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女裝百科 > 古代旗袍是什麼樣子的

古代旗袍是什麼樣子的

發布時間:2024-04-25 02:37:10

① 小鳳仙、旗袍、裙褂、唐裝的區別

一、產生時間不同。

1、唐裝是唐朝時期產生的。

2、裙褂是明朝時期產生的。

3、旗袍是民國時期產生的。

4、小鳳仙是旗袍的一種,也是民國產生的。

二、款式不同。

1、唐裝的款式,為漢族服飾系統中一種款式,特徵是交領、右衽、系帶。代表有齊胸襦裙、唐圓領袍、交領襦裙等。

2、裙褂是對襟立領馬面裙款式的衣服。

3、旗袍的款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等。

4、小鳳仙也是旗袍的一種。

(1)古代旗袍是什麼樣子的擴展閱讀:

清代旗袍

在濃厚的清朝封建禮教氛圍中,想要婦女如現代一般外露曲線是不可能的。清代旗裝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盡管有觀點認為旗袍改於滿族婦女的旗裝,但旗袍並不是旗裝。旗裝是滿族綿延至今的民族服飾。

旗裝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下擺不開衩,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在袖口領口有大量盤滾裝飾。黃色是皇家獨尊之色,民眾是忌用。旗裝色彩鮮艷復雜,用料等花色品種就多樣,喜用對比度高的色彩搭配

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盤滾設計。旗裝是一種平面服飾,盤滾成為旗裝除面料外的唯一設計空間,因而以多盤滾為美。

清末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清代旗裝紋樣多以寫生手法為主,龍獅腆麟百獸、鳳凰仙鶴百鳥、梅蘭竹菊百花,以及八寶、八仙、福祿壽喜等都是常用題材。

② 旗袍的特點

旗袍在外觀上基本都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衣身連袖的平面裁剪等。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絕對必要的。

古代旗袍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而近代旗袍則進入了立體造型時代,衣片上出現了省道,腰部更為合體並配上了西式的裝袖、旗袍的衣長、袖長大大縮短、腰身也越為合體。

發展至今,旗袍一直秉持著讓女性更美的宗旨融入潮流、追趕時代。到現在,旗袍也仍然是美麗典雅的代名詞。

(2)古代旗袍是什麼樣子的擴展閱讀

分類:

1、無袖

無袖的款式是通用款,無論胖瘦高矮還是老少,都可以駕馭的款式。張曼玉在影視作品《花樣年華》中身穿的無袖旗袍特別經典。無袖的旗袍,最大的特點就是清涼舒適,露出一整條手臂,所以最適合夏天的穿著。

2、連肩袖

連肩袖比無袖稍微長一些,它將人的肩部用衣物遮擋起來,但是並不會顯得十分死板,而是和自然的貼合我們的肩部的弧度,使肩部看起來非常柔美,連肩袖能夠很好的突出肩的曲線。

3、小蓋袖

如果在肩部和手臂連接的地方會顯得比較胖的話,但是又不想選擇袖子太長的旗袍,小蓋袖的旗袍是比較合適的一個選擇。因為它包住了一部分的手,不會顯得太胖。缺點呢就是如果旗袍使用的面料是沒有彈力的話,會有一點卡胳膊,限制活動。

小蓋袖與月牙袖很多姐妹也是傻傻分不清,小蓋袖的裁剪,袖口平直,而月牙袖就像彎彎的月牙一樣,袖口是有弧度的,切袖子長度比小蓋袖再短一些。

4、四分袖

四分袖是常見的袖型,長度在28公分左右,這個袖型非常適合胳膊比較有肉感的女性,可以適當遮擋手臂。

5、中袖(五分袖)

中袖容易顯成熟,更適合年輕的女子,所以選擇中袖旗袍要慎重些。另外胳膊比較粗的女性也不適合中袖旗袍,會顯得手臂粗且短。

6、七分袖

七分袖是一個比較適合春秋的長度,長度40cm~43cm這樣。這個袖子的好處就是露出纖細的手腕,而實際在初春和深秋穿的時候手腕處會感覺到寒涼,春末初秋時七分袖是不錯的選擇。

7、九分袖

基本上就是只露出手腕的一款旗袍袖子,長度一般在50公分及以上,可以很好的顯示出纖細的手腕,如果配上合適的首飾,就更好看了。相比長袖,九分袖在秋冬搭配外套更適合。

8、長袖

長袖大家都知道,袖子長度蓋住手腕,一般有55公分以上,但是長袖比較挑人,非常適合氣質雍容大氣的女性,不過天氣較冷的時候,穿上長袖旗袍比較保暖。

③ 「旗袍」起源是什麼

很多人看到一個「旗」字,就認為「旗袍」是滿族的服飾改的,那麼,真相真是如此嗎?

