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東北小伙登紐約時裝周,在旗袍中加入什麼元素驚艷全世界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25歲的東北小伙張突然,連續兩年受邀參加紐約時裝周,成為登上紐約時裝周上最年輕的華服設計師,小夥子從大學畢業後開始從事服裝設計的工作,自學刺綉和裁縫,在旗袍中加入飄紗元素,獨具特色和韻味的東方古典美,驚艷了全世界!
一片一片的扇形網紗拼接,長長的羽毛型袖子,宛如一雙翅膀瀟灑靈動,飄逸又夢幻的氛圍,旗袍元素的半裙優雅知性,開叉設計性感靈動,中式的古典綉花傳遞著濃濃的古韻,簡直不要太美了。張突然從一間空房子到登上紐約時裝周,他只用了三年時間,用自己的力量向國外輸出中國文化,你喜歡他的設計嗎?
「優雅的女人從不吝嗇自己的掌聲和贊美,如果喜歡本篇文字,別忘了點贊、評論、轉發和收藏。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謝謝。」
『貳』 如何學好服裝電腦製版
服裝電腦製版好學嗎
雖然本人是國偉服裝研究所的任課老師,但是還是得實事求是地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服裝電腦製版不好學。為什麼呢?面對所有咨詢學習的對招生者而言不應該是輕描淡寫地說服裝電腦製版很好學,萬一有人產生退縮心理怎麼辦呢。
在此得說明一點:國偉服裝研究所成立於2007年,至今2018年已有十一周年。國偉的任課老師一名是夏老師負責手工製版、電腦製版、服裝工藝,夏老師是高級服裝製版工程師。一名是陳老師專業負責立體裁剪培訓。他們是一對夫妻,非聘用制老師,比較注重口碑,學生學習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自家口碑,所以在回答咨詢者問題的時候比較專業並且實事求是,不會勸學,會強調服裝製版不好學但也不難學,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推薦課程內容。
常常遇到:老師我只是興趣愛好,可以簡單快捷一點嗎?我的回答是:你可以是興趣愛好地學習,但是作為教師的我們會專業地傳授技能,把服裝裡面所包含的所有種類都教給你。一個學習周期結束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重點,你可以根據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或者是自主創業的方向有所精細化,旗袍、漢服、唐裝、西裝、羊絨大衣等。人不可能每一項都很擅長,所以必須專且精。在學習周期上,我也希望能盡快地授之以漁,這樣學生就可以獨立。可惜對於零基礎的學生而言需要一個周期需要循序漸進才能把服裝製版學好,才能達到想要的目標。
話題回轉,為什麼要強調服裝電腦製版不好學呢?在此針對從沒有接觸過電腦的年齡層次偏高的學生而言可以打一劑鎮定劑,如今手機是普及的電子產品,只需要會說話不需要會拼音也可以使用電腦喲,當然會拼音更好,什麼東西都是由不會到會的么。就像1,2,3,4阿拉伯數字以及加減法運算等。這些東西小孩子都會,難在運用。對於電腦製版而言,會不會用電腦不是關鍵,主題在於製版軟體是否好學。
服裝專業人員都知道不會手工製版是學不了電腦製版的,為什麼呢,平面製版是服裝製版關鍵所在,學習周期要長得多,因為關鍵東西都在裡面。手工製版是用鉛筆在白紙上畫出服裝結構,電腦製版是用滑鼠在電腦里畫出服裝結構。平面製版是1:1結構圖比較直觀,電腦製版是電腦有多大紙樣最多也就那麼大,所以在繪制領圈弧線袖窿弧線時心中必須有數,才能畫出比較優美的弧線,紙樣列印出來才沒有問題。最關鍵的一點是平面製版在打版時可以有思考的空間,電腦製版是機械化活動,必須精確地輸入數字才能畫出結構線。電腦製版的優點是快速打版,方便存檔,推檔快捷,排料方便。如今它不單單是企業製版師必備項,就連現在比較火熱的高級定製店裡已經開始建立客戶檔案,身高體重三圍細節尺寸相對應的人體模板已經建立了資料庫,所以電腦製版已經太普及呢。目前在服裝企業從事多年的資深製版師可能會戰戰兢兢,因為有很大一部分製版師並沒有經歷過學校的洗滌,甚至沒有參加過專業的技能培訓,只是老裁縫的一些思路。那麼為了適應現代社會服裝業的進步,勢必會被後起的新興版師所淘汰,如今電腦製版已經是進企業的必備項了,那麼隨之而來內銷行業的興起,是否還要求版師具備立體裁剪技能呢?總結一句話:你必須跟隨著時代的發展,才能淘汰別人而不是被淘汰。
