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唐裝和現代唐裝的區別
唐裝是中國服飾,但是有兩種不同的意義和款式。
一是指唐風漢服或唐代服裝,為古代服飾系統中一種款式,特徵是圓領、右衽、系帶、無扣或布扣。
代表有齊胸襦裙、唐圓領袍、交領襦裙等。
二是改良的對襟大褂,清朝中期到民國時期漢族人的日常服飾。
唐代服飾主要分為:1)襦裙2)唐代大袖衫3)襆頭4)圓領窄5)半臂6)改良唐裝(唐代服飾)。
「現代唐裝」來源於清代對襟褂子,和唐朝或唐人的服裝無任何關系。
根據APEC會議各國元首所穿「唐裝」的主要設計者余鶯女士的意見,「唐裝」應當是中式服裝的通稱,因此當初設計好服裝後,設計組一起討論給這套服裝起名的時候,決定把這種服裝命名為「唐裝」的過程便是深受這種「出口轉內銷」的對「唐裝」的解釋的影響。
這種「唐裝」是由清代的漢族褂子演變而來的,其款式結構有四大特點:一是立領,上衣前中心開口,立式領型;
二是連袖,即袖子和衣服整體沒有接縫,以平面裁剪為主;
三是對襟,也可以是斜襟;
四是直角扣,即盤扣,扣子由紐結和紐袢兩部份組成。
另外從面料來說,則主要使用織錦緞面料。
這種「唐裝」不是唐代的服裝,而是改良過的漢族服飾裝而已。
滿人的服飾原本是沒有立領的。
⑵ 傳統特色服飾有哪些
唐裝
「唐裝」這一稱謂始於海外。唐鼎盛期,聲譽遠播海外,因此海外各國叫中國人為「唐人」。在美國、東南亞乃至歐洲的華人居住區,都被叫做「唐人街」。所以外國人把住在唐人街的華人穿的中國傳統風格的衣服稱為「唐裝」。它的最大特點就是穿著者沒有明顯的年齡界限。穿著唐裝,既顯富貴休閑又不失嫵媚俊秀。而現在時尚流行的服裝中大多都有中裝元素的細節表露。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在生活中選擇中裝來豐富自己的生活。
傳統唐裝的樣式特徵是立領,上衣前中心開口,立式領型;二是連袖,即袖子和衣服整體沒有接縫,以平面裁剪為主;三是對襟,也可以是斜襟;四是直角扣,即盤扣,扣子由紐結和紐襻兩部分組成。而如今時尚的唐裝相對於以前的款式已經有了很多變化,比如把圓領換成方領,把對襟變成偏襟等,吸收了外來元素的唐裝,改變了以往古板的樣式,針織衫、外套、褲子的款式豐富多樣,構成了傳統和現代的結合品。它既吸取了傳統服裝富有文化韻味的款式,又吸取了西式服裝立體剪裁的優勢,成為街頭一道新的風景。
唐裝的顏色一般是紅色、黑色或者寶藍。嵌鑲金絡銀的織紋、如意吉祥和銅鈿樣的花紋,以及手工製成的盤扣。現在的唐裝吸收了時尚元素,所以顏色並不局限於以前的大紅大綠,現在唐裝的顏色是五顏六色,應有盡有。
唐裝的面料一般以真絲、織錦緞等為主。在挑選服裝面料時,也應結合自身的氣質進行選擇。因為適合年輕人和老年人的款式和面料均是不同的,年輕人選購以綢緞、絲織面料最好。因這些都是天然的材料,一般都會縮水,所以在選購時要咨詢一下商家是否已經做過縮水處理。如果是單選面料請裁縫師傅製作的話,應該向其說明面料特徵,以免衣服洗過之後無法再穿。購買染色面料製作唐裝時,不妨先用手摩擦一下,看看是否掉色。
隨著經濟的發展,如今出現了一種真皮面料。真皮唐裝開始在白領階層慢慢流行起來。
旗袍是清代的服裝標志,是貴族的衣飾。中華民國成立以後,五族共和,旗袍又被定為女性禮服之一。20世紀20年代初,旗袍開始推廣,並開始改革式樣。20世紀40年代後,旗袍被取消袖子,縮短衣長和減低領高,使之更加輕便、合體。改革開放後,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觀念的變化,旗袍又回到人們的視野之中。現在的旗袍,式樣色料更加豐富多彩。
旗袍有京派與海派兩種風格,代表著兩種不同的藝術和文化。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豐富,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旗袍選料是非常廣泛的。日常一般穿著的旗袍,夏季可選擇純棉印花細布、印花府綢、色織府綢、什色府綢、各種麻紗、印花橫貢緞、提花布等薄型織品;春秋季可選擇化纖或混紡織品,如各種閃光綢、滌絲綢以及各種薄型花呢等織物。這些織品雖然吸濕性、透氣性差,但其外觀比棉織品更加平滑、絢麗悅目,在不冷不熱的季節中穿用很合適。
旗袍的美是一種典雅而高貴的美,它對穿著者的要求也非常苛刻。這不僅僅表現在對身體的要求上,同時也表現在對穿著者內涵及氣質表現上。而且旗袍的出現對背景、環境、氣氛要求極為講究。
總之,旗袍是中華女性最具代表性的傳統風格時裝。它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顯露著修養,體現著美德,演化為天地間一道絢麗的彩虹,已成為中國的民族象徵,甚至成為一種文化,一種中國特有的端莊典雅的文化,為世界舞台增添了令人嘆為觀止的東方神韻。
中山裝
中山裝是我國服裝的一種,上身左右各有兩個帶蓋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褲。關於中山裝的來歷有如下史實:
