,是法家的始祖,其著作有《申子二篇》。
申時行:字汝默,號瑤泉。明朝長洲人。嘉靖四十一年進士第一,深得張居正的賞識。先入朝廷做官,後因性格倔強而被罷免。死於文定。著有《賜閑堂集》等。申伯純,北京豐台人。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中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前方總部高級參謀、秘書長等職,抗日戰爭勝利後八路軍駐北平辦事處處長,華北財經員會秘書長。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統戰部交際處處長,政務院秘書廳主任,政務院機關事物管理局副局長,第二、三、四、五屆政協委員等職。1979年7月13日逝世,享年81歲。著有《西安事變》等。

Ⅲ 申姓在咱們國家多不多主要分部在哪裡申姓有多長的歷史了

申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一。

申姓發祥於今河南南陽一帶。春秋初期,申國很快就被強大的楚國吞並了,伯夷的後人很可能很快紛紛以國為氏而姓申了。據許多學者判斷,先秦時代的楚國,有很多姓申的人士,大概正是由於這個緣故。春秋戰國期間,申姓名人雲集,代表人物主要有:申伯、申不害、申俞、申舟、申犀、申驪、申蒯、申棖、申叔儀等,這些名人分布於魯、鄭、楚、韓、晉、吳等國,表明當時申姓人已分布於今山東、山西、陝西、湖北、河北、江蘇等地。西漢時,申姓名人依舊甚多,有必要提一下的尚有櫟陽(今江蘇省溧陽)人申碭,蒼梧(今屬廣西)人申朔,表明此際已有申姓人入居祖國南端——廣西。此期至東漢,東海人見諸史冊的申姓有申咸、申轉、申君,為後期申姓琅琊郡望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東漢末期,有申儀入蜀。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申姓發展史上的一個最重要的時期,此期,申姓歷史上的三大郡望——魏郡、琅琊郡、丹陽郡開始形成,並逐漸昌盛起來,並有力的推動了涵蓋其郡望的省份:河北、山東、安徽等地申姓的發展。隋唐之際,申姓有一支由湖北遷居邵州(今湖南省邵陽),並有一支由丹陽徙居信州(今江西省)。五代十國到兩宋,申姓族人已廣泛地分布於今江蘇、湖北、湖南、浙江、江西、四川等南方諸省。明初,山西申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天津等地。此際,已有申姓人遷居至今福建、廣東、雲南、貴州、廣西等地。清初,閩、粵一帶的申姓開始陸續有人遷至台灣、東南亞及歐美等地。亦有豫魯一帶的申姓遷入東北。如今,申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河南、山東多此姓,兩省申姓約佔全國漢族申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申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一。

源流一
出自墨胎氏。以國名為氏。據《姓氏考略》和《元和姓纂》、《史記》等所載,商末時,原商先族旁支墨胎氏封國在今河北省盧龍一帶的孤竹國君之子伯夷、叔齊,在周滅商後「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今山西省永濟境),後人居住在大河一帶。周宣王時,其族一部分被封於謝(今河南省南陽),建立申國,春秋初為楚國所滅,後人以國名為氏,是為申氏。[1]
源流二
出自地名。炎帝後人呂封於申地,這個申地在今上海市一帶,今黃浦江就叫申江(戰國時楚公子春申君黃歇封於此地,申江改春申江,這是後來的事了),稱為申呂。申呂建立申國,為伯爵,稱申伯呂。後被楚所滅,後人以國為氏,也是申氏。
源流三
出自羋姓。申叔時,楚國公族。因為封地在申,所以稱申叔時。後人有申叔跪,申叔展等。
源流四
出自他族改姓和少數民族
① 明時雲南永昌軍民府(今保山)土同知申保。
② 清滿洲八旗姓愛新覺羅氏,申穆哩氏,申佳氏等[2]。後改單姓申;彝族阿牛氏,漢姓為申。
③ 今滿、蒙古、土家、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
④ 另據晉冀豫交界地區部分申姓族譜記載,元代滅亡之時,分封在山西上黨一帶的元潞王家族改姓漢姓「申」並留居當地,其後子孫分別遷各地,主要的留在當地和河北邯鄲河南安陽一代。[3]

Ⅳ 姓氏脫口秀 申氏

可以搜索講解一些講解姓氏網路的公眾號,講解的很詳細,也不錯,查看也方便,以下是的申姓的一些歷史起源以及歷史分布情況。
一、姓氏源流
申(Shēn)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氏,以國名為氏。據《姓氏考略》和《元和姓纂》、《史記》等所載,商末時,原姜姓封國在今河北省盧龍一帶的孤竹國君之子伯夷、叔齊,在周滅商後「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今山西省永濟境),後人居住在大河一帶。周宣王時,其族一部分被封於謝(今河南省南陽),建立申國,春秋初為楚國所滅,後人以國名為氏,是為申氏。
2、留在大河一帶未遷走的伯夷、叔齊後人渡過大河,移居陝西,稱為西申,後稱為申戎,又叫姜氏之戎。西周末年,曾聯合犬戎攻周。後被秦所滅。其後人也以申為氏。
3、炎帝後人呂封於申地,這個申地在今上海市一帶,今黃浦江就叫申江(戰國時楚公子春申君黃歇封於此地,申江改春申江,這是後來的事了),稱為申呂。申呂建立申國,為伯爵,稱申伯呂。後被楚所滅,後人以國為氏,也是申氏。
4、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數民族有申姓:
① 明時雲南永昌軍民府(今保山)土同知申保。
② 清滿洲八旗姓申佳氏後改單姓申;彝族阿牛氏,漢姓為申。
③ 今滿、蒙古、土家、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
申姓始祖:伯夷。名允,商末孤竹國(今河北省盧龍西)君長子,炎帝之後。父死時,遺命立三子叔齊為嗣君,弟兄互讓,相偕去周,投西伯姬昌(即周文王)。西伯死,武王舉兵伐紂,他和叔齊叩馬而諫,以為父喪用兵,是不孝、不仁。武王嚴辭拒之,後經牧野之戰,商紂自焚,商王朝土崩瓦解。伯夷和叔齊避逃到首陽山(在今山西省永濟南),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後裔仍留居周王朝,成王即位後,便封伯夷的後裔在申建立申國。春秋初,申國被楚文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為氏,稱申姓。他們尊伯夷為申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由上可知,申姓發祥於今河南南陽一帶。春秋初期,申國很快就被強大的楚國吞並了,伯夷的後人很可能很快紛紛以國為氏而姓申了。據許多學者判斷,先秦時代的楚國,有很多姓申的人士,大概正是由於這個緣故。春秋戰國期間,申姓名人雲集,代表人物主要有:申伯、申不害、申俞、申舟、申犀、申驪、申蒯、申棖、申叔儀等,這些名人分布於魯、鄭、楚、韓、晉、吳等國,表明當時申姓人已分布於今山東、山西、陝西、湖北、河北、江蘇等地。西漢時,申姓名人依舊甚多,有必要提一下的尚有櫟陽(今江蘇省溧陽)人申碭,蒼梧(今屬廣西)人申朔,表明此際已有申姓人入居祖國南端——廣西。此期至東漢,東海人見諸史冊的申姓有申咸、申轉、申君,為後期申姓琅琊郡望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東漢末期,有申儀入蜀。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申姓發展史上的一個最重要的時期,此期,申姓歷史上的三大郡望——魏郡、琅琊郡、丹陽郡開始形成,並逐漸昌盛起來,並有力的推動了涵蓋其郡望的省份:河北、山東、安徽等地申姓的發展。隋唐之際,申姓有一支由湖北遷居邵州(今湖南省邵陽),並有一支由丹陽徙居信州(今江西省)。五代十國到兩宋,申姓族人已廣泛地分布於今江蘇、湖北、湖南、浙江、江西、四川等南方諸省。明初,山西申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天津等地。此際,已有申姓人遷居至今福建、廣東、雲南、貴州、廣西等地。清初,閩、粵一帶的申姓開始陸續有人遷至台灣、東南亞及歐美等地。亦有豫魯一帶的申姓遷入東北。如今,申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河南、山東多此姓,兩省申姓約佔全國漢族申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申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一。

