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清末民國服飾是怎麼發展的
作者:Zutto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51121064/answer/12422073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
首先,你該明白【漢人不是漢族,晚清之前的記載的」漢服『』也不是漢民族服飾】漢人服飾並未消亡於明末清初,而是【旗人也不是滿族】旗人進入中原進行易服令導致明代衣冠體系崩塌,注意了,我說的明代衣冠崩塌而不是消亡,注意兩者的區別。清代長袍馬褂不是什麼人都穿,不是漢服愛好者所宣傳那樣所謂旗人入關中原,平民男子百姓易成長袍馬褂,關於清代易服可以看看清代的《輿服志》,自古以來都有《輿服志》這是由皇權頒布,規定了不同身份的人著穿樣式,規定顏色等級、服飾等級制度和禮儀,記錄著衣冠文化的規矩和變遷,有興趣可以去看輿服志。清代由於男從女不從的緣故,漢女服飾日常便服、吉服一直存續到民國時期,哪怕清中期旗民服飾互相影響,衣著還是區別,旗女日常衣著是長至足面兩側不開叉的袍子,漢民女襲明制以傳統的兩截衣穿打扮,上衣長至膝蓋的襖衫下著長裙。
----
清末民初「民族主義」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強調的是天下觀念的文化國家,天下觀念意識在漢朝形成,文化支撐的是經濟交流,加上另一個支柱是文化上的統一,此為漢之為漢的原因。兩千年來漢之為漢的精神一直維持到清末,然後才由民族主義的意識代替了天下觀念。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倒台,旗人被迫改漢姓、易服,清政府法定的衣冠體系崩潰,服飾等級制度廢除,旗、民沒有衣冠體系的約束,服飾陷入混亂,出現了許多穿奇裝異服的現象,像什麼男人穿女人服飾,女人穿男人的服飾,有的穿西服,有的人穿戲服,有的披頭散發,有的剪長辮為短發。這是漢人明末衣冠體系崩潰第一次服裝大變易。
1912年3月《申報》:當時出現了「中國人外國裝,外國人中國裝」,「男子裝飾像女,女子裝飾像男」,「妓女效女學生,女學生似妓女」,以及平民穿官服、官僚穿民服的現象。封建王朝的滅亡,等級制度的消除,瓦解了中國堅如磐石的衣冠體制。民國迎來了一個長袍馬褂和西裝並行、服飾開放的時代。
《新女界雜志》:「近年來大家都不肯往這點上講究,也有女扮男裝的,也有仿妓女戲子裝飾的,也有學生仿流氓打扮的」
-----
民國元年,民國政府頒發了第一個服飾法令《服制》規定了常服、禮服等,這跟王朝衣冠制度不同,民國政府頒發的服飾法令《服制》除去了等級制度,無階級觀念的基本原則注入了服飾平等精神,再加上當時由於西方服飾傳入中國,同時帶還來了機器生產的洋布,揭示了中國傳統文明受到的沖擊,正式這種對外來服飾的接納,體現了人們的趨洋趨新觀念,促進了服飾交流與融合。
《服制》法令將燕尾服定為大禮服,西裝定為半正式禮服,然而當時上流社會的名門望族、知識分子普遍穿著的依舊是長袍馬褂,這也使得西裝與長袍馬褂並行於民初社交場合。20年代,由軍服服制改成的中西合璧中山裝誕生,成為中國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裝,很快,中國男子服裝演變成中山裝、短衣短打、長袍馬褂、西服局面。後來20年代末,國民政府頒布新的《服制條例》將國民禮服燕尾服廢除,而將袍、褂定為男子禮服。
-----
漢族女子服飾依然襲明制,以傳統的兩截衣穿特徵打扮,民初襖衫由長變短,窄而修長,下著長裙,當時還受日本影響,有些女子梳起了日本(西洋)發型,中日服飾混搭。清末民初,西裝、呢絨洋布進入中國,當時社會是以洋貨為時髦,特別是洋布、絲襪、皮鞋之類,因此助長了洋貨在中國傾銷。民初由於服飾等級制度廢除,當時衣著時尚先鋒,有兩類人是不可不提一是女學生,二是妓女,她們除了互相模仿外,還帶頭流行了男袍。【有些極端漢服復興者攻擊旗袍是妓女服,實際上妓女所穿的是男裝】清末民初,西裝、呢絨洋布進入中國,當時社會是以洋貨為時髦,特別是洋布、絲襪、皮鞋之類,因此助長了洋貨在中國傾銷。民初由於服飾等級制度廢除,當時衣著時尚先鋒,有兩類人是不可不提一是女學生,二是妓女,她們除了互相模仿外,還帶頭流行了男袍。【有些極端漢服復興者攻擊旗袍是妓女服,實際上妓女所穿的是男裝】
《清稗類鈔·服飾類》:同、光之交,上海青樓女子「有戴西式之獵帽,披西式之大衣者,皆泰西男子所服者也。徒步而行,雜稠人中,幾不辨其為女矣。」
《清稗類鈔·服飾類》:光,宣間,滬上(行,亢居中)衏中人競效男裝,且有翻穿干尖皮袍者.然《路史.後紀》雲:「帝履癸伐蒙山,得妹嬉焉.一笑百媚,而色厲少融,反而男行,弁服帯劍.」此女子男裝之初祖也.
