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婦女開始領悟到「曲線美」,對旗袍不斷改進,推陳出新,力求把自己優美的身材曲線表現出來。
但這並非一帆風順,於是中西文化沖突的「拉鋸戰」,便被縫在旗袍上……
從滿族婦女的服裝到流行長久的各款旗袍,首屆中國民族服裝服飾博覽會上展出的旗袍系列,使人們可以從中看到記錄其上的近代中西文化交流思想史。
旗袍原是滿族婦女服裝,本世紀二十年代初,漢族婦女開始穿著。一千多年來,在濃厚的封建禮教氛圍中,中國女裝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旗袍也保持著這種特色。
旗袍表現曲線美
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婦女開始領悟到「曲線美」,對旗袍不斷改進,推陳出新,力求把自己優美的身材曲線表現出來。但這並非一帆風順,於是中西文化沖突的「拉鋸戰」,便被縫在旗袍上。
二十世紀初期,盛行「旗袍馬甲」。也就是內穿喇叭型寬大袖子的短襖,外套前後擺及地的無袖長馬甲。一九二六年,短襖和長馬甲合二為一,成為現代旗袍的最初款式。以後兩年,旗袍在邊、袖、襟、領等處作了一些改動,增加了裝飾,出現繁復的變化。但仍保持舊式旗袍馬甲的平直寬大風格,襲用傳統的直線裁製方式,顯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二十年代後期和三十年代,圍繞思想潮流的此消彼長,旗袍在長短、寬窄、開衩高低以及袖長袖短、領高領低等方面展開「較量」。
開衩時高時低
1929年,受歐美短裙影響,原來長短適中的旗袍開始變短,下擺上縮至膝蓋,袖口變短變小。後來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擺縮至膝蓋以上1寸,袖子採用西式。
這一改變遭到輿論非議,1931年後旗袍又開始變長,下擺下垂。三十年代中期,旗袍長度發展到極點,袍底落地遮住雙腳,稱為「掃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縮短至肘部。以後袖長越來越短,縮至肩下兩寸,1936年後幾乎無袖。
過去的旗袍是不開衩的,旗袍在縮短袖子時,也悄悄地在左邊開了低衩。後來衩越開越高,漸漸高及膝部,高到大腿。由於有人反對,袍衩一度回到膝蓋以下。但輿論壓力一減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後流行大開衩旗袍。
傳統旗袍是上下一條直線,外加高高的硬領。三十年代初期,袍腰開始日積月累地收縮,到一九三四年後,女性身材的曲線終於全部顯露出來。高聳及耳的領子也逐漸變矮,後來有的成了無領旗袍。
在傳統與現代、維護傳統的「善」與追求美的思想潮流碰撞中,旗袍越來越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脫離原來的樣式,變得經濟便利、美觀適體。
文革也革旗袍的命
但是,從五十年代到改革開放前的一段時期,旗袍被說成「四舊」、「封、資、修」。國家主席劉少奇夫人王光美出國訪問穿了一身旗袍,在「文革」中竟成了一大罪狀。
中國的改革開放,促進了思想大解放,原來單調的黑、灰、藍色被五彩繽紛取代。消失三十餘年的旗袍又重新穿在愛美女士的身上。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範文海說:「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旗袍成為一種中西合璧、具有海派風格的女性服裝,成了中國婦女的國服。」
中國的民族服裝服飾難以計數,僅在本屆博覽會展出的就有三千四百多套。盡管民族服裝很美,但由於縫制復雜,穿著煩瑣,很多人已不再穿著。但旗袍卻在不斷的推陳出新中日益受到青睞,成為中國一道流動的風景。
Ⅱ 旗袍的歷史演變
旗袍是女性服飾之一,是帶有中國特色、體現西式審美、並採用西式剪裁的時裝,是一種東西方文化糅合具象。在現時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國女性服飾文化的象徵意義。
二十世紀初盛行內穿喇叭型寬大袖子的短襖,外套前後擺及地的無袖長馬甲。此後旗袍在邊、袖、襟、領等處作了一些改動,增加了裝飾,出現繁復的變化。但仍保持舊式旗袍馬甲的平直寬大風格,襲用傳統的直線裁製方式,顯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二十年代後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長短、寬窄、開衩高低以及袖長袖短、領高領低等方面的改動尺度有所反復。 1929年,受歐美短裙影響,原來長短適中的旗袍開始變短,下擺上縮至膝蓋,袖口變短變小。後來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擺縮至膝蓋以上1寸,袖子採用西式。這一改變遭非議,1931年後旗袍又開始變長,下擺下垂。三十年代中期發展到極點,袍底落地遮住雙腳,稱為“掃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縮短至肘部。以後袖長越來越短,縮至肩下兩寸,1936年後幾乎無袖。
