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女裝百科 > 紅幫裁縫女裝

紅幫裁縫女裝

發布時間:2024-08-26 01:05:42

『壹』 西服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西服,起源於17世紀的歐洲,至今已經在全球范圍內成為男士在各種場合的日常衣裝。 西服之所以長盛不衰,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擁有深厚的文化內涵,而想了解西服文化,就不能不重溫一下西服的歷史。

西服的始祖:1690年,究斯特科爾

十七世紀後半葉的路易十四時代,長衣及膝的外衣「究斯特科爾」和比其略短的「貝斯特」,以及緊身和體的半截褲「克尤羅特」一起登上歷史舞台,構成現代三件套西服的組成形式和許多穿著習慣。究斯特科爾前門襟口子一般不扣,要扣一般只扣腰圍線上下的幾粒――這就是現代的單排扣西裝一般不扣扣子不為失禮,兩粒扣子只扣上面一粒的穿著習慣的由來。

領帶的始祖:1705年,克拉巴特

1670至1675年間,克羅埃西亞輕騎兵作為路易十四的近衛兵在巴黎服役,他們被稱為「克拉巴特近衛兵」,其脖子上系一條亞麻布引起人們的模仿而成為男裝領口不可缺少的裝飾物,這就是現代領帶的始祖「克拉巴特」。當時,如何系好這條帶子是評價貴族男子高雅與否的標准之一,因此,許多貴族專門僱用從事此項工作的侍從。

長褲是法國大革命的產物:1829年,龐塔龍

1789年,法國大革命中的革命者把長褲「龐塔龍」作為對貴族那緊身的半截褲「克尤羅特」的革命來穿用,最初龐塔龍的褲長只到小腿肚,後來逐漸變長,1793年長到腳面。到十九世紀前半葉,褲腿時而緊身,時而寬松,與傳統的半截褲並存。到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男褲完成現代造型。

誕生於休息室的現代西服:1853年,拉翁基·茄克

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上層社會,有許多禮儀講究,特別是夜裡的社交活動,男士必須穿燕尾服,需舉止文雅談吐不俗。晚宴過後,男士們可以聚在餐廳旁的休息室小憩,只有在這里,才可以抽煙、喝白蘭地、開玩笑,也可以在沙發上躺卧,這時那筆挺的緊包身體的燕尾服就顯得不和時宜。於是,一種寬松的無尾茄克就作為休息室專用的衣服登上歷史的舞台,這就是「拉翁基·茄克」,約產生於1848年前後。在相當一段時間里,這種茄克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只限於休息或郊遊、散步等休閑時穿用。十九世紀後半葉,這種茄克上升為男裝中一個重要品種,當時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的學生穿的牛津茄克、劍橋外套也都是這種造型。

中國第一套國產西裝

中國第一套國產西裝誕生於清末,是「紅幫裁縫」為知名民主革命家徐錫麟製作的,徐錫麟於1903年在日本大阪與在日本學習西裝工藝的寧波裁縫王睿謨相識,次年,徐錫麟回國,在上海王睿謨開設的王榮泰西服店定製西服,王睿謨花了三天三夜時間,全部用手工一針一線縫制出中國第一套國產西裝,在當時的情況下,其工藝未必超得過西方國家的製作水平,但已充分顯示出「紅幫裁縫」的高超工藝,成為中國西裝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先行者。

四十年代的「軍服」:1940年,跨肩式西服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人們崇尚威武的軍人風度,無論男裝還是女裝,都流行軍服式。自1940年前後起,男裝流行Bold look,所謂「Bold」是大膽的意思,其特點是用厚而寬的墊肩大膽地誇張和強調男性那寬闊、強壯的肩部,與之相呼應,領子、駁頭以及領帶也都變寬,前擺下角的弧線也變得方硬。褲子寬松肥大,上襠很長。

英國田園式的流行:1982年,田園式

八十年代是一個復古的年代,隨著世界經濟一度復甦,西方傳統的構築式服飾文化又一次受到重視。七十年代末的倒梯形西服這時又回到傳統的英國式造型上來,但與以往不同的是人們在這個傳統造型中追求舒適感;胸部放鬆量較大,駁頭變大,扣位降低。單件上衣與異色褲子的自由組合很受歡迎。人們在穩重的傳統造型中追求無拘無束的休閑氣氛,以在寬松舒適的休閑味西服中尋找傳統美的感覺。在這種背景下,英國用粗花呢製作的「田園式」非常時髦,從此,休閑西服日漸興盛。

全襯西服
它打破了西服以粘紗布襯為主襯的製作傳統,容入了義大利人的智慧,採用以優質黑炭襯為主襯,創造出柔軟挺括,耐穿而不變形的全新效果,是成功男士衣服的一次革命。
機洗西服
採用國際羊毛事物局研製的最新工藝,長時間穿著或被雨淋後,只要置入洗衣機清洗,其整體線條始終不受影響,如發現有皺褶,請在其表面噴足蒸氣或用熨斗稍稍熨燙即可。
伸縮西褲
坐立時腰圍部能有彈性的自由伸縮,空腹或飽腹時腰圍能自行調解,如體型出現變化也能悠然自得。其面料舒適,富有彈性,穿著方便。壓褶,浸水,折疊後馬上能自然消除。整燙後便能保持永久。

西服面料知識
純羊毛面料

一 純羊毛精紡面料

大多質地較薄,呢面光滑,紋路清晰。光澤自然柔和,有漂光。身骨挺括,手感柔軟而彈性豐富。緊握呢料後松開,基本無皺折,既使有輕微摺痕也可在很短時間內消失。

二 純羊毛粗紡面料

大多質地厚實,呢面豐滿,色光柔和而瞟光足。呢面和絨面類不露紋底。紋面類織紋清晰而豐富。手感溫和,挺括而富有彈性。

羊毛混紡面料

一 羊毛與滌綸混紡面料

陽光下表面有閃光點,缺乏純羊毛面料柔和的柔潤感。毛滌(滌毛)