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做中國革命政府大元帥時,認為西裝樣式煩瑣,穿著不便,而中國服裝在實用上亦有缺陷。他建議以當時南洋華僑中盛行的「企領文裝"上衣為基礎,創制一種美觀、簡易而又實用的中國服裝。輔助孫中山先生裁製這種服裝的助手是廣東人黃隆生。黃隆生原來在越南河內開設洋服店。1902年,孫中山到河內籌建興中會,偶人其店購物。黃隆生得知這位顧客就是革命領袖中山先生,懇切要求加人興中會,為革命出錢出力,並協助製成了第一套改革的服裝。這種服裝因孫中山先生提倡而被叫做「中山裝」。
據說,中山裝的款式有很深的寓意。前身四個口袋錶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袋蓋為倒筆架,寓意為以文治國;門襟五粒紐扣表示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權分立;袖口處的三粒紐扣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衣領定為翻領封閉式,表明其嚴謹治國的理念。
⑶ 傳統服飾文化之旗袍 唐裝是什麼服裝
導讀:在我國傳統服飾中,你肯定聽過旗袍,也見過唐裝,這都是兩個時代的流行款,其中旗袍流行於清朝及民國時期。那麼你知道傳統服飾文化之旗袍具體怎樣嗎?唐裝是什麼服裝呢?不知道就來瞧瞧小編的介紹吧。
旗袍
從字義上理解「旗袍」,其泛指清代滿族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20世紀50年代中期,作為清朝及民國期間標准男裝的男式長袍退出了歷史舞台,但女式長袍卻一直流行,並不斷發展,「旗袍」一詞也開始專指女士長袍。
清初期,政府強調保持其固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同時又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清朝後期漢族女子開始效仿滿族裝束,滿漢女士服裝樣式相互交融,差別日益減小。那時的女士長袍,衣身寬博,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普遍採用「元寶領」,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裾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
清末,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派遣了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軍隊也改練新軍。在中國學生和軍人中最先出現了西式服裝樣式,逐漸影響了整個中國社會的服飾觀念。而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進一步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梏,旗袍也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脫胎於清代旗袍的改良旗袍日益流行和成熟起來,成為20世紀30、40年代中國都市女性主要的服裝款式。改良旗袍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這時的旗袍腰身收小,下擺收攏,下擺有長有短,短的及膝,長的至腳踝。修長的旗袍,下擺開衩成為必要,這也是改良旗袍的重要標志。除了腰身下擺,改良旗袍的袖也經歷了許多變化,20年代流行喇叭袖,後袖型逐漸變得細窄合體,短至肘上,再後來袖長更是縮至肩下兩寸,幾近無袖,甚至出現坎袖。
旗袍
幾百年來,旗袍不斷地演變發展,由最早的寬腰身直筒式逐漸形成現在的線條清晰自然,緊身合體,更能顯出女性身體的曲線美,已經成為一種禮服,並且風靡國際。現代旗袍樣式繁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面料豐富,有棉布、絲綢、錦緞、絹紡等。旗袍既有中國傳統韻味,又兼具時尚之美,已超脫了一般意義上的服裝,上升為一種中國女性文化的象徵。
民俗小網路:唐裝
中國現代所穿著的「唐裝」,不是指傳統意義上的唐裝——唐朝的服裝,而是源於海外。西方國家稱「中華街」為「Chinatown」英文發音很像「唐」,於是中文譯為「唐人街」,同時將這些華人街的「唐人」所著的中式服裝叫做「唐裝」。這種「唐裝」是由清代的馬褂演變而來的,有四大特點:立領、連袖、對襟、盤扣。從面料來說,唐裝主要使用織錦緞面料。2001年,APEC會議在中國召開,當時各國元首所穿的會議裝就是「唐裝」。
結語:以上是小編整理的「傳統服飾文化之旗袍,唐裝是什麼服裝」內容,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