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女裝百科 > 純陽小旗袍

純陽小旗袍

發布時間:2024-10-20 04:01:28

1. 穿緊身的小旗袍,配哪種玉手鐲好看怎麼鑒定玉鐲的好壞真偽呢西寧市哪裡可以買到正規的玉器呢

不管是翡翠還是和田玉,自己覺得喜歡就好,沒有絕對好看。。。翡翠用指甲刮刮看,感覺光滑就一定是A貨,感覺摩擦力大,很粗糙一定是B貨以下。。這是我賣玉器的朋友說的。賣正規的玉器肯定要到大型商場去賣,開好發票。。。。如果有假,都可以有憑證。。

2. 氣御千年的書籍目錄

第一章 特訓大隊
第二章 二號人物
第三章 軍犬分隊
第四章 意外發現
第五章 東山古墓
第六章 觀氣補遺
第七章 盲人摸象
第八章 慘遭遺棄
第九章 挑燈夜話
第十章 不堪回首
第十一章 白駒過隙
第十二章 貓頭鷹啊
第十三章 臨陣磨槍
第十四章 毛骨悚然
第十五章 古墓驚魂
第十六章 牛刀小試
第十七章 九陽拂塵
第十八章泄露天機
第十九章 絕世神兵
第二十章 前生今世
第二十一章 御氣法訣
第二十二章 嚴禁房事
第二十三章 輔弼之氣
第二十四章 真的是鬼
第二十五章 千載幽魂
第二十六章 如風往事
第二十七章 吸星大法
第二十八章 保安科長
第二十九章 三陰辟水
第三十章 牛大真人
第三十一章 孰不可忍
第三十二章 愁雲散去
第三十三章 五土掠陽
第三十四章 蟑螂在後
第三十五章 千載恩仇
第三十六章 法術盡失
第三十七章 巨蟒凌空
第三十八章 御氣幻形
第三十九章 酉時三刻
第四十章 五土內丹
第四十一章 汝子頑劣
第四十二章 通天一派
第四十三章 屠戶袁家
第四十四章 快咬他去
第四十五章 無妄之災
第四十六章 藉此皮囊
第四十七章 二級警監
第四十八章 我要尿尿
第四十九章 有條母的
第五十章 御氣封魂
第五十一章 有一種愛
第五十二章千里奔襲
第五十三章 是個瘋子
第五十四章 又見蛟龍
第五十五章 何方高人
第五十六章 慕容追風
第五十七章 御氣延靈
第五十八章 瓮中捉鱉
第五十九章 武德三年
第六十章 千年兕鼠
第六十一章 什麼玩意
第六十二章 通天座下
第六十三章 師姐師弟
第六十四章 受困青湖
第六十五章 黑麟遺骨
第六十六章 靈骨輕舟
第六十七章 生死一線
第六十八章 再馭天雷
第六十九章 塗山殘裔
第七十章 真假虛實
第七十一章 三尾妖狐
第七十二章 昔日故人
第七十三章 塗山九妤
第七十四章 結草銜環
第七十五章 干糧盤纏
第七十六章 尉遲敬德
第七十七章 蛤蟆喇嘛
第七十八章 工兵本色
第七十九章 四爪青龍
第八十章 附骨玄蠪
第八十一章 制式槍支
第八十二章 一點靈根
第八十三章 玉屋地精
第八十四章 回魂三籽
第八十五章 偷人老婆
第八十六章 機關重重
第八十七章 崇禎癸未
第八十八章 噬屍寒鼠
第八十九章 同門相殘
第九十章 都是笨蛋
第九十一章 面壁思春
第九十二章 封刀龍潭
第九十三章 神刀鳴鴻
第九十四章 噬血利器
第九十五章 黃粱一夢
第九十六章 直 - 10
第九十七章 黑白雙鷹
第九十八章 時間到了
第九十九章 惡貫滿盈
第一百章 靈山昆侖
第一百零一章 棄機逃跑
第一百零二章 專業向導
第一百零三章 血戰叢林
第一百零四章 大周御貢
第一百零五章 最後三天
第一百零六章 幾度春秋
第一百零七章 調頭回去
第一百零八章 你輸定了
第一百零九章 釋道闡截
第一百一十章 上尉軍銜
第一百一十一章 古人之情
第一百一十二章 日月同升
第一百一十三章 三聖真人
第一百一十四章 師徒情深
第一百一十五章 紫靈歸位
第一百一十六章 御氣凌空
第一百一十七章 罪魁禍首
第一百一十八章 舉手投降
第一百一十九章 精神狀態
第一百二十章 一個女人
第一百二十一章 國家絕密
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八零九
第一百二十三章 心靈感應
第一百二十四章 壓縮鋰電
第一百二十五章 如意郎君
第一百二十六章 全是媒婆
第一百二十七章 養虎為患
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日如來
第一百二十九章 金身太歲
第一百三十章 三踹鑒空
第一百三十一章 佛門大德
第一百三十二章 紫氣護法
第一百三十三章 大乘教法
第一百三十四章 風行千里
第一百三十五章 守身翹首
第一百三十六章 管閑事了
第一百三十七章 得償所願
第一百三十八章 改頭換面
第一百三十九章 又見本票
第一百四十章 耗子搬家
第一百四十一章 秦始皇陵
第一百四十二章 冰柳傳音
第一百四十三章 道士符咒
第一百四十四章 茅山道士
第一百四十五章 老頭傻子
第一百四十六章 超級門衛
第一百四十七章 全部拆掉
第一百四十八章 全都瘋了
第一百四十九章 事出蹊蹺
第一百五十章 十八盜洞
第一百五十一章 一八一五
第一百五十二章 正一仙法
第一百五十三章 封山戒備
第一百五十四章 干將莫邪
第一百五十五章 僵屍古劍
第一百五十六章 我想見你
第一百五十七章 三下皇陵
第一百五十八章 一代戰神
第一百五十九章 大功告成
第一百六十章 越俎代庖
第一百六十一章 黑色之旅
第一百六十二章 命懸一線
第一百六十三章 千古相隨
第一百六十四章 別說實話
第一百六十五章 百般遷就
第一百六十六章 她回來了
第一百六十七章 金風玉露
第一百六十八章 幽魂一縷
第一百六十九章 千里追魂
第一百七十章 出手偷襲
第一百七十一章 幽冥禪院
第一百七十二章 明惠禪師
第一百七十三章 元神出竅
第一百七十四章 趕赴邯鄲
第一百七十五章 到底是誰
第一百七十六章 無首死龍
第一百七十七章 果然是你
第一百七十八章 買櫝還珠
第一百七十九章 戰國七劍
第一百八十章 天外之物
第一百八十一章 茅山禮遇
第一百八十二章 老八真跡
第一百八十三章 茅山之行
第一百八十四章 五行聚靈
第一百八十五章 我是神仙
第一百八十六章 兩道氣息
第一百八十七章 後山偷情
第一百八十八章 神仙吃雞
第一百八十九章 孤身上路
第一百九十章 義主忠僕
第一百九十一章 人民公爹
第一百九十二章 一無所獲
第一百九十三章 吸血水族
第一百九十四章 巨型螞蝗
第一百九十五章 御神三劍
第一百九十六章 天地至孝
第一百九十七章 鬼目琵琶
第一百九十八章 黃臉老道
第一百九十九章 七竅修行
第二百零章 御劍追蹤
第二百零一章 六枚地雷
第二百零二章 多謝師弟
第二百零三章 白狼一家
第二百零四章 獨守山村
第二百零五章 送是不送
第二百零六章 過門不入
第二百零七章 青丘狐族
第二百零八章 御火成矛
第二百零九章 強弩之末
第二百一十章 狐醫取骨
第二百一十一章 娥皇女英
第二百一十二章 回山休整
第二百一十三章 迷霧重重
第二百一十四章 抽絲剝繭
第二百一十五章 皇陵鑰匙
第二百一十六章 生意成交
第二百一十七章 再赴昆侖
第二百一十八章 愚公移山
第二百一十九章 水中白骨
第二百二十章 老式手錶
第二百二十一章 兩枚銅錢
第二百二十二章 憑空消失
第二百二十三章 諸多法器
第二百二十四章 撥霧見天
第二百二十五章 神秘道士
第二百二十六章 馬蜂怕水
第二百二十七章 仙境長生
第二百二十八章 前世記憶
第二百二十九章 奔赴青丘
第二百三十章 再憶前塵
第二百三十一章 聯手作法
第二百三十二章 馭雷施威
第二百三十三章 身外分身
第二百三十四章 巨額賠償
第二百三十五章 十二地煞
第二百三十六章 何為情意
第二百三十七章 黃眉道人
第二百三十八章 古城秘聞
第二百三十九章 上墳祭奠
第二百四十章 助敵之舉
第二百四十一章 放虎歸山
第二百四十二章 八個鍾頭
第二百四十三章 御劍飛行
第二百四十四章 檢查結果
第二百四十五章 一頭霧水
第二百四十六章 通風報信
第二百四十七章 自墜名頭
第二百四十八章 歲月如梭
第二百四十九章 山水畫卷
第二百五十章 弱肉強食
第二百五十一章 金翅大鵬
第二百五十二章 五彩錦蝮
第二百五十三章 紫竹絕雲
第二百五十四章 噩耗連連
第二百五十五章 閉關修行
第二百五十六章 紫氣顛峰
