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女裝百科 > 七十年代旗袍

七十年代旗袍

發布時間:2024-09-23 18:06:00

『壹』 哪位大神有 中國校服歷史的詳細資料~~~跪求。

從辛亥革命到二十年代:制服式校服首次出現
辛亥革命雖然沒能把中國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成功解救出來,卻大開大盍地打破了幾千年來「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舊時代衣著制約。新文化運動的春潮更是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年輕一代顯出空前的天真、輕松和愉悅。

1930年.制服式校服依然受歡迎;充滿青春活力的學生時代

三十年代:中式旗袍在校園內得寵
名校女生是當時的時尚。由滿漢服裝相互融合、改良而成的新式旗袍早在20年代就大行其道,這時也進入校園,成為女生們的新寵。

四十年代,延續了三十年代的服裝風格
四十年代郊遊的護校女生。看來那時旗袍還是她們的最愛

五十年代:比較隨意,缺乏特定校服
在建國之初,全國人民自動穿起藍色、灰色的幹部服、列寧裝、棉大衣。長衫馬褂至此基本退出歷史舞台。58年以前,風氣還是比較寬松的,大學女生還會穿著彩色呢子大衣,王蒙的《青春之歌》講的就是這段時期的事。五十年代沒什麼特定的校服,通常是入了隊的學生穿白襯衫,男生藍褲子女生藍裙子,看上去很整齊。

六十年代、七十年代:舊軍裝
接二連三的「運動」抹煞了錦綉河山的絢麗色彩,稍微鮮艷、新穎的衣服都受到了壓制,看看這時期的學生吧,草綠色的舊軍裝就是他們最主要的色彩。

八十年代:校服重新出現
改革開放咯,我國的服飾終於迎來了百花齊放的春天,80年代後期, 「校服」這個字眼,也逐漸重回我們的視線。一開始比較散亂,校服不是每個學校都有,有校服也是一個學校一個樣,沒什麼統一的要求。

九十年代:面口袋校服一統天下
絕對的校服過渡階段。各省各市眾多的小、初中、高中的同學們都裹在寬大的運動服里度過了6年,非常精神的運動服,作為少男少女的「校服」,卻也真是讓人提不起精神;於是學生的反抗聲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貳』 滿族有什麼習俗

