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滬劇的服裝有什麼特點
特點:
男演員服裝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戴氈帽、束竹裙;另一種是瓜皮帽、長衫馬夾;女演員或短襖長褲,或短襖長裙。
不同時期滬劇的腳色行當各有不同。對子戲時期一生一旦居多,同場戲時期有了生行、醜行的分別。生行包括小生、老生,小生又分正場小生、風流小生。旦行又名包頭,分正場包頭、娘娘包頭、花包頭、老包頭、邋遢包頭等。
當時由於班社人手少,演員往往需要串扮。隨著滬劇表演向文明戲、話劇靠攏,其腳色行當的分類日漸淡化,動作、念白均未形成行當程式,演唱也都使用真聲。
(1)滬劇演出服旗袍擴展閱讀:
滬劇的表演藝術,沒有那種配合虛擬誇張的程式動作及伴奏念白的各種鑼鼓點子的運用,打擊樂很簡單,並有在靜場及某些情節中奏一段民間樂曲作為氣氛音樂的做法。
建國後,有的劇團在民樂基礎上吸收了西洋樂器的弦樂、木管樂(有時還有銅管),組成中西混合樂隊;有的還設置電聲樂器,應用復調、和聲以管弦樂技法配器,向新歌劇及電影音樂借鑒,戲劇配樂和劇情緊密配合。與此同時,發展了前奏曲、幕間曲及貫穿全劇的主題音樂的運用。
滬劇是以表演現代生活為主的戲曲,其表演首先接受了戲曲傳統表演特色,即唱、做、念、舞。
2. 滬劇誕生的歷史背景是怎樣的
1911年,本灘進入上海各游藝場演出後,初期仍以坐唱為主,沒有化妝,不久全部恢復戲曲形式。隨著班社的增多,戲班演員的規模也擴大到了10人左右。
隨後,本灘演員邵文濱等人帶頭聲明廢棄本灘戲曲中部分淫穢劇目,宣稱本劇種為改良本灘,並改名為「申曲」。
申曲獲得飛速發展,編演了時裝新戲《離婚怨》。該劇由上海文明戲演員范志良,根據上海城內某事件構思而成,由演員劉子雲和丁少蘭排演。劇情取材於現實生活,所以演員的服裝基本是西裝和旗袍。
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受其他劇種形式的影響,申曲恢復了站立表演的形式。又由於文明戲,就是早期的話劇演員們的參與,演出實行幕表制,並使用軟布畫景。在這一時期,申曲演員大量改編文明戲的演出劇目,其中有源自彈詞的戲劇,如《玉蜻蜓》、《珍珠塔》和《孟麗君》等。
後來,演員們又演出大量以新聞時事和電影故事為題材的劇目,如《黃慧如與陸根榮》、《阮玲玉自殺》、《空谷蘭》和《姐妹花》等,這些劇目後來都成為滬劇的中期傳統劇目。
這類戲的上演使申曲逐步採用了接近文明戲和話劇的表演形式,如採用新穎的布景,加強燈光效果和音樂等。
這時期的劇目多取材於城市生活,劇中人物穿西裝、旗袍出場,為此大家也稱它為「西裝旗袍戲」。西裝旗袍戲為滬劇藝術帶來了大量的都市觀眾,對後來的滬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20世紀30年代初,時裝新戲進入了輝煌時期,並進入大上海的劇場、游樂場、電台,通過這些方式的傳播,成為了上海知名的劇種。
申曲歌劇公會成立,會員有200餘人。1934年改組為申曲歌劇研究會,會員達395人。至1938年,申曲團體猛增到30個左右,有文月社、新雅社和施家班等。
申曲團體有的改稱「劇團」,如文濱劇團和施家劇團,社團的規模也由10多人發展到二三十人,甚至四五十人。他們先後在中央大戲院舉行文戲班大會串,成功地上演了中西融合的多場話劇式的西裝旗袍戲,打造了一種上海的都市歌劇,及時再現了現代都市民眾生活狀態及其喜怒哀樂,吸引了更多人的關注。
1938年,在大中華劇場,施家劇團由施春軒改為幕表演出了根據現代劇作家及戲劇教育家曹禺同名話劇改編的滬劇《雷雨》。主演金耕泉、施春軒、邵鶴峰、俞麟童、施文韻、施春娥和楊美梅等。
次年在東方劇場,由解洪元、楊雲霞、俞麟童和夏福麟領銜的新光劇團也以幕表演出了該劇。其他如文濱、敬文及上海滬劇社也競相以幕表演出了該劇。
