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平湖有哪些風俗習慣
平湖的風俗習慣
平湖鄉間婚俗,舊時大致有:「討八字」(或稱「拿八字」)、「拿糖」、「准日」(或稱「著日子」)、「對親」、「話親」、「擔盤」、「娶親」(即「結婚」)等婚俗禮儀。
「討八字」
舊時,孩子長到十來歲,就有熱心的媒人前來說媒。媒人以作伐為職業,極盡瞞、騙、討好之能事,去女方說男家怎樣富貴,小官官生得如何俊俏聰明等;去男方則說女家姑娘如何漂亮,其家規如何好等。然後向女方索要生辰八字,稱為「討八字」,請先生用毛筆在紅紙上寫好八個字,即:某年某月某日時辰,稱為「八字」也稱「年庚八字」。男方將女方拿來的「八字」,放在灶頭上祭灶君的香爐下,壓三天,焚香默禱。
男家看中某家姑娘,主動托媒人(俗稱「央出媒人」)去討「八字」。如果女家知道男家底細或者其它原因,不願出「八字」,認為門戶不當,則借口「伢姑娘歲數小」等理由,婉言拒絕。
男家將媒人拿來的「八字」,請算命先生「合八字」(或說「挑八字」)。女方與男方「八字」合得攏,就決定了這樁婚事。舊的訂婚,基本上都是「父母
之命,媒灼之言」。大多男女雙方在結婚前,從未見過面。由於這種舊俗,釀成了不少婚姻悲劇。
「拿糖」
「拿糖」就是合「八字」看親以後,男女雙方都表示同意,男方就托媒人送給女方金戒指、金耳環、糖果等禮物。然後女方將這些糖果分給鄰舍等,表示女兒已許諾人家,這就叫「拿糖」。
「准日」
是訂婚的第二項禮儀,請星相先生擇選一個「黃道吉日」,僅請長輩、媒人,一般設宴一桌或二桌。正禮:舊時,一般為8-10元;「四牲禮」(俗稱「籃頭肉」),一塊板肉約6-8斤、「帶腳腿」、雞、魚(鯉魚)、「花紅」(指媒人錢)。女家一般不邀客人,僅向鄰居分糖,以表明自己女兒已有配偶。
「對親」
正禮:舊時16-24元;「四牲禮」,也有折成現金,用紅包,包數包。(「花紅」、「准舅佬」紅包約2-4元,幾個舅佬包幾包);金耳環、金戒指、布料、絨線等。「對親」一般男家都要設宴邀請親朋好友,親友吃「對親」酒一般不送禮,但結婚時就要送禮,故俗稱吃「對親」為「下秧酒」。也有「著日子」、「對親」一次性操辦。「花紅」女方不能受,還要加半謝媒人。女方還要送一棵用紅紙包好的「萬年青」,一對「銅飯盂」等,祝日後新婚夫婦萬年長青,並要將男方送來的帶腳腿的腳爪頭,作為回禮品,俗稱「有腳氣」。
「話親」
舊時,孩子長到十六七歲,父母要為兒子操辦婚事。男方托媒人到女方家協商婚期,俗稱「話親」、「話好日」,舊習,男方一般要提前五六個月去女方家約定,故往往經數次商定才同意。女方同意後,男方要請星相先生選擇黃道吉日,決定結婚之日(俗稱「好日」)「話親」用正禮實際是給女方置辦嫁妝(如馬桶、腳桶、被、櫥等),也有人家不拿正禮到「擔盤」一起拿。一般不擺酒席,僅請媒人、長輩。「話親」要適時,過早,女方說:「憂伢嫁妝不辦哩?」,過遲,女方說:「時間太緊塌伢面子(指嫁妝未辦好)」,所以「話親」對男方和媒人是個耗時間、費口舌的事,要耐心,說盡好話。
「擔盤」
舊時,「擔盤」之日,男女雙方都要辦酒席,這次男方給女方的正禮比較大,約40-60元,還要「四牲禮」、還有「准舅佬」、「鞋襪」紅包,「准舅」錢是給姑娘出嫁時,阿哥抱上轎的「辛苦鈿」;「鞋襪」錢是給新郎做鞋、襪(有時女方忘記,男方有話說:「沒鞋襪叫新郎赤腳來到女家」)。
