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安徽有那些生活習俗和風景地區
一、生活習俗
衣著衣服:清末時期,農民著手工縫制便服,多以粗布(土布)作衣料。單衣:男子穿偏襟或對襟短褂,大腰闊襠褲,衣色以白、藍為主。婦女穿偏襟褂,稍長,以躬身不露腰為度,褲子款式與男褲同。棉衣:一般人家穿棉襖、棉褲,男女棉衣款式與男女單衣同,以藍、黑色為主。成年男子冬天多用布大帶子束腰(長五尺許),穿長衫、長袍者,好將右襟提起,納在左腰部大帶子內,便於行走和勞動。男女有用帶子束褲腳的習慣(俗稱扎腿),少年兒童多穿土紡、土染、土織的花條、方格布衣服。
教書先生、醫生、商人等多穿長衫,冬穿長袍,不用布大帶束腰。士紳及富豪人家,多以綢緞作衣料,男子著長衫,春秋季節外套馬褂,冬穿長袍,外套坎肩,亦不用大帶子束腰。
幼兒穿開襠褲,多戴綉有花草、動物的紅布兜兜。嬌愛的幼兒常穿兩條腿顏色不同的褲子(俗稱鴛鴦褲)。冬天,幼兒多穿貓蹄棉褲(褲腿稍長,褲腳張上棉襪底)。嬰兒穿土褲(用布做成嚴襠短褲,穿後,用布帶束腿,裝入適量沙土)。
民國時期,人們的服裝沒有多大改變。在城鎮有少數人穿中山裝和西服。少數學校學生穿校服,中學生穿軍服,小學生穿童子軍服。
建國初期,經過土地改革,農民生活得到改善,穿細布(俗稱洋布)衣服的人漸多,中老年人仍穿舊式便服,機關幹部、工人、醫生、教師、學生及青少年,流行制服,如中山裝、列寧服、青年服、學生服、工作服等。衣色以藍、白、灰、黑為主。穿長衫、長袍的漸少。文化大革命期間,青少年中曾一度興起綠色服裝熱。1978年後,人們的服裝款式、衣料、衣色均有較大變化,城鄉無多大差異。人們盛穿制服,如中山裝、列寧服、青年服、學生服、工作服、西服、運動服、拉練衫、茄克衫等。青年人時興西服,青少年女子夏季盛行褲裙(農村不多),冬天穿長短毛呢大衣,羽絨服、皮茄克的增多,農村仍有少數老年人穿舊式便服。衣料多以化纖布,混紡布為主,毛呢次之,穿棉布衣的已少見。衣色日趨多樣化,有紅、黃、蘭、白、黑、灰、綠及各色條格、方格、花布等。
至今,嬰兒穿土褲漸廢。幼兒戴紅布肚兜、穿鴛鴦褲、貓蹄棉褲之習仍存。
帽清朝及民國時期,農民男子一般戴線織猴頭帽(又叫抹虎帽)、氈帽墊子,熱天戴草帽(麥桔或蘆葦編制)、斗笠。婦女冬天多用土紡、土染、土織的麻花頭巾包頭,老年婦女多戴兩塊瓦的頭勒子。清代,富人士儒之家男子盛行六塊瓦頂上有紅疙瘩的瓜皮帽(也叫帽墊子),民國時期多戴氈制禮帽。
建國後,男子流行制服帽,戴氈帽墊子及猴頭帽的漸少,冬天多戴海軍式栽絨帽(俗稱火車頭帽)。女子多用方巾、圍巾包頭,其花色依年齡不同各異。1978年後,男子流行鴨舌帽,冬天中老年婦女逐漸興起毛線編織帽。
發型清代前男子蓄滿發。清軍入關後,改為頭周圍剃發頂部蓄長發,扎一發辮垂於背後。辛亥革命後,男子蓄發扎辮子的漸少,多數剃光頭,少數富家公子留短發頭(俗稱洋頭)。民國時期及以前,女子蓄滿發,未婚女子扎一發辮垂於背後,婚後的女子在腦後挽發髻(俗稱挽纂)。民國時期,始有女學生留剪發頭(俗稱半截毛子,發長至頸部)。
建國後,男子盛行短發頭,僅有老年人剃光頭。女子盛行剪發頭,亦有少數年輕女子蓄長發,扎雙辮。老年婦女多數仍挽發髻。1978年後,不少男女青年講究發型美,留燙發頭。
鞋舊社會,女性多纏足,穿尖頭布鞋,以藍、黑色為主。富家年輕女子穿綉花鞋,老年婦女穿套鞋(穿一雙軟底小鞋,再套穿一雙鞋)。男子穿園口布鞋,以藍、黑色為主。農民一般買不起膠鞋,雨天多穿油鞋。冬天人們穿棉鞋,或穿用蘆纓、麻編製成的「毛窩子」,男子多穿高木底毛窩子,既防雨雪又保暖,但比較笨重。
建國後,男女鞋的款式、色調變化較大,由手工制布鞋,漸次普及機制布鞋、球鞋、膠底布鞋、翻毛皮鞋、擦油皮鞋、塑料底布鞋、塑料涼鞋、塑料托鞋、皮涼鞋、旅遊鞋、皮棉鞋、雨膠鞋、防雨靴等,款式新穎,五光十色,應有盡有。1978年後,中青年男子盛行中跟鞋,青年女子流行高跟鞋。至今,仍有不少人冬天穿高木底毛窩子。
