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虎口拔牙演員表介紹
《虎口拔牙》由姜武、李乃文、吳越、錢波、柯藍領銜主演。
該劇講述了地理教員潘慎之、牙醫王天橋、家庭婦女陳丹鳳、寡婦阿金,四人誤打誤撞陰差陽錯地捲入了「智齒行動」的故事。
《虎口拔牙》是由安徽五星東方影視投資有限公司、北京勵展博信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等出品,潘軍執導的抗日諜戰劇,該劇於2014年12月6日在安徽衛視、浙江衛視首播。
《虎口拔牙》是一部所謂的「素人諜戰劇」,所謂「素人」就是將主角的身份放置在普通人的身上,而不是那些訓練有素身經百戰的特工人員,類似這類的人物設計之前在《借槍》當中早有嘗試,然而似乎這一次該劇走得更遠。
該劇最值得表揚的地方,在於出其不意的人物設置。其實在電視熒屏上「小人物玩諜戰」並非是一個多麼新鮮的噱頭,但是該劇卻在這一點上做的相當出彩。
劇中,潘慎、王天橋、陳丹鳳、阿金四個人物憑借著撲面而來的市井氣和煙火氣,讓這一出諜戰劇就好像發生在鄰家隔壁,沒有了如隔雲端的「高大上」,反而有了觸手可及的「接地氣」。
除去人物之外,該劇的劇情另闢蹊徑舉重若輕,不僅完全告別了此類劇種「宏大敘事」的腔調,反而賦予了它一種市井閑話、弄堂小品的風情,劇中屢次出現的旁白就像一個娓娓道來的講述者,用閑閑的口吻將這一出有驚有險嬉皮笑臉的故事講述給觀眾聽,扣人心弦引人入勝。
而整部劇的劇情層層推進步步為營,其實很像章回體的古代白話小說,因而讓該劇如同一幅「描摹世態,曲盡人情」的「舊上海浮世繪」。除去劇中關於諜戰的劇情之外,該劇當中的很多段落都可以當作都市愛情輕喜劇來看。(網易娛樂評)
幕後花絮
1、該劇拍攝時,表面看上去穩重的姜武、知性的吳越,玩起了冷幽默,一些小細節的設定,經常讓出演其對手戲的演員笑到沒法繼續,最後只能是分開拍攝。
2、雖是首次出演牙醫,但李乃文卻對牙醫這個職業並不陌生,早在接拍該戲前就因為個人牙齒問題多次就醫,而其看牙的經歷也為此番飾演角色提供了生活體驗。
3、劇中人物都要身著長衫旗袍頂著高溫拍攝,作為劇中唯一的女房東,柯藍更是在片場給大家派發起了冷飲。
4、錢波在拍戲之餘還兼任劇組的日語顧問,並為特約演員充當日語老師。
以上內容來自 網路-虎口拔牙
❷ 關於中國古代服飾分類
還有冕服,弁服,玄端,深衣,褕翟,禕衣,闕翟,純衣等。
冕服:禮服中最專貴的一種,冕服均在祭典中穿著,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等要件所組成。冕服的主體是玄衣、衣裳上面繪綉有章紋,而在最隆重的典禮時,穿九章紋冕服。
衣裳之下,襯以白紗中單,即白色的襯衣,古代襯衣通常是白色。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為硃色,諸侯為黃硃色。鞋是雙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較高,周代天子,在隆重典禮時穿赤色的。
弁服:其隆重性僅次於冕服,衣裳的形式與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為爵弁,韋弁、冠弁等幾種,它們主要的區別在於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顏色。
玄端:為天子的常服,諸侯及其臣的朝服。
深衣:古代凡是服禮都是上衣下裳不相連,惟此種衣裳是上下相連,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所以稱為「深衣」。
禕衣:為王後從王祭先王的俸祭服。
褕翟:為王後從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助君祭服。是青色衣,畫褕翟紋十二章紋,褕翟羽色亦為五采。
闕翟:為王後助天子祭群小神和子男夫人從君祭宗廟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繒的翟紋。
鞠衣:為王後率領命婦祭蠶神告桑的禮服,亦為諸侯之妻從夫助君祭宗廟的祭服。
展衣:又稱襢衣為王後禮見王及宴賓客的禮服,亦是卿大夫之妻從夫助君祭宗廟的祭服。
祿衣:為王後燕居時的常服,亦為士之妻從夫助祭的祭服。
純衣:為貴族之女的嫁衣。
(2)吳越穿旗袍擴展閱讀:
夏商與西周時的漢服衣著無實物存世,據安陽侯家莊墓及婦好墓所出玉、石人像,可知商代貴族上身穿交領衣,腰束紳帶,下身著裳,腹前系市(蔽膝)。
西周時遺留下來的人像材料更少。從洛陽出土的玉人及銅制人形車轄來看,衣、裳、帶、市仍是貴族男裝的基本組成部分。其衣用正色,裳用間色,並特別重視裳前之市。
商代服飾不論尊卑和男女都是採用上下兩段的形制,上著衣,下穿裳,後世稱服裝為「衣裳」,便是源自於此。其服飾的腰身和衣袖基本上設計為緊窄的樣式,長度齊膝,便於活動。古代華夏族漢服上衣下裳,束發右衽的裝束特點,就是在商代形成的。
西周的建立,使社會生產力大大發展和提高了,物質明顯豐富起來,社會秩序也走向條理化,並有了規章制度。漢服服飾形制也由於尊卑等級的存在、禮儀的需要而進一步規范化,被納入"禮治"范圍,尊卑貴賤,各有分別。
上衣下裳:那時的常服還是上衣下裳為主流,款式不變。只不過袖日趨發展變大,形成大袖,祛袂款式。衣裳也逐漸變寬。
滿族的旗裝,外輪廓呈長方形,馬鞍形領掩頰護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盤紐為飾,假袖二至三幅,馬蹄袖蓋手,鑲滾工藝裝飾,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馬褂。
時至今日,它對現代服裝也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隨時代發展,經過加工曲線突出體態優美的旗袍,挽回了滿服缺少美感的一面。
旗袍或短裝有琵琶襟、大襟和對襟等幾種不同形式。與其相配的裙或褲,以滿地印花、綉花和襇等工藝手段作裝飾。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綉等為飾。
清初滿族婦女與男人的裝扮相差不多,不同之處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辮。滿族婦女不纏足、不穿裙,衣外坎肩與衫齊平,長衫之內有小衣,相當於漢族婦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稱"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