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錢包為什麼又叫「荷包」
荷包是中國傳統服飾中,人們所隨身佩帶的一種裝零星物品的小包。荷包的造型有圓形、橢圓形、方形、長方形,也有桃形、如意形、石榴形等;荷包的圖案有繁有簡,花卉、鳥、獸、草蟲、山水、人物以及吉祥語、詩詞文字都有,裝飾意味很濃。
現代粵語中常用荷包指代錢包。
在清代,荷包成了滿族人,上至宮廷,下到平民百姓,乃至其他民族一些人們的一種佩飾。宮廷內,有專門縫制荷包的工匠班子,所縫制的精美荷包,供皇帝每年歲暮例行賞賜諸位王公大臣,賜以歲歲平安荷包。清代對荷包的用料也有規定,皇族王孫的荷包用黃色面料,而平民百姓不準用黃色面料。對荷包的佩戴也很講究,男人荷包佩於腰帶的兩側,女人的荷包則要戴在衣大襟或旗袍的第二個紐絆上。如逢每年的端午節,女人們將特製的小荷包戴在發髻。清代詩人沈兆褆在描述吉林市端午節俚俗的詩中就寫道:「艾虎風生燕尾?,彩絲竹帚綉荷包。」還有清代詩人黃兆枚在端午節游吉林時,也曾寫有「纏絲帚子色斑斕,綿緞荷包堆髻間」的詩句。
而官宦和豪紳人家,他們對荷包除了佩戴之外,還將荷包作為一種美化室內的藝術品,一些人用真金真銀線刺綉,荷包所用的材料也很貴重,以展示身份的高貴。清代文學家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曾有多處對荷包的描寫。如在第八回賈母與秦鍾表禮時寫道:賈母又與了一個荷包並一個金魁星,取『文星和合』之意。」
普通平民百姓,人們不僅喜歡佩戴荷包,還將荷包作為人情往來的互贈禮品。特別是滿族青年男女將荷包作為定情的信物。姑娘將自己親手綉的荷包贈於心上情人,以示定許終身,在東北有這樣一首《綉荷包》民謠,說的是「格格格格屋裡貓,背著額娘綉荷包,綉對螞螂輕點水兒,綉對蝴蝶翅膀搖,綉對紫燕屋檐落,綉對鴛鴦水中漂。一朵花心兒剛綉好,就聽有人窗欞敲。不用敲,知道了,這就給你送荷包。」
以前在東北民間,特別是滿族人,有吸煙的嗜好,起初人們用荷包盛裝旱煙,逐漸地這荷包有了延伸和發展,分為荷包和煙包。由於荷包內充香草,所以又叫香荷包或香包。而煙包又叫煙荷包或煙口袋,此外還有一種裝錢的叫錢包。
在二十世紀60年代以前,東北農村會吸煙的男人幾乎都有一個煙荷包,縫制工藝大體與香荷包相仿,只是做工可粗糙可精細,樣式也比較簡單,有方形、圓形或者長方形幾種,有的還用獸皮縫制,如鹿皮、羊皮或魚皮等。也有用袍子小腿製作的,剔除筋骨和肌肉,保留絨毛,下面是黑色的蹄甲,上端抽口穿上皮繩,繩頭再系一個精美的煙荷包疙瘩,掛在腰帶上,美觀別致。
今天,煙荷包很少見了,而香荷包仍然是人們的一種飾物,雖然個人縫制刺綉的不普遍了,但成批製作作為民間工藝品出售的卻愈來愈多,特別是傳統的端午節或趕廟會等日子,荷包成了商販們攤床上的一檔鮮艷的商品。古老的民間傳統工藝品——荷包,仍然受到人們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