清代旗袍不開衩,旗袍在縮短袖子時也悄悄在左邊開低衩。後來衩越開越高漸漸及膝部高到大腿。由於有人反對,袍衩一度回到膝蓋以下。但輿論壓力一減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後流行大開衩旗袍。
傳統旗袍是上下一條直線,外加高高的硬領。三十年代初期,袍腰開始日積月累地收縮,到一九三四年後,女性身材的曲線終於全部顯露出來。高聳及耳的領子也逐漸變矮,後來有的成了無領旗袍。
傳統滿族旗袍的起源
順治年間(公元1644年)
清世祖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至此傳統服飾漢服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漢服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 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從順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
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較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界,此時的清王朝正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在中國學生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始。
民國時的旗袍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頂盛期,這時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旗袍源於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屬於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於旗袍是女裝,所以也可以說旗袍源於旗女之袍。清初較為瘦長緊窄小袖素簡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變得寬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後,旗人多棄袍服而著大褂與褲,故20世紀10年著旗袍者極少,20年代才略有回復。鼎革後的旗袍有了質的變化,這個變化的主要發生之地,卻是上海。
清末旗女之袍與民國旗袍的主要差別有三點:
1. 旗女之袍寬大平直,不顯露形體;民國旗袍開省收腰,表現體態或女性曲線。
2. 旗女之袍內著長褲,在開衩處可見綉花的褲腳;民國旗袍內著內褲和絲襪,開衩處露腿。
3. 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織錦或其他提花織物居多,裝飾繁瑣;民國旗袍面料較輕薄,印花織物增多,裝飾亦較簡約。
正是這三點差別,使旗袍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傳統的袍服變成可與西方裙服相類比的新品種。袍服是外套,是強調功能(防寒、遮體、表示身份等)的服裝種類,其審美意味是傳統的含蓄。裙服,法語中的robe或英語中的one-piece dress,雖也有著與中國袍服相仿的歷史和強調功能的傳統,但表現女性體態曲線卻也是它悠久的傳統之一;而現代裙裝則加強了這一特點,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現,變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現。現代西方裙裝的所有這些表現女性體態細微變化的表現而言,民國旗袍是無與倫比的。新中國成立之後,大陸穿旗袍的女性急劇減少。有一位知名人曾不無遺憾地說:"對身材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實在是一大損失!"
Ⅲ 屬鼠的在二零一九年穿什麼衣服走運氣
明年是豬年,鼠年人明年沖太歲,為不良兆頭!根據五行生剋和君臣倫理,穿紅衣服吧
Ⅳ 香奈兒風格
一九二零年至一九二四年間,香奈兒的名望逐漸蜚聲國際。她魅力十足,受到各方邀請。那段短暫的時期里,香奈兒可以驕傲地說:「我不進入社交界,因為我得設計服裝。而我設計服裝,又恰恰是因為我曾經進入過社交仔段戚界。我是第一個真正活在這個世紀的人......時尚不均存在於服裝上,還存在於空氣中、天空中和人行道上。時尚融在風中,人們能感覺到它,把它吸入體內。時尚取決於理念、風俗和時代......