到女方家吃「擔盤」酒的親戚、朋友要送禮,禮物大多是實物,也有紅包。
舊時,「擔盤」也有把正禮,以姑娘的年令折成實物,如十八歲姑娘,就送十八石米,十八甏黃酒,十八包乾果(桂圓、荔枝、棗子、糖等)。也有送十八段布(小扣土布),十八床被頭等。
「娶親」
「娶親」之日,男家稱「好日」,女家稱「嫁姑娘」。結婚這天,雙方都辦「喜酒」。至於排場,菜餚多少,以各方經濟條件而定,也有女方不辦酒席,
等結婚後三朝或十二朝設「回門酒」。娶親時男方給女方正禮,舊時80-100元,加上糕點,還有謝娘禮(一塊肋條肉,俗稱「肚皮疼籃頭」)。
結婚娶親,一般由男方抬花轎去迎親,路遠用船。迎親船,俗稱「親船」,要請「吹打大夫」,一路吹打,以助熱鬧。家境好的人家請「奏班」(民間也叫「徽堂鳴」),有的還要搭台,故稱「洋台奏班」,也有大夫、奏班一起請,新人拜堂時要有司儀唱禮。
陪嫁三件寶:
在平湖農村流傳著一句俗語:「結婚三日跑三朝,陪嫁姑娘不忘三件寶。」姑娘出嫁時,不論家境貧富,不論事情再忙,要為出嫁姑娘辦好三件寶。
紅蛋 ,女兒出嫁,女方的母親早就把8隻染紅的雞蛋,悄悄放在一隻新馬桶里(俗稱「子孫桶」),表示代代(蛋蛋)相傳、子孫興旺的意思。
鯉魚, 取親那天,男方備「六禮」有(雞、鯉魚、肉、煙、酒、「禮鈿」)送女方家,以答謝姑娘母親的生育之恩,稱「肚皮痛籃頭」但對「六禮」中的鯉魚不能收受,並要隨姑娘到男家,寓意男女雙方結親後,如魚得水,自由游動,經常來往,期望女兒不斷娘家之路。
萬年青,出嫁時,由女方喜娘或父母掘一棵茁壯的萬年青,在根莖上用紅紙包好,一般放在飯盂里,隨嫁到男方,日後種在男家屋前或屋後,象徵新婚夫妻的愛情四季常青,吉祥如意。這一習俗,流傳至今。
喂「糖飯」、吃「小夜飯」
舊時,在農村新娘出嫁都要喂「糖飯」和吃「小夜飯」。喂「糖飯」,是姑娘出嫁之日,先把姑娘的全部嫁妝,搬到屋前場上,當眾顯喜,稱「晾嫁妝」或「晾衣風」。新娘上花轎前要朝北坐在堂屋間,由母親或者哥嫂為新娘子喂「糖飯」,意是姑娘婚後生活甜蜜。然後,將准備好的兩碗飯,俗稱「衣食飯碗」,上面放著兩根長梗鹹菜,兩雙筷子,再放入面盆內,由女方廚師送出來,並要討喜錢。只有到面盆端出來,娶親隊伍方可起程。
吃「小夜飯」,是在新婚之夜,鬧新房的人們漸漸散去,由男方的長輩(一般是婆婆)端出女方嫁來的長梗鹹菜冷飯,在新床前請新郎新娘面朝南並肩坐著,各自把碗里的冷飯吃完,這就稱吃「小夜飯」,寓意夫妻同甘共苦,天長地久,新娘美容。
這種風俗相傳在元朝末年,當時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年輕落難時,找了一位馬氏姑娘,因家境貧寒,新婚之夜,馬氏姑娘好不容易找到一點大米,燒了兩碗粥,找到幾根長梗鹹菜,就這樣朱元璋和馬氏姑娘過了新婚之夜。後來,這一習俗就傳到了民間。
㈡ 有關寧波幫的小故事