《海上繁華夢》妓女金菊仙出場,即以男裝亮相博得喝彩: 「身穿元色外國緞夾袍、二藍漳緞馬褂,足上平底緞鞋,淡湖色緞子套袴,頭上梳的是松三股辮子,元色長須頭辮線,好一個男子裝束,皎如臨風玉樹一般」
因女學、女權運動興起也反映到了服飾上,女效男袍是因為女子為與爭取男子服飾平等而穿的風氣,同時也是挑戰傳統倫理觀念改變千百年的兩截衣穿主流。
《新女界雜志》:「近年來大家都不肯往這點上講究,也有女扮男裝的,也有仿妓女戲子裝飾的,也有學生仿流氓打扮的」
《光復會見聞雜憶》:「(秋瑾)當時身穿一件玄青色湖的長袍(和男人一樣的長袍),頭梳辮子,加上玄青辮穗,放腳,穿黑緞靴。那年她三十二歲。光復會的年輕會員們都稱呼她為『秋先生』」。
《更衣記》:五族共和之後,全國婦女突然一致採用旗袍,倒不是為了效忠於清朝,提倡復辟運動,而是因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
女穿男袍在當時成為女性追逐的時尚,繼而推廣向全國。
北京的報紙載文:「如今的女子剪發了,足也放了,連衣服也多穿長袍了。我們乍一見時,辨不出他是男是女,將來的男女裝束必不免有同化之一日。"
除了女效男裝的流行以外,襖衫也產生變化,袖子流行倒大袖樣式下擺半圓形,同時上海還出現了旗袍馬甲,這個馬甲跟旗裝馬甲不同,無袖雙側不開叉,長至足面,是搭配倒大袖襖衫的長衣,因此被稱作為旗袍馬甲。除了女效男裝的流行以外,襖衫也產生變化,袖子流行倒大袖樣式下擺半圓形,同時上海還出現了旗袍馬甲,這個馬甲跟旗裝馬甲不同,無袖雙側不開叉,長至足面,是搭配倒大袖襖衫的長衣,因此被稱作為旗袍馬甲。
圖下為倒大袖襖裙和露出黃色袖管的旗袍馬甲。
後來,倒大袖襖衫和長馬甲合並演變了旗袍,旗袍在最初並非叫旗袍,而是長衫,長衣,長袍等,因為它也是和男子一樣的袍式,同年上海《民國日報》有短文《袍而不旗》提議改稱「中華袍」,又有祺袍等等。後來,倒大袖襖衫和長馬甲合並演變了旗袍,旗袍在最初並非叫旗袍,而是長衫,長衣,長袍等,因為它也是和男子一樣的袍式,同年上海《民國日報》有短文《袍而不旗》提議改稱「中華袍」,又有祺袍等等。
《申報》1931年1月11日李寓一的《新裝五年之一回顧》:「此衫子(即俗名旗袍)之變化,亦有線索可尋。初能毅然打破三百年來之裙制者,現已息影之黎明暉女士,創著旗袍馬甲以代裙。」
《良友》1940年第150期《旗袍的旋律》:「中國舊式女子所穿的短襖長裙,北伐前一年便起了革命。最初是以旗袍馬甲的形式出現的,短襖依舊,長馬甲替代了原有的圍裙。「
旗袍最初以旗袍馬甲形式出現,後來長馬甲與套在裡面的襖衫作一線縫,合並一起變成了「一片式"裁剪的長袍【據說這也是肩縫旗袍的來源】。,上海是中西合璧的城市,上海作為西方交流窗口,始終走在時尚的前沿,當時的旗袍受西方影響運用了西式風格,像荷葉邊、泡泡袖、蕾絲之類,後來40年代前後衣身還採用了立體剪裁【民國大多數旗袍一般是平面剪裁】。旗袍最初流行於上海後來影響了廣東、廣州、香港等地,再藉助報刊雜志和電影以及上流社會的時髦女學生、摩登女郎、電影明星的傳播,旗袍的流行更加廣泛,影響了全國,30年代便是旗袍的巔峰,同時還流行到了國外華人界去了,旗袍取代了兩截衣穿的傳統漢服成了女子標准服飾。【30年代旗袍的立領跟明代時期倒是有點相似,都是把自己的脖頸束縛的緊緊的】旗袍最初以旗袍馬甲形式出現,後來長馬甲與套在裡面的襖衫作一線縫,合並一起變成了「一片式"裁剪的長袍【據說這也是肩縫旗袍的來源】。,上海是中西合璧的城市,上海作為西方交流窗口,始終走在時尚的前沿,當時的旗袍受西方影響運用了西式風格,像荷葉邊、泡泡袖、蕾絲之類,後來40年代前後衣身還採用了立體剪裁【民國大多數旗袍一般是平面剪裁】。旗袍最初流行於上海後來影響了廣東、廣州、香港等地,再藉助報刊雜志和電影以及上流社會的時髦女學生、摩登女郎、電影明星的傳播,旗袍的流行更加廣泛,影響了全國,30年代便是旗袍的巔峰,同時還流行到了國外華人界去了,旗袍取代了兩截衣穿的傳統漢服成了女子標准服飾。【30年代旗袍的立領跟明代時期倒是有點相似,都是把自己的脖頸束縛的緊緊的】
不同時期旗袍的特點也不同,民國時期旗袍是按年代分。另外現在所指的「盤扣」,一般都是指扣尾盤成格式花樣的布扣(如下圖),而這種布扣正式民國旗袍興盛起來之後在旗袍上發揚光大的,在清代或之前的布扣,絕大多數都是簡單的一字扣。不同時期旗袍的特點也不同,民國時期旗袍是按年代分。另外現在所指的「盤扣」,一般都是指扣尾盤成格式花樣的布扣(如下圖),而這種布扣正式民國旗袍興盛起來之後在旗袍上發揚光大的,在清代或之前的布扣,絕大多數都是簡單的一字扣。
30年代《服制條例》將旗袍將視為女子禮服,除了旗袍還有裙褂。30年代《服制條例》將旗袍將視為女子禮服,除了旗袍還有裙褂。
------
裙褂最初源頭源於明代,具體點就是披風紅裙,披風源於明代男子服飾,明中期被女子接受所流行,明代披風主要的形制有兩種,一種是對襟直領,男女通用,另一種是對襟豎領,女性專用,明末到清初大多稱為氅衣,清代在男裝外褂的影響下,同樣是對襟的女性專用的披風逐漸具有了禮服或吉服的性質,披風流行的巔峰期是在康乾時代,其後保留為禮服,日常極少著穿。由於披風和清代男子的外褂相似,所以當時把女性披風也稱為「褂」。江南一帶稱呼為披風,而南粵等地亦用「褂」來稱呼披風,與紅裙合稱「褂裙」或「裙褂」。
《六十年來妝服志》:「婦女的禮服,最普通者,曰披風、曰紅裙。披風比於男子的外套,也是吉服則作天青色,而素服則作元青色,不得有異色。披風之內襯以襖,那就盡你愛用什麼顏色,便用什麼顏色了。披風也像男子外套的作對襟,長可及膝。有兩袖,極博,以我幼時所見,大概以藍緞而綉以五彩或夾金線之花。六十年以上對於披風上的裝飾,我不知道了。但未嫁的閨女,不得穿披風。
到了晚清時代,女太太們踵事增華,披風上除補服以外,還有平金的團花,以及水浪形的金邊,她們稱之為『水腳』,此種裝飾,北方官太太們頗為提倡。披風上有短領,可以點綴各種珠寶。披風亦似男子的外套,從紗的一直可以穿到皮的,但皮毛的翻穿,似近日的女大衣,卻是沒有過。
紅裙也有種種花樣,大紅之裙,加以百襕,有的還裝以各種飄帶。有一時代,裙幅上裝以無數的小銀鈴,行一步輒丁令作聲。但此種裝飾,都為年輕少婦為之,年老者穿紅裙,亦頗素樸。」
裙褂是一脈相承倖存下來為數不多的傳統服飾,裙褂定製到完工起碼要一年多吧,價格貴死。另外,還有一種一脈相承倖存下來的傳統服飾—襖褲。裙褂是一脈相承倖存下來為數不多的傳統服飾,裙褂定製到完工起碼要一年多吧,價格貴死。另外,還有一種一脈相承倖存下來的傳統服飾—襖褲。
科普一下傳統服飾的定義,傳統服飾的「傳」即傳承,有歷史淵源的一脈相承,「統」就是統一制式。
------
