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簡述一下中國的服飾發展歷史。
一、先秦時期:婦女不穿褲子穿裙子,人們常說的衣裳指的是衣服和裙子,上為衣,下為裳。
二、漢朝時期:最有名的是留仙裙,而且漢朝女人每層衣服的領子必須露出。層層疊疊可以超過3層,名曰三重衣。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時的條紋間色裙走紅,飄逸的長裙是諸位貴族女士的標配,而曳地五尺是常用標准,寬大的袖口綴有不同顏色的袖貼,條紋間色長裙讓視覺很有跳躍感。
四、隋唐時期:隋朝時隋文帝厲行節儉,衣著簡朴,不注重服裝的等級尊卑,在位時平時只戴烏紗帽。到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服飾也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唐朝時期的女子服飾,可謂中國服裝中最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五、宋遼夏金元:
宋代基本保留了漢民族服飾的風格,遼、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飾則分別具有契丹、黨項、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點。各民族服飾再度交流與融合。
六、明代:
恢復漢族的傳統,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漢服服飾制度。明代皇帝戴烏紗折上巾(烏紗翼善冠),帽翅自後部向上豎起。明初要求衣冠恢復唐制,其法服的式樣與唐代相近,只是將進賢冠改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
七、清代:
清王朝取代朱明,即以暴力手段推行剃發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
八、民國時期:
(1)男裝:民國初年出現西裝革履與長袍馬褂並行不悖的局面。穿著中西裝都戴禮帽,被認為是最莊重的服飾。20年代前後出現中山裝、逐漸在城市普及。廣大農村一直沿用傳統的襖褲,頭戴氈帽或斗笠,腳著自家縫納的布鞋。
(2)女裝:辛亥革命帶來了多樣化,一身襖褲之外,又多穿用襖裙套裝。20年代以來,婦女喜愛旗袍,旗袍逐漸成為時裝而不衰。
九、現代服飾:中山裝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流行過軍便裝,人民裝;女裝受蘇聯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但在農村,上衣下褲一直是大多數農民的傳統裝束。1978年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體現時代精神、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服飾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面貌簇新。
(1)女裝服飾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關於介紹中國服飾歷史的書籍:《中國服飾簡史》、《中國服裝發展簡史》等。
《中國服飾簡史》內容:「文化簡史」系列叢書共10本,從中國人文化生活的各部類入手,歷時性地介紹中國人知行合一的生活情趣,高尚優雅的審美理念,以及傳承有序、豐富多姿的文化積累,從而為當代人的生活文化與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提供啟示。
《中國服裝發展簡史》:共分十一章,以時間為順序,系統地介紹了中國原始社會到民國時期服飾藝術的發展及演變,其中包括各朝代歷史思想簡介、服裝形制、穿著方式、首飾佩飾等,並附有230幅插圖,使廣大讀者在參讀過程中,能夠掌握中國歷代服裝發展的脈絡,並希冀透過這面歷史的鏡子,深刻感受到中國「衣冠王國」之美名。
② 旗袍的歷史發展過程
答:民國之初——悄然過渡過的旗袍。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辛亥革命以"驅除韃虜"的口號推翻了滿話政權,同時也使旗人袍服走向了暫時的沉寂。三百年來終得一吐的對滿族統治政權的不滿,使"達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徵裝束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
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就此成為絕唱。1920年前後,新文化運動的春潮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年輕一代顯出空前的天真、輕松和愉悅。
這一時期,上海成為以女性妝飾的新展示台,追求服飾的新穎時髦成為當時的社會風尚,時髦女子對政治與服飾流行有著雙重的敏感。
受日本式服裝影響,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文明新裝"開始流行,女學生與女教師愛著的黑色裙成為時尚。
20年代——倒大袖與新樣式。
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黃金時代(i)