三、歷史名人
申 伯:西周時申國國君,宣王母舅。為周卿王,佐宣王中興有功,賜謝邑,築城定居,以衛南土。時賢相仲山甫,稱之曰:「崧高維岳,峻極於天。惟岳降神,生甫及申。」
申 恬:南朝宋魏郡魏(今河北省魏縣)人。歷下邳、北海二郡太守,有政績。後遷青州刺史,督冀州,防衛邊境,勸課農桑。性清約,外任頻繁,妻子不免飢寒,為世所稱。官終豫州刺史。
申 泰:廬州無為(今屬安徽省)人,明初官吏。明嚴多幹才,鋤奸祛弊,有「清同劍水」之譽。任延平知府時,上以搜贓之名考之,止得米三升,鈔一貫,為天下清廉第一。
申 佐:廣平府永年(今屬河北省)人,明代官吏。嘉靖間進士,曾單騎出塞,調畫定盟,使俺答汗稱臣獻貢。以功擢僉都御史,巡撫大同。
申 綸:廣平府永年人,明代官吏。進士出身,歷任四川、雲南按察使副使。性忠亮有雅量,蒞官以廉潔著稱。
申 相:山西長治人,明代名醫。以醫為業,研究脈理,尤精傷寒一科,人稱良醫。有《診家秘要》、《傷寒捷法歌》。
申 蕙:江蘇長洲人,清代女詞人。書法孫過庭。詩蒼老,不作閨秀閣中語,工詞。與歸淑芬齊名,所著《縫雲閣集》與歸之《雲和閣詩》並稱《二雲閣詩草》。
申包胥:春秋時楚國大夫。與伍子胥友善,後伍子胥奔吳,並助吳滅楚,包胥入秦請求援兵,依庭牆哭,七日水米未進,秦哀公乃出師救楚。
申不害:鄭國京(今河南省滎陽)人,戰國時思想家。治黃老刑名之學,於韓昭侯時任相十五年,為相期間,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國治兵強。有《申子》兩篇。
申時行: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代大臣。嘉靖四十一年狀元。萬曆年間累官至內閣首輔(宰相)。為政務為寬大,世稱長者。對上言聽計從,無所作為。後辭官回歸故里。著有《賜閑堂集》等。
申佳胤、申涵光、申涵昐、申涵煜:河北永年人,父子四人俱有名時當時。父申佳胤是明末進士,歷太僕丞,閱馬京畿。李自成破北京後,自殺,有《君子亭集》。長子申涵光為廣平三君之一,絕意仕途,以理學訓其兩弟,有《聰山詩集》、《荊園小語》、《說杜》等。涵昐、涵煜皆進士及第,涵昐有《忠裕堂文集》、《詩集》、《史籍》等,涵煜有《江航草》、《敏求集》等。涵煜子申廷頁詩書畫俱工,有《耐俗軒詩集》。
申汝慧:山西靈石人,清代官吏。乾隆五十九年舉人,歷任安徽宣城等縣縣長,後又升為無為州知州。在任期間,屢逢旱澇等天災,多行善政,為民稱誦。
申伯純,北京豐台人。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中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前方總部高級參謀、秘書長等職,抗日戰爭勝利後八路軍駐北平辦事處處長,華北財經委員會秘書長。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統戰部交際處處長,政務院秘書廳主任,政務院機關事物管理局副局長,第二、三、四、五屆政協委員等職。1979年7月13日逝世,享年81歲。著有《西安事變》等。

Ⅳ 姓申的是古代,誰的後人

申(Shēn)姓,源出有七:

一、第一個淵源源於姜姓,周初復泰岳後於申,暨申伯入卿而楚蝕其壤,宣王開元,舅申伯於謝。後有宇氏、申氏、申叔氏、申鮮氏、謝氏、射氏、宇文氏、大野氏。

二、第二個淵源源於朝鮮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三、第三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四、第四個淵源源於彝族,出自彝族阿牛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五、第五個淵源源於傈僳族,出自明時期雲南永昌軍民府同知申保,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六、第六個淵源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七、第七個淵源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Ⅵ 山東冠縣城鎮趙庄申姓由來

申(Shēn)姓源出有四:
源流一
出自墨胎氏。以國名為氏。據《姓氏考略》和《元和姓纂》、《史記》等所載,商末時,原商先族旁支墨胎氏封國在今河北省盧龍一帶的孤竹國君之子伯夷、叔齊,在周滅商後「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今山西省永濟境),後人居住在大河一帶。周宣王時,其族一部分被封於謝(今河南省南陽),建立申國,春秋初為楚國所滅,後人以國名為氏,是為申氏。[1]
源流二
出自地名。炎帝後人呂封於申地,這個申地在今上海市一帶,今黃浦江就叫申江(戰國時楚公子春申君黃歇封於此地,申江改春申江,這是後來的事了),稱為申呂。申呂建立申國,為伯爵,稱申伯呂。後被楚所滅,後人以國為氏,也是申氏。
源流三
出自羋姓。申叔時,楚國公族。因為封地在申,所以稱申叔時。後人有申叔跪,申叔展等。
源流四
出自他族改姓和少數民族
① 明時雲南永昌軍民府(今保山)土同知申保。
② 清滿洲八旗姓愛新覺羅氏,申穆哩氏,申佳氏等[2] 。後改單姓申;彝族阿牛氏,漢姓為申。
③ 今滿、蒙古、土家、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
④ 另據晉冀豫交界地區部分申姓族譜記載,元代滅亡之時,分封在山西上黨一帶的元潞王家族改姓漢姓「申」並留居當地,其後子孫分別遷各地,主要的留在當地和河北邯鄲河南安陽一代。