襪民國初期及其以前,人們多穿手工縫制的布襪,男子多白色,女子多藍、黑色,而後,逐漸穿棉線襪(俗稱洋襪),襪底磨破後,張上布底布幫繼續穿。70年代後期,棉線襪漸少,多穿各種化纖襪。
飯食本縣人以麵食為主。建國前,農民收麥時吃麥面,收秋糧時吃高梁、大豆、小米、玉米等雜糧面,並雜以紅芋、糠菜,除逢年過節、接待來客外,平時很少吃麥面,富有人家全年吃麥面的也很少。建國後,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開始富裕起來,基本上全年吃麥面,很少有人吃雜糧。
飯食多種多樣,饃有饅頭、花捲、窩頭、鍋餅、厚饃(又叫炕饃)、烙饃、糖包、菜包、油餅等。本縣人習慣吃發面饃,尤喜吃烙饃,其製法先將和好的面(死面)擀成園形(直徑尺余)薄如厚紙的饃坯,後放在熱鏊子上烙熟而成,過去常在面內摻入芝麻,製成烙饃,再炕焦,給小孩作點心吃。飯類有稀飯、咸湯、面條、水餃、米飯等,通常以稀飯、面條、咸湯等為主。本地人習慣吃白面條,即不放油、鹽、菜的面條。
菜餚肉類以豬、羊、牛、雞、鴨、鵝、魚等肉為主,回民忌食豬肉。蛋類有雞、鴨、鵝蛋等,雞蛋多用來炒菜、燒湯,鴨、鵝蛋多是腌制鹹蛋。建國前,農民平時很少吃肉、蛋,有的過年過節也吃不上。建國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年均食肉蛋量漸增,1978年後,農民逐漸富裕起來,對肉蛋需求量進一步增大,市場供應充足,購銷兩旺。蔬菜類,春季有小白菜、菠菜、蒜苗等,夏季有黃瓜、茄子、韭菜、芹菜、青辣椒、西紅柿、豆角等。秋季有蘿卜、冬瓜、南瓜、筍瓜、土豆、花菜、藕等,冬季有白菜、蘿卜等。四季常吃的菜有蔥、蒜、辣椒、豆芽、豆腐等。1978年後,本縣興起用塑料棚培育蔬菜,人們一年四季均可吃到芹菜、辣椒、黃瓜、包菜、菠菜等新鮮蔬菜。自古以來,本縣居民家庭有腌制蘿卜干、大頭菜,臘菜、豆醬、西瓜醬、豆腐乳等的傳統。
本縣人吃飯一日三餐,一般早餐是稀飯(冬季多是紅薯稀飯)、饃、鹹菜;午餐是饃、炒(燒)菜、湯;晚餐是面條,或稀飯、饃,或咸湯、饃,配以炒菜或鹹菜,晚餐本地俗稱喝湯。飯菜口味稍咸、辣。
居住自古至今,本縣人喜以座北朝南的堂屋(也叫北屋)為主房,多是三間,一明二暗,中間作客室,東西間為卧室,長輩居住。東、西、南屋為配房,晚輩居住,或作倉房,廚房和牲畜房。建國前,勞動人民蓋不起屋,多數是幾代同住一屋。
過去群眾住房大都是土牆草頂,只有少數富戶住磚瓦房。建國後,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住房結構逐漸變化,20世紀60年代,一般為土牆瓦頂。1978年後,多是磚牆瓦頂帶走廊,有的農民蓋起樓房,草房已很少。過去群眾住房後面不留窗戶,至今只有少數人家在屋後留窗戶,且多是留小卧窗。
行路過去,人們趕集上市,探親訪友等是徒步,少數人以驢、馬、騾代步。接客送人多用木製獨輪手推車或畜力四輪太平車。建國後,交通工具不斷發生變化,起初是使用膠輪平板車,20世紀70年代後,城鄉普及了自行車。1980年後,縣城至各鄉鎮通有公共汽車,不少青年購買摩托車,群眾外出或運輸較為方便。
風景地區
5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黃山、九華山、天柱山、琅琊山、齊雲山;
18個省級風景名勝區:太平湖、石台溶洞群、齊山、秋浦仙境、太極洞、敬亭山、採石磯、西山、小孤山、浮山、白崖寨、花亭湖、天堂寨、南嶽山—佛子嶺水庫、萬佛山—龍河口水庫、八公山、鳳陽縣—韭山洞、滁山—白乳泉、皇藏峪;
3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歙縣、亳州、壽縣;
4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安慶、黟縣、桐城、鳳陽;