第二百五十七章 元神出竅
第二百五十八章 中隱山人
第二百五十九章 三個叛徒
第二百六十章 觀星御劍
第二百六十一章 開派前夕
第二百六十二章 今昔何昔
第二百六十三章 蒼天垂憐
第二百六十四章 碧珊金桐
第二百六十五章 強封元神
第二百六十六章 千古一窺
第二百六十七章 開派典禮
第二百六十八章 參觀學習
第二百六十九章 二上九華
第二百七十章 大戰在即
第二百七十一章 不堪一擊
第二百七十二章 娥眉了靜
第二百七十三章 驚鴻一瞥
第二百七十四章 一波三折
第二百七十五章 霧起鑼鳴
第二百七十六章 終有名分
第二百七十七章 借機拆廟
第二百七十八章 軒轅神劍
第二百七十九章 一起消失
第二百八十章 觀音座下
第二百八十一章 辰州法器
第二百八十二章 御甲飛天
第二百八十三章 各有心機
第二百八十四章 化身為男
第二百八十五章 午時三刻
第二百八十六章 凝雲蔽日
第二百八十七章 雖敗猶榮
第二百八十八章 黃眉真人
第二百八十九章 八部天龍
第二百九十章 虎嘯龍騰
第二百九十一章 血染幽冥
第二百九十二章 裂地三尺
第二百九十三章 一夜無眠
第二百九十四章 舍我其誰
第二百九十五章 下下之策
第二百九十六章 至善大德
第二百九十七章 殺機畢露
第二百九十八章 全看錯了
第二百九十九章 好看難看
第三百章 敲山震虎
第三百零一章 出恭自宮
第三百零二章 廢功見性
第三百零三章 嘯風真人
第三百零四章 陰曹地府
第三百零五章 陰陽相會
第三百零六章 愛的選擇
第三百零七章 魂歸陰曹
第三百零八章 那不是我
第三百零九章 三年之約
第三百一十章 血統高貴
第三百一十一章 兵分兩路
第三百一十二章 兩處賊巢
第三百一十三章 三年之期
第三百一十四章 深入雷區
第三百一十五章 教主責罰
第三百一十六章 兩只烏鴉
第三百一十七章 五體投地
第三百一十八章 逃出升天
第三百一十九章 印度貧民
第三百二十章 異國陋習
第三百二十一章 美女考拉
第三百二十二章 女式西裝
第三百二十三章 心臟結石
第三百二十四章 紫氣回歸
第三百二十五章 娜雅神殿
第三百二十六章 分道揚鑣
第三百二十七章 四個老婆
第三百二十八章 開閘放狗
第三百二十九章 古寺蒙難
第三百三十章 大開殺戒
第三百三十一章 奇異香氣
第三百三十二章 類龍生物
第三百三十三章 佛光護佑
第三百三十四章 天龍那伽
第三百三十五章 無常變化
第三百三十六章 魔龍騎士
第三百三十七章 終南仙都
第三百三十八章 大道金仙
第三百三十九章 他山之石
第三百四十章 七員悍將
第三百四十一章 趕赴仙都
第三百四十二章 各顯其能
第三百四十三章 九色寶石
第三百四十四章 我喜歡你
第三百四十五章 鶴發童顏
第三百四十六章 寒冰神掌
第三百四十七章 顛峰鬥法
第三百四十八章 坤儀公主
第三百四十九章 胡忠之命
第三百五十章 英雄救美
第三百五十一章 亦悲亦喜
第三百五十二章 萬壽洞府
第三百五十三章 氣還乾坤
第三百五十四章 換上軍裝
第三百五十五章 狗屁道觀
第三百五十六章 格殺勿論
第三百五十七章 能奈我何
第三百五十八章 四大美女
第三百五十九章 絕代佳人
第三百六十章 深湖閹龍
第三百六十一章 血色蒼穹
第三百六十二章 徹底暴露
第三百六十三章 開門跳窗
第三百六十四章 殺生萬千
第三百六十五章 肉眼凡胎
第三百六十六章 不識泰山
第三百六十七章 金仙純陽
第三百六十八章 四處水墓
第三百六十九章 博採眾議
第三百七十章 又見秦墓
第三百七十一章 古墓殘屍
第三百七十二章 焚書坑儒
第三百七十三章 挾持人質
第三百七十四章 撕破臉皮
第三百七十五章 破門而出
第三百七十六章 無量觀主
第三百七十七章 帝都鬥法
第三百七十八章 防空火炮
第三百七十九章 厚顏無恥
第三百八十章 純屬交易
第三百八十一章 十二地支
第三百八十二章 特種黃毛
第三百八十三章 東方航空
第三百八十四章 高空驚魂
第三百八十六章 劫持飛機
第三百八十七章 營救大頭
第三百八十八章 起壇祭天
第三百八十九章 尚方寶劍
第三百九十章 三昧真火
第三百九十一章 瞬間移動
第三百九十二章 一隻騷雞
第三百九十三章 太極妙法
第三百九十四章 再入福地
第三百九十五章 恩師教誨
第三百九十六章 面壁百年
第三百九十七章 俯覽皇陵
第三百九十八章 三上九華
第三百九十九章 五彩金身
第四百章 鳴鍾焚香
第四百零一章 佛光金光
第四百零二章 以命相博
第四百零三章 風塵女子
第四百零四章 難以渡化
第四百零五章 淫邪輪回
第四百零六章 冒名頂替
第四百零七章 暗藏玄機
第四百零八章 她是何人
第四百零九章 小姐進寺
第四百一十章 如實相告
第四百一十一章 孽胎之氣
第四百一十二章 紅色旗袍
第四百一十三章 真相大白
第四百一十四章 法號鑒真
第四百一十五章 再生枝節
第四百一十六章 大功告成
第四百一十七章 最後一晚
第四百一十八章 龜靈聖母
第四百一十九章 意興闌珊
第四百二十章 以己度人
第四百二十一章 三日清閑
第四百二十二章 鬼嶺辰州*WAP貴賓加更
第四百二十三章 黑馬王八*WAP貴賓加更
第四百二十四章 天葵初至
第四百二十五章 二十一度
第四百二十六章 以攻為守
第四百二十七章 如實相告
第四百二十八章 始作俑者*貴賓加更
第四百二十九章 三天時間
第四百三十章 一件神物
第四百三十一章 塗山之下
第四百三十二章 百年好合
第四百三十三章 無需相送
第四百三十四章 准備出海*WAP貴賓加更
第四百三十五章 起錨出海
第四百三十六章 調頭快跑
第四百三十七章 海盜兄弟
第四百三十七章 學習雷鋒*貴賓加更
第四百三十八章 護教青龍
第四百三十九章 窺天三卦
第四百四十章 迂迴曲折
第四百四十一章 奇異生物
第四百四十二章 龍種煞星
第四百四十三章 設計獵捕
第四百四十四章 睚眥必報
第四百四十五章 回家吃飯
第四百四十六章 拴牛大法
第四百四十七章 我的原則
第四百四十八章 離開海島
第四百四十九章 鼉骨龍珠
第四百五十章 何方人士*貴賓加更
第四百五十一章 日本忍者
第四百五十二章 短兵相接
第四百五十三章 無名之火
第四百五十四章 蒼井武藤
第四百五十五章 探陵之期
第四百五十六章 最後七天
第四百五十七章 靈氣載體
第四百五十八章 結婚禮物
第四百五十九章 戰情分析
第四百六十章 雙劍合璧
第四百六十一章 臨行之際
第四百六十二章 最後謊言
第四百六十三章 魂歸山門
第四百六十四章 進入皇陵
第四百六十五章 螺旋結構
第四百六十六章 南夷夫人
第四百六十七章 第二關卡
第四百六十八章 無用廢關
第四百六十九章 為虎作倀
第四百七十章 破門而入
第四百七十一章 危險初現
第四百七十二章 竹林茅廬
第四百七十三章 蜃氣幻景
第四百七十四章 兔子跑了
第四百七十五章 逆子弒父
第四百七十六章 皇帝太監
第四百七十七章 蓑衣老者
第四百七十八章 龍之正解
第四百七十九章 行雲布雨
第四百八十章 斬殺蟠龍
第四百八十一章 挑燈夜讀
第四百八十二章 萬年蛇王
第四百八十三章 人蛇之戰
第四百八十四章 鮮紅之物
第四百八十五章 冰湖女屍
第四百八十六章 水漫金山
第四百八十七章 死亡屏障
第四百八十八章 尚餘七成
第四百八十九章 純陽邪氣
第四百九十章 僵屍兵團
第四百九十一章 劍指千軍
第四百九十二章 銀毛屍犼
第四百九十三章 攻進關卡
第四百九十四章 斬殺屍犼
第四百九十五章 遲期如斯
第四百九十六章 魯國夫人
第四百九十七章 美女妖物
第四百九十八章 鬼谷金羊
第四百九十九章 陰魂鮫燭
第五百章 有所報答
第五百零一章 透支福祿
第五百零二章 猴子來了
第五百零三章 土著酋長
第五百零四章 半仙獼猴
第五百零五章 關中孤峰
第五百零六章 食人妖猴
第五百零七章 幻化為人
第五百零八章 代價慘重
第五百零九章 瀝血護送
第五百一十章 竹簡帛文
第五百一十一章 忽忽悠悠
第五百一十二章 伏羲八陣
第五百一十三章 五尾鶤雞
第五百一十四章 黑衣男子
第五百一十五章 元神離體
第五百一十六章 福禍相依
第五百一十七章 萬魂金豬
第五百一十八章 干屍方陣
第五百一十九章 生死一線
第五百二十章 幼年陰僧