申姓始祖
伯夷。名允,商末孤竹國(今河北省盧龍西)君長子,商先族旁支後人。父死時,遺命立三子叔齊為嗣君,弟兄互讓,相偕去周,投西伯姬昌(即周文王)。西伯死,武王舉兵伐紂,他和叔齊叩馬而諫,以為父喪用兵,是不孝、不仁。武王嚴辭拒之,後經牧野之戰,商紂自焚,商王朝土崩瓦解。伯夷和叔齊避逃到首陽山(在今山西省永濟南),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後裔仍留居周王朝,成王即位後,便封伯夷的後裔在申建立申國。春秋初,申國被楚文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為氏,稱申姓。他們尊伯夷為申姓的得姓始祖。
曰璟,據晉冀豫交界地區的部分申姓族譜記載,當地申姓祖先來由是蒙古皇族後裔、元朝末代潞王曰璟。據「故元潞王太始祖璟公墓誌銘」記載和《元史》「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八年(1291),分賜太宗窩闊台之孫、闊出之子小薛大王牧地於潞州上黨」的推斷、考證,上黨申姓始祖當為元皇的窩闊台宗族後裔。當時明軍北上勢如破竹,「元帝遷往和林,元裔殺戮殆盡,公藩潞乃攜眷避兵屯留,而絳州,為存宗嗣計,故改曰姓申,折銅鍋十八塊」。其十八個兒子除了最小的兒子隨蒙古風俗留在父親身邊外,各自出走,遷往山西各處。後明代建立,幾次移民中,此支申姓後裔又隨移民遷往各省。以晉冀豫魯蘇最多。現今當地申姓多稱自己為「銅鍋申」「鍋片申」等。(據當地另外的一支申姓家譜分析,之所以改姓申和當地的另一支漢族申姓曾任北魏北齊趙郡太守申穆的後代聚居此處有關)。

遷徙分布
由上可知,申姓發祥於今河南南陽一帶。春秋初期,申國很快就被強大的楚國吞並了,伯夷的後人很可能很快紛紛以國為氏而姓申了。據許多學者判斷,先秦時代的楚國,有很多姓申的人士,大概正是由於這個緣故。春秋戰國期間,申姓名人雲集,代表人物主要有:申伯、申不害、申俞、申舟、申犀、申驪、申蒯、申棖、申叔儀等,這些名人分布於魯、鄭、楚、韓、晉、吳等國,表明當時申姓人已分布於今山東、山西、陝西、湖北、河北、江蘇等地。西漢時,申姓名人依舊甚多,有必要提一下的尚有櫟陽(今江蘇省溧陽)人申碭,蒼梧(今屬廣西)人申朔,表明此際已有申姓人入居祖國南端——廣西。此期至東漢,東海人見諸史冊的申姓有申咸、申轉、申君,為後期申姓琅琊郡望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東漢末期,有申儀入蜀。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申姓發展史上的一個最重要的時期,此期,申姓歷史上的三大郡望——魏郡、琅琊郡、丹陽郡開始形成,並逐漸昌盛起來,並有力的推動了涵蓋其郡望的省份:河北、山東、安徽等地申姓的發展。隋唐之際,申姓有一支由湖北遷居邵州(今湖南省邵陽),並有一支由丹陽徙居信州(今江西省)。五代十國到兩宋,申姓族人已廣泛地分布於今江蘇、湖北、湖南、浙江、江西、四川等南方諸省。明初,山西申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天津等地。此際,已有申姓人遷居至今福建、廣東、雲南、貴州、廣西等地。清初,閩、粵一帶的申姓開始陸續有人遷至台灣、東南亞及歐美等地。亦有豫魯一帶的申姓遷入東北。如今,申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河南、山東多此姓,兩省申姓約佔全國漢族申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申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一。
「鍋片申」的分布
申姓由來中,由蒙古皇裔改姓的申氏是可考的較為可信的姓氏遷徙紀錄。這一支申姓因其來源系「折銅鍋十八片」分頭避難而成,故又稱「銅鍋申」、「大鍋申」、「打鍋申」等多種稱謂,在各地家族中廣為流傳著「九胎十八子」「三胎六支花」等大致相同或相近的家族由來故事。據山西省長治市潞城市東天貢(宮)村的族譜——《申氏家乘楊樹堂》記載和遍布晉冀豫三省交界處多處申姓家譜、墓誌銘、家族內口口相傳的故事印證、整理,當年曰憬的十八個兒子或通過自主遷移、或通過明代政府移民方式,先後遷居到山西省晉東南各縣市、南部臨汾運城市一帶,河南安陽市一帶,河北邯鄲市、邢台市一帶,山東、江蘇、安徽也都有。其中在長治市一帶應該是這一支申姓的最大聚居地。尤其是潞城市,1990年人口普查的時候,全縣(當時未改市)15萬人口中,申姓居然逾萬人,比例之高當屬有申姓各市縣中第一。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山西省3位申姓代表的籍貫全是來自長治市方圓不到20公里的三個縣——潞城黎城平順。長治市郊區新開發的潞商遺存申家大院也是當年潞城縣轄區。而在今天河南安陽市、河北邯鄲市邢台市一帶(含其周邊諸多縣市)申姓也是各自省份申姓較為密集的區域——建議2010年人口普查完畢後當地申姓後人將有關統計資料上傳。

4歷史名人
申伯
西周時申國國君,宣王母舅。為周卿王,佐宣王中興有功,賜謝邑,築城定居,以衛南土。時賢相仲山甫,稱之曰:「崧高維岳,峻極於天。惟岳降神,生甫及申。」
申恬
南朝宋魏郡魏(今河北省魏縣)人。歷下邳、北海二郡太守,有政績。後遷青州刺史,督冀州,防衛邊境,勸課農桑。性清約,外任頻繁,妻子不免飢寒,為世所稱。官終豫州刺史。
申泰
廬州無為(今屬安徽省)人,明初官吏。明嚴多幹才,鋤奸祛弊,有「清同劍水」之譽。任延平知府時,上以搜贓之名考之,止得米三升,鈔一貫,為天下清廉第一。
申佐
廣平府永年(今屬河北省)人,明代官吏。嘉靖間進士,曾單騎出塞,調畫定盟,使俺答汗稱臣獻貢。以功擢僉都御史,巡撫大同。
申綸
廣平府永年人,明代官吏。進士出身,歷任四川、雲南按察使副使。性忠亮有雅量,蒞官以廉潔著稱。
申相
山西長治人,明代名醫。以醫為業,研究脈理,尤精傷寒一科,人稱良醫。有《診家秘要》、《傷寒捷法歌》。
申蕙
江蘇長洲人,清代女詞人。書法孫過庭。詩蒼老,不作閨秀閣中語,工詞。與歸淑芬齊名,所著《縫雲閣集》與歸之《雲和閣詩》並稱《二雲閣詩草》。
申包胥
春秋時楚國大夫,楚王蚡冒後裔,又稱王孫包胥,生卒年待考,湖北省監利縣新溝鎮人,封地申(現南陽)。與伍子胥友善,後伍子胥奔吳,並助吳滅楚,包胥入秦請求援兵,依庭牆哭,七日水米未進,秦哀公乃出師救楚
申不害
鄭國京(今河南省滎陽)人,戰國時思想家。治黃老刑名之學,於韓昭侯時任相十五年,為相期間,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國治兵強。有《申子》兩篇。
申時行
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代大臣。嘉靖四十一年狀元。萬曆年間累官至內閣首輔(宰相)。為政務為寬大,世稱長者。對上言聽計從,無所作為。後辭官回歸故里。著有《賜閑堂集》等。
申佳胤
河北永年人,父子四人俱有名時當時。父申佳胤是明末進士,歷太僕丞,閱馬京畿。李自成破北京後,自殺,有《君子亭集》。長子申涵光為廣平三君之一,絕意仕途,以理學訓其兩弟,有《聰山詩集》、《荊園小語》、《說杜》等。涵昐、涵煜皆進士及第,涵昐有《忠裕堂文集》、《詩集》、《史籍》等,涵煜有《江航草》、《敏求集》等。涵煜子申廷頁詩書畫俱工,有《耐俗軒詩集》。
申汝慧
山西靈石人,清代官吏。乾隆五十九年舉人,歷任安徽宣城等縣縣長,後又升為無為州知州。在任期間,屢逢旱澇等天災,多行善政,為民稱誦。