電腦製版不好學,但是想要學好也不難,只要你的手工製版基礎夠扎實,練習電腦製版的時間足夠充沛,那麼一切都不是問題,不管年紀大小、學歷高低。學習電腦製版期間夏老師全程錄像,一遍不會,可以把視頻反復多看幾遍。光有視頻也沒用,遇到問題卡住了,還是需要及時向老師反應,解決難題。
還有的一些同學會擔心服裝軟體種類比較多,而不同的服裝企業軟體使用都不一樣,我要如何去選擇呢。確實這是一個問題,但是在我們看來這不是問題,因為我們不教簡單的電腦製版軟體,我們教難一點的進口的電腦製版軟體PGM,每個軟體都有自己的優缺點,PGM軟體的優點是強大的修改功能,點放碼快捷智能,3D試衣與打版功能日漸完善,解決了必須生產樣衣才能看到效果的問題,NET++2快速智能排料功能節省了人工。難的都會了簡單的自學即可。十一年的教學沉澱,大部分軟體以及相對應的視頻我們也都有哦。不過如果不想改變自己的習慣,把文件都轉化成plt或dxf或aama格式即可。這是比較深奧的回答呢,只有已經會手工製版的學員才可以學習電腦製版,並且關心這個問題哦。
路是走出來的,比你成功的人在繼續前進,只有不斷地充實自己才能適應這個社會。安分守己雖然能舒適地安頓一段時間,但是等同於退步。只有技能提升,才能物質提升,才能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你滿足於現狀嗎?
『叄』 完全沒有服裝設計知識,應該怎麼開始學習製作服裝呢
關於完全沒有服裝設計知識,應該怎麼開始學習製作服裝這個問題,其實答案大家都知道自學當然可以,所有的學科我們都可以從自學開始 但自學是一個行為,結果並沒有可預測性,自學有很大的概率是要靠內心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激情去讓你有心思有毅力自己學習,所以很多時候自學的人往往堅持一段時間就會慢慢的放棄,不是因為那些攻克不了的難題,而是因為根本沒有心思,沒有動力,沒有氛圍。
下面就推薦一下我認為服裝設計的自學方法,僅供參考:
1.服裝設計可以從幾個方面開始:設計、製作、理論三個方向;
2.設計:基礎素描、維度、光影、人體比例結構、動態人體、學一些基礎的上色和渲染技巧都是可以的;
3.製作:服裝設計製作這塊就是腳踏實地的勤學苦練型,還會涉及一些數學計算,這一塊自學難度也挺大的。不過開始的時候,學習縫紉機怎麼使用,簡單的面料和立體剪裁還是可以自己摸索,但諸省道、省道轉移、面料特性、面料改造、打版紙樣,這些估計要有老師教會比較好。我比較笨,在製作這一塊學習的時間投入了很多,一件衣服做出來也是要花費一定的心思。可以在視頻上找一些立體剪裁、上衣裙子基本版型的打版之類的視頻自己在家摸索一下;
4.電腦軟體:現在最流行的PS、AI、CRD這樣的制圖軟體,對於企業比較重視,如果你自學不是為了以後職業發展的,可以不用學這個,但是如果要職業發展的話,還是很有學習的重要性;
5.理論:這個比較好學,就像學歷史一樣,服裝的理論知識,服裝史、美學理念、服裝設計基本原理等等,感興趣的這個當看故事一樣看一下,職業發展的人就要背一背了!
『肆』 為什麼中山裝沒有流行到現在,有哪些不足
開門見山的說,沒有流行到現在,與設計無關,與崇洋媚外有關。有人說,設計不足,太過古板,而且立領,不適合矮胖的人。盡管我現在也比較矮胖,但我仍然不贊同這個觀點,因為任何一款服裝的誕生 ,都沒要求每一個人都得穿,假設你覺得你的脖子短,屬於身寬體胖這種類型的,你可以穿別的衣服,總有脖子長的吧,那種又高又瘦脖子又長的,在14億人口當中占的比例也不小,為什麼現在除了個別老年人,幾乎一個穿的都沒有?
那按照你這種邏輯,西服也有設計上的不足,有些二三百斤的大胖子也不適合穿,而且還得扎領帶,看起來才搭配,才協調,當然你也可以不扎,甚至你也可以戴個黃軍帽,穿個黃軍鞋,就像郭達在小品當中那副扮相一樣,也沒有管的。而且西服,由於胸前裂個大口子,冬天還往裡灌冷風。只是因為不適合少數人穿,就說設計不足,那世界上沒有一件衣服是完美的,有的女人還不適合穿平底鞋呢,難道因此就說平底鞋不完美?有的女人不適合穿高跟,因此就說高跟鞋不完美?
