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穿旗袍的女人有多美呢
旗袍,從不以俗艷為美。
旗袍是民國時期的婦女時裝,有滿清旗裝的影子,也有大量西式剪裁的揉入。20世紀20年代開始流行並迅速風靡中國。可以講,除了“旗袍”這個名稱,民國旗袍已經基本脫出旗女之袍的范疇,而演進成為一個全新的女性服飾品類,並一度非常完美地詮釋了中國女性玲瓏有致的身材曲線和溫婉柔美的知性氣質。
因此,對旗袍有認知誤解且有民族主義情緒的朋友們,大可不必因此對旗袍大加排斥。相反,旗袍作為民國服飾文化的傑出代表,是民國時代的典型元素和象徵,直至今日都擁有極為旺盛的生命力。除了當代大量的影視作品以及婚慶場合之外,旗袍又重新走入了不少文藝女性的日常生活之中,祝願旗袍能夠在孕育她的這片大地上再次煥發新的光彩。
旗袍的改良是旗袍流傳至今的重要歷程,但無論如何不會改變旗袍本身獨有的高貴優雅韻致。當下部分旗袍做的改變常讓人無法接受,高到離譜的開叉,也並不是女性日常可穿著的旗袍。夜店女身著這些旗袍的那股風塵味,那對旗袍而言是一種褻瀆。
2. 今年春晚,《大地春暉》這個節目是想告訴我們中國沒有漢這個名族么為什麼沒有漢服為什麼壓軸的是旗袍
從清初開始,漢人就遭受到了瘋狂,甚至說令人發指的打壓。雖然漢人比例和數量占絕對優勢,但絕大部分人對自己的「漢」冷漠,甚至有人感覺是一種恥辱。數百年的打壓形成了現在的一種慣性思維,那就是漢人是最沒用的民族,在中國所有民族中地位是最低下的,看到我的話的人都想想,我說的這話不過分吧,無論是影視劇的宣傳,還是教育,包括政策,尤其是計劃生育,哪一條不是針對漢民族進行的?!加之目前文化口的把持很多都是滿人,滿人對漢人也有一種所謂心理上的優勢,他們不願意啟用,或者說不敢面對漢人,漢服、漢文化等等。不得不承認,一些滿族的「貴族」還是很有抱負心的,只是他們過於偏執。
不過目前漢民族正在慢慢覺醒,相信過不了幾年的春晚就可以看到漢服的身影。不光是漢服,希望有朝一日可以重新看到漢文化重新發揚光大。過去數千年那個曾經創造了無數光輝燦爛文明的民族,不會那麼輕易的消失
3. 旗袍對中華民族的意義
樓主喜歡旗袍嗎?和我一樣!我的空間里傳了不少旗袍的照片,有興趣,可以去踩踩哦!
旗袍,是一種內與外和諧統一的典型民族服裝,被譽為中華服飾文化的代表。它以其 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 性情與氣質。
起源
旗袍起源於中國上海。
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是貴族的衣飾,現代意義的旗袍,誕生於20世紀初葉,盛行於三四十年代,是中國女性服裝的代表。行家把上個世紀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全國各地。當時上海是上流名媛的福地,她們熱衷於游泳、打高爾夫、飛行術、騎馬,奢華的社交生活和追趕時髦,註定了旗袍的流行。由於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後來出現了「改良旗袍」,從遮掩身體的曲線到顯現玲瓏突兀的女性美,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舊有模式,成為中國女性獨具民族特色的「國服」。
旗袍的美是一種典雅而高貴的美,這種由旗袍內涵所決定的文化品位限制了它的普及、大眾化,同時它對穿著者的要求也十分苛刻,這不僅僅表現在對身體的要求上,同時也表現在對穿著者內涵及氣質表現上,而且,旗袍的出現對背景、環境、氣氛要求特別講究,我們不能設想一個菜販身著旗袍腳趿拖鞋的模樣,這是對美的糟塌,我們同樣也不能接受一個身著旗袍的女人不停地挖鼻孔和吐口水。旗袍的美是一種距離的美,一種靜止的典雅美。
歷史
20年代——倒大袖與新樣式。
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黃金時代(i)
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黃金時代(ii)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20年代以後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50年代——也有過燦爛的一瞬
1956年,據說前蘇聯的某領袖人物到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人的服裝要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新面貌,於是,政府號召「人人穿花衣裳。」這時出現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氣質。不妖、不媚、不纖巧、不病態,符合當時"美觀大方"的標准,而且更為實用……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傳統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災難。
80、90年代——輝煌難再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不過,在80、90年代卻出現了一種具有職業象徵意義的"制服旗袍"。為了宣傳和促銷等目的,禮儀小姐、迎賓小姐以及娛樂場合和賓館餐廳的女性服務員都穿起了旗袍。
審美
旗袍的京派與海派 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
關於「旗袍」的內容還有好多好多,實在打不完了,介紹你一個網址,上去看吧!很詳細的!!