5現代名人
申伯純
北京豐台人。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中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前方總部高級參謀、秘書長等職,抗日戰爭勝利後八路軍駐北平辦事處處長,華北財經委員會秘書長。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統戰部交際處處長,政務院秘書廳主任,政務院機關事物管理局副局長,第二、三、四、五屆政協委員等職。1979年7月13日逝世,享年81歲。著有《西安事變》等。
申涵
申涵(1906-2001),山東省泗水縣人。1935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1軍團衛生部衛生訓練隊隊長,第2師衛生隊醫生。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3旅685團衛生隊醫生,蘇魯豫支隊衛生隊隊長,115師教導第1旅軍醫處處長,新四軍第3師7旅衛生部部長,新四軍第3師後方醫院院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西滿軍區後方醫院院長兼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第7縱隊衛生部部長,第四野戰軍44軍衛生部部長,第四野戰軍後勤部衛生部第二醫管處處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13兵團衛生部部長,廣西軍區後勤部副部長,第6軍醫大學校長,武漢軍區後勤部衛生處處長、後勤部副部長兼衛生處處長。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2001年12月26日在因病在武漢逝世,享年95歲。
申健
申健(1915-1992),直隸(今河北)大城人。1937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畢業於四川大學經濟系。戰爭年代長期從事黨的秘密工作,和熊向暉、陳忠經一起被周恩來稱為是中共情報界的「後三傑」。1947年赴美國西保大學學習。1949年回國。歷任駐印度大使館參贊、外交部美澳司司長兼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副會長、對外友協常務理事、中國拉丁美洲友好協會副會長。1960年後任駐古巴大使館,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秘書長、副部長,中國古巴友好協會會長,駐印度大使,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兼外交學院教授。是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申勇
申勇(1941.10-——),又名申世榮,山西省澤州縣巴公鎮南連氏村人。195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年1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
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警衛員、班長、學員、教員、幹事,1963年被保送入解放軍軍事經濟學院學習。後任武漢軍區後勤部政治幹部科副科長、倉庫政治委員,信陽陸軍學院後勤訓練大隊大隊長,**進修系學員,總後勤部第一後方基地政治委員,總後基地指揮軍需部部長,總後駐武漢辦事處副主任,武漢後方基地副政治委員,武漢軍事經濟學院副院長、政治委員(正軍職),先後再次榮立三等功2次,受軍、師、團嘉獎15次。1998年夏,率武漢軍事學院幹部戰士參加了保衛漢江江堤的戰斗,同年9月28日,代表武漢軍事經濟學院光榮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的全國抗洪先進單位表彰大會。
1989年以來親自撰寫和主編了《世紀之交的若干思考》、《走向新世紀的軍校德育》、《軍事經濟管理與效益研究》、《報考軍事院校指南》等著作。其中,《世紀之交的若干思考》和《走向新世紀的軍校德育》兩部專著,被列為新時期軍隊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重要著述,後者還被解放軍總後勤部評為一等獎。現已離休。
申紀蘭
申紀蘭,女,1929年出生。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西溝村人,著名勞動模範。
申紀蘭歷任金星農林牧生產合作社副主任、中共平順縣委副書記、山西省婦聯主任、長治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全國婦聯第二至四民央執委。1951年協助李順達創辦金星農林牧生產合作社,帶領婦女參加生產勞動,實行男女同工同酬。1952年第一次被評為全國農業勞動模範。經三十年努力,使西溝村成為山西省農林牧副業全面發展的典型。1953年參加丹麥哥本哈根世界婦女代表大會。1983年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1979年、1989年兩次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他當人大代表55年,沒投過一張反對票
從1954年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到2008年當選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她是全國唯一的一位從第一屆連任到第十一屆的全國人大代表,被國際友人稱為資格最老的「國會議員」。
申聯彬
申聯彬,男,漢族,1950年3月生,山西省黎城縣人,1969年10月參加工作,1970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央黨校在職研究生學歷。現任山西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副主任。
1969-1977,黎城縣程家山公社郵電所、縣半導體材料廠工作;黎城縣西仵公社黨委委員、團委書記;黎城縣西仵公社黨委第二書記;黎城縣勇進渠工程總指揮;
1977-1987,晉東南團地委副書記、書記;晉東南地直機關黨委副書記;長治市市直機關黨委副書記;
1987-1990,襄垣縣委副書記、縣長;
1990-1992,襄垣縣委書記;
1992-1995,長治市委常委、秘書長;
1995-1996,長治市委副書記;
1996-1998,長治市委副書記、市長;
1998-2000.01,晉城市委書記;
2000.01-2001.05,山西省副省長、省政府黨組成員;
2001.05-2001.06,山西省委常委、秘書長、辦公廳主任、副省長;
2001.06,山西省委常委、秘書長、辦公廳主任。
2002年,山西省委常委、秘書長、
2008年05月,任山西省委常委、副省長。
2010年1月20日山西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決定免去申聯彬的山西省副省長職務。
2010年1月30日山西省十一屆人大三次會議舉行第四次全體會議,補選申聯彬為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2010年2月申聯彬兼任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
九屆、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省七次、八次、九次黨代會代表,七屆、八屆、九屆省委委員,
省九屆、十屆、十一屆人大代表。
申維辰
男,漢族,1956年5月生,山西省潞城市人,在職研究生學歷,經濟學碩士,1969年8月參加工作,1979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9.8-1972,潞城縣黃池鄉政府電話員;
1972-1975,山西大學體育系學習;
1975-1983,潞城縣總工會幹事,縣委辦公室幹事,城關公社黨委副書記、革委會主任,縣委辦公室副主任;
1983.4-1983.11,潞城縣委常委、紀委副書記;
1983.11-1984,共青團晉東南地委書記;
1984-1988,共青團山西省委副書記;
1988-1989,山西省體委副主任、黨組副書記(主持工作);
1989-1994,山西省體委主任、黨組書記;
1994-1995,晉中地委副書記(正地級);
1995-1998,晉中地委副書記、行署專員;
1998-2000,晉中地委書記;
2000.05-2000.09,晉中市委書記;
2000.09-2001.10,山西省委宣傳部長;
2001.10-2006.01,山西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2006.1 -—2010.09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書記;
2010.09 中宣部副部長
中共十七屆中央候補委員。
九屆全國人大代表,
省六次、七次、八次黨代會代表,省九屆、十屆人大代表,
六屆省政協常委, 七屆省政協常委。
申長雨
申長雨,1963年6月生,河南南陽人。他共發表論文26篇。獲1994年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995年化工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9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6年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994年榮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2012年8月28日,任大連理工大學校長(副部級)。