滿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服飾
滿族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其服飾高雅華麗,在中國民族服飾文化中獨樹一幟,並對中國的服飾文化發展產生過很大影響。
由於寒冷的生活環境和射獵生活的需要,過去滿族人無論男女,均多穿「馬蹄袖」袍褂。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後,「旗人」的裝束,便成為「旗袍」(滿語稱「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樣一般是無領、大襟、束腰、左衽、四面開衩。穿著既合體,又有利於騎馬奔射。出獵時,還可將干糧等裝進前襟。這種旗袍有兩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一個是無領。努爾哈赤為統一衣冠,曾釐定衣冠制,規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領,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帶領子,只有入朝時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領;二是在窄小的袖口處還接有一截上長下短的半月形袖頭,形似馬蹄,俗稱「馬蹄袖」。平時綰起來,冬季行獵或作戰時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類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響拉弓射箭,故又稱之為「箭袖」(滿語稱之為「哇哈」)。滿族入主中原以後,「放哇哈」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官員入朝謁見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將馬蹄袖彈下,然後再兩手伏地跪拜行禮。
旗袍的外面還習慣套一件圓領、身長及臍、袖長及肘的短褂。因這種短褂最初是騎射時穿的,既便於騎馬,又能抵禦風寒,故名「馬褂兒」。清初,馬褂兒是八旗士兵「軍裝」,後來在民間流行起來,具有了禮服和常服的性質,其式樣、面料也更加繁多。滿族人還喜歡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為棉、夾和皮數種,為保暖之用。樣式有對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種。
而作為有清一代「時裝」的滿族女式旗袍,則多有發展。當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鑲」的做法,即鑲十八道衣邊才算好看,樣式也變成寬袍大袖;辛亥革命後,旗袍樣式由肥變瘦;在20世紀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30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開高衩,並突出曲線美;40年代又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廣泛,棉、毛、絲、麻和各種化纖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長、短袖之分之外,還分皮、棉、單、夾數種,便於在不同季節穿用。經過不斷改進的旗袍,一般樣式大致為:直領,窄袖,右開大襟,釘扣絆,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側開叉;講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領口、袖口和衣邊上綉有各色圖案的花邊。如此既襯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顯得文雅大方。具有東方色彩的旗袍現已成為中國婦女普遍喜愛的中式服裝。
旗袍和「旗頭」、「旗鞋」等搭配起來,就構成了滿族婦女典型的傳統服飾裝束。
「旗頭」指的是一種發式,也稱發冠。類似扇形,以鐵絲或竹藤為帽架,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為面,蒙裹成長約30厘米、寬約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時固定在發髻上即可。上面還常綉有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旗頭」多為滿族上層婦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結婚時方以為飾。戴上這種寬長的發冠,限制了脖頸的扭動,使身體挺直,顯得分外端莊穩重,適應於隆重場合。
「旗鞋」款式獨特,是一種高木底綉花鞋,又稱「高底鞋」、「花盆底鞋」、「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厘米,最高的可達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花盆底」和「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綉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綉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穿這種高底鞋走起路來顯得姿態優美。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