沒有一個女人能像她那樣漠視自己在社交界取得的成功。在此之前,「社交界」的大門從未向任何女服裝設計師敞開過,不論她們多有才華。那些富有創造力的女士頂多被冠以「女裁縫」的稱號(「裁縫」這個詞以前僅指男性)。接著,突然之間,一切都因為香奈兒而改變了。但發生在她身上的一切似乎都非常自然,就像她在時尚界引發革命一樣順理成章。一九二五年起,香奈兒風格便逐漸發展壯大,並最終代表整個現代理念。
一九二六年,法國版《時尚》刊登了這幅插圖,並配上了如下評論:「這簡直就是』福特『式香奈兒。」此言指的是香奈兒服裝就像福特車一樣批量生產。盡管男記者們發動惡意攻念陵擊,哀嘆香奈兒的服裝又諸多限制——不顯胸、不顯臀,還沒腰身——但她的那些『福特』式裝束依然如預期一樣大受歡迎。唱反調的人無計可施,只能嘲諷:「二十世紀的女性時尚將會被凈化得'一無所有』。」這些現今十分出名的「小黑裙」象徵著逆反文化的成功,標志著男性左右女性著裝的時代的結束。隨著香奈兒簡約風的流行,女人們才得以彰顯自己的個性。
同年,美國版《時尚》預測,香奈兒設計的某款黑裙將獲得所有女性青睞,成為一種類似制服的服裝。這種裙子用縐紗做面料,並配以長而服帖的袖子。但讓一大群女人都穿同樣的裙子,這種預測真的合理嗎?接著,為了向讀者們展示這一巨大的成功或許要歸功於該裙裝不帶鮮明個性的簡約風,雜志冒險做了一個對比:有人會因為一輛車沒有區別於同類品牌的不同之處,就在購買時猶豫不決嗎?相反,它與其他同類品牌車的相似之處,恰恰是其質量的保證。於是,該雜志總結道:」這便是『福特式』香奈兒時裝。「因此,時尚也進入了標准化時代。事實證明,這場革命已經不可逆轉。
圖為兩條出現在巴黎,後被刊登在了一九二七年一月那期法國版《時尚》的香奈兒裙裝。一條是巴里紗裙,一條是黑緞裙。它們激發了保羅·普瓦雷的靈感,促使他寫下了一句著名的評論:「香奈兒創造了什麼?奢華的災難!」他接著寫道,「以前的女人極具形體美,就像勇往直前的大船。可如今,她們卻都一副營養不良的電報員樣。」
道格拉斯·波蘭德為法國版《時尚》畫的插圖。圖中出現了更多黑色服飾,更多香奈兒風格,以及兩樣讓人們更激動的新玩意兒:摩洛哥縐綢和鍾型女帽。塞姆之類崇尚舊日風格的權威燃鋒人士們進一步諷刺道:「那些帽子簡直就是柔軟的濾茶器。女人們雙手抓著帽檐,就把腦袋往裡塞.....一切都消失了,都被吞進了那個有彈性的口袋裡——除了鼻子,頭發、額頭、耳朵、臉頰都不見了。如此看來,她們還不如直接用鞋拔好了。」
一九二八年,大獲成功的香奈兒在康邦街三十一號三樓再開新店。直至她去世,那間房子都依然存在。裡面除了反光鏡營造出的空間感,主導風格就是徹底的簡約節制。這幢建築的底層,便是盛大的高級訂制時裝展示沙龍。經過構思和建造,這個房間看起來彷彿沒有牆壁,其鏡面護牆營造出了一種無限空間之感。簡約的盆式吊燈發出一團團光暈,繼而又被無數面鏡子反射。總之,香奈兒的這個大沙龍成了「爵士樂時代」向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過渡的象徵。
香奈兒在家中。事業的成功讓嘉柏麗爾得以在聖奧諾雷近郊二十九號的貴族酒店——「私人客棧」的底樓擁有一處居所。
一九二五年三月,嘉柏麗爾·香奈兒和威斯敏斯特公爵在全國跑馬大賽上。上流社會的女士們都效仿香奈兒,穿著厚厚的、手工編織的米黃色長襪。
伊頓堂——威斯敏斯特公爵的鄉間別墅。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香奈兒看見的伊頓堂便是這個樣子。
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三一年和威斯敏斯特公爵相戀期間,香奈兒愛上了英國風格。不論是在伊頓堂,還是在公爵遊艇上,她把每樣令她著迷的東西都利用了起來,並把那些新發現作為自己時裝系列的主題。
一九二八年,在和公爵釣鮭魚的時候,香奈兒和另一位客人——英國人薇拉·貝特拿走了主人的衣服:夾克、毛衣、長褲和鞋子。這種跨界穿衣惹來了好一陣嘲笑,但與此同時,它也讓香奈兒接觸到了蘇格蘭粗花呢。