面料挺括但有板硬感,並隨滌綸含量的增加而明顯突出。彈性較純毛面料要好,但手感不及純毛和毛晴混紡面料。緊握呢料後松開,幾乎無摺痕。

二 羊毛與粘膠混紡面料

光澤較暗淡。精紡類手感較疲軟,粗紡類則手感鬆散。這類面料的彈性和挺括感不及純羊毛和毛滌、毛晴混紡面料。若粘膠含量較高,面料容易皺折。

純化纖仿毛面料

一 純羊毛精紡面料

傳統以粘膠、人造毛纖維為原料的仿毛面料,光澤暗淡,手感疲軟,缺乏挺括感。由於彈性較差,極易出現皺折,且不易消退。從面料中抽出的紗線濕水後的強度比干態時有明顯下降 ,這是鑒別粘膠類面料的有效方法。此外,這類仿毛面料浸濕後發硬變厚。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仿毛產品在色澤、手感、耐用性方面也有了很大的進步,高科技紡織產品的不斷推陳出新,將我們的世界裝點的更加絢麗多彩。

西服的穿著禮儀

西服以其設計造型美觀、線條簡潔流暢、立體感強、適應性廣泛等特點而越來越深受人們青睞。幾乎成為世界性通用的服裝,可謂男女老少皆宜。西服七分在做,三分在穿。西裝的選擇和搭配是很有講究的。選擇西裝既要考慮顏色、尺碼、價格、面料和做工,又不可忽視外形線條和比例。西裝不一定必須料子講究高檔,但必須裁剪合體,整潔筆挺。選擇色彩較暗、沉穩、且無明顯花紋圖案,但面料高檔些的單色西服套裝,適用場合廣泛,穿用時間長,利用率較高。

穿著西裝應遵循以下禮儀原則:

1.西服套裝上下裝顏色應一致。在搭配上,西裝、襯衣、領帶其中應有兩樣為素色。

2.穿西服套裝必須穿皮鞋,便鞋、布鞋和旅遊鞋都不合適。

3.配西裝的襯衣顏色應與西服顏色協調,不能是同一色。白色襯衣配各種顏色的西服效果都不錯。正式場合男士不宜穿色彩鮮艷的格子或花色襯衣。襯衣袖口應長出西服袖口1—2厘米。穿西服在正式莊重場合必須打領帶,其他場合不一定都要打領帶。打領帶時襯衣領口扣子必須系好,不打領帶時襯衣領口扣子應解開。

4.西服紐扣有單排、雙排之分,紐扣系法有講究:雙排扣西裝應把扣子都扣好。單排扣西裝:一粒扣的,繫上端莊,敞開瀟灑;兩粒扣的,只繫上面一粒扣是洋氣、正統,只系下面一粒是牛氣、流氣,全扣上是土氣,都不系敞開是瀟灑、帥氣,全扣和只扣第二粒不合規范;三粒扣的,繫上面兩粒或只系中間一粒都合規范要求。

5.西裝的上衣口袋和褲子口袋裡不宜放太多的東西。穿西裝內衣不要穿太多,春秋季節只配一件襯衣最好,冬季襯衣裡面也不要穿棉毛衫,可在襯衣外面穿一件羊毛衫。穿得過分臃腫會破壞西裝的整體線條美。

6.領帶的顏色、圖案應與西服相協調,系領帶時,領帶的長度以觸及皮帶扣為宜,領帶夾戴在襯衣第四、第五粒紐扣之間。

7.西服袖口的商標牌應摘掉,否則不符合西服穿著規范,高雅場合會讓人貽笑大方。

8.注意西服的保養。保養存放的方式,對西服的造型和穿用壽命影響很大。高檔西服要吊掛在通風處並常晾曬,注意防蟲與防潮。有皺折時可掛在浴後的浴室里,利用蒸氣使皺折展開,然後再掛在通風處。

女性:女性穿西服套褲(裙)或旗袍時,需要穿肉色的長統或連褲式絲襪,不準光腿或穿彩色絲襪、短襪。穿襯衫時,內衣與襯衫色彩要相近、相似;穿面料較為單薄的裙子時,應著襯裙。

男性:男性出席正式場合穿西裝、制服,要堅持三色原則,即身上的顏色不能超過三種顏色或三種色系(皮鞋、皮帶、皮包應為一個顏色或色系),不能穿尼龍絲襪和白色的襪子。

領帶夾的用法:應在穿西服時使用,也就是說僅僅單穿長袖襯衫時沒必要使用領帶夾,更不要在穿夾克時使用領帶夾。穿西服時使用領帶夾,應將其別在特定的位置,即從上往下數,在襯衫的第四與第五粒鈕扣之間,將領帶夾別上,然後扣上西服上衣的扣子,從外面一般應當看不見領帶夾。因為按照妝飾禮儀的規定,領帶夾這種飾物的主要用途是固定領帶,如果稍許外露還說得過去,如果把它別得太靠上,甚至直逼襯衫領扣,就顯得過分張揚

『貳』 急求寧波紅幫服裝的發展歷史和現狀資料

通過查閱資料、實地考察、探訪後人,寧波服裝史的研究又有了最新發現,天津、江蘇、山東、湖北等地那些被歲月湮沒的紅幫傳奇,逐漸顯露在家鄉人的視野里。

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寧波服裝博物館的有關人士在編寫《寧波服裝史》的過程中,先後到十餘座城市的檔案館、市志辦查閱資料,同時通過一些紅幫裁縫的傳人的述說,了解了很多被歲月煙雲所籠罩的紅幫傳奇。