本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黃金時代(ii)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20年代以後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進入30年代後,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稱經典之作,使得以後的旗袍始終難以跳出該種廓形,只能在長短、胖瘦及裝飾上略作變化而已……
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旗袍,被稱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實際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於30年代,30年代是屬於旗袍的黃金時代。
可以說到這時中國才有了真正的時裝,現代意義上的時裝。外國衣料的源源輸入,各大報刊雜志開辟的服裝專欄,還有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無疑推動著時裝的產生與流行。由於旗袍的修長適體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所以在上海灘倍受青睞……
而加入西式服裝特點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從上海風靡於全國各地。這樣,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們所講的30年代的旗袍也就是海派旗袍了。
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迥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建國之初,婦女穿衣服都學解放區的樣子,鄙夷穿紅戴綠扔"資產階級小姐"。
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似乎已完全轉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間……
50年代——也有過燦爛的一瞬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
到1956年,據說前蘇聯的某領袖人物到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人的服裝要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新面貌,於是,政府號召「人人穿花衣裳。
這時出現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氣質。不妖、不媚、不纖巧、不病態,符合當時"美觀大方"的標准,而且更為實用……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傳統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災難。
80、90年代——輝煌難再
整個80年代,一直有人預測旗袍將會流行。尤其是80、90年代,女性的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
做為最能體現這種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照說當年大受青睞的旗袍會再次回到人們當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並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數人在穿……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不過,在80、90年代卻出現了一種具有職業象徵意義的"制服旗袍"。為了宣傳和促銷等目的,禮儀小姐、迎賓小姐以及娛樂場合和賓館餐廳的女性服務員都穿起了旗袍。
這種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纖模擬絲面料,色彩鮮艷,開衩很高,做工粗糙。這實在有損旗袍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們為了區別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貿然穿旗袍了……
90年代以來,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而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們注意的目光。國外,還有不少設計大師以旗袍為靈感,推出了有國際風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國旗袍與歐洲夜禮服的結合產物
【旗袍的審美】
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並被做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禮儀場合。
旗袍的京派與海派
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藝術家與旗袍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設計師與旗袍】