滿族的帽子種類較多,主要分為涼帽和暖帽兩種。過去,滿族人常戴一種名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稱「帽頭兒」,其形狀上尖下寬,為六瓣縫合而成。底邊鑲一約3厘米寬的小檐,有的甚至無檐,只用一片織金緞包邊。冬春時一般用黑素緞為面,夏秋則多用黑實地紗為面。帽頂綴有一個絲絨結成的疙瘩,黑紅不一,俗稱「算盤結」。帽檐下方的正中釘有一個「標志」,稱「帽正」,有珍珠、瑪瑙的,也有小銀片、玻璃的。相傳這種帽最早始於明代初期。因其為六瓣縫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統一」之意,故盛行起來。滿族入關以後,受中原文化影響,也取其「六合統一」之意,開始戴用此帽,而且頗為流行。現在,在有關清代和民國時期的電視、電視劇中,我們仍能經常看到它的影子。
早期滿族男人多穿雙脊臉的叫做「大傻鞋」的一種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緞布料。鞋前臉,鑲雙道或單道黑皮條。鞋尖前凸上翹,側視如船型。婦女除「旗鞋」和平底便鞋(平底鞋鞋面上皆綉花卉圖案,鞋前臉多綉有「雲頭」)外,還有一種「千層底鞋」。「千層底鞋」用多層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鞋面多為布料,一般不綉花卉等圖案,多在勞動中穿用。
還有一種很有特點的鞋,叫烏拉(靰鞡)鞋,多為滿族百姓冬季穿用。用牛皮或豬皮縫制,內絮靰鞡(烏拉)草,既輕便,又暖和,適於冬季狩獵和跑冰。
住行
滿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適應他們的生產生活習慣。滿族農村房屋正房一般為三間或五間,坐北朝南便於採光,均在東端南邊開門,形如口袋,俗稱「口袋房」,便於聚暖。東西各有廂房,配以門房,這便構成通常所說的四合院。房屋多為起脊磚瓦房,俗稱「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門向南開,高大寬敞。房內正對門一間謂堂屋,又稱外屋,設廚灶鍋台、水缸,灶通西內室火炕,火炕,滿語稱「土瓦」。從堂屋西牆開門為裡屋,為南、北、西三面構成「萬字坑」或「蔓枝炕」。滿族尚右,西牆供祖宗牌位。西炕為窄炕,不住人,下通煙道。南北對面炕。上鋪炕席,或糊炕紙刷油。炕梢置衣櫃,櫃內裝衣物,櫃上疊置被褥、梳妝用品。夜間長輩居於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就寢時,頭朝炕外,腳抵牆,對防寒和呼吸新鮮空氣頗為適宜。牆壁多貼有紙畫。為御北方寒冷,有的還建有火地。屋外西山牆頭砌有圓形煙囪(滿語稱為呼蘭),高出房檐數尺。煙囪根底有窩風窠,以擋逆風。南北牆上有窗,窗戶紙糊在窗欞外,多「高麗紙」,紙上淋油或鹽水,免得為雨雪淋濕脫落。窗欞及門上亮子窗欞構成各種圖案,美觀牢固。窗戶分上下兩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風。房樑上常懸有悠車,嬰兒放在悠車里。炕上擺有長方形的炕桌,吃飯時圍桌盤膝而坐,暖和方便。桌的左右鋪有氈褥子以待賓客。房欞、椽、棟多有雕花油彩。廂房則設碾房和倉庫(滿語稱哈什)。房外四周環砌圍牆。院內東南豎「索倫桿」,桿上有錫斗,桿下放三塊石,稱為「神石」。桿後是一面用磚砌成的壁牆,牆頭飾有雨搭。
過去,城中的富貴人家多住四合院。四合院大門多為三間屋宇式建築,正房三至五間,東西廂房一般也是三至五間,四周圍以磚牆,門房兩側設有石礅,稱為上馬石。有的四合院分為前後兩院。滿族的這些民間居所式樣,大部分保留在東北的滿族聚居區。但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除很少一部分人建房仍保留傳統建築方式外,絕大部分已建造成更為寬敞明亮的現代式房屋。
為適應山區和林海雪原居住環境,滿族聚居地區的傳統交通工具主要有馬車、爬犁、獨木舟和樺皮船等。爬犁(滿語稱法喇)是雪上交通工具,將兩根樹干用火烤後彎成弓形,上端翹起,貼地部分寬約1米半,上面鋪板或做成箱式,駕以馬、牛,載人載物極為輕便。目前只在較寒冷的北部山區偶爾使用。滿族的水上交通工具最早是獨木舟(滿語稱威呼),由粗大原木鑿空而成,可容數人。還有一種樺樹皮船,製作較為麻煩。先做龍骨,里外附上樺樹皮,一人可以扛著行走。相當輕便。現在已經不多見,被現代船隻所取代。
禮儀
滿族是一個十分注重禮節的民族。滿族人見面或拜見客人,有各種禮節,其中有打千禮、撫鬢禮、拉手禮、抱見禮、半蹲禮、磕頭禮等。其中,打千禮、抱見禮、磕頭禮主要為男人所用,其他則用於婦女。打千禮用於晚輩對長輩、下屬對長官,形式為彈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彎,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並問安。抱見禮是平輩之間用,晚輩對長輩也可用,不過晚輩要抱長輩的腰,長輩撫晚輩的背,等等。現在,有些繁瑣的禮節已被簡化。
滿族尊老敬上的傳統更為明顯。晚輩每日早晚要向父、祖問安,途中遇長輩人要讓路,吃飯時長輩先坐先吃。滿族重感情講信義,對賓朋真誠相待,有客人必設宴招待,所允諾之事必全力去做。