天津——「江夏里」被稱作「裁縫里」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天津成為商埠。有關天津的紅幫裁縫的線索最初是由北京著名的紅幫裁縫樓景康提供的,在中間「穿針引線」的是寧波市政府駐天津辦事處主任張福宏和著名甬籍作家馮驥才。寧波服裝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陳萬豐還記得馮驥才對他說的話:「你們研究寧波服裝史,是在挖一口文化的井。而這口井挖得越深,有價值的東西也越多。」

在天津的檔案館和市志辦,陳萬豐等人了解到,1942年的天津,登記在冊的服裝店共有150家,從業人員1085人,而寧波籍的有49家,從業人員380人,占總數的三分之一。據資料顯示,1892年成立的法租界「王阿明西服店」是最早的,1920年,又增加了「復興祥」、「張興茂」、「馬源昌」、「何慶昌」、「倪元記」等西服店。小白樓江夏里的何慶昌和法租界的王阿明老家都在寧波市鄞州區(原鄞縣),做西服、軍服、制服的手藝都是一流的。何慶昌憑他一手精細的西服工藝,縫制的洋服合體、大方、瀟灑,完全合乎英國紳士氣派。當時,英租界工部局巡捕制服全部由他製作,生意十分興隆。而居住在江夏里的寧波紅幫裁縫很多,後來,天津人乾脆稱江夏里為「裁縫里」。

值得一提的還有王阿明八十多歲的孫子王慶和,他到天津有六十多年了,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他以做女裝出名,並自己編了本服裝裁剪的書。他還多次去文化館等場所講課,將紅幫服裝的裁剪技術傳給天津的弟子。去年冬天,他在女兒的陪同下參觀了寧波服裝博物館,稱「一生中最高興的事,就是看到紅幫服裝得到發揚光大」。他還向服裝博物館捐贈了他用過的剪刀、熨斗、尺等19件實物。

武漢——兩家紅幫服裝店是特級商店

今年7月,陳萬豐一行來到了著名的「火爐」武漢,因為不久前他們在《鄞縣地方誌》上發現在武漢也有寧波紅幫裁縫的蹤跡。

到達武漢的第二無早晨,他們在散步時發現一條叫「寧波星」的弄堂,走進去打聽,才知道裡面住著一百來戶寧波人。在這些寧波人中,他們打聽到一個在當地很有名的紅幫裁縫王德卿,他哥哥開的服裝店是武漢首家給外國人做女裝的服裝店。在他的陪同下,來自故鄉的追尋者們又發現了好多有關紅幫服裝的線索。

據《夏口縣志》1918年調查,「漢口成衣業分浙江衣幫和漢口衣幫,西服業稱紅幫,因大多從師於江浙人。」又據了解,1948年,漢口市服裝同業公會中,寧波籍會員達50家,其中資本達1000萬元(法幣)以上的23家,其中一家叫三友公司的資本達1億元(法幣)。在眾多的紅幫服裝店中,以1980年命名的「祥康」、「怡和」、「首家」為武漢市的特級商店,後兩家至今還在,它們和北京的「紅都」服裝店一起成為目前僅存的3家國家特級的紅幫服裝店

江蘇——「李順昌」老字型大小依然挺立

今年3月,編寫《寧波服裝史》的同志在翻閱《中國紡織史》時發現「李增記」是蘇州的第一家西服店,他們又從有關材料中了解到該西服店不僅在姑蘇城內久負盛名,而且在滬寧線上也是矚目的典型紅幫西服店。了解到這些信息後,陳萬豐等人就趕赴蘇州,在檔案館、蘇州大學、市志辦等地,他們查閱到的資料證實了以上的事實。蘇州的紅幫裁縫「李增記」還有另一個更響亮的名字叫「李順昌」,是寧波人李來義創下的。1906年,滬寧鐵路上海至無錫段通車後,李順昌和他的4個兒子在日漸繁盛的蘇州大顯身手,長子李春標去了南京,次子李增坤去揚州開「李順昌」,三子李增詠接替蘇州老店,四子李春榮在蘇州城外開「李春記」西服店,由此在百里滬寧線上創出了品牌

曾為國民黨首府的南京,在二十世紀初,紅幫裁縫就已經介入,最有名的就是「李順昌」、「慶豐和」等。今年4月,陳萬豐一行到達南京,在繁華的中山路上,他們看到「李順昌洋服公司」的招牌還在市中心挺立,這家百年老字型大小現在成了江蘇服裝業的名店,而寧波的「雅戈爾」、「迷霞」、「羅蒙」等服裝企業在創業之初都和「李順昌」還有過合作,而「愛爾妮」等企業至今還和他們有合作關系。

據了解,1941年3月,南京建立了軍西服業同業公會,公會核心人物有4位是寧波人。1943年,公會中寧波籍人員有51個,分別在鬧市區的太平路、朱雀路、貢院街、夫子廟和中山路上營業。1945年又組建西服縫紉業職工工會,在第二屆監事中7%是寧波裁縫。1948年南京甬商的調查中,有67家呢絨服裝業,佔全市總數的四分之一以上。民國初年,「慶豐和」的史久華曾為孫中山先生的國民革命軍製作過軍服。他的孫子史東海老先生兩年前在參觀服裝博物館時,說起祖父近百年前的往事,感嘆不已。

山東——昔日的輝煌已湮沒

去年,服裝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哈爾濱尋訪紅幫足跡的時候了解到,當年有很多紅幫裁縫憑著在上海灘成名的有利時機,分期分批到了山東。幾個月前,他們在天一閣內的方誌館翻了一個多星期的山東各地的方誌,然後就北上青島、濟南、煙台、威海等地考察。也許是時間太倉促了,探訪了半個來月,卻沒找到目前還留在這些城市的寧波紅幫裁縫的痕跡,但檔案館和方誌館倒都留有當年的記載。

