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麼證明自己身材好
金碑銀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我覺得這句話就是最好的回答,你身材好不好,自己說沒有用,大家說好,才是真的好。
什麼叫身材好?好像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有人認為骨瘦如柴叫身材好;有人就認為虎背熊腰才叫身材好,誰對誰錯呢?都在個人的心裡。
身材好不好,天生與後天努力各佔一半的因素,主要就看你如何定義好身材。要是你不介意外人的看法,那麼只要你覺得好,就是好!
❷ 誰郭德綱白事會的台詞啊,謝謝了
郭:學生郭德綱,向我的衣食父母們致敬。來了很多人哪,我打心裡那麼痛快。
於:高興啊。
郭:看著你們我就美得慌。
於:是啊。
郭:有人認識我們,有人不認識我們。
於:哎,有熟的有不熟的。
郭:我是中國相聲界非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
於:呵呵。這就自我介紹了。
郭:挺慚愧呀,幹了20多年了,也不是個腕兒,也不是個角兒,也不是個藝術家。
於:啊。
郭:除了我們家親戚沒人認識我。
於:是啊。
郭:很慚愧啊,給我擱在王府井,問,認識我么,扭頭人就走。
於:不認識。
郭:認識我么?哎,哎,得,還打車走了。
於:跑得還挺快。
郭:看人家。
於:誰啊?
郭:於謙老師。
於:哦,說我?
郭:了不起啊。
於:咳,也沒什麼……
郭:相聲說得好啊,還涉足影視。
於:拍過幾個片子。
郭:拍過膠片。
於:啊。
郭:拍過廣告。
於:哦。
郭:拍過電視劇。
於:是。
郭:拍過花子。(拍花子:指拐賣兒童的行為)
於:我還拐小孩呢我?
郭:啊?怎麼呀?
於:拍花子,我!
郭:拍。拍畫,畫報。畫報上你穿一旗袍,跟那兒站著。
於:我拍什麼不好,我拍穿旗袍的!
郭:就是仿那個上海二三十年代那個,叼煙卷那個。
於:那我也不能穿旗袍啊!
郭:凈接大活兒。馬上就要成為北京三綳子形象代言人了。(三綳子:指農用三輪車)
於:這什麼大活兒啊這個!
郭:以後是三綳子都有於謙的照片。
於:不怎麼樣!
郭:多好啊,羨慕人家。小相聲演員啊,比您這有腕兒的,沒法比。
於:您可不能這么說。
郭:啊,我們這存了好幾年了,好幾十年,買輛破車開。
於:哦。
郭:人家干這行一年,人家就買了。
於:買汽車了?
郭:買月票了。
於:我坐公共汽車去是吧?
郭:什麼車都能上,哎,也沒人管!
於:這不是廢話嗎?有月票誰管你啊!
郭:多大勢力啊,你看看!
於:什麼勢力呀!
郭:了不得啊!
於:談不到勢力!
郭:我很羨慕你呀,快給我簽個字吧。
於:咱別來這個!
郭:你簽,就著這會兒便宜。簽一個。
於:您這做買賣是吧?
郭:哎,過些日子成大腕兒了就貴了。
於:沒有!沒有!
郭:多好啊,說良心話,您說相聲有點糟踐。
於:怎麼就糟踐了呢?
郭: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塵世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於:哦。
郭:如果於謙老師不說相聲的話,那麼更了不起。
於:那我干什麼呀,我不說相聲。
郭:因為你的家庭是書香門第。
於:哦,都有學問是嗎。
郭:有學問人。往上倒明清兩代這都是宦門之後啊。
於:什麼叫宦門之後啊!
郭:啊?啊?(做側耳狀)
於:您想聽什麼呀?
郭:我一說宦門,他們都樂!
於:廢話!您說宦門還不樂呀?那是太監,您知道嗎?
郭:是啊。
於:您才明白呀?
郭:哦,你們家干這個的。
於:你們家才幹這個的!
郭:好起照么?(起照:辦執照)
於:幹嘛,您要辦一個?
郭:不是啊。
於:怎麼意思?
郭:宦門之後不是好詞嗎?
於:沒有好詞!
郭:當官的嗎!
於:您就說當官的不就行了。
郭:一直一輩一輩傳下來,一直傳到您父親這兒。
於:嗯。
郭:他們這老爺子更值得一提。
於:怎麼了?
郭:於謙的父親趙老爺子,有打……
於:你先等會兒吧您!
郭:(接著)二十來歲……
於:(攔住郭)行行行了!甭說歲數了!您這姓都沒弄對,說什麼歲數啊!
郭:你挑一個。
於:我挑一個不像話!
郭:計著你擇!(擇:zhai 2聲)
於:沒有!
郭:你不樂意來剩下的我來。
於:您也要改姓啊怎麼著?
郭:不是,你……
於:我姓什麼我父親就得姓什麼呀!
郭:哦,對對對,於老爺子。
於:哎,這就對了!
郭:了不起呀,大夫。
於:醫生。
郭:名冠北京城。想當初有四大名醫呀。
於:有!
郭:就教了一個徒弟。
於:是啊。
郭:就是他父親。北京城一提於老爺子,沒有不知道的。
於:對
郭:赫赫有名。
於:有點名氣。
郭:老西醫。
於:老西醫?
郭:你算吧,這多少年了吧?
於:那能有多少年哪?
郭:了不起啊,了不起啊。大排行下來,你們父親,行八。
於:哦。
郭:一掃聽,北京於八爺,
於:都知道。
郭:沒有不知道的。華北,東北,問去,都知道。
於:北方這片都有名。
郭:像話嗎,像話嗎!
於:廢話,這爺兒倆臉怎麼都綠的呀!
郭:老頭是病了,大爺是熬的呀。
於:哦,伺候病人。
郭:百日床前無孝子啊,家裡沒別人哪,就你大哥一個人啊。
於:哦。
郭:里里外外容易嗎,換湯換葯的。
於:哦。
郭:喲,大哥,你這臉色可不對啊,你還不及老爺子鮮活呢啊!
於:先死誰啊要?
郭:啊,怎麼著,你是頭里去怎麼著?
於:還商量哪?!什麼呀?
郭:都三天沒吃東西了。
於:餓的!
郭:趕緊,廚房,你得吃飯知道嗎,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
於:嗯。
郭:啊,你趕緊,我替你盯著!啊!
於:哦,您在這兒。
郭:走走走,趕緊吃點東西去。
於:太好了。
郭:你這哪行去?我得管啊。
於:對!
郭:是不是,大哥走了,看著你父親在這兒,我這心裡不是滋味。
於:難受。
郭:打小跟老頭一塊,跟前長起來的,看著我長大的。
於:哦。
郭:現如今他這樣,我心裡能是滋味么。
於:就是。
郭:唉……(指著老爺子)你也有今天。
於:啊?!哎您這怎麼說話的這是?什麼叫也有今天啊?
郭:不是,原來多壯啊,大高個,大腮幫子,大胳膊根子。
於:哦。
郭:他一出去整條胡同,呼啦,家家關門。
於:幹嘛呀?
郭:「凈街於」,知道么。
於:沒聽說過!
郭:出來進去的,現如今,你看看,躺在這兒了:(學樣)「哎呀,哎呀……」
於:上氣不接下氣。
郭:少說話,老爺子,啊。還認識我嗎?我,德綱。
於:嗯。
郭:(學)啊,德綱啊……還認識人!
於:還行。
郭:這就行!老爺子,喝點水嗎?
於:啊。
郭:(學)啊,啊……(拒絕)
於:不喝水。
郭:餓嗎?吃點東西?(學)啊,啊……不吃。
於:吃不下去。
郭:哎呀,我扶您坐一會兒吧,(學)啊,啊……
於:坐不起來。
郭:我這來我……我得伺候您啊。您,要點什麼呀?
於:問問他需要什麼。
郭:(學)我要小姐(小解)……
於:啊?!等會兒吧!
郭:早就該死!
於:那是該死啊!沒有這么說的,這么大歲數了要小姐啊?
郭:啊,怎麼回事?(學)唉,解小手!
於:咳呀!到這時候說什麼文言啊這?!
郭:看《金瓶梅》看多了。
於:行行行行了!甭提這金瓶梅了!
郭:來吧,我周著您,周著您尿。(周著:扶著,架著)
於:唉。
郭:(學)別動我,尿完了!
於:得。
郭:好么,弄我一鞋!
於:言多必失。
郭:老爺子,老爺子……哎,不動了,眼神可定上了。
於:喲!
郭:怎麼了?我得探探鼻息啊。看看有沒有出氣進氣啊。
於:看有氣兒沒有。
郭:噗……!(拿兩個手指往老頭鼻孔里一插)嘖,死了!
於:廢話,沒死也讓你杵死了,這個!
郭:我哪懂這個,我又沒學過獸醫呀,我告訴你。
於:那您就敢下手啊?!
郭:這事鬧的……嚯,招蒼蠅了,這就啊!
於:哪兒這么快的!
郭:這就招蒼蠅了!趕緊,奔廚房!找你大哥。
於:哦。
郭:一進門,這腳剛進門檻,一瞧你大哥那背影兒……
於:怎麼了?
郭:我眼淚「嘩」就下來了。天下當兒子的這樣的,沒有了!
於:孝順!