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總之,旗袍是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而並非已經湮滅失傳的歷史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高,因而極富有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不多,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③ 清朝女人的服飾從簡單到復雜,經歷了怎樣的演變
清王朝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政權,滿族的八旗服飾也隨著時間的變化發生了一些改變。滿洲貴族命令漢人改裝易服,同時為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為了緩解民眾的情緒,就推行了相應的政策,導致滿族和漢族女子的服飾有著兩種形制。清王朝是國內最後的一個封建王朝,給人們的經濟,文化,政治都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發展。
清朝初期的馬蹄袖的外形是比較窄小的,而在清代中期馬蹄袖的袖口不斷加大,甚至寬度達到了30厘米。在漢族大袖的影響之下,寬度也在不斷的加大,不過統治者深刻的銘記著自己是滿族人,於是對此進行了嚴厲的斥責,因此導致了馬蹄袖的形制保存的比較完美。
④ 旗袍的歷史
一、旗袍發展的歷史
清朝男人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此風在康熙後期雍正時期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
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
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
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達官貴婦中流行。
婦女服飾的樣式及品種至清代也愈來愈多樣,如背心、一裹圓、裙子、大衣、雲肩、圍巾、手籠、抹胸、腰帶、眼鏡......,層出不窮。
1840年以後進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襲著中國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得西文風氣之先,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
旗袍是中華女性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服裝。
說到傳統,人們總要想到封建主義的保守 、 封閉,還有封建主義對婦女的各方面的禁錮。
數千年來,中華女性的著裝是嚴肅的。
直到現在,嚴肅而正規的「職業女裝」仍然占據著中國女性服裝的主要地位。
二、旗袍的發展的過程
服裝不能脫離人體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樣。
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眾多曲線巧妙結合的完美整體。
旗袍的審美,似乎可以從這里談起 。
(1)旗袍之源~~「棗」(Zao三聲)旗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與旗袍棗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
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但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2)民國之初旗袍開始了悄然過渡和發展。
民國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
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都在為新式旗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3)民國初期20年代出現的倒大袖與新樣式。
民國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旗袍迎來了它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本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
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悉並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民國的30~40年代,旗袍迎來了它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旗袍走向經睜陸跡典悉旁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而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50年代裡~~旗袍也有過燦爛的一瞬間,那是因為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化。