Ⅶ 中國姓氏中的"申"的來由是什麼是不是代表一個時辰,比如申時.但是作為一個姓氏,又是何解呢

申(Shēn)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氏,以國名為氏。據《姓氏考略》和《元和姓纂》、《史記》等所載,商末時,原姜姓封國在今河北省盧龍一帶的孤竹國君之子伯夷、叔齊,在周滅商後「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今山西省永濟境),後人居住在大河一帶。周宣王時,其族一部分被封於謝(今河南省南陽),建立申國,春秋初為楚國所滅,後人以國名為氏,是為申氏。
2、留在大河一帶未遷走的伯夷、叔齊後人渡過大河,移居陝西,稱為西申,後稱為申戎,又叫姜氏之戎。西周末年,曾聯合犬戎攻周。後被秦所滅。其後人也以申為氏。
3、炎帝後人呂封於申地,這個申地在今上海市一帶,今黃埔江就叫申江(戰國時楚公子春申君黃歇封於此地,申江改春申江,這是後來的事了),稱為申呂。申呂建立申國,為伯爵,稱申伯呂。後被楚所滅,後人以國為氏,也是申氏。
4、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數民族有申姓:
① 明時雲南永昌軍民府(今保山)土同知申保。
② 清滿洲八旗姓申佳氏後改單姓申;彝族阿牛氏,漢姓為申。
③ 今滿、蒙古、土家、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
申姓始祖:伯夷。名允,商末孤竹國(今河北省盧龍西)君長子,炎帝之後。父死時,遺命立三子叔齊為嗣君,弟兄互讓,相偕去周,投西伯姬昌(即周文王)。西伯死,武王舉兵伐紂,他和叔齊叩馬而諫,以為父喪用兵,是不孝、不仁。武王嚴辭拒之,後經牧野之戰,商紂自焚,商王朝土崩瓦解。伯夷和叔齊避逃到首陽山(在今山西省永濟南),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後裔仍留居周王朝,成王即位後,便封伯夷的後裔在申建立申國。春秋初,申國被楚文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為氏,稱申姓。他們尊伯夷為申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由上可知,申姓發祥於今河南南陽一帶。春秋初期,申國很快就被強大的楚國吞並了,伯夷的後人很可能很快紛紛以國為氏而姓申了。據許多學者判斷,先秦時代的楚國,有很多姓申的人士,大概正是由於這個緣故。春秋戰國期間,申姓名人雲集,代表人物主要有:申伯、申不害、申俞、申舟、申犀、申驪、申蒯、申棖、申叔儀等,這些名人分布於魯、鄭、楚、韓、晉、吳等國,表明當時申姓人已分布於今山東、山西、陝西、湖北、河北、江蘇等地。西漢時,申姓名人依舊甚多,有必要提一下的尚有櫟陽(今江蘇省溧陽)人申碭,蒼梧(今屬廣西)人申朔,表明此際已有申姓人入居祖國南端——廣西。此期至東漢,東海人見諸史冊的申姓有申咸、申轉、申君,為後期申姓琅琊郡望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東漢末期,有申儀入蜀。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申姓發展史上的一個最重要的時期,此期,申姓歷史上的三大郡望——魏郡、琅琊郡、丹陽郡開始形成,並逐漸昌盛起來,並有力的推動了涵蓋其郡望的省份:河北、山東、安徽等地申姓的發展。隋唐之際,申姓有一支由湖北遷居邵州(今湖南省邵陽),並有一支由丹陽徙居信州(今江西省)。五代十國到兩宋,申姓族人已廣泛地分布於今江蘇、湖北、湖南、浙江、江西、四川等南方諸省。明初,山西申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天津等地。此際,已有申姓人遷居至今福建、廣東、雲南、貴州、廣西等地。清初,閩、粵一帶的申姓開始陸續有人遷至台灣、東南亞及歐美等地。亦有豫魯一帶的申姓遷入東北。如今,申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河南、山東多此姓,兩省申姓約佔全國漢族申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申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一。

三、歷史名人
申 伯:西周時申國國君,宣王母舅。為周卿王,佐宣王中興有功,賜謝邑,築城定居,以衛南土。時賢相仲山甫,稱之曰:「崧高維岳,峻極於天。惟岳降神,生甫及申。」
申 恬:南朝宋魏郡魏(今河北省魏縣)人。歷下邳、北海二郡太守,有政績。後遷青州刺史,督冀州,防衛邊境,勸課農桑。性清約,外任頻繁,妻子不免飢寒,為世所稱。官終豫州刺史。
申 泰:廬州無為(今屬安徽省)人,明初官吏。明嚴多幹才,鋤奸祛弊,有「清同劍水」之譽。任延平知府時,上以搜贓之名考之,止得米三升,鈔一貫,為天下清廉第一。
申 佐:廣平府永年(今屬河北省)人,明代官吏。嘉靖間進士,曾單騎出塞,調畫定盟,使俺答汗稱臣獻貢。以功擢僉都御史,巡撫大同。
申 綸:廣平府永年人,明代官吏。進士出身,歷任四川、雲南按察使副使。性忠亮有雅量,蒞官以廉潔著稱。
申 相:山西長治人,明代名醫。以醫為業,研究脈理,尤精傷寒一科,人稱良醫。有《診家秘要》、《傷寒捷法歌》。
申 蕙:江蘇長洲人,清代女詞人。書法孫過庭。詩蒼老,不作閨秀閣中語,工詞。與歸淑芬齊名,所著《縫雲閣集》與歸之《雲和閣詩》並稱《二雲閣詩草》。
申包胥:春秋時楚國大夫。與伍子胥友善,後伍子胥奔吳,並助吳滅楚,包胥入秦請求援兵,依庭牆哭,七日水米未進,秦哀公乃出師救楚。
申不害:鄭國京(今河南省滎陽)人,戰國時思想家。治黃老刑名之學,於韓昭侯時任相十五年,為相期間,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國治兵強。有《申子》兩篇。
申時行: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代大臣。嘉靖四十一年狀元。萬曆年間累官至內閣首輔(宰相)。為政務為寬大,世稱長者。對上言聽計從,無所作為。後辭官回歸故里。著有《賜閑堂集》等。
申佳胤、申涵光、申涵昐、申涵煜:河北永年人,父子四人俱有名時當時。父申佳胤是明末進士,歷太僕丞,閱馬京畿。李自成破北京後,自殺,有《君子亭集》。長子申涵光為廣平三君之一,絕意仕途,以理學訓其兩弟,有《聰山詩集》、《荊園小語》、《說杜》等。涵昐、涵煜皆進士及第,涵昐有《忠裕堂文集》、《詩集》、《史籍》等,涵煜有《江航草》、《敏求集》等。涵煜子申廷頁詩書畫俱工,有《耐俗軒詩集》。
申汝慧:山西靈石人,清代官吏。乾隆五十九年舉人,歷任安徽宣城等縣縣長,後又升為無為州知州。在任期間,屢逢旱澇等天災,多行善政,為民稱誦。
申伯純,北京豐台人。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中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前方總部高級參謀、秘書長等職,抗日戰爭勝利後八路軍駐北平辦事處處長,華北財經委員會秘書長。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統戰部交際處處長,政務院秘書廳主任,政務院機關事物管理局副局長,第二、三、四、五屆政協委員等職。1979年7月13日逝世,享年81歲。著有《西安事變》等。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魏 郡:漢高帝初置。相當於今河北省魏縣,河南省浚縣,山東省冠縣之間地區。
琅琊郡:秦統一六國,境內設琅琊郡,並附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城),縣域屬琅琊縣。漢承秦制,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晉省琅琊,隋復置琅琊縣;唐代又裁,境地歸膠州、諸城,此後廢置千餘年。
丹陽郡:漢置丹陽(楊)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三國吳移治建業(今南京),隋滅陳後廢。煬帝又以蔣州(今南京)為丹陽郡。
2、堂號
申姓的主要堂號有:「琅琊堂」、「法家堂」、「賜閑堂」、「忠裕堂」等。

