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男子服飾名稱
古代男子服飾名稱統稱為常服,常服也叫"私服"。軍人和百姓在平時和一般禮儀場合穿著的服裝,意為平常時候穿著的軍服。其主要特點是莊重、威武,能反映民族傳統習慣和精神,適合日常穿著。
除在朝的官服以外,平日的常服也是很有特色的。宋官與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沒有太大區別。只是在用色上有較為明顯的規定和限制。
每級所用的原料和選色完全統一,衣服和帽子一致,整體效果十分出色。比如衣服若是金錦剪茸,其帽也必然是金錦暖帽;若衣服用白色粉皮,其帽必定是白金答子暖帽。
(1)唐織布衣旗袍擴展閱讀
常服有如下幾種:
1、袍:有寬袖廣身和窄袖窄身兩種類型,有官職的是錦袍,無官職的是白布袍。
2、襦、襖:為平民日常穿用的必備之服。
3、短褐:是一種既短又粗的布衣,為貧苦人服。
4、衫:這是一種裳下擺接一橫 的男人長衫。
5、裳:沿襲上衣下裳的古制。是冕服、朝服或私居服的式樣。宋時也有上衣下裳的穿法。男子也穿用對領鑲黑邊飾的長上衣配黃裳。居家時不束帶,待客時束帶。
6、直裰:一種比較寬大的長衣。由於下擺無衩而背部卻有中縫而稱"直裰"。
Ⅱ 「唐裝」有何來歷真正的唐裝又是什麼唐朝服飾是不是與日本和服一樣
唐朝服飾與日本和服不一樣,其實「唐裝」,基本上是清末的中式著裝,「唐裝」說法的由來,也有些「出口轉內銷」的味道,外國人稱「華人街」為「唐人街」,自然把中式服裝叫做「唐裝」了。
「唐裝」的稱謂,其實源於海外。唐代盛期,聲譽遠及海外,以後海外各國因稱中國人為「唐人」。《明史?外國真臘傳》言:「唐人者,諸番(外國人)呼華人之稱也。凡海外諸國盡然。」在美國、東南亞乃至歐洲的華人居住區,亦因而被稱為「唐人街」,而華僑自稱唐人,正由於自古以來唐朝是讓中國人為之驕傲的朝代。把住唐人街的唐人穿的中國傳統風格的服裝稱為「唐裝」,不僅順理成章,而且早就在海外成為慣稱,成為國際公認的中國人的稱號。在20世紀初,在當時「中西服裝並行不悖」的社會大背景下,粵、港、澳一帶同胞就是以「唐裝」、「西裝」來區別中西打扮的。在2001年的上海APEC會議上,中國作為東道主請前來參會的亞洲及太平洋經濟體的領導人穿「唐裝」,並由之而掀起祥和喜慶的「唐裝」新潮,這不僅是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而且是流行規律的必然,更是中國在國際大家庭中地位與風度的體現。
唐裝的源起時間離我們很近,因此比較容易重新融入我們的生活。比如說穿著唐裝上衣,還可配以西褲、皮鞋,外面能罩風衣,裡面襯高領衫……這種特質是唐裝風雲再起的文化層面以外的實用因素,但這個因素在流行中同樣不可或缺。也就是因為這一點,真正唐代人穿的長袍大袖,甚或離我們更近的明代袍服,才基本上不太可能重迴流行。它們的回歸可能通過另一種形式,就是元素。
據APEC會議各國元首所穿唐裝的主要設計者余鶯女士說,唐裝應當是中式服裝的通稱,當初他們設計好服裝後,大家一起討論給這套服裝起名,最後決定把這種服裝命名為"唐裝。這主要是因為國外都稱華人居住的地方為"唐人街",那"唐人"穿的衣服自然就應該叫"唐裝"了。另外,國外的一些華人也有稱中式服裝為"唐裝"的說法,所以唐裝的取名也頗有國際化的味道。
在如今唐裝遍地都是的情況下,到底哪種服裝才能稱得上是唐裝呢?其實,唐裝是由清代的馬褂演變而來的,其款式結構有四大特點:一是立領,上衣前中心開口,立式領型:二是連袖,即袖子和衣服整體沒有接縫,以平面裁剪為主;三是對襟,也可以是斜襟;四是直角扣,即盤扣,扣子由紐結和紐袢兩部份組成。另外從面料來說,則主要使用織錦緞面料。
今天的唐裝並不是唐代的服裝。"襆頭紗帽"和圓領袍衫"是唐代男子最主要的服飾。"襆頭"是一種包頭用的黑色布帛。唐代是 "撰頭"盛行的時代,"襆頭"的樣式也富於變化,尤其是在唐武德初年至開元年間這一百多年的時間里,"襆頭"的形制經歷過幾次較大的變化。唐代的男子服裝主要是圓領袍衫。傳統的冠冕衣裳,只是在隆重的場合,如祭祖天地、宗廟等時偶爾用之,其他則以"襆頭袍衫"為尚。袍服的用途非常廣泛,上至帝王,下至百官,禮見宴會均可穿著,甚至將其用作朝服。袍服的款式,各個時期不盡相同,早期的袍服的袖子多用大袖,但大袖對域外的民族來說,則不太適宜。因北地寒冷,不便採用大袖,而採取緊裹雙臂的窄袖。隨著南北風俗習慣的相互滲透,這種緊身、窄袖的袍服樣式,也被漢族人民所接受,而且成為唐代袍服款式的代表。