在那些記載中,寧波人再次看到了寧波紅幫服裝對外的輻射和影響,看到了讓家鄉的後人為之驕傲的輝煌。

二十世紀初,在上海灘上名聲大振的紅幫裁縫先立足青島,再分赴濟南、煙台等地,開設商號,招收門徒,推行西裝,在新的環境下,尋求時代的整合。1916年,鎮海人沈月亭、傅鴻慈在濟南市中心開設「信昌」、「華泰祥」西服店,繼而,使不少缸幫裁縫在濟南全線推進。據1942年12月統計,濟南市呢絨洋服業有會員商店35家,寧波人開的有16家,佔45%。1944年3月,該市的呢絨洋服同業公會12名職員中,寧波人有8名,分別擔任常務董事、董事和理監事。1948年5月,青島的寧波同鄉會中,經營洋服的佔18%。在煙台,也有不少紅幫裁縫,「正昌號」的毛錦芳任洋服業分會會長。

寧波服裝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陳萬豐告訴記者,回顧二十世紀中國服裝的百年歷程,正是紅幫裁縫學藝、成名、拓展、壯大的時候。在查閱中,他們還了解到廈門、九龍等地也有紅幫裁縫創業痕跡,有機會他們將到這些地方去勘察、查訪。此外,他們和橫濱開港資料館也取得了聯系,准備到那裡去詳實地了解紅幫的起源。

『叄』 寧波有哪些服裝品牌啊

寧波擁有50多個女裝品牌,但寧波女裝品牌知名度卻不太響亮。如博洋集團旗下的「德瑪納」、「33Layer」,羅蒙集團旗下的「喜麗美獅」,杉杉集團旗下的「杉杉女裝」、「法涵詩」等品牌,很少有人知道它們「出身名門」。