第五百二十一章 太歲報恩(加更1)
第五百二十二章 金堆玉砌
第五百二十三章 九鼎銘文(加更2)
第五百二十四章 銅盤人頭
第五百二十五章 殺父弒母
第五百二十六章 三卦正解
第五百二十七章 不是盜洞
第五百二十八章 珠玉奇珍(加更3)
第五百二十九章 詭異的門
第五百三十章 神器真容
第五百三十一章 神歸故里 第五百三十二章 無法無天
第五百三十三章 不做匹夫
第五百三十四章 大膽放肆(加更4)
第五百三十五章 不可一世
第五百三十六章 百口莫辯
第五百三十七章 無以正名
第五百三十八章 仁至義盡
第五百三十九章 瀝血苦戰
第五百四十章 援兵趕至
第五百四十一章 造化弄人
第五百四十二章 已然盡力
第五百四十三章 大膽揣測
第五百四十四章 仙人品級
第五百四十五章 無人之境(加更5)
第五百四十六章 意料之中
第五百四十七章 雷鳴三聲
第五百四十八章 信步皇廷
第五百四十九章 紫雲追月
第五百五十章 無恥可笑
第五百五十一章 趕赴江陵
第五百五十二章 雪夜殘寺
第五百五十三章 一路狂奔
第五百五十四章 半頁黃紙
第五百五十五章 踏雪北上
第五百五十六章 續命靈物
第五百五十七章 後世故人
第五百五十八章 事出蹊蹺
第五百五十九章 國師府邸
第五百六十章 替罪羔羊
第五百六十一章 巧合蹊蹺
第五百六十二章 再見龍潭
第五百六十三章 一箭三雕
第五百六十四章 坐山觀火
第五百六十五章 擺脫追兵
第五百六十六章 後事之因
第五百六十七章 弄巧成拙
第五百六十八章 身陷重圍
第五百六十九章 浴血百丈
第五百七十章 恩師相救
第五百七十一章 再回紫陽
第五百七十二章 暫享安寧
第五百七十三章 心思各異
第五百七十四章 認祖歸宗
第五百七十五章 蠻荒邊陲
第五百七十六章 三魂盡失
第五百七十七章 來歷蹊蹺
第五百七十八章 入山修行
第五百七十九章 奇思妙想
第五百八十章 銅鼎神術(加更6)
第五百八十一章 孤峰石城
第五百八十二章 齊呂申許
第五百八十三章 如此巧合
第五百八十四章 萬株千枚(加更7)
第五百八十五章 吉凶難卜
第五百八十六章 人與動物
第五百八十七章 肉骨回魂
第五百八十八章 拂袖而去
第五百八十九章 御獸之術
第五百九十章 何方女子
第五百九十一章 父親是誰
第五百九十二章 再背黑鍋
第五百九十三章 魔刀異動+1
第五百九十四章 冷艷族長
第五百九十五章 扯下肚兜
第五百九十六章 四字幾何+2
第五百九十七章 表明心跡
第五百九十八章 父親是他
第五百九十九章 五行四相
第六百章 天命所歸
第六百零一章 同床共枕+3
第六百零二章 師門召喚
[]第六百零三章 溯風上人
第六百零四章 內丹消痕
[]第六百零五章 黑族族長
第六百零六章 如夢初醒+4
第六百零七章 一家團聚+5
[]第六百零八章 古城之下
第六百零九章 青銅絞盤
第六百一十章 神劍在手+6
第六百一十一章 如實相告
第六百一十二章 如此艱難
第六百一十三章 地仙之能+7
第六百一十四章 大戰在即
第六百一十五章 天庭接引
第六百一十六章 大戰已起
第六百一十七章 身陷重圍
第六百一十八章 地仙對決
第六百一十九章 血戰紫陽
第六百二十章 黯然離山
第六百二十一章 北上尋仇
第六百二十二章 四教公敵
第六百二十三章 全都跑了
第六百二十四章 神器再現+8
第六百二十五章 無所留戀
第六百二十六章 山中日月
第六百二十七章 土地來訪
第六百二十八章 兩壇白酒
第六百二十九章 捕風捉影
第六百三十章 拘仙之法
第六百三十一章 王母地宮
第六百三十二章 緣何眷顧
第六百三十三章 運籌帷幄
第六百三十四章 大戰之前
第六百三十五章 閃電突襲+9
第六百三十六章 金龍升天+10
第六百三十七章 洗髓金丹
第六百三十八章 送君回返
第六百三十九章 二度接引+11
第六百四十章 天仙之境
第六百四十一章 初遊仙界
第六百四十二章 轉世活佛
第六百四十三章 似有所悟
第六百四十四章 女屍產子
第六百四十五章 天下將亂+12
第六百四十六章 正一祖庭
第六百四十七章 九代天師
第六百四十八章 不守規矩
第六百四十九章 慘遭戲弄
第六百五十章 溪中隨想
第六百五十一章 三泄天機
第六百五十二章 榮歸故里
第六百五十三章 義庄傳法
第六百五十四章 故人聚首
第六百五十五章 神仙托夢
第六百五十六章 佛門八戒
第六百五十七章 不是污衊
第六百五十八章 驚天變故
第六百五十九章 生死大仇
第六百六十章 尋之不得
第六百六十一章 血光之災
第六百六十二章 險中求勝
第六百六十三章 大出所料
第六百六十四章 窮追不舍
第六百六十五章 三仙靈島
第六百六十六章 追趕轟攆
第六百六十七章 自閉山中
第六百六十八章 動物學家
第六百六十九章 神秘禮物
第六百七十章 滿漢全席
第六百七十一章 再見故人
第六百七十二章 留下禍根
第六百七十三章 盤桓三日
第六百七十四章 大戰在即
第六百七十五章 怒發沖冠(上)
第六百七十五章 怒發沖冠(下)
第六百七十六章 無人理解
第六百七十七章 三次接引
第六百七十八章 金光加身
第六百七十九章 明慧來見
第六百八十章 佛門天龍
第六百八十一章 黑色箱子
第六百八十二章 石壁留言
第六百八十三章 天龍離去
第六百八十四章 金仙威靈
第六百八十五章 金剛大炮
第六百八十六章 不曾有變
第六百八十七章 國師之死
第六百八十八章 秦朝女僵
第六百八十九章 五具女屍
第六百九十章 金毛龍犼
第六百九十一章 是殺是招
第六百九十二章 一蹦三顫
第六百九十三章 僵屍進宮
第六百九十四章 兩次應詔
第六百九十五章 只可意會
第六百九十六章 九五之爭
第六百九十七章 四處碰壁
第六百九十八章 你敢不敢
第六百九十九章 道學科學
第七百章第七百章 萬事俱備
第七百零一章 金龍出世
第七百零二章 龍身有損
第七百零三章 殘酷初現
第七百零四章 排兵布陣
第七百零五章 無意之舉
第七百零六章 跑個精光
第七百零七章 掉進圈套
第七百零八章 戰事慘烈
第七百零九章 觸目驚心
第七百一十章 舍財避禍
第七百一十一章 冰封千里
第七百一十二章 殺生百萬
第七百一十三章 陰玉骨扇
第七百一十四章 陣前對罵
第七百一十五章 重胄拼殺
第七百一十六章 十萬屍兵
第七百一十七章 拼光死凈
第七百一十八章 班師回朝
第七百一十九章 互相忌憚
第七百二十章 母豬哼哼
第七百二十一章 前往敵區
第七百二十二章 偷搶真龍
第七百二十三章 刀槍合璧
第七百二十四章 雙龍相遇
第七百二十五章 移龍東海
第七百二十六章 神秘金甲
第七百二十七章 與狼共舞
第七百二十八章 前秦國師
第七百二十九章 玉璽真容
第七百三十章 虎兕出柙
第七百三十一章 尋找太歲
第七百三十二章 苦尋不獲
第七百三十三章 太歲妖女
第七百三十四章 攻城掠地
第七百三十五章 異獸揚威
第七百三十六章 金仙之戰
第七百三十七章 血戰品城
第七百三十八章 集體自殺
第七百三十九章 追雞攆狗
第七百四十章 鬥智斗勇
第七百四十一章 各失輔弼
第七百四十二章 遣散異獸
第七百四十三章 騎兵開拔
第七百四十四章 絕密計劃
第七百四十五章 古韻古風
第七百四十六章 大顯神威
第七百四十七章 分身乏術
第七百四十八章 疲於奔命
第七百四十九章 長安之戰
第七百五十章 金甲地龍
第七百五十一章 欲-火焚身
第七百五十二章 自私高尚
第七百五十三章 龍蛇之爭
第七百五十四章 滿目瘡痍
第七百五十五章 寺下太歲
第七百五十六章 術封七竅
第七百五十七章 天理良知
第七百五十八章 她的使命
第七百五十九章 未雨綢繆
第七百六十章 馴服太歲
第七百六十一章 南朝起兵
第七百六十二章 超度法事
第七百六十三章 降妖錦盒
第七百六十四章 法寶無效
第七百六十五章 南陳之主
第七百六十六章 萬獸犯境
第七百六十七章 孤注一擲
第七百六十八章 冷眼旁觀
第七百六十九章 南下阻擊
第七百七十章 兵臨城下
第七百七十一章 金光綻耀
第七百七十二章 棄城北上
第七百七十三章 一路阻擊
第七百七十四章 為帥之道
第七百七十五章 各自為戰
第七百七十六章 最後一搏
第七百七十七章 九為至尊
第七百七十八章 緣由何在
第七百七十九章 臨死之託
第七百八十章 應位歸真