郭:啊,看著真腌心啊。半天我都說不出話來。
於:是嗎。
郭:老頭病這么些日子,他從來沒解開過衣服躺著。
於:沒睡過正經覺。
郭:「衣不解帶」就是他呀。
於:嗯嗯。
郭:尤其是飢一頓飽一頓,對自己身體有害呀。
於:對!
郭:尤其這次,三天沒吃飯了,到這會兒你說他吃得下去么?大魚大肉,燉一肘子,來鍋排骨?
於:那哪吃得下。
郭:吃不了啊!也就煮點面條,唉,看著不是滋味啊。
於:夾起來順溜點兒么。
郭:煮點兒寬條兒的,煮點兒細條兒的。
於:嗯?
郭:煮了點義大利面,自己又抻了點面。煮了點龍須面。
於:這工夫也不小啊!
郭:打的鹵子,瀉的芝麻醬。擔擔面的調料。
於:哦!
郭:炸的醬,肉絲兒的,肉片兒的,肉條兒的,肉塊兒的,肉沫兒的。雞蛋炸醬,炸的黃醬,炸的甜面醬啊!
於:我哥哥缺心眼兒是怎麼著!
郭:四十來樣菜碼。
於:是啊!
郭:紅粉皮都切完了,這會兒正剝蒜呢!
於:嗬!吃得還真全!
郭:哎,咳,咳!沒心沒肺啊?!
於:可不是么!
郭:你爸爸死了!
於:告訴他吧!
郭:嗨!啊……?人死了!唉呀,唉呀……(痛心疾首)
於:哭吧!
郭:(哭)要了我的親命嘍~!(一邊哭一邊從鍋中撈面條)
於:好么!
郭:(繼續哭,接著從鍋里挑面條)唉……
於:行了,就別扒拉了這就!
郭:(哭)唉……我這蒜呢?
於:咳,還找蒜呢這個?!還吃哪?!
郭:看著,又心疼又恨得慌,知道么。
於:就是恨得慌了那就!
郭:吃了四碗面條。
於:沒少吃。
郭:又喝了兩碗面湯。
於:嗯!
郭:我說這回行了吧?(學)嗝!
於:飽嗝上來了。
郭:等我躺會兒啊,躺會兒躺會兒……
於:還躺會兒呢還!起來吧!
郭:躺了20分鍾。
於:啊。
郭:哎,哎,哎,起來。
於:嗯。
郭:怎麼了?你爸爸死了。是啊?!(哭)哎喲……你怎麼不早說呢……
於:早說你凈吃面了嗎!
郭:來吧,看看吧,都招蒼蠅了,來吧。
於:剛才就招蒼蠅了。
郭:來這屋一瞧,老頭跟那兒躺著呢。你大哥放聲痛哭啊。
於:那能不哭啊?
郭:「哇……」就哭出來了,頓足捶胸啊。
於:哦!
郭:正哭著呢,門一開,老三回來了。
於:哦,三爺。
郭:你們三兄弟,那會兒他不在家。
於:我出差了。
郭:這個沒辦法,演出上外地。海南島的一個部隊去慰安去了。不在。
於:哎喲,不對!
郭:這老三哪,啊這……
於:行行行行行了!甭往下說了啊。
郭:怎麼了?
於:您那打剛才我聽著就有點偏。
郭:怎麼回事?
於:慰安去像話嗎?!
郭:不給錢啊,慰安演出啊。
於:那叫慰問,您知道嗎!
郭:哦,慰問呢是吧?慰問演出,說好幾年慰安了。
於:什麼學問啊這是!
郭:慰……慰問演出。
於:慰問。
郭:不在,趕不回來,海南呢!
於:啊。
郭:老三近,老三談生意在保定那兒呢。
於:河北。
郭:哎,有一個發明創造。跟那兒正談項目呢。
於:什麼發明啊?
郭:嗯,他研究了一個高科技的東西。
於:哦。
郭:就是這個火燒里邊不加驢肉的。
於:那不就是素火燒嗎那個!
郭:啊,對,你也聽說啦?
於:那研究什麼?嗬,真是……這誰不知道啊這個?!
郭:高科技!高科技,徹底粉碎驢火的夢想!
於:什麼亂七八糟的這個!
郭:改素火!素火,啊。
於:早就有這個!
郭:簽合同,請客戶洗澡。在保定,池子里正泡著呢。
於:不夠火燒錢!
郭:啊,手機一響,一接電話,老頭要壞。
於:嗯。
郭:扔了電話從池子里出來,上京石高速,哎呀……回來了!
於:我哥哥裸奔著就回來了啊?!(按:應該是弟弟,但是錄音中說成哥哥,系一時口誤。)
郭:他穿著拖鞋呢。
於:咳!那不管用!
郭:啊,這來一眼鏡來一口罩,算三點式。
於:沒聽說過!該擋的地方全沒擋著!不像話!您說這個都。
郭:哥倆趴在這兒啊,扶著老爺子呀,抱頭痛哭啊。
於:啊。
郭:(哭)寶貝兒哎……
於:哎嘿嘿嘿!
郭:(邊哭邊唱)啊哎唉咳~
於:你就別唱了!
郭:哭啊。
於:哭老爺子有哭「寶貝兒」的嗎?
郭:怎麼哭啊?
於:哭老爺子嗎!哭我的爸爸!
郭:哦,行。哭,哭吧,哭完了,哭完我得勸啊。
於:嗯。
郭:別哭了,別哭。別哭。二位,這事兒這樣啊,現如今老爺子算是沒了。您二位孝心盡到了。下一步,怎麼處理這件事?
於:哎,辦事吧!
郭:就是啊,幾種方法。一種是大操大辦,拿錢來,買這堂事,解心疼!
於:哦。
郭:還有一種方法簡單省錢。
於:怎麼弄?
郭:買倆貼餑餑,綁在你爸爸腳上。
於:嗯。
郭:喊兩條狗進來把他拉出去。
於:啊?!這誰的主意啊這是?
郭:我啊。
於:您?!
郭:我,我沒說出來,我心裡這么琢磨來著。
於:您敢說出來嗎?!
郭:這是一個很搞笑的做法!
於:這兒您還搞笑啊?
郭:我這人好詼諧,您知道嗎。
於:什麼日子口兒了您這是?!
郭:不是,我跟你父親我們情同父子,我能不替他考慮嗎?
於:啊。
郭:這……多搞笑的事啊這個。
於:甭搞笑了!
郭:我可愛鼓搗這事。知道么。大爺站起來了:萬貫家財不要了!
於:哦。
郭:全花了。啊,給你爸爸辦這堂白事。
於:好。
郭:三爺不幹了:這不行啊,解心疼是解心疼,完事咱這日子怎麼辦呢?花一半留一半吧,還得過。哥倆越說越嗆,要打起來了。
於:嗯。
郭:死喪在地不可打鬧啊。
於:這對。
郭:誰勸?我得攔著。
於:您勸吧。
郭:我說,二位,二位!別鬧啊,別鬧。來,你卧這邊,啊,你卧這邊,來來來。
於:對。
郭:別鬧!停著靈呢不知道嗎?這是你們親爹,知道嗎,這不是臭狗食,知道嗎。
於:哎?沒這么比的啊!
郭:我就這意思。我勸他們倆人。知道嗎。別鬧,有事好好商量。大爺的青筋都蹦出來了:沒商量,知道嗎,我起誓!這事就得照我的辦,誰攔著我,哎,我是孫子!
於:說這狠話!
郭:三爺比他還橫,「啪」一拍桌子:你是孫子,我不是孫子嗎?啊?攔著我我是孫子!
於:嚯!
郭:我得勸啊,二位,二位,要再鬧我可是兒子啊!我告訴你們。
於:(怒)去!有這么起誓的嗎?!
郭:別鬧,啊!咱好辦。家裡不是存著點大五幅的白布嗎?
於:哎。
郭:拿出來,做出了孝袍子孝帽子來,都弄好了,給大夥送信。
於:哎。
郭:要說你們老爺子不容易啊。這一輩子為家為業操勞,以至年老氣衰,心臟之症痛絕俱裂,雖經北京著名的醫師肖龍友、孔伯華、汪逢春、施今墨(註:肖孔汪施是民國時期北京四大中醫學家)以及西醫方世山,各大名醫臨床會診,怎奈你父親的心臟停止跳動,他老人家乘風而去,駕鶴西歸,構奔西天極樂世界而玩兒……去了~
於:嘿,我爸爸死得還真熱鬧。
郭:報喪訃聞傳出,各界親友紛紛前來弔唁。送來花圈帳子輓聯不計其數。
於:哦。
郭:這邊寫:紙灰飛化白蝴蝶,那邊寫,血淚染成紅杜鵑。
於:嗯。
郭:大夥兒都寫我不能閑著,裁張紙條寫五個大字貼在正當中——
於:什麼字呢?
郭:笑貧不笑娼!
於:咳!哪兒有這五個字啊?
郭:隸書,寫的隸書。
於:您就甭說這書法了。沒有寫這字的!
郭:沒有就撕下來,撕下來貼大門上去。
於:咳,哪兒也不能貼啊!
郭:大門旁邊有啊,那字兒是我寫的!
於:哪兒啊?
郭:大門左邊四四方方四個大字,蒼天有眼!