20世紀40年代初,《申曲畫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介紹了申曲的劇種起源、沿革發展和演出情況,並建議將申曲正式改為「滬劇」。
1941年,上海滬劇社成立時首演《魂斷藍橋》,使外國戲本地化演出。該劇編劇戈戈,導演嚴幼祥,王雅琴和解洪元分飾男女主角,演出借鑒了電影和話劇的藝術表現手法,使觀眾有面目一新的感覺。該劇劇情哀怨曲折,多次演出均受觀眾歡迎。
該劇摒棄了幕表制,採用固定劇本,舞台軟布幕景也改為立體布景,化妝改水粉為油彩,並運用了燈光效果。此舉為上海各個滬劇劇團相繼效仿,使整個劇種舞檯面貌為之一新。從此,上海市各申曲班的演出廣告都開始正式以滬劇之名進行宣傳。
20世紀40年代以後,在話劇和電影的影響下,上海滬劇社建立了編導制度,表演上注意刻畫人物性格,探尋唱、做、白的有機結合。在演唱藝術方面,以最能表現個人演唱特點的長腔長板為主,並出現了各種滬劇流派,涌現出大批的著名演員,如楊月英、筱月珍、王筱新、施春軒、筱文濱、石筱英、解洪元、邵濱孫、楊飛飛、丁是娥、王盤聲等。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上海風行的劇種很多,但最後只有滬劇以其源於民間,富有表現現實生活的能力,以及音樂委婉柔和和曲調優美動聽等藝術特點,紮根上海,並成為唯一壯大上海地方戲的一個劇種。
新中國成立後,滬劇進入改革發展的新時期。1953年,上海滬劇院的前身上海人民滬劇團成立。同時,上海市還建立了藝華、勤藝、努力、愛華和長江等以演藝滬劇為主的劇團。
廣大滬劇演員、編導、樂師和舞台美術人員整理改編了一些傳統劇目,並把創作演出重點放在現代戲上。由於現代戲更能貼近人們的生活真實,程式化東西較少,易於表現都市風情風貌,因此格外受到觀眾熱烈贊揚和好評。
在這個階段,滬劇舞台出現了大批反映歷史和現實生活的劇目,對提高滬劇的音樂唱腔、表導演水平以及舞台美術的推陳出新都起了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滬劇編導和樂師等工作者運用各種創作技法,不斷在傳統基礎上對唱腔進行變革發展,還創造性地應用了一板二眼和重唱等形式,許多曲牌也被發掘出來,發揮其表現生活和表達感情的潛力,以增添滬劇的藝術魅力。
滬劇的舞檯布景最初為台上一桌一椅,至20世紀20年代末,舞台上開始有了布景,在布上繪有客廳、山水、田園、草舍和綉房等。
20世紀40年代初期,滬劇開始用立體舞台裝置代替軟幕布景,並開始運用燈光效果,使演員們在表演上和舞台節奏上更加豐富多彩。
滬劇在發展的道路上,吸收借鑒了多種音樂劇的元素,並結合本身的特點,歌舞並重,營造出了繁華絢爛的特色,既發揮出了滬劇傳統唱腔優美動聽和委婉動人的優勢,又讓一代又一代的觀眾們感受到了它那美輪美奐的藝術魅力,最終使之成為了我國戲劇百花園知名的劇種。
滬劇
3. 滬劇起源於什麼
滬劇起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東鄉調。
滬劇是漢族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上海和江浙地區。淵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東鄉調,清末形成上海灘簧,其間受蘇州灘簧的影響。後採用文明戲的演出形式,發展成為小型舞台劇"申曲"。1927年以後,申曲開始演出文明戲和時事劇。1941年上海滬劇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稱滬劇。主要有長腔長板、三角板、賦子板等。曲調優美,富有江南鄉土氣息,擅長表現現代生活。優秀劇目有《羅漢錢》、《蘆盪火種》、《一個明星的遭遇》等。