3. 明朝官服上的飛禽走獸圖案 表示什麼,是否與大一統有關,還是表示君臣是主僕關系

明清服飾(1368~1911)明代以漢族傳統服裝為主體,清代則以滿族服裝為大流。而兩代上下層社會的服飾均有明顯等級。上層社會的官服是權力的象徵,歷來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自唐宋以降,龍袍和黃色就為王室所專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來紫色為貴。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為正色,又因《論語》有「惡紫之奪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廢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補子」表示品級。補子是一塊約40~50厘米見方的綢料,織綉上不同紋樣,再縫綴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補子用鳥,武官用走獸,各分九等。平常穿的圓領袍衫則憑衣服長短和袖子大小區分身份,長大者為尊。明代官員的主要首服沿襲宋元襆頭而稍有不同。皇帝戴烏紗折上巾,帽翅自後部向上豎起。官員朝服戴展翅漆紗襆頭,常服戴烏紗帽。受到誥封的官員妻、母,也有以紋、飾區別等級的紅色大袖禮服和各式霞披。此外,上層婦女中已著用高跟鞋,並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裝或長、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襲了舊傳統,且品種十分豐富。服飾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綠、桃紅等色,以免與官服正色相混;勞動大眾只許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來舊樣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親自製訂兩種,頒行全國,士庶通用。一種是方桶狀黑漆紗帽,稱四方平定巾;一種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稱六合一統帽,取意四海昇平、天下歸一。後者留傳下來,俗稱瓜皮帽,系用黑色絨、緞等製成。清王朝時,以暴力手段推行剃發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擻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馬褂為加於袍的外褂,因起源於騎馬短衣而得名,特點是前後開衩、當胸釘石青補子一方(親王、郡王用圓補)。補子的鳥獸紋樣和等級順序與明朝大同小異。清代官帽與前朝絕然不同,凡軍士、差役以上軍政人員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緯帽,按冬夏季節有暖帽、涼帽之分,還視品級高低安上不同顏色、質料的「頂子」 ,帽後拖一束孔雀翎。翎稱花翎,高級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圓斑),並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別,眼多者為貴,只有親王或功勛卓著的大臣才被賞戴。皇帝有時還賞穿黃馬褂,以示特別恩寵。影響所及,其他顏色的馬褂遂在官員士紳中逐漸流行,成為一般的禮服。四、五品以上官員還項掛朝珠,用各種貴重珠寶、香木製成,構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絲紡綉染及各種手工專業的進步,為清代服飾品種的豐富創造了條件。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至於後世流傳的所謂旗袍,長期主要用於宮廷和王室。清代後期,旗袍也為漢族中的貴婦所仿用。

4. 劍網三純陽黑色外觀

您應該說的是
名劍大會295品的服裝
現在已經絕版了

5. 誰能給我說一下道家和佛家的服飾

道教服飾,可以分為道巾、道冠、道袍、鞋襪、佩飾等五個部分。
一、道巾
道巾指道教徒戴的帽子。俗言「道有九巾」,但是九巾的名目並不固定。清代閔小艮《清規玄妙》記載的九巾,為唐巾、沖和巾、浩然巾、逍遙巾、紫陽巾、一字巾、綸巾、三教巾和九陽巾。清末至今,變化較大,現在流行的九巾為;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浩然巾、逍遙巾、荷葉巾、太陽巾、一字巾、包巾等九種。 道教雖有「九巾」之名,但是一般道士只取少數幾種日常戴用。現在全真派道士日常多用混元巾、莊子巾和一字巾,正一派道士多用純陽巾和網巾。
二、道冠
道冠指道士所戴之冠。多為木製,近世也有塑料製品。按其不同用途,可以分為黃冠、五嶽冠、星冠、蓮花冠、五老冠等五種。
以上各種道冠,均在參加宗教活動時才可戴用,其他非正式場合,則須摘下。
三、道袍
道袍指道教徒穿在外面的長袍。可以分為大褂、得羅、戒衣、法衣、花衣、衲衣等六種。
大褂: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一尺四寸,袖長隨身。是最普通的一種道袍,道教徒日常穿用。另有長及於膝者,稱為「中褂」。現在多為窄袖,以便日常作務。皆為藍色,代表法天之意。《大明會典》雲:「道士常服青」。
得羅:藍色,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一尺八寸以上,袖長隨身。冠巾之後成為正式道士,方可著用此衣,為參加宗教活動之禮服。
戒衣:黃色,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二尺四寸以上,袖長隨身。黃色屬土,土可化育萬物,戒衣採用黃色,除了示以莊重之外,寓有「道化萬物,參贊化育」之意。惟有受戒道士,方可著用此衣。從前道教傳戒制有「三衣」,以供領受初真戒、中極戒和天仙大戒的道士分別著用。現在傳戒是一次授完,所以僅用此種戒衣。
法衣:又稱「天仙洞衣」。對襟,長及小腿,無袖披,袖長隨身。上有金絲銀線綉的各種道教吉祥圖案,如郁羅蕭台、日月星辰、八卦、寶塔、龍鳳、仙鶴、麒麟等。舉行大型齋醮科儀時,道場為主的高功身著此衣。方丈在舉行隆重祀典時穿著此衣,則為紫色。傳言道祖老子騎牛出關時「紫氣東來」,故道教崇尚紫色道服。唐宋以來的皇帝,亦多賜給名道高真以紫色道服。
花衣:又稱「班衣」。亦屬法衣。對襟,長及小腿,無袖披,袖長隨身。上面亦有各種綉花圖案,但較天仙洞衣顯得簡潔,舉行大型齋醮科儀時,眾經師著用此衣。也有紅色或黃色不帶圖案者,為做一般道場的經師穿用,稱為「經衣」。
衲衣:亦稱「衲頭」。大襟,長及小腿。多層粗布縫制,顯得笨拙厚重。過去雲游的道士野外打坐時穿用,以御風寒。今日道士多已不用,少數道士還保存著過去代代相傳的衲衣。
以上服裝,均取肥大寬松,以寓包藏乾坤、隔斷塵凡之意。又取直領,以示瀟散。
四、鞋襪
道教徒所穿的鞋襪,有常見的幾種樣式。
圓口鞋:黑色,鞋口深,圓口。為一般道士日常穿用。
雙臉鞋:黑色,圓口,鞋臉中間有兩條突起的梁子,將鞋臉一分為二,故名。有的還在鞋幫部位飾以雲頭圖案,顯得超脫出俗。這是較為正式的一種道士鞋。
十方鞋:鞋口圓,鞋幫為黑白相間的條形圖案。還有一種,是在鞋幫上面相間開洞,適宜夏天穿用。
麻鞋:古雲「履」或「麻履」。是用麻繩編制的鞋,適宜夏天或下雨天氣穿用。現在穿此鞋者較為少見。
以上幾種鞋,在道教並無嚴格規定。現在道士,平時亦有穿用社會上出售的布鞋或運動鞋者。
雲履:也叫「朝鞋」。鞋底較厚,鞋幫上襯以雲頭圖案。為齋醮法壇上高功所穿。
高筒襪子:又稱「高靿襪子」,俗稱「白襪子」。白色,襪筒裹至膝下,用帶子扎系。白色代表白雲,象徵遨遊天界。道教規定,進入殿堂必須穿上此襪,如果沒有,也必須把褲腳扎住才行。
另外,近年出現一種「筒子襪」,屬於高筒襪子的一種變體,即把高筒襪子的襪腳部分去掉、只用其襪筒部分。外觀上與高筒襪子差不多,尤為適合夏天穿用。
五、佩飾
佩飾指道教徒佩戴的各種飾物用品。
道簪:俗稱「簪子」。為道士盤別發髻之用。一般用黃楊木或玉石、金屬製成。條狀,略呈彎曲,亦有直形,有些後端還刻有太極、八卦圖案或葫蘆形狀。
帽正:多為玉制。方形,鑲在帽前正中。除了作為裝飾之外,還有檢查道巾是否戴正的作用。
慧劍:是道袍上的一種裝飾。為兩條劍形長帶,縫於道袍的紐扣部位。唐末道人呂洞賓改劍術為「一斷煩惱,二斷色慾,三斷貪慎」,慧劍的寓意即在於此。
佩劍:即道士佩帶的寶劍。中國古人即有佩劍之風,《道書援神契》說「古之士大夫皆佩劍」。
道教多為雌雄雙劍,相並背於身後。現在道士佩劍者並不多見,除了偶爾看到雲游道士有佩劍者以外,一般是懸掛在住室之內,以為辟邪除魔之用。
葫蘆:八仙之中的李鐵拐即帶有葫蘆,裡面盛放仙丹。道士佩帶葫蘆,一般盛放道教丹葯,以為舍葯療疾之用,在雲游道士中較為多見。
魚鼓:又作「漁鼓」。打擊樂器,在長竹筒的一頭蒙上薄皮,用手敲打。從前道士演唱道教神仙故事的曲子 (即「道情」),以此伴奏。現在道教中已經絕跡。
單瓢:又稱「緣瓢」。是用硬木刻制的瓢狀器皿。為過去雲游道士必備之物,在外面化緣盛放飯食之用。今日道士已不用此物。
拂塵:乃為木製或金屬做成的柄,柄端扎有棕絲或馬尾。可作拂掃塵埃或驅除蚊蠅之用。道士手持拂塵,意在掃除心靈的污垢,清靜身心。
陰陽環:乃為連在一起的兩個圓環,可以拿在手中來回轉動,代表「陰陽循環,周而復始」之意。一般為木製或玉制。亦有三環相套者,稱為「三才環」或「三環套月」。老年道士尤喜玩此,以為活動指腕之用。
佛教僧人的服裝與在家人的服裝有著明顯的區別。這除了宗教上的原因外,還有歷史、地域、民族、風尚等諸多方面的原因。佛教傳入中國已近兩千年,在漢、藏、傣等民族間存在著不同的佛教系統,因此各族的僧人服裝也不盡相同。特別是漢地佛教,流傳時間久遠,區域廣闊,加之漢族服裝在各時代中變化很大,以致影響到漢族僧人。他們的服裝在顏色和形制上也變得復雜起來,與印度原始的僧人服裝的差別就更大了。