旗袍在我看來非常完美,端莊高雅,溫柔賢淑,盡顯東方女人之美,同樣也不適合矮胖的女人穿,但是也沒要求每個女人都穿,除了旗袍,還有別的衣服可以選擇,可是現在,除了金星就沒發現有女人穿旗袍。走在東京的大街上,也不可能所有的日本女人都穿旗袍,但是總有穿的吧,甚至走在上海的街頭,都能看到穿和服的女人,朝鮮和韓國女人,仍然穿民族長裙,不論日本和服,還是朝鮮長裙,都不如旗袍好看,比不上旗袍端莊,比不上旗袍更顯身材,尤其朝鮮長裙,給人的感覺,比例不協調,給人的感覺胸部以下全是腿,看不見腰在哪裡?可是人家仍然在穿,尤其節日、大型慶典,都穿著民族服裝,傳統服裝,在廣場上翩翩起舞。說白了就是忘本了,更容易接受外來文化,哪怕是糟粕文化,變態審美。
中山裝的名字來自於「 國父 」孫中山先生,1923年,他提出了設計要求,委託一位叫做黃隆生的廣東裁縫縫制而成,據稱設計靈感來自於一種日本的學生服裝——詰襟服,也有一個說法,中山裝的設計造型來自於當時南洋華人中流行的「企領文裝」。
中山裝的特色:
所以我們看到有些國府官員開始喜歡穿中山裝,沒辦法,他們也需要保持政治覺悟的先進性;進步學生也愛穿,那是因為本來這種服裝的淵源就是來自於學生裝,對學生來說很實用。對標長袍馬褂的落後性與西裝的不實用性,中山裝的確有著自身鮮明的特色和功能。
西方人把中山裝稱為「Mao suit」,可見中山裝的真正流傳時代遠非民國,在講究政治的年代中,西裝自然不具備一個覺醒的古老民族的精神特質,同理也可參照印度的尼赫魯裝「Nehru jacket」(甘地則寧可赤膊上陣)。到了現今,服裝的政治標簽已經隱去,人們可以自由的選擇服裝款式和顏色,黑、白、灰、藍不再是指定色,中山裝也不復是民間指定款式,這是時代的進步,如同每個人的思想都不會統一,服裝原本也都該是繽紛的色彩。
中山裝在現代仍然被一些人們奉為圭臬,是一款當仁不讓的小眾類服裝,前提當然是你要有一個好身材,過胖的顯得臃腫,過瘦的又撐不起來,這一點倒遠不如長袍大褂的普適,顏色方面也不像休閑裝那樣百搭,總之,它的局限性較多,難入大眾法眼。
中山裝是中國革命先驅者孫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一種服裝,是在日本學生服裝(詰襟服)的基礎上設計出來的,個人認為中山裝很適合中國人穿著,但是為什麼沒有流行到現在,無非也是過於正式了,雖然穿的人沒以前那麼多了,但是在正式場合,國家領導人多次穿著中山裝面向世人、面向世界。
我結婚的時候,是穿著立領,翻領還是有些老式,不適合年輕人穿。
衣服是鎮上的一個裁縫給定做的,一口氣做了兩套,這是其中一套
這是另外一套,個人更喜歡這一套。
中山裝不流行了,不代表它有什麼不足,人的審美是一直在變化的,而所謂的流行也是一直在變化的,說不準哪天中山裝又流行了。
我現在擔心的是會做中山裝的裁縫越來越少,做中山裝的工序很麻煩,記得十年前去定做中山裝的時候,很多裁縫都說不會做,別說中山裝,連西裝都不願意做,說白了就很麻煩,不像做女裝那麼快捷。現在很少能看到中山裝的身影,一些品牌男裝雖然也有中華立領,但終究穿的人少,在年輕人中間,尤其是95後、00後,穿的人少之又少,中山裝要再流行起來,需要 時尚 圈的推動。
中山裝其實並沒有什麼不足。周恩來總理一輩子外套都是中山裝。近些年主要是受「西服」的沖擊,什麼事情都喜好跟外國「接軌",造成很多人對本國的東西是乎有點不感興趣了。其實,中國自己的很多商品也未必就是不好。其次,是受休閑夾克的沖擊,這類服裝穿扮隨意性大,還方便穿脫,且適合穿著的場合也比較廣泛。