(5)在中國的60年中葉~70年代是旗袍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對傳統民俗文化的一場浩劫,也是旗袍經歷的災難期。
到了中國改革開放的80~90年代旗袍已是輝煌難再了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⑤ 從古至今服飾的演變過程
1、春秋戰國 · 深衣袍服
春秋戰國之交,「百家爭鳴」的社會環境對服飾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這時出現了一種上衣下裳相連的服裝 ——深衣。
在春秋一直到漢代,曲裾深衣,直裾深衣是深衣的主要款式。深衣承接上衣下裳,是一種根據禮制而制定的衣服,所以一直以來都深受士大夫階層的喜愛。採用圓袖方領,以示規矩,意為行事要合乎准則;垂直的背線以示做人要正直;水平的下擺線以示處要公平。
漢服文化:
傳統服裝漢服有兩種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上衣下裳制,相傳起於傳說中的黃帝時代,《易·系辭下》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這一傳說可以在甘肅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繪中,得到印證。
這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上衣下裳的服制,據《釋名·釋衣服》載:「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衣的形狀多為交領右衽,下裳類似圍裙的形狀,腰系帶,下系芾。這種服制對後世影響很大。
⑥ 清代女裝的發展歷史
康熙年間:貴族婦女流行一種身著黑領金色團花紋或片金花紋的褐色袍,外加淺綠色鑲黑邊並有金綉紋飾的大褂。襟前有佩飾,頭上梳大髻,也有包頭巾樣式。侍女是著黑領綠袍,金紐扣,頭上飾翠花,並有珠璫垂肩。
乾隆年間:婦女著鑲粉色邊飾的淺黃色衫,外著黑色大雲頭背心。裙邊或褲腿鑲有黑色綉花欄干,足著紅色弓鞋。也有著朱衣,袖邊鑲白緞闊欄干,足著紅色綉花鞋。也有的著鑲有黑邊飾的無領寶藍色衣者,襟前掛香牌一串,紐扣上掛時辰表、牙簽、香串等小物件。也有的在衣服外面結桔黃色帶子,垂在腰胯兩側與衫齊,帶子的端頭有綉紋。也有的著白紗汗衫,黑褲紅腰帶、紅肚兜,鞋後跟有提舌。
嘉慶、道光年間:女子多著低領藍衣紫裙,裙子鏡面和底邊均鑲黑色綉花欄干,袖口鑲白底全彩綉牡丹闊邊。也有的袖口和衣服裙子鑲闊欄干,裙帶垂至膝下,肩有鑲滾雲肩。也有的著團花綠衣淺紅色裙,裙的鏡面上綉少許折枝花數朵,披雲肩垂流蘇。
同治年間:流行藍緞地鑲闊邊的綢褲帶,帶寬一丈或數丈,帶端有綉紋。無論著裙著褲均有系帶的習俗。腰帶系後垂至膝下為尚。
光緒中期:婦女衣裙漸短,袖子漸寬,帶長過膝露出約一尺有餘,走動時隨風飄擺,也有將流蘇縫於帶端,擺動時呈現異樣效果。服色以選用湖藍、桃紅為多,也有寶石藍和大紅等色。
光緒末年:婦女的衣服身長過膝,採用大鑲滾裝飾,裙上有時加十六至二十條飄帶,每條帶尾繫上銀鈴,步行時有響聲,甚為風趣。衣襟前掛有金或銀制的裝飾物,如耳挖子、牙剔子、小毛鑷子等。有的還掛有梅檀一類的裝有香料的小香囊。也有的系著內裝香脂粉的綢緞或緙絲製成的小鏡袋。與此同時,上海流行一種新裝,這種新裝不但在袖邊,也在臂肘上飾以鑲滾,衣服較前窄且長,褲子也相應地窄了一些。並配以三至四對手鐲。如此新裝,確實將婦女們的形象裝扮得更 加清秀和嫻靜。這種在原有基礎上稍加變化的新形式,在當時就是時髦的新潮裝。
清末流行衣袖裡面裝假袖口,少時一、二幅,多時二、三幅。這種裝束,一則為了顯示身份和富有;二則為加強旗裝封閉形式的風格特色。假袖口不但用料考究,裝飾布局也追求與旗袍相同,由此整體服飾更增加了華麗的效果,也加強了裝飾的層次感。假袖口一層層連接起來,顯現出窄袖的修長感覺。
宣統至民國初年:這個時期婦女的衫褲比光緒末年更窄小,衣領卻增高,甚至可以掩住面頰,如同馬鞍形狀。這個時期的鑲滾裝飾較前簡單得多,但襟前仍然系掛裝飾物。
清代女子服裝,有公服、禮服和常服。公服是自皇後至七品命婦規定的服制;禮服在民間指的是吉服或喪服。婚喪嫁娶及壽日的衣服,宮廷中是按命婦的品級規定的;常服形式多,變化服用也自由得多。
⑦ 中國服裝發展史
中國服裝發展史
導語:服裝發展受到經濟社會的影響,表現出文明進步的傾向。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中國服裝發展史,歡迎參考!
1、 先秦時期的服飾
中國的衣冠服飾制度,大約是在夏商時期初見端倪,到了周代漸趨完善,並被納入「禮治」范圍。當時的服飾依據穿著者的身份、地位各有分別。天子後妃、公卿百官的衣冠服制、等級制度日益嚴格。
商周時期,服飾形式主要採用上衣下裳制,衣用正色,即青、赤、黃、白、黑等五種原色;裳用間色,即以正色相調配而成的混合色。服裝以小袖為多,衣長通常在膝蓋部位。衣服的領、袖及邊緣都有不同形狀的花紋圖案,腰間則用條帶系束。春秋戰國之期,出現一種名為「深衣」的新型服飾,它是一種連體服飾。深衣的出現,改變了過去單一的服飾樣式,故此深受人們的喜愛,不僅用作常福、禮服,且被用作祭服。
在戰國時期,胡服的誕生打破了服飾的舊樣式。胡服的 短衣、長褲和革靴設計,善於騎射,便於活動,在軍隊里廣為盛行。
先秦時期的鞋履,主要有履、舄、鞋、靴等形制。諸履之中,以舄為貴。周代君王之舄有白、黑、赤三種顏色,分別在不同場合穿著。鞋是一種高幫的便履,以皮革製成;靴則是來自西域,胡人騎馬射箭時穿著,後來漢族人也逐漸接納。
2、 秦漢時期的服飾
秦朝統治中國的十五年間里,秦始皇兼收六國的車旗服御,創立了衣冠服飾制度。秦朝的服飾仍然是連體式,寬袖、大袍,服飾制度嚴禁。
