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旗袍與中山裝的區別
禮儀和場合,文化象徵。
1、禮儀和場合:旗袍被視為一種正式的禮服,多在特殊場合如婚禮、晚宴、慶典等場合穿著。展示了女性的優雅和嫵媚,與高跟鞋、配飾等搭配,彰顯個人的魅力。而中山裝則更多地被視為一種日常著裝或正裝,適合正式場合和工作環境。強調實用性和樸素的形象,與平底鞋或運動鞋等搭配,體現了簡約、干練的風格。
2、文化象徵:旗袍在中國文化中有著深厚的歷史,代表了傳統的女性美和優雅。被認為是中國的國禮服裝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山裝提倡並倡導著中山裝,將其作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種時尚標志。中山裝代表著民族團結和國家建設的精神。
『貳』 中山裝和旗袍為什麼會成為我國的國服
旗袍
界上有很多民族沒有自已的文字,沒有民族服裝的卻不多,中國56個民族中,藏、蒙、維等少數民族均有自已的民族服裝,唯獨中華民族的主體漢民族卻沒有。這種現象在人民幣圖案中可窺視一斑,舊版10元幣(俗稱大團結),票面上各民族穿各自的民族服裝,漢族卻穿中山裝。第四套人民幣,描繪了中國人口總數在百萬以上的各民族圖案,其它各族都有其獨特的民族服裝,唯獨10元券上的漢族與一角券上的滿族,卻穿同樣的服裝。這就難怪人們把滿人的族服當成國服了。
漢民族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擁有悠久的歷史與文化,沒有自已的民族服裝是讓人很難理解散的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漢民族的服裝就已基本定型為寬衣肥袖式。寬大的衣袖是漢裝與其它各族服裝的主要區別。漢裝的另一個特點是不用衣扣,用一根寬腰帶將衣服束住,就不至於敞胸露懷。直接從事體力勞動的人穿短衫,上身稱「衣」,下身稱「裳」,這也是衣裳一詞的由來。士人們穿上衣下裳連為一體的袍服,漢以後到明各朝代,均採用衣袖寬肥不用衣扣的典型漢服作為朝服。
漢裝是有其文化底蘊作為依託的。漢民族是一個熱愛和平的民族,追求悠閑清凈的安祥生活。寬衣大袖的漢服適合觀月賞花、吟詩作賦、撫琴下琴。卻不適合騎馬打獵之類的劇烈運動,漢族與周邊各族的文化差異在服裝中就明顯的體現出來。可是這么說,漢裝是中原文化的產物,也是漢文明的象徵。
直到清兵入關,滿人入主中原,漢人在這些關外女真人的刀下被迫改飾易服。他們用「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方式強迫漢人剃發梳辮,並禁止漢人穿漢服,強制推行滿族旗人的緊身長袍馬褂(即旗袍)。就這樣延續了兩千年的漢服從此滅絕,漢族成了沒有自已傳統服裝的民族。
直至今日,滿清朝庭早已退出的歷史舞台,而漢民族服飾卻始終沒有恢復,當年辛亥革命成功後,革命黨人提倡的中山裝也沒有被百姓認同,外國人因中山裝太為西化沒有東方特點而沒有將其當成中國服裝來理解。反之滿人的旗袍因東方風味濃厚,被認為是中國的民族服裝,旗袍的英文單詞是「china dress」,也就是中國裙子的意思,這些洋人並不知道,這種所謂的「中國裙子」對佔中國人口90%以上的主體民族漢族來說,不僅沒有什麼關系,還是漢民族恥辱的象徵。
傳統的漢服在中國絕跡,卻在東鄰日本得以延續。漢服在唐代傳入日本,並得到推廣與發展。日本今天的和服就是在大唐服飾的基礎上形成的。從歷史這個角度來說,和服更應稱為漢式服裝。和服的歷史比漢服短,而且完全沿襲了漢服的寬衣大袖、不用衣扣的特徵。日本人將和服視為自已的民族服裝。每逢節日慶典時都會穿上和服。中國人已無法討還和服的發明權,世界共認和服是日本的民族服裝,將中國人在外族屠刀下強行穿上的旗袍當成中國民族服裝。更可笑的是 ,中國人不僅不抗議,反而欣然接受。
『叄』 簡述中山裝或旗袍的特點和影響。從他們的演變中你怎樣理解民族服裝的繼承和發展。
中山裝
中山裝(Chinese tunic suit)是在廣泛吸收歐美服飾的基礎上,近現代中國國父孫中山先生綜合了西式服裝與中式服裝的特點,設計出的一種直翻領有袋蓋的四貼袋服裝,並被世人稱為中山裝,此後中山裝大為流行,一度成為中國男子最喜歡的標准服裝之一。 由於新中國開國領袖毛澤東經常在公開場合穿中山裝,西方也習慣稱呼中山裝為「毛裝」。在1960和1970年代,億萬中國成年男性大多穿著中山裝。 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西裝和其他時裝逐漸開始流行。雖然您中山裝在民間逐漸被人們遺忘,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國家領導人在出席國內重大活動時,依舊習慣穿著中山裝,比如國慶大閱兵等等! 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60周年華誕胡錦濤主席等國家領導人身著中山裝面向世人、面向世界!
http://ke..com/view/1647.htm
旗袍
http://ke..com/view/.htm
『肆』 中國的國服是什麼
中國的國服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國際上,中國的旗袍和中山裝被廣泛認可為國服。
旗袍,作為中國女子的經典國服,體現了中華服飾文化的精髓。它以其流暢的線條、優美的畫意和深情詩意,展現出中華女性文雅、端莊、溫柔和清新的氣質。
中山裝,作為中國男子的經典國服,其名稱不僅僅是對孫中山先生的紀念。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作為總統,他需要會見外賓,而清朝的長衫馬褂不符合他的革命精神和國人的反清情結。同時,西洋服飾的樣式傳入中國,有人建議採用西服,但孫中山先生認為它不能代表中華民族的特色,並且不被大多數國人接受。他在一篇名為《論西裝》的文章中,幽默地表達了對西裝的看法,並強調了中國服飾的優勢。最終,孫中山先生設計了一種新式服裝,即中山裝,它參照了西服的結構和中國傳統服裝的特點,迅速流行開來,並成為當時中國男子的正式服裝。
中山裝的款式包括立翻領、對襟、前襟五粒扣、四個貼袋和袖口三粒扣。這些設計並非偶然,它們蘊含著深意。前身四個口袋象徵著國家的四維(禮、義、廉、恥);五粒紐扣代表著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袖口三粒紐扣則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而後背不破縫則象徵著國家的和平統一。
總的來說,中國的國服不僅是一種服飾,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象徵。
『伍』 為何民國時期人們不穿西裝和洋裝反而穿中山裝和旗袍呢
1. 在民國時期,西裝和洋裝作為西方的服飾傳入中國,當時的人們由於文化保守性,更傾向於穿著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裝,如中山裝和旗袍。
2. 穿著中山裝和旗袍不僅是傳統習慣的體現,也往往被視為一種愛國行為,反映了人們對本土文化的尊重和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