虞洽卿、盛丕華、吳錦堂、王寬誠、包玉剛、邵逸夫、應昌期.童善長童涵春堂國葯號 黃楚九的「中法葯房」、史致富的「萬國葯房」、吳錦堂(1855~1926年),名作莫,浙江省寧波市慈溪市東山頭鄉西房村人,少時隨父耕作,及壯東渡日本,經商致富,名重中外,素以桑梓為重,先後捐銀數十萬兩,興修水利,創辦學校,澤被鄉里。又積極支持孫中山先生從事辛亥革命,是我國近代著名華僑。吳錦堂於清咸豐五年(1855年11月14日)出生於慈溪北鄉海濱小村東山頭(今慈溪市觀海衛鎮錦堂村)。據吳氏族人介紹,元末明初,江西、安徽一帶戰亂頻繁,長江中游一帶居民紛紛南遷,東山頭吳氏明初從江西遷來杭州灣南岸,開懇新漲塗地為生。傳到吳錦堂的父親吳麟初時,已是第12代。外地遷來海濱塗地的居民大都十分貧困,到吳錦堂祖父那一代,家境有所好轉,試圖通過對子女的教育,擺脫世代務農的現實。其父吳麟初,生育五子三女,吳錦堂是他的長子。吳家祖居坐落於東山頭西房村,因吳麟初排行第二,故稱「昂二房」,吳錦堂就出生在一樓靠西邊的正房裡。到其父吳麟初時,連年遭遇天災人禍,家境越來越差。吳錦堂不得不輟學務農,幫父親處理家事,成了主要幫手。不過,他父親並未放棄對他的文化教育,安排他在耕稼之餘跟從當私塾先生的伯父課讀。吳錦堂16歲那年,母親病故,父親又娶唐氏。他待繼母如同生母,村民們都說吳家老大將來定有出息。1880年,吳錦堂在寧波做磨豆腐的小工。在當年,「打鐵、撐船、磨豆腐」是有名的苦營生行業,地位十分卑下。但對於年輕的吳錦堂來說,兩年的起早摸黑、肩挑手推,受盡艱難人生的磨練,為日後在上海灘打拚乃至闖東瀛,奠定了思想、心理、體能上的准備。立足上海灘1882年,豆腐作坊的一位鄰居見吳錦堂能吃苦,又有文化,心氣也高,介紹他到上海紅廟前的萃豐油燭店當幫佣。吳錦堂興沖沖地從寧波回到老家東山頭與家人告別。時年28歲的吳錦堂,就這樣帶著父輩的期望,來到他一直嚮往的上海,一年後成了正式店員。吳錦堂在上海工作3年,習算學文,揣摩商賈經營之道,勤奮精明,深得店主的賞識,曾被派到蘇州等地代庖業務。油燭雖是小商品,但購買者各色人等都有,吳錦堂藉此認識了不少人,對他了解社會各界、積累經驗都很有幫助。特別是他在蘇州分店的經歷,更使他有獨當一面開展商務活動的鍛煉機會,顯露出從事貿易活動的驚人才能。滬上赴東洋1885年,即中法戰爭的第二年,31歲的吳錦堂對我國工商業在列強欺凌下造成的不景氣深有感觸,意識到努力向外求發展是改變目前狀況的一條重要途徑。於是,在友人資助下攜資銀千兩,毅然東渡日本長崎。到達長崎後,吳錦堂經縝密計劃,與人合夥從事物資運銷,業務活動就是代出口商在阪神地區采購物資並運送至長崎,又代進口商將進口貨物運送至阪神地區交給座商。這種營生投入少,資金流轉快,吳錦堂在短短的一年間,將資金擴大了5倍。就這樣,吳錦堂靠著「單幫」式的經營,積累了資本,還通過購銷環節建立了業務網路,為日後事業的輝煌打下了基礎。1887年,吳錦堂與人合夥在大阪設立「義生榮」商號,他終於有了自己開設的第一家商行。商界樹巨人這以後,他的業務范圍不斷擴大延伸:由收購向製造業延伸,如「義生榮號」曾涉足火柴生意;由為出口商購運向自營出口延伸,如將火柴、陽傘運銷中國;由代進口商運銷,轉向自己設行銷售。在經營中,吳錦堂那謹慎靈活、恪守信用和極富開拓性、前瞻性的經營作風逐漸成形,引起商界同仁的注意,稱贊:「他的先見之明、小心謹慎的態度以及隨機應變的經商才能正是他的獨到之處。」一位商界巨人的稚形初步顯現。1889年,吳錦堂在瀨戶內海邊的著名商港神戶設立了「怡生號」,開始定居神戶。此後,經過十多年的奮力開拓,業務不斷擴大,涉足廣泛的實業領域,成了大阪、神戶地區著名的產業資本家。日本作家黑部亨曾撰文,把吳錦堂和神戶紡織業奠基人武藤山治並稱「為神戶照亮前途的人」。