於:(怒)我爸爸死得活該是怎麼著?
郭:不是啊,叫什麼……
於:恕報不周!
郭:對不起啊,對不起對不起……原諒我歲數小。
於:真是。
郭:我打你們家過,看見天兒貼著,我沒注意過。
於:你們家才天天兒貼這個呢!
郭:叫什麼,恕報不周啊?
於:恕報不周!
郭:「恕報不周」。都弄好了,給老爺子換洗衣服。跟床上這么些日子這身上都餿了。
於:就是。
郭:胳肢窩都小茴香味的。啊,洗。把這身扒下來。擦吧擦,洗吧洗吧。
於:嗯。
郭:大柴鍋,做好了。架上火,咕嚕咕嚕嚕嚕。水開上來了。
於:啊。
郭:這活兒誰干?我來!
於:您干?
郭:脫一大光膀子,來一大皮兜子。
於:哦。
郭:膠皮鞋,水熱了嗎,啊?水熱了嗎?(洗)
於:干嗎,您這是煺豬毛呢這是怎麼著?
郭:乾乾凈凈的么。
於:乾乾凈凈您穿水叉干嗎呀?
郭:乾乾凈凈,弄我一身,弄我一身,啊。
於:嗯!
郭:拿那鐵刨花,倒上84(消毒水),「嘩,嘩……」
於:還消消毒。
郭:乾乾凈凈的,穿好了裝裹。整部金剛經陀羅經被,漂白布高筒水襪子。
於:哦。
郭:都穿好了。把棺材就搭來了。
於:哦。
郭:早年間的老存項啊,北京前門外打磨廠萬益祥木場的貨,這個材料叫金絲楠!
於:好東西!
郭:棺材來了,上三道大漆,掛金邊,頭頂福字,腳踩蓮花,棺材頭里邊兒用白油漆寫的宋體的扁字,寫著你父親的名字。
於:哦。
郭:上寫著「欽封」。這「欽封」倆字是紅的,底下是白字,是你爸爸的名字。
於:哎。
郭:「欽封 登仕郎 於太公 諱 進鍋」。
於:我爸爸叫魚進鍋呀!
郭:啊?
於:幹嘛,您這是熬魚是怎麼著?
郭:你說叫什麼?叫魚頭泡餅?
於:沒聽說過這個!
郭:這帶主食這個。
於:沒餅什麼事兒,這里頭!
郭:啊,餅都吐出去了?
於:咳,甭說這個了!
郭:不要這個是吧?哎。反正不知叫什麼吧。入殮!什麼叫入殮啊?
於:這是……
郭:死人裝棺材。
於:這叫入殮。
郭:入響殮。吹管子的,打那九音鑼的。八面大鑼那個大呀。
於:是啊?
郭:這么大個這個大鑼,我告訴你。哎,嘿,嗯,這么大個。(比劃出茶杯口大小)
於:咳喲嗬!這叫大鑼啊這個?
郭:(學)當,當~
於:它,它太小了!
郭:算卦的上你們家隨份子來了。
於:轟出去!
郭:實際上那鑼很大。敲起來震天震地。咣,齊,咣,齊咣齊,咣~
於:這就對了。
郭:敲得人心都碎了。
於:是啊。
郭:陰陽聲一報,吉時已到。請大爺!掐屍的、入殮的全過來了。這叫長子抱頭!
於:是!
郭:你大哥過來,好,來了,走~(捏著鼻子提起屍體,向外一扔)
於:您這往出扔臭大姐是怎麼的?
郭:都腥氣了!
於:什麼腥氣啊?!
郭:長子抱頭啊。
於:長子抱頭這么抱!(雙手)
郭:這么抱是啊?走,師傅,受累,吹!「俺們這旮都是東北銀~」
於:咳!
郭:好聽,這好聽。
於:這好聽管什麼用啊?
郭:緊跟著,高搭法台請和尚念經。正中間坐著一位,頭戴毗盧冠,身批袈裟(註:就是西遊記里唐僧那身打扮)這位大帽,兩旁邊是小和尚。念的是焰口施食開十六本經,一邊念一邊撒米撒小饅頭。(拍手)這經太好聽了。
於:哦,那這么著,那好聽你給學學這個經怎麼樣?
郭:學這念經的這個啊。好好好。(清清嗓子)會得不多啊。
於:唱幾句。
郭:簡簡單單的。
於:哎哎哎。
郭:(念)道場成就,賑濟將成。齋主虔誠,上香設拜。(唱)壇下海眾,俱揚聖號。苦海滔滔孽自召,迷人不醒半分毫,世人不把彌陀念,枉在世上走一遭。近觀山有色,細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八月中秋雁南飛,一聲吼叫一聲悲,大雁倒有回來日,死去亡魂不回歸。(改唱黃梅戲「天仙配」曲調)眾群僧把法鼓敲,敲木魚兒打金鐃,你我好比鴛鴦鳥(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哪……啊……哎……
於:(打郭德綱)不像話!什麼亂七八糟的這是!
郭:念完經打和尚!
於:就用這兒了是嗎?
郭:沒告訴你就會幾句嗎,你不攔著點。唱錯了。
於:咳,我還攔晚了。
郭:每七天念一回,僧道檀尼輪班來,北京居士林的居士給你父親撰咒。
於:對。
郭:一般人請的來嗎?居士林的來了。
於:是。
郭:功德林的也來了。
於:啊?
郭:起士林的也來了,麥當勞的也來了,全聚德的也來了。
於:怎麼來的凈是飯館的啊?
郭:借這個機會蓋一個小吃街,蓋個廟會什麼的。
於:咳!這不跟著起鬨嗎這!
郭:給你爸爸帶來福利啊!
於:不要這個!
郭:好。一直等到出殯這天,早晨起來看這天啊……嗬!
於:大晴天!
郭:黑得跟鍋底似的!
於:哎喲!
郭:「骨碌骨碌……」打雷,「喀嚓」打閃。
於:啊。
郭:一看見打雷,你大哥趕緊出去,抱著樹。
於:哦。
郭:(學)都躲開點,打雷了!別劈著你們啊!!
於:就劈他一個人兒啊!
郭:好詼諧!
於:這地方詼諧什麼呀這!
郭:詼諧!
於:這地方用這個嗎?!
郭:「搞笑大爺」么,就是他。
於:甭說這個了。
郭:他非常喜歡拿自己找樂,知道嗎。
於:那也不能抱樹去。
郭:糟踐自己給大夥帶來樂趣。好人啊。
於:得得,算了吧。
郭:一會兒的工夫,天可就晴了。
於:哦。
郭:晴空萬里,紅日噴薄。院子里邊立三棵白杉槁。打七級大棚、過街牌樓、鍾鼓二樓,藍白紙花搭的綵牌樓,上寫三個字,當大事。
於:嗯。
郭:孟子曰:「唯送死者以當大事」,早晨九點來鍾出堂發引,先放三聲鐵炮,請來了文官點主、武將祭門,先由杠夫二十四名將經棺請出門外,杠夫滿都是紅纓帽、綠架衣、剃頭、洗澡、穿靴子,一個個是滿穿套褲,八十人杠換三班二百四十人,擺開一字長蛇五里陣,浩浩盪盪,威風凜凜。最前邊是三丈六的銘旌幡,緊跟著就是紙人紙馬。
於:哦。
郭:有開路鬼、打路鬼、英雄鬥志百鶴圖,方弼、方相、哼哈二將,秦瓊、敬德、神荼、郁壘四大門神,有羊角哀、左伯桃、伯夷、叔齊名為四賢,紙人過去了,童引法鼓子弟文場,七個大座帶家廟,松鶴、松鹿、松亭子,松傘、松幡、松轎子,花傘、花幡、花轎子,金瓜鉞斧朝天鐙,肅靜迴避牌,外打紅羅傘一堂,上綉金福字,飛龍旗、飛鳳旗、飛虎旗、飛彪旗、飛魚旗、飛鰲旗,四對香幡、八對香傘,尼姑二十名,道姑二十名,檀柘寺的和尚四十名,雍和宮大喇嘛四十名,在前面有影亭一座,擺著你爸爸的像片(模仿於謙父親的遺像)。
於:咳!猴兒啊!
郭:送殯親友兩千多位,有的人架著你哥哥,有的人架著你兄弟,這哥倆頭戴麻冠、身穿重孝是泣不成聲啊。
於:哭!
郭:早晨九點鍾出堂發引,這口棺材,由南城奔北城,由北城奔東城,轉遍了北京四九城,到晚上七點半才把這棺材抬回了家!
於:怎麼又抬回來了?
郭:沒墳地!