滿族傳統的婚姻儀式較為復雜,大致經過通媒、放定、納彩、過箱、迎親、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門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請媒人向女方家求婚,兩家都同意後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贈如意或釵釧諸物為定禮。然後是定婚,即選擇吉日,男方家及其親戚往女家問名,女家設宴款待,男方家長致辭求婚,女方家則推謝再三,男方家堅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後,才算定下婚事。此時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長輩。定婚後要過禮,也是選擇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綢緞、羊、鵝等禮物。男方家還要贈銀兩錢財。此時要議定婚期。進入迎親階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妝,俗稱「過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謝。迎親時,新郎在迎親隊伍的陪伴下趕著彩車迎親,在途中兩車相錯時,新娘的哥哥將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車,俗稱「插車」(由於各地區滿族風俗不同,也有新郎與迎新隊伍直接到新娘家迎親的。還有的地方有"旗俗不親迎"之說)。新娘至新郎家,換車乘轎,花轎落地,新郎要虛射三箭。新娘蒙紅蓋頭下轎,與新郎站在事先擺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稱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後撤天地桌,新娘進入臨時搭的帳篷,謂之坐帳。坐帳時「開臉」,換頭型。坐帳後,新娘跨過馬鞍進洞房,新郎用秤桿揭去蓋頭扔到房檐上。夫妻飲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孫餑餑,眾人鬧洞房。在婚日當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後第一天,新娘給夫家親戚裝煙敬茶,拜宗族,認明輩分,謂之分大小。一般在結婚三日之後,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見娘家人並拜祖宗。婚後一個月,新娘回娘家住一個月,謂之住對月。到了這時,婚娶儀禮乃告結束。
這些繁雜的婚娶程序在今日滿族聚居地區已經簡化,並且融合了現代形式。比如插車,演變為男女青年騎自行車或摩托車,各自由婚慶隊伍陪伴,從自己的家裡出發,行進至中途相遇時,兩人交換自行車或摩托車,再一同到新郎家。還有拜祖宗,有的地方演變為新人拜雙方父母。雖然有變化,但仍然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另外,滿族的婚姻儀式因居住地區不同而略有變化,並非完全一致,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滿族的育兒習俗比較特殊。生男在門左掛弓箭,生女在門右掛彩色布條,娘家送一個悠車。生兒三天時,親朋送賀禮,俗稱「下奶」。並舉行洗禮,稱「洗三」。滿月時要請客人來「做滿月」,並將弓箭或布條取下掛在「子孫繩」上。百日時,要用從各家要的彩布條編成鎖,稱掛鎖。周歲時要舉行較為隆重的儀式,讓孩子「抓周」。一般在16歲時,男孩剃發,女孩盤發髻。至今在東北滿族聚居區仍然保留「下奶」、「洗三」、「做滿月」、「抓周」等傳統習俗。
葬俗
滿族的喪葬以土葬、火葬為主,土葬和火葬歷史都很久遠。在滿族入關前以火葬為主,這主要是由於他們經常遷移。另外,八旗將士在清初戰死較多,屍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滿族入關後逐漸發生變化,從火葬與土葬並用發展為以土葬為主。喪葬儀式是,死者臨終前穿壽衣,多為長袍、馬褂,為單數。屋內停靈,一般在7日之內。用木板做成靈床,頭西腳東。靈幡用3尺左右的紅布製成,上綴以黑穗,懸掛在院中高桿上。滿族人用的棺具形狀特別,上部隆起,上寬下窄,稱「旗材」。
停靈期內合家舉哀,舉行祭奠。入殮時棺內放金銀等物,貧者用金銀箔元寶代替,口含銅錢或玉器,靈具放在院內靈棚內。出殯多選陰歷單日,抬靈有16杠、32杠、64杠之分。出殯後要感謝幫忙的人並請吃飯。下葬後,每7天到墳上燒一次紙,連燒7次。百日時要燒百日,周年時要燒周年。滿族燒紙是將紙疊成口袋狀,俗稱燒口袋。清明節要上墳,燒口袋和插佛托。近30年來,滿族的喪葬又改為火葬為主。但祭奠親人的儀式仍然保留了許多古老傳統,如清明節燒口袋、插佛托、燒七、燒百日、燒周年等,都依然如故。
禁忌
滿族禁忌較多。不允許褻瀆神靈和祖宗。比如滿族以西為貴,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許住人和放雜物,不能有各種不敬行為。不許打狗,更禁忌殺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許外族人戴狗皮帽子進家。傳說努爾哈赤曾吩咐族人"山中有的是野獸,盡可以打來吃,但是,今後不準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義犬。"從此愛犬、敬犬便成了滿族的習尚。另外,滿族人不僅不食烏鴉之肉,還有飼喂烏鴉、祭祀烏鴉之俗。
http://www.e56.com.cn/system_file/minority/manzu/fengsu.htm