回到巴黎後,香奈兒將帶黑袖的西裝背心變成了時裝。該背心正面飾有公爵色的條紋,是伊頓堂的男僕們早晨做家務時穿的。如今,優雅的女士們也開始戴貝雷帽。這種一直拉到眼皮上方的帽子,是威斯敏斯特遊艇——卡蒂薩克號上的水手們戴的。
處在英國時期的嘉柏麗爾·香奈兒。沒有任何一位英國上流社會的女士敢像她那樣,把配晚禮服的珠寶用來配便服:珍珠項鏈像瀑布一般垂在制服馬甲胸前,而貝雷帽上則鑲了一簇寶石。可以說,香奈兒的這身裝束洋溢著一股奢華之風,卻又是一股極為內斂的奢華之風。嘉柏麗爾·香奈兒一生都認為:讓簡單的東西顯得不平凡,是奢華唯一的目的。
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七年,兩方面因素對香奈兒的生活影響巨大。一是她與讓·科克托基於創作層面的熱烈友誼,二是她不斷提高的創作才能。這時,這位女設計師已經譽滿全球。
兩件香奈兒晚禮服,科克托繪於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五年間。
一九二九年發生了一場意料之外的邂逅。在摩納哥,季米特里大公,這位沙皇後裔安排了香奈兒與好萊塢的獨裁者——薩姆·戈爾德溫會面。戈爾德溫決定說服嘉柏麗爾·香奈兒投身電影事業。而且,他最希望她每年能來好萊塢兩次。他起草的合同給了她難以置信的高薪:一百萬美元。因為這位電影大腕不僅需要這位法國女裝設計師為好萊塢名媛們設計服裝,也希望她能改變她們的品味。那簡直就是道聖旨:從此以後,那些迷人的演員們不論是私下裡,還是在熒屏上,都只能穿香奈兒的服裝。可是,明星們會乖乖聽話嗎?協商了很長一段時間後,香奈兒終於如戈爾德溫所願,同意去加利福尼亞。可以說,她待在電影業大本營的那段時間,還是過得非常成功的。
一九三一年的香奈兒。從嘉寶到斯特羅海姆,從迪特里希到丘克,每個與她交往的人都覺得很榮幸。當地媒體稱她為「時尚界有史以來最有頭腦的人」。
然而,盡管反響極佳,香奈兒還是離開了這個電影中心世界,再也沒有回來過。她無法忍受從屬於明星的感覺。明星們拒絕接受強加於他們的風格,即便那是香奈兒風格。雖然這樣的爛攤子只能由薩姆·戈爾德溫來收拾,但他從未討要過自己為此投入的錢。
一九三二年十一月,一場罕見的個人展覽在巴黎拉卡帷幕。那是香奈兒的展覽,地點就在設計師自己位於聖奧諾雷近郊皮耶·威爾酒店底層的房間里。從理發師們那裡拿來的諸多半身蠟像上,掛著由她設計的首飾。為求完美,每尊半身像都由配有左輪手槍的守衛嚴密監視著。因此,這些首飾得到了猶如鑽石一般的保護。
如今,這個曾勸女性們戴假珠寶的女人也開始接觸真東西了。事實很快便證明了,真正的革新在這些首飾的形式和適應性上——它們都可以被拆成兩件或四件首飾。
這是件很有巴洛克風格的首飾,一條適合「法老之妻」的劉海式頭飾帶。
這場展覽的主展品:一對手鐲中的一隻。這只手鐲額外附有一個搭扣,解開之後可以變成一條項鏈。
香奈兒沒有選擇項鏈的設計,而是給出了一件彗星狀珠寶首飾。
一九二八年,四十五歲的香奈兒來到羅克布呂納高處,送給自己一件禮物——一片面朝地中海,帶橄欖樹叢的美景的宅子。這是一幢夏季別墅,很有皇家氣派,是她擁有的第一處度假屋。
莫朗曾轉述香奈兒說過的話:「我不讓人們奉承我的虛榮心,也習慣了不去羞辱他們(我有別的報復方法,我承認,我能把他們找出來)。但是,正如我所說,因為他們還有用,他們會在巴黎附近以我的名義傳播很多事。而我自己呢,我每天很早就睡覺了。多虧了他們,我才能跟上每件事的進度。正如普魯斯特足不出戶,卻對多有頭天晚上的餐桌話題都了如指掌一樣。」同樣,「因為我很少外出,所以知道人們的動向,尤其是跟我的衣服有關的動向,就很重要了。我養成了一個習慣,一個全新的習慣,即既讓達官貴人們聚在自己身邊,又要保持自己跟社會的聯系。俄國、義大利和法國貴族們,以及英國上流社會的女士們都來到康邦街,助我一臂之力。」接著,香奈兒又補充道,「我從不請游手好閑的人。」因此,會出現什麼情況便很清楚了。乍一看,那群達官貴人好像都是寄生蟲,全由一個出生平凡的女人供養著。而且,他們好像還完全不在乎她的社交史。一個塞文商販的女兒,如今卻依靠貴族子弟讓自己過上了與他們相似的生活。不過,那種生活是他們與生俱來的權力,但卻不是她的。