於:去你的吧!參考資料:郭德綱貼吧
❸ 清朝官服都採用哪些工藝
清代朝冠
清代官服中的禮冠,名目繁多,用於祭祀慶典的有朝冠;常朝禮見的有吉服冠;燕居時有常服冠;出行時有行冠,下雨時有雨冠等。每種冠制都分冬夏兩種,冬天所戴之冠稱暖帽,夏天所戴叫涼帽。皇帝朝冠,冬天的暖帽用熏貂、黑狐。暖帽為圓形,帽頂穹起,帽檐反折向上,帽上綴紅色帽緯,頂有三層,用四條金龍相承,飾有東珠、珍珠等。涼帽為玉草或藤竹絲編制而成,外裹黃色或白色綾羅,形如斗笠,帽前綴金佛,帽後綴舍林,也綴有紅色帽緯,飾有東珠,帽頂與暖帽相同。皇子、親王、鎮國公等的朝冠,形制與皇帝的大體相似,僅帽頂層數及東珠等飾物數目依品級遞減而已。皇帝的吉服冠,冬天用海龍、熏貂、紫貂,依不同時間戴用。帽上亦綴紅色帽纓,帽頂是滿花金座,上銜一顆大珍珠。夏天的涼帽仍用玉草或藤竹絲編制,紅紗綢里,石青片金緣,帽頂同於冬天的吉服冠。常服冠的不同處是帽為紅絨結頂,俗稱算盤結,不加梁,其餘同於吉服冠。行冠,冬季用黑狐或黑羊皮、青絨,其餘如常服冠。夏天以織藤竹絲為帽,紅紗里緣。上綴朱氂。帽頂及梁都是黃色,前面綴有一顆珍珠。
文武官員的朝冠式樣大致相同,品級的區別,一是在於冬朝冠上所用毛皮的質料不同,而更主要的區別是在冠頂鏤花金座上的頂珠,以及頂珠下的翎枝不同。這就是清代官員顯示身份地位的「頂戴花翎」。頂珠的質料、顏色依官員品級而不同。一品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石,六品用硨磲〔chēqú車渠,一種南海產的大貝,古稱七寶之一〕,七品用素金,八品鏤花陰紋,金頂無飾,九品鏤花陽紋,金頂。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更定官員冠頂制度,以顏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寶石。至乾隆以後,這些冠頂的頂珠,基本上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稱作亮頂、涅頂的來代替了。如,稱一品為亮紅頂,二品為涅紅頂,三品為亮藍頂,四品為涅藍頂,五品為亮白頂,六品為涅白頂。至於七品的素金頂,也被黃銅所頂替。頂珠之下,有一枝兩寸長短的翎管,用玉、翠或琺琅、花瓷製成,用以安插翎枝。翎有藍翎、花翎之別。藍翎是鶡羽製成,藍色,羽長而無眼,較花翎等級為低。花翎是帶有「目暈」的孔雀翎。
「目暈」俗稱為「眼」,在翎的尾端,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為貴。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曾對花翎作出規定,即親王、郡王、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許戴花翎,貝子以下可以戴。以後制定:貝子戴三眼花翎;國公、和碩額駙①戴雙眼花翎;內大臣,一、二、三、四等侍衛、前鋒、護軍各統領等均戴一眼花翎。
清初,花翎極為貴重,唯有功勛及蒙特恩的人方得賞戴。康熙時,福建提督施琅以平定台灣功第一,沼封靖海侯,世襲不變。而施琅卻上疏辭卻侯爵,懇請依內大臣之例賜戴花翎。經部議,在外將軍、提督沒有給翎先例。最後,還是由康熙帝特別降旨賜戴。以世襲侯爵換取一翎,足見當時花翎之貴重。而「頂戴花翎」也就成為清代官員顯赫的標志。到清中葉以後,花翎逐漸貶值。道光、咸豐後,國家財政匱乏,為開辟財源,公開賣官鬻爵,只要捐者肯於出錢,就可以捐到一定品級的官銜,穿著相當的官服,榮耀門庭,欺壓地方。清代小說《紅樓夢》寫秦可卿死後,賈珍因賈蓉不過是個「黌〔hóng洪〕門監生」,寫在靈幡上不大好看,就用1000兩銀子為賈蓉捐了個五品職銜的龍禁尉,使葬禮風光了許多(《紅樓夢》第十三回)。清初極為難得的翎枝,此時也明碼標價出售。開始是廣東洋商(專營對外貿易的商人)伍崇耀、潘仕成捐輸十數萬金,朝廷無可嘉獎,遂賞戴花翎。以後,海疆軍興,捐翎之風更盛,花翎實銀一萬兩,藍翎5000兩。以後又援照捐官之項折扣,數目很少,捐者遂多。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時,條奏捐翎改為實銀,不準折扣,花翎7000兩,藍翎4000兩。此時的頂戴花翎其實已變了味道。但其象徵榮譽的作用依然存在。直至晚清,李鴻章因辦洋務有功,慈禧賞他戴三眼花翎。
二、清代官服
清代官服制度,同樣反映了清代社會政治制度的特點。清統治者是以騎射武力征服了腐朽的明王朝,要維持統治,鞏固政權,就要不忘這一根本。反映在服飾的典章制度中也是以「勿忘祖制」為戒。清太宗皇太極崇德二年(公元1628年),就曾渝告諸王、貝勒:「我國家以騎射為業,今若輕循漢人之俗,不親弓矢,則武備何由而習乎?射獵者,演武之法;服制者,立國之經。嗣後凡出師、田獵,許服便服,其餘悉令遵照國初定製,仍服朝衣。並欲使後世子孫勿輕變棄祖制。」(《清史稿·輿服志》)作為載入史冊的清代官服定製,是乾隆皇帝所定,距清定都北京已近百年。直至清末,官服制度再無大的變動。這是一套極為詳備、具體的規章,不許僭越違制,只准「依制著裝」。上自皇帝、後妃,下至文武官員以及進士、舉人等,均得按品級服用。
三、蟒袍
蟒袍,也叫「花衣」。蟒與龍形近,但蟒衣上的蟒比龍少去一爪,為四爪龍形。蟒袍是官員的禮服袍。皇子、親王等親貴,以及一品至七品官員俱有蟒袍,以服色及蟒的多少分別等差。如皇子蟒袍為金黃色,親王等為藍色或石青色,皆綉九蟒。一品至七品官按品級綉八至五蟒,都不得用金黃色。八品以下無蟒。凡官員參加三大節、出師、告捷等大禮必須穿蟒袍。
四、黃馬褂
清代還有一種黃馬褂,是較受榮寵者的服裝。巡行扈從大臣,如御前大臣、內大臣、內廷王大臣、侍衛什長,都例准穿黃馬褂,褂用明黃色。正黃旗官員的馬褂用金黃色。清代皇帝對「黃馬褂」格外重視,常以此賞賜勛臣及有軍功的高級武將和統兵的文官,被賞賜者也視此為極大的榮耀。賞賜黃馬褂也有「賞給黃馬褂」與「賞穿黃馬褂」之分。「賞給」是只限於賞賜的一件,「賞穿」則可按時自做服用,不限於賞賜的一件。如乾隆時曾給提督段秀林賞穿黃馬褂。段秀林為官古北口,一次隨駕扈從熱河,乾隆帝召見時,見他須發皆白,便問他尚能騎射否?段秀林答:「騎射乃武臣之職也,年雖老,尚能跨鞍彎弧,為將士先。」乾隆帝遂在宮門前懸鵠一隻,令段試射。段秀林一箭中鵠,乾隆大喜。為獎勵其武功,便賞穿黃馬褂。到清代中、晚期,得此榮耀者為數較多,僧格林沁、左宗棠、李鴻章等均蒙恩賞穿。
五、貴婦冠服
婦女服飾中的最高等級是皇後、皇太後,親王、郡王福晉(滿語「妻子」,譯為「夫人」),貝勒及鎮國公、輔國公夫人,公主、郡主等皇族貴婦,以及品官夫人等命婦的冠服。它與男服大體類似,只是冠飾略有不同。冠有朝冠、吉服冠,分冬夏二種。皇太後、皇後朝冠,極其富麗。冬用熏貂,夏用青絨,上綴紅色帽緯,頂有三層,各貫一顆東珠,以金鳳相承接,冠周綴七隻金鳳,各飾九個東珠,一個貓睛石,21顆珍珠。後飾一隻金翟,翟尾垂珠,共有珍珠302顆。中間一個金銜青金石結,末綴珊瑚。冠後護領垂二條明黃色條帶,末端綴寶石。皇後以下的皇族婦女及命婦的冠飾,依次遞減。嬪朝冠承以金翟,以青緞為帶。皇子福晉以下將金鳳改為金孔雀,也以數目多少及不同質量的珠寶區分等級。冠飾還有金約、耳環之類的飾物。金約是用來約發的,戴在冠下,這也是清代貴族婦女特有的冠飾。金約是一個鏤金圓箍,上面裝飾雲紋,並鑲有東珠、珍珠、珊瑚、綠松石等。耳飾,按清制規定:「左右各三,每具金龍銜一等東珠各二。」原來滿族婦女的傳統習俗是一耳戴三鉗,與漢族婦女的一耳一墜不同。就是說,滿族婦女小時即需在耳垂上扎三個小孔,戴三隻耳環,一個小小的耳垂負擔三隻耳環,其苦可知。而皇後耳飾的重負,無異於一種刑罰。但滿族統治者卻樂此不疲,一再強調,不許更改。乾隆皇帝特為此事下過詔渝:「旗婦一耳戴三鉗,原系滿洲舊風,斷不可改飾。朕選看包衣佐領之秀女,皆帶一墜子,並相沿至於一耳一鉗,則竟非滿洲矣,立行禁止」(徐珂《清稗類鈔》)。以至到民國時期,滿洲婦女中仍有沿此陋習的。
六、清代男服
一般男服有袍、褂、襖、衫、褲等。長袍,又稱旗袍,原是滿族衣著中最具代表性的服裝。清兵入關後,全國軍民在必須「剃發易服」的命令下,漢族也迅速改變了原來寬袍大袖的衣式,代之以這種長袍。旗袍於是成為全國統一的服式,成為男女老少一年四季的服裝。它可以做成單、夾、皮、棉,以適應不同的氣候。旗袍的樣式為圓領、大襟、平袖、開褉。隨著社會的發展,旗袍也在演變,尤其是婦女的旗袍,變化較多。總的趨勢是更加符合人們實際生活的需要。到民國時期,這種長袍仍是一些正式場合的服裝。與長袍配套穿著的是馬褂,罩於長袍之外,原是騎馬時常穿的一種外褂,因便於騎馬,故稱「馬褂」。其式為圓領,有開衩,有扣襻,長僅及腰。