『肆』 紅幫裁縫的獨特之處

紅幫裁縫在170多年的發展進程中,形成了西服製作的「四個功」、「九個勢」和「十六字標准」,成為中國縫制西服的經典。
1.「四個功」
即刀功,手功、車功、燙功。「刀功」是指裁剪水平。「手功」是指在一些不能直接用縫紉機操作或用縫紉機操作達不到高質量要求的部位,運用手上工夫進行針縫,主要有扳、串、甩、鎖、釘、撬、扎、打、包、拱、勾、撩、碰、攙等14種工藝手法。「車功」指操作縫紉機水平,要達到直、圓、不裂、不趨、不拱。「燙功」指在服裝不同部位,運用推、歸、撥、壓、起水等不同手法的熨燙,使服裝更適合體型,整齊、美觀。
2.「九個勢」
是指脅勢、胖勢、窩勢、凹勢、翹勢、剩勢、圓勢、彎勢、戤勢。如袖籠山頭必須做到圓順,袖子要做成有彎勢,後背要有戤勢使兩手伸縮方便,子口要有窩勢,不向外翹,前胸要有胖勢,肩頭要有剩勢等。
3.十六字標准
即「平、服、順、直、圓、登、挺、滿、薄、松、勻、軟、活、輕、窩、戤」。「平」是指成衣的面、里、襯平坦、不傾斜、門襟、背衩不攪不豁,無起伏。「服」指成衣不但要附合人體的尺寸大小,而各部位凹凸曲線與人體凹凸線相一致,俗稱「服帖」。「順」指成衣縫子,各部位的線條均與人的體型線條相吻合。「直」指成衣的各種直線應挺直,無彎曲。「圓」指成衣的各部位連接線條都構成為平滑圓弧。「登」指成衣穿在身上後,各部位的橫線條(如胸圍線,腰圍線)均與地面平行。「挺」指成衣的各部位要挺括。「滿」是指成衣的前胸部要豐滿。「薄」是指成衣的止口、卜頭等部位要做得薄,能給人以飄逸、舒適的感覺。「松」是指成衣不拉緊、不呆板、能給人一種活潑感。「勻」是指成衣面、里、襯要統一均勻。「軟」是指成衣的襯頭挺而不硬,有柔軟之感。「活」是指成衣形成的各方面線條和曲線靈活、活絡,不給人呆滯的感覺。「輕」指成衣的穿著感到輕松。「窩」是指成衣各部位,如止口、領頭、袋蓋、背衩,都要有窩勢。「戤」是指成衣寬舒度,伸手時不扳緊,手放直時戤龍不縐。以上十六字,都是相互聯系,統一在一件服裝上,就能顯示出紅幫特色工藝的特點。在女式服裝上還體現鑲色、嵌條、滾邊、切圖、綉花等工藝特點,使女子服飾造型上更優美,有時代特色。 發起了中國服裝史上最富有革命意義的一次改革,揭開了中國服裝史上嶄新的一頁——中國現代服裝史:在完成這一重大改革的征程中,開創了中國服裝史上影響最大、最深、最久的一個服裝流派——紅幫。
中國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多次大大小小的服裝改革。其中,以趙武靈王、魏孝文帝和盛唐時期的3次改革最有聲勢,影響最大,但所有的這些改革,無不是在傳統的范圍內反傳統,是在不根本觸動服飾上的封建主義等差觀念的原則下由上而下進行的某些改良。君主所好臣民必追逐之當時服飾的流行時尚並不是源於美感和生活需求,不是自我形象、個性的展示,也不是群體認同的載體顯現。《韓非子·外儲說》曾描述:「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齊桓公說:他討厭紫色。於是,「是日也,郎中奠衣紫;是月也,國中莫衣紫;是歲也,境內莫衣紫。」這雖然是帶有寓言色彩的滑稽喜劇,但卻是擊中封建時代服裝變幻的要害的。
而紅幫開創的近現代服裝,是在中國社會出現次重要轉型的歷史背景下,在民主主義革命推翻延續時間特別漫長的封建專制制度的歷史條件下孕育和展開的;從一開始起,就是由下層民眾中的裁縫與民主革命者共同策劃的,以後改革的全部歷程無不如此。從裁縫師傅到革命領袖,是在完全平等的基礎上一起謀構、推廣和完善,不管是男裝、女裝,其代表作中山裝、西裝、旗袍,穿著者都是沒有階級、等級限制的。從大總統到平頭百姓,都可以按自己的條件、意願自由選擇。自由、平等、民主精神從這里得到了體現和高揚。正因為此,這項改革才隨著革命的深入而越來越廣泛越深刻,紅幫也因此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理念,和一個長葆青春活力的流派,走上了一條開放型的發展道路。 取眾之所長是服裝改革取勝的必經之路。這一規律,在紅幫的改革中得到了空前有力的論證。洋為中用,古為今中,推陳出新,成為紅幫參與市場競爭的有力手段。
應該說,中國服裝現代化的春風,是從西方吹進來的。其方法大體上有兩種:一是照搬,購置西方進口的服裝,或向西方裁縫定做西裝。這是開始階段在外國的留學生、外交人士和商人,以及國內的極少數富有者採取的方法;二是借鑒,由中國裁縫參照西服的款式、剪裁方法和縫制技藝,按照中國人的體形、性格、生活環境,不斷加以改造,使之中國化,有的完全「化」為中國民族服裝,比如中山裝。這是紅幫等裁縫群體採取的方法。
西裝,在西方也是革命的產物。它是在法國大革命後形成的。後經定型、規范,遂成為西方現代服裝的主導品種,進而作為國際通用服裝向全世界傳播。正是在這種時代大潮中,西裝傳入我國。在中國社會歷史大轉型時期進入中國,是有其心然性的。
而引進西服,使西服中國化,正是紅幫順乎歷史潮流,開拓的洋為中用的一條中國服裝現代化的康莊大道。
中山裝,是化洋為中的顯例。它是受到日式西服的啟發而創制的。紅幫把它引進中國之後,使之徹底中國化了,使紅幫再創作的成果,達到了洋為中用的極高境界。中山裝幾經改革,已不再是洋服了,而是中國的「國服」了。中山裝的創制、完善和普及,是中國服裝史上最偉大的變革之一。它是由革命家和紅幫人為創制主體,以革命氣概和科學精神相結合,以我國社會改革、人民生活的新需要和新的審美趨向為依據,博納中外,一代又代人不斷發展,不斷創新,從而使這種服裝成為向傳統的舊式服裝挑戰、中國服裝走向現代化的第一個重大成果。經過多元發展、大膽普及,不但成為我國現代男裝最具魅力、最有代表的一種服裝,而且在國際服裝中獨樹一幟。
旗袍則是紅幫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一個典範之作。發展到20世紀後期,它已走向世界,進入中西台璧的世界女裝藝術宮殿。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的紅幫人都參與了這個女裝精品的創作。它是紅幫和其他裁縫集體智慧、膽識和科學精神的結晶。
旗袍,本是滿族女子穿的一種長袍,為了遮擋胡天的狂風飛沙暴雪,這種袍子長而寬大,是直筒式的,又稱「大衫」。它無法顯示女性的性感特徵.缺乏女性服裝的形象美,從清末起,旗袍悄然變化,辛亥革命以後,更出現了一個持續創新的歷程。在具有先進服裝文化素養的上海、天津、哈爾濱、大連、青島、漢口、廈門、香港等地紅幫裁縫和其他有現代意識的裁縫和服裝企業,以及許多民間心靈手巧的中青年女性的共同參與下,繼承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唐代的「水田衣」以及蒙古族女子穿著的長袍等民族服裝的傳統特色,推陳出新、古為今用,同時,大膽吸取西方女裝的先進觀念、現代人文精神和設計、造型藝術不斷改進旗袍的款式、造型和剪裁、製作方法,把中西女裝的長處有機地融入旗袍之中,成為魅力無窮的女裝寶典。
如果說中山裝是「西服東漸」的結晶,旗袍則是「東服西漸」的代表作。這兩種中華民族的現代服裝已成為中外服飾文化雙向交流、互相融合的經典之作。正是它們促使互動式的中外服裝文化交流駛進了快車道。 紅幫的歷史貢獻還不僅僅於此,而是在長期的發展中不斷地將一些獨特的文化內涵注入到服裝中去。 一件衣服上要有幾只口袋、袋蓋的形狀、紐扣的多少、領口的設計,都有獨特的文化內蘊。即使是今天,紅幫前人對服飾文化的精彩詮釋,仍讓後人們驚嘆不已,受用不盡。正是有了一整套基於深厚的文化內涵,科學又合乎中國實情的製作體系和理論體系,紅幫在發展了二三十年後,已不再是個只會實干、只求實功實利的民間自發的初級流派,而是一個有理論支持、名師輩出、名店林立、著名產品不斷涌現,具有良好的培訓機制,在全國服裝行業中獨領風騷,引導中國服裝藝術新潮、主潮的主導性流派。1956年,「波緯」、「雷蒙」等20多家著名的服裝店從上海遷往北京,絕不是偶然的,而是紅幫發展的必由之路、必然趨勢。他們無疑代表了當時中國服裝界的最高水平。