襖褲是襖裙去掉裙子的裝束,襖裙去裙流行褲裝普遍大概是在光緒年間,襖褲褲腿各自分開,釘環系帶,下端褲口平直,褲腿常鑲花邊裝飾(下圖為襖褲)。襖褲跟旗女裝有區別的,襖褲這種裝束有些人很難分清和旗女裝的區別,我來科普一下,襖是漢女日常裝束之一,襖衫的長度最長也就在膝蓋上下,兩側開衩至腰。旗女裝的日常袍一般長至足面,兩側不開衩,那叫襯衣,還有一種款式叫「氅衣」,這是外衣不能單穿,一般穿在襯衣的外面,氅衣兩側開衩至腋下,一般是富貴人家日常裝束或者民間禮服。
《更衣記》:襖子有「三鑲三滾」,「五鑲五滾」,「七鑲七滾」之別,鑲滾之外,下擺與大襟上還閃爍著水銀盤的梅花,菊花,袖上另釘著名喚「闌干」的絲質花邊,寬約七寸,挖空鏤出福壽字樣。這里聚集了無數小小的有趣之點.....長襖的直線延至膝蓋為止,下面虛飄飄垂下兩條窄窄的褲管,似腳非腳的金蓮抱歉地輕輕踏在地上。鉛筆一般瘦的褲腳妙在給人一種伶仃無告的感覺。
光緒年間,婦女流行穿褲,穿裙遂漸減少,由於清末日常流行褲裝,裙子就被作為禮服使用【下面的資料反映當時裙子穿著情形】,後來民國時期受西方裙子影響,中國傳統圍系的裙子演化為套穿裙子。
《南北看》:「清末民初,裙子是婦女們的禮服,嫡庶之分,就在裙子上。還有喜慶大典。正太太,姨太太一看就可以看出來,正太太都是大紅綉花裙子,姨太太只能穿粉紅、胡色和淡青色的裙子,除非有了顯赫的兒女,大婦賞穿紅裙子才能穿」
《更衣記》:出門時褲子上罩的裙子,其規律化更為徹底。通常都是黑色,逢著喜慶年節,太太穿紅的,姨太太穿粉紅。寡婦系黑裙,可是丈夫過世多年之後,如有公婆在堂,她可以穿湖色或雪青。裙上的細褶是女人的儀態最嚴格的試驗。家教好的姑娘,蓮步姍姍,百褶裙雖不至於紋絲不動,也只限於最輕微的搖顫。不慣穿裙的小家碧玉走起路來便予人以驚風駭浪的印象。更為苛刻的是新娘的紅裙,裙腰垂下一條條半寸來寬的飄帶,帶端系著鈴。行動時只許有一點隱約的叮當,像遠山上寶塔上的風鈴。晚至一九二零年左右,比較瀟灑自由的寬褶裙入時了,這一類的裙子方才完全廢除。
服飾的變遷取決於社會生活條件和環境改變的程度,所以鄉村及一些經濟相對落後地區的服飾變遷遠遠落後於經濟發達地區和城鎮。襖褲這種裝束以前鄉村挺常見,有些老人也是這種打扮。由於風俗原因,不同地域審美趣味發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服式,那些漢裝甚至和其他民族服飾也很相近。
鳳陽漢裝<img src="https://pic3.mg.com/_b.jpg" data-rawwidth="3350" data-rawheight="25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350" data-original="https://pic3.mg.com/_r.jpg">客家人客家人
<img src="https://pic4.mg.com/_b.jpg" data-rawwidth="769" data-rawheight="5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9" data-original="https://pic4.mg.com/_r.jpg"><img src="https://pic3.mg.com/_b.jpg" data-rawwidth="499" data-rawheight="3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9" data-original="https://pic3.mg.com/_r.jpg">
------
民國末年由於政治原因,香港與中國大陸分開發展,從此兩地衣飾樣貌差異漸大,審美與主流服飾亦大為不同。共和國建國初破四舊土改運動使傳統文化失去生存土壤,關於服飾不管是裙褂、褂袍、旗袍、女子長衫等漢服及傳統習俗都代表封建、腐朽、沒落的文化范疇;西服則代表西方資產階級,所以那時候人們思想意識上認為不能穿,穿了的後果你懂的。這種土改運動使民國政府確立的服飾制度盪然無存,中山裝、軍裝遠比任何款式流行【據說尼姑、和尚也被易成中山裝】,社會服飾高度統一,中國進入了「灰藍黑綠」的時代,這個時代一套中山裝或軍裝就能讓你面對所有的場合,使得社會失去服裝體系化的認知。
改革開放之後迅速被西方、日韓服飾審美佔領【喇叭褲、蝙蝠衫、蛤蟆鏡等】。復興的旗袍傳統韻味全無,如今本朝旗袍已然面目全非多,改革開放外來時裝的沖擊下殘存的本土傳統服飾及審美被淘汰並打上「老土」的標簽。【漢服復興者搞出來的所謂「漢服」也好不到哪裡去,比旗袍還low】。沒有受到土改運動影響的南粵地區,裙褂、男褂袍是倖存下來了,香港、台灣等地那帶女子禮服選擇要麼是旗袍,要麼是裙褂,男穿西裝或褂袍。後來03年「漢服復興」運動出現,掛羊頭賣狗肉的東西..更亂上加亂,簡直胡來。
改革開放之後迅速被西方、日韓服飾審美佔領【喇叭褲、蝙蝠衫、蛤蟆鏡等】。復興的旗袍傳統韻味全無,如今本朝旗袍已然面目全非多,改革開放外來時裝的沖擊下殘存的本土傳統服飾及審美被淘汰並打上「老土」的標簽。【漢服復興者搞出來的所謂「漢服」也好不到哪裡去,比旗袍還low】。沒有受到土改運動影響的南粵地區,裙褂、男褂袍是倖存下來了,香港、台灣等地那帶女子禮服選擇要麼是旗袍,要麼是裙褂,男穿西裝或褂袍。後來03年「漢服復興」運動出現,掛羊頭賣狗肉的東西..更亂上加亂,簡直胡來。
傳統服飾真正消亡的原因毀在建國初「灰藍黑綠」時代,如今傳統服飾只在部分地區、鄉村倖存,後來漢服運動更是亂來,據我所知所謂「漢服」就是X朝X代不同審美趣味和形制一鍋亂燉+日韓影視元素審美七拼八湊出的,沒有衣著場合規則,更是違背服飾發展史理論,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東西更談不上是漢民族服飾,更不是傳統服飾,必須是共同遵守的著裝系統才能叫民族服飾。傳統服飾真正消亡的原因毀在建國初「灰藍黑綠」時代,如今傳統服飾只在部分地區、鄉村倖存,後來漢服運動更是亂來,據我所知所謂「漢服」就是X朝X代不同審美趣味和形制一鍋亂燉+日韓影視元素審美七拼八湊出的,沒有衣著場合規則,更是違背服飾發展史理論,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東西更談不上是漢民族服飾,更不是傳統服飾,必須是共同遵守的著裝系統才能叫民族服飾。
----