中山裝嚴肅筆挺,對穿的人要求很高。矮胖肥碩的人穿著肯定不好看,一般人還真駕馭不了中山裝的挺直修身。中山裝在辛亥革命開始流行,而且還有深刻的含義。前面四個口袋錶示四維,禮,義,廉,恥。袋蓋為倒筆架,寓意以文治國。門襟五粒紐扣表示五權(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分立。袖口的三粒紐扣表示三民(民族,民權,民生)主義。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業。衣領定為翻領封閉式,顯示嚴謹的治國理念。中山裝由孫中山先生率先穿用而得名。現代的人們對服裝有更多的選擇性,各種新穎服裝層出不窮,中山裝的那種嚴肅嚴謹的格調已和現代的觀念不是很搭。所以很少有人再選擇中山裝。
中山裝由孫中山發明並提倡,具體出現時間一直有兩種說法——1919年和1923年,但沒有異議的是中山裝從發明伊始就帶有極其強烈的政治意味。
1925年,孫中山去世,國民黨開始塑其為國父,將之符號化,大力提倡全 社會 的崇拜。1928年,國民黨內政部要求部員一律穿棉布中山裝,南京市政府也規定職員一律著中山裝。1929年,國民政府第二十二次國務會議議決《文官制服禮服條例》:「制服用中山裝」,將中山裝樹為法定製服。之後,不斷嚴格在政府機關中嚴格推行,直到1936年,蔣介石還下令全體公務員穿統一中山裝制服。同時,中山裝還在學校中進行推廣,教師和學生也被要求穿中山裝。新生活運動時,中山裝還被作為婚禮禮服進行推廣。可以說,民國時中山裝的流行受國家權力意志影響很大,而非純粹的 時尚 潮流規律。
當然,除了自上而下的推行,也有自下而上的效仿與追逐。中山裝是民族國貨,又象徵革命,商人藉此進行政治正確的商業宣傳,知識精英和進步學生藉此表達政治理想與訴求。
民國大街上的著裝
民國知識分子著裝
民國知識分子著裝
西南聯大的一張合影,中山裝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
即便如此,中山裝也沒有成為人盡皆著的服裝。作為剪裁、用料都相對考究的正裝,底層百姓自然穿著者少。而在知識分子那裡,也只能說是做到了與西裝、長衫並行而已。相對而言,只有官員是與中山裝綁定的,也因此中山裝在那時候成了國民黨官僚的一種象徵。
共產黨人一直也將中山裝視為革命與進步的服裝,從延安時期到1949年後,共產黨人都以中山裝為日常及公務著裝。而在1949年之後,中山裝在新政權的引領下,成為了新 社會 新面貌的象徵,可以說實現了比民國時更普及的流行。加上封閉的 社會 環境和對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的批判,中山裝成為了此時的全民服裝,不能說人人每日必穿,但絕對是壓倒性的覆蓋率。中山裝的這一次流行仍然是政治意識的產物,與服裝審美本身無關。
梁思成、老舍、梅蘭芳都換上了中山裝
相聲藝人也穿中山裝
改革開放以後,世界文化得以進入中國,政治束縛松綁,個人意識開始覺醒。於是更新潮、更與外界接軌、更個性化的衣服開始出現在中國人的身上,老舊、單一、嚴肅的中山裝被拋棄。這並不奇怪,一個失去了政治加持的政治性服裝必然無法與市場化的自由選擇相抗衡。
而且中山裝畢竟是一種正裝,穿著時需要板正挺立,必然帶來一些不舒適和不方便,日常著裝誰會跟自己較這個勁呢?就連西裝,如今也只是 正式場合或職業規范才會被使用。
不說它是怎麼來地,只說它是怎麼「沒地」。
哪個高手都有可能因借鑒產生了靈感。
中山裝應該稱為「國服」,我就非常喜歡。
從我「自學成才」學會裁剪以後就給自己量身定做過幾件中山裝,特別強調領子的挺刮,上兜的平正,吊兜的寬大,袖山的圓順,穿起來很精神!