『叄』 為什麼中國人穿旗袍進行日常活動的人很少

一.國人的快節奏我不認為現在除了老師,學生,服務員等極少數的群體,還有多少人能夠穿旗袍? 美麗的旗袍必定是非常合身的,走路不能大步,坐姿挺拔,走路娉婷裊娜……然而現在不管是外企,公務員,還是自由職業者……能夠穿旗袍的場合真的非常少,最常見莫過於酒會年會等……所以日常可穿的基本條件是不太存在的。穿旗袍是不自在的,而現在快節奏的工作確實也不太適合穿旗袍。

『肆』 民國最精緻女子:面子絕代風華,里子才情萬千

民國有著這么幾位女子,面子絕代風華,里子才情萬千。 兼具才華性情,內外精緻的美人——潘妃 潘素是前清著名狀元宰相潘世恩的後人,其母沈桂香出自名門,請名師教授潘素音樂與繪畫,故潘素既能彈得一手好琵琶,也可作得一幅美畫。而其父潘智合卻是個紈絝子弟,敗光一切家產,其生活就此陷入困頓。潘素13歲時,母親病逝,繼母王氏將她賣到上海妓院,獲「 」潘妃」之稱。 張伯駒在上海見到潘妃,頓時覺得驚為天人,一見頃心,費盡心力追求,於是,其在二十芳齡之際便成了著名收藏家張伯駒先生的夫人。 青綠山水畫家 張伯駒自比明末四公子之一的「 」冒辟疆」,自然要把潘素培養成秦淮八艷之一的董小宛。張伯駒請了當時的各方名士教授潘素古文與山水畫。加之潘素本身已有深厚的功底,故而其造詣極高。 潘素自幼酷愛繪畫,21歲時正式拜師學畫,主攻花鳥;中年開始對山水滋生興趣,潛心觀摩張府珍貴的書畫真跡,至名山大川實地寫生;晚年時擅作金碧青綠山水與雪景山水。 四十年代的潘素已然在繪畫界嶄露頭角,尤擅長工筆重彩山水畫,承繼了細密嚴謹,金碧緋映的一派,成為我國著名的青綠山水畫家。 張大千先生曾稱贊潘素的繪畫:「 」神韻高古,直逼唐人,謂為楊升可也,非五代以後所能望其項背」。 一代美人,精緻的五官隔著褪色的黑白照片仍美得驚為天人。 狷介之人 氣節上,潘素跟張伯駒一般,也是狷介之人。1937年,夫婦參加蔣緯國婚禮時,蔣緯國知道潘素善彈琴,邀其演奏,潘素以琴不在側委婉拒絕,蔣緯國多次再請,潘不為所動。 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唐瑛 唐瑛是中國首批留洋學生唐乃安的女兒,是上海教會貴族學校的高材生,是宋子文痴戀一生而不得的愛人,更是當年上海灘最為翹楚的一代名媛。 南唐北陸 唐瑛多才多藝,嗓音甜美,具有曼妙的舞姿與高雅的談吐,是紅透整個上海灘的頭牌交際花,曾與陸小曼齊名,獲稱「 」南唐北陸」。 唐瑛與陸小曼同台演出 戲劇界的繆斯 風華絕代、儀態萬千的唐瑛並非僅是上海風月場所的交際名媛,其精通英文,善唱崑曲,熱衷演戲。既能一展曼妙舞姿,又可彈得一手好琴,案前潑墨,山水畫立就。 1927年,她演出崑曲《牡丹亭》,成當年報紙的頭條。 1935年,她在卡爾登大劇院用英語演出了整部《王寶釧》。用英語演出京劇此乃第一遭,加之其精湛的演技,在全國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在百樂門參演過話劇《少奶奶的扇子》 …… 至此,唐瑛被稱為「 」戲劇界的繆斯」。 這時的唐瑛正處於人生最顯赫的時期,猶如一朵含苞的夜來香,在上海灘搖曳生姿,幽香宜人。 比我漂亮的人,沒有我聰明;比我聰明的人,又沒有我漂亮。 唐瑛穿著打扮考究且前衛,一度成為舊上海的時尚潮流風向標。 選用CHANEL N°5香水、CHANEL香水袋、FERREGAMO皮鞋、CD口紅、CELINE衣服和LV手袋,更有十口鑲金大衣箱以及昂貴的掛滿大櫥的裘皮大衣。 據其妹唐薇紅回憶,姐姐極其注重修飾打扮,就算待在家裡,一天也要換三次衣服,早上穿短袖的羊毛衫,中午穿旗袍,晚上家裡有客人造訪,就著西式長裙。那時候的旗袍滾很寬的邊,滾邊上綉出各種花樣。 唐瑛最喜歡的一件旗袍滾邊上有一百多隻翩翩飛舞的蝴蝶,用金絲銀線綉成,紅寶石鈕扣熠熠生輝。 聰慧的她甚至能夠DIY自己的原創服飾,別致、時髦而前衛,一度在名媛圈中颳起了「 」唐瑛款」風。 