『伍』 第十六屆寧波國際服裝節的歷史沿革

100多年前,鴉片戰爭的炮火像一雙看不見的臂膀,不僅強硬的敲開了中國禁密的宅門,也生生地拔起了許多本應掩埋黃土之下或母體之中的非典型文明。
在中西文化融合大潮中,一群來自寧波的裁縫,夾著一柄尺子、一把剪刀出現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他們順應歷史潮流,突破傳統模式,致力於西服研製和培養專業人才,在一針一線的微妙置換中把峨冠博帶的袍服制演變為輕便實用的西式服裝。「紅幫裁縫」也因此成了他們獨樹一幟的稱謂。
在「紅幫裁縫」書寫傳奇的100多年裡,中國第一套西裝、第一套中山裝、第一家西服店、第一部西裝相續誕生的輝煌中,寧波男裝逐漸以歷史為支點,從全國一望無際的男裝市場中凹顯成形。
1996年,以男裝為主的寧波服裝業開始初具規模,寧波市服裝企業已達800多家,並形成雅戈爾、杉杉、羅蒙、一休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服飾企業,年銷售量上千萬的企業也達10來家。
為進一步加強與國內乃至國際服裝業的交流與合作,促進中國服裝業的進步和提高,逐步確立中國服裝在國際上的地位,爭取更多的服裝進入國際品牌,寧波市政府決定舉辦服裝節。
1997年10月,集服裝博覽會、服裝展演、服裝研討、經貿洽談等活動為一體的第一屆寧波服裝節正式舉行。四天時間里,到會展商241家,其中境外108家,吸引買家5000多名,3000多位公眾到會,貿易成交32.3億人民幣。期間,寧波市總投資達1.55億美元的5個外資項目舉行開工投產,11個外資項目舉行簽字儀式,總投資達5.75億美元。對外貿易洽談成交2000萬美元。
此後9年,寧波國際服裝節每年10月如期舉行。寧波國際服裝節的核心寧波國際服裝博覽會,憑借日益壯大的產業集群優勢喝服裝文化底蘊,規模不斷擴大。2003年,寧波服博會被國家商務部和中國貿促會等單位評為全國37個A類展會之一,並進入全國15個優秀博覽會行列。
2005年,隨著國際紡織品貿易壁壘的不斷加劇、全球服裝產業一體化加快,以及後配額時代的到來,全國性服裝業展會面臨重新洗牌,廣東、江蘇等地及兄弟城市溫州,在連續舉辦了幾屆服裝節後都偃旗息鼓。
寧波決定將已連續沿用了8年的「寧波國際服裝博覽會」更名為「中國國際服裝服飾交易會」。
「寧波服裝節必須依靠產業,服務產業,提升產業,而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是服裝節展會的必由之路。」寧波市政府新聞發言人、大活動辦主任俞丹樺說,基於對寧波國際服裝節未來的戰略定位,寧波將「服博會」改成了「服交會」。這個新的提法一方面使展會定位更加准確,即在寧波舉辦的國家級展會,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展會的「交易性」,是國內外市場雙相交易的平台,而這正是中國特色的展覽會最終與國際接軌的一個方向。
此時,歷經九年磨練的寧波服裝業,形成了雅戈爾、杉杉、羅蒙、洛茲、培羅成、太平鳥、唐獅、愛伊美、巨鷹等一大批全國知名品牌。2005年中國500個最具價值品牌評選中,寧波服裝企業佔得六席。
2012年,寧波服裝得注冊商標總數超過3000個,在境外注冊得服裝類商標超過50個,擁有雅戈爾、杉杉、羅蒙、唐獅等四個中國馳名商標,16個中國名牌。
寧波現有服裝企業3000多家,其中年銷售收入上千萬元的企業有幾百家,產品涉及男裝、女裝、童裝、時裝等系列,年產服飾14億件,佔全國約12%。
上世紀90年代初,擁有亞洲最大服裝生產基地的「雅戈爾」,當一切逐漸穩固後開始涉足其他產業。首先就是投資「實體化」產業,其中比較成功的就是房地產業,2012年已成為該集團的另一主導性產業,其贏利直逼主業。
同為中國服裝業的領軍企業、被列為中國服裝行業銷售第3位的「杉杉」,一開始就注重多元化道路和長遠發展。1999年12月,杉杉商標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2012年,杉杉已初步形成以服裝為主業,以高新技術、資本運作為兩翼三大版塊的現代化、國際化產業集團格局。
與之類似,巨鷹集團已成立巨鷹科技生產電子產品,不久前又收購了ST望春花,實現了「借殼上市」。通過幾年考察,培羅成、獅丹努也意欲涉足電子、能源等產業。
寧波女裝第一次創業熱潮始於上世紀80年代,當時如日中天的男裝生產企業中不少開始涉足女裝,但終因設計、市場營銷等方面原因,90%企業都沒能經受住市場的考驗,寧波女裝始終是寧波服裝產業中的一條短腿。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寧波女裝開始二次創業:有設計師兼經營管理者領銜的自有品牌;有做男裝起步,在規模化後因多元化拓展需要再涉足的;也有在經歷過一段貼牌加工的經歷後,開始推出獨立女裝品牌的。
此後,仙甸、太平鳥、德瑪納、喜麗美獅、旦可韻等寧波女裝中較為成熟的品牌開始出現。不過他們的發展都有各自的經歷:「仙甸」和「旦可韻」,他們從前店後廠的家庭作坊開始,逐步實現滾雪球式的積累與擴大;「喜麗美獅」、「太平鳥」等女裝則誕生在強大的製造業產業基礎之上;康楠女裝則靠著外貿貼牌加工,是在內銷男裝已經立足的基礎上新拓展出來的品牌。
男裝盛名下的寧波女裝,低調而沉穩,通過十年打磨,一批頗具實力的女裝企業已經悄然形成。在首屆寧波女裝品牌優勢評選中,寧波女裝已初露端倪:報名有近30個品牌,其中不少已擁有較完整的品牌形象,而且在區域內廣泛流通並產生影響。
2012年9月底,擔任上海國際時尚聯合會會長的杉杉集團掌門長鄭永剛,帶著國內幾個服裝品牌走進了國際時尚「奧斯卡」——米蘭時裝周,其中就有「杉杉」和「紅豆」。
在此之前,羅蒙已早早地將設計工作室搬到了國外;愛伊美將商標注冊到了21個國家,雅戈爾美國公司則在2012年3月,將『YOUNGOR『帶入了美國。如今寧波服裝在國際T型台上走秀早已不稀奇,寧波服裝與國際的交流與合作正日益緊密。
2012年10月,國家發改委批准了寧波申洲針織有限公司在柬埔寨的第二期投資項目,這也是國內紡織企業在境外最大的一筆投資,投資總額達到3000萬美元。
從1997年第一屆寧波國際服裝的少數境外客商,到2005年第九屆國際服裝節的91個國家或地區的3500位客商到來,每屆寧波國際服裝節總會帶給寧波服裝企業別樣的驚喜。
2002年,寧波服裝讓寧波有勇氣搭建起與國際直接對話的平台,2012年的寧波國際服裝節則搭建起寧波服裝登台國際的橋梁。