說沒「流行」起來的原因應該是受拉鏈兒服裝的「沖擊」,鋪天蓋地全是拉鏈兒!懶人裝省事啊!都趕流行,到處全是夾克,熱了只能敞開懷,完全沒有了中國特色。
現在你能說哪件衣服能代表中國?完全讓拉鏈兒和西服取代!中國特色消失的無影無蹤,說是生活快節奏,這與保留中國的傳統服飾並不挨著。
現在都買衣服穿,我也不做服裝穿啦,我最煩拉鏈服裝,買扭扣服裝都很難有稱心款式,大都是平駁頭的翻領。還逮買台縫紉機自己喜歡啥做啥。
冷麵笑星方清平他的一身中山裝「沖著」這身衣服我就特別得意他。
我記得周總理在世的時候,總是一身中山裝,顯得特別穩重,大氣庄嚴,也不知道為啥現在看不到有人穿了,西服代替了中山裝,我覺得還是中山裝好看,給人一種嚴肅認真的感覺。
首先糾正一下,中山裝從來就沒有在民間流行過,更不要說現在。這款衣服最大的弊端就是領子,立領很容易倒,倒了就不美觀,也不舒服。為了不讓它倒,只好搞個風紀扣拉住,拉住了脖子不舒服。其次,四個明大兜,很容易鼓鼓囊囊,不裝東西也會鼓起來,看起來不夠利索。第三中山裝沒有腰翹,看起來有點臃腫。所以,中山裝在民間從來就沒有流行過,只流行在官場。民間流行過的是軍便裝,最少比中山裝那幾個大口袋要平展一些。
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現在的人們,除了中山裝之外,連西裝、皮鞋都很少穿了。
為了印證我們的看法是否正確,上周末,我還專門來到了市裡面的步行街,坐在街邊椅子上觀察了兩個小時,我敢斷定98%的人都是穿的運動鞋、休閑鞋、休閑裝了,穿西裝皮鞋的人成了「百里挑一」,一般都是在參加面試、參加談判或是其他比較正式的場合才穿了。
就包括五年前,我專門花了2000元錢買的中華立領,都已經塵封在衣櫃裡面,很久沒有見到了。
為什麼中山裝、西裝、皮鞋之類的東西會被時代所淘汰呢?個人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太過呆板。中山裝的版型設計一板一眼,與現在的人們更加追求個性,「褲子都要剪幾個洞」的穿法格格不入,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第二個,穿著不適。中山裝用料也比較講究,很少見到用棉質布料來做中山裝的,這樣的做出來的衣服穿著上不是很舒適,有時還有些磨身體;另外,中山裝都比較緊身,適合身材好的人穿,現在的人來不及就挺著個啤酒肚,確實是不適合穿中山裝了。
現在是市場經濟,不管是什麼東西,都應該適應市場,適應潮流,並隨著時代的變遷做出改變,如果一味守著過去的條條框框,就只有被淘汰的厄運。
『伍』 零基礎怎樣學做漢服
我剛開始接觸漢服也是一個學生黨,我的經驗是,如果想要學做漢服,最重要的就是要對它保持興趣,否則遇到一點挫折都會讓你很難繼續下去的。根據這幾年的經驗,總結幾點希望能給你幫助吧。
1.了解形制,能區分什麼是正規的漢服,什麼是影樓裝,漢服有哪幾種形制,這個不用我多說了,有很多科普貼。
2.先從簡單的下手,比如裙子,對襟半臂。太復雜的比如襖、圓領袍、曲裾啥的,不建議先從這些做,把裙子練好都已經很不錯了,然後對襟上衣——交領這樣的順序聯系,會好一點。
3.了解面料。第一次做建議你買棉布,便宜而且好操作。不要買真絲、雪紡之類的,太滑不好剪裁,不要買色丁,色丁的廉價感回讓你直接沒做衣服的動力的。
4.去漢服製作研習吧找資料,看精品帖子,自己在紙上畫畫剪裁圖,標標尺寸,漢服沒有賣紙版的,所以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漢服製作的一大特點就是不用立體剪裁,直接鋪地上平裁就可以,這個省了你的人台費用了哦。
5.需要買的東西:
棉布(盡量買你喜歡的顏色或者花樣,這是動力)
縫紉機(如果你想全手縫當我沒說,不過答應我不要買那種幾塊錢的手掌那麼大小的縫紉機好嗎?作為被坑過的人,那東西就是來騙小孩玩的,實用度為-100,寧可手縫也不要買那東西。200來塊錢的那種也不建議買,作為又被坑過的人表示,這種縫紉機用幾次就壞。買知名品牌的縫紉機最好,TB慢慢搜,現在家裡自用1000的兄弟牌,買了2年沒壞過還。)剪刀、劃粉或者水洗筆(剪裁的時候你會非常需要它的)、皮尺、熨斗(現在網上大牌子的也挺便宜了,100多點的就成。熨斗的用處還是挺大的,牆裂建議。)
『陸』 旗袍的製作過程
這個不是一二句話能講得清楚的,需要經過系統學習,會使用放樣、並且還要會使用相應的工具,因此建議報班或找師傅學習。
可以先找些資料自學一下。碰到具體的不懂的問題再上網提問,獲得有針對性的專業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