1927年,在上海靜安寺路一棟三層的小洋樓里,時尚的領軍人物——唐瑛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專為女性開辦的服裝公司——「 」雲裳服裝公司」。 在當年的上海灘,雲裳服裝成為了時髦女子的一大追求。 唐瑛對於食物亦非常講究:每一頓都會按照合理的營養要求進行搭配,甚至於每一餐都嚴格遵循精確的時間表進行。 此外,她極其重視餐桌禮儀,吃飯時絕不能擺弄碗筷餐具,不能邊吃邊說話;湯再燙,也不能用嘴去吹等等。 家裡更備有四位廚師:兩位負責中式點心,一位負責西式點心,另一位則專門負責做大菜。 七十年代時,年過六旬的唐瑛身著一襲藍綠色旗袍回上海探親,那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所透露出的精雅韻致,恍惚地讓人以為,美人遲暮的哀愁似乎總是與她無關。 曾有人稱唐瑛如一株絢爛的鬱金香,縱然光彩照人,卻無刺無害,從不爭搶別人的光華。她沒有那麼多華麗的煩惱和奢侈的憂傷,這樣恰到好處的感性和理性,對於女人,是難能可貴的兩全。而唐瑛則自信地認為:「 」比我漂亮的人,沒有我聰明;比我聰明的人,又沒有我漂亮。」 綉幕芙蓉一笑開,斜偎寶鴨親香腮——夏夢 在老上海濃重的藝術氛圍以及雙雙都是票友的父母的影響下,夏夢愛上了戲劇表演。尤其喜愛莎士比亞的作品,甚至於,原名為楊濛的她從莎翁的《仲夏夜之夢》中為自己取了「 」夏夢」的藝名。 夏夢是五十年代香港的著名演員與製片人,能演會唱,不論時裝、古裝、戲曲電影皆能勝任,堪稱國語片罕見的全能演員。 2015年6月21日,已然82歲的夏夢榮獲第18屆上海電影節金爵獎-終身成就獎。 金庸的夢中情人 被譽為是「 」上帝傑作」的夏夢艷而不媚,貞靜平和,嫻雅大方,身材高挑,是香港公認的西施。 夏夢的妝容是當年香港流行的「 」眼兒媚」。 其更是一代武俠小說家金庸的夢中情人。武俠大師為夢中情人委身長城影業甘當個我劇的軼事,成了當時文化圈中的一番美談。奈何大俠一番苦戀,換得美人一句:「 」今生今世難償此願,也許來生來世還有機會……」只得將對其的痴戀化作筆下的清麗女子,以解相思之苦。 聰明過人的黃蓉、不染風塵的小龍女和純凈如初的王語嫣的原型便是夏夢。 金庸說:「 」西施怎樣美麗,誰也沒見過,我想她應該像夏夢才名不虛傳。」 李翰祥說:「 」夏夢是中國電影有史以來最漂亮的女演員,氣質不凡,令人沉醉。」 影視評論家石川說:「 」夏夢是傳統士大夫心中理想女性的化身,又是承載著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民國文人家國夢想的夢中情人。」 長城三公主 夏夢因偶然被大導演相中從而得以投身影視圈,與電影結緣17年,拍攝了近40部影片。絕代美貌與精湛演技以及低調從時的藝德令之著稱影界。 銀幕上斯人如天仙下凡,裊裊婷婷。其凝煉且朴實自然的表演風格,令其飾演大家閨秀亦或風塵女子、賢妻良母或青春少女,皆能熠熠生輝。且與當時的石慧、陳思思並稱為「 」長城三公主」。 作為長城電影公司的當家花旦——夏夢稱得上是「 」正大仙容」,無論是扮演董小宛亦或是陳白露,其身上總能夠自帶一番凜然的正氣。而在銀幕外,長城公司與夏夢之間更是仗義互助的關系。公司沒錢開拍的時候,夏夢去外面賺了錢養公司,而頗具大家庭氛圍的公司也保障公主們只參加最健康的社交。 在老一輩影迷們的心中,夏夢是香港唯一一位可與奧黛麗.赫本相媲美的女明星。 長城鳳凰導演李萍倩說:「 」夏夢鏡頭前適應能力強,能夠准確展現人物內心世界,是一位天才的演員。 丁柳元折服於老藝術家們的美好品質與藝術修養,用「 」聆聽歲月、感懷今朝、溫潤我心、不忘初心」向夏夢致敬。 地獄天堂都一夢,煙霞窟里送芳年——孟小冬 梨園冬皇 孟小冬梨園世家出身,是早年京劇優秀的女老生。其祖父擅演文武老生,父親、叔伯唱京劇,故而聰慧秀麗的她自小便耳濡目染學唱須生。 6歲時,孟小冬便跟著父親練習身段,每天聽著父親吊嗓,久而久之竟然喜歡上了老生的唱段。 8歲時,正式學習孫菊仙派老生。 12歲時,首次在無錫掛牌公演。 14歲時,在上海與眾大家同台演出,頗具大家風范。 