穿著海魂衫和澤西面料寬松長褲的香奈兒。一九二九年,穿寬松長褲顯然還只是富有的女性才能負擔得起的自由。不過,禁忌還是被打破了。一旦休閑時代和標准化服飾的風潮到來,香奈兒風格就講席捲大街小巷,讓成千上萬的女性穿上長褲。通用牛仔普及和兼具兩性服飾風格的時代,已經不遠了。如今,有些偏好工作服的人認為自己的著裝品味很有革新性。殊不知,香奈兒早已對這點有過預期:比如海員的套衫、碼頭工人的T恤衫和粉刷工人的傳統白外套,都將成為一種著裝潮流。她趕在所有人之前,將下層社會平民的服飾變成了時尚。
整個爵士樂時代(即「民謠時代」)的風格都聽命於香奈兒:全都青睞黑色。然而,這一情形在一九二六年發生了改變。人們再也不穿筒狀裙了。時尚自有一套調節方式,每十年都會發生一次改變。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二九年,服飾逐漸變得越來越長,也越來越有魅力。在愈見灰暗的新時代里,時尚卻朝著白色發展了。
「我是第一批把小地毯染成米色的人。它讓我想起久經踐踏的土地。很快,傢具都變成了米色。直到室內設計師們都大呼受不了,我才說:『試試白鍛吧。』於是,白色席捲了一切......」此外,香奈兒還注意到這場尋找「純真和白鍛」的行動也帶來了遠東風格的復興:牆上的白色漆器、中國白的古董儲藏櫃,以及花瓶里的白色花朵。
圖中的裙子香奈兒用了白色蟬翼紗。斯泰肯為法國版《時尚》攝於一九三零年。
圖為香奈兒一九三五年的設計。這里,她採用了圓形小光片和薄紗。塞西爾·比頓為法國版《時尚》攝。
毫無疑問,香奈兒有時會在不經意間再次流露出「表演咖啡館」女歌手那種優雅而魅惑的模樣。看見她穿著為瓦倫丁·雨果所做的服裝,出現在「華爾茲舞會」上時,人們會不由得想起她在低級咖啡館招待穆蘭駐軍的日子裡,唱著自己主打歌的年輕模樣。
一九三六年五月:人民陣線組織了一場罷工運動,向在巴黎公社運動中犧牲的人們致敬。香奈兒的雇員們也罷工了,那些女人們要通過罷工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在一個薪水極地、工作極無保障的國家裡,這種行為激怒了香奈兒。因為無法容忍這種行為,所以香奈兒不僅對諸如僱傭合同、周薪、有限的工作時間、帶薪假期等最合理的要求充耳不聞,還解僱了三百名拒絕讓步的雇員。雙方僵持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顧問們說若再不盡快達成協議,秋裝系列便要泡湯的時候,香奈兒小姐才終於讓步。毫無疑問,在嘉柏麗爾·香奈兒漫長的職業生涯中,這種她沒能隱藏自己內心極度驚慌的情形,是極為少見的。伊瑞普死了,她只剩下事業了。這世上,又只剩下她一個人,獨自面對叛亂。
在這場已經演變為革命的動亂中,有一天,嘉柏麗爾·香奈兒到位於福煦大街的朋友家吃晚飯。司機開著勞斯萊斯將她送到了那裡。這輛車的椅墊是極為高雅的小山羊皮。司機將車停在那條優美的大道旁,便下車去喝紅酒、吃晚餐了。不幸的是,他忘了鎖上車門。於是,一個叛逆的路人讓自己的狗在後座上拉了一泡屎。香奈兒發現的時候雖然大為光火,但她也立刻開始思考怎樣讓時尚適應新時代。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
Ⅳ 展現女性美的旗袍適合什麼年齡的人
其實分年齡的穿著打扮,也只不過是在樣式,圖案,顏色上有所區別,特別是旗袍的穿著上,什麼樣的年齡最能體現出女性的美?這就有很多並不知道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展現女性美的旗袍適合什麼年齡的人。
若你是20歲的妙齡少女中意旗袍,一定是個內心很美好的女孩,穿上旗袍會氣韻生動