漢代服飾的職別等級,主要是通過冠帽及佩綬來體現的。不同的官職有不同的冠帽。因此,漢代的服飾中的冠制特別復雜,有十六種之多。漢代的鞋履也有嚴格的制度:凡祭服穿舄、朝服穿率、出門穿屐。婦女出嫁,應穿木屐,還需在屐上畫上彩畫,繫上五彩的帶子。
3、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大體上仍承襲秦漢舊制。南北朝各少數民族初建政權時,仍然按照本族的習俗穿著,後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也開始穿著漢族的服飾。
中原人民的服飾,特別是便服、常服,在原有的基礎上吸收不少北方民族的服飾特點,衣服的形式適體。六朝的服飾,男子穿袍衫而低敞衣襟,女子則穿褂襦,雜裾雙裙,甚是美觀。這個時期的服飾,可以參鑒《洛神賦》、《列女傳》等圖卷。
北朝的服飾,以合身的褲褶裝、短袍衫,各式的靴子為特點,服裝窄短,裙腰略微高提。婦女的服裝多以簪花、珠翠及各種花冠為點綴,進而導致宋代的鳳冠定製。
4、 隋唐五代時期的服飾
隋初的服飾,比較樸素。袍衫和胡服是當時的主要服飾。自隋煬帝起,社會風氣發生變化,服飾因此日趨華麗。這種華麗的風格一直延續至唐代。
唐代初期,車服制度皆承襲隋制。到公元621年,才正式頒布車服之令,冠服制度開始確立。唐代 是中國歷代經濟、文化的鼎盛時期,唐代的繪畫、雕刻、音樂、舞蹈等方面都吸收了外來的技巧和風格,對外來的服飾,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這使得該時期的服飾大放異彩,更富有時代的特色。由於中西文化的交流,在唐代許多新穎的服飾紛紛出現,胡服在此時的影響巨大,尤其是對褲褶服飾的產生,將秦漢時期的交領、寬衣大衫、曳地長裙的服飾逐漸淘汰,轉為盤領、緊身窄袖、合身的短衫、瘦長裙所替代。服飾逐漸的開放,強調體態的美感,配掛披或胡帽;鞋子除雲頭高履外還出現了小蠻靴。在加上織品的發展,許多輕薄細柔的布料被開發出來,因此透明的、多層次的穿著開始引領風騷。此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服裝特色有:袒胸、高腰、披巾、明衣、男裝、胡服和所謂的「時世裝」等。
唐代仕女下裝多穿裙子,腰束的極高,甚至高過胸部。裙色以紅、紫、黃、綠最多,其中以紅色最為流行。衣身袒胸短襦、肩披寬長的肩巾、下穿高頭雲履。婦女服飾展現性感魅力,其中著名的是明衣的使用。明衣原屬禮服的中單,是用透明的薄紗製成。在以往只當作內衣穿著,但是在盛唐時期,明衣被拿來當作外衣,並成為盛裝。
女扮男裝也是唐代的服飾特點之一。身著窄袖圓領長袍、配腰帶、穿長褲,另外可以穿胡服、戴胡帽,女扮男裝的模樣;這些服裝有寬袖、窄袖,有圓領、翻領,以及烏皮六合靴,是當時很有特色的服飾。
5、 宋代服飾
宋代建朝初期,衣冠服飾均沿襲晚唐的服飾制度。新制頒發後,才逐漸將其服飾分為祭服、朝服、公服(宋人又稱為常服)、時服(按季節頒賜文武朝臣的服飾)、戎服以及喪服。宋代婦女的穿著與漢代婦女相似,都是瘦長、窄袖、交領,下穿各式的長裙,顏色淡雅;通常在衣服的外邊再穿長袖對襟褙子,褙子的領口及前襟繪綉花邊,時稱「領抹」。宋代的服飾主要的特點是清新、朴實、自然、雅緻。
宋代婦女以裙裝穿著為主,但也有長褲。其褲子的形式特別,除了貼身長褲外,還外加多層套褲。宋代婦女有纏足的習俗,因此裙長多不及地,以便露足。婦女的彎頭短靴形狀小巧玲瓏。
宋代織品非常的發達,泥金、印金、貼金、彩繪、刺綉在服裝上廣泛使用。織品的質地輕薄、飄逸,給人秀麗之感。
6、 遼金元時期的服飾
五代十國以後,中國社會先後出現了遼、西夏、金、元等少數民族為主體的政權。這些民族的服飾雖然保存了一部分漢制,但更多的體現了少數民族的特點。
遼代服飾衣冠服制並不統一。金代服飾初始也不甚完備,直到元代,服飾才日趨成熟,日漸華麗。元代服飾統稱長袍,男女差異不大。用華麗的織金布料及貴重的毛皮製成;但是由於民族性質,分為蒙制和漢制兩種。典型的蒙制冠服是以「姑姑冠」為主的袍夫,交領、左衽、長及膝,下著長裙,足著軟皮靴,是元代皇後貴妃所穿著的服飾。漢制的婦女服飾一般沿用宋代的樣式,以交領、右衽的大袖衫或窄袖衫為主,也常穿窄袖的長褙子,下穿百褶裙,內穿長褲,足穿淺底履,這類服飾是當時服飾的特點表現。
7、 明朝時期的服飾
明代對於整頓和恢復傳統的漢族禮儀十分重視。首先,廢棄了元朝的服飾制度,隨後根據漢族的傳統習俗,上采周漢,下取唐宋,對服飾制度作了新的規定。
明代的男子服裝恢復了唐宋的傳統特色,以袍衫為主。朝服仍然免冠;文武官員祭祀時戴梁冠,穿赤羅衣裳;冠上的梁數及所佩戴的綬分別等級;職官公服穿袍,盤領、右衽、袖寬三尺,用絲或紗等製成。袍服的顏色有所定製:一至四品用緋,五至七品用青,八至九品用綠,並按照級別綉織各種紋飾。常服比較的簡便,一般由烏紗帽、團領衫及革帶等組成。
明代的婦女主要穿著衫、襖、霞披、裙子等等。衣服的樣式大多仿自唐宋,恢復了漢族的習俗。普通的明代婦女的'禮服規定只能為紫色粗布,不許有金綉。袍衫只能用紫、綠等淺色,不許用大紅及黃色。明代的仕女服飾有禮服和便服之分,禮服為寬大的上衣、大袖衫,便服則合身、窄瘦、修長,以長襖和長裙為主。這一時期,雲肩、比甲(長背心)的使用最有特色。明代仕女穿著崇尚窄瘦合身,一般是對襟的窄袖羅衫與貼身的百褶裙;明代婦女喜歡將比甲當作外出服穿著,並配以瘦長褲或大口褲。
明代的纏足之風盛行,並以此為美。服飾多以團花為飾,喜歡紫、綠、桃紅及各種淺淡色,至於大紅、鴉青、黃色等只有皇家貴族才能使用。
8、 清朝時期的服飾
皇太後、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和嬪的冬朝裙,用片金加海龍緣、紅織金壽字緞和石青行龍庄緞
清代的服飾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清代仕女服飾內容主要以旗裝為主,包括:旗袍、大衫、大褂、寬口褲、寬褶裙,等等。這類服飾多為合領、右衽,領、襟、袖使用寬大的襕邊作為修飾,袖子短而口寬,長及手;袍在身側開高衩,下穿寬口大褲,足穿花盆鞋。部分清代的服飾沿襲明代的風格,以大褂和大衫為外衣,合領右衽,短袖而寬;下穿寬大的百褶裙,裙長及足,內穿寬口大褲,不穿綉花鞋。