18歲時,技藝精湛的孟小冬在京登台,一炮而紅,獲得了「 」冬皇」的美號。 扮男像的孟小冬氣宇軒昂。 芳齡十八的孟小冬初到北國,便活躍於京、津兩地,頻繁參加崇雅社等坤班的演出。 正值豆蔻年華、明慧照人的孟小冬,其台風演技竟能與當時的著名男角老生相頡頏,一時成為風靡九城的紅角。加之其舉止優雅、氣質高貴、楚楚動人,引得當時的北平人皆以之為心目中的偶像。 31歲時,其藝術才華獲得「 」新譚派」余叔岩青睞,成為其唯一的關門女弟子。 右一為孟小冬,右二為余叔岩。 在京城聲名鵲起她,以後的營業戲賣座幾乎與梅蘭芳、楊小樓、余叔岩相持平。 40歲時,其在中國大戲院連演兩場《搜孤救孤》,在上海灘唱得萬人空巷,吸引了川陝平津台等地的戲迷不惜重金坐飛機買黃牛票來聽戲。演罷後從此退出舞台,不再登場。 《搜孤救孤》演罷,孟小冬著旗袍謝幕。 只有具有天賦、意志堅強又迷戀藝術的人才能有資格做冬皇的學生。而她在教授弟子時,更是嚴厲認真。且嚴格規定,未經她的允可,不能在外面隨意吊嗓,更不準在外面唱尚未純熟的戲。其對藝術的態度如此可見一般。 當年的燕京散人曾評孟腔:「 」孟小冬生得一副好嗓子,最難得的是沒有雌音,這在千千萬萬人里是難得一見的,在女須生地界,不敢說後無來者,至少可說是前無古人。」 錯愛的絕世情緣 18歲的孟小冬遇上了時年31歲的伶界大亨梅蘭芳,二人合演了《四郎探母》,大獲成功,至此二人互生情意。後經友人撮合,終成眷屬。 當年的《北洋畫報》登載了一篇署名為「 」傲翁」的文章:「 」小冬聽從記者意見,決定嫁,新郎不是闊佬,也不是督軍省長之類,而是梅蘭芳。」 然而,梅蘭芳的原配福芝芳對梅孟的結合並不滿意,而梅蘭芳又因種種原因無法給予孟小冬與正妻平起平坐的地位,加之王惟琛在梅府前製造的流血事件,最終導致昔日的戀人勞燕分飛。 二人的婚姻僅維系短暫的四年。 演老生的孟小冬如爺們般說到:「 」請你放心。我不要你的錢。我今後要麼不唱戲,再唱戲不會比你差;今後要麼不嫁人,再嫁人也絕不會比你差!」 孟小冬與杜月笙。 確然,30歲的孟小冬遇上了當年的「 」上海灘皇帝」杜月笙。杜月笙懂孟小冬,他重視她的藝術成就;且給予她名分,讓晚輩對之行跪拜禮。因此,至杜月笙逝世後,孟小冬終生不再唱戲。 再回首往昔的各番恩怨,她說「 」一切都過去了罷!」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張充和 張充和非傾國傾城貌,初初一瞥,無法給人「 」一眼驚艷」之感,但喜著一襲暗色旗袍的她,「 」素雅玲瓏,並無半點濃妝,說笑自如」,清淡之中,自有一種高雅的氣質,頗具民國女子的風韻,令人不禁為之動容。 民國最後一位才女 充和自小天資過人,加之家裡特意請了先生授課,至此得以閉門苦讀《史記》《漢書》《左傳》《詩經》等典籍。十年的國學底蘊濡養了她的氣質,潤色了其出彩的文筆。甚至於一代名士章士釗也譽充和為「 」才女蔡文姬」;戲劇家焦菊隱稱她為「 」當代李清照」。 她的代表詩詞有中英文詩集《桃花魚》,該詩營造出的意境堪比李清照的《如夢令》。 《桃花魚》 記取武陵溪畔路, 春風何限根芽。 人間裝點自由他, 願為波底蝶, 隨意到天涯。 描就春痕無著處, 最憐泡影身家。 試講飛蓋約殘花, 輕綃都是淚, 和霧落平沙。 除了寫詩之外,張充和也通昆劇,唱、念、做、打,揮灑自如。 在各種出版的崑曲圖錄里,她的名字是和俞振飛、梅蘭芳這些一代大師的名字連在一起的。1943年在重慶粉墨登台的一曲崑曲《游園驚夢》,曾轟動大後方的杏壇文苑,章士釗、沈尹默等人紛紛賦詩唱和,成為抗戰年間一件文化盛事。 當代小楷第一人 充和的書法各體皆備,一筆娟秀端凝的小楷,結體沉熟,骨力深蘊,尤為世人所重,被譽為「 」當代小楷第一人」。 白謙慎:我們當她是個活寶 集聰慧、秀美、才識於一身的書法、崑曲、詩詞大家,被世人譽為是「 」民國最後一位才女」。 而如今,能像張充和當年那樣,既有江南小家碧玉的容姿又有大家閨秀的風范者實在不多;更何況她工詩詞、善書法、會丹青、通音律、尤長崑曲,且為人低調淡泊。即使年老,她仍面容清秀,儀態萬方,被稱之為「 」最後的大家閨秀」。