6處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屯溪老街、萬安古鎮、陳村古鎮、東流古街、上庄—馮村、大坑口—湖村—石勘頭古村落;
6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花戲樓、芍陂遺址、明中都城及皇陵石刻、和縣猿人遺址、廣教寺雙塔、新四軍軍部舊址,以及胡氏宗祠、許國石坊、潛口明代民宅、寶倫閣、棠樾牌坊群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處;
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牯牛降、宣城揚子鱷、鷂落坪。
(如果您對我的答案滿意,請給好評,謝謝~~)
亞當彼得是專門賣男士服裝的品牌,不管是冰絲運動套裝,男夏季薄款做攔男士運動套裝,健身服跑步服套裝,運動悶世服男短袖套裝,男中年運動休閑套裝,還是夾克男外套,春秋季男士夾克外套,韓版修身潮流帥氣連帽,時尚休閑男式茄克衫,春秋裝純罩胡上衣服男青少年都有
可以搭配牛仔外套和棉襖啊都是很不錯的選擇哦。還得看個人喜不喜歡了
④ 青少年應穿什麼樣的衣服
青少年學生著裝
1. 首先要符合身份。在日常生活中,由於身份的不同,穿衣戴帽的要求也往往有所不同。一般說來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行政幹部,著裝要莊重、大方;藝術工作者則可以穿得時髦、浪漫些;工人的著裝要求舒適隨便;農民的衣著要求樸素自然;運動員要體現寬松、灑脫;服務員要端莊、雅緻;教師著裝要求莊重、整潔。這樣,衣著對於人體,才會相得益彰,才會使人產生美感。
2.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中學生著裝要符合中學生的身份,就應該反映出中學生健康活潑、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的青春風采。並有利於中學生學習、生活和運動。在布料、顏色、款式等方面都要適合中學生的身份,體現中學生的
3. 第二,要樸素大方。義大利偉大的藝術家貝多芬有句名言說得好:「你們不見美貌的青年穿戴過分反而折損了他的美么?你們不見山村的婦女,穿著朴實無華的衣服反而比盛裝的婦女美么?」在一個宴會上,貴婦們綾羅綢緞,金玉滿身,但是安娜卻一身素淡,吸引了無數男士們的贊許的目光,顯得無比高貴美麗,使貴婦們黯然失色。從外觀來看,不一定華麗就美。青少年學生青春年少,容光煥發,稚嫩柔滑的皮膚、充滿活力的機體,本身就洋溢著青春之美,其魅力遠遠超過服飾之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樸素大方的服裝可以起到綠葉扶紅花的作用。相反,如果不顧自身的實際,即使一身名牌,珠光寶氣,又有何美?有人會說:都什麼年代了,還講樸素。
4. 其實,不只我們提倡樸素,即使是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中學生的衣著都以樸素為美。比如美國,中學生的衣著就非常隨便。春秋季節,在多穿一身寬松的棉質運動衫,女生愛穿肥大的粗線毛衣,幾乎看不到穿一身筆挺的西裝或一身緊綳綳的美國西部牛仔服的。到了夏季,他們的服裝就更隨便了,男生差不多都是穿雞心領或圓領的體恤衫;女生大多也穿體恤衫,很少有穿連衣裙的。冬天,他們大多穿又長又大的厚毛衣。除了升國旗、開學典禮等正規場西裝革履,十分莊重外,平時穿著都很隨便。
5. 再說,中學時代是掌握知識、增長才乾的黃金時代。中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學習、再學習,主要精力要用在學習上。如果用盡心思去穿著打扮,甚至互相攀比,勢必分散精力,影響學業,影響人生大目標的實現。一個人知識貧乏、甚至是不學無術,又有什麼美可言?