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滬劇初名花鼓戲,是上海及江、浙一帶農村的田頭山歌。早在清乾隆年間(1736-1795)花鼓戲已有流行。清代道光年間(1821-1850),形成上海灘簧(當地稱「本灘」)。本灘的形式是兩個男演員分扮一男一女兩個角色,這稱為對子戲。全班只有四、五個人,伴奏樂器只有一把二胡,一副鼓板,一面小鑼、可隨地演唱。後來,又發展成同場戲,角色通常有三個以上,有專門的伴奏人員,整個班社有八、九個人,可以演出情節較復雜的劇目,並且已經有女演員了。戲班被稱為支錐班,班中的男角稱上手,女角稱下手,以一生一旦居多,也有一丑一旦,乃至兩個旦角的。早期戲班主要在鄉間流動演出,後來又在上海的茶樓、街頭演出。劇目大都以農村生活為題材,演員的裝束都是清代的農村服飾,這些劇目後來被稱為清裝戲。
辛亥革命前後,本灘進入上海各游藝場演出,初期仍以坐唱為主,沒有化裝。隨著班社的增多,規模也擴大到十人左右。20年代,本灘受到文明戲的影響,採用了幕表制,並發展為小型舞台劇「申曲」。30年代初,出現了大量取材於時事新聞和電影故事,表現城市生活的劇目,因劇中人物著西裝,旗袍登場,被稱為「西裝旗袍戲」。這類戲的上演,使申曲逐漸採用了接近文明戲和話劇的表演形式,如採用新穎的布景,加強燈光、效果、音樂等,還吸收了一些文明戲工作者擔任編導。30年代初,申曲歌劇公會成立,1934年改組為申曲歌劇研究會。到1938年,申曲團體猛增到三十個左右,有文月社、新雅社、施家班等。
1941年,成立了上海滬劇社,開始把申曲改稱滬劇。這一時期的申曲受話劇和電影的影響很大,上海滬劇社上演的第一個劇目就是改編好萊塢電影《魂斷藍橋》。此後,滬劇上演了許多根據名著、話劇或電影等改編的劇目,小說如《秋海棠》、《駱駝祥子》、《家》等,話劇如《上海屋檐下》、《雷雨》等,電影如《亂世佳人》、《鐵漢嬌娃》(《羅密歐與朱麗葉》)等。茅善玉領銜主演滬劇《雷雨》
40年代以後,滬劇在話劇和電影的影響下,建立了編導制度,表演上注意刻畫人物性格,探尋唱、做、白的有機結合。演唱藝術方面,以最能表現個人演唱特點的長腔長板為主,出現各種流派。並將電影《桃李劫》改編成《恨海難填》,演出獲得成功,同年被拍攝成戲曲影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滬劇進入改革發展的新時期。1953年成立了第一個國家滬劇演出團體——上海人民滬劇團(上海滬劇院前身)。廣大滬劇演員、編導、樂師、舞美人員積極編演現代戲,出現了大批反映革命歷史和現實生活的劇目,如《羅漢錢》、《白毛女》、《星星之火》、《雞毛飛上天》、《黃浦怒潮》、、《蘆盪火種》、《紅燈記》、《被唾棄的人》等,對提高滬劇的音樂唱腔、表導演水平和舞美推陳出新起了重要作用。其中《羅漢錢》、《星星之火》被攝製成影片,影響較大。
文革後,滬劇逐漸得到復甦,著名滬劇藝術家重返舞台,煥發了藝術青春。滬劇舞台上陸續推出了一批新人、新劇目,如《金綉娘》、《張志新之死》、《日出》等。
1982年在上海滬劇院的基礎上成立了上海滬劇團,首任院長為丁是娥,現任院長為茅善玉。滬劇是上海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從不同側面反映了近現代中國大都市的風貌,在成長過程中顯示出很強的生機和活力。近年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滬劇藝術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生存危機,演出市場日益萎縮,觀眾減少,滬劇從業人員收入偏低,出現人才流失和斷層現象,江南地區原有的數十個滬劇演出團體現在僅剩3個,以有力措施搶救和保護滬劇藝術已刻不容緩,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