衣冠,在古時是人的第二張臉,象徵著社會扮演的角色與地位。自古以來封建王朝穿衣從來就是個政治問題,與統治者緊密相連,辛亥革命清政府倒台,最後一個封建衣冠等級制度廢除,終結了自古以來服飾等級制度,也結束了貴族服飾制度,由於清政府統治者階級終結,衣冠體系崩潰,後來隨之來的是新的服飾制度,再加上外來西方文化帶來了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使得人們在選擇服飾上不再受階級觀念身份高低的選擇,而是從審美,時尚的角度出發,其後迎來了「文明新裝」時代,同時吸取西方文化促進了中國社會發展,最直接的改變莫過於男人剪辮、女人放足,身份等級制度的廢除也引發了服飾變化【由於接觸不到新思潮的偏遠鄉村地區,大多數還是舊制】。受西方民族主義的影響、服飾開始變革,經過這關重要一環,民族,民族服飾便出現了。下文的「漢服」就是指漢民族服飾,這里的漢服指的哪些款式,應該不用我解釋了。
三十年代《三江縣改良風俗委員會補充規則》「苗瑤侗人之衣裙,應一律改用漢服,以資節省,而一觀瞻」
民國服飾發展真的特別豐富,最特別的是旗袍,旗袍是新女性形象構建的一種時代性標識。幾百年以來漢人衣冠,男穿袍女穿裙,男子強女子弱,社會地位上男女有別,明確地強調男尊女卑的觀念來壓迫婦女。
為葚事 ,兩截衣,女人不與丈夫齊。
百凡事體須卑順,不得司晨啼母雞。
清末女學、女權興起,裙子不再是需要的東西了。唐宋明清這幾百年以來實行衣冠等級之治的王朝社會,男女在著裝方面界限森嚴,所謂「男女不通衣裳」,規定男女服飾角色的不同。清末民初女權運動的興起,女效男袍這種挑戰傳統衣冠觀念使女子著裝觀念造成了強烈的沖擊,如果沒有西方打開國門,女學女權不會存在,女效男袍也不會存在,旗袍也不會存在,說起旗袍,我便想起它的高貴,它的性感,它的溫婉,一步一步婀娜多姿。
⑵ 他收藏旗袍、考據民國時尚史,但他仍是一個亞文化年輕人
博主「@廉子雎」以民國時期的古董衣收藏和近代審美考據而被傳統文化愛好者知曉。
三年間,廉子雎一共收藏了百餘件服飾單品,這一件件跨越近百年的服飾在他的分享中展現著昔日的神采與故事。
無論通過微博上即興式的資料記錄,還是公眾號《創刊號FA》上的服裝史考據文章,人們了解到不少民國時期的著裝、妝容流行趨勢,也記住了當時女星們珍貴的影像瞬間。
從廉子雎的公眾號《創刊號FA》上,人們可以了解到民國時期的著裝與妝容審美
但廉子雎本人卻始終保持堅決不露面的神秘感,有人說他可能是位收藏界的老先生,也有人從他自己創作的復古裝飾畫風格微博頭像先入為主地判斷是位時髦女性。
事實上,廉子雎是一位1994年出生的男青年,大學期間攻讀服裝專業。他並不愛展示自己,唯有在聊到收藏與服裝史時,才特別健談。
廉子雎稱自己的愛好是非常自發的,現在做的事情也不能叫「傳統文化復興」,畢竟這個題目太大。他更習慣稱自己為「民國 時尚 搬運工」,靠收藏把老衣服搬運到自己家裡,再靠寫作把民國資料里的記錄搬運到社交媒體上。
廉子雎繪制的插畫,用於微博頭像
盡管他在喜愛民國 時尚 的過程中發展出了深刻的部分,但一切回歸到起點,這只是一位亞文化年輕人對抗孤獨感的小眾愛好。當越來越多的人產生對傳統審美的興趣,他也為能和更多人分享自己的樂趣而感到開心。
以下,是廉子雎的自述——
2017年我念大四,決定做「民國服飾風尚研究」方向的本科畢業論文。我極愛近代 時尚 ,上高中起,會經常從老家山東坐高鐵到北京,去中國電影資料館看珍貴的民國時期電影放映。播放一開始,我就目不轉睛地盯著看銀幕上那些角色的穿著,比如演員起床的時候穿什麼,在家裡穿什麼、出門換什麼鞋,包括室內陳設和場景構造,看著看著我就忘記了平凡的日常與繁重課業。有一次觀看了1934年的電影《歸來》——一部從未公開資源的阮玲玉存世之作,片中阮玲玉的好多套旗袍造型廉子雎都是第一次見,真讓人心滿意足啊。
為了畢業論文的研究,我在大四時入手了第一件古董衣,此後收藏舊衣服的興趣便一發不可收拾。
印象最深的一件,是2019年一位古董商聯系我說上海一位老人因腎病需要透析,無奈醫葯費昂貴,只能拿出家中保留了戚氏一個世紀的母親衣物變賣。那是一件非常華美的1920年代倒大袖上衣,巨大葉形紋樣鋪滿了冰裂底紋,質感像是散滿了金箔,這是極富張力的設計,可以想像穿著者曾是一位非常大膽的時髦女性。老人也一定是深愛著母親,才會完好地保留著她的衣物。
服裝的做工和美學價值是真實的,其背後的故事似乎也沒有真的那麼不可考。從這件衣服近乎完美的品相里,能感受到老人保留母親衣物時的深情,我也樂於幫助老人度過難關。
廉子雎收藏的1920年代中期織錦緞長馬夾,據說出自李鴻章舊宅,經歷百年,其細節仍舊華美
比起以量取勝,我會比較講究衣服的美學價值。我的收藏主要集中在民國時期,從旗袍、大衣、到男士西服,包括領帶、鞋履、包袋等小件服飾在內,三年間大大小小共收集百餘件單品。從1920年代中期,紋樣受西方Art Deco風格影響的幾何圖案襖裙;到1920年代末30年代初,旗袍與西式連衣裙結合改良的時裝裙;也有「鴛鴦蝴蝶派」代表作家周瘦鵑先生蘇州宅邸中流出的織錦緞圓擺倒大袖上衣。
通過品相好的古董衣,可以看到舊時人們的 時尚 品位和生活狀態。但想找到理想的的古董,就沒那麼容易了。
先是渠道。西方和日本有「賣家即專家」的體系化Vintage復古衣收藏市場,他們可以根據復古衣的品相、年代給出一個相對標准化的價格。我們的復古服飾收藏主要依託於古董市場,但又不如其他品類受重視。因為缺乏專業的貨源渠道和從業者,目前在中國收民國復古衣比較靠緣分和運氣。
年輕人的不珍視,為收藏和保存增加了一定的難度。很多後人很排斥家裡老人留下的古董衣,甚至有人叫「死人衣服」,前幾年經常發生好貨賤賣的情況。跨越了近100年的時間,這些紡織品如今大多已經變得很脆弱。還有古董衣因使用了非專業的照明燈,在一個月的展覽後,陵仔罩衣服正面就因為受光產生了明顯褪色。買到的人不懂保存,也讓人心疼。
陌生,是造成人們對民國審美無感的一大原因。尺鬧我在大學念服裝專業時,教科書中國近代服裝史只有2頁紙的內容,很多人還會用「拿來主義」來概括當時的服裝設計。事實上,相比同時期日本和韓國發展出了東、西兩套並行的服裝體系,民國服飾中的中西合璧正好顯示了我們的「現代美學」,這種獨特的審美現象對於闡釋中國近代的思潮、 歷史 都是有幫助的。
建立自己的古董衣收藏體系是我很私人性的愛好,但我希望通過對於舊衣服的展示和相關內容的輸出,和更多人「共享」中式摩登美學。
從民國時期電影中反映出的審美趨勢讓廉子雎為之深深著迷,圖為影星周旋拍攝於1940年代的照片
約2015年起,我開始在微博上記錄關於民國 時尚 的觀察,分享自己喜歡的 時尚 史資料、古董衣收藏圖片等簡短內容。那時的記錄是一種即興式、碎片式的,比較快樂,更像是在建立一個私人的興趣資料庫。
2020年1月我創立了微信公號《創刊號FA》,用長篇幅文章對多年來的興趣點進行整合、延伸。比如我曾討論過1934年五大眉式、1930年代前期長耳墜造型,以及墊肩、美甲、唇妝這類著眼局部的選題。每一次都是小切口,盡量避免泛泛而談。
但長文章的寫作可以說甚至有點痛苦,尤其是 歷史 文獻的查找,特別費功夫。
