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女裝百科 > 旗袍名女學生

旗袍名女學生

發布時間:2024-05-19 17:38:31

1. 旗袍有哪些好聽的名字

中華民族傳統女性服飾之一,二十世紀上半葉由民國女性參考滿族女性傳統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礎上設計的一種時裝,是一種東西方文化揉和具象。在現時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國的女性服飾文化象徵意 甘婷婷旗袍照
義。在濃厚的封建禮教氛圍中,想要婦女如現在一般外露曲線是不可能的。傳統旗袍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盡管旗袍改於滿族婦女的袍子,或稱旗裝、旗服,但旗袍並不是旗裝。旗袍是帶有中國特色、體現西式審美、採用西式剪裁的時裝。旗裝是滿族婦女的民族服飾。旗裝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在袖口領口有大量盤滾裝飾。黃色是皇家獨尊之色,民眾是忌用。旗裝色彩鮮艷復雜,用料等花色品種就多樣,喜用對比度高的色彩搭配。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盤滾設計。由於旗裝是一種平面服飾,盤滾成為旗裝除面料外的唯一設計空間,因而以多盤滾為美。清末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清代旗袍紋樣多以寫生手法為主,龍獅腆麟百獸、鳳凰仙鶴百鳥、梅蘭竹菊百花,以及八寶、八仙、福祿壽喜等都是常用題材。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滿族之袍
旗袍是民國時期的婦女時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 從順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漢滿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 身穿傳統旗袍的宮廷人士
期,漢滿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年間(公元1644年),清世祖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剃發易服,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血腥殺戮,至此傳統服飾漢服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漢服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較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界,此時的清王朝正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在中國學生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始。
民國旗袍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黃金時代,也是近代中國女裝最為光輝燦爛的時期。這時的旗袍造型纖長,與此時歐洲流行的女裝廓形相吻合。此時旗袍已經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個"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別裁派"的說法。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領、袖外採用西式的處理,如用荷葉領、西式翻領、荷時袖等,或用左右開襟的雙襟。這些改革的應用雖並不廣泛,但表示了當時人們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須遵循的。旗袍與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別裁派"的一個特點,這使得旗袍進入了國際服裝大家族,可以與多種現代服裝組合,用現在的話來說,它已經"國際化和現代化了"。20年代的旗袍仍然寬大平直;與沁時流行的倒大袖相呼應,旗袍的下擺比較大,整個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狀。但肩、胸乃至腰部,則已呈合身之趨勢。張愛玲說:"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這位以善於觀察和描述時裝的女作家所說的"初興",如果是指20年代,那"嚴冷方正"一定是她童年的印象了。 30年代末出現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結構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時出現了肩縫和裝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體了。有人還使較軟的墊肩,謂之"美人肩"。這表明女性開始拋棄以削肩為特徵的舊的理想形角。這些裁剪和結構上的改變,都是在上海完成的。上海鴻翔公司的後人金泰鈞先生對此堅信不疑。他本人雖未親身經歷了這一過程的全部,但他在40年代工作於鴻翔時,還可從老師傅處獲得有關於此的很多消息。這時旗袍已經成熟已經定型,以後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確定的基本形態,只能在長短、肥瘦及裝飾上作些變化。全世界女性們所鍾愛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為典型的。而30年代的旗袍,就是以海派旗袍為楷模的。當時的上海,是亞洲時尚的中心,是社會名媛的樂園。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 鄧麗君旗袍照
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二十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人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漢化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頂盛期,這時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旗袍
旗袍源於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屬於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於旗袍是女裝,所以也可以說旗袍源於旗女之袍。清初較為瘦長緊窄小袖素簡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變得寬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後,旗人多棄袍服而著大褂與褲,故20世紀10年著旗袍者極少,20年代才略有回復。鼎革後的旗袍有了質的變化,這個變化的主要發生之地,卻是上海。 清末旗女之袍與民國旗袍的主要差別有三點: 1. 旗女之袍寬大平直,不顯露形體;民國旗袍開省收腰,表現體態或女性曲線。 2. 旗女之袍內著長褲,在開衩處可見綉花的褲腳;民國旗袍內著內褲和絲襪,開衩處露腿。 3. 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織錦或其他提花織物居多,裝飾繁瑣;民國旗袍面料較輕薄,印花織物增多,裝飾亦較簡約。 正是這三點差別,使旗袍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傳統的袍服變成可與西方裙服相類比的新品種。袍服是外套,是強調功能(防寒、遮體、表示身份等)的服裝種類,其審美意味是傳統的含蓄。裙服,法語中的robe或英語中的one-piece dress,雖也有著與中國袍服相仿的歷史和強調功能的傳統,但表現女性體態曲線卻也是它悠久的傳統之一;而現代裙裝則加強了這一特點,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現,變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現。現代西方裙裝的所有這些表現女性體態細微變化的表現而言,民國旗袍是無與倫比的。新中國成立之後,大陸穿旗袍的女性急劇減少。有一位知名人曾不無遺憾地說:"對身材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實在是一大損失!"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滿族統治者,摧毀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民國之初——悄然過渡過的旗袍。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推翻了滿族封建統治者,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 陳數旗袍照