6. 第三,中學生的穿著要講科學。不難發現,校園內不少人喜歡穿牛仔褲,尤其在南方的一些城市裡。這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其實這是不科學的。中學生正處在青春發育期,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在穿著打扮上不應該一味模仿成年人,有些服裝成年人穿著是適宜一,但青少年穿就不一定適宜。像牛仔褲等過緊過硬的褲子,對身體發育成熟定型的青年人來說,如果穿上合身,確實能突出身體的線條,增加美感。發育還未成熟的青少年也去穿,也許能增加美感,但美則美矣,卻會束縛限制身體的正常發育,得不償失。
7. 第四,要熱愛校服。在社會生活中,由於職業的不同,人們長期從事某一固定職業,在穿戴上還有定型化的傾向。比如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人,為了便於幹活和耐磨損,多穿粗厚結實、寬松自如的工作服;醫務工作者穿著白大褂,顯得干凈高雅,會給病人以平和、親切的感覺,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警察和法官穿上制服,顯得威風凜凜,昭示著法律的尊嚴。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不同的職業的工作服不僅體現了不同職業的工作需要,而且也是是美的。
8. 現在,不少學校的學生穿上了校服。一般說來,校服從布料到顏色,從質感到款式都基本上適合中學生的身份,又能突現中學生的特點。美麗的校服為校園增添了一道新的風景。其實,其實,穿校服也並非我們才有,日本學生穿校服已有六十年的歷史了,並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校服文化,人人以穿校服為美。學生們提起他們的校服無不驕傲地說:校服是他們的禮服,更是他們的紀念服。等到中學畢業時,他們都乾乾凈凈的布或口袋把校服包好,收在櫃子里珍藏起來,許多人都要保存到成家立業的時候,等自己的孩子長大了,讓他們看看爸爸媽媽當年在哪所學校讀書,穿什麼樣的校服,校服成了他們學生時代最寶貴的紀念品。現在,我們也有不少同學以穿校服為榮,以校服為美。有一個同學寫了一首詩表達他穿上校服的心情:
⑤ 初中物理競賽試題
《杜春雨|初中物理競賽練習題贈送|3《跟老杜挑戰物理競賽題》初三上學期》網路網盤資源免費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uu5lNL4wkKVVHPDd-upUnw
杜春雨|初中物理競賽練習題(贈送)|3《跟老杜挑戰物理競賽題》--初三上學期|2《跟老杜挑戰物理競賽題》--初二下學期|1《跟老杜挑戰物理競賽題》-初二上學期|第8講專題八:密度計算--密度測量問題|第7講專題七:密度計算--空心問題|第6講專題六:光的折射及凸透鏡成像|第5講專題五:光的反射及平面鏡成像|第4講專題四:溫度及物態變化|第3講專題三:聲現象回聲聲速|第2講專題二追及問題平均速度|第1講專題一機械運動過橋問題相遇問題|專題一機械運動過橋問題相遇問題.pdf|(4)專題一機械運動過橋問題相遇問題例8-例9.fl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