為了寫一段五千字的公眾號文章,往往需要很多天的努力。比如有一次想要寫關於「墊肩」的內容,從保存下來的古董衣和老資料來看,戰爭時期會比較流行有力量的女性審美,所以很多民國女性喜歡誇張的肩部廓形。但因為舊時描述用詞和現在不同,「墊肩」這個詞在過去的文字資料中很少直接出現,我有次通讀資料幾個小時才找到一段關於「平而闊」的倒三角肩部廓形描述文字。
此外,大眾能夠獲取的有效資料並不多,因為我的合夥人是北京服裝學院的研究生,我可以用他提供的珍貴高校圖書、檔案資源,但一般人卻很難得到。而且,無論是民國期刊還是書籍,多為實體書或掃描件,大多不是可以檢索的游標文字,所以經常要讀完一整本書才知道裡面到底有沒有自己想要的信息。有時還因為古籍的破損,閱讀起來非常吃力。
民國時期,女性流行「平而闊」的墊肩造型
因此,我深感將自己的整理和發掘到的珍貴資料,以大家能夠接納的方式傳達出來是多麼的重要。
好在經過多年來的收集和整理,我在硬碟中大大小小的文件夾里建立了龐大的資料庫。從高質量老照片、月份牌資料、古董服飾藏品,到中西方資料對照,每次在確定選題後,我都會從茫茫的資料中選出需要的部分。如今我的手機里也保存有7萬多張的圖片與素材,坐車的空隙,我就會隨時翻看它們,以此得到新的靈感。
古董衣曾經的主人是真實存在的人,他們的故事構成了民國時期的 歷史 。當時的人是如何穿著的、當時的人是如何生活的,這些現代年輕人不太知道的事,是我想要通過收藏和考據表達的東西。
考據與分享是好的,但我漸漸發現有些事情有點不對勁了。
「傳統審美」開始變成一種很嚴肅的話題,一些有能力考據或是在復原上走得更遠的人很容易產生優越感,繼而排斥那些只是穿穿傳統服飾、趕趕「中國風」潮流的大眾愛好者「不夠專業」。換句話說,單純因為美而被吸引的權力,被剝奪了。
前幾天,我在微博上分享了一張1940年的女性廣告畫。圖中的兩位年輕女性穿著連體泳裝,在海中露出笑容。我評價這張圖片為「 健康 美」,但隨即遭到質疑,因為1940年侵華戰爭已經全面爆發,有人會覺得在這個時候說 健康 美會有種「何不食肉糜」的感覺吧。
不過這也從側面說明讀者對我的要求更高了,下次我在分享的時候就會盡量結合時代背景,再做更豐富一點的解釋。但我同樣在反思,對蓬勃健美的憧憬曾更加強烈地存在於餓殍遍地的戰亂時代。對於美的單純贊揚,難道真的只能是精英趣味嗎。
廉子雎在微博上分享了1940年代杭穉英繪制的月份牌廣告畫,兩位身穿泳衣的年輕女性在海浪中露出笑容,身後是1932年5月8日對外開放的亞洲第一座水族館——青島魯迅公園的水族館,正是這幅畫在評論區引起了爭議
有人認為,能夠保留至今的古董衣與被史料記載的 時尚 風格往往是貴族式的,畢竟華麗精美的 歷史 服飾和期刊封面上的時髦麗人都是高知、高經濟水平的人群,而普羅大眾的真實狀態往往難以考證。這確實是一個問題。
我收藏的大部分古董衣都是來自民間,有些服飾的材質並不一定昂貴,但依然可以看出原主人對 時尚 的嚮往與追求。比如,前面說過戰爭期間人們會追求有力量的墊肩造型,即使那些沒錢購買 時尚 成衣的女性,也會自己動手自製墊肩縫入肩膀位置;一些老衣服還反映出把長旗袍改短的潮流,為了方便戰爭期間的行走和勞動,很多女性會把長下擺剪短或折進去,這種出於實用主義的改良形成了當時的流行款式。
所以盡管 時尚 並非是所有人都在消費的普世必需品,但是一個時代的整體流行趨勢仍然可以很好地反映當時的 社會 特色與生活方式。
我們總是以為傳統審美很脆弱,但我不會擔心它會消失,因為中國人的本土情結是十分濃重的,這在 歷史 中也得到了印證。之前看到一篇文章說民國風尚是「 時尚 混亂期」,幾千年的服裝等級制度在這期間瓦解,人們走向現代化審美的時候也在擁抱西方美學。而回顧民國 時尚 的發展,它在碰撞交融後形成了獨立於西方服飾體系之外的時裝脈絡,在一次又一次通過的自我改造中,適應新的時代潮流,革新著人們的穿衣生活。
從2017年開始,我們的大環境就在宣傳民族文化和傳統風尚,比如《國家寶藏》等節目中總會強調「一帶一路」、「絲綢之路復興」這樣的議題。博物館的織綉文物修復展、杭州絲綢博物館新館的開放,也以完好、現代的方式呈現了服飾的變遷史。這些優秀的展示為大眾帶來了很好的了解契機,繼而引發了當下的復古風、傳統服飾熱潮。
不過確實,盲目的跟風也造成了一些良莠不齊的展現,尤其一些單純覺得有利可圖的商家,在沒有太多了解的情況下就生產出一系列歪曲服裝史的產品,這些錯誤示範的確會影響到缺乏判斷力的嘗試者。
比如提到是民國 時尚 ,很多人會聯想到前凸後翹、雕龍畫風的「古風」旗袍。民國時期的旗袍,其實是對傳統封建制度的一種反叛,加之對於西方審美和圖樣的兼收,形成了非常不同於古代服飾的設計,過於強調「傳統感」的設計是有違旗袍本意的。
1940年代初期漢代車馬人物刺綉雙襟旗袍,民國時的漢墓考古成果被體現在時裝上,讓戰爭時期的「古風」服飾多了點現代的卡通感,廉子雎收藏
但我不覺得了解傳統審美,就一定代表要在現代的服裝設計中照搬。曾經的時裝是在暢想未來的,反倒現在的 時尚 卻常常陷入模仿過去的泥淖。我們有時會被古人的智慧與創新打動,就是這種單純的欣賞,不也挺好的嗎。
所以比起將傳統文化原封不動地「保護」在某個圈子裡,應該鼓勵更多的人參與和討論。能引發一些深刻的部分當然再好不過,但比起冠冕堂皇的理由,能引起大家對 時尚 歷史 的興趣就很好。
如今,一批又批的年輕人活躍在網路社交平台,去分享她/他們對復古文化、時代審美的理解與實踐。我更希望有更多人喜歡復古潮流。即使起初只是享受它的庇護也不錯,興許你也有「反哺」它的一天。
即使現在「中國風」、「復古風」已經成為了新的熱點,但從我一路走來的經歷來說。「復古審美」這個當年的亞文化,是讓我感到不孤獨的小眾愛好。
從小我就是個在常人看來有些孤僻的人。我會為恐怖漫畫家伊藤潤二筆下那種光怪陸離的世界和劇情張力所吸引,別的小孩寫日記時,我喜歡用圖像的形式去記錄與表達。
中學時我就開始畫畫,所有上課走神的時候,都是在畫畫。教科書的空白處、甚至考卷上,都有我隨手塗鴉的插畫。我也會花一整天獨自研究 歷史 審美風格,大概就是因為這樣吧,我顯得與身邊的同齡人格格不入,也因此遭遇過排擠和校園霸凌。
從小喜歡恐怖漫畫家伊藤潤二,廉子雎繪制的插畫「愁容」也有其筆下《富江》的陰郁感
出於對 歷史 和圖像的好奇心,在對於「服裝史」還沒有明確概念的時候,我就對 歷史 服飾表現出很大的興趣,會把古裝劇和 歷史 紀錄片中的造型畫下來,正是這種單純的喜愛促使了我進入服裝專業進行學習。
在大一的服裝史課程中我才接觸到真正的近代服裝史,並被20世紀以來的西方 時尚 文化深深吸引。從咆哮20年代、浮華30年代,綺麗的40年代,還有黃金時代群星璀璨的好萊塢,我痴迷於工業革命到二戰後的大時代的 時尚 資料並開始思考,我們中國人在同一時代是否也有和西方媲美的審美風尚。所有的資料收集也是從此開始的。
