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女裝百科 > 民國旗袍與現代旗袍的區別

民國旗袍與現代旗袍的區別

發布時間:2024-05-09 01:39:44

㈠ 傳統旗袍和現在的旗袍,有什麼區別

傳統旗袍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

改良旗袍平肩翹臀,凹凸有致,充分釋放了女性婀娜多姿的體態,盡顯典雅、高貴氣質;亭亭玉立,窈窕玲瓏,它充分展現了女性纖柔曼妙的身姿,如風擺俏荷,雨灑芭蕉,極富古典詩情意韻,它融入刺綉、綴珠、團龍、手繪等中西方元素形式和圖案,特具有中國特色和西式審美。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㈡ 旗袍的發展和演變歷史及各個階段的特色

現代旗袍的起源

二十世紀初盛行內穿喇叭型寬大袖子的短襖,外套前後擺及地的無袖長馬甲

此後旗袍在邊、袖、襟、領等處作了一些改動,增加了裝飾,出現繁復的變化。

但仍保持舊式旗袍馬甲的平直寬大風格,襲用傳統的直線裁製方式,顯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二十年代後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長短、寬窄、開衩高低以及袖長袖短、領高領低等方面的改動尺度有所反復。

1929年,受歐美短裙影響,原來長短適中的旗袍開始變短,下擺上縮至膝蓋,袖口變短變小。

後來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擺縮至膝蓋以上1寸,袖子採用西式。

這一改變遭非議,1931年後旗袍又開始變長,下擺下垂。

三十年代中期發展到極點,袍底落地遮住雙腳,稱為「掃地旗袍」。

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縮短至肘部。

以後袖長越來越短,縮至肩下兩寸,1936年後幾乎無袖。

清代旗袍不開衩,旗袍在縮短袖子時也悄悄在左邊開低衩。

後來衩越開越高漸漸及膝部高到大腿。

由於有人反對,袍衩一度回到膝蓋以下。

但輿論壓力一減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後流行大開衩旗袍。

傳統旗袍是上下一條直線,外加高高的硬領。

三十年代初期,袍腰開始日積月累地收縮,到一九三四年後,女性身材的曲線終於全部顯露出來。

高聳及耳的領子也逐漸變矮,後來有的成了無領旗袍。

傳統滿族旗袍的起源

順治年間(公元1644年),清世祖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

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

至此傳統服飾漢服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漢服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

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

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

從順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

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

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較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

「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

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

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界,此時的清王朝正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

在中國學生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

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始。

民國時的旗袍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

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

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

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

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

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

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

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

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頂盛期,這時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

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旗袍源於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屬於京派文化的。

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於旗袍是女裝,所以也可以說旗袍源於旗女之袍。

清初較為瘦長緊窄小袖素簡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變得寬大繁褥。

辛亥革命之後,旗人多棄袍服而著大褂與褲,故20世紀10年著旗袍者極少,20年代才略有回復。

鼎革後的旗袍有了質的變化,這個變化的主要發生之地,卻是上海。

清末旗女之袍與民國旗袍的主要差別有三點:

1. 旗女之袍寬大平直,不顯露形體;民國旗袍開省收腰,表現體態或女性曲線。

2. 旗女之袍內著長褲,在開衩處可見綉花的褲腳;民國旗袍內著 *** 和 *** ,開衩處露腿。

3. 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織錦或其他提花織物居多,裝飾繁瑣;民國旗袍面料較輕薄,印花織物增多,裝飾亦較簡約。

正是這三點差別,使旗袍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傳統的袍服變成可與西方裙服相類比的新品種。

袍服是外套,是強調功能(防寒、遮體、表示身份等)的服裝種類,其審美意味是傳統的含蓄。

裙服,法語中的robe或英語中的one-piece dress,雖也有著與中國袍服相仿的歷史和強調功能的傳統,但表現女性體態曲線卻也是它悠久的傳統之一;而現代裙裝則加強了這一特點,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現,變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現。

現代西方裙裝的所有這些表現女性體態細微變化的表現而言,民國旗袍是無與倫比的。

新中國成立之後,大陸穿旗袍的女性急劇減少。

有一位知名人曾不無遺憾地說:"對身材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實在是一大損失!"