清代的服飾融合漢滿兩族的風格,大襟長褂,以滿族的高領、大襟緣邊、寬口袖、衣長至膝的長褂配合漢人的發型、長裙、綉花鞋,有時外套長褙子,有明代的遺風。有些外套坎肩,形式為高領右任、無袖的夾衣,領、襟、衣緣同樣飾有寬大的緣邊,下穿寬口長褲,足穿尖頭綉花鞋。這些都是清代典型的穿著造型。
9、近代服飾 (西風東漸話變革) --辛亥革命後的服飾
自乾隆之後,西洋商品日漸輸入我國,制裝的外來原材料大大吸引著國內的婦女們,於是在衣著傢具上明顯地出現了變化,形成崇尚「新式」、「西式」的風氣。
辛亥革命後,服制形式大變,清代的官吏衣著和頂戴都被淘汰。最突出的就是剪辮,當時「剪」與「留」,已經成為革新和保守的分水嶺。剪辮的先行者是城市中的官吏和知識分子,偏遠鄉村仍不輕易接受。當時旗人盛裝雖然消失了,但是旗袍仍然存在,女學生中的「藍布大褂」是領銜的式樣,而後日漸流行起來。
由於電影的出現,電影明星成為逐漸顯赫的人物,上海成為中國女裝的大本營,粵裝、港裝成為上海裝的一個支派。民國初年女子的生活起了變化,居住在大都市的摩登女子,受外來思潮影響,紛紛走出閨房,奔向社會,投身電影業、商業、手工藝業、做教員、舞女以至做官吏等,由於此類職業的要求,改裝換容就成為必然之事。
由於城市與外界交往頻繁,因此服裝的款式、材料變化快,而邊遠山區和農村,相比之下幾乎相差 一百五十年。比如當上海女子已經開始整燙頭發,足著高跟鞋時,河北的三河縣婦女頭上還戴著三、四百年前的冠子,足下還纏著一雙「三寸金蓮」;當北平的貴族婦女已經著貼身旗袍之時,在甘肅還有三十年前上海時興過的大鑲滾袖衣。民國元年政府規定了男女禮服的形制,男子有大禮服和常禮服。大禮服分晝禮服和晚禮服兩種,均採用黑色衣褲和領結。常禮服有西式和中式兩種,中式即長袍馬褂,女子禮服是身長齊膝,有領,對襟式,裙的前後有鏡面,兩側做襇,兩端有帶結的式樣。都市女子結婚採用頭披白紗,身著絲織禮服,手持白色花束,舉行"文明"結婚,農家女子仍然穿紅襖戴珠冠,乘坐紅轎,保持著舊式風俗。民國初年,福建一些地區甚至還在延用著明代的婚裝,女子頭戴瓦楞帽或方巾,身披霞帔戴珠冠,男人頭戴大禮帽,上綴紅緞辮或紅絲線,這男女二者的裝束實不相稱,與都市的距離也更大。
北伐以後,政府規定新服制,男子採用中山裝和西裝。這兩種服式均為外來式樣,在官職人員和知識界比較多用,夏季選用白色,其他季節選用黑色或深色。長袍馬褂仍然是常服的一種。立領、三袋七個扣子的學生裝主要是高等學府的制服。長袍外加坎肩、馬甲使用也很普遍。此外上衫下褲或外罩一條紵裙(圍系式的或長或短的小裙),是鄉間男女的普遍裝束。女裝在這個時期變化較大,有保留清式偏襟衣褲的;有上衣下裙仿效西式的;學堂中女學生多著偏大襟上衣底襟圓擺,齊肘中袖短衫,黑色綢裙。社會婦女的常裝仍以旗袍為主,民國廿年以後這種裝束又普遍流行起來。新裝的總趨勢分兩種類型,一種是各種素色或者印花面料的曲線長旗袍,特點是在衣邊加鑲條、補花或衣外加套小馬甲和絲質圍巾,另一種是上衣下裙分開的衣裙式。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由於外來商品的進入,西方生活習俗的滲透,國內大城市女子頻繁地出入交際場所,使得社會風氣為之一變,合體著裝最為突出,洋式衣裙還要配上眼鏡和手錶,遮陽傘握在手中,更顯新潮和浪漫。甌洲和東洋摩登時裝,從短裙、內衣以及色彩等方面影響著國內的女子,仿效的人越來越多。甚至還出現模仿美國的簡便裝束,愛好運動的女士們多穿紅色鑲銀鈴的百褶裙,並以胸罩代替舊時的肚兜〈我國自古流傳至今的一種用紅布綉花,並加金銀鏈,掛在頸部的護身衣)。此外連衣裙〈五十年代蘇聯稱"布拉吉"〉也較為普遍,追其根源,我國古代傳統服式就是上衣下裳的連衣形式,只不過由西方再度傳入則更加簡化和便於活動罷了。在民國以後的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裘衣仍盛行於富人之家,反毛大衣外用是自古至今的貴重衣物。清代的「端罩」也是一種反毛對襟式外衣,其區別在於不是翻領。「斗篷」是一種外出常用的服式,著此裝瀟灑自如,風度翩翩,當時這種斗篷在上層人士的男子和老年女子中比較流行。以上服式雖然只有幾種類型,但是由於我國人口眾多,地域遼闊,地區差異較大,所以眾多地區的服式可從幾種類型的服式中利用色彩、裝飾、原料的不同,選擇,變異出更多的服式品種來。
皮鞋、提包和傘,都是日本"東洋女"帶進來的。光緒末年在廣州就已出現過這種裝束,被人們稱為"自由女"裝束,這表示了她們開放的思想和行為。民國初期開始有一些人行「文明結婚」、做「文明事業」、成立「小家庭」等,他們所穿的摩登服裝叫"文明裝"。西方服裝對我國的影響,主要在二戰後的時期。我國女留學生有不少去甌美名城尋求配偶,於是將東方的裝飾藝術帶向西方,同時又將甌洲的服裝、飾物和化妝品等帶回我國,這些女性自然而然成為外國商品的推銷者和消費者。
時裝的興起,也促進了童裝的發展,迫使不利於兒童身體發育的緊窄小旗袍和短褂改變成適合身體發育的新式童裝。
中國服裝受女性意識的影響
一、近代女性服裝的特點和變遷
民國時期的女性服裝由過去的平直開始轉向體現女性身體曲線特徵,面料更加簡潔輕薄,旗袍的色彩和樣式更加豐富,同時色彩和圖案也更加有表現力。這時期女性上衣多為短小款,由直線型轉向曲線型,開始出現圓下擺、弧形袖等一系列特點,到腰身部分開始慢慢收窄,具有很強的審美價值,展現了女性的身體特徵。民國之前的女裝都沒有肩部,衣服的肩部與袖部連成一體,無法突出肩膀的立體感,民國之後的衣服,開始注重肩縫的縫制。這時還出現了翻領、袖口等西方服飾中的元素。