但在正式到藝術學院求學之前,沒有人能給我相關方面的引領,我的家庭並沒有充滿藝術氛圍的環境,一路自己摸索的狀態感覺很野生。
不過好在大多數時候,父母雖然不懂我在做的事情,卻仍然願意為我創造條件。
為了保存我的藏品,我通常將每一件都平鋪存放在專屬的盒子里,以使其有支撐,無重力拉扯、無折疊褶皺,還得盡量保持室內的恆溫恆濕。隨著收藏越來越多,這些衣服越來越大地佔據了我日常的生活空間,我很難在維持對衣服的保護和自己的生活質量間取得平衡,父母於是在老家的住處清空一間屋子專門用來擺放我的古董衣。
有一次,我翻到母親年輕時偷偷在本子上畫的畫,原來她一直有未能實現的藝術夢想,但造物弄人,她只能深深埋藏在心底。對此,母親從來沒有說過,但我現在的自我追求可能就是她年輕時候嚮往的生活。這讓我感到拉近了與她之間的距離。
廉子雎自稱這是自己唯一一張照片
因為民國 時尚 這一愛好,我還非常幸運地交到了很棒的朋友,其中兩位成了我的合夥人。
其中一位是認識20多年的小學同學,她是即將讀博士的同聲傳譯者,很有思辨能力和研究興趣,在她的催促和勸說下我才有動力持續產出長文章。另一位是我的大學同學,對男裝製版、剪裁很有研究,我們可以一起對已有的男裝藏品進行整理、斷代,並結合我們梳理的 歷史 資料進行公眾號文章創作。
除了做收藏與撰稿,布置中的工作室也將於不久後開放。工作室可以用來放置收藏的衣服,未來也期望它有一些展示、閱覽的功能。為了在一定程度上順應家庭和 社會 關系的期待,我自本科畢業起一直從事和民國服飾無關的工作,現在也是靠其他工作的收入在支持工作室運營的。
在有關傳統文化的愛好中,廉子雎找到了夥伴,圖為1940年代末穿魚嘴高跟鞋的中國摩登女郎
我沒有運營粉絲群,也沒有加入同好會,這也和我的「非互動式」人格有關,我比較喜歡 「隱身」狀態。前幾天,有一個女孩發微博私信追問我到底是男是女,這讓人感覺無所適從。我更希望能夠就愛好進行輸出和交流,而不是將注意力投射到我這一個體上。
這也是我為什麼更喜歡開放式的社交媒體平台,大家都能從反饋和交流中收獲成長。對於復古 時尚 的發揚,我也是有私心的。當越來越多的人因對民國審美的興趣而加入進來,我可以「躲」在其中,在它的陪伴下對抗孤獨。
⑶ 民國時期的男子女子所穿的衣服分別叫什麼
電視上的民國女人形象大多不符合歷史實際情況。久而久之,年輕人把演員們的穿著當成了民國女人的樣子,鬧出了很多笑話。
古時候,服飾是有等級差異的哦,民國時期服飾進行了改革,女子們主張廢除束縛婦女的傳統服飾,所以出現了各式各樣的民國服飾。
中國人終於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進行裝扮,無論是款式、色彩,還是紋樣,都可以各取所好。從此,傳統服飾退出了歷史舞台,中國服飾文化進入空前繁榮、空前活躍的時代。
⑷ 民國時男人穿什麼衣服
長袍馬褂,洋裝,中山裝,唐裝。
長袍馬褂的男性造型,其實早在清末就有了,不過民國其實並未因其曾經在前朝廣為流行而禁止,相反的,袍褂一直是民國男性的常禮服。
民國18年所定《服制條例》中的「男子禮服」,由於該條例一直到民國92年才廢除,而後也沒公布新的服制條例,所以在一些需要傳統禮服的地方,仍然會穿著袍褂。
民國元年的大禮服(級別高於常禮服袍褂)所採用的就是洋裝,並且在常禮服中也可採用洋裝,其餘各種行政職務的制服,也是採用洋裝,民國主流力量對於洋務的推崇可見一斑。
一般來說,民國略有身份的人,至少都是長袍打扮,而短裝因為行動便利,一般都是社會下層及勞動人民的裝扮。
袍褂不見得非得是名流才可以穿著,但是相對於短裝自然是正式了許多。
中山裝起源眾說紛紜,但是這種極具軍裝風格的服飾,對於當時處於戰時的中國,為了標榜軍中職務,常有領導人穿著。如蔣中正,印象中的他一生似乎都是軍裝打扮,只有在私下生活里才會穿著袍褂,他的西裝形象反而極為少見。
(4)民國男戲子穿旗袍文擴展閱讀:
民國時期的服飾風格:
由於當時社會呈現出動盪不定,混亂無序,在這一時期,大量的無法解決的社會問題隨之出現。需要了解著一些社會問題,得應用歷史方法,考察當時人民的社會風尚變化。通過生活細節,可以看到大時代背景下的整體社會狀況 。
民國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出現了以廢除傳統服飾為中心內容的服飾改革。男子服出現了從長袍馬褂向中山裝和西裝逐步過渡的趨向,女子服飾變得日益豐富多彩,出現了普及旗袍的趨向。尤其便現在東部沿海港口城市,由於沿海口岸城市較早開放,得風氣之先。
以京師宮眷顯貴為代表而被全國效尤的傳統京派服飾,漸漸失去了領導服飾潮流的優勢,轉而仿效蘇杭、上海。這一現象也表現出了西方文化滲透的方向。全國總體表現在,從東向西男子服飾由大量的中山裝和西裝向大量馬褂長袍的變化。
男子服飾這一變化主要還來源於,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國留學,國內也大辦新式學堂,社會上出現了服裝西洋化得趨勢。各個學堂服飾皆效仿西式。
社會上的西服大致有三類:一類是軍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軍服,第二類是駐外使館文職官員,買辦商人,留學生所穿的西服。在一類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學生服裝。這些學生裝,是大量留學青年帶回國的。
這種服裝形制簡便,給人一種莊重和充滿活力的感覺,因此,傳入中國後,在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中風行一時。
中山裝是中西合璧的產物,它拜託了中國傳統的寬袍大袖,吸收了西裝的貼身、干練的風格,但又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給人以一種朴實莊重之感。各個階層皆可以穿,出一定意義上說明了它的活力。
服裝上的差別不僅僅是因為審美觀的不同,其中還有經濟因素和個人生活習慣因素,穿中山裝和西服的人,沿海多於內地,城鎮多於農村。在一,不論城鎮還是農村,沿海與內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鮮,穿著入時,窮人則大都維持溫飽而已,穿著也沒法講究,以衣禦寒。
女子服飾的變革主要表現在:隨著清末革命運動和女子解放運動的興起,一些新型知識分子把服飾變革與女子解放聯系起來,認為傳統服飾是束縛婦女的枷鎖,主張予以改革。民國初年,女子衣著特點:首先是取消了服飾上的等級差別,這一舉措無疑不成為婦女解放運動推向成功的訊號。