辛亥革命後「達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徵裝束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 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就此成為絕唱。1920年前後,新文化運動的春潮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 這一時期,上海成為以女性妝飾的新展示台,追求服飾的新穎時髦成為當時的社會風尚,時髦女子對政治與服飾流行有著雙重的敏感。 受日本式服裝影響,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文明新裝"開始流行,女學生與女教師愛著的黑色裙成為時尚。 20年代——倒大袖與新樣式。 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黃金時代(i) 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黃金時代(ii)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20年代以後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進入30年代後,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稱經典之作,使得以後的旗袍始終難以跳出該種廓形,只能在長短、胖瘦及裝飾上略作變化而已…… 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旗袍,被稱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海派旗袍),實際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於30年代,30年代是屬於旗袍的黃金時代。 可以說到這時中國才有了真正的時裝,現代意義上的時裝。外國衣料的源源輸入,各大報刊雜志開辟的服裝專欄,還有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無疑推動著時裝的產生與流行。由於旗袍的修長適體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所以在上海灘倍受青睞…… 而加入西式服裝特點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從上海風靡於全國各地。這樣,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們所講的30年代的旗袍也就是海派旗袍了。 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迥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建國之初,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已完全轉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間……
現代旗袍
二十世紀初盛行內穿喇叭型寬大袖子的短襖,外套前後擺及地的無袖長馬甲。此後旗袍在邊、袖、襟、領等處作了一些改動,增加了裝飾,出現繁復的變化。但仍保持舊式旗袍馬甲的平直寬大風格,襲用傳統的直線裁製方式,顯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劉亦菲旗袍照
二十年代後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長短、寬窄、開衩高低以及袖長袖短、領高領低等方面的改動尺度有所反復。 1929年,受歐美短裙影響,原來長短適中的旗袍開始變短,下擺上縮至膝蓋,袖口變短變小。後來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擺縮至膝蓋以上1寸,袖子採用西式。這一改變遭非議,1931年後旗袍又開始變長,下擺下垂。三十年代中期發展到極點,袍底落地遮住雙腳,稱為「掃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縮短至肘部。以後袖長越來越短,縮至肩下兩寸,1936年後幾乎無袖。 清代旗裝不開衩,出現旗袍後,旗袍在縮短袖子時也悄悄在左邊開低衩。後來衩越開越高漸漸及膝部高到大腿。由於有人反對,袍衩一度回到膝蓋以下。但輿論壓力一減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後流行大開衩旗袍。 傳統旗袍是上下一條直線,外加高高的硬領。三十年代初期,袍腰開始日積月累地收縮,到一九三四年後,女性身材的曲線終於全部顯露出來。高聳及耳的領子也逐漸變矮,後來有的成了無領旗袍。 建國之初,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已完全轉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間…… 50年代——也有過燦爛的一瞬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到1956年,據說前蘇聯的某領袖人物到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人的服裝要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新面貌,於是,政府號召「人人穿花衣裳。 這時出現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氣質。不妖、不媚、不纖巧、不病態,符合當時"美觀大方"的標准,而且更為實用……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傳統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災難。 80、90年代——輝煌難再 整個80年代,一直有人預測旗袍將會流行。尤其是80、90年代,女性的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 作為最能體現這種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照說當年大受青睞的旗袍會再次回到人們當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並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數人在穿……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不過,在80、90年代卻出現了一種具有職業象徵意義的"制服旗袍"。為了宣傳和促銷等目的,禮儀小姐、迎賓小姐以及娛樂場合和賓館餐廳的女性服務員都穿起了旗袍。 這種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纖模擬絲面料,色彩鮮艷,開衩很高,做工粗糙。這實在有損旗袍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們為了區別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貿然穿旗袍了……現代旗袍(12張) 20世紀90年代以來,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而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們注意的目光。國外,還有不少設計大師以旗袍為靈感,推出了有國際風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國旗袍與歐洲夜禮服的結合產物。 定義更為寬泛而事實上基本形卻更加確定了。在30-40年代中旗袍的變化更多地表現於面料和裝飾的選擇,以及長度和開衩的變化。由於裙擺的位置是女裝流行的重要特徵,擺線是最重要的風格線。在歐洲,30年代女裝的擺線一直很低,而腰線較高。長裙是30年代的特徵,是區分於20年代女裝的標志。30年代的旗袍也很長。1931年和1932年,由於20年代的影響未除,下擺位置較高。從1932年起,到1938年,旗袍一直很長。尤其在1934年左右,在上海,下擺幾乎及地的旗袍十分流行。這表明海派旗袍與國際女裝的流行幾乎是同步的。任何面料或細節或裝飾上具有中國趣味都可以被稱為旗袍。所以我們可以有無襟、無領或不開衩的旗袍。
編輯本段旗袍特徵
綜述
古典旗袍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 旗袍的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旗袍
設計師與旗袍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旗袍是近代興起的中國婦女的傳統時裝,而並非正式的傳統民族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比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較少,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 民國旗袍這些與西方服飾審美一致的特徵,並非偶然產生。在當時,上海這個中西文化雜處的大都市是最具條件的誕生地。現在我們或許已經難以尋找民國旗袍在上海誕生的確鑿證據,但我們還是可以斷言,海派袍是民國旗袍的典型。如果我們再膽大一點,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假設,現代旗袍,或鋏義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因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旗袍兩字所引發的聯想或意象,就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 近代旗袍進入了立體造型時代,衣片上出現了省道,腰部更為合體並配上了西式的裝袖、旗袍的衣長、袖長大大縮短、腰身也越為合體。 現代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收腰,無袖或短袖等。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樣式
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 旗袍款式的變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變化。 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寬袖形、窄袖形、長袖、中袖、短袖或無袖。 襟形款式主要有圓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 圓襟旗袍禮服——襟處線條圓順流暢; 直襟旗袍禮服——身材豐滿、圓臉型的女性適合這一款式,可使身材顯得修長; 方襟旗袍禮服——將襟部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適合不同臉形穿著。 琵琶襟旗袍禮服—— 此外還有雙圓襟旗袍、雙開襟旗袍等款式。
領子
一般領、企鵝領、鳳仙領、無領 、水滴領、竹葉領 、馬蹄領
材質
製作旗袍的有布料,絲綢、錦緞等,目前又有真絲雙縐、絹紡、電力紡、杭羅等真絲織品。
色彩
常見的大紅旗袍,色彩絢麗醒目,款式別致,充分展現出滿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著重體現東方女性含蓄優雅的魅力。
圖案
現代常見的旗袍圖案為織錦緞,配以傳統的中國紋飾如雙魚、富貴花、梅花等,還有以中國水墨畫手法描繪的花卉圖案設計的手繪旗袍。
編輯本段製作工藝