五、宗族特徵
1、得姓歷史悠久。其得姓大約是在二千八百年前的上古時期。
2、申姓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一個老資格的名門著姓。春秋戰國時期即名人薈萃,為他姓難以比擬。
3、歷史上,申姓人濟濟多才。如列入《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的名人就有七十四人。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所載,兩代共有三十七名進士,其中山西、河南、直隸(今河北省)各八名,其中以今河北省永年為最多。共五名。

============================================================

【申姓宗祠通用對聯】

〖申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姓啟申國;
望出琅玡。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申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文武是憲;
黃老為宗。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周宣王舅父申伯,為賢卿士,在謝地築城,大臣尹吉甫作《崧高》詩贈他,有句:「王之元舅,文武是憲(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下聯典指戰國時思想家申不害,鄭國京地人,法家學派主要代表之一。韓昭侯時,任相十五年,使韓「國治兵強」。其學本於黃老(黃帝、老子的道家)而主刑名,即主張循名責實,慎賞明罰,加強君主專制。著有《申子》六篇。

安邦偉業;
戡亂宏才。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楚國貴族申包胥,與伍子胥為知交。伍子胥將要逃奔吳國時對他說:「我一定要顛覆楚國!」他說:「你能顛覆楚國,我一定能讓它復興!」後來,吳國用伍子胥計攻楚國,申包胥到秦國求救,在宮廷痛哭七晝夜,水米不入口,終於使秦國發兵救楚。楚昭王返國賞功時,他逃避而不領受。下聯典指十六國時前秦奄地人申香,身材高大,多力善射,苻堅曾任他為拂蓋郎。

狀元宰相;
耆碩神仙。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長洲人申時行,字汝默,嘉靖年間狀元,官修撰、吏部右侍郎,因文字受侍學士領翰林院事張居正賞識,被薦為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宰相),後任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下聯典指唐代洛陽人申秦芝,相傳其母吞芝而孕,與玄宗同日生。隱居邵陽山修煉,玄宗夢中見他,命人畫出圖像去找。後來白日升仙。

-----------------------------------------------------------------

〖申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霜添柏樹冷;
氣指桂林寒。
——唐·申堂旬撰申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武進尉申堂旬詩句聯。申堂旬,丹徙人。

-----------------------------------------------------------------

〖申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茅束悲歌於申後;
蒲輪見迎於培公。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周幽王廢申後,後作告哀詩,有「白華菅兮,白茅束兮」之句。下聯典指漢武帝嘗以蒲輪迎申培公入都。

-----------------------------------------------------------------

〖申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真理學從五倫做起;
大文章自六經分來。
——清·申涵光撰申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順治中恩貢生申涵光自題聯。申涵光,字孚孟,號鳧盟,永年人。少以詩名河朔間,與殷岳、張蓋稱「畿南三才子」。絕意仕進,有《聰山集》等。

忠孝克全,名標青史;
貞節不朽,詩載召南。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楚國人申鳴,以孝聞名,惠王時官左司馬。大夫白公勝起兵反叛,劫持了申鳴的父親,申鳴說:「還不能為早臣嗎?」於是,隨葉公打敗白公勝,父親也被害。楚王賞他時,他說:「食祿避難,我不算忠臣;為國喪父,我不算孝子。名不能兩全!」自刎而死。下聯典指周代女子申女,許嫁後,因夫家輕禮違制,堅決不出嫁,守節持義,後被告而入獄,也不屈服。後作《行露》詩以表達心志,收入《詩經·召南》。有句:「雖速我訟(致我入獄),亦不女從(也絕不順從你)!」

通學得傳,洵聖門賢哲;
文武是憲,實周家翰蕃。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孔子的弟子申棖。孔子嘗言:「吾未見剛者,或以申棖對」。下聯典指周代賢卿士申伯。為宣王的母舅。

室書四知,黎庶扳轅共挽;
年登八表,天子加璧相迎。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北朝時北周魏郡人申徽,字世儀,歷官大行台郎中、河西大使、都官尚書、右僕射、襄州刺史等。為政謹慎廉潔,曾畫東漢名臣楊震像,並書其「四知」(參見楊氏聯),一並懸掛於寢室,用來自戒。從襄州離任時,吏民扳轅相送數十里。下聯典指西漢魯郡人申培公,今文詩學「魯詩學」的開創者。少年時,跟從齊人浮丘伯學《詩》,文帝時立為博士,傳授「魯詩」,後歸家,從各地來跟他學習的弟子千餘人。武帝時,他已八十多歲,武帝派人安車蒲輪(在車輪上裹蒲,以減少震動),束帛加璧(帶上帛和璧),請他入都,拜太中大夫。

Ⅷ 幫忙 姓氏『『申』『的起源的 調查報告 一篇 (完整的)