㈢ 姘戝浗鏃楄嶅拰媧嬫湇鐨勫尯鍒

瀹冧滑鐨勫尯鍒濡備笅錛
1銆佸昂鐮侊細姘戝浗鏃楄嶅昂鐮佽緝涓哄崟涓錛岄犲瀷綰ら暱錛屽紑鐪佹敹鑵幫紝琛ㄧ幇浣撴佹垨濂蟲ф洸綰褲傛磱鏈嶅コ瑁呯殑灝虹爜澶氭牱鍖栵紝鍙浠ラ傚簲涓嶅悓韜鏉愮殑濂蟲э紝鑰屼笖璁捐¢兘闈炲父鏃跺皻緹庤傘
2銆侀潰鏂欙細姘戝浗鏃楄嶉潰鏂欒緝杞昏杽錛屽嵃鑺辯粐鐗╁炲氾紝瑁呴グ浜﹁緝綆綰︺傛磱鏈嶅コ瑁呬竴鑸閲囩敤杞諱究銆佹煍杞鐨勯潰鏂欙紝絀跨潃鑸掗傦紝涓嶄細鏉熺細韜浣撶殑鍔ㄤ綔錛岄傚悎闀挎椂闂寸殑絀跨潃銆
3銆佽捐★細姘戝浗鏃楄嶅唴鐫鍐呰¥鍜屼笣琚滐紝寮琛╁勯湶鑵匡紝涓庢ゆ椂嬈ф床嫻佽岀殑濂寵呭粨褰㈢浉鍚誨悎銆傛磱鏈嶅コ瑁呰捐″氭牱鍖栵紝鍙浠ユ弧瓚充笉鍚岀殑闇奼傦紝姣斿備紤闂層佹e紡銆佸晢鍔$瓑鍦哄悎鐨勭潃瑁呴渶奼傘

㈣ 為何現代女性穿旗袍沒有民國女人穿的好看

我覺得並沒有不好看,只不過是我們美化了民國時期的旗袍美女,要知道現在旗袍還是有很多的人穿出來的效果很好的。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一切都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這些變化大多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就像各種各樣的衣服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我們需要明白的是,服裝並不是一成不變。

所以說不可以說什麼現在的人穿旗袍不好看,穿起來好看的人其實有很多

㈤ 滿族和我國民族服裝的旗袍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首先,今天的旗袍是民國年間,上海的裁縫是指滿族人服裝的基礎上改進而來。其次,二者款式並不相同,從形體上看,改進的旗袍跟貼合人體,裹覆感強,凸顯女性身體特點,而滿族袍服相對寬松,不貼合人體,再次,從結構上看,二者開衩高度不同,滿族袍服開衩基本高不過膝,而改進的旗袍卻沒有限制。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滿族婦女穿著袍服時裡面是要穿褲子的,而現在的旗袍是基本不需要穿褲子的。

㈥ 旗袍的特點

1.特徵

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衣身連袖的平面裁剪等。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古代旗袍: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

近代旗袍:進入了立體造型時代,衣片上出現了省道,腰部更為合體並配上了西式的裝袖、旗袍的衣長、袖長大大縮短、腰身也越為合體。

2.工藝特點

古代旗袍的工藝特點:是精細的手工製作,適用各種刺綉、鑲、嵌、滾等工藝;

近代旗袍的工藝特點:是式樣簡潔合體的線條結構代替精細的手工製作。

3.審美

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並被做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禮儀場合。

4.旗袍的京派與海派

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5.藝術家與旗袍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6.設計師與旗袍

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旗袍是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而並非已經湮滅失傳的歷史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高,因而極富有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不多,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旗袍樣式起源

旗袍的樣式起源,在學術界爭論很多,主要觀點有:

第一種以周錫保先生《中國古代服飾史》[25]為代表,認為旗袍即是從清代旗女的袍服直接發展而來。但也有學者認為:「民國旗袍雖然具有類似於旗女之袍的'形式,卻不再具有旗女之袍的涵義,如果完全認為民國旗袍是直接由旗女之袍發展而來,未免有失偏頗」[26]