馬褂亦有單、夾、皮、棉之分。滿族進關之初,馬褂僅限於八旗士兵穿用。康熙(公元1662-1722年)末年,富家子弟開始穿著。雍正時(公元1723-1735年),穿者日多。以後傳至民間,不分貴賤,逐漸作為一種禮服。馬褂有對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樣。其中一種叫得勝褂,對襟方袖,最初僅用於行裝,自從傅恆①征討大小金川回京後,喜愛它的便捷,平時經常穿著,隨即風行一時。翻毛皮馬褂,是達官貴人們的服裝。坎肩,或叫馬甲、背心,清代很時興。坎肩是由漢族的「半臂」演變而來,無領、無袖、對襟,穿脫方便,有的還套在長袍外面起裝飾作用。清代坎肩在用料、做工上十分講究,式樣變化也多。「巴圖魯」坎肩,比較特殊。「巴圖魯」是滿語「勇士」的意思。其式樣如南方的「一字馬甲」,在一字形的前襟上裝有排扣,兩邊腋下也有紐扣。當時在京師八旗子弟中甚為流行。後來在它兩邊的袴襤〔lán蘭〕處加上袖子,稱作「鷹膀」。
《紅樓夢》中寫賈寶玉與眾姐妹相約到蘆雪庭觀雪景,寶玉就「穿一件茄色哆啰呢狐狸皮襖,罩一件海龍小鷹膀褂子」(《紅樓夢》第四十九回)。八旗子弟騎馬時常穿這種「鷹膀褂子」以顯威風。坎肩既有裝飾作用,又有實用價值,至今仍是人們喜著的衣服。長衫、袍褂是清代男子的主要禮服,官吏所穿的開兩衩。另有一種冬季穿的不開衩的長袍稱「一裹圓」,是市民百姓的服裝,官紳人家也常以它作為日常便服。清代服裝的顏色,比較豐富,民間除不準使用黃色、香色(介於黃、綠之間的顏色)外,朝廷限制不多。然而人們的喜好和社會的時尚,各時期不同。清初,流行藍色,人們取其清淡、明快,於是天藍、寶藍等色受到人們喜愛,甚至影響到皇宮內院;乾隆中期,崇尚玫瑰紫,人們愛其「紅火」,於是圍繞紅色的大紅、真紅、棗紅、粉紅等又成為男女老少服裝首選的顏色;乾隆末年,福康安①喜穿深絳色,人們爭相仿效,稱為「福色」。「福」既代表絳色,又蘊含福氣,人們願借「福」色衣獲得幸福,故絳色又風靡一時;至嘉慶(公元1796-1820年)末期,又一反絳色的深暗而追求鮮亮潔凈的淺灰、亮灰、銀灰等色彩。
清代男子不分長幼,一年四季都要戴帽,這可能與滿族的習俗有關。帽有禮帽與便帽。禮帽分暖帽與涼帽兩類。暖帽用於寒冷季節,是緞子或呢絨、氈子做成的圓形帽,四周捲起約二寸寬的帽檐,依天氣冷暖分別鑲以毛皮或呢絨。涼帽,形如斗笠,一般百姓的涼帽是用竹、藤絲編織的。便帽,最常見的是瓜皮帽,帽由六瓣縫合而成,上尖下寬,呈瓜棱形,圓頂,頂部有一紅絲線或黑絲線編的結子。為區別前後,帽檐正中釘有一塊明顯的標志叫做「帽正」的。貴族富紳多用珍珠、翡翠、貓兒眼等名貴珠玉寶石,一般人就用銀片、料器之類。八旗子弟為求美觀,有的在帽疙瘩上掛一縷叫做「紅縵」的一尺多長的紅絲繩穗子。這種形制,也有變化。咸豐(公元1851-1861年)初,「帽正」已為一般人所不取,為圖方便,帽頂又作尖形。帽為軟胎,可折迭放於懷中。一般市販、農民所戴的氈帽,也沿襲前代式樣。冬天人們多戴風帽,又稱「觀音兜」,因與觀音菩薩所戴相似而得名。清代男子著便服時穿鞋,著公服時穿靴。靴多用黑緞製作,尖頭。清制規定,只有官員著朝服才許用方頭靴。
七、女服
清代婦女服飾,有滿、漢兩種。滿族婦女一般穿長袍;漢族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主。清中期以後也相互仿效。滿族婦女的長袍,圓領、大襟,袖口平大,長可掩足。外面往往加罩短的或長及腰間的坎肩。貴族婦女的長袍,多用團龍、團蟒的紋飾,一般則用絲綉花紋。袖端、衣襟、衣裾等鑲有各色花絛或彩牙兒。滿族婦女旗袍還時興「大挽袖」,袖長過手,在袖裡的下半截,彩綉以各種與袖面絕不相同顏色的花紋,將它挽出來,以顯示另種風致和美觀。領與袍分離,是清代初期旗袍的又一特色。婦女穿旗袍時也需戴領子。這是一條迭起約二寸左右寬的綢帶子,圍在脖上,一頭掖在大襟里,一頭垂下,如一條圍巾。至同治、光緒時期(公元1862-1908年),逐漸出現帶領的袍、褂,至坎肩也有領子。領的高低也在不斷變化。民國以後,已經沒有不帶領的袍、褂了。這種長袍以後演變為漢族婦女的主要服裝-一旗袍了。
八、清代滿族女服
滿族婦女的鞋極有特色。以木為底,鞋底極高,類似今日的高跟鞋,但高跟在鞋中部。一般高一二寸,以後有增至四五寸的,上下較寬,中間細圓,似一花盆,故名「花盆底」。有的底部鑿成馬蹄形,故又稱「馬蹄底」。
鞋面多為緞制,綉有花樣,鞋底塗白粉,富貴人家婦女還在鞋跟周圍鑲嵌寶石。這種鞋底極為堅固,往往鞋已破毀,而底仍可再用。新婦及年輕婦女穿著較多,一般小姑娘至十三四歲時開始用高底。清代後期,著長袍穿花盆底鞋,已成為清宮中的禮服。漢族婦女的服裝較男服變化為少,一般穿披風、襖、裙。披風是外套,作用類似男褂,形制為對襟,大袖,下長及膝。披風裝有低領,有的點綴著各式珠寶。裡面為上襖下裙。裙子初期還保存明代遺風,有鳳尾裙、月華裙等式樣,以後隨時代推移,裙式也不斷發展,創制不少新式裙樣,如一種「彈墨裙」,也叫「墨花裙」,是在淺色綢緞上用彈墨工藝印出黑色小花,色調素雅,很受婦女喜愛。以後也有在裙上裝飾飄帶的,有在裙幅底下系小鈴的,還有一種在裙下端綉滿水紋的,裙隨人體行動,折閃有致,異常美觀。
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時興的「魚鱗百褶裙」,是對傳統百褶裙的發展,即在裙子折襇之間用絲線交叉串聯,裙在展開時猶如魚鱗一般,新穎多彩。裙、衫的長短搭配也時有變化。清初時仍沿襲明嘉靖以來的遺風,上衣較長,裙子露出較短,不遮雙足;晚清以後,衣與裙漸短,衣長至胯,裙在腳面以上;辛亥革命後,變化更大,尤其知識婦女多著圓翹小襖,配以長褶裙,顏色協調,顯得端莊大方,清秀淡雅。清代後期,南方又流行過不束裙而著長褲,褲多為綢緞製作,上面綉有花紋。另外,還有背心,長可及膝下,多鑲滾邊。冬季所穿皮衣,有的將裡面的毳毛露在外面,叫「出鋒」。清代中期以後,婦女冬季流行披斗蓬,還有采自西式的大衣,也有沿用明代雲肩的。
九、梳妝
滿族婦女的發式變化較多,孩童時期,與男孩相差無幾。《紅樓夢》描述賈母八旬大壽時的排場,「邢夫人王夫人帶領尤氏鳳姐並族中幾個媳婦,兩溜雁翅,站在賈母身後侍立,……台下一色十二個未留頭的小丫頭,都是小廝打扮,垂手侍候」(《紅樓夢》第七十一回)。這未留頭的小丫頭就是男裝打扮的女孩子。女孩成年後,方才蓄發挽小抓髻於額前,或梳一條辮子垂於腦後。已婚婦女多綰髻,有綰至頭頂的大盤頭,額前起鬅〔péng朋〕的鬅頭,還有架子頭。「兩把頭」是滿族婦女的典型發式。這種發式,使脖頸挺直,不得隨意扭動,以此顯得端莊穩重。梳這種發髻者多為上層婦女。一般滿族婦女多梳如意頭,即在頭頂左右橫梳兩個平髻,似如意橫於腦後。勞動婦女,只簡單地將頭發綰至頂心盤髻了事。以後受漢髻影響,有的將發髻梳成扁平狀,俗稱「一字頭」。清末,這種發髻越增越高,有如牌樓,名「大拉翅」。漢族婦女的發髻首飾,清初大體沿用明代式樣,以後變化逐漸增多。清中葉,模仿滿族宮女發式,以高髻為尚。將頭發分為兩把,俗稱「叉子頭」。又有的在腦後垂下一綹頭發,修成兩個尖角,名「燕尾式」。後來還流行過圓髻、平髻、如意髻等式樣。此外,還有許多假髻,什幺蝴蝶、羅漢、雙飛燕、八面觀音等等。清末,又有蘇州厥、巴巴頭、連環髻、麻花等式樣。年輕女孩多梳蚌珠頭,或左右空心如兩翅樣的發式,或只梳辮垂於腦後。以後梳辮漸漸普及,成為中青年婦女的主要發式。頭飾,北方婦女冬季多用「昭君套」,是用貂皮製作覆於額上的。《紅樓夢》中寫劉姥姥見到「那鳳姐家常帶(戴)著紫貂昭君套,圍著那攢珠勒子」(《紅樓夢》第六回),就是這種打扮。江南一帶還時興戴勒子,上綴珠翠,或綉花朵,套於額上掩及耳間。髻上飾物還有簪,用金、銀、珠玉、翡翠等製作,有的做成鳳形而下垂珠翠,有如古代的步搖。還有的做成各種花形,行走時輕微搖動,華麗而動人。
❹ 男老師穿旗袍為學生送考,渴望學生考好的內心有多強烈
在剛剛過去的高考中,又迎來了很多感人的事跡。在高考期間也涌現了,很多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高考是我們學習生涯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人們常說:“十年磨一劍,只為戰高考”,高考不論對於學生,還是老師來講,都非常的重要。
在高考期間,不僅有學生做出瘋狂的舉動,就連老師也不例外。今年就有高中男老師,為了給學生送行,而故意身著旗袍;也有學生在高考結束之後,興奮的第一個沖出考場,然後劈出了漂亮的一字馬。
對於高三畢業班的老師來講,非常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取得優異的成績。如果全班文化成績都能夠過本科線,上一個好的大學,對於老師來講,可能是本年度最高興的事情。之所以會老師會這么高興,都是因為下面這些原因:
當然了除了以上兩方面原因之外,還有老師對於學生的愛。畢竟一塊相處了三年,這群調皮的孩子們,就如同老師自己的孩子一樣;又有哪位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取得好成績呢?