2. 楊紫的民國造型好驚艷,穿旗袍上衣配麻花辮,你覺得怎樣呢

隨著國潮的不斷高漲,一些具有時代內涵的單品也重新被人們所重視,比如旗袍現在是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說起旗袍,你的印象是不是中老年婦女穿的,落伍老氣似乎是旗袍的標簽,如果你還這么想,那就太out了,而且現在的旗袍不是只有大齡女性才穿的。小仙女們也可以通過選對版型和搭配來穿旗袍。旗袍,作為東方女性最有吸引力的單品,它的存在價值是毋庸置疑的。相信每個中國女人的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一個旗袍夢,但她怕自己控制不住翻車。

因此,在旗袍的顏色選擇上一定要特別注意,它直接決定了整體風格。簡單點就是淺色和深色的區別。年輕的mm們可以選擇淺色的旗袍來穿,這樣不會顯得老氣又深沉。清新淡雅的色彩,能給人溫柔減齡的氣息;年紀大的女性更適合深色的旗袍。一方面,它不僅遮住肉體,還體現出沉穩大氣的感覺。作為旗袍的內容,印花具有豐富的視覺效果。但是怎麼選也是比較重要的考慮,主要看你喜歡什麼風格。旗袍的材質決定了旗袍能否穿破,所以在面料的選擇上,盡量選擇更好的材質。旗袍的顏色直接決定了整體的風格。年輕mm建議選擇淺色旗袍;對於年齡較大的女性,顏色越深越好。

3. 美女網紅穿旗袍進學校拍寫真被調侃,委屈都快崩潰了,她是怎麼表達的

一個名為「小沐沐」的女網紅出乎料想地走紅,而小沐沐卻以一種特別的方式走紅。她因私自進入學校拍攝視頻而被學校警告。小沐沐真的很丟臉。校園生活總是給人一種美妙的感覺。相信每個人的校園生活都是純潔美好的,所以當小沐沐身著旗袍穿梭於校園之間時,她的模樣瞬間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一時間小沐沐被稱為最美的學霸。