女性下裝的變化也比較明顯。在民國之前裙裝的樣式比較少而且裙擺較長,而民國之後,下裝不僅有各式各樣的裙,還有各種褲裝。裙裝也由原來的圍系裙慢慢變成套裝裙,喇叭裙、斜裙等新式裙也開始出現並迅速流行起來。裙子的長度也有所改變,打破了過去不能露腳踝的習俗,甚至一些裙子可以露出曲線優美的小腿。民國時期的褲裝不再臃腫肥大,甚至出現了西式機制花邊,裁剪的結構更加簡單,面料也更加順滑,摒棄了以前包裹嚴實的著裝風格。服飾的改變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中國人革故鼎新、破除陳規、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風貌。
二、思想觀念對服飾變化的影響
從辛亥革命開始,就有大量的新思潮不斷湧入中國,新型知識分子開始宣揚自由、平等的思想理念,以梁啟超、康有為等人為代表,都在抨擊舊的社會習俗,例如禁止纏足、興辦女學。除了民間對於新思想新思潮的傳播擴散,政府在其中也充當了很重要的角色。在辛亥革命之後,中國女性開始努力掙脫封建思想束縛,追求自由平等的意識越來越普遍,越來越強烈。
思想指導行動,女性崇尚自由的思想也體現在服裝的改良和選擇上,她們更偏向於選擇能夠表現人體曲線的服裝,風格和樣式也開始多種多樣,能夠充分展現女士的活力。女性可以自主選擇穿西裝、旗袍或是學生服,也可以像男性一樣穿西服,旗袍的花色和款式更加多樣。
三、生活習俗對服裝變化的影響
觀念的變化也引起了日常行為生活習俗的變化,從日常的衣食住行到家庭婚姻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對於女性服裝的改變影響很大。在婚姻制度方面有很大的變革,新時代女性提倡自由戀愛和新式婚姻,主張一夫一妻制,追求在婚姻關系中的自由平等,女性在選擇自己的婚姻時有了更多的自主權,有更大許可權去爭取幸福的權利。即使婚姻不幸福,也可以提出離婚。這些現象無一不體現出女性擁有了追求自由平等的權利。女士追求自我、個性反饋到服裝上表現為凸顯自己的女性魅力,不再束縛在無形無樣的長裙里,服裝的多樣化給了女性更多的選擇。
這時期的女性進入職場,開始實現經濟獨立,這意味著在購買衣服時有了更多的自主權。消費決定市場,女性服裝的消費需求多樣化則決定了市場的多樣化。封建專制的瓦解,給女性提供了參政的機會,女性也積極勇敢地表達自己對國家治理和社會的美好期望。這個時期出現了很多女子參政團、同盟會。女性政治觀念的初步形成,促進了整個社會的思想解放。
四、制度更迭對服裝變化產生的影響
從20世紀初開始,中國經歷了政權的多次更替,這也對服飾制度造成了極大的沖擊。比如隨著中華民國的建立,掀起了剪辮運動和放足運動,並引發了服飾上的改革。長袍短褂已經不再適合剪去辮子的發型,而小巧玲瓏的鞋子也已經不再適合放足的女性,新潮的衣服和服飾因勢而生。封建制度統治崩潰,象徵著等級的服飾也逐漸消退,封建社會上層人士的服飾有不同的顏色、不同的配飾和花紋,以區別官員等級。上層社會人士的衣服做工精細,而平民只能穿色彩灰暗單調樣式的服裝。辛亥革命取得勝利之後,封建王朝的統治被推翻,這種不公平的服飾制度也隨之被取消,徹底否定了傳統的衣冠等級制度,社會上出現了一番前所未有的平等景象。
五、文化交融對服裝變化的影響
20世紀初已經有大批學生去國外留學,很多留學生帶回來非常新潮的西方文化與習俗,迅速被國內人所接受並傳播開來。西方文化的傳入開闊了中國人的視野,同時也改變了社會的審美觀和價值觀。例如中山裝就是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交融的產物,中山裝既吸收了西方文化的優點,也保留了傳統文化的特色,後期服飾的改良都有借鑒中山裝的製作理念。吸收西方文化精華,同時繼承中華傳統文化,這是一條適合當時的中國走的特色服飾道路。中山裝的發明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也為中國近代服裝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隨後便出現了改良後的旗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中國近代服裝改良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六、結語
過去我國傳統服裝以直線型為主,20世紀後隨著新思想的傳播,政治制度的更迭,以及西方文化的入侵,社會習俗的改變,我國女性服裝開始追求視覺化,追求展現女性形體美。新文化運動之後,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不斷深入,西方服飾理念的傳播也比較廣泛,中西混雜的著裝局面,是20世紀初的主要服裝風格。民國時期的女性服飾變遷不僅使我們看到了女性解放的特殊歷程,同時也展現了我國近代史的變化歷程。分析中國近代女性服裝的變化,對中國近代思想文化的變革研究也有重大意義。
;⑧ 女裝的歷代服飾
貴婦的便裝卻時興瘦,細、長,與以前各個時期不太相同,衣著的配色也打破了唐代以紅紫、
綠、青為主的慣例,多採用各種間色粉紫、黑紫、蔥白、銀灰、沉香色等。色調淡雅、文靜,合理地運用了比較高級的中性灰色調,衣飾花紋也由比較規則的唐代圖案改成了寫生的折枝在紋,顯得更加生動、活潑、自然。
一般平民女子,尤其是勞動婦女或婢僕等,仍然穿窄袖衫襦。只是比晚唐、五代時的更瘦更長,顏色以白色為主,其它也有淺絳、淺青等。裙褲也比較瘦短,顏色以青、白色為最普遍。
總的看來,宋代婦女的裝束,除了北宋時曾一度流行的大袖衫襦,肥闊的裙褲外,窄、瘦、長、奇是這一時期婦女服裝的主要特徵。
衫是一種最普通的衣式,宋代婦女的衫多半用刺綉為裝飾。大多是圓領、交領、直領、對襟,腰身清秀條苗,下擺多,有較長的開氣,衣料一般是用羅、紗、綾、縑等輕軟的料子。
襦與襖是相似的衣式,襦的造型短小,一般到腰部,對襟,側縫下擺處開氣,袖端細長,衣身也比較窄。襦有單襦,復襦,單襦與衫相近,復襦與襖相近。通常貴族婦女的服色以紫紅、黃色為主,用綉羅並加上刺綉。平常的婦女多以青、白、褐色為多,上了年紀的婦女也喜歡穿紫紅色的襦。