❺ 清朝官服都採用哪些工藝
清代朝冠
清代官服中的禮冠,名目繁多,用於祭祀慶典的有朝冠;常朝禮見的有吉服冠;燕居時有常服冠;出行時有行冠,下雨時有雨冠等。每種冠制都分冬夏兩種,冬天所戴之冠稱暖帽,夏天所戴叫涼帽。皇帝朝冠,冬天的暖帽用熏貂、黑狐。暖帽為圓形,帽頂穹起,帽檐反折向上,帽上綴紅色帽緯,頂有三層,用四條金龍相承,飾有東珠、珍珠等。涼帽為玉草或藤竹絲編制而成,外裹黃色或白色綾羅,形如斗笠,帽前綴金佛,帽後綴舍林,也綴有紅色帽緯,飾有東珠,帽頂與暖帽相同。皇子、親王、鎮國公等的朝冠,形制與皇帝的大體相似,僅帽頂層數及東珠等飾物數目依品級遞減而已。皇帝的吉服冠,冬天用海龍、熏貂、紫貂,依不同時間戴用。帽上亦綴紅色帽纓,帽頂是滿花金座,上銜一顆大珍珠。夏天的涼帽仍用玉草或藤竹絲編制,紅紗綢里,石青片金緣,帽頂同於冬天的吉服
冠。常服冠的不同處是帽為紅絨結頂,俗稱算盤結,不加梁,其餘同於吉服冠。行冠,冬季用黑狐或黑羊皮、青絨,其餘如常服冠。夏天以織藤竹絲為帽,紅紗里緣。上綴朱氂。帽頂及梁都是黃色,前面綴有一顆珍珠。文武官員的朝冠式樣大致相同,品級的區別,一是在於冬朝冠上所用毛皮的質料不同,而更主要的區別是在冠頂鏤花金座上的頂珠,以及頂珠下的翎枝不同。這就是清代官員顯示身份地位的「頂戴花翎」。頂珠的質料、顏色依官員品級而不同。一品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石,六品用硨磲〔chēqú車渠,一種南海產的大貝,古稱七寶之一〕,七品用素金,八品鏤花陰紋,金頂無飾,九品鏤花陽紋,金頂。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更定官員冠頂制度,以顏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寶石。至乾隆以後,這些冠頂的頂珠,基本上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稱作亮頂、涅頂的來代替了。如,稱一品為亮紅頂,二品為涅紅頂,三品為亮藍頂,四品為涅藍頂,五品為亮白頂,六品為涅白頂。至於七品的素金頂,也被黃銅所頂替。頂珠之下,有一枝兩寸長短的翎管,用玉、翠或琺琅、花瓷製成,用以安插翎枝。翎有藍翎、花翎之別。藍翎是鶡羽製成,藍色,羽長而無眼,較花翎等級為低。花翎是帶有「目暈」的孔雀翎。「目暈」俗稱為「眼」,在翎的尾端,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為貴。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曾對花翎作出規定,即親王、郡王、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許戴花翎,貝子以下可以戴。以後制定:貝子戴三眼花翎;國公、和碩額駙①戴雙眼花翎;內大臣,一、二、三、四等侍衛、前鋒、護軍各統領等均戴一眼花翎。
清初,花翎極為貴重,唯有功勛及蒙特恩的人方得賞戴。康熙時,福建提督施琅以平定台灣功第一,沼封靖海侯,世襲不變。而施琅卻上疏辭卻侯爵,懇請依內大臣之例賜戴花翎。經部議,在外將軍、提督沒有給翎先例。最後,還是由康熙帝特別降旨賜戴。以世襲侯爵換取一翎,足見當時花翎之貴重。而「頂戴花翎」也就成為清代官員顯赫的標志。到清中葉以後,花翎逐漸貶值。道光、咸豐後,國家財政匱乏,為開辟財源,公開賣官鬻爵,只要捐者肯於出錢,就可以捐到一定品級的官銜,穿著相當的官服,榮耀門庭,欺壓地方。清代小說《紅樓夢》寫秦可卿死後,賈珍因賈蓉不過是個「黌〔hóng洪〕門監生」,寫在靈幡上不大好看,就用1000兩銀子為賈蓉捐了個五品職銜的龍禁尉,使葬禮風光了許多(《紅樓夢》第十三回)。清初極為難得的翎枝,此時也明碼標價出售。開始是廣東洋商(專營對外貿易的商人)伍崇耀、潘仕成捐輸十數萬金,朝廷無可嘉獎,遂賞戴花翎。以後,海疆軍興,捐翎之風更盛,花翎實銀一萬兩,藍翎5000兩。以後又援照捐官之項折扣,數目很少,捐者遂多。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時,條奏捐翎改為實銀,不準折扣,花翎7000兩,藍翎4000兩。此時的頂戴花翎其實已變了味道。但其象徵榮譽的作用依然存在。直至晚清,李鴻章因辦洋務有功,慈禧賞他戴三眼花翎。
二、清代官服
清代官服制度,同樣反映了清代社會政治制度的特點。清統治者是以騎射武力征服了腐朽的明王朝,要維持統治,鞏固政權,就要不忘這一根本。反映在服飾的典章制度中也是以
「勿忘祖制」為戒。清太宗皇太極崇德二年(公元1628年),就曾渝告諸王、貝勒:「我國家以騎射為業,今若輕循漢人之俗,不親弓矢,則武備何由而習乎?射獵者,演武之法;服制者,立國之經。嗣後凡出師、田獵,許服便服,其餘悉令遵照國初定製,仍服朝衣。並欲使後世子孫勿輕變棄祖制。」(《清史稿·輿服志》)作為載入史冊的清代官服定製,是乾隆皇帝所定,距清定都北京已近百年。直至清末,官服制度再無大的變動。這是一套極為詳備、具體的規章,不許僭越違制,只准「依制著裝」。上自皇帝、後妃,下至文武官員以及進士、舉人等,均得按品級服用。
三、蟒袍
蟒袍,也叫「花衣」。蟒與龍形近,但蟒衣上的蟒比龍少去一爪,為四爪龍形。蟒袍是官員的禮服袍。皇子、親王等親貴,以及一品至七品官員俱有蟒袍,以服色及蟒的多少分別等差。如皇子蟒袍為金黃色,親王等為藍色或石青色,皆綉九蟒。一品至七品官按品級綉八至五蟒,都不得用金黃色。八品以下無蟒。凡官員參加三大節、出師、告捷等大禮必須穿蟒袍。
四、黃馬褂
清代還有一種黃馬褂,是較受榮寵者的服裝。巡行扈從大臣,如御前大臣、內大臣、內廷王大臣、侍衛什長,都例准穿黃馬褂,褂用明黃色。正黃旗官員的馬褂用金黃色。清代皇帝對「黃馬褂」格外重視,常以此賞賜勛臣及有軍功的高級武將和統兵的文官,被賞賜者也視此為極大的榮耀。賞賜黃馬褂也有「賞給黃馬褂」與「賞穿黃馬褂」之分。「賞給」是只限於賞賜的一件,「賞穿」則可按時自做服用,不限於賞賜的一件。如乾隆時曾給提督段秀林賞穿黃馬褂。段秀林為官古北口,一次隨駕扈從熱河,乾隆帝召見時,見他須發皆白,便問他尚能騎射否?段秀林答:「騎射乃武臣之職也,年雖老,尚能跨鞍彎弧,為將士先。」乾隆帝遂在宮門前懸鵠一隻,令段試射。段秀林一箭中鵠,乾隆大喜。為獎勵其武功,便賞穿黃馬褂。到清代中、晚期,得此榮耀者為數較多,僧格林沁、左宗棠、李鴻章等均蒙恩賞穿。
五、貴婦冠服