若你是30歲的成熟女人中意旗袍,一定是個有故事的女子,穿上旗袍更會使你越過年齡羈絆,呈現出一種端莊、大方、沉靜、雅之和諧美
若你是40歲即便是50歲的女人中意旗袍,也會在旗袍的掩映之中,盡顯其大度、寬容、寧靜之美
二十世紀初盛行內穿喇叭型寬大袖子的短襖,外套前後擺及地的無袖長馬甲。此後旗袍在邊、袖、襟、領等處作了一些改動,增加了裝飾,出現繁復的變化。但仍保持舊式旗袍馬甲的平直寬大風格,襲用傳統的直線裁製方式,顯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二十年代後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長短、寬窄、開衩高低以及袖長袖短、領高領低等方面的改動尺度有所反復。1929年,受歐美短裙影響,原來長短適中的旗袍開始變短,下擺上縮至膝蓋,袖口變短變小。後來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擺縮至膝蓋以上1寸,袖子採用西式。這一改變遭非議,1931年後旗袍又開始變長,下擺下垂。三十年代中期發展到極點,袍底落地遮住雙腳,稱為「掃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縮短至肘部。以後袖長越來越短,縮至肩下兩寸,1936年後幾乎無袖。
清代旗裝不開衩,出現旗袍後,旗袍在縮短袖子時也悄悄在左邊開低衩。後來衩越開越高漸漸及膝部高到大腿。由於有人反對,袍衩一度回到膝蓋以下。但輿論壓力一減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後流行大開衩旗袍。
傳統旗袍是上下一條直線,外加高高的硬領。三十年代初期,袍腰開始日積月累地收縮,到一九三四年後,女性身材的曲線終於全部顯露出來。高聳及耳的領子也逐漸變矮,後來有的成了無領旗袍。
建國之初,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已完全轉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間……
Ⅵ 王一博一件皮膚衣就能搞定春天。這個色調,妥妥的在線。你喜歡嗎
王一博的穿衣風格真是便是超大型寫得帥!不愧是走動的衣服架了。今日我也來梳理一下這些你永遠不知道的王一博相同衣服褲子飾品。
配搭一博經典排灰舞造型設計的黑色外搭體恤,款式非常好,衣服褲子更歸屬於好搭款。並且黑色的上衣外套非常好配搭牛仔褲子,休閑娛樂多變,也好顯白!這一件外搭是一九年耶啵上快樂大本營宣傳策劃陳情令時的造型設計,衣服褲子是來源於美國的當地知名品牌,總體花型很時尚,另外這一件衣服褲子自身很輕巧,因此穿起來較為筆挺。
王一博前幾季適用我覺得下來的徹底是由於不看顏的話身型體形確實很藍湛,謙德端方,在思追她們一幫藍家晚輩眼前有威勢感。再往後面看逐漸的藍家上學篇感覺好許多 了,寒潭洞的情況下取得成功get藍湛長相確實很仙,一直到結局,最少作為書粉而言沒有什非常值得黑的,早已徹底超過預估了,尤其是背景音樂和雲夢蓮花塢的實景拍攝(打鬥片有一些大場面還確實挺開始懷疑人生的,不夜天和清河因為我emmmm感覺不太適合)。全部劇改寫的挺不錯的精英團隊也挺不錯的,知名演員們完成率也是能夠 的,盡管沒有二刷劇的明顯意向,可是有一些精彩片段會往返看幾次。
Ⅶ MaxMara詳細資料大全
MaxMara是一個義大利品牌,始於1951年,創辦人Archille Maramotti推出第一個時裝系列以一件駱駝色大衣、一套粉紅色套裝開始。
MaxMara集團的業務從此走向燦爛的時裝大道,並以50多年的創意及理想,成功建立了今日的時裝王國。以能設計適合所有女士的衣飾、抗拒時裝界的短暫潮流見稱,充滿時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