具體查看 http://ke..com/view/37326.htm?fr=ala0_1_1,http://..com/question/8192638.html,謝謝觀看,
Ⅲ 關於和服、旗袍(或唐裝)和韓服的問題
http://ke..com/view/10208.htm
http://ke..com/view/120447.htm
http://ke..com/view/37326.htm
http://ke..com/view/.htm
都是網路里搜的,我另外整理了一下,已經pm給你了,受到沒有?希望幫到你
Ⅳ 我國56個民族的服飾特點
苗族:苗族分布較廣,支系眾多,服飾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婦女較典型的裝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過去以麻織土布為主,普遍使用獨具特色的蠟染、刺綉工藝。裙子則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飾的用料、顏色、款式、刺綉等方面,都極具民族風格。配飾以頭、頸、胸及手等部位的銀飾為多見,苗族的銀飾在各民族首飾中首屈一指。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充分顯示了苗族的聰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布衣族:布依族男子上穿對襟或大襟的短衣,下著長褲,也有穿長衫長褲,纏青色或花格頭巾。色調以青藍色或白色為主。婦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著長褲。衣襟、袖口等處鑲彩色花邊,褲腳處也鑲著花邊,頭纏青色或花格頭巾,或將白色印花頭帕搭在頭上,青年女子的胸前還掛著綉有漂亮花紋圖案的圍腰。布依族婦女喜歡佩戴銀質手鐲、耳環、項圈、足蹬尖鼻綉花鞋,布依族服飾整體色調淡雅樸素,與自然界保持著天然的和諧。
侗族: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對襟、左衽和右衽三種,下著長褲,裹綁腿。纏頭布為三米長的亮布,兩斷用紅綠絲線綉著一排鋸齒形的圖案。盛裝時戴「銀帽」,並佩戴其它銀質飾物。女子穿裙時,上身以開襟緊身衣相配,胸部圍青色刺綉的剪刀口狀的「兜領」,裹綁腿;穿褲時,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裝時,婦女多穿雞毛裙。也有穿右衽無領上衣,以銀珠為扣,環肩鑲邊,足蹬翹尖綉花鞋。侗族婦女喜歡佩帶銀花、銀帽、項圈、手鐲等銀質飾物。侗族的衣料多為自織自染的「侗布」,有粗紗、細紗之分。侗族婦女擅長刺綉,手工技藝精湛。
瑤族:瑤族各支系服飾存在較大差異,男子服裝以青藍色為基本色調,以對襟、斜襟、琵琶襟短衣為主,也有的穿交領長衫,配長短不一的褲子,扎頭巾、打綁腿,朴實無華。婦女服飾有穿大襟上衣,束腰著褲的;有穿圓領短衣,下著百褶裙的;還有穿長衫配褲的。瑤族服飾的挑花構圖風格獨特,整幅圖案均為幾何紋。瑤族頭飾特點更為突出,有「龍盤」形、「A」字形、「飛燕」形等。瑤族染織業發達,服裝均用自染土布製作,有一套完整的藍靛印染技術。色彩常用紅、綠、黃、白黑五種,服飾製作採用挑花、刺綉、織錦、蠟染等工藝。
白族: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頭,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褲子都喜歡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淺綠、淺藍等色。白族婦女常將色彩艷麗的圖案綉在掛包、裹背、腰帶、包頭布、鞋等飾物上。淡雅朴實,色調和諧,審美境界高雅。大理的白族男子身著白色對襟上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頭纏白色或藍色頭帕,肩掛手綉掛包