其次滿族婦女的服裝遭到摒棄。除此之外,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婦女服裝改變了傳統的胸、肩、背完全成平直的造型,變得更加稱身合體,並能體現女性的秀體之美。於是旗袍的走向了大街小巷,一時成為時尚的代名詞。
同時還有各式各樣的服裝,可以說是百花爭艷的服飾大潮流,歐洲國家時尚代表的巴黎各種流行服飾在當時應經到上海。上海的交際市場中女裝層出不窮,當時同樣在流行時尚推廣過程中,女裝很安裝有同樣的問題,這也是主要的社會問題。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我們需不需要有國服 (4)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山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裝
⑸ 民國時期的女性服飾旗袍
民國時期的女性服飾旗袍
看過《邪不壓正》的朋友一定對裁縫巧紅和朱局長情人唐鳳儀民國時期的經典服飾——旗袍影響深刻吧。以下便是對民國時期的女性服飾——旗袍的起源、變化過程的一些基本知識。讓大家更深入地了解民國時期的女性服飾——旗袍。
作為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也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唐鳳儀的著裝充分展示了民國時期,旗袍在中國女性中的地位,唐鳳儀可以說八面玲瓏,風情萬種,但成熟背後缺依然有一顆少女的心。同時唐鳳儀妖嬈的身姿和旗袍相互映襯,女性將旗袍優美的線條充分展現出來,旗袍將女性特有的嫵媚體現的淋漓盡致。
裁縫巧紅的著裝著代表的是民國時期普通百姓人家女性的衣著。那種普通女性穿的長袍和男性的長袍都體現了中國在當時大眾的含蓄之美。長袍將男女身體的大部分都包圍起來,沒有旗袍的妖嬈,沒有旗袍的開衩,但在當時的普通百姓人家,女性幾乎都是這種類型的服飾。
事實上,這個起源於旗人長袍的服飾,第一次將中華女性秀美的身材展示在世人面前。一經出現,旗袍便成為民國時期,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最喜歡的服飾,並在隨後的發展中衍生出豐富多姿的「旗袍文化」。
1、由旗人長袍發展而來
旗袍本不是漢服,而是旗人的長袍,原本滿族男女都可穿旗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來的旗袍有關系。
清代初期旗人所穿的長袍,其外部呈長方形,圓領口,窄袖、有扣襻且衣襟右掩,兩腋部分明顯收縮。長袍下部開衩,下擺寬大,長袍長可掩足。旗人的長袍從上到下由整塊衣料剪成,顏色較素。清代中葉,旗人的長袍除圓領外,還出現了狹窄的立領,袍身和袍袖也比清初時寬大,而且長袍的下擺一般多垂至腳踝。
有清一代,旗人長袍的造型線條以直線為主,不用曲線,給人平直硬朗的感覺。而且,長袍上下一體,使得線條比較流暢,長袍能夠蓋住腳,八旗女子的天足被掩蓋在袍擺之下,因此當旗人女子穿上「花盆底」高底鞋之後,腰線得以抬高,下肢也被拉長,使穿著者顯得亭亭玉立,再加上八旗女子們頭上常戴高大的「如意頭」、「耷拉翅」假髻,更顯得嫵媚多姿。
但是,畢竟寬大、厚重的長袍沒有曲線的展示,還是給很多愛美的女性帶來頗多不滿。隨著民國的建立,服飾也成為時代革新的一個標識,男性服飾出現中山裝,女子從滿人的長袍中發現了女性服飾之美,擯棄寬袍大袖的缺陷,吸取了西方的審美趣味,便誕生了旗袍。這種新式服裝,大膽地體現了女性體態的曲線美。
旗袍的流行,始於上世紀20年代初。流行初期的改良旗袍一改寬大、平直的特點,對寬大直腰(無腰身)的滿人長袍進行收腰的設計,縮小袖口,形成腰身,以貼合女性的身體曲線;其次,旗袍的長度減短,滿人穿長袍,往往腳上穿著四五寸高的花盆底鞋子,長袍的下擺要蓋住鞋底,而漢人穿平底鞋,沒有高高的鞋底,頭上也沒有高大的發髻,旗袍的下擺因此大幅度剪短。
改良後的旗袍不僅可以凸顯身體曲線,旗袍的開衩還可以展示女性的秀腿,因此深得女性歡迎。再加上上世紀20年代正好是女權運動興起的時期,追求男女平等,放足、剪發、天乳、上女學、婚姻自由等觀念也開始深入人心,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會之後,她們競相身著旗袍,讓看慣了旗人長袍、漢族婦女對襟衫以及襖裙的中國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覺。沒過多久,女性紛紛效仿,她們扯上一塊布料,不一定是高檔的面料,哪怕就是普通的面料,在裁縫的巧手之下,就裁出一件貼合身體的旗袍。
不過,旗袍的出現,也經歷了多個發展階段。張愛玲說:「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當時的旗袍,袍身寬松,廓形平直,袖身縮小,袖口增大,形成「倒大袖」的形制。
早在上世紀初期,「倒大袖」便是一種比較流行的女性服飾風格,女子的襖子有倒大袖的款式(大袖襖),清末貴族婦人的大襟衫也是倒大袖的形制,民國初年在女學生中流行的「文明女裝」也是倒大袖。因此,最初的旗袍也結合倒大袖的風格,形成了「倒大袖」旗袍。
上世紀20年代,在一些關於宋慶齡的圖片中,就有她穿著多款倒大袖旗袍的記錄。1923年12月21日,宋慶齡陪同孫中山前往廣州嶺南大學演講,她穿著黑綢緞面料的倒大袖旗袍,脖子上圍著一條格子圍巾,襟口、袖口處都綉著一朵花。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宋慶齡在治喪期間,穿的喪服是黑色長袖倒大袖旗袍。
1925年宋慶齡拍攝的一張照片中,所穿的旗袍是一款特殊的倒大袖旗袍。從旗袍鑲的邊來分析,旗袍做工考究,屬於大做。不過到了上世紀30年代,旗袍款式層出不窮,倒大袖旗袍已經很少見了。
此時旗袍總體特點是領小、袖小、下擺多變化,核心是講究腰身。依穿著者的不同身材,量身定做,在腰身的放、收之中,體現旗袍的貼身。翻看當年的照片,會驚奇地發現,旗袍在每一個穿著女性的'身上都是合身、妥帖的,絕對沒有後來制服的松垮感覺。其原因就是旗袍是量身定做的個性化服飾,千人千樣。
2、旗袍變化多端
民國時期,女性旗袍呈現出變化多端的特點,主要體現在旗袍的下擺長短、腰身寬窄、領口樣式、袖子大小等方面的變化。
先說領口樣式。先是時興低領口,繼而流行高領口,即使在盛夏酷暑,薄如蟬翼的旗袍仍必須配上高聳及耳的硬領,以示時髦。後來領口高到直抵齶下,繼而至耳。而後盛行低領,領子越低越摩登,當低到實在無法再低的時候,乾脆不要領子,也是一種時尚。