1.僧服顏色

根據印度佛教舊制,僧服的顏色是有嚴格規定的。

《毗尼母經》卷八中說:「諸比丘衣色脫,佛聽用十種色。十種色者:一泥、二陀婆樹皮、三婆陀樹皮、四非草、五乾陀、六胡桃根、七阿摩勒葉、八亻去陀樹皮、九施設婆樹皮、十種種雜和用染。如是等所應染者此十種色。是衣三點作凈法,一用泥、二用青、三用不均色,用此三種三點凈衣。」

《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八中說:衣不得用黃赤青黑的五上色。又有純色,如黃藍、鬱金、落沙、青黛及一切青者不得著用。

《十誦律》卷十五中說:比丘得新衣,如青衣、泥衣、茜衣、黃衣、赤衣、白衣者,應以青、泥、茜三種色隨一壞是衣色。

《摩訶僧祗律》卷二十八中說:「比丘不聽著上色衣,應用根染、葉染、花染、樹皮染、下至巨磨汁染。」

以上的文字說明兩點:一、僧服的顏色不許用上色或純色:二、所有新衣必須有一處點上另一種顏色,以破壞衣色的整齊而免除貪著,這叫作「壞色」或「點凈」。

在佛教律制中,雖然禁止用上色、純色的僧服,但是染僧服也有多種不同的顏色可用,用得最多的是赤色。例如《大唐西域記》卷二中說,釋迦如來的袈裟色黃赤;《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二十九說,佛的姨母大世主著赤色僧伽胝衣。《善見律毗婆沙》卷二中說,阿育王時,大德末闡提身著赤衣。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僧人還是披赤衣的。《弘明集》轉引《理惑論》說:「今沙門被赤布。」但在一段時間的小范圍內,僧人袈裟的顏色曾發生過紊亂現象,自從唐武後依唐代三品以上官員服紫的規定,賜給沙門法朗等九人紫袈裟,在唐宋時代一直都以賜紫衣為沙門的榮耀。因而引起忽視戒律的規定,隨意選用袈裟的顏色,這在後來得到了糾正。當然,從漢代到現在,佛教僧人的袈裟還是以赤色為主,但太執著於「赤色」,而以朱紅袈裟為最普遍。殊不知朱紅色是戒律中所不允許的上色和純色,而古代印度僧人所披的赤衣乃是紅而兼黑或紅而兼黃的。

由於漢地天氣寒冷,中國的僧人們僅靠袈裟是不能禦寒的。即使是西來的大德高僧,只披袈裟也過不了冬季,必須添著其他衣服。到了東晉時,便出現了不同於袈裟的僧服「緇衣」。宋贊寧《大宋僧史略》卷上引《考工記》雲:「問:緇衣者色何狀貌?答:紫而淺黑,非正色也。」黑色的緇衣在僧人間很快風行,如南朝·宋時,孔凱稱慧琳為「黑衣宰相」;齊初,荊州竹林寺僧慧與玄暢被稱為「黑衣二傑」。

酈道元《水經注》卷六束水注中,稱道家采葯之輩為「紹服思玄之土」,可見紹色本是中國古代宗教服色,因而佛教僧人在常服上也選用此色。佛道之分只在用冠、用巾之不同,結果黃冠成為道士的專稱,緇衣成為僧人的別號。其後僧人增多,穿緇衣的也就更多,道士不得不改變他們的服色。從此,緇衣便成為僧人的專稱,而緇衣和白衣即成為僧人、俗入的對稱。但據《僧史略》載,北周武帝禁沙門服緇,令改服黃色,從此,僧人常服的顏色便多樣起來了。中國文化的發展,在北方偏於保守,所以在唐末宋初時,並部幽州還保持續衣之舊而尚黑色。

明代洪武初年,朝廷正式制定了僧人的服色。明《禮部志稿》雲:「洪武十四年令,比僧道服色,禪僧茶褐常服、青絛、五色袈裟;講僧玉色常服、綠絛、淺色紅袈裟;教僧皂常服、黑絛,淺紅袈裟。」現在僧人的常服太多是褐、黃、黑、灰四色,在北方有黃綠色。在此五色中,又各任意深淺不一,已不成其一定的規制了。

2.僧服型制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五世紀的古代印度,由於教義、風俗、氣候等原因,僧服的型制只有「三衣」和「五衣」,統稱為法衣。佛教傳入中國後,情況在發生變化,根據佛制「許蓄百一長物」的規定,在法衣之外增加了常服。因此,漢地僧服的型制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法衣,僧人在佛事和法會期間穿著的服裝;一類是常服,僧人日常穿著的服裝。

僧人的法衣有以下幾種:

三衣 指僧人所穿的三件僧衣,總稱為架緩。「三衣」分別為五條衣、七條衣和大衣。

五條衣;梵語叫安陀會,意譯為下衣、內衣、中著衣。它由五條布縫成,每條一長一短,共計十隔。此衣襯體而著,穿在最裡面。

七條衣,梵語叫郁多羅僧,意譯為上衣。它由七條布縫成,每條兩長一短,共計二十一隔。此衣穿在 五條衣之上。

大衣,梵語叫僧伽服,意譯為復衣、聚眾時衣。它由九條到二十五條布縫成。此衣穿在最外面,是僧人的禮服。凡說法、見尊長、進王宮、乞討布施時必須穿著,故稱祖衣。此衣分為三品九種:下品三種分別為九條、十一條、十三條,每條皆兩長一短;中品三種分別為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皆三長一短;上品三種分別為二十一條、二十三條、二十五條,每條四長一短。大衣的隔數,從九條衣的二十七隔到二十五條衣的一百二十七隔不等。條數、隔數越多,著衣者的身份越高貴。

「三衣」的剪裁縫合都作長方和正方的水田形狀,又名田相衣、水田衣、割截衣。關於田相衣的緣起,載於《僧抵律》:「佛住王舍城,帝釋石窟前經行,見稻田畦畔分明,語阿難言:過去諸佛,衣相如是,從今依此作衣相。」《增輝記》也說:「田畦貯水,生長嘉苗,以養形命;衣法之田,潤以四利之水,增其三善之苗,以養法身慧命也。」

「三衣」是由許多碎布片補綴合成,又名百袖衣、袖衣,因而僧人自稱袖衣人、衲子。據《十誦律》所載,袖衣又得名於五袖衣:一有施主衣、二無施主衣、三往還衣、四死人衣、五類掃衣。又說,佛初度五比丘時就提倡著五袖衣。此衣有十利:一在粗衣數,二少所求索,三隨意可坐,四隨意可卧,五浣濯易,六少蟲壞,七染易,八難壞,九更不余衣,十不失求道。

「三衣」即是袈裟,原譯為加沙,東晉的葛洪撰《字苑》,下方添衣,改作袈裟。袈裟除上述名稱外,根據其宗教意義,還叫做離染服、離塵服、出世服、去穢衣、無垢衣、蓮花衣、消瘦衣、忍辱鎧等等。漢地僧人的袈裟只穿三件中的一件,搭在常服外面。並且,要受了「三壇大戒」的僧人才能搭七條衣和祖衣。

原始的袈裟是沒有裝配衣鉤的。據《四分律》第四十說:「佛弟子舍利弗入白衣家,深恐風吹袈裟,脫肩落地。」由此,佛陀聽許弟子在左肩胸前袈裟領邊,穿釘鉤紐,系牢袈裟。後來,演變成如意形的衣鉤和衣環。

五衣

僧服除了「三衣」以外,還有兩種衣,合稱為「五衣」。一種是僧祗支,意思為覆膊衣或掩腋衣,是一種長方形衣片,袒右肩覆左肩掩兩腋;一種是涅盤僧,意譯為「禪裙」,是系於腰部的腰衣,它像浴巾一樣圍在腰問,掖在腹部。這兩種衣是熱帶亞熱帶人的貼身便衣,好像現代的背心褲衩,這與中國氣候和民族習慣不合,漢族僧人沒有採用。為什麼僧人著衣件數為三、五,縫衣的布條為五、七、九……等奇數呢?因佛教認為,奇數屬陽,陽能生萬物,三衣;九條等表示能生萬善。

縵衣

梵名缽吒,也譯作縵條,用兩幅布做成。縵者,漫也,通貫而無田相約非正規袈裟,多為黃褐色,沙彌、沙彌尼未受具足戒時穿用,比丘、比丘尼也可以穿。在家的佛門弟子優婆塞、優婆夷,也可以有一件縵衣,但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穿,只有在作佛事、禮拜、懺悔時才能穿,故又名「禮懺衣」。

卧具

梵語叫尼師壇,意譯為卧具、坐具、敷具、隨坐衣,是佛所制定的服具之一。它原來的作用,據《五分律》說:「為護身、護衣、護僧床褥故,蓄坐具。」若行路時,須長疊、中疊放衣囊中;回本住處,應敷而坐。現在,僧人主要將其用於佛事和法會禮儀上,作為禮佛拜僧所用的敷具,已失去坐卧功能,故專稱為「具」。它的大小,律制規定為「長佛二拃手,廣一拃手半」,合現在長四尺八寸,寬三尺六寸。它的質料,應使用舊布或粗布,若不得不使用新布時,當在上面縫貼一塊舊布,以破壞其美觀。現在的「具」,是用兩重黃褐色布料復疊一起,四邊縫貼青色布條製成。這樣的「具」反而更美觀了。

僧人的常服有以下幾種:

海青 「海青」是我國漢地僧人的主要常服,它的款式為寬腰闊袖、圓領方襟,比所有衣服肥大得多,因此,通常把它叫做大袍、方袍,簡稱袍。

「海青」的得名,據明人鄭明選《秕言》卷一中說:「吳中方言稱衣之廣袖者謂之『海青』。按太白詩雲:『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蓋東海有俊鵑名海東青,白言翩翩廣袖之舞如海東青也。」因此,後來把鳥名借作僧袍名。

「海青」來源於我國漢唐服式,雖然不是佛陀古制,但早已為佛教所用,形成了佛教的特色。它的衣領用重疊的三層布做成,叫「三寶領」;領上扎有五十三行藍色線條,喻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它的袖口是縫合起來的,這也是僧袍和俗袍的區別。海青使僧人的儀容整肅、道風庄嚴,它雖然不屬於法衣,但除了袈裟以外,當是最聖潔的僧服。穿著「海青」,大都是在禮誦、聽經、會賓、議事以及晉見長老等重要的場合。

「海青」的顏色,多根據寺內傳統習慣,普通僧人以青灰色、木蘭色為主,長老法師則以黃褐色為主。

衫、褂

佛教叢林寺廟自唐代百丈禪師倡導農禪制度以後,僧人都要「出』坡」或參與寺內雜務,穿著「海青」不方便,於是出現了衫和褂。衫的款式是採用「三寶領」和旗袍的腰身襟袖搭配而製成,紐扣在腋下的右襟邊沿。衫的種類有長及腳背的長衫,長僅過膝的二衫,長未及膝的短衫。褂的款式是「三寶領」的對襟短褂,有袖或無袖。本世紀三十年代,太虛大師還倡導一種新式的對襟褂「太虛褂」,即現在「羅漢褂」。衫和褂的顏色,以灰色、褐色、木蘭色最為普遍。

帽、冠

僧人都是光頭,一般不戴帽。但在冬季或部分老年僧人,也有不少戴帽的。僧帽主要是緊隨頭型的便帽和上大下小的平頂帽,冬季的老年僧人多戴披風帽,俗稱「觀音兜」。濟公和尚所戴那種前後起翹狀如元寶的「芙蓉帽」,現在很少有人戴了;另有天冠、寶冠、毗盧冠等「法冠」,一般僧人不能戴,只有大法師在「放焰口」儀式或重大法會上才能戴。

鞋、襪

我國漢地僧人都必須穿鞋、襪,在《救修清規》、《月用軌范》等典籍里都有明確規制。鞋有三種類型:一是芒鞋,用草類織成,又叫草鞋。二是羅漢鞋,用布料做成,鞋面為三片布條縫牢,鞋幫綴留一些方孔。三是僧鞋,用布料做成,鞋面中間有硬梁,全身無孔。羅漢鞋多為灰色、褐色,僧鞋多為黃褐色。襪子為長筒布襪,實際上就是我國漢唐以來布襪的式樣,習稱為羅漢襪。羅漢襪上齊膝蓋,褲管孔在襪內,不但可以冬季禦寒,夏季防範蟲蛇,並且可以庄嚴威儀。襪的顏色以灰色為主。

6. 道家與佛家的服飾有何區別「蓮花冠」是哪家特徵

蓮花冠是道教的
道教服飾,可以分為道巾、道冠、道袍、鞋襪、佩飾等五個部分。
一、道巾

道巾指道教徒戴的帽子。俗言「道有九巾」,但是九巾的名目並不固定。清代閔小艮《清規玄妙》記載的九巾,為唐巾、沖和巾、浩然巾、逍遙巾、紫陽巾、一字巾、綸巾、三教巾和九陽巾。清末至今,變化較大,現在流行的九巾為;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浩然巾、逍遙巾、荷葉巾、太陽巾、一字巾、包巾等九種。

混元巾:又稱「冠巾」。圓形,硬殼,帽頂有洞,可以露出發髻。後上部稍高起,以示超脫。混元巾是道教最正式的頭巾,規定舉行「冠巾」儀式拜師之後的道士方可戴用,現在這一限制逐漸打破,未經冠巾戴用此巾的道士不在少數。全真派高功在舉行齋醮科儀時均用此巾,並在露出的發髻上面別以道冠。正一派道士今日已無蓄發傳統,為了方便,就將混元巾和道冠縫在一起戴用,有的帽頂還折出方角,成為混元巾的一種變體,台灣道士稱為「網巾」,又名「角冠」。

莊子巾:又稱「南華巾」。帽底圓形,頂坡而平。帽頂向後上方高起,以示超脫。帽前正中飾有「帽正」(見後介紹)。多在秋冬天氣戴用,道士不蓄發者或年老脫發者喜戴此巾。

純陽巾:亦稱「樂天巾」、「華陽巾」、「紫陽巾」、「九陽巾」或「九梁巾」。帽底圓形,頂坡而平。帽頂向後上方高起,以示超脫。帽前上方有九道梁垂下,「九」為純陽之數,代表道教「九轉還丹」之意。帽前正中鑲有帽正。現在的正一派道士多戴此巾。

浩然巾:即「風帽」。裡面絮以棉花,以為御風擋寒之用。北方的道士(尤其老年道士),冬日風雪天氣可用此巾。

逍遙巾:乃是一塊方形(亦有圓形)巾料,包於發髻之上,繫上兩根長長的劍頭飄帶,稱為逍遙巾。另有一種是用莊子巾或純陽巾,飾以美觀的雲頭圖案,帽後綴上兩根長長的劍頭飄帶,亦稱逍遙巾(古稱「雷巾」)。年輕道士喜戴此巾,行動之間,飄帶搖拽,顯得瀟灑自如。但有些道觀的老道長認為戴用此巾有失莊重,而廢止之。

荷葉巾:外形類似莊子巾,帽底圓形,頂坡而平。帽頂向後上方高起,以示超脫。帽前正中鑲有帽正。帽子有褶如同荷葉,故名。

太陽巾:即草帽或棕笠。道士夏季在烈日下勞作,可戴此巾。有的道士為了和社會上有所區別,就在帽頂掏洞露出發髻,或在帽沿上繪以八卦、太極等道教圖案,或者寫上自己所住道觀的名字。

一字巾:即一根束發用的帶子,兩端各綴一片帽正,兩片帽正相疊扣在一起,就能戴在頭上。這是所有道巾之中,最為簡便的一種。道教規定,不可光頭進入殿堂,必須戴有道巾,若無其他道巾,紮上這根帶子也可頂替。

包巾:又稱「扎巾」。乃是一塊方形布料,四角綴有帶子,可以勒在頭上。帽前正中可飾帽正,但多數不用帽正。包巾是道教最不正式的一種頭巾,初入道門尚未拜師者即戴此巾,也有人認為不應列於九巾之內。《三才圖會》:「幅巾古賤者之服也,漢末始為士人之服。」不過現在有的正式道士也戴此巾。

道教雖有「九巾」之名,但是一般道士只取少數幾種日常戴用。現在全真派道士日常多用混元巾、莊子巾和一字巾,正一派道士多用純陽巾和網巾。
二、道冠

道冠指道士所戴之冠。多為木製,近世也有塑料製品。按其不同用途,可以分為黃冠、五嶽冠、星冠、蓮花冠、五老冠等五種。

黃冠:又稱「月牙冠」或「堰月冠」,俗稱「冠子」。月牙狀,下沿有相對兩孔,穿過木簪,可以別在發髻上面。這是全真派道士常用的道冠,冠巾拜師之後即可戴此。冠頂兩端,各刻一道指甲掐痕。傳說全真祖師丘處機掌教之時,元代皇帝曾賜給他一塊金子和一塊玉石,要他戴在頭上,丘處機當即運用道家內功,調動體內二味真火,在手心把金子揉捏成月牙冠,又把玉石掐捏成簪子,用指甲掐著戴在頭上,驚得皇帝目瞪口呆,丘處機從此成為掐金斷玉的金玉兩行的祖師爺。後來的全真弟子為了紀念丘處機,就在黃冠上留下這兩道印痕。

五嶽冠:又稱「五嶽真形冠」或「五嶽靈圖冠」。覆斗形,上刻「五嶽真形圖」。受過三壇大戒的道士,方可戴用。

星冠:又稱「五斗冠」。覆斗形,上刻東西南北中五方斗宿圖案。道士拜斗時戴用此冠。

蓮花冠:又稱「上清冠」。狀似蓮花式畫頂插有如意頭。做道場時,高功戴用此冠。

五老冠:乃圍戴頭部之冠。無頂,蓮瓣形,五片蓮瓣上繪有「五方五老」的神像。兩邊垂有兩條劍頭長帶,上有神像圖案或「太乙救苦天尊」字樣。一般在做施食道場時,高功戴用此冠。

以上各種道冠,均在參加宗教活動時才可戴用,其他非正式場合,則須摘下。
三、道袍

道袍指道教徒穿在外面的長袍。可以分為大褂、得羅、戒衣、法衣、花衣、衲衣等六種。

大褂: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一尺四寸,袖長隨身。是最普通的一種道袍,道教徒日常穿用。另有長及於膝者,稱為「中褂」。現在多為窄袖,以便日常作務。皆為藍色,代表法天之意。《大明會典》雲:「道士常服青」。

得羅:藍色,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一尺八寸以上,袖長隨身。冠巾之後成為正式道士,方可著用此衣,為參加宗教活動之禮服。

戒衣:黃色,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二尺四寸以上,袖長隨身。黃色屬土,土可化育萬物,戒衣採用黃色,除了示以莊重之外,寓有「道化萬物,參贊化育」之意。惟有受戒道士,方可著用此衣。從前道教傳戒制有「三衣」,以供領受初真戒、中極戒和天仙大戒的道士分別著用。現在傳戒是一次授完,所以僅用此種戒衣。