Ⅳ 中國絲綢博物館的館藏文物
中國絲綢博物館內藏有自新石器時代起各朝代與絲綢有關的歷史文物,特別是出土於絲綢之路沿途的漢唐織物、北方草原的遼金實物、江南地區的宋代服飾、明清時期的官機產品以及近代旗袍和像景織物等。此外,還有眾多的民族文物和現代文物。 代表藏品北朝時期絞纈絹衣:此展品為北朝時期文物。長192厘米,寬72厘米。此件衣服呈褐色,交領,袖子為喇叭形的大袖。面料是平紋絹,用絞纈的工藝染出黃色小點紋。絞纈又稱扎染,在北朝開始流行,而保存如此完整的北朝女服尚不多見。現收藏於中國絲綢博物館。 唐朵花紋藍地蠟纈絹:此展品為唐代文物。長78厘米,寬51厘米。蠟纈的源頭似乎不在中國,新疆民豐尼雅東漢墓出土的一件蠟染棉布,其圖案充滿了異域風情。蠟纈傳入中原後,到唐代時已經發展成為與絞纈、夾纈齊名的三纈之一。現收藏於中國絲綢博物館。 唐立獅寶花紋錦:此展品為唐代文物。長46厘米,寬29厘米。花卉環中的動物紋樣創自唐代初期,稱為陵陽公樣,是典型的將西域傳入的團窠聯珠環內的動物紋樣與中國審美的花卉紋樣相結合的產物。此件織錦採用遼式緯錦,而且其紋樣已帶有自由的寫實風格,應是陵陽公樣在唐代晚期流行的典型代表之一。現收藏於中國絲綢博物館。 清末紅緞地彩綉肚兜:此展品為清末文物。長62厘米,寬45厘米。肚兜用銀鏈系掛,大紅色緞地,綉有一條小船,船上為一對男女,這樣的題材在別的器物上也有出現,一般認為是「夫妻雙雙把家還」的掌故。現收藏於中國絲綢博物館。 元代菱地飛鳥紋綾海青衣:此展品為元代文物。衣長119厘米,袖長224厘米。該衣右衽交領,窄袖、寬擺,構造特殊。其肩部有一開口,天熱時手臂可由此伸出,而兩只長袖可在衣服背後反扣。因此,此袍在離領子14厘米的後背釘有一紐,而兩袖離袖口16厘米的地方各有一個襻。袍服後襟的右邊開衩長33厘米,以便騎馬。袍服的左右肩有刺綉的紋飾,所用針法為釘金高綉,即在襯物上進行釘金綉,最後形成一片凸起的紋樣。現收藏於中國絲綢博物館。 清紫色馬面裙:此展品為清代文物。裙長105厘米,腰寬95厘米。此裙面料採用紫色皮球花紋暗花綢。裙擺及馬面採用幾種不同的花邊勾出形態,底邊則由藍緞打細褶而製成。腰頭使用白色棉布,有白頭偕老之意。現收藏於中國絲綢博物館。 元納石失靴套、六齣地格力芬花綾褲:此展品為元代文物。這對靴套面料是一件納石失織金錦,一個循環內有三行紋樣。褲腰上有四個藍色絹製成的襻,且腰部靠右位置的裡面有皮革殘留的痕跡,可見當時該褲子的腰部可能是用皮革作襯。腰帶也是用藍色絹作做成的,且帶上還有用於系靴套的藍色絲帶。現收藏於中國絲綢博物館。 清末緞地彩綉戲出十團褂:此展品為清末文物。衣長90厘米,袖長116厘米。草綠色百蝶紋暗花緞為地,彩綉花卉、仙鶴、孔雀、蝴蝶紋以及十個團窠的戲出人物故事紋。褂的形制為圓領對襟,兩邊開禊,開禊處飾有如意雲頭。領、開禊、袖頭為白緞彩綉,圖案也為花卉、仙鶴、孔雀等。現收藏於中國絲綢博物館。
Ⅵ 無錫哪裡做旗袍最好是老師傅做的,質量款式要好!
錦衣閣旗袍服飾公司是手工製作中式服裝的百年老店,錦衣閣的手工刺綉旗袍(綉花旗袍)、國畫旗袍(手繪旗袍)、中國古裝堪稱江南一絕。本店的漢服、唐裝、旗袍、馬褂、婚紗禮服、民族服裝、民族特色的工藝品遠銷美歐、日韓、港澳台等二十幾個國家和地區。「質量第一、顧客至上」是錦衣閣公司的忠旨。
錦衣閣的華服、晚禮服、日本式和服、影視戲裝款款經典時上,形態優美線條流暢,優雅華麗古典莊重,合身貼體行動方便,最能體現您婀娜多姿身材,適合禮儀、慶典、宴會等多種場合穿著。國畫旗袍由名師著色,融合了中國國畫與古典服裝之精髓;綉花旗袍由多年經驗的民間藝人親手刺綉,中國旗袍具有極高的穿著和收藏價值,最能體現中華女性之美麗氣質,適合禮儀、慶典、宴會等多種正式場合穿著。衣料是真絲為原料的雲錦、織錦緞等名貴江南絲綢,由著名服裝技師精心裁剪訂做旗袍,穿著錦衣閣旗袍是中服文化和東方麗人完美體現,錦衣閣旗袍是中國服裝的一東方明珠。
地址:江蘇南京市典雅居37號1004室
電話:025-81601452
傳真:025-68650113
郵編:210036
E-mail:[email protected]
我從http://www.hericty.com 傾城旗袍網上長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