而襖大多是有里子或夾襯棉緊的一種冬衣,對襟,側縫下擺開氣,又叫「旋襖」,可以代替袍。宋代對袍的穿用是有限制的,除命婦可以穿外,其餘大多數的民間女子是不準穿的。後規定命婦的袍色,三品以上是紫色,綉著仙鶴和芝草,三品以下律用黃色,並不綉花樣。可以隨各人的喜好來選擇。
窄袖衣是宋代女子中普遍流行的一種便服。式樣是對襟、交領、窄袖、衣長至膝。特點是非常瘦窄,甚至貼身。由於這種服裝式明代的女裝已與前代不同,但在明初還能看到舍人和元代的影響。左衽、窄袖長袍仍可見到。一般女子時興窄袖的衫襦、背子、長裙等。明代婦女的裙式變化比較多,是一種流行的服飾。明代貴族婦女的服色規定用真紅,鴉青和黃色,而一般女子只能用紫綠,桃紅和淺色。
背子是明代貴族婦女的禮服之一,又稱「披風」,與前代的背子、背心相似。一般在秋冬季節穿,一般婦女也把背子做為禮物穿,式樣是大袖寬身。樂妓能穿黑色的
比甲本來是元代的服式,但在北方尤其受婦女們喜歡,作為日常的服裝,領式對襟,盤領或交領,無袖或短袖,長至臂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長,離地不到一尺,自從元代有了紐扣之後,比甲上也有用紐扣的,這樣穿起來更方便、快捷的老婦人怕冷穿棉比甲外,比甲一般都不穿了。
長襖、長領子上用金屬扣子系緊,窄袖,領袖和下擺都有緣邊,與明代前的襖不同的是,一般長到膝下,所以叫「長襖」;服色多用紫色、綠色;衣料一般羅、緞,襖上的花紋與大袖衫相似,一般都是刺綉。
明代由於婦女盛行裹足,又追求「行不露足」,所以貴族婦女都穿長裙來掩飾金蓮小腳,裙上綉著纏折枝花紋,或在裙幅下邊一、二寸的位置,綉上花邊,作為壓腳,最初裙幅用六幅,也是遵循的古儀禮,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到了明代末年,裙幅變成了八幅,腰間的細褶也很多,走起路來好像粼粼的水汶一樣。
明代婦女還有一種內衣,叫「腰子」。是圍在婦女胸前,露出肩臂和乳胸上部的一種衣服,它與肚兜不同,是用寬幅的紗綾,橫纏在胸前有的還有紐扣,加刺綉。清代婦女服飾中最為顯著的是紐扣的作用。紐扣原來主要在禮服上使用,清代紐扣成為各種衣服上不可缺少的衣飾。紐扣最初只裝飾在領子上,使自古以來的交領,盤領、直領等領一改而成了高領。原來脖子總露在外面,有了紐扣就可以不露了。 漢族婦女一般穿窄袖襖、衫、坎肩、裙、褲等。
旗袍,是滿族婦女中很流行的一種長袍,後來也成為漢族婦女主要的服飾之一。清代滿人穿的旗袍與後來稱為旗袍的服裝是有著很大的區別的,但後來的旗袍是在滿人這種長袍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旗袍,最初極為寬大,腰身為筒式,後來漸漸變小。圓領、右衽、高領或低領,清末時高領能高達二寸半左右。旗袍有單、夾、棉、皮之分,都按季節的變化來區分。袍色一般淺淡居多。滿族婦女穿旗袍時,大多喜歡在旗袍外面罩上一件坎肩。
清代的漢族婦女服飾大多沿襲明代;一般是上著襖、衫、下著裙,後來不穿裙,改穿褲。
襖衫多是圓領,右衽,大襟,對襟,琵琶襟,大袖,且錦綉鑲邊。襖的質料多用棉、緞、衫多用紗、羅、綢等,也有舍織蠟染的花布。顏色以天青、湖藍、粉、白、紅等為多。冬天也用貂、狐之類的皮毛的。鑲邊也是極為復雜、精美、當時有「十八鑲」的說法。
一般好的裙,式樣較多。如蘇州婦女的「白褶裙」,整幅裙多達上百個裙前面有類似蔽膝,左右打褶的「馬面裙」,又叫「月華裙」,因為裙的每個褶中,五色俱全,好似皎潔的月亮暈耀光華而得名;又有「彈墨裙」,是用墨彈在裙口子上,雅素而別具格風,象一幅水墨畫,渲染出千姿百態的變化;此外還有「鳳尾裙」、「魚鱗百褶裙」,「洋印裙」、「金泥簇蝶裙」、「綉鳳凰裙」、「滿花裙」、「一塊玉裙」、「鬼子欄桿裙」、「飾件鑲滾裙」、「叮鐺裙」等等,這些裙各具特色,又僅突出了婦女修長的身段,又顯示了華麗而豐富的裝飾美。
清代未成年女子都穿褲。褲式為高腰、合襠、褲長至腳,造型不象男子的褲那麼肥闊。穿的時候用一條長帶系腰,餘下的部分作為裝飾。女子的褲比男子的色彩鮮艷,花紋豐富,可以按自己的喜歡選用。另外女子的褲口還有一個共同點,即在褲腳上飾有各種鑲邊。光緒時,褲口要做好幾層鑲邊,第一道最寬,二、三道就窄了。到了宣統的時候。褲管又要細窄,鑲邊也比以前減少了。 女子服裝,大多是上穿窄袖,下穿長裙,腰系卡帶,肩披長巾。窄袖長到手腕。上衣短少僅僅到腰部,在唐朝的壁畫中,女子穿的就是窄袖衫襦。身長披帛、長裙。這種上衣極短而下裙拖長的服飾、更能顯示出比例上的節奏感而表現出體態美,可見唐代婦女的綽綽風姿。
唐代,還流行一種袒胸大袖衫孺。為貴族婦女在庭院中散步、賞花、捉蝶、戲犬時常穿的服裝。為袒露胸上部,大袖、對襟、長裙、肩披帔帛,飾有織文和綉文。裙腰高至乳部之上,以大帶系結,大膽地誇張了女子的腿部,又似朝鮮族婦女穿的裙,上短下長。面料多為紗羅製品。所謂「綺羅纖縷見肌膚」,這又是唐代婦女服飾的一大特點。僅以輕紗蔽體,這種裝束與當時思想開放有密切關系。
宋代婦女也穿紗,羅衫襦,但從穿著的方式,衣料透明的程度上都無法以唐代比,隋唐時期女子的裙,腰高至 部,半擔化,露 部裙長可拖地,並且造型瘦俏。從隋唐壁畫中可以看到隋唐女子穿衫,長裙亭亭玉立和秀美形象。裙的色彩從緋、紫、黃、青等為最流行。當是唐弦宗的楊貴妃最愛穿一種黃裙,這種裙子用鬱金香草染成,色澤如花,特別鮮艷,不怕日曬,而且可以發出芬芳的清香。這種黃裙逐漸在宮繽妃、仁官之家的太子家中流行,唐朝詩人李商隱的詩句:「折腰多舞鬱金裙」。就說明了這一點。宋代婦女服飾比較復雜。這也是從古至今服裝發展的共性。當時許多服飾別出心裁,花樣百出,呈現百家爭鳴的盛況,後來政府不得不下令規定:婦女的服色都服從丈夫的服色,平常人家的婦女不準穿綾縑織的五色花衣。但當時人也沒怎麼遵守這個規定,時裝興盛的風氣有增無減。當時還有偏好「奇服異裝」到了採用外國服式的,後來皇帝詔令凡有穿契丹族服飾的人,都定為殺頭之罪,可是當時時裝的盛況空前。