其實在學校拍相關的視頻也沒什麼不好。只是要備案登記,小沐沐可以去學校拍攝。然而,小沐沐不僅沒有備案,還透露「我」就是這所學校的學生。當被問到沐沐學習好不好時,小沐沐也回復說自己不是學霸。好像自己就是大學生了,有點過分了。但不管如何,雖然小沐沐充當學會說呢過失敗,被外界白眼,但不得不說,小沐沐她獲得的遠遠超出了她的想像。不僅粉絲越來越多,直播時候的人氣也越來越高。可以達到近萬人。就在小沐沐哭著道歉的時候,直播間里觀眾對她的態度也是感到可憐的。

4. 娛樂圈中的旗袍女星,小夥伴們都知道哪些呢

第一位,秦嵐,

秦嵐是天生的古典美人,鵝蛋臉,五官精緻,眉眼秀氣,無論是古裝還是民國服飾,都給人一種美麗溫柔的氣質,展現東方女性恰到好處的古典美,更因為一部延禧攻略被許多人當作心中的白月光。瓊瑤阿姨對秦嵐的評價是,秦嵐一滴淚,天上一顆星。

5. 戴穎(南大「旗袍女神」)詳細資料大全

戴穎,女,南京大學文學院研究生。致力於民國史和海派文化的研究,鍾愛旗袍,傳承海派旗袍製作工藝,曾因一篇有誤導性的報導,一度引來爭議。

基本介紹

個人資料,各方評價,人物簡介,微電影斷錦介紹,相關事件,

個人資料

姓名:戴穎 現居地:南京大學 職業:研究生 畢業院校:南京大學文學院

各方評價

宿管阿姨:她是我們這棟宿舍樓的「女神」,有時候我在想,如果張愛玲在世,是不是就是她這副模樣。 室友:她是個真性情、不虛偽的人,雖然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但我們相處融洽。我們能理解她對高雅文化的堅持。

人物簡介

才女 自編自導自演「民國微電影」 這部名為《斷錦》的「民國微電影」改編自戴穎原創的40萬字小說,她擔任編劇、主演和製片人,期待還原一個真實的民國故事。「這部電影里,所有的服裝、飾品甚至是電報、舊報紙都是我自己做的。」劇中的服裝,戴穎很講究,「女主角的服裝由素雅到絢爛,到最後就成了如斯嘉麗一般的『亂世佳人』;女二號是一位『洋派淑女』,所以從頭到尾她只穿洋裝。」 她還曾以圖配文的形式,親自演示了從20世紀初到80年代的世界女性服飾變化,其中包括旗袍從20年代的興起到60年代的衰落。 首屆滬港台旗袍文化論壇 淑女 鍾愛裙裝的90後「女紅」高手 「女紅」這個詞對90後來說已經很陌生了,可出生於1991年的戴穎卻是個「女紅」高手,針線、紡織、刺綉、縫紉都會,衣櫃里很多衣服都是自己做的。「很多人都感到奇怪,認為在工業如此發達的時代,為什麼要費時費力去做這些『過時』的事,但這是女性的自我修養,和讀書寫字一樣,再正常不過,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 雖然因為一些報導引起了爭議,但實際上是某些記者缺乏常識,把「洋裝」這一歷史辭匯當成了奇裝異服的代名詞,並把劇照當成生活中來報導。實際上她只是堅持優雅、莊重的打扮,」穿著端莊是對他人的尊重,這是社交禮儀規范。「