『陸』 西服是什麼時候開始流行的

西裝又稱 "西服"、洋裝"。其結構源於北歐南下的日爾曼民族服裝。據說當時西歐漁民穿的,著裝散領、少扣,捕魚方便。它以人體結構分離組合,形成了以打摺(省)、分片、分體的服裝縫制方法,流行至今。也有資科認為,西裝源自英國王室的傳統服裝。它是男士穿的三件套裝,由上衣、背心和褲子組成。在造型上延續了男士禮服的基本形式,屬於日常服中的正統裝束,使用場合廣泛,並從歐洲影響到國際社會,成為世界指導性服裝,即國際服。自二十世紀初,一些家庭主婦紛紛走向社會,參加工作越來越多,有的身居要職和國家領導人地位。隨看婦女地位的提高,她們紛紛仿效男性穿瀟灑的西裝,於是女式西套裝應運而生,一般為上衣下褲或上衣下裙。女式西裝受流行因素影響較大,但根本的要合體,能夠突出女性體形的曲線美,應根據穿著者的年齡、體型、皮膚、氣質、職業等特點來選擇款式。

西裝可分為男西裝、女西裝和童西裝三類。男式西裝一般分為三件套西裝(包括背心,也稱馬 甲)、二件套西裝和單件西裝三種。它又可分為美式、歐式與英式三種基本式樣。美式西裝的主要特點是單排扣,腰部略縮,後面開一個衩,肩部自然,墊肩柔軟精巧,袖窿剪裁較低,以便於活動,翻領寬度中等,兩粒扣或三粒扣。歐式西裝的主要特點是剪裁合體,裝有墊肩,腰身適中,袖窿開得較高,翻領狹長,大多採用雙排扣。英式西裝的特點是墊肩較薄,貼腰,採用閃亮的金屬扣,後身通常開兩個衩。在這三種款式的西裝中,以美式西裝穿著最為舒服,而貼身的歐式西裝,適合於身材修長的男性穿著。西裝中比較考究的是背後開衩的燕尾服,它原是中世紀馬夫的裝束,後身開衩是為了上、下馬方便。西裝的硬領是由古代軍人防護咽喉中箭的胄甲演變而來的。西褲原取自於西歐 "水手服"的樣式,主要是便於捋起來幹活。領帶則是北歐漁民系在脖子上的 "禦寒巾",以後改進成西裝重要的裝飾品。

西裝的基本形制為;翻駁領;翻領駁頭、分槍駁角和平駁角,在胸前空著一個三角區呈"v"字形;前身有三隻口袋,左上胸為手巾袋,左右擺各有一隻有蓋挖袋、嵌線挖袋或貼線袋;下擺為圓角、方角或斜角等;有的開背衩兩條或三條;袖口有真開衩和假開衩兩種,並釘衩鈕三粒。按門襟的不同,可分為單排扣和雙排扣兩類。在基本形制的基礎上,部件則常有變化,如駁頭的長短、翻駁領的寬窄、肩部的平蹺、鈕數、袋形、開衩和裝飾等,而面料、色彩和花型等則隨流行而變化。做工分精和簡兩種。前者採用的面料和做工考究,為前夾後單或全夾里,用黑炭襯或馬棕襯作全胸襯;後者剛採用普通的面料和簡潔的做工,以單為主,不用全胸襯,只用掛面襯或一層粘合襯,也有採用半夾里或僅有托肩。其款式也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有所變化。如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男西裝的特點是寬腰小下擺,肩部略平寬,胸部飽滿,領子翻出偏大,袖口褲腳較小,較明顯地誇張男性挺拔的線條美和陽剛之氣,此時的女外套也同樣採用平肩的掐腰,但下擺較大,在造型上顯得優雅而富於女性高雅之美。到了五十年代初期,男西裝趨向自然灑脫,但變化不很明顯。同期的女外套則變化較大,主要變化為由原來的掐腰改為松腰身;長度加長,下擺加寬,領子除翻領外,還有關門領,袖口大多採用另鑲袖,中期開始流行連身袖,造型顯得穩重而高雅。在六十年代中後期,男西裝和女外套普遍採用斜肩、寬腰身和小下擺。男西裝的領子和駁頭都很小;女外套則較大,直腰長,其長度至臀圍線上。袖子流行連身袖及十字袖。西裝裙臀圍與上擺垂直,長度達膝蓋。褲子流行緊腳褲和中等長度的女西褲。此時期的男女西裝具有簡潔而輕快的風格。到了七十年代男西裝和女外套又恢復到四十年代以前的基本形態,即平肩掐腰,流行喇叭褲(上小下大)。女裝前期流行短裙,後期則有所加長,下擺也較大。這一時期的男女西裝帶有復古的傾伺,具有莊重而典雅的線條美。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七十年代末期至八十年代初期,西裝又有了一些變化。主要表現為男西裝腰部較寬松,領子和駁頭大小適中,褲子為直腿形,造型自然勻稱。而女西裝則流行小領和小駁頭,腰身較寬,底邊一般為圓角。女西裝的下裝大多配穿較長而下擺較寬的裙子。這些服裝的造型古樸典雅並帶有浪漫的色彩。西裝的主要特點是外觀挺括、線條流暢、穿著舒適。若配上領帶或領結後,則更顯得高雅典朴、瀟灑大方,真是西裝革履,一派紳士風度。