其實在民國初期,首批穿「旗袍」的女子稱呼自己穿的衣服是「長袍」、「長衫」,和當時男子穿的袍服名稱相同。(漢人女子穿長袍,是反抗男女不平等的象徵)只是因為之前幾百年基本上女人只有滿人穿袍服,漢女穿襖裙(上衣下裳是漢人女子傳統穿法),所以不明真相的外人想當然地認為女人穿袍服那就是「旗袍」,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以訛傳訛的叫法。

「旗袍」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立領斜襟盤扣在清朝之前就已經出現了,明末已經非常流行。

衣服沒有領子 ,到了清朝末期,滿族女子服飾模仿漢人女子加上了立領,完全漢化

大家可以去「旗袍是漢服」貼吧看看,那裡有大量的歷史資料可以證明「唐裝旗袍」是漢人服飾,早在明朝就已經出現

④ 古代旗袍和現代旗袍的區別

清代旗袍與民國旗袍的差別[ 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 | 發布日期:2013-06-15 | 瀏覽(2174)人次 | 投稿 | 收藏 ]
編者按:旗袍源於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屬於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於旗袍是女裝,所以也可以說旗袍源於旗女之袍。清初較為瘦長緊窄小袖素簡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變得寬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後,旗人多棄袍服而著大褂與褲,故20世紀10年著旗袍者極少,20年代才略有回復。鼎革後的旗袍有了質的變化,這個變化的主要發生之地,卻是上海。

清代旗裝與民國旗袍的主要差別有三點:清代旗裝

⒈ 旗裝寬大平直,不顯露形體;民國旗袍開省收腰,表現體態或女性曲線。

⒉ 旗裝內著長褲,在開衩處可見綉花的褲腳;民國旗袍內著內褲和絲襪,開衩處露腿。

⒊ 旗裝面料以厚重織錦或其他提花織物居多,裝飾繁瑣;民國旗袍面料較輕薄,印花織物增多,裝飾亦較簡約。

正是這三點差別,使旗袍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傳統的袍服變成可與西方裙服相類比的新品種。袍服是外套,是強調功能(防寒、遮體、表示身份等)的服裝種類,其審美意味是傳統的含蓄。裙服,法語中的robe或英語中的one-piece dress,雖也有著與中國袍服相仿的歷史和強調功能的傳統,但表現女性體態曲線卻也是它悠久的傳統之一;而現代裙裝則加強了這一特點,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現,變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現。現代西方裙裝的所有這些表現女性體態細微變化的表現而言,民國旗袍是無與倫比的。新中國成立之後,大陸穿旗袍的女性急劇減少。有一位知名人曾不無遺憾地說:"對身材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實在是一大損失!"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滿族統治者,摧毀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梏。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民國之初——悄然過渡過的旗袍。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推翻了滿族封建統治者,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

辛亥革命後「達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徵裝束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

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就此成為絕唱。1920年前後,新文化運動的春潮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

這一時期,上海成為以女性妝飾的新展示台,追求服飾的新穎時髦成為當時的社會風尚,時髦女子對政治與服飾流行有著雙重的敏感。

受日本式服裝影響,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文明新裝"開始流行,女學生與女教師愛著的黑色裙成為時尚。

20年代——倒大袖與新樣式。

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黃金時代

40年代——黃金時代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20年代以後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進入30年代後,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稱經典之作,使得以後的旗袍始終難以跳出該種廓形,只能在長短、胖瘦及裝飾上略作變化而已……

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旗袍,被稱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海派旗袍),實際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於30年代,30年代是屬於旗袍的黃金時代。

可以說到這時中國才有了真正的時裝,現代意義上的時裝。外國衣料的源源輸入,各大報刊雜志開辟的服裝專欄,還有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無疑推動著時裝的產生與流行。由於旗袍的修長適體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所以在上海灘倍受青睞……

而加入西式服裝特點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從上海風靡於全國各地。這樣,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們所講的30年代的旗袍也就是海派旗袍了。

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迥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建國之初,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已完全轉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間……

⑤ 旗袍是由清朝時旗裝發展而來的,兩者間有何區別

從“旗”字來看就知道二者必定有著密切得聯系,千絲萬縷斬不斷,但是一個是前身一個是改進,自然也會存在很大得差別。譬如,兩種服飾版型上一寬一瘦、設計上一嚴一露、地位上一高一低;

3.地位上變化極大

雖然旗裝式滿族的服飾,但不是所有的滿族人都能穿,也不是宮中的人都可以穿的。那個時候只有皇族貴戚中的女眷可以有這種待遇,所以旗裝也代表了一種尊貴和權利。然而旗袍就不同了,它是想穿就可以穿的東西,唯一的差別就是有錢人穿好一點的料子,窮人穿粗糙一點的料子罷了。