山東臨沂的「申」姓人主要來自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樹遷移而入,但也有部分「申」姓人來自其他地方遷徙而至。
一.姓氏淵源:
1、源於姜姓,出自周朝周宣王時給孤竹國君之子伯夷、叔齊後裔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和《元和姓纂》、《史記》等記載,商朝末期,原姜姓封國在今河北省盧龍一帶的孤竹國君之子伯夷、叔齊,在周滅商後「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今山西永濟),後人居住在大河一帶。周宣王時,其族一部分被封於謝(今河南南陽),建立申國,春秋初期為楚國所滅,後人以國名為氏,是為申氏。
2、源於姜姓,出自孤竹國君之子伯夷、叔齊後裔的居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留在大河一帶未遷走的伯夷、叔齊後人渡過大河,移居陝西,稱為西申,後稱為申戎,又叫姜氏之戎。西周末年,曾聯合犬戎進攻周朝,後被秦國所滅。其後人也以申為氏。
3、源於姜姓,出自炎帝後人呂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
該申地在今上海市一帶,今黃埔江當年就叫申江(後來戰國時期楚公子春申君黃歇被封於此地,申江改為春申江),稱為申呂。申呂建立申國,為伯爵,稱申伯呂。後被楚所滅,後人以國為氏,也是申氏。
4、源於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明朝時期雲南永昌軍民府(今雲南保山)土同知改漢字單姓申氏,稱申保。
清朝滿洲八旗姓申佳氏有改漢字單姓申氏者。
雲南彝族阿牛氏,均有改漢字單姓申氏者。
今滿族、蒙古族、土家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均有改漢字單姓申氏者。
二、申氏始祖:伯夷。
名允,商朝末期孤竹國(今河北盧龍)君長子,炎帝逝世後。父親死時,遺命立三子叔齊為嗣君,弟兄互讓,相偕去周,投奔西伯侯姬昌(周文王)。西伯侯逝世後,周武王舉兵伐紂,他和叔齊叩馬而諫,以為父喪用兵,是不孝、不仁。周武王嚴辭拒之,後經牧野之戰,商紂自焚,商王朝土崩瓦解。伯夷和叔齊避逃到首陽山(今山西永濟),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後裔仍留居周王朝。周成王即位後,便封伯夷的後裔在申地建立申國。春秋初期,申國被楚文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為氏,稱申氏。他們尊伯夷為申氏的得姓始祖。
三、各支始祖:
申敏三:文定公九世祖配郭氏,一娘元至正年間卜葬吳縣吳山二都一啚靈嚴鄉東果字圩之墓,生子二:申官保,申善才。是為江蘇申氏始祖。
資料有待補充。
四、遷徙分布:
申氏發祥於今河南南陽一帶。
春秋初期,申國很快就被強大的楚國吞並了,伯夷的後人很可能國為氏而姓申。據許多學者判斷,先秦時代的楚國,有很多姓申的人士,大概正是由於這個緣故。
春秋戰國期間,申氏名人雲集,代表人物主要有:申伯、申不害、申俞、申舟、申犀、申驪、申蒯、申棖、申叔儀等,這些名人分布於魯、鄭、楚、韓、晉、吳等國,表明當時申氏人已分布於今山東、山西、陝西、湖北、河北、江蘇等地。
西漢時期,申氏名人依舊甚多,如有櫟陽人(今江蘇溧陽)申碭,蒼梧人(今廣西蒼梧)申朔等,表明此際已有申氏族人入居祖國南端——廣西。此期至東漢,東海人見諸史冊的申氏有申咸、申轉、申君,為後期申氏琅琊郡望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東漢末期,有申儀入蜀。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申氏發展史上的一個最重要的時期,此期,申氏歷史上的三大郡望——魏郡、琅琊郡、丹陽郡開始形成,並逐漸昌盛起來,並有力的推動了涵蓋其郡望的省份:河北、山東、安徽等地申氏的發展。
隋、唐之際,申氏有一支由湖北遷居邵州(今湖南邵陽),並有一支由丹陽徙居信州(今江西信州)。
五代十國到兩宋時期,申氏族人已廣泛地分布於今江蘇、湖北、湖南、浙江、江西、四川等南方諸省。
明朝初期,山西申氏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天津等地。此際,已有申氏人遷居至今福建、廣東、雲南、貴州、廣西等地。
清朝初期,閩、粵一帶的申氏開始陸續有人遷至台灣、東南亞及歐美等地。亦有豫魯一帶的申氏遷入東北。
如今,申氏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河南、山東多此姓,兩省申氏約佔全國漢族申氏人口的43%。
申氏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三位的姓氏,人口約一百七十六萬余,佔全國人口的0.11%。
五、郡望堂號:
1.郡望:
魏 郡:漢高帝初置。相當於今河北省魏縣,河南省浚縣,山東省冠縣之間地區。
琅琊郡:秦統一六國,境內設琅琊郡,並附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城),縣域屬琅琊縣。漢承秦制,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晉省琅琊,隋復置琅琊縣;唐代又裁,境地歸膠州、諸城,此後廢置千餘年。
丹陽郡:漢置丹陽(楊)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三國吳移治建業(今江蘇南京),隋滅陳後廢。煬帝又以蔣州(今江蘇南京)為丹陽郡。
2.堂號:
魯詩堂:漢時申公,博士。漢文帝時作《詩傳》,號「魯詩」,拜大中大夫。
忠孝堂:春秋時期,白公勝叛,把左司馬申鳴的父親抓去威脅申鳴。申鳴說:「我原是父親的兒子,現在是王的臣,怎麼能不做忠臣呢?」於是不顧父親安危,一戰而殺了白公勝。楚王獎勵申鳴,申鳴說:「我吃了國家俸祿,遇國家有難,如果躲避,那就不是忠臣了。現在國難平了,但我的父親因為我被敵人殺害,我如果活下去,那就不是孝子了。」說罷,拔劍自刎。世人稱申鳴忠孝兩全。
琅琊堂:資料有待補充。
法家堂:資料有待補充。
賜閑堂:資料有待補充。
忠裕堂:資料有待補充。

Ⅸ 「申」的姓氏來源

姓氏起源:
申氏出自姜姓。遠古的時候炎帝神農氏出生於姜水而姓姜,他的子孫後裔傳到上古周朝時,出現了一個叫做申呂的,被周王封於申(在今河北南陽市北),隨後不久就建立了申國,他的子孫便以國名為姓氏,世代相傳以申氏為姓。
堂號
"魯詩堂":漢時申公,博士。文帝時作《詩傳》,號"魯詩",拜
大中大夫。
"忠孝堂":春秋時,白公勝叛,把左司馬申鳴的父親抓去威脅申
鳴。申鳴說:"我原是父親的兒子,現在是王的臣,怎麼能不做忠臣
呢?"於是不顧父親安危,一戰而殺了白公勝。楚王獎勵申鳴,申鳴
說:"我吃了國家俸祿,遇國家有難,如果躲避,那就不是忠臣了。
現在國難平了,但我的父親因為我被敵人殺害,我如果活下去,那就
不是孝子了。"說罷,拔劍自刎。世人稱申鳴忠孝兩全。
歷史名人:: 申包胥:姓公孫,封於申,所以號為申包胥。春秋時做楚國大夫。與武員即武子胥有很好的交情。武子胥因為父兄被害逃往吳國的時候曾對包胥說:"我必復楚國。"包胥回答他道:"子能復之,我必能興之。"後武子胥以吳軍攻楚,入其都,包胥跑到秦國求救,不吃不飲在秦廷上哭了七天七夜,秦國終於被感動了,派了五百輛戰車去營救楚國,打敗了吳軍,楚昭王於是得以保國,要獎賞包胥,包胥逃而不受。
申不害: 戰國時韓國京人。他在韓國朝廷中作了長達十五年的宰相,以很高明的領導才能把韓國的政治、外交處理得井井有條,使韓國雖然處於一個戰亂連年的年代但國家卻沒有受到任何的干擾和襲擊,因此而邊的國富民安。他的學術上的思想源於黃老,主張刑名,和韓非子一起被稱為申韓,是法家的始祖,其著作有《申子二篇》。
申時行:字汝默,號瑤泉。明朝長洲人。嘉靖四十一年進士第一,深得張居正的賞識。先入朝廷做官,後因性格倔強而被罷免。死於文定。著有《賜閑堂集》等。申伯純,北京豐台人。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中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前方總部高級參謀、秘書長等職,抗日戰爭勝利後八路軍駐北平辦事處處長,華北財經員會秘書長。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統戰部交際處處長,政務院秘書廳主任,政務院機關事物管理局副局長,第二、三、四、五屆政協委員等職。1979年7月13日逝世,享年81歲。著有《西安事變》等。

Ⅹ 五年級上冊說姓道名的文章(我叫申佩明)