法衣:又稱「天仙洞衣」。對襟,長及小腿,無袖披,袖長隨身。上有金絲銀線綉的各種道教吉祥圖案,如郁羅蕭台、日月星辰、八卦、寶塔、龍鳳、仙鶴、麒麟等。舉行大型齋醮科儀時,道場為主的高功身著此衣。方丈在舉行隆重祀典時穿著此衣,則為紫色。傳言道祖老子騎牛出關時「紫氣東來」,故道教崇尚紫色道服。唐宋以來的皇帝,亦多賜給名道高真以紫色道服。

花衣:又稱「班衣」。亦屬法衣。對襟,長及小腿,無袖披,袖長隨身。上面亦有各種綉花圖案,但較天仙洞衣顯得簡潔,舉行大型齋醮科儀時,眾經師著用此衣。也有紅色或黃色不帶圖案者,為做一般道場的經師穿用,稱為「經衣」。

衲衣:亦稱「衲頭」。大襟,長及小腿。多層粗布縫制,顯得笨拙厚重。過去雲游的道士野外打坐時穿用,以御風寒。今日道士多已不用,少數道士還保存著過去代代相傳的衲衣。

以上服裝,均取肥大寬松,以寓包藏乾坤、隔斷塵凡之意。又取直領,以示瀟散。
四、鞋襪

道教徒所穿的鞋襪,有常見的幾種樣式。

圓口鞋:黑色,鞋口深,圓口。為一般道士日常穿用。

雙臉鞋:黑色,圓口,鞋臉中間有兩條突起的梁子,將鞋臉一分為二,故名。有的還在鞋幫部位飾以雲頭圖案,顯得超脫出俗。這是較為正式的一種道士鞋。

十方鞋:鞋口圓,鞋幫為黑白相間的條形圖案。還有一種,是在鞋幫上面相間開洞,適宜夏天穿用。

麻鞋:古雲「履」或「麻履」。是用麻繩編制的鞋,適宜夏天或下雨天氣穿用。現在穿此鞋者較為少見。

以上幾種鞋,在道教並無嚴格規定。現在道士,平時亦有穿用社會上出售的布鞋或運動鞋者。

雲履:也叫「朝鞋」。鞋底較厚,鞋幫上襯以雲頭圖案。為齋醮法壇上高功所穿。

高筒襪子:又稱「高靿襪子」,俗稱「白襪子」。白色,襪筒裹至膝下,用帶子扎系。白色代表白雲,象徵遨遊天界。道教規定,進入殿堂必須穿上此襪,如果沒有,也必須把褲腳扎住才行。

另外,近年出現一種「筒子襪」,屬於高筒襪子的一種變體,即把高筒襪子的襪腳部分去掉、只用其襪筒部分。外觀上與高筒襪子差不多,尤為適合夏天穿用。
五、佩飾

佩飾指道教徒佩戴的各種飾物用品。

道簪:俗稱「簪子」。為道士盤別發髻之用。一般用黃楊木或玉石、金屬製成。條狀,略呈彎曲,亦有直形,有些後端還刻有太極、八卦圖案或葫蘆形狀。

帽正:多為玉制。方形,鑲在帽前正中。除了作為裝飾之外,還有檢查道巾是否戴正的作用。

慧劍:是道袍上的一種裝飾。為兩條劍形長帶,縫於道袍的紐扣部位。唐末道人呂洞賓改劍術為「一斷煩惱,二斷色慾,三斷貪慎」,慧劍的寓意即在於此。

佩劍:即道士佩帶的寶劍。中國古人即有佩劍之風,《道書援神契》說「古之士大夫皆佩劍」。

道教多為雌雄雙劍,相並背於身後。現在道士佩劍者並不多見,除了偶爾看到雲游道士有佩劍者以外,一般是懸掛在住室之內,以為辟邪除魔之用。

葫蘆:八仙之中的李鐵拐即帶有葫蘆,裡面盛放仙丹。道士佩帶葫蘆,一般盛放道教丹葯,以為舍葯療疾之用,在雲游道士中較為多見。

魚鼓:又作「漁鼓」。打擊樂器,在長竹筒的一頭蒙上薄皮,用手敲打。從前道士演唱道教神仙故事的曲子 (即「道情」),以此伴奏。現在道教中已經絕跡。

單瓢:又稱「緣瓢」。是用硬木刻制的瓢狀器皿。為過去雲游道士必備之物,在外面化緣盛放飯食之用。今日道士已不用此物。

拂塵:乃為木製或金屬做成的柄,柄端扎有棕絲或馬尾。可作拂掃塵埃或驅除蚊蠅之用。道士手持拂塵,意在掃除心靈的污垢,清靜身心。

陰陽環:乃為連在一起的兩個圓環,可以拿在手中來回轉動,代表「陰陽循環,周而復始」之意。一般為木製或玉制。亦有三環相套者,稱為「三才環」或「三環套月」。老年道士尤喜玩此,以為活動指腕之用。
佛教僧人的服裝與在家人的服裝有著明顯的區別。這除了宗教上的原因外,還有歷史、地域、民族、風尚等諸多方面的原因。佛教傳入中國已近兩千年,在漢、藏、傣等民族間存在著不同的佛教系統,因此各族的僧人服裝也不盡相同。特別是漢地佛教,流傳時間久遠,區域廣闊,加之漢族服裝在各時代中變化很大,以致影響到漢族僧人。他們的服裝在顏色和形制上也變得復雜起來,與印度原始的僧人服裝的差別就更大了。

1.僧服顏色

根據印度佛教舊制,僧服的顏色是有嚴格規定的。

《毗尼母經》卷八中說:「諸比丘衣色脫,佛聽用十種色。十種色者:一泥、二陀婆樹皮、三婆陀樹皮、四非草、五乾陀、六胡桃根、七阿摩勒葉、八亻去陀樹皮、九施設婆樹皮、十種種雜和用染。如是等所應染者此十種色。是衣三點作凈法,一用泥、二用青、三用不均色,用此三種三點凈衣。」

《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八中說:衣不得用黃赤青黑的五上色。又有純色,如黃藍、鬱金、落沙、青黛及一切青者不得著用。

《十誦律》卷十五中說:比丘得新衣,如青衣、泥衣、茜衣、黃衣、赤衣、白衣者,應以青、泥、茜三種色隨一壞是衣色。

《摩訶僧祗律》卷二十八中說:「比丘不聽著上色衣,應用根染、葉染、花染、樹皮染、下至巨磨汁染。」

以上的文字說明兩點:一、僧服的顏色不許用上色或純色:二、所有新衣必須有一處點上另一種顏色,以破壞衣色的整齊而免除貪著,這叫作「壞色」或「點凈」。

在佛教律制中,雖然禁止用上色、純色的僧服,但是染僧服也有多種不同的顏色可用,用得最多的是赤色。例如《大唐西域記》卷二中說,釋迦如來的袈裟色黃赤;《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二十九說,佛的姨母大世主著赤色僧伽胝衣。《善見律毗婆沙》卷二中說,阿育王時,大德末闡提身著赤衣。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僧人還是披赤衣的。《弘明集》轉引《理惑論》說:「今沙門被赤布。」但在一段時間的小范圍內,僧人袈裟的顏色曾發生過紊亂現象,自從唐武後依唐代三品以上官員服紫的規定,賜給沙門法朗等九人紫袈裟,在唐宋時代一直都以賜紫衣為沙門的榮耀。因而引起忽視戒律的規定,隨意選用袈裟的顏色,這在後來得到了糾正。當然,從漢代到現在,佛教僧人的袈裟還是以赤色為主,但太執著於「赤色」,而以朱紅袈裟為最普遍。殊不知朱紅色是戒律中所不允許的上色和純色,而古代印度僧人所披的赤衣乃是紅而兼黑或紅而兼黃的。

由於漢地天氣寒冷,中國的僧人們僅靠袈裟是不能禦寒的。即使是西來的大德高僧,只披袈裟也過不了冬季,必須添著其他衣服。到了東晉時,便出現了不同於袈裟的僧服「緇衣」。宋贊寧《大宋僧史略》卷上引《考工記》雲:「問:緇衣者色何狀貌?答:紫而淺黑,非正色也。」黑色的緇衣在僧人間很快風行,如南朝·宋時,孔凱稱慧琳為「黑衣宰相」;齊初,荊州竹林寺僧慧與玄暢被稱為「黑衣二傑」。

酈道元《水經注》卷六束水注中,稱道家采葯之輩為「紹服思玄之土」,可見紹色本是中國古代宗教服色,因而佛教僧人在常服上也選用此色。佛道之分只在用冠、用巾之不同,結果黃冠成為道士的專稱,緇衣成為僧人的別號。其後僧人增多,穿緇衣的也就更多,道士不得不改變他們的服色。從此,緇衣便成為僧人的專稱,而緇衣和白衣即成為僧人、俗入的對稱。但據《僧史略》載,北周武帝禁沙門服緇,令改服黃色,從此,僧人常服的顏色便多樣起來了。中國文化的發展,在北方偏於保守,所以在唐末宋初時,並部幽州還保持續衣之舊而尚黑色。

明代洪武初年,朝廷正式制定了僧人的服色。明《禮部志稿》雲:「洪武十四年令,比僧道服色,禪僧茶褐常服、青絛、五色袈裟;講僧玉色常服、綠絛、淺色紅袈裟;教僧皂常服、黑絛,淺紅袈裟。」現在僧人的常服太多是褐、黃、黑、灰四色,在北方有黃綠色。在此五色中,又各任意深淺不一,已不成其一定的規制了。