第二種以袁傑英教授《中國旗袍》[27]以及包銘新教授《中國旗袍》[28]《近代中國女裝實錄》[29]為代表,認為旗袍和旗裝袍有一定繼承關系,但同時認為旗袍的源頭應是西周麻布窄形筒裝或先秦兩漢的深衣。江南大學崔榮榮教授也在著作《近代漢族民間服飾全集》中說:「有些人質疑旗袍是滿族服飾……我認為這些認知是片面和表面化的,漢族的袍服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而滿族的袍和褂的歷史淵源又從哪裡來的呢?答案我想很容易得到[30]。」國學大師章太炎亦認為:「昔諸葛亮造筒袖鎧……滿洲之服,其筒袖鎧之緒也[31]。」將滿族服飾的源頭追溯到三國時期的蜀漢服飾。

第三種以王宇清《歷代婦女袍服考實》[6]為代表,認為中國婦女所穿的袍,遠溯周、秦、漢、唐、宋、明時代,並不是只有在清代旗女才穿袍服。他認為旗女之袍對民國旗袍有影響,但不認為二者有直接繼承關系,因此認為民國旗袍稱之為「旗」袍並不合適,所以他倡導旗袍改名為「褀袍」,並把「台北旗袍研究會」改名為「台北褀袍研究會」。多年以來,台灣服裝界人士一直呼籲為褀袍正名」。[32]

第四種以卞向陽教授《論旗袍的流行起源》[5]為代表,認為旗袍是中國服裝傳統的西化變異。融合了旗袍馬甲和文明新裝的特點,同時又結合了西式裙裝的配伍形式,構成了既有西方流行的影子而不同於中國傳統袍服,又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和時代象徵的新時尚流行和服裝審美的特點,可為中西服飾交融的設計典範。他同時認為「旗袍」名稱的起源是一種「誤稱」,因為較早倡導旗袍的群體都是都市中受西學影響較深、追求男女平等反對封建禮教的新女性、學生等社會群體,她(他)們絕大多數是漢族人,她(他)們的祖先在清初經過流血抗爭才為漢族婦女取得不穿滿式服裝的權利,她們不可能去復辟帝制時代的、還是異族壓迫者的服飾,所以旗裝袍在民國復辟的條件並不具備[5]。

㈦ 改良旗袍和傳統旗袍有哪些不一樣的嗎

旗袍是中國民國時代的一種裝扮,穿在人的身上,非常凸顯人的身材。在看電影的時候,看見女明星穿上旗袍,非常的有氣質,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旗袍也在不斷的改變。旗袍的種類也越來越多了,出現了改良旗袍。改良旗袍和傳統旗袍有哪些不一樣?

三、兩種旗袍的款式不同。

一般傳統旗袍的款式是比較統一的,都是比較普通的款式,所以也沒有太大的選擇性。但是改良的旗袍卻不是這樣子的,它可以改造的款式非常的多,而且有日常款的,也有適合參加舞會款的。所以對於一些人來說,更方便他們去選擇穿什麼樣的旗袍。

㈧ 傳統旗袍與近代旗袍的區別是什麼

近代旗袍比傳統旗袍更加多樣化

與民國旗袍與現代旗袍的區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年男士牛仔褲穿著搭配 瀏覽:845
女生脫校服褲子直播 瀏覽:994
軍綠衛衣搭配什麼顏色的外套 瀏覽:542
天籟馬甲怎麼套 瀏覽:659
無翼鳥之黑色帽子 瀏覽:19
果殼睡衣是品牌嗎 瀏覽:63
平價男士內褲品牌 瀏覽:606
秋天少男格子襯衫 瀏覽:754
株洲羽絨服可修嗎 瀏覽:228
四帽子英語怎麼說 瀏覽:23
皮草馬甲怎麼好看嗎 瀏覽:277
英倫格子衣搭配 瀏覽:79
高爾夫球手套英文怎麼寫 瀏覽:590
馬甲配什某衣服才好看 瀏覽:704
怎麼樣製做紙帽子 瀏覽:408
淘寶秋男裝外套新款 瀏覽:446
潔牌女裝羽絨服 瀏覽:937
你的圍巾真漂亮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944
帽子怎麼拍圖效果最好 瀏覽:274
男孩子春季衛衣多少錢一套 瀏覽: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