總而言之,這兩件服裝有很大的差別,也不是一個人的設計,但是前後的關聯還是很多的。

⑥ 旗袍的起源與發展歷程

中國旗袍
起源與發展

起源
旗袍屬於袍服類中的一種,它是從春秋戰國時期(2700年前)的深衣發展下來的。所謂深衣就是中國古代人穿的上衣下裳合為一體的衣服。

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民國之初,剪辮發,易服色,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倒大袖與新樣式旗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二十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20世紀20年代

20年代是海派旗袍逐漸形成的時期。旗袍開始普及袖口逐漸縮小,滾邊也不如從前那樣寬闊。

1929年,中華民國政府曾把旗袍(還有中裝)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當時女子禮服有兩款:一款是藍上衣加黑裙,另一款就是旗袍。學堂中女學生多著偏大襟上衣底襟圓擺、齊肘中袖短衫,下著綢裙。

20世紀30年代
30年代是旗袍的黃金時代。海派旗袍無論是裁剪還是設計都更加西方化,採用了胸省和腰省,旗袍變長而緊身且高開衩,更加符合東方女性精緻玲瓏,開放活潑的理想形象。

20世紀40年代
40年代,抗日戰爭的開始,打亂了30年代人們對服飾的追求。旗袍向經濟,便於活動等實用的功能考慮,長度縮短至小腿中部,高時到膝蓋處,夏季傾向於取消袖子,領子減低。簡便、樸素、適體從而成為40年代旗袍的獨特風格。

建國後,旗袍進入了它的冰凍期。但是,旗袍在海外依然受到青睞,許多從國內去國外的上流人物和名媛都把旗袍作為自己最喜愛的服裝,許多華人都會穿著最具民族代表性的旗袍參加許多重要的節日。

風姿再現
旗袍以影視作品、時裝表演、選美的形式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中。旗袍的基本特徵和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款式、細節推陳出新,日益精美。

民國及今,旗袍文化有了新活力。除旗袍仍是女人專屬以外,款式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在沈陽很多家庭都有旗袍裁剪、製作的高手。那細密平整的針腳幾乎看不到。那新穎獨到的盤扣、精緻的滾邊、得體的啃腳,舒服得體令人嘖嘖稱贊。
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我國女性外交人員禮服。
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在大陸內地舉行的奧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都選擇旗袍作為大會禮儀服裝;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
旗袍已代表中華民族的一種獨特符號出現在國際舞台上。

⑦ 旗袍是由誰發明的

旗袍之名,源於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滿族被稱為「旗人」,他們的著裝就被稱為「旗袍」。最早的旗袍其基本款式是圓口領,窄袖,向右側捻襟。下擺四面開衩,帶扣絆,束腰帶。」一年四季就這一個樣式,僅有布科不同之分。這種男女均穿的袍褂服裝,因在窄小的油口處,還接有一截止長下短的半月形袖頭,形狀似馬蹄,所以又稱「馬蹄袖」,也叫「箭袖」。平時 綰起來,冬季行貓作戰時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可保暖又不影響拉弓射箭。四面開衩是為了便於上下馬。束腰,一則可增加暖意卧;二則出獵時,可將干糧等裝入前襟;三則隨身帶的小刀、匙子、箸努,以及放火鐮、火石、火絨的小口袋和皮製煙荷包,都可掛在腰帶上。 滿族干1644年人主中原後,游豬變為農耕,加以與漢族文化如大領大油等的交流,原有作為民族文化表象特徵的旗袍,也自然發生變化。

與古代旗袍是什麼樣子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花闊腿褲子搭配圖片欣賞 瀏覽:889
愛馬仕的絲巾如何鑒別真假 瀏覽:22
selected皮衣多少錢 瀏覽:981
男士風衣長度膝蓋 瀏覽:873
秋冬短袖衣搭配圖片 瀏覽:985
花色的半身長裙子搭配什麼上衣 瀏覽:263
針織衫是什麼樣子 瀏覽:937
橙色圍巾搭配的圖片欣賞 瀏覽:655
什麼男士外套適合圍巾好看圖片 瀏覽:910
橙色外套怎麼配 瀏覽:104
marmot的羽絨服質量如何 瀏覽:235
閑魚上你們會買穿過的衣服褲子嗎 瀏覽:125
立領襯衫絲巾系法 瀏覽:816
優衣庫u系列風衣 瀏覽:649
中年男士牛仔褲穿著搭配 瀏覽:845
女生脫校服褲子直播 瀏覽:994
軍綠衛衣搭配什麼顏色的外套 瀏覽:542
天籟馬甲怎麼套 瀏覽:659
無翼鳥之黑色帽子 瀏覽:19
果殼睡衣是品牌嗎 瀏覽: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