婦女服飾中的最高等級是皇後、皇太後,親王、郡王福晉(滿語「妻子」,譯為「夫人」),貝勒及鎮國公、輔國公夫人,公主、郡主等皇族貴婦,以及品官夫人等命婦的冠服。它與男服大體類似,只是冠飾略有不同。冠有朝冠、吉服冠,分冬夏二種。皇太後、皇後朝冠,極其富麗。冬用熏貂,夏用青絨,上綴紅色帽緯,頂有三層,各貫一顆東珠,以金鳳相承接,冠周綴七隻金鳳,各飾九個東珠,一個貓睛石,21顆珍珠。後飾一隻金翟,翟尾垂珠,共有珍珠302顆。中間一個金銜青金石結,末綴珊瑚。冠後護領垂二條明黃色條帶,末端綴寶石。皇後以下的皇族婦女及命婦的冠飾,依次遞減。嬪朝冠承以金翟,以青緞為帶。皇子福晉以下將金鳳改為金孔雀,也以數目多少及不同質量的珠寶區分等級。冠飾還有金約、耳環之類的飾物。金約是用來約發的,戴在冠下,這也是清代貴族婦女特有的冠飾。金約是一個鏤金圓箍,上面裝飾雲紋,並鑲有東珠、珍珠、珊瑚、綠松石等。耳飾,按清制規定:「左右各三,每具金龍銜一等東珠各二。」原來滿族婦女的傳統習俗是一耳戴三鉗,與漢族婦女的一耳一墜不同。就是說,滿族婦女小時即需在耳垂上扎三個小孔,戴三隻耳環,一個小小的耳垂負擔三隻耳環,其苦可知。而皇後耳飾的重負,無異於一種刑罰。但滿族統治者卻樂此不疲,一再強調,不許更改。乾隆皇帝特為此事下過詔渝:「旗婦一耳戴三鉗,原系滿洲舊風,斷不可改飾。朕選看包衣佐領之秀女,皆帶一墜子,並相沿至於一耳一鉗,則竟非滿洲矣,立行禁止」(徐珂《清稗類鈔》)。以至到民國時期,滿洲婦女中仍有沿此陋習的。
六、清代男服
一般男服有袍、褂、襖、衫、褲等。長袍,又稱旗袍,原是滿族衣著中最具代表性的服裝。清兵入關後,全國軍民在必須「剃發易服」的命令下,漢族也迅速改變了原來寬袍大袖的衣式,代之以這種長袍。旗袍於是成為全國統一的服式,成為男女老少一年四季的服裝。它可以做成單、夾、皮、棉,以適應不同的氣候。旗袍的樣式為圓領、大襟、平袖、開褉。隨著社會的發展,旗袍也在演變,尤其是婦女的旗袍,變化較多。總的趨勢是更加符合人們實際生活的需要。到民國時期,這種長袍仍是一些正式場合的服裝。與長袍配套穿著的是馬褂,罩於長袍之外,原是騎馬時常穿的一種外褂,因便於騎馬,故稱「馬褂」。其式為圓領,有開衩,有扣襻,長僅及腰。馬褂亦有單、夾、皮、棉之分。滿族進關之初,馬褂僅限於八旗士兵穿用。康熙(公元1662-1722年)末年,富家子弟開始穿著。雍正
時(公元1723-1735年),穿者日多。以後傳至民間,不分貴賤,逐漸作為一種禮服。馬褂有對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樣。其中一種叫得勝褂,對襟方袖,最初僅用於行裝,自從傅恆①征討大小金川回京後,喜愛它的便捷,平時經常穿著,隨即風行一時。翻毛皮馬褂,是達官貴人們的服裝。坎肩,或叫馬甲、背心,清代很時興。坎肩是由漢族的「半臂」演變而來,無領、無袖、對襟,穿脫方便,有的還套在長袍外面起裝飾作用。清代坎肩在用料、做工上十分講究,式樣變化也多。「巴圖魯」坎肩,比較特殊。「巴圖魯」是滿語「勇士」的意思。其式樣如南方的「一字馬甲」,在一字形的前襟上裝有排扣,兩邊腋下也有紐扣。當時在京師八旗子弟中甚為流行。後來在它兩邊的袴襤〔lán蘭〕處加上袖子,稱作「鷹膀」。
《紅樓夢》中寫賈寶玉與眾姐妹相約到蘆雪庭觀雪景,寶玉就「穿一件茄色哆啰呢狐狸皮襖,罩一件海龍小鷹膀褂子」(《紅樓夢》第四十九回)。八旗子弟騎馬時常穿這種「鷹膀褂子」以顯威風。坎肩既有裝飾作用,又有實用價值,至今仍是人們喜著的衣服。長衫、袍褂是清代男子的主要禮服,官吏所穿的開兩衩。另有一種冬季穿的不開衩的長袍稱「一裹圓」,是市民百姓的服裝,官紳人家也常以它作為日常便服。清代服裝的顏色,比較豐富,民間除不準使用黃色、香色(介於黃、綠之間的顏色)外,朝廷限制不多。然而人們的喜好和社會的時尚,各時期不同。清初,流行藍色,人們取其清淡、明快,於是天藍、寶藍等色受到人們喜愛,甚至影響到皇宮內院;乾隆中期,崇尚玫瑰紫,人們愛其「紅火」,
於是圍繞紅色的大紅、真紅、棗紅、粉紅等又成為男女老少服裝首選的顏色;乾隆末年,福康安①喜穿深絳色,人們爭相仿效,稱為「福色」。「福」既代表絳色,又蘊含福氣,人們願借「福」色衣獲得幸福,故絳色又風靡一時;至嘉慶(公元1796-1820年)末期,又一反絳色的深暗而追求鮮亮潔凈的淺灰、亮灰、銀灰等色彩。清代男子不分長幼,一年四季都要戴帽,這可能與滿族的習俗有關。帽有禮帽與便帽。禮帽分暖帽與涼帽兩類。暖帽用於寒冷季節,是緞子或呢絨、氈子做成的圓形帽,四周捲起約二寸寬的帽檐,依天氣冷暖分別鑲以毛皮或呢絨。涼帽,形如斗笠,一般百姓的涼帽是用竹、藤絲編織的。便帽,最常見的是瓜皮帽,帽由六瓣縫合而成,上尖下寬,呈瓜棱形,圓頂,頂部有一紅絲線或黑絲線編的結子。為區別前後,帽檐正中釘有一塊明顯的標志叫做「帽正」的。貴族富紳多用珍珠、翡翠、貓兒眼等名貴珠玉寶石,一般人就用銀片、料器之類。八旗子弟為求美觀,有的在帽疙瘩上掛一縷叫做「紅縵」的一尺多長的紅絲繩穗子。這種形制,也有變化。咸豐(公元1851-1861年)初,「帽正」已為一般人所不取,為圖方便,帽頂又作尖形。帽為軟胎,可折迭放於懷中。一般市販、農民所戴的氈帽,也沿襲前代式樣。冬天人們多戴風帽,又稱「觀音兜」,因與觀音菩薩所戴相似而得名。清代男子著便服時穿鞋,著公服時穿靴。靴多用黑緞製作,尖頭。清制規定,只有官員著朝服才許用方頭靴。
七、女服
清代婦女服飾,有滿、漢兩種。滿族婦女一般穿長袍;漢族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主。清中期以後也相互仿效。滿族婦女的長袍,圓領、大襟,袖口平大,長可掩足。外面往往加罩短的或長及腰間的坎肩。貴族婦女的長袍,多用團龍、團蟒的紋飾,一般則用絲綉花紋。袖端、衣襟、衣裾等鑲有各色花絛或彩牙兒。滿族婦女旗袍還時興「大挽袖」,袖長過手,在袖裡的下半截,彩綉以各種與袖面絕不相同顏色的花紋,將它挽出來,以顯示另種風致和美觀。領與袍分離,是清代初期旗袍的又一特色。婦女穿旗袍時也需戴領子。這是一條迭起約二寸左右寬的綢帶子,圍在脖上,一頭掖在大襟里,一頭垂下,如一條圍巾。至同治、光緒時期(公元1862-1908年),逐漸出現帶領的袍、褂,至坎肩也有領子。領的高低也在不斷變化。民國以後,已經沒有不帶領的袍、褂了。這種長袍以後演變為漢族婦女的主要服裝-一旗袍了。
八、清代滿族女服