2.僧服型制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五世紀的古代印度,由於教義、風俗、氣候等原因,僧服的型制只有「三衣」和「五衣」,統稱為法衣。佛教傳入中國後,情況在發生變化,根據佛制「許蓄百一長物」的規定,在法衣之外增加了常服。因此,漢地僧服的型制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法衣,僧人在佛事和法會期間穿著的服裝;一類是常服,僧人日常穿著的服裝。

僧人的法衣有以下幾種:

三衣 指僧人所穿的三件僧衣,總稱為架緩。「三衣」分別為五條衣、七條衣和大衣。

五條衣;梵語叫安陀會,意譯為下衣、內衣、中著衣。它由五條布縫成,每條一長一短,共計十隔。此衣襯體而著,穿在最裡面。

七條衣,梵語叫郁多羅僧,意譯為上衣。它由七條布縫成,每條兩長一短,共計二十一隔。此衣穿在 五條衣之上。

大衣,梵語叫僧伽服,意譯為復衣、聚眾時衣。它由九條到二十五條布縫成。此衣穿在最外面,是僧人的禮服。凡說法、見尊長、進王宮、乞討布施時必須穿著,故稱祖衣。此衣分為三品九種:下品三種分別為九條、十一條、十三條,每條皆兩長一短;中品三種分別為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皆三長一短;上品三種分別為二十一條、二十三條、二十五條,每條四長一短。大衣的隔數,從九條衣的二十七隔到二十五條衣的一百二十七隔不等。條數、隔數越多,著衣者的身份越高貴。

「三衣」的剪裁縫合都作長方和正方的水田形狀,又名田相衣、水田衣、割截衣。關於田相衣的緣起,載於《僧抵律》:「佛住王舍城,帝釋石窟前經行,見稻田畦畔分明,語阿難言:過去諸佛,衣相如是,從今依此作衣相。」《增輝記》也說:「田畦貯水,生長嘉苗,以養形命;衣法之田,潤以四利之水,增其三善之苗,以養法身慧命也。」

「三衣」是由許多碎布片補綴合成,又名百袖衣、袖衣,因而僧人自稱袖衣人、衲子。據《十誦律》所載,袖衣又得名於五袖衣:一有施主衣、二無施主衣、三往還衣、四死人衣、五類掃衣。又說,佛初度五比丘時就提倡著五袖衣。此衣有十利:一在粗衣數,二少所求索,三隨意可坐,四隨意可卧,五浣濯易,六少蟲壞,七染易,八難壞,九更不余衣,十不失求道。

「三衣」即是袈裟,原譯為加沙,東晉的葛洪撰《字苑》,下方添衣,改作袈裟。袈裟除上述名稱外,根據其宗教意義,還叫做離染服、離塵服、出世服、去穢衣、無垢衣、蓮花衣、消瘦衣、忍辱鎧等等。漢地僧人的袈裟只穿三件中的一件,搭在常服外面。並且,要受了「三壇大戒」的僧人才能搭七條衣和祖衣。

原始的袈裟是沒有裝配衣鉤的。據《四分律》第四十說:「佛弟子舍利弗入白衣家,深恐風吹袈裟,脫肩落地。」由此,佛陀聽許弟子在左肩胸前袈裟領邊,穿釘鉤紐,系牢袈裟。後來,演變成如意形的衣鉤和衣環。

五衣

僧服除了「三衣」以外,還有兩種衣,合稱為「五衣」。一種是僧祗支,意思為覆膊衣或掩腋衣,是一種長方形衣片,袒右肩覆左肩掩兩腋;一種是涅盤僧,意譯為「禪裙」,是系於腰部的腰衣,它像浴巾一樣圍在腰問,掖在腹部。這兩種衣是熱帶亞熱帶人的貼身便衣,好像現代的背心褲衩,這與中國氣候和民族習慣不合,漢族僧人沒有採用。為什麼僧人著衣件數為三、五,縫衣的布條為五、七、九……等奇數呢?因佛教認為,奇數屬陽,陽能生萬物,三衣;九條等表示能生萬善。

縵衣

梵名缽吒,也譯作縵條,用兩幅布做成。縵者,漫也,通貫而無田相約非正規袈裟,多為黃褐色,沙彌、沙彌尼未受具足戒時穿用,比丘、比丘尼也可以穿。在家的佛門弟子優婆塞、優婆夷,也可以有一件縵衣,但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穿,只有在作佛事、禮拜、懺悔時才能穿,故又名「禮懺衣」。

卧具

梵語叫尼師壇,意譯為卧具、坐具、敷具、隨坐衣,是佛所制定的服具之一。它原來的作用,據《五分律》說:「為護身、護衣、護僧床褥故,蓄坐具。」若行路時,須長疊、中疊放衣囊中;回本住處,應敷而坐。現在,僧人主要將其用於佛事和法會禮儀上,作為禮佛拜僧所用的敷具,已失去坐卧功能,故專稱為「具」。它的大小,律制規定為「長佛二拃手,廣一拃手半」,合現在長四尺八寸,寬三尺六寸。它的質料,應使用舊布或粗布,若不得不使用新布時,當在上面縫貼一塊舊布,以破壞其美觀。現在的「具」,是用兩重黃褐色布料復疊一起,四邊縫貼青色布條製成。這樣的「具」反而更美觀了。

僧人的常服有以下幾種:

海青 「海青」是我國漢地僧人的主要常服,它的款式為寬腰闊袖、圓領方襟,比所有衣服肥大得多,因此,通常把它叫做大袍、方袍,簡稱袍。

「海青」的得名,據明人鄭明選《秕言》卷一中說:「吳中方言稱衣之廣袖者謂之『海青』。按太白詩雲:『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蓋東海有俊鵑名海東青,白言翩翩廣袖之舞如海東青也。」因此,後來把鳥名借作僧袍名。

「海青」來源於我國漢唐服式,雖然不是佛陀古制,但早已為佛教所用,形成了佛教的特色。它的衣領用重疊的三層布做成,叫「三寶領」;領上扎有五十三行藍色線條,喻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它的袖口是縫合起來的,這也是僧袍和俗袍的區別。海青使僧人的儀容整肅、道風庄嚴,它雖然不屬於法衣,但除了袈裟以外,當是最聖潔的僧服。穿著「海青」,大都是在禮誦、聽經、會賓、議事以及晉見長老等重要的場合。

「海青」的顏色,多根據寺內傳統習慣,普通僧人以青灰色、木蘭色為主,長老法師則以黃褐色為主。

衫、褂

佛教叢林寺廟自唐代百丈禪師倡導農禪制度以後,僧人都要「出』坡」或參與寺內雜務,穿著「海青」不方便,於是出現了衫和褂。衫的款式是採用「三寶領」和旗袍的腰身襟袖搭配而製成,紐扣在腋下的右襟邊沿。衫的種類有長及腳背的長衫,長僅過膝的二衫,長未及膝的短衫。褂的款式是「三寶領」的對襟短褂,有袖或無袖。本世紀三十年代,太虛大師還倡導一種新式的對襟褂「太虛褂」,即現在「羅漢褂」。衫和褂的顏色,以灰色、褐色、木蘭色最為普遍。

帽、冠

僧人都是光頭,一般不戴帽。但在冬季或部分老年僧人,也有不少戴帽的。僧帽主要是緊隨頭型的便帽和上大下小的平頂帽,冬季的老年僧人多戴披風帽,俗稱「觀音兜」。濟公和尚所戴那種前後起翹狀如元寶的「芙蓉帽」,現在很少有人戴了;另有天冠、寶冠、毗盧冠等「法冠」,一般僧人不能戴,只有大法師在「放焰口」儀式或重大法會上才能戴。

鞋、襪

我國漢地僧人都必須穿鞋、襪,在《救修清規》、《月用軌范》等典籍里都有明確規制。鞋有三種類型:一是芒鞋,用草類織成,又叫草鞋。二是羅漢鞋,用布料做成,鞋面為三片布條縫牢,鞋幫綴留一些方孔。三是僧鞋,用布料做成,鞋面中間有硬梁,全身無孔。羅漢鞋多為灰色、褐色,僧鞋多為黃褐色。襪子為長筒布襪,實際上就是我國漢唐以來布襪的式樣,習稱為羅漢襪。羅漢襪上齊膝蓋,褲管孔在襪內,不但可以冬季禦寒,夏季防範蟲蛇,並且可以庄嚴威儀。襪的顏色以灰色為主。

與純陽小旗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帽子怎麼連繩子 瀏覽:18
庄雁半成品羽絨服價格 瀏覽:70
五歲男孩穿多大的衣服褲子 瀏覽:546
漏膝蓋褲子 瀏覽:258
褲子有墨跡怎麼去掉 瀏覽:664
襯衫和牛仔衣搭配好嘛 瀏覽:156
關曉彤王牌對王牌校服圖片 瀏覽:365
手機放褲子里會被擠變形嗎 瀏覽:336
女式長款羽絨襯衫 瀏覽:941
橙色襖子怎樣搭配圍巾 瀏覽:287
旗袍秀十二金釵 瀏覽:901
巴寶莉風衣男生 瀏覽:405
嘉興雅鹿羽絨服專賣店 瀏覽:537
唐門校服大全正太 瀏覽:739
成都鹽道街高中學校服 瀏覽:315
夏天男裝短袖睡衣 瀏覽:39
純陽小旗袍 瀏覽:911
男士短袖t恤v字領 瀏覽:922
字母經典t恤品牌及商品 瀏覽:495
單層提花絲綢旗袍中長款 瀏覽: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