『柒』 西裝的起源

據說當時是西歐漁民穿的,他們終年與海洋為伴,在海里謀生、著裝散領、少扣、捕起魚來才會方便。它以人體活動和體形等特點的結構分離組合為原則,形成了以打褶(省)、分片、分體的服裝縫制方法,並以此確立了日後流行的服裝結構模式。

也有資料認為,西裝源自英國王室的傳統服裝。它是以男士穿同一面料成套搭配的三件套裝,由上衣、背心和褲子組成。在造型上延續了男士禮服的基本形式,屬於日常服中的正統裝束,使用場合甚為廣泛,並從歐洲影響到國際社會,成為世界指導性服裝,即國際服。

現代的西服形成於19世紀中葉,但從其構成特點和穿著習慣上看,至少可到追溯17世紀後半葉的路易十四時代。

十七世紀後半葉的路易十四時代,長衣及膝的外衣「究斯特科爾」和比其略短的「貝斯特」,以及緊身和體的半截褲「克尤羅特」一起登上歷史舞台,構成現代三件套西服的組成形式和許多穿著習慣。究斯特科爾前門襟口子一般不扣,要扣一般只扣腰圍線上下的幾粒,這就是現代的單排扣西裝一般不扣扣子不為失禮,兩粒扣子只扣上面一粒的穿著習慣的由來。

(7)紅幫裁縫女裝擴展閱讀

中國第一套國產西裝誕生於清末,是「紅幫裁縫」為知名民主革命家徐錫麟製作的,徐錫麟於1903年在日本大阪與在日本學習西裝工藝的寧波裁縫王睿謨相識,次年,徐錫麟回國,在上海和王睿謨開設了王榮泰西服店定製西服。

王睿謨花了三天三夜時間,全部用手工一針一線縫制出中國第一套國產西裝,在當時的情況下,其工藝未必超得過西方國家的製作水平,但已充分顯示出「紅幫裁縫」的高超工藝,成為中國西裝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先行者。

「紅幫裁縫」發軔於清末民初-寧波作為當時最早與國外通商的口岸城市之一,不少裁縫曾為外國人(又稱「紅毛」)裁製過服裝,「紅幫」之名由此而來。「紅毛」最初是對荷蘭人的稱謂,後來泛指歐洲人。

在老上海,「紅幫」指的是西式的服務業或修造業。「紅幫裁縫」是近現代中國服裝史的主體,它有一條長長的歷史軌跡,在老上海提起寧波人,很多人立即就會想起當年那些在上海灘揚名立萬的「紅幫裁縫」。

在中國服裝史上,「紅幫裁縫」創立了五個第一:中國第一套西裝,第一套中山裝,第一家西服店,第一部西服理論專著,第一家西服工藝學校。

西裝的故事

有一年秋天年輕的子爵菲利普和好友們結伴而行,踏上了秋遊的路途。他們從巴黎出發,沿塞納河逆流而上,再在盧瓦爾河裡順流而下,品嘗了南特葡萄酒後來到了奎納繹爾。

想不到的是,這里竟成為西服的發祥地了。

奎納澤爾是座海濱城市,這里居住著大批出海捕魚的漁民。由於風光秀麗,這里還吸引了大批王公貴族前來度假,旅遊業特別興旺。來這里的人最醉心的一項娛樂是隨漁民出海釣魚。

菲利普一行也樂於此道,來奎納澤爾不久,他們便請漁夫駕船出港,到海上釣魚取樂去了。魚一旦上釣,要將釣竿往後一拉,這里的魚都挺大,菲利普感到自己穿緊領多扣子的貴族服裝很不方便,有時拉力過猛,甚至把扣子也掙脫了。

可他看到漁民卻行動自如,於是,他仔細觀察漁民穿的衣服,發現他們的衣服是敞領、少扣子的。這種樣式的衣服,在進行海上捕魚作業時十分便利。

就是說,敞領對用力的人是十分舒服的,也便於大口地喘氣;扣子少更便於用力,在勞動強度大的作業中,可以不扣,即使扣了也很容易解開。

菲利普雖然是個花花公子,但對於穿著打扮,倒有些才能。他從漁夫衣服那裡得到了啟發,回到巴黎後,馬上找來一班裁縫共同研究,力圖設計出一種既方便生活而又美觀的服裝來。

不久,一種時新的服裝問世了。它與漁夫的服裝相似,敞領,少扣,但又比漁夫的衣服挺括,既便於用力的,又能保持傳統服裝的莊重。新服裝很快傳遍了巴黎和整個法國,以後又流行到整個西方世界。它的樣式與現代的西裝基本上相似。

與紅幫裁縫女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白褲子上的辣椒油怎麼洗掉 瀏覽:708
襯衫低領定型機器 瀏覽:822
褲子上弄上衛生紙咋弄 瀏覽:797
男士嘻哈舞蹈褲子怎麼樣 瀏覽:627
穿旗袍配什麼手飾品 瀏覽:610
老虎馬甲結構圖解 瀏覽:229
香洲區校服圖片 瀏覽:811
衛衣帽子太熱怎麼辦 瀏覽:931
怎麼折帽子能帶的視頻 瀏覽:696
純白打底衫與襯衫 瀏覽:411
牛仔羊羔適合什麼褲子 瀏覽:838
我的堂姐睡衣怎麼觸發 瀏覽:524
羽絨服該買什麼顏色的褲子 瀏覽:847
怎麼洗掉衣上面的橡皮泥 瀏覽:755
格子襪搭配什麼褲子 瀏覽:684
斗魚主播馬甲是什麼 瀏覽:804
兒童破洞牛仔褲上衣搭什麼 瀏覽:502
衣顏色卡 瀏覽:793
藏青色外套會過時嗎 瀏覽:554
小粗小腿穿什麼褲子好看 瀏覽: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