滿族婦女的鞋極有特色。以木為底,鞋底極高,類似今日的高跟鞋,但高跟在鞋中部。一般高一二寸,以後有增至四五寸的,上下較寬,中間細圓,似一花盆,故名「花盆底」。有的底部鑿成馬蹄形,故又稱「馬蹄底」。鞋面多為緞制,綉有花樣,鞋底塗白粉,富貴人家婦女還在鞋跟周圍鑲嵌寶石。這種鞋底極為堅固,往往鞋已破毀,而底仍可再用。新婦及年輕婦女穿著較多,一般小姑娘至十三四歲時開始用高底。清代後期,著長袍穿花盆底鞋,已成為清宮中的禮服。漢族婦女的服裝較男服變化為少,一般穿披風、襖、裙。披風是外套,作用類似男褂,形制為對襟,大袖,下長及膝。披風裝有低領,有的點綴著各式珠寶。裡面為上襖下裙。裙子初期還保存明代遺風,有鳳尾裙、月華裙等式樣,以後隨
時代推移,裙式也不斷發展,創制不少新式裙樣,如一種「彈墨裙」,也叫「墨花裙」,是在淺色綢緞上用彈墨工藝印出黑色小花,色調素雅,很受婦女喜愛。以後也有在裙上裝飾飄帶的,有在裙幅底下系小鈴的,還有一種在裙下端綉滿水紋的,裙隨人體行動,折閃有致,異常美觀。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時興的「魚鱗百褶裙」,是對傳統百褶裙的發展,即在裙子折襇之間用絲線交叉串聯,裙在展開時猶如魚鱗一般,新穎多彩。裙、衫的長短搭配也時有變化。清初時仍沿襲明嘉靖以來的遺風,上衣較長,裙子露出較短,不遮雙足;晚清以後,衣與裙漸短,衣長至胯,裙在腳面以上;辛亥革命後,變化更大,尤其知識婦女多著圓翹小襖,配以長褶裙,顏色協調,顯得端莊大方,清秀淡雅。清代後期,南方又流行過不束裙而著長褲,褲多為綢緞製作,上面綉有花紋。另外,還有背心,長可及膝下,多鑲滾邊。冬季所穿皮衣,有的將裡面的毳毛露在外面,叫「出鋒」。清代中期以後,婦女冬季流行披斗蓬,還有采自西式的大衣,也有沿用明代雲肩的。
九、梳妝
滿族婦女的發式變化較多,孩童時期,與男孩相差無幾。《紅樓夢》描述賈母八旬大壽時的排場,「邢夫人王夫人帶領尤氏鳳姐並族中幾個媳婦,兩溜雁翅,站在賈母身後侍立,……台下一色十二個未留頭的小丫頭,都是小廝打扮,垂手侍候」(《紅樓夢》第七十一回)。這未留頭的小丫頭就是男裝打扮的女孩子。女孩成年後,方才蓄發挽小抓髻於額前,或梳一條辮子垂於腦後。已婚婦女多綰髻,有綰至頭頂的大盤頭,額前起鬅〔péng朋〕的鬅頭,還有架子頭。「兩把頭」是滿族婦女的典型發式。這種發式,使脖頸挺直,不得隨意扭動,以此顯得端莊穩重。梳這種發髻者多為上層婦女。一般滿族婦女多梳如意頭,即在頭頂左右橫梳兩個平髻,似如意橫於腦後。勞動婦女,只簡單地將頭發綰至頂心盤髻了事。以後受漢髻影響,有的將發髻梳成扁平狀,俗稱「一字頭」。清末,這種發髻越增越高,有如牌樓,名「大拉翅」。漢族婦女的發髻首飾,清初大體沿用明代式樣,以後變化逐漸增多。清中葉,模仿滿族宮女發式,以高髻為尚。將頭發分為兩把,俗稱「叉子頭」。又有的在腦後垂下一綹頭發,修成兩個尖角,名「燕尾式」。後來還流行過圓髻、平髻、如意髻等式樣。此外,還有許多假髻,什幺蝴蝶、羅漢、雙飛燕、八面觀音等等。清末,又有蘇州厥、巴巴頭、連環髻、麻花等式樣。年輕女孩多梳蚌珠頭,或左右空心如
兩翅樣的發式,或只梳辮垂於腦後。以後梳辮漸漸普及,成為中青年婦女的主要發式。頭飾,北方婦女冬季多用「昭君套」,是用貂皮製作覆於額上的。《紅樓夢》中寫劉姥姥見到「那鳳姐家常帶(戴)著紫貂昭君套,圍著那攢珠勒子」(《紅樓夢》第六回),就是這種打扮。江南一帶還時興戴勒子,上綴珠翠,或綉花朵,套於額上掩及耳間。髻上飾物還有簪,用金、銀、珠玉、翡翠等製作,有的做成鳳形而下垂珠翠,有如古代的步搖。還有的做成各種花形,行走時輕微搖動,華麗而動人。
❻ 女漢子小甜馨長大了!李小璐曬親子旗袍照,也有點大家閨秀氣質了
近日李小璐在社交平台上曬出一組甜馨的生日照,時間過得真快,當初那個綜藝節目中總是口吐"金言"的女漢子小甜馨如今已經8歲了,照片中的甜馨坐在豪華的生日蛋糕前,手裡還比著"耶"的手勢,充滿了小女孩的俏麗可愛。
在八歲生日這一天李小璐將甜馨打扮成了公主模樣, 一襲奶油白的針織小裙子,因為有同色系網紗的裝點,瞬間有種公主裙的感覺了,既保暖也不失優雅和甜美, 不過這樣看著甜馨的皮膚跟媽媽比起來還是有點偏黑呢。
李小璐曬出的生日照中還有一組古風藝術余兆山照,這套古裝的打扮真的很美呢, 甜馨一頭長發披在身後,還梳了個像是嫦娥款的發型,配上精緻的小發飾,還有種仙氣滿滿的感覺, 而李小璐同樣也梳著 高貴端莊的頭發,水仙花配仙鶴的刺綉圖案裝點漢服,盡顯優雅俏麗,將暖黃色與嫩粉等溫柔系的顏色搭配在一起,更顯柔美俏麗。
如今已經八歲的甜馨算是長開了些, 從眉眼之間透露出些許的恬靜和溫柔, 圓圓的大眼睛充滿了童真, 舉著刺綉花朵扇子的模樣,有點大家閨秀的感覺, 不得不說甜馨是越長越像爸爸賈乃亮了。
而這一組母女二人的旗袍照還是驚艷到我了, 滿屏的古典風充斥著 , 李小璐盤著經典中式卷發,身穿淺色系豆沙紅的標准旗袍,舉手投足間皆是一種復古風情,旗袍收腰的豎中設計將其窈窕婀娜的身材展現得淋漓盡致, 再看看甜馨同樣是小旗袍的打扮,兩人同框還真有點像姐妹了呢。
要說 甜馨在穿上這香檳粉的旗袍後,氣質卓然一點也不輸媽媽李小璐呢, 側身站在雕花櫃子旁邊,再將頭微微昂起,還真是像模像樣,一副豪門大戶家被寵愛著長大的大小姐姿態 ,再配上兩條精緻的麻花辮,又不失小姑娘的俏皮可愛。
再以摺扇半遮面的動作真是充滿了古典韻味呢, 在看完李小璐Po出的這組還真是差點以為甜馨改變了自己原來女漢子的性格了呢,開始走淑女路線了。
但當看到生活中原本的甜馨,還是大家記憶里的樣子 ,連喝個水都是這樣"豪邁"的姿勢呢,一套豎條紋綢面的連體衣,簡單純猜鍵凈的配色看起來很簡約很清新,再紮上一個清爽的馬尾辮,瞬間變得颯氣十足。
不得不說甜馨還多才多藝呢,就連坐著和朋友玩兒都能來個一字馬,這是什麼時髦動作啊,瞬間感覺不能和前面藝術照中小淑女的形象畫等號了呢。
甜馨的風格如此多變也離不開媽媽李小璐日常的影響,自己開的服裝店也基本定了風格了,是那種比較偏嘻哈潮流范兒的,母女倆也日常曬親子裝,從發型到著裝幾乎一模一樣。
就比如 T恤配運動褲的打扮還真是酷感十足 呢, 印滿 美食 的黑色T恤搞怪有個性,配上寶藍色運動褲,色彩明亮在一定程度上讓整個打扮很有層次感,配上臟辮的發型,前衛又時髦。
又或者是 印有自家品牌小鹿LOGO的衛衣,增添了一些卡通童趣的感覺,而這條橙黃色的運動褲實在是太亮眼了, 在這樣的秋冬季節一定會成為一道亮麗的光,別說我們 甜馨這拍照時候的POSE還是隨手就來呢,表現力十足 時尚 感滿滿。
近日的甜馨雖然8歲就已經有了大女孩的感覺,時而淑女時而女漢子的性格其實挺好的,外向一點的女孩子更受大家的喜愛和歡迎。
(圖侵刪)
#潮流風格穿搭#
#今天穿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