同時,他也成了神戶華僑的領軍人物。1894年,吳錦堂被任命為「神戶旅駐大清商人公舉商董」,是神戶中華會館、神戶三江公所的總代。在《浙慈吳錦堂先生六旬榮壽錄》一書里,具名江義所寫的《壽言》中有這樣一段話:「以火柴為祖國日用品,創辦紅衣商標。以棉花為日本紡織品,購鍾淵股份,開設行號,兼營實業,握販運之權勢,遂獲資數百萬。」這正是對吳錦堂那個時期經營活動的最好概括。仁義奉公益,情懷系故鄉吳錦堂熱心公益事業,關愛旅日僑胞。他是一位深諳經營之道的企業家,也繼承和發揚了寧波幫商人相互提攜、協作共榮的傳統,在創建和發展華商組織、資助華僑公益事業、維護華僑權益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萬國醫院、孤兒養育院、盲啞院、紅十字會、同仁會、掖濟會等,都曾得到過他的巨額捐贈。直至今天,在日本兵庫縣還有以吳錦堂命名的村莊和水池,還建立了吳錦堂顯彰碑。吳錦堂澤被鄉親,情系故鄉。當時,國內軍閥混戰,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吳錦堂常常為之輾轉反側,只要力所能及,常出巨款組織賑濟。一開始捐給政府,後來他自己組織賑濟機構,設法購米施賑或組織以工代賑,賑濟范圍北至東北,南至閩廣,甘霖所至救助了無數的災民,人們譽其為「萬家生佛」。不僅如此,他在國內的投資范圍涉及采礦、冶煉、紡織、鐵路建設、金融、農田水利和教育事業等各個方面,多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闖盪世界、造福桑梓」是寧波幫的重要特徵。吳錦堂將資金轉向國內,大規模投資國家建設的同時,開始捐資家鄉水利事業和教育事業,投資數額龐大。1905年動工修建的杜白兩湖水利工程,規模巨大,由四大核心項目構成:重建西界漾塘,遇汛期可藉以截姚北平原東注的洪水;加固兩湖大堤,以增加蓄水量;增設減水壩,用於控制水位;疏浚通海大浦,增設大小橋閘,以完善排灌系統。全工程「竭五六年心血,費七萬余金錢」才得以完成。更重要的是,他認為教育是國家爭生存、爭富強的必要途徑,投在創辦「錦堂學校」上的資金,累計達22萬銀元。因此,黃炎培主持的中華職業教育社,把吳錦堂與陳嘉庚、聶雲台並稱為「辦學三賢」。關心革命事,正義志不移吳錦堂非常關心國家和民族的興衰存亡,他在積極創業的同時,也熱心支持革命活動。早在戊戌變法時期,康梁的維新思想就在日本神戶華僑界引起反響。變法失敗後的1902年,梁啟超逃亡日本,在神戶登岸,吳錦堂隆重接待他,並與梁啟超攝影留念。自1899年起,吳錦堂就與孫中山的革命活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孫中山辛亥革命前曾11次到過神戶,辛亥革命後,成為中華革命黨神戶支部領導骨乾的王敬祥、吳錦堂和楊壽彭等與孫中山關系密切。辛亥革命爆發後,吳錦堂等阪神華僑成立了中華民國華僑統一聯合會,在之後的4個月中,開展了大規模的聲援辛亥革命的活動。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吳錦堂更以鮮明的態度支持新生的共和政府,曾分別捐獻上海、寧波軍政府銀2.65萬元和1.64萬元,並出任浙江省軍政府財政水利顧問。