微電影斷錦介紹

雖然「旗袍女神」的風波令南京大學文學院研一女生戴穎「鴨梨山大」。但她依舊全心投入親自製作、編寫並主演的微電影《斷錦》的後期製作中。因「旗袍女神」的走紅,這部微電影也引來了眾人的關注。正與「旗袍女神」的稱呼是個誤會一樣,《斷錦》也並不是一部旗袍劇,記者今天走近戴穎的同時,也走近了這部反映了風雲變幻民國歲月的微電影。 「我們這個電影主要是個偽紀錄片,是紀錄片的外殼,其實是一部劇情片。我們所有的現場采訪、民眾演員都是之前安排好的,是比較創新的拍攝手段。也是一個巨大的嘗試,中國有一批很前衛的第六代導演如賈樟柯也做過這類影片,希望向他們學習。趙潤東認為這樣的嘗試就是與這批導演交流的過程。」《斷錦》導演、南京大學文學院戲劇影視專業大四學生趙潤東如是介紹。 戴穎補充,這部電影反映的歷史背景是1936年到1958年,講述了一對民國的男女青年成長為學者的故事。她解釋,其實導演用仿照賈樟柯的《二十四城記》的偽紀錄片方式,也是解決了場景上、技術上的難題,雖然是在民國氛圍濃厚的南大取景,但有時候並不能避免現代物品「闖入」鏡頭。用偽紀錄片的形式就使得這些現代化的事物避免了穿幫之嫌。 因為完全展示一個大時代的風雲變化比較困難,戴穎就想到從服飾入手來展現這段民國文化。對傳統文化頗為了解的她說:「中華民族與其他民族有個很大的區別,就是注重衣冠,衣冠載道。從服飾展現文化比較好入手,服飾各個階層都能接受,對知識層面要求不高,對服飾有直觀印象,對人物性格有個印象,如果文化層面高一點,就能體會更深層的含義。」 「這部作品裡涵蓋了許多文化反思,可能客群面比較狹窄。出版比較困難,小說是典型的海派風格,微電影裡面也是用的吳方言,會講一點上海話,還教其他演員講,小說裡面是舊派上海話,審美差異和語言差異,擔心客群面比較狹窄,突發奇想,海派的作品視聽效果會很好,就想著拍出來是不是效果會不錯。很喜歡《亂世佳人》這樣的作品,就希望能夠有一天自己也能拍一下那種見證了一個時代的影片。就把想法告知身邊的同學,有興趣的同學就被召集進來,成立了劇組。」她說。 整個劇組的成員都是南京大學的學生,因為是友情出演,演員的甄選並不容易。戴穎透露,找演員花費了很長時間,起初先在朋友中找尋,後來因為這部劇,吸引來了許多同樣愛好電影的新朋友。「很多人是通過電影認識的,這個過程很美好。」戴穎坦言很享受電影的創作過程。 這部電影的殺青,戴穎不禁感謝提供拍攝場地的南大和一群全力支持拍攝的老師、同學。電影中的服裝、造型、化妝都是戴穎一個人解決。男演員服飾的主要「贊助人」是戴穎的父親,而男一號的西裝背心是戴穎從師兄那裡借來的,還有一位師兄把自己訂做的長衫借給戴穎。

相關事件

昨天某媒體的一篇名為《南大「旗袍女神」走紅 365天都是復古范兒》的文章一時間被炒得沸沸揚揚,該文章迅速席捲網路,令文中主角戴穎一夜躥紅,並有了一個「旗袍女神」的稱號。對此戴穎表示很苦惱也很無奈,認為該篇娛樂口味較重的文章是別有目的。 今天,記者走進南京大學仙林校區,見到了傳聞中的「旗袍女神」。與眾人的想像猜測不同,身穿青色時裝裙、身材高挑的戴穎裝扮精緻、時尚優雅,舉手投足極具書卷氣與知性,與她的交談間,記者不禁驚嘆這位90後大學生貫通古今的博學與深厚的文化底蘊。 對於356天穿旗袍,戴穎解釋那是誤會,她告訴記者,在網路上傳播的大多都是《斷錦》的劇照,並非是自己生活中的樣子。「那個標題之所以能誤導人,是因為旗袍的確很有特色,但旗袍文化畢竟有很強的地域和文化層次的局限性,所以會產生一些誤會。」她如是說。

與旗袍名女學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褲子上粘的白色的膠怎麼洗 瀏覽:613
為什麼淘寶網情侶裝都不貴 瀏覽:857
puma板鞋褲子搭配 瀏覽:521
搬機器用什麼手套 瀏覽:808
春秋夾克面料什麼好 瀏覽:106
校服褲子卷褲腳 瀏覽:818
尺碼34的褲子是幾個xl 瀏覽:518
白色碎花外套配黑色連衣裙圖片 瀏覽:701
蝙蝠裝適合配什麼褲子 瀏覽:491
校服的手工製作 瀏覽:321
旗袍走台視頻 瀏覽:903
男士寬褲子配什麼鞋子 瀏覽:12
中長款韓版寬松衣搭配 瀏覽:448
公司年會旗袍什麼顏色適合 瀏覽:291
衛衣連衣裙配什麼馬甲好看圖片 瀏覽:704
女士白色牛仔外套搭配圖片 瀏覽:292
粉色風衣配什麼包好看嗎 瀏覽:892
一什麼裙子量詞怎麼填 瀏覽:648
褲子加工廠要多少萬投資 瀏覽:969
男士黑色襯衣配什麼外套好看嗎 瀏覽: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