旗袍下擺長度時長時短。長時蓋過腳面,走起路來衣邊掃地,短時則在膝蓋略上些。上世紀30年代旗袍流行長下擺,長可及地,蓋住腳面,被形象地稱為「掃地旗袍」。
長旗袍一般配高領,衣領緊裹脖頸,有的直抵下巴,即使在炎熱的夏天,女性穿著旗袍,也不改高聳的姿態。再配上高跟鞋,長旗袍將女性的身材襯托得亭亭玉立。考慮到旗袍貼身而穿,行動有所不便,於是旗袍開始開衩,尤其是高開衩正好解決了貼身行動不便的問題,而且高開衩在女性走動時,隱約露出白皙的大腿,散發出撩人的姿態,非常性感。
上世紀30年代旗袍大衩逐漸流行。所謂大衩,當時也僅僅是衩高過膝,盡管如此,這種旗袍還是受到老派人士的抨擊。不過,裸露小腿的旗袍並沒有絕跡;後來旗袍開衩到達臀部,而且腰身也變得緊窄,女性秀美的腿部得以充分地展示,不過大開衩流行幾年後,又漸漸回落。
旗袍袖子的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是忽高忽低,時而長過手腕,時而短至露肘,最後變成無袖。
當時旗袍的第二個特點是與西式服裝結合得十分完美,剪裁合身,除兩邊開衩外,前後也可開衩,並出現了左右對襟旗袍。上世紀30年代末期,還有一種改良旗袍,旗袍借鑒西式服裝剪裁方法,有了胸省和腰省(省,在此專指服裝方面的獨特設計)。同時,第一次出現肩縫和裝袖,使肩部和腋下變得適體。改良旗袍的出現,使玲瓏突兀的女性美成為一種社會時尚。另外,荷葉袖、開叉袖等西式服裝的裝飾元素也被大量採用。
這種融合西方風格的旗袍可以與各式服裝搭配。比如冬季在旗袍外面可以套裘皮大衣,在旗袍的領、袖處還加以搭配毛皮飾邊,這些都是當時比較時髦的穿法。
3、陰丹士林旗袍風靡全國
隨著旗袍的發展,當時的旗袍製作出現京派旗袍與海派旗袍兩大流派。因旗袍的發源地在北京,所以最初階段,融合漢族元素立領、左右兩面開衩等特點的改良旗袍稱之為京派旗袍;後來,由平面裁剪改為立體裁剪,增加腰身等時尚元素的旗袍,稱之為海派旗袍。海派旗袍修長適體的特點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成為一種服飾風尚,並且後來居上,逐漸取代了京派旗袍。
當然,兩派主要以風格作為區分,並非簡單的以地域為標准。即並非在北京的旗袍就是京派旗袍,在上海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方藝術為特點,形式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近年來有人提出「蘇派旗袍」的概念,即江蘇旗袍,這是一個新提法,多半是商業炒作的概念,與民國時期的京派旗袍、海派旗袍,並不是一個概念。民國時期,因為南京曾作為首都,其旗袍風格曾廣為流行,但南京旗袍在製作風格上仍然屬於海派風格,只不過在具體樣式的製作上與上海旗袍略有差別。
民國時期,旗袍是女性最為代表性的服飾,其適用性非常廣。上至貴族女性下至平民百姓,家庭婦女,都可穿著旗袍。旗袍的年齡跨度很大,十來歲的小女孩,七八十歲的老奶奶,皆可著旗袍。而且旗袍一年四季皆可穿著,其形制可單,可夾,可棉。夏季有單旗袍,冬季有棉旗袍,春秋天有夾旗袍,裡面還可以襯穿其他的服飾。秋冬季節的棉旗袍為長袖,長下擺,重保暖輕時尚。
而且旗袍的搭配性廣,受季節因素影響小,可以搭配多種服飾。天涼時旗袍外可加短背心或絨線衫,冬季在旗袍外面套裘皮大衣,領、袖處加以毛皮飾邊。另外,旗袍還可以與絲巾、絲襪、項鏈、耳環、手錶、皮包、高跟鞋等時尚之物完美搭配,正因為如此,旗袍成為民國女性的最愛。她們個個穿得風姿綽約,吸引世人的目光。
⑹ 關於抗日劇有個男的男扮女裝穿旗袍的是哪部抗日劇
老兵(電視劇)
張希永 飾 牛媽就是這樣裝扮
2014年中國內地66集電視劇 戰爭
編劇:丁小雄 劉小偉導演:丁小雄 趙本山
主演:於震宇 趙本山 李立群
⑺ 民國時期服飾是怎麼樣的
民國制服的造型基礎除了中裝之外,還加上了西裝或中西合璧的元素,總體上可以分為中式傳統、西式摩登與中西合璧三大類別。
男性服飾:從長馬褂到中山裝、西裝
女子的著裝恰好反映了當時女裝的三種主要類型。第一是上衣下裙類,青年婦女多穿窄而修長的高領衫裙,下穿黑色長裙,裙下不施綉紋,衣衫也比較樸素,這是民初女裝的時尚。第二是上衣下褲類,這與上衣下裙類似,只是下裝的裙改成了褲。第三是旗袍,這是屬於滿漢交融類型的旗袍,大襟右衽,連袖直身,其特點是寬大、平直、下長蓋腳。但是不久,旗袍的長度縮短,腰身收緊,曲線明顯。
⑻ 旗袍傳承著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你知道嗎
中國復興,旗袍文化走遍世界。中國5000年的文化歷史悠久。旗袍文化是中國文化長河中的一抹煙雲。旗袍文化的開始存在很大爭議。旗袍是清代最受歡迎的。旗袍文化起源於清代並不過分,但嚴格來說,旗袍在民國時期開始流行,現代旗袍的基本形式也在民國時期,所以一般來說,旗袍文化是指民國初期以後的旗袍文化。
隨著文化大革命的出現,旗袍文化作為傳統文化和資產階級文化的一部分受到迫害。到目前為止,旗袍文化已經告別了輝煌的歷史,進入了低迷時期。經過30年的沉睡,到了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時期,旗袍文化已經成功地走上了新的舞台,但很難超越鼎盛時期。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旗袍文化將繼續前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⑼ 極限挑戰民國穿旗袍是哪期
極限挑戰穿越民國是第一季第3期
播出時間是2015年6月28日,固定嘉賓:孫紅雷、黃磊、羅志祥、黃渤、張藝興、王迅
特別嘉賓:王自健(主持人)、陳喬恩
組隊情況:
好人隊:黃渤(許文強)、王迅(丁力)、張藝興(進步青年)、陳喬恩(馮程程)
壞人隊:孫紅雷(印度巡捕)、黃磊(馮敬堯)、羅志祥(斧頭幫)
游戲規則:
1.女嘉賓挑選一位男嘉賓作為許文強,許文強有權編排其他男嘉賓扮演的角色,跟據角色不同,分成好人隊和壞人隊。
2.每人分別選擇不同的老闆進行一天8小時的打工,打工所賺到的錢為下一輪的本錢。
3.在吳江路夜市好人隊與壞人隊將以前一輪打工所得報酬作為擺攤資金,在90分鍾內賺錢最多隊伍獲勝。
游戲結果:好人隊獲勝
⑽ 男生如何優雅的穿旗袍
也許許多愛穿旗袍的人們在容貌上有什麼過人之處,但他們一定都很注重自己的氣質內涵。大家一定都懂一個道理,外在的美麗會隨著時間的流失而慢慢消失,而內在的魅力卻是會永不消逝的!所以,會穿旗袍的男子一定都是注重自己氣質提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