http://ke..com/view/.htm
4. 阿姨們拍攝旗袍照片,注意7個拍攝要點,拍照優雅、端莊有氣質
旗袍作為民國時期的傳統服飾,很能凸顯女性的曲線美和端莊優雅的氣質的,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很好地駕馭住旗袍,經過歲月沉澱的中年女士更能拍出旗袍特有的美感,可是想要拍好旗袍人像還是需要一些技巧的,下面我就給大家分享拍攝需要注意的7個要點,助你拍照優雅端莊有氣質。
旗袍人像屬於偏復古和民國風,因此在場景上可以選擇園林、古巷、古鎮、四合院等比較有意境和故事感的地方,這種場景更適合於旗袍人像,也能營造出懷舊的氛圍。
阿姨們在拍旗袍人像時,可以選擇一些符合題材並且好看的道具為畫面加分,像油紙傘、紙扇、古箏、茶具等都可以,像下面的女士一般,手拿著油紙傘進行擺拍,手姿能豐富的同時表現力也會大大地增強。
旗袍對於女性的身材要求較高,而很多阿姨們都會有腰粗或小肚腩的困擾,為了拍照更顯瘦和上鏡,您不妨只拍上半身並且側身對鏡頭,以此避開身材的小缺陷,也是很不錯的選擇。
藉助場景中的物體倚靠,不僅能跟環境互動起來,也能更讓你融入到場景中,拍照不突兀,其次,如果是拍攝全身照,還能利用倚靠時身體呈現出的自然弧度,避免小肚腩的出現,簡單實用。
拍攝旗袍人像,姿勢不能太隨便,站著拍全身照時,阿姨們的站姿可以優雅些,比如雙腳交叉站立,亦可以像下面的阿姨一般,以一腳為重心,另外一腳向後伸,露出小腿的曲線,端莊、大氣很顯氣質。
旗袍人像攝影時,動態圖更能抓拍到模特的氣質,但姿勢不宜太誇張,簡單地向鏡頭走去即可, 看不看鏡頭都無所謂,但盡可能以全景或中景拍攝,效果更好,也能彰顯優雅和氣質感。
對於表現力較強的阿姨來說,可以給手部合理地安排上適當的姿勢,參考下面的女士,抬起手來將手放在頭上,讓人像呈現出更多的線條和立體感,從而加強畫面的整體表現力,值得一試。
好啦,以上便是今天給大家分享的全部內容了,阿姨們在拍攝旗袍人像時,上面這7個拍攝要點可以注意或參考一下,從場景、道具到姿勢,給您一些思路,助您拍照更端莊優雅有氣質。
5. 旗袍四大派別有著怎樣的美
旗袍四大派分別是:京派,海派,蘇派,廣派。各派都有各派的美。
四、大膽開放的廣派旗袍。還有一個派別,叫廣派,也有叫粵派的,流行於南方沿海省份,受西方影響較深,廣派強調露、亮、奇,在四個派別中是最不像旗袍的一個派別了。
6. 為什麼旗袍明明不是漢族傳統服飾卻被很多人當作是,還被認之中華傳統服飾漢服不是嗎
現在的旗袍並不是滿族服裝,而是辛亥革命前後為解放女性而設計出的採用中國滿族元素(滾鑲、立領盤扣、領口單扣)、西式立體裁剪(漢民族服裝全部都是中式的平面裁剪)、迎合西方審美(開衩露大腿、露胳膊這在中國傳統中是絕對不允許的)的時裝,是時裝,不屬於民族服裝,更不是漢族的民族服裝。唯一和漢人有關的,就是時裝旗袍也許是漢族人發明的。
旗袍和中山裝是民國時期的國服,也許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旗袍被當成傳統服飾的,但是旗袍不屬於漢服。
漢服始於皇帝「垂衣冠而天下治」一直到明末滿清推行剃發易服法令,血腥屠殺數百萬漢人(嘉定三屠、揚州十日,比日本南京大屠殺屠殺的中國人多上很多倍!),強迫漢人脫下漢服,剃發結「金錢鼠尾頭」,這是漢人之恥!
把滿清統治時期的服裝和後期由其發展而來的旗袍、馬褂偽唐裝當成漢民族服飾、漢服的一種,更是天大的錯誤!
漢民族以和為貴,具有強大的包容性不錯。但是不代表漢族人不應該認清楚自己的歷史。
現代人可以忘記「剃發易服」之恥,又怎知那天不會忘記日軍侵華之恥?
滿族是中國的一部分,是與漢族平等的。漢族包容,並不代表可以無恥的把別的民族的文化堂而皇之的當成自己的,也不代表應該屈居人下!
現代漢服是基於從古至今的古畫、文獻記載、出土實物復原的。不是古裝,而是漢民族的民族服裝。至於為什麼不單單復興最後的明制漢服,大眾的選擇決定一切,喜歡秦制漢制唐制漢服襦裙、曲裾深衣的人同樣不少,漢服種類多達數百種,至於最後剩下哪些,還值得時間來慢慢篩選。
現在看來,很多形制,例如明制漢服中的水田衣(由布料拼接而成的衣服),就不太受歡迎。
另外,漢服不能按朝代論,而應該按形制論。像很多形制的服裝,例如齊胸襦裙,就從南北朝時期一直流行到了唐宋時期。只能說漢服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秦漢深衣、唐齊胸襦裙、宋褙子、明襖裙。
7. 2015央視春晚的大地春暉有哪些民族表演了舞蹈
中國55個少數民族的歌舞,很熱鬧讓人眼前一亮。可惜就是沒有漢族的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