『伍』 從清朝到現代,中國婦女的服飾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年間仍然保持了明代的款式,比較流行小袖衣和長裙,到乾隆之後衣服開始變得逐漸肥大和短小,袖口日益變寬,也開始出現雲肩。到晚清時期婦女們開始去裙著褲,衣服鑲花邊、滾牙子。滿族婦女則大多著「旗裝」,梳旗髻(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


當時典型著裝,改革開放之後。1978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此後種類繁多的服飾開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隨著百姓生活日漸好轉和思想的逐漸開放,著裝開始體現出越來越開放的特色。

與七十年代旗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艾萊依小黃人羽絨服 瀏覽:596
呢男士帽子 瀏覽:654
賣皮衣需要了解什麼知識 瀏覽:362
淺紫色上衣搭什麼外套好看嗎 瀏覽:149
迪賽男款牛仔褲怎麼樣 瀏覽:861
l碼的褲子是多少尺寸 瀏覽:339
麻灰色褲子配什麼顏色上衣好看 瀏覽:373
廈門高檔旗袍出租 瀏覽:257
短裙長襪搭配什麼褲子 瀏覽:490
褲子xl對應的身高體重 瀏覽:459
男生復古港風穿搭褲子 瀏覽:342
真絲短袖襯衫中老年男士 瀏覽:811
熟雞油擦皮帶如何做 瀏覽:267
中年女士帽子冬季的 瀏覽:331
西安女裝批發廠家直銷 瀏覽:934
女白褲子配什麼鞋子好看圖片大全 瀏覽:585
穿很緊的褲子睡覺 瀏覽:825
白色衣黑色裙子好看圖片 瀏覽:490
歐美明星風衣搭配圖片 瀏覽:771
玩具車充汽車的外套 瀏覽: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