1914年,吳錦堂迎來了他的六十大壽,這時離他初到日本正好是30個年頭。為了慶祝壽辰,吳錦堂在松海別墅旁動工建造三層洋樓,次年5月完工,取名「移情閣」,呈八角形,俗稱「八角堂」。從外部環境到建築外形,從布置陳設到室內裝飾,處處透露出中華文化的內涵。「移情閣」瀕臨大海,面對勁松,對出生在浙東海邊的主人,定能引出無限的回憶和美好的遐思……病逝於異域1926年1月14日,吳錦堂患急性肺炎,在日本神戶養和山莊與世長辭,享年72歲。彌留之際,他一再囑咐家人把他的遺體運歸祖國,葬在家鄉,還囑咐後代不要忘記自己是炎黃子孫,任何時候都不能做有損於祖國的事情。1929年,他的靈柩由吳家自備海船經上海運抵慈北。歸葬到家鄉吳公墓庄位於慈溪市鳴鶴鎮,此地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有杜湖、白洋湖,既是游覽勝地,又是慈北蓄水寶庫。墓園石欄圍繞,松柏蔥翠,宏偉肅穆,系吳錦堂生前自建。陵墓面向白洋湖,墓碑由清代光緒年間狀元張謇提寫。碑旁一副醒目的對聯,為吳錦堂生前自擬,上聯為「為愛湖山堪埋骨」,下聯「不論風水只憑心」,寄託了他對祖國鄉土的深情眷戀。墓碑的上方鑲嵌著章太炎先生撰寫的墓表,篆體直書,約700餘字,記載著吳錦堂的生平事跡。當時,出席追悼會的國內外各界代表達數千人,慈北廣大群眾也自發前來致哀,人數多達萬余。這一天,白洋湖堤上人流不歇,從慈濟祠到錦堂墓地,萬頭攢動,水泄不通。家鄉人民敬獻的輓聯上,寫道「抱濟世熱忱,推食解衣,不愧萬家生佛;奮海外事業,含辛茹苦,允推當代人豪」,高度概括了他卓著的一生。
㈢ 慈禧為何當眾扒下珍妃旗袍呢
光緒二十年(1894年)十月二十八日,這一天對珍妃來說是遭受天大的羞辱的一天。
珍妃是光緒心中最愛的美人,小蘿莉一樣的美眉,活潑可愛,無心機。生性乖巧,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每天與光緒形影不離。珍妃恃寵而驕,穿衣打扮愛隨從自己喜好,不喜宮服,甚至女扮男裝,穿光緒龍袍和光緒嬉戲,購置照相機在宮中照相讓慈禧很不爽。慈禧的親侄女隆裕皇後駝背,相貌醜陋,她比珍妃大8歲。作為一個正室讓小妾搶盡風頭,她心生妒忌,顧影自憐又怨又恨。於是就和李蓮英買通珍妃宮內的太監,把一隻男人的靴子偷偷放在珍妃的宮內,栽贓她有外遇。向慈禧告狀,慈禧大怒,“褫衣廷杖”了珍妃的貼身宮女,一個姓白的宮女,珍妃僥幸躲過一劫。
㈣ 光緒最寵愛的妃子,為何卻被慈禧當眾扒下旗袍
這個被慈禧當眾扒了旗袍的人就是珍妃。而慈禧之所以扒了她的旗袍,是因為珍妃用光緒賜給她的珍珠做了一件旗袍,慈禧覺得這件旗袍實在是太過於隆重,不適合珍妃,所以就打了她。其實慈禧和珍妃之間積怨已久,這次只不過是慈禧借故教她而已。也許有人會問,既然光緒那麼寵愛珍妃,那麼慈禧為什麼還敢這么明目張膽的欺負珍妃呢?答案很簡單,不要說珍妃了,就算是光緒慈禧也不看在眼裡,畢竟慈禧手中掌握的是大清的權力,而光緒僅僅是個傀儡皇帝而已。
如果說珍妃太過於受寵,是她跟慈禧兩個人矛盾導火索,那麼她後來參與買官賣官就是慈禧所不能容忍的。於是就出現了珍妃用光緒賜給她的珍珠,做了件華麗的旗袍,結果被慈禧看見了,慈禧就把她的旗袍扒了下來,還打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