我作文不好,所以不能寫出作文給你,但我查了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山東臨沂的「申」姓人主要來自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樹遷移而入,但也有部分「申」姓人來自其他地方遷徙而至。
一.姓氏淵源:
1、源於姜姓,出自周朝周宣王時給孤竹國君之子伯夷、叔齊後裔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和《元和姓纂》、《史記》等記載,商朝末期,原姜姓封國在今河北省盧龍一帶的孤竹國君之子伯夷、叔齊,在周滅商後「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今山西永濟),後人居住在大河一帶。周宣王時,其族一部分被封於謝(今河南南陽),建立申國,春秋初期為楚國所滅,後人以國名為氏,是為申氏。
2、源於姜姓,出自孤竹國君之子伯夷、叔齊後裔的居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留在大河一帶未遷走的伯夷、叔齊後人渡過大河,移居陝西,稱為西申,後稱為申戎,又叫姜氏之戎。西周末年,曾聯合犬戎進攻周朝,後被秦國所滅。其後人也以申為氏。
3、源於姜姓,出自炎帝後人呂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
該申地在今上海市一帶,今黃埔江當年就叫申江(後來戰國時期楚公子春申君黃歇被封於此地,申江改為春申江),稱為申呂。申呂建立申國,為伯爵,稱申伯呂。後被楚所滅,後人以國為氏,也是申氏。
4、源於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明朝時期雲南永昌軍民府(今雲南保山)土同知改漢字單姓申氏,稱申保。
清朝滿洲八旗姓申佳氏有改漢字單姓申氏者。
雲南彝族阿牛氏,均有改漢字單姓申氏者。
今滿族、蒙古族、土家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均有改漢字單姓申氏者。
二、申氏始祖:伯夷。
名允,商朝末期孤竹國(今河北盧龍)君長子,炎帝逝世後。父親死時,遺命立三子叔齊為嗣君,弟兄互讓,相偕去周,投奔西伯侯姬昌(周文王)。西伯侯逝世後,周武王舉兵伐紂,他和叔齊叩馬而諫,以為父喪用兵,是不孝、不仁。周武王嚴辭拒之,後經牧野之戰,商紂自焚,商王朝土崩瓦解。伯夷和叔齊避逃到首陽山(今山西永濟),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後裔仍留居周王朝。周成王即位後,便封伯夷的後裔在申地建立申國。春秋初期,申國被楚文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為氏,稱申氏。他們尊伯夷為申氏的得姓始祖。
三、各支始祖:
申敏三:文定公九世祖配郭氏,一娘元至正年間卜葬吳縣吳山二都一啚靈嚴鄉東果字圩之墓,生子二:申官保,申善才。是為江蘇申氏始祖。
資料有待補充。
四、遷徙分布:
申氏發祥於今河南南陽一帶。
春秋初期,申國很快就被強大的楚國吞並了,伯夷的後人很可能國為氏而姓申。據許多學者判斷,先秦時代的楚國,有很多姓申的人士,大概正是由於這個緣故。
春秋戰國期間,申氏名人雲集,代表人物主要有:申伯、申不害、申俞、申舟、申犀、申驪、申蒯、申棖、申叔儀等,這些名人分布於魯、鄭、楚、韓、晉、吳等國,表明當時申氏人已分布於今山東、山西、陝西、湖北、河北、江蘇等地。
西漢時期,申氏名人依舊甚多,如有櫟陽人(今江蘇溧陽)申碭,蒼梧人(今廣西蒼梧)申朔等,表明此際已有申氏族人入居祖國南端——廣西。此期至東漢,東海人見諸史冊的申氏有申咸、申轉、申君,為後期申氏琅琊郡望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東漢末期,有申儀入蜀。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申氏發展史上的一個最重要的時期,此期,申氏歷史上的三大郡望——魏郡、琅琊郡、丹陽郡開始形成,並逐漸昌盛起來,並有力的推動了涵蓋其郡望的省份:河北、山東、安徽等地申氏的發展。
隋、唐之際,申氏有一支由湖北遷居邵州(今湖南邵陽),並有一支由丹陽徙居信州(今江西信州)。
五代十國到兩宋時期,申氏族人已廣泛地分布於今江蘇、湖北、湖南、浙江、江西、四川等南方諸省。
明朝初期,山西申氏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天津等地。此際,已有申氏人遷居至今福建、廣東、雲南、貴州、廣西等地。
清朝初期,閩、粵一帶的申氏開始陸續有人遷至台灣、東南亞及歐美等地。亦有豫魯一帶的申氏遷入東北。
如今,申氏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河南、山東多此姓,兩省申氏約佔全國漢族申氏人口的43%。
申氏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三位的姓氏,人口約一百七十六萬余,佔全國人口的0.11%。
五、郡望堂號:
1.郡望:
魏 郡:漢高帝初置。相當於今河北省魏縣,河南省浚縣,山東省冠縣之間地區。
琅琊郡:秦統一六國,境內設琅琊郡,並附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城),縣域屬琅琊縣。漢承秦制,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晉省琅琊,隋復置琅琊縣;唐代又裁,境地歸膠州、諸城,此後廢置千餘年。
丹陽郡:漢置丹陽(楊)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三國吳移治建業(今江蘇南京),隋滅陳後廢。煬帝又以蔣州(今江蘇南京)為丹陽郡。
2.堂號:
魯詩堂:漢時申公,博士。漢文帝時作《詩傳》,號「魯詩」,拜大中大夫。
忠孝堂:春秋時期,白公勝叛,把左司馬申鳴的父親抓去威脅申鳴。申鳴說:「我原是父親的兒子,現在是王的臣,怎麼能不做忠臣呢?」於是不顧父親安危,一戰而殺了白公勝。楚王獎勵申鳴,申鳴說:「我吃了國家俸祿,遇國家有難,如果躲避,那就不是忠臣了。現在國難平了,但我的父親因為我被敵人殺害,我如果活下去,那就不是孝子了。」說罷,拔劍自刎。世人稱申鳴忠孝兩全。
以上就是資料,詳細請點擊以下網址。

與歐美申氏款呢外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藍旗袍什麼調 瀏覽:852
街舞褲子嘻哈 瀏覽:510
安德瑪的褲子咋樣 瀏覽:893
中年格子呢外套中長 瀏覽:420
2016高端品牌女風衣圖片下載 瀏覽:501
藍色薄外套怎麼搭配 瀏覽:981
橘色衣服搭配什麼裙子好看 瀏覽:922
白底黑條條褲子配什麼上衣呢 瀏覽:102
泫雅風衣 瀏覽:987
西裝外套怎麼收納 瀏覽:80
白淺以女裝見眾師兄是多少集 瀏覽:596
帽子的卡子怎麼縫 瀏覽:916
絲綿外套洗完後怎麼能蓬鬆 瀏覽:679
小孩假發帽子教程 瀏覽:752
秋天第一件襯衫鎖定男友衣櫃 瀏覽:280
冬帽子圍巾搭配圖片 瀏覽:231
灰色格子裙色配淺藍色衣好看嗎 瀏覽:761
風衣上香水漬怎麼去除 瀏覽:574
頭圍61戴什麼帽子 瀏覽